4[1].学生计算机互联网络---导学案
计算机网络设备教案[1]
![计算机网络设备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9c88409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12.png)
网络连接设备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网卡的作用;2、理解中继器、集线器、路由器、网关、网桥和交换机的作用;3、理解调制解调器、的作用。
重点难点1、知识精讲网络设备按照其主要用途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接入设备,用于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进行连接的设备,常见的有网络接口卡、调制解调器等,第二类是网络互联设备,用于实现网络之间的互联,主要设备有中继器、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等,第三类是网络服务设备,用于提供远程网络服务的设备,如拨号访问服务器、网络打印机等。
一、网络互连的目的网络互连的目的是使不同计算机或网络上的用户能彼此通信,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其主要内容是网络扩展,而网络扩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将独立的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或接入某个外部网络以共享彼此的资源或获得某种服务➢扩展网络覆盖范围➢形成更大的网络➢提高网络的性能二、网络接入设备1.网卡计算机与网络相连的接口电路称为网卡,又称为网络适配器(,简称“”),它主要起着对网络发送数据、控制数据、接受并转换数据的功能。
网卡具备两个技术:一是网卡驱动程序;二是技术。
网卡驱动程序的作用是使网卡与网络操作系统兼容,以实现网络通信。
一般它安装在网络计算机或服务器的扩展槽中,是的接入设备,充当计算机和网络之间的物理接口。
①功能➢并行数据与串行数据的转换➢数据包的装配拆装➢网络的存取控制➢数据传输前、后的缓存➢网络信号的产生等。
计算机中常用的每一个以太网卡都有一个全球惟一的网卡地址,它是一个长度为48位的二进制数,它为计算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物理地址。
②分类:根据带宽(传输速率)分:10M、100M、10/100M自适应和千兆位网卡。
根据总线接口类型分:、、、、与总线网卡。
根据用途分:工作站网卡、服务器网卡、笔记本网卡。
根据网络体系结构分:网卡、令环牌网卡、以太网卡。
按网络接口划分:45接口网卡、接口网卡、接口网卡、接口网卡、光纤网卡和无线网卡一般来讲,10M网卡多为总线,100M网卡几乎全是总线,而是16位总线,是32位总线,故卡比总线多、速度快且价格将趋于接近。
《互联网基础与应用》 导学案
![《互联网基础与应用》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712a6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f.png)
《互联网基础与应用》导学案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掌握常见的互联网接入方式和网络设备。
3、熟练使用常见的网络服务和应用程序,如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
4、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资源共享和交流协作。
5、培养网络安全意识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二、课程内容(一)互联网的发展与概念1、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互联网的诞生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和科研的需求。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逐渐普及到了全球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互联网的定义和特点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它通过一系列的通信协议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的交换和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全球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
3、互联网的工作原理互联网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TCP/IP 协议簇,包括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等。
通过这些协议,数据在网络中进行传输和处理,最终到达目标计算机。
(二)互联网接入方式1、有线接入(1)拨号上网通过电话线和调制解调器连接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速度较慢,逐渐被淘汰。
(2)ADSL 接入利用电话线路实现宽带接入,速度相对较快,但受距离限制。
(3)以太网接入通过网线连接到局域网或宽带路由器,是常见的企业和家庭宽带接入方式。
2、无线接入(1)WiFi 接入通过无线路由器将有线网络转换为无线网络,支持多设备同时接入。
(2)移动网络接入如 3G、4G、5G 等,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连接到运营商的网络,实现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
(三)网络设备1、路由器用于连接不同的网络,实现网络之间的数据包转发和路由选择。
2、交换机用于扩展局域网的端口数量,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
3、防火墙用于保护网络安全,防止外部网络的攻击和非法访问。
(四)常见网络服务与应用1、搜索引擎介绍常见的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以及如何使用关键词进行准确的信息检索。
1、计算机网络概述_导学案
![1、计算机网络概述_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33be16cc7931b765ce1554.png)
计算机网络概述导学案本节知识要点:●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应用知识精讲一、计算机网络定义二、发展三、系统组成计算机网络是与密切结合的产物,也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从网络拓扑结构来看,计算机网络是由一些和连接这些网络节点的构成。
从逻辑功能上讲,计算机网络是由和组成。
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主要完成计算机之间数据的传输、交换以及通信控制,它由、组成。
提供访问网络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是由、和组成,主机系统负责本地或全网的数据处理,运行各种应用程序或大型数据库,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软硬件资源和网络服务,终端控制器把一组终端连入通信子网,并负责对终端的控制及终端信息的接收和发送,所以用户的资源子网主要完成数据处理和提供共享资源的任务。
从系统组成来看,计算机网络是由和构成。
1.网络硬件系统网络硬件系统一般指构成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包括各种计算机系统、终端及通信设备。
①主机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的主体,根据在网络中的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和。
是通过网络操作系统为网上工作站提供服务及共享资源的计算机设备。
网络工作站是连接到网络上的计算机,又称客户机,它是网络数据主要的发生场所和使用场所,除保持原有功能为用户服务之外,同时又可以按照被授予的去访问服务器,用户主要是通过使用工作站为利用网络资源并完成自己的工作。
工作站又可分为和两种,带盘工作站是带有硬盘的微机,本身具有独立的功能,具有本地处理能力。
而无盘工作站是不带硬盘的微机,与网络中的服务器进行相连。
这种工作站不仅能防止计算机病毒通过工作站感染服务器,还可以防止非法用户拷贝网络中的数据。
②终端:本身不具备本地处理能力,直接连接到网络上,只能通过网络上的主机与网络相连而发挥作用,常见的有显示终端、打印终端、图形终端等。
③传输介质:在网络设备之间构成物理通路,以便实现信息的交换。
冀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四课计算机互联网络——网络安全与道德
![冀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四课计算机互联网络——网络安全与道德](https://img.taocdn.com/s3/m/64d45ab1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e.png)
