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合集下载

80年余华小说特点

80年余华小说特点

80年余华小说特点(一)苦难和“人性恶”之主题八十年代中期先锋小说在中国文坛兴起,先锋作家们在主题上大多都选择了对人生人性的关注,而余华对这种关注似乎显得更惊心动魄,更让人触目惊心。

他把生存苦难作为小说的基本主题,从他八十年代的小说来看,“苦难”就像原罪一样是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阴霾,人类生来就是受苦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忍受隔膜,忍受伤害,忍受亲情的丧失和理想的破灭,暴力、死亡、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构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表征,构成了这个苦难世界的本质。

余华小说中采用了不介入的方式,把世界的苦难加以冷酷地铺排渲染,使苦难获得了某种纯粹透彻,某种与生俱来性和非意志动摇性。

暴力是余华小说的核心命题,是一切苦难的推动力,并将其定位在源于人原始生命力的冲动,在这一冲动下,亲情、友情等的社会关系,变得不堪一击,兄弟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相互争斗和残杀,人的暴力本能超越了人的理智,使人类永远难逃苦海。

(二)循环叙事、时间幻觉等手法的运用。

结构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形式话语,对先锋小说文本的表现形态可以说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先锋小说家们既可以通过借鉴了西方形式主义小说,获得相近似的结构品格和文本魅力,又可以把形式作为展示他们才华及智力的舞台。

首先,循环叙事对传统小说实现了文类的颠覆与解构。

余华的小说文本从情节与意义的生成两方面构成了对公案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和武侠小说等的解构与反讽,代表作品分别是《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和《鲜血梅花》,仅以对武侠小说的仿作《鲜血梅花》为例,它有着武侠小说的最普通的外在形态,小说主人公一代宗师阮进武之子阮海阔,既无超人的武功,也无除暴安良的大志,在他踏上为父复仇之路后,却发现只是在进行着一次无望的漫游,而漫游的结果是仇人已死,从而复仇不再,于是故事又回到了原点。

比起古代武侠小说以及当代武侠代表作家金庸的作品而言,《鲜血梅花》中根本没有丝毫可称为武侠经典的地方,它将“复仇”变成了“寻找”,剥夺了小说原本应有的因果性动力,人物只是按程式行动,已经不再具有相应的动机,最终小说的悬念(杀父仇人究竟是谁)揭开(己死)之日,也是阮海阔回到原点之时。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4、谌容
谌容(1936~ )当代女作家,汉族。原名 德容。著名小说家,作家,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重庆巫山人,生于湖北汉口。
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任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翻译。后当过中 学俄语教员。曾三次到农村体验生活和 劳动。任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国 国际交流协会理事。
5、高行健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孙甘露是在语言实验中走得最远的一位。 《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迷》等是这种小说的代表。这些小 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仅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也斩断了小说与 故事、小说与叙述之间的联系。 他的小说全由一些的诗化的语言充塞着,构筑语言幻象的片断的同时,却 构不成任何意义,这样叙述便成了梦呓,小说成了纯粹的言辞的堆积。始于语 言又终于语言,透过斑驳陆离的语言,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一个幻想者、冥思者。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的文体意识鲜明,重 视小说的叙述策略,把叙事 本身看作审美对象。
马原的“叙事圈套”P195
马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 者”,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手段置于创作第一位。
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 小说的虚构性,破除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虚构 成为他的小说叙述的首要原则。他的经典句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强调虚构的技法,形成一种间离效
格非《迷舟》《褐色鸟群》
孙甘露《信使之函》《访问梦境》
余华《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二、创作特点
现代主义小说更专注于小说的 精神气质;先锋小说则更具有
鲜明的文体试验的指向。
1、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
(1)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构 把作家的主观真实(心灵的真实)
作为文学真实的首要原则。强调 “虚构”是小说叙述首要原则。
格非构建叙事迷宫 善于在小说叙事的关键部分设置中断和 空白,制造“叙事空缺”,使故事变得 扑朔迷离,并与小说表达的主题构成隐 喻关系,预示着历史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迷舟》中萧去榆关到底是送情报还是 去与情人杏相会?这个关键情节成为一 个“空缺”,故事是一个谜。
孙甘露的“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 戏
在语言试验上走得最极端,彻底割 断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专注于幻象 与梦境的虚构。着力对小说语言诗 化的探索,小说语词摒弃表意功能,
成为自由的语像。
孙甘露《信使之函》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旅行”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
四、先锋小说的价值
先锋小说使文学摆脱意识形 态的控制,走向独立和自律, 凸现个人化风格。 但其艺 术形式的试验和创新有极端
化、贵族化的倾向。