冀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四课计算机互联网络——网络安全与道德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计算机互联网络——网络安全与道德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4.教学时数:45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已经接触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简单的网络应用。
然而,他们对网络安全与道德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强。
在知识方面,学生可能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但可能缺乏对网络安全与道德的深入理解。
在能力方面,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网络应用技能,但可能缺乏对网络安全与道德的实践能力。
在素质方面,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素养,但可能缺乏对网络安全与道德的深入思考。
学生的行为习惯可能会对课程学习产生影响。
一些学生可能习惯于在网络上自由行动,而不顾及网络安全与道德。
另一些学生可能过于谨慎,不敢尝试网络应用,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安全与道德,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网络安全与道德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网络安全与道德有更深入的了解。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网络安全与道德的理解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实验法:教师安排学生进行网络安全与道德的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方面,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1. 多媒体设备: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网络安全与道德的相关案例和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网络安全与道德的重要性。
2. 教学软件:教师利用教学软件,进行网络安全与道德的模拟操作,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网络安全与道德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导学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f94c8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30.png)
《计算机网络技术》导学案计算机网络技术导学案导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拓扑结构和通信协议,了解网络安全和互联网的发展。
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应用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导学案将围绕计算机网络技术展开讲解,从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作用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链路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它可以方便地传输数据和共享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交流速度。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根据规模和用途,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等。
局域网适用于较小的地理范围,城域网覆盖城市,广域网跨越不同地区,而互联网连接全球各个网络。
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1.总线型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结构是最简单的网络连接方式,各个节点通过总线连接,数据由一端发送到另一端,具有成本低、扩展方便等优点。
2.星型拓扑结构星型拓扑结构以中心节点为核心,各个节点与中心节点相连,数据通过中心节点进行转发,具有可靠性高、易管理等优点。
3.环型拓扑结构环型拓扑结构中各个节点通过环形链路连接,数据沿着环形路径传输,具有传输效率高、可靠性强等优点。
四、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1.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的定义和作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通信时,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则和约定。
它确保了网络中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有效交换。
2.TCP/IP协议族TCP/IP协议族是互联网所采用的通信协议,它包括传输层的TCP协议和网络层的IP协议等,提供了可靠、高效的数据传输。
五、网络安全与互联网的发展1.网络安全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网络安全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网络安全的保障对于个人、企业和国家的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2.网络攻击与防御网络攻击是指对计算机网络的非法访问和恶意破坏,包括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等。
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Internet应用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Internet应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98e70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c.png)
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Internet应用教案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 Internet 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使学生掌握 Internet 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应用。
3、培养学生运用 Internet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协议和体系结构。
(2)IP 地址、域名系统和网络接入方式。
(3)Internet 常见服务如万维网、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的原理和应用。
2、难点(1)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相关概念。
(2)IP 地址的分类和子网掩码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和 Internet 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示,展示Internet 应用的使用方法。
3、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网络操作和应用练习。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上网搜索资料、在线购物、社交媒体等,从而引出计算机网络和 Internet 的主题。
2、计算机网络基础(约 30 分钟)(1)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2)讲解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包括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型,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拓扑结构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阐述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重点讲解 OSI 参考模型和 TCP/IP模型,以及各层的功能和协议。
3、 Internet 原理(约 40 分钟)(1)讲解 Internet 的概念、起源和发展。
(2)详细介绍 IP 地址和域名系统,包括 IP 地址的分类、表示方法和子网掩码的计算,以及域名的构成和解析过程。
(3)解释网络接入方式,如拨号上网、宽带接入、无线接入等,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4、 Internet 应用(约 50 分钟)(1)万维网(WWW)介绍 WWW 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讲解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包括网页浏览、搜索、书签管理等。
冀教版七年级全册信息技术4.计算机互联网络教案
![冀教版七年级全册信息技术4.计算机互联网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3c6a3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8.png)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如开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等。他们已经了解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此外,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能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他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知识,能够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此外,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编程知识,如Scratch编程。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原理、技术与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网络知识。
-《网络安全与防护》:这本书介绍了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威胁与防护措施,有助于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计算机网络编程入门》:这本书适合初学者学习计算机网络编程,通过实际编程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实验法:设计一些简单的网络实验,如组建小型局域网、配置网络参数等,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网络原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展示计算机网络的结构图、工作原理图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2.教学软件:使用网络模拟软件,让学生模拟搭建和配置网络环境。通过软件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板书设计
1.定义
2.组成部分
3.功能
二、计算机网络类型
1.局域网(LAN)
2.城域网(MAN)
3.广域网(WAN)
4.无线局域网(WLAN)
三、计算机网络应用
1.互联网
2.企业网络
3.移动网络
四、计算机网络安全
1.网络攻击类型
2.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3.网络安全意识
五、计算机网络编程
《互联网基础与应用》 导学案
![《互联网基础与应用》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5b040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8.png)
《互联网基础与应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互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组成部分。
2、掌握常见的互联网接入方式及其特点。
3、学会使用常见的网络服务和应用,如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
4、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常见网络服务和应用的使用方法。
2、难点(1)网络协议的理解和应用。
(2)网络安全防范措施的有效实施。
三、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方式,自主学习互联网的基础知识。
2、实践操作:亲自尝试使用各种网络服务和应用,加深对其功能和操作方法的理解。
3、小组讨论: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共同解决。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的网络应用案例,提高对互联网应用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一)互联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互联网的定义互联网,又称网际网络,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2、互联网的发展历程(1)起源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国防部为了保障军事通信的可靠性,建立了一个名为 ARPANET 的网络,这被认为是互联网的雏形。
(2)发展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TCP/IP 协议的广泛应用使得不同类型的网络能够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更大的网络,即互联网。
(3)普及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出现,互联网迅速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互联网的基本组成部分1、网络硬件(1)计算机包括服务器、客户端(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
(2)网络连接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调制解调器等,用于实现不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2、网络软件(1)操作系统如 Windows、Mac OS、Linux 等,为计算机提供基本的运行环境和网络支持。
Internet基本概念与接入方式导学案
![Internet基本概念与接入方式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ca1c0e0912a216147929db.png)
Internet基本概念和接入方式【学习目标】:1、理解Internet的基本概念;了解Internet的发展;认识Internet的几个主要组织机构。
2、了解ISP的作用及中国四大骨干网络。
3、对Internet常见的接入方式做到认识特点,并加以区分。
【引入】:1、你家里接入了互联网了吗?2、用的是什么方式接入?3、你了解哪些接入因特网的方式?【自主学习】:1、Internet,中文译名因特网,又叫国际互联网,简称互联网。
有三个特点:①因特网是一个基于TCP/TP 协议集的国际互联网络;②因特网是一个网络用户的团体,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同时也为该网络的发展投入自己的一份力量;③因特网是所有可被访问和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
2、Internet是多层次的网络结构。
⑴Internet⑵⑶3、Internet的组织与管理Internet体,它的管理机构是Internet协会,这是一个由各国志愿者组成的团体。
Internet 的国际和国内主要组织有:⑴Internet体系结构委员会IAB,职责是制定Internet的技术标准、制定并发布Internet工作文件、制定Internet技术的发展规划,并进行Internet技术的国际协调工作。
该委员会的工作任务组IETF负责Internet的技术管理工作,而研究任务组IRTF负责Internet⑵Internet网络运行中心NOC负责保证Internet的日常运行以及监督Internet相关活动等工作。
⑶Internet网络信息中心NIC为Internet代理服务商及广大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⑷中国的Internet由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进行管理。