80年代小说分类和特点

80年代小说分类和特点

80年代小说分类和特点一///80年代是一个文学真正繁荣的时代:•政策的宽松•作家队伍的成熟与壮大•外国文艺思想的引入二///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汪曾祺、王蒙、张贤亮、高晓声、陆文夫、邓友梅、从维熙、刘绍棠、李国文“知青”作家: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郑义、张辛欣、梁晓声、孔捷生、陈建功、李杭育、张抗抗、阿城、何立伟、叶辛、铁凝“文革”后进入写作活跃期的中年作家:张洁、冯骥才、古华、戴厚英、刘心武“第三代”作家:莫言、刘索拉、残雪、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格非、孙甘露、北村、刘恒、方方三///影响阅读的因素时代政治因素作品的时代背景个人文艺理论基础、生活知识四///小说的鉴赏必须要注意三点: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要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要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五///文革“导火索”。

1965年11月1 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伤痕小说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小说揭示的文化大革命给孩子留下的内伤,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发表,引起轰动,成为伤痕小说的发端之作,也是文学进入新时期的里程碑代表作品冯骥才《啊!》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郑义《枫》鲁彦周《天云山传奇》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王宗汉《高洁的青松》陆文夫《献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张弦《记忆》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伤痕小说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80年代小说概述

80年代小说概述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平 和的心境对知青岁月作审美观照。】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 《南方的岸》【回城后才发现自己 的位置应在农村,表现出强烈的回 归倾向。】
4、以农民问题为反思对象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身试法, 抵制极左政策。
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 女儿们》【 封建观念的束缚、极左政 策的扭曲,双重外力作用下农民变得 愚昧麻木】
①标志: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②学术界的文化热,促使“寻根文学”出现。 ③寻根文学的出现受到文学自身范畴的制约
与互动。
寻根小说的前奏
可追溯至80年代初汪 曾祺、冯骥才、邓友梅 等的文化地域小说。
寻根小说的特点
1、“文化性”色彩
①“向后看” ②“前瞻性” 时间上将视点对准久远的历史 空间上对准乡村民间,从中挖掘一个地区甚至一
韩少功《爸爸爸》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 现代主义倾向(丙崽)
2、从传统文化寻找现代人的精神支撑:
阿城《棋王》(吃、棋)、王安忆 《小鲍庄》(仁义)、张炜《古船》 (家族矛盾)——不再是民族、国家、 阶级、党。
3、从地域生活中发现生存的文化秘密
郑万隆《老棒子酒馆》“异乡见闻”系 列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 “葛川江”系列。
塑造这些人物时,采用象征性、意 念性的方法,注重人物身上的文化 特征,而非个人性格,常带有整体 性或类型性的特征。