4、ISP及中国的四大互联网络⑴ISP的英文是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即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
⑵中国科学技术网CSTI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即中国金桥信息网5、Internet接入方式⑴PSTN拨号,公用电话交换网。
《网络新世界导学案-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网络新世界导学案-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9fe65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9.png)
《网络新世界》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言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上网。
但是,网络带来的便利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和问题。
本导学案以《网络新世界》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网络的重要性,并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和安全意识。
二、学习目标1. 了解网络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网络安全知识,学会保护自己的网络信息安全。
3. 提升网络素养,学会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三、学习内容1. 什么是网络?2. 网络的重要性。
3. 网络安全知识。
4. 如何提升网络素养。
四、学习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问题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学习网络的定义和重要性:- 介绍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 讨论网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对我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3. 学习网络安全知识:- 网络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
- 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常识和技巧,如密码保护、防火墙设置等。
- 给学生提供一些网络安全案例,让他们分析并总结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4. 学习如何提升网络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如查找资料、学习知识等。
- 提醒学生网络素养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网络世界的看法和建议。
五、总结通过本次学习,我们对网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了网络的重要性和安全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网络安全,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
网络是一个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愿同学们在网络的世界中,健康快乐成长。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2. 掌握网络世界带来的便利和挑战;3. 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4. 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导学内容:第一部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1. 互联网的定义和起源2.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3. 互联网的重要性及影响第二部分:网络世界带来的便利和挑战1. 网络世界的便利性2. 网络世界的挑战和问题3. 如何正确应对网络世界的挑战第三部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1. 什么是网络安全2.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3.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第四部分:正确使用互联网,保护个人信息安全1. 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2.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3. 遇到网络安全问题时应该如何应对导学案详解:第一部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1. 互联网的定义和起源互联网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全球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互相传递和共享的网络。
初中计算机网络的教案模板
![初中计算机网络的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14bd55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05.png)
初中计算机网络的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组成。
3. 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应用。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组成。
教学难点: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组成。
教学准备:1. 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网络?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网络有哪些?2. 学生分享生活中接触到的网络,如互联网、局域网等。
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0分钟)1.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通过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和共享资源的系统。
2. 阐述计算机网络的作用:促进信息交流、提高工作效率、丰富生活娱乐等。
三、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5分钟)1. 局域网(LAN):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如学校、企业等。
2. 城域网(MAN):覆盖一座城市或较大区域。
3. 广域网(WAN):覆盖跨国界、洲界,甚至全球范围。
四、计算机网络的组成(10分钟)1. 硬件组成: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通信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
2. 软件组成: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如TCP/IP)、网络应用软件等。
五、生活中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应用(10分钟)1. 互联网:浏览网页、发送电子邮件、在线游戏等。
2. 局域网:学校校园网、企业内部网络等。
3. 广域网:远程教育、视频会议、全球互联网等。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网络在未来的发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分享、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互联网应用网上交流教案(计算机运用教学设计表)
![互联网应用网上交流教案(计算机运用教学设计表)](https://img.taocdn.com/s3/m/478ab82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1e.png)
互联网应用网上交流教案(计算机运用教学设计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2. 培养学生在网上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互联网的起源、发展、特点等。
2. 互联网的应用领域:浏览网页、搜索信息、网上交流等。
3. 网络安全知识:保护个人信息、防范网络病毒、识别网络陷阱等。
4. 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法和技巧:合理规划上网时间、筛选信息、文明交流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网络安全知识和正确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网络安全知识和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和安全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网络安全案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实践,掌握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学环境:计算机教室,每台计算机都能上网。
2. 教学素材:网络安全案例、互联网应用实例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互联网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介绍互联网的起源、发展、特点等,使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情况。
3. 讲解互联网的应用领域:引导学生了解浏览网页、搜索信息、网上交流等互联网应用,展示互联网的便利性。
4. 网络安全知识讲解:通过分析典型的网络安全案例,使学生了解保护个人信息、防范网络病毒、识别网络陷阱等网络安全知识。
6.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网上交流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当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法。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提高信息素养。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互联网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网上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第一单元第4课 计算机互联网络 教案 2020-2021学年冀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全一册
![第一单元第4课 计算机互联网络 教案 2020-2021学年冀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全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8007f0c92af90242a895e5e8.png)
第四课计算机互联网络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了解因特网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自主阅读,尝试画出校园网结构图;区分IP地址和域名地址。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树立良好合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刚刚进入七年级,刚刚接触信息技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
三、重点难点1.了解网络的组成、功能和分类;2.了解因特网,尝试画出校园网结构图。
3.网络分类、TCP/IP协议、IP地址。
四、教学过程4.1 计算机互联网络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说起计算机网络,同学们好像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互联网同学们又真正的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计算机互联网(板书) 认真听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2【讲授】新授(一)计算机网络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中都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机网络?在这些地方都发挥了什么作用?仔细看书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将计算机网络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产生学习兴趣。
活动3【讲授】新授(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阅读教材,了解:1、计算机网络系统包括什么?2、结合教材35页插图大概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3、网络软硬件系统包括什么?仔细阅读教材,认真分析、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深学生对网络组成的认识。
活动4【活动】新授(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下列内容:1、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功能?2、通过局域网中的“共享打印机”打印一份文件资料仔细阅读教材,认真理解大胆的动手进行试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活动5【练习】新授(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请同学们通读教材“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了解下列内容:1、计算机网络按不同形式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别?2、你所在的学校、城市分别属于那些类别的网络?父母所在的地方是否有这些网络?认真阅读教材,仔细思考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给予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活动6【讲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还存在哪些疑问?总结本节重点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加强重点内容的理解。
《互联网基础与应用》 导学案
![《互联网基础与应用》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e8760f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1.png)
《互联网基础与应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
2、掌握互联网的常见应用,如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
3、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资源,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4、培养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
(2)常见互联网应用的操作和使用技巧。
2、难点(1)理解网络协议和 IP 地址的概念。
(2)保障网络安全和避免网络陷阱。
三、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互联网的基础知识。
2、实践操作:亲身体验互联网应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学习过程(一)互联网的发展历程1、起源互联网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和科研的需求。
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 的网络,这被认为是互联网的雏形。
2、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逐渐从军事和科研领域走向民用。
20 世纪 90 年代,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出现使得互联网的应用更加广泛和便捷,人们可以通过网页浏览获取各种信息。