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先锋小说的命运和文学意义 (一)先锋小说的命运 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精神,其实只能是一种 理想,很少有作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90 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纷纷降 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 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 志着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但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影响是深远的。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残雪的小说是阴暗的,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正 因为心中有光明,黑暗才能成其黑暗;正因为有 天堂,才会有对地狱的刻骨体验;正因为充满了 博爱,人才能在艺术的境界里超越、升华。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 “后新潮”小说 “后新潮”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指80年代中后期涌 现出的一批先锋作家,如马原、洪峰、格非、余 华、孙甘露、北村等人。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1、主要特征 “后新潮”的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 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的虚无。 后新潮小说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其创作上的主要 特点有三: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代表人物是以王蒙、宗璞、谌容、张洁等为代表 的中年作家,他们对现代主义的兴趣主要在技巧 方面。他们主张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手法实行 “剥离”,以现代派的表现方法来丰富和充实自 己的文学表现力。他们剔除了西方现代派作品中 非理性、反逻辑、无意识的成分,现代主义的种 种表现手法只不过是关于他们的理性观念的寓言 式表达。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在结构上,《山上的小屋》也有独到之处。 小说开始于对“山上的小屋”的肯定: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 小屋。” 结尾于对“山上的小屋”的否定: “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 葡萄,也没有小屋。”

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

8O 年代小说历经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通俗(或大众)小说、现代派(或先锋、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七个发展阶段。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谢惠敏是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烦恼人生》中的人物。

《山上的小屋》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王安忆)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出现了(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曲》等带有“黑色幽默”特点的现代主义小说。

《双桅船》的作者是(舒婷);《一代人》的作者是(顾城);《迷途》的作者是(北岛)。

《春之声》的作者是(王蒙);《山上的小屋》的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

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散文作家是杨朔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秦牧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写作的是先锋小说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上城》、《陈奂生出国》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学习和模仿了美国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内在思想却来自 于存在主义。小说写一群音乐学院学生的生活作品表现了在强大的音乐传统 (功能圈)面前,这群年轻人面临的选择困境。
中国当代文学史
先锋小说
第七章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又称实验小说、新潮小说、后新潮小说等,是对八十年代以
来的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的总称。 中国先锋文学迄今都是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结果。
中国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引进与认识
五四时代将其和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混为一谈的阶段, 把它作为反封建文学的一种武器;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二、80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
以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家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 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等为代表的新潮小说。
这批作家人称“中国现代派”。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反传统的精 神,开始冲击传统的价值观而不是一般地批判社会政治。
这个时代的先锋文学对现代主义精神的关注胜过了对文本的模仿。 这批作家将中国文学引入了新的创作领域,使中国文学出现了新的创作 境界。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文史类专业课复习资料-中国当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简

文史类专业课复习资料-中国当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简

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

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

“五四”文学精神回归。

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隐失诗人:在十七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原因)造成了一大批诗人/诗派停止了创作,离开了诗坛。

这些诗人/诗派被称为隐失的诗人/诗派。

包括七月诗派、右派诗人、九叶诗人等。

6当代散文:狭义:指的是所谓“抒情性散文”,其特征近于“五四”文学革命提出的“美文”,后来称为“艺术散文” 广义: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学”或“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即“杂文”等。

在有的时候还包括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等。

7复调: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复调小说”的理论。

他认为,陀氏创作的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

“恰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交往的联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所以“思想就其本质上来讲是对话的”。

8显性文学:即公开发表,进入了“印刷传媒”,处在流通地位,可以“正当”地、“合法”地拥有读者的作品。

9潜在写作:未公开发表,未经出版社正式出版,不能进书店上书架,不能跟读者见面的不具“合法”身份的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库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1、新时期文学初期,1979年七月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2、所谓“二革”创作方法,又称“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指“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

3、建国初著名的文艺批判运动之一是对俞伯平撰写的《红楼梦研究》及其他研究成果的批判。

4、《茶馆》生动而精练的描绘了三个时代,它们分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末、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时期、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统治的国统区,作者通过三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将这三个时代联系了起来,这三个人物分别是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

8、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是为了纪念和歌颂敢于坚持真理、不屈服于“四人帮”压力,被割断喉管,残杀于刑场的革命烈士张志新而作。

9、新时期初,徐迟成功地创作了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事迹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

10、在赵树理创作的影响下,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山西作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相近的创作风格,逐步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文学史上称为“山药蛋派”。

11、“文革”中著名的“八个样板戏”是指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和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1、1957年到60年代初,话剧界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热潮,其代表作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曹禺等人共同创作的《胆剑篇》等。

2、十七年期间,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有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赵树理的《三里湾》等。

4、文化寻根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王安忆的《小鲍庄》、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李育杭的《最后一个渔佬儿》。

5、乔光朴是蒋子龙在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中塑造的一个锐意改革的改革者形象,该小说是改革文学潮流的开山之作。

6、“文革”文艺思想核心之一的“三突出”,经姚文元概括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女人》 方之
《天云山传奇》 《李顺大造屋》 《芙蓉镇》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冬天里的春天》
《布礼》、《蝴蝶》 《人到中年》 《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泛指中国在1980年代开始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 流),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 文学现象。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 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 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 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伤痕文学开端于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 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 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 上发表的小说《伤痕》。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在此之前的中国小说中,自然一直主要 是作为环境因素的,而在这批作品之中 自然具有了主题的意义。
张承志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 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 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 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 化学的思考.
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 《爸爸爸》、《女女女》,阿城 的《棋王》、《孩子王》、《遍 地风流》,郑万隆的《异乡异 闻》,贾平凹的《古堡》、《远 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 渔佬儿》、王安忆的《小鲍庄》 等。

80年代小说梳理

80年代小说梳理

80年代小说流派梳理伤痕小说(后期深化为反思小说)伤痕小说起始于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于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小说”主要展现了“文革”十年灾难、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心灵造成创痛。

它包括:以知青题材为主的“伤痕小说”,如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自传体小说《血色黄昏》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农村题材的“伤痕小说”;丛维熙所开创的“大墙文学”以及莫应丰的《将军吟》等揭露“文革”专制的“伤痕小说”,以及张弦的爱情小说,张贤亮的“章永璘”系列,甚至苏童一部分以“文革”中的“香椿树街”为背景以青少年为写作对象的作品,如《刺青时代》、《城北地带》等。

在这之后,一些创作上成熟的作家将伤痕文学进一步深化,进入反思阶段。

反思文学的出现以茹志鹃在1979年2期《人民文学》发表的《剪错了的故事》为标志。

反思小说更注重对人性和人的心理世界的再审视。

代表人物和作品: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而“改革小说”,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革文学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

随着改革的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加阔大、眼光也日益深入;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深刻影响。

“改革小说”在1983-1984年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创作高峰,自85年之后便逐渐消亡。

代表人物和作品:寻根小说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新时期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新时期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新时期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名词解释(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女性主义小说:2.归来诗人:3.朦胧诗:4.知青小说:二、简答题(40分)1.先锋小说的概念及特点。

新时期文学答案:一、名词解释1.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2.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3.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4.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

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

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二、简答题答: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又叫后新潮小说、“拟现代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三大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话语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3)形态的多样性,即现代派小说(余华、残雪)、后现代主义小说(马原)、解构主义小说(王朔)、新历史主义小说(苏童)等。

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一)

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一)

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一)现当代文学考研习题(一)(一)北京大学04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分一个)1、中国诗歌会2、孤岛文学3、整理国故4、林译小说5、漳河水6、《春醪集》7、春柳社8、巴金《随想录》9、三个崛起 10、百花文学二、论述(第1题必答,2、3、4中国学生选作两道,2、3、4、5留学生选作两道。

)1、结合具体作品实际分析鲁迅《呐喊》、《彷徨》在小说艺术上的异同(40分)2、以梁启超和胡适的主张为例,比较晚清文学改良和五四文学革命的观念的差异(30分)3、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新进作家路翎、张爱玲、钱钟书、赵树理中任选两位,说说他们的创作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

(30分)4、结合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王度庐、程小青等)的实际,说说通俗小说与新文学的相互作用。

(30分)5、从曹禺的《雷雨》和《日出》中任选一个人物形象加以分析。

30分)(二)清华大学2000年试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1、试述鲁迅杂文的文体渊源与艺术特征。