3、普及进入 21 世纪,互联网的普及速度惊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出现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互联网的基本概念1、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常见的网络协议有 TCP/IP 协议,它规定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式和格式。
2、 IP 地址IP 地址是互联网上每台计算机的唯一标识符,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家庭住址一样。
IP 地址分为 IPv4 和 IPv6 两种类型,IPv4 地址由 32位二进制数组成,而 IPv6 地址由 128 位二进制数组成。
3、域名由于 IP 地址难以记忆,人们发明了域名。
域名是与 IP 地址相对应的易于记忆的字符串,例如就是一个域名。
计算机应用基础导学案简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导学案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119c4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1.png)
计算机应用基础导学案简版导学目标: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等。
1.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计算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最早的计算工具是算盘。
20世纪40年代,首台电子计算机诞生,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开始。
随后,计算机发展迅猛,从大型计算机到个人计算机、移动设备和云计算等,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指的是计算机系统的物理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计算机指令和处理数据。
内存是计算机的临时存储器,用于暂时存储程序和数据。
硬盘是计算机的永久存储器,用于存储操作系统、程序和数据文件。
3.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概念计算机软件指的是计算机系统的非物理部分,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编程语言等。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软件,负责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和提供基本的系统功能。
应用软件包括办公软件、设计软件、游戏软件等,用于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编程语言是用于编写计算机程序的一套规则和语法,常用的编程语言有C、C++、Java等。
4.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指的是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不同规模和范围的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传输、数据路由和协议等。
数据传输指的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数据的过程,常用的传输方式有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
数据路由指的是决定数据包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的传输路径。
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套规则和约定,用于控制和管理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5.计算机应用领域计算机应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医疗、交通、金融、娱乐等。
在教育领域,计算机可以用于教学、学习和管理等方面。
在医疗领域,计算机可以用于医疗影像诊断、病历管理和医疗设备控制等。
在交通领域,计算机可以用于交通信号控制、交通流量监测和导航等。
网络互联:高一信息技术教案教学设计
![网络互联:高一信息技术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0b611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b.png)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互联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一部分。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关键词,网络互联也成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此,在高一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制定课程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网络互联课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构成以及网络互联的原理、方法。
掌握网络互联的常用技术和应用,且理解网络安全与个人隐私的保护。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互联网对于企业、机构和普通用户进行信息传递、商务合作、娱乐休闲等活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网络感知及网络道德意识,并引导其遵守网络规则、维护网络秩序。
二、课程内容的制定1、网络基础知识:网络的基本概念、构成、分类等。
2、网络互联技术:TCP/IP 协议、DNS 解析、HTTP 协议,网络服务器概念和相关技术。
3、网络应用技术:常用的网络应用技术,如 H5 技术、CSS、JavaScript、Ajax 等。
4、网络安全问题:网络攻击类型、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等。
5、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信息伦理、网络用语规范、网络名誉与信用、网络权利与义务等。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1、授课:老师可将网络基础知识、网络互联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直接讲解和讲授。
2、案例分析:对于网络应用技术和网络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网络应用的优越性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情感层面上更好地理解网络道德内容,讨论重点可以放在网络名誉与信用、网络权利与义务等方面。
4、程序设计实验:将学生切实地融入到网络应用技术中来,可以培养同学们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加深理解度,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综上,网络互联是高一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重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又要加强实践体验,这样能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网络互联在现代化生产与生活中的无限魅力,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2024最新精选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本
![2024最新精选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f73ca65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d.png)
2024最新精选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本教案范本:《计算机网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计算机网络》教材的第四章第一节,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具体内容包括: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介质连接多台计算机,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能够描述各种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3.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各种网络的特点。