(20分)2、试分析郭沫若诗集《女神》里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

(20分)3、试比较巴金的《家》与钱钟书《围城》里对于封建大家庭的描写。

(20分)4、试述四十年代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0分)5、试分析张贤亮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20分(三)复旦大学04年中国现当代文学(407)一、名词解释(30分)1、“人的文学”2、《激流三部曲》3、“归来者”的诗4、“寻根文学”5、学者散文二、简答(80分)1、《狂人日记》如何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方式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2、简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主要三大文学派别的文学特征。

3、新中国建立后的50年代,中国作家队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三、论述题(50分)学界普遍认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五四新文学具有强烈的启蒙思想,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5年前)的新时期文学是对五四新文学的回归,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围绕“启蒙”的主题,谈谈五四文学与80年代初期文学创作的联系。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年7月2日—19日,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出席代表共824人。

成立了全国性的文艺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三、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1、实现了文艺界的“大会师”,标志着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的合流;2、实现了政党对文学的全面领导,确立了新生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3、确定了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4、确立了新中国文学的体制。

建国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及其影响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萧也牧等的创作的批判。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

对作家的思想艺术和行为选择,起到了制约和控制作用。

作家成了被打击得对象,影响他们的创作积极性。

将个体的认知、体验和表达纳入确定的轨道之中。

建国初的文艺批判运动对新中国文学的影响: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进行上纲上线的群众性政治批判,给当代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对文艺的主题简单化、绝对化理解,忽视了文艺作为精神产品的复杂性;政治统帅直接干预文艺,使文艺政治化、思想阶级斗争化倾向进一步加剧。

“双百”方针是共产党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情势下所提出的一项“具体策略”。

建国初颂歌的代表作:郭沫若《新华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时间开始了》艾青《我想念我的祖国》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政治抒情诗特点:取材的强烈政治性、时事性,直接表现诗人对时代、对社会斗争和重大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评价;艺术形式上讲究政论性和激情性的结合;有强烈的政治鼓动性和感染力,较适合朗诵。

著名政治抒情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

如何理解_先锋小说_

如何理解_先锋小说_

《上海文学 》发表了三十篇左右的“先锋小 说 ”,这还不包括另一文学重镇《收获 》上的 小说 ①,差不多占据着同类作品刊发量的“半 壁江山 ”。另外 ,“新潮批评家 ”一多半出自 上海 ,例如吴亮 、程德培 、李劼 、蔡翔 、周介人 、 殷国明 、许子东 、夏中义 、王晓明 、陈思和 、毛 时安等 。正如作家王安忆描绘的 ,那时上海 的生活景象是 :“灯光将街市照成白昼 ,再有 霓虹灯在其间穿行 ,光和色都是溅出来的 ”, “你看那红男绿女 ,就像水底的鱼一样 ,徜徉 在夜晚的街市 。他们进出于饭店 、酒楼 、咖啡 座 、保龄球馆 、歌舞厅 ,以及各种专卖店 ,或是 在街头磁卡电话亭里谈笑风生 ”,这“才是海 上繁华梦的开场 ”②。而当时北京和大多数 内地城市 ,各大商场夜晚七点钟前已经熄灯 关门 ,很多地方还是“黑灯瞎火 ”的情形 。某 种程度上 ,城市的功能结构对这座城市的文 学特征和生产方式有显著的影响 。所以 ,无 论从杂志 、批评家还是作为现代大都市标志 的生活氛围 ,上海在推动和培育“先锋小说 ” 的区位优势上 ,要比其他城市处在更领先的 位置 。这些简单材料让人知道 ,即使在一九 八 ○年代 ,上海的文化特色仍然是西洋文化 、 市场文化与本土市民文化的复杂混合体 ,消 费文化不仅构成这座城市的处世哲学和文化 心理 ,也渗透到文学领域 ,使其具有了先锋性 的历史面孔 。
起 ”的先锋作家来说也同样重要 。他们与这 些文学杂志“小说专栏 ”编辑的“密切关系 ”, 反映了他们与这座大都市密切的互动关系 。 而加强与这座在西方文化资源和现代影响方 面都比中国的任何城市具有超前性 、独特性 的大都市的联系 ,显然就建立了与全国新华 书店 、大专院校 、读者这个“文学流通管道 ” 的联网式“订货发售 ”关系 。《收获 》杂志编 辑程永 新 在 写 文 学 回 忆 录《一 个 人 的 文 学 史 》时也许没有意识到 ,他告诉人们的正是 文学史背后这个“作家与杂志互动史 ”的秘 密 。在一九八七 、一九八八年 ,先锋作家们 “致程永新 ”的信 ,发展到了“密集轰炸 ”的程 度 。扎西达娃告曰 :“二期的稿子我已写好 , 三两天内寄出 ,两万字的短篇 。如不能用请 转《上海文学 》,或退回 。”“谢谢你对我的期 望 ,我的名利思想较之许多人淡薄 ,我永远不 急躁 ,过去如此 ,将来亦如此 ,红不红是别人 封给的 ,想也无用 。”马原焦急地询问 :“长篇 真那么差吗 ? 李劼来信讲你和小林都不满 意 ,我沮 丧 透 顶 , 想 不 出 所 以 然 来 。”因 此 , “很想知道其他稿件的情况 ,鲁一玮的 、苏童 的 、洪峰的 、孙甘露的 、冯力的 、启达的 ”。孙 甘露谦虚地坦承 :“《访问梦境 》不是深思熟 虑之作 ,这多少跟我的境遇有关 。感谢你的 批评 , 你的信让我感到真实和愉快 。”苏童 说 :“《收获 》已读过 ,除了洪峰 、余华 ,孙甘露 跟色波也都不错 。这一期 有一 种‘改 朝换 代 ’的感觉 。”临末 ,他不忘对“盛极一时 ”的 莫言说点“坏话 ”:“《逃亡 》在南京的反应还 可以 ,周梅森说莫言的文章 ,马尔克斯的痕迹 重了 ,而费振钟 、黄毓璜 (两个搞评论的 )反

文学考研先锋文学(小说)考点总结

文学考研先锋文学(小说)考点总结

文学考研先锋文学(小说)考点总结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影响的一种小说文学创作思潮。

先锋小说强调的不是写什么,而是如何写,与传统小说关注叙事的真实性不同,先锋小说关注的是叙述行为本身。

他们强调讲述或虚构的功能,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行为。

先锋小说试图寻找一种摆脱意识形态权力话语控制的叙述途径,使小说真正成为一种主体叙事,将文学拉向了自由主体意识,进而指向了包括梦幻、死亡、暴力、性等内容的个人潜意识。

代表作家作品有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当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洪峰的《极低之侧》;格非《迷舟》《褐色鸟群》;苏童《平静如水》《我的帝王生涯》;孙甘露《访问梦境》;余华《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等等。

(1)先锋小说的特征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谑、反讽等写作策略。

(2)先锋小说的意义先锋小说在思想文化、文学观念和手法上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资源植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土壤。

给本土的文学带来新鲜血液丰富了文学的色彩,激发了文学的创造活力,在激进的反抗姿态里透露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先锋小说所引起的文学叙述革命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反叛,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思想文化背景。

在这种意义上,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不仅表现为形式本身而是时代精神的某种象征。

这些小说实验在观念和方法上对后来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3)先锋小说的局限性先锋小说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它对意义的放逐也使自身丧失了广泛的交流基础,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这都是导致其渐趋衰落的重要原因。

80年代小说

80年代小说

文学的“寻根”



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 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 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 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 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 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 类生存的迷。” 代表作
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
特征

知青小说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 非常历史岁月的真实面目,凭吊流逝的青春 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 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 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 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凝重而奇特的组 成部分。
知青小说

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
第一阶段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 血泪的控诉为特征。主要作品: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 孔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第二阶段 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 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史铁生《我的遥远的 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 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第三阶段 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 为特征。 主要作品: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
代表作家