2.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机、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哪些设备是用来连接计算机的(如路由器、交换机等)。
2. 知识点讲解:a.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介质连接多台计算机,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b.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c.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3. 例题讲解:用PPT展示一些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实例,让学生分析这些实例属于哪种网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场景,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六、板书设计计算机网络:定义: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介质连接多台计算机,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分类:局域网(LAN):连接范围较小,通常在家庭、办公室或学校内。
城域网(MAN):连接范围较大,通常在城市范围内。
广域网(WAN):连接范围最大,可以跨越多个城市或国家。
冀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4《计算机互联网络》教案教学设计
![冀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4《计算机互联网络》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8f49f30b4e767f5bcfcead.png)
第四课计算机互联网络【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应用和工作原理;(2)了解怎样构成计算机网络;(3)网络是如何工作的,都需要什么硬件和软件资源。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网络的基本原理3 、情感目标:体会网络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提倡文明网络。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分类【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几个专业性的概念【教学方法】讲解法、师生互动法【教学用具】计算机网络电子教室【课型】新授【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计算机的诞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但是单个计算机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总量和能力毕竟有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人们希望不仅能够利用本地资源,而且可以使用其他地方的计算机软件、硬件与数据资源。
于是人们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连起来,形成了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全球化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二、新授(一)计算机网络(了解)1、定义:是地理上分布的多台计算机通过硬件设备相互连接,并遵循统一的通信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简单说就是把两台以上计算机通过一定的通信线路和约定规则连在一起就组成了计算机网络 .2、探究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所使用了计算机网络?(邮局、银行、火车站等等)在这些场所,计算机网络发挥了什么作用?设计目的:使学生将计算机网络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中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这部分内容产生兴趣。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识记)1.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计算机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组成的。
2.计算机网络系统又可分为网络硬件系统(文件服务器、工作站、网卡、通信媒体等)和网络软件系统(网络协议软件、通信软件、网络操作系统等)。
对于网络硬件、软件一些组成教师主要是通过对照网络组成图或本校校园网相关的计算机硬件等进行解释,如:网卡、通信电缆、服务器、工作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皇岛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信息技术》学案——计算机---信息处理工具使用日期:2014-10-24 编号:2014005 班级:姓名:
第四课计算机互联网络
【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2)知道计算机网络功能;
(3)知道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了解TCP/IP协议;
(5)能判断IP地址的正误;
(6)了解域名,知道简单的域名代表的含义;
【重点难点】
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分类;
2、计算机网络的IP地址和域名;
【自主学习】
要求:结合学案基础知识及问题导航,高效预习课本。
问题导航: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应用和工作原理
【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和自主学习要求,进行快速、高效预习。
2、按照合作探究要求,积极讨论,精彩展示。
【自学提纲】计算机的诞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但是单个计算机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总量和能力毕竟有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人们希望不仅能够利用本地资源,而且可以使用其他地方的计算机软件、硬件与数据资源。
于是人们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连起来,形成了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全球化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课堂学习】
一、计算机网络的组成:是地理上分布的多台计算机通过硬件设备相互连接,并遵循统一的通信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简单说就是把两台以上计算机通过一定的通信线路和约定规则连在一起就组成了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是由()()()组成的。
2.计算机网络系统又可分为()和()。
二、计算机的网络功能:
1、按通信距离或网络规模分为:()、()、()
2、按计算机关系结构可分为()()()()()
3、按通信介质可分为()()()()
4、按传输带宽可分为()()
5、按信息交换方式可分为()()()
四、因特网:
1.因特网是一个全球性的网络,英文是INTERNET;
2.提供计算服务、资源服务和网络管理服务的计算机都被称为();享用服务的计算机就是“网络用户”,被称为()。
3.通信协议:因特网中计算机需要遵守的()协议,是一组应用广泛的互联网协议。
在网络中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时需要共同遵循的约定和规则。
其中最重要的是TCP/IP协议。
其中TCP是传输控制协议、IP是网际协议;
IP地址:由四个()到()之间的数字组成,数字之间用下脚点隔开。
4.域名:为了使用和记忆方便,因特网还采用了域名管理系统,简称DNS,在IP地址之外,网上的计算机还有另一种表示法:域名,是IP地址的人性化名称。
一个域名由多个子域名组成,子域名通常分四级。
是由代表一定意义的英文单词的缩写构成,
5.因特网常用接入方式:拨号、专线、宽带(小区宽带、光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