韩少功,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 人。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 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 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 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 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 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 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在当代作家中,韩少功以思想深邃复杂 著称。他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大都蕴 涵较强的文化意味,其内涵既具传统意 象又有强烈的现代色彩。 代表作: 《爸爸爸》、《女女女》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

二、名词解释1、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2、新写实小说: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3、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6、大墙文学: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关押在监狱的“大墙”之内的人们的遭遇的文学作品,在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类型。

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

7、《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三、简答2、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或“叙事圈套”答:1、元小说叙事: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小说虚构性的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母亲总是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每次她盯 着我的后脑勺,我头皮上被她盯的那块地方就发 麻,而且肿起”;“原来父亲每天夜里变成狼群 中的一只,绕着这栋房子奔跑,发出凄厉的嗥 叫”;“小妹的目光永远是直勾勾的,刺得我脖 子上长出红色的小疹子来”……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春之声》(王蒙) 《蝴蝶》(王蒙) 《我是谁》(宗璞) 《减去十岁》(谌容) 《他有什么病》(张洁)。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二) “新潮”小说(85年前后) 实际上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模仿 代表作家有刘索拉、徐星、莫言、残雪等人,其 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 《你别无选择》(刘索拉) 《无主题变奏》(徐星) 《苍老的浮云》(残雪) 《黄泥街》(残雪) 《欢乐》(莫言) 《透明地红萝卜》(莫言)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先锋小说的主要特征 先锋小说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反叛性 反叛业已确定的理性秩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 美学精神和表现方法。 2、实验性 以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方式创造新的艺术和语 言形式为己任。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 “后新潮”小说 “后新潮”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指80年代中后期涌 现出的一批先锋作家,如马原、洪峰、格非、余 华、孙甘露、北村等人。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1、主要特征 “后新潮”的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 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的虚无。 后新潮小说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其创作上的主要 特点有三: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2、西方现代派文学、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70年代末8O年代初,出现了一个借鉴、模仿、 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就其规模和影响 而言,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畴,可以说是 一次席卷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潮。 还延伸到美术、音乐、电影、戏剧等领域 出现了一个学习西方、模仿大师的高潮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思考: 1、回顾一下中国先锋文学的发展历程。 2、中国的先锋小说与西方现代派小说、后现代 派小说产生的背景有何差异?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二)先锋小说的含义 先锋小说是80年代以来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 义(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倾 向小说的概称,它常以“探索小说”、“实验小 说”、“现代派小说”、“新潮小说”、“后新 潮小说”等不同的名目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有王 蒙、刘索拉、徐星、莫言、残雪、马原、余华、 孙甘露等,它的出现,标志着文学观念的重大裂 变和新的审美原则的崛起,是继30年代新感觉派 小说之后现代派小说的又一次繁荣时期。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2、三种走向 (2)叙事革命:马原(叙事怪圈)——格非(叙 事迷宫)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马原是用一些并臵的故事块搭成一些近似于“八 阵图”的小说,在每一个路口他又加上一些让人 误人歧途的标志;格非则主要以人物内在意识的 无序性构筑成一团“线圈式”的迷宫——其中有 缠绕,有冲撞,也有有意识地弥散与短路。如 《褐色鸟群》。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作家在小说中没有塑造传统意义上的典型人物形 象,也没有刻意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而是将描 写的重点投注在带有鲜明而强烈的情绪化的各种 人物上,由此从多个侧面表现了一种群体情绪。 学生(创造、反叛)与贾教授(“贾氏规则”) 之间的冲突——选择不能选择的矛盾——生存的 悲哀。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山上的小屋”是什么? 山上的小屋若隐若现、从有到无,象征了现代人 试获得独立生存空间、重构理想秩序的虚妄。小 屋在高高的荒山顶上,预示着理想的难以企及, 表达了残雪的一贯主题:人类生存的困境以及自 我救赎的无希望。但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寻 找“山上的小屋”这一举动本身显示了人类对于 生存之恶的抗争。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代表人物是以王蒙、宗璞、谌容、张洁等为代表 的中年作家,他们对现代主义的兴趣主要在技巧 方面。他们主张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手法实行 “剥离”,以现代派的表现方法来丰富和充实自 己的文学表现力。他们剔除了西方现代派作品中 非理性、反逻辑、无意识的成分,现代主义的种 种表现手法只不过是关于他们的理性观念的寓言 式表达。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2)语言实验:莫言——孙甘露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家都很重视小说的语言,但在语言实验 上走得最极端的是孙甘露。他的《信使之函》、 《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 坛子》等作品,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的关系, 而专注于幻象与幻境的虚构,但这些幻象与幻境 又都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琐屑与线索,无法构成 一个条理贯通的虚构世界。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在结构上,《山上的小屋》也有独到之处。 小说开始于对“山上的小屋”的肯定: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 小屋。” 结尾于对“山上的小屋”的否定: “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 葡萄,也没有小屋。”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二、先锋小说的主要类型 (一)现实主义的新变(80年代前期) 时间:出现在80年代前期 实质:吸收了现代派手法的现实主义 在主题上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相呼应, 以启蒙主义的社会责任感来反抗荒诞的现实环境。 在创作手法上,主要以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技 法为主,通过移植、模仿来开拓新的创作途径与 美学范畴。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1、“荒诞小说”——《你别无选择》 在 1985 年 的 “ 小 说 爆 炸 ” 中 , 刘 索 拉 曾 荣 获 1985一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你别 无选择》(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85年第3 期),无疑是最具爆炸力的作品之一。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一)先锋小说的出现的原因 70年代末——80年代末,出现一个先锋小 说创作潮。 1、中国改革开发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国 门,大量翻译作品的引进,使得西方现代主义思 潮以完整的方式进入到中国。
她用最简洁朴素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奇异、诡 谲、神秘、怪诞又令人毛骨悚然的意象,建立起 一个超验的非理性世界。 在小说主题上.残雪致力于表现人类整体的生存 困境和人性的黑暗。她笔下的世界阴郁、扭曲、 逼仄、敌对,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没有一点寻 常世界里的脉脉温情和幸福意识。 叙事方式上,作者以个人感觉为基础,通过梦魇、 呓语、幻觉和强烈刺激的意象来描写怪诞的感官 体验,混淆现实和梦幻,因而呈现出一种强烈的 个人风格。残雪小说在主题和叙事上的特点,明 显受到西方现代派卡夫卡等人的影响。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在文化观念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 与消解; ● 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 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 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 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 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与符号化,性格 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李鸣 小个子 马力 森森 白石 孟野 “懵懂”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2、“荒诞小说”——《山上的小屋》 残雪原名邓小华。祖籍湖南耒阳,1953年5月生 于生于长沙。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山上的小屋》,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 1985年第8期。
夸张和变形: 在作品中,北风在凶狠地拍打着杉木皮搭成的屋 顶,狼的嚎叫在山谷里回荡,许多大老鼠在风中 狂奔,山上的沙石轰隆隆地朝屋后的墙倒下来。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代表性作品: 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阿梅在一个 太阳天里的愁思》 中篇小说有《黄泥街》、《苍老的浮云》 长篇小说有《突围表演》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3、“文革”——现实土壤 “十年动乱”所导致的普遍精神危机,使人们 在抚摸伤痕、反思痛苦的同时,作出了“我不相 信”的结论,尤其是经历了从狂热到怀疑到觉醒、 再到思考这一漫长过程的年轻人,在思想上很容 易接受西方旨在反抗现代社会重压的现代主义思 潮。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先锋小说的命运和文学意义 (一)先锋小说的命运 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精神,其实只能是一种 理想,很少有作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90 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纷纷降 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 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 志着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但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影响是深远的。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残雪的小说是阴暗的,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正 因为心中有光明,黑暗才能成其黑暗;正因为有 天堂,才会有对地狱的刻骨体验;正因为充满了 博爱,人才能在艺术的境界里超越、升华。
Company Log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