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善耕自创办以来,已逾百年,在这动荡与发展并存的百年之中,她以其独有的理念,度过了战争的硝烟,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历经坎坷沧桑,依旧安静地居于苏州城中,履行着她的职责,福泽着一方姑苏人。善耕的发展,是善耕人因地制宜,不断革新的结果。

一、“昨日”之“耕”――烽火中孕育。实践中成长

善耕实验小学是苏州市区的一所百年名校,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二十五日,初名长洲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堂址在沧浪亭东侧羊王庙内,首任堂长是时任总理法部主事、进士出身的章钰。1911年学校改名为吴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1914年8月迁至谢衙前古灵鹫禅寺。善耕,正是在中国历史的大变迁之下应运而生的,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展开了她的历史篇章……

“善耕”二字始出于学校第五任校长韩秉直先生,意即师生同耕,善问善学、善教善导,又意在努力向善,辛勤耕耘,以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教书育人,要求学生能成为身体健康、品德高尚、学有专长、奋发向上的人。

自此开始,善耕的“耕”文化理念开始在善耕校园中发扬开来,在韩秉直先生的引领实践下,善耕在姑苏的名气日

益壮大:韩秉直先生治校严谨,处处以身作则。在善耕小学工作期间,他提倡直观教学。亲自动手并发动教师制作了小学史地、常识、自然等科系统的教具、图表、标本。学校开设自然实验室,供辅导区各校轮流实验之用。他重视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学生阅读前由教师提出要求,阅读后检查效果,并由图书管理员填载入册,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收效很大。他还重视劳动作业,对男女学生施以不同种类的劳动训练,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就这样,在“耕”文化引的领下,学校特色课程初见端倪,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化课程与特色课程相辅相成,使得善耕升学率一直很高。韩秉直先生曾回忆:当时苏州各校,男生以考取苏州中学为荣,女生以考取苏女师(初中部)为荣,而“善耕”报考这两所学校的,可说报多少取多少,升学率达百分之百。因此善耕小学深得学生家长与社会的信赖,入学学生也不断增加。在他任职期间,学校就从7个班300余人发展到17

个班900余人。有些学生住得离校较远,他们也心甘情愿多跑一点路,还有些人甚至是从四乡八镇或者外地慕名而来求读的。

善耕的“昨天”,在烽火中几经波折,甚至屡次易名,

但以“勤学善耕”为代表的“耕”文化理念依旧被大家所传承,在这样的文化支撑下,各位校长在实践之中不断促进学

校的发展,真正成就了一所“百年名校”。

二、“今日”之“耕”――传统中汲取,时代中蜕变

从1903年以来,虽历经风雨沧桑,仍扎根吴地文化,在历史更迭之中前行。今天,善耕以其独具特色的“耕”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绵亘了百年,成为当之无愧的“百年名校”。

文化总是与教育同源共生。21世纪,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世界被缩小,情怀被放大,城市在延伸,文化在传承。自2009年迁入平江新城,善耕秉承着“一生向善,百年勤耕”的校训,我们仍旧传承并发扬着善耕独具特色的“耕”文化,经过善耕人的不断努力,“耦耕园”顺应改革,横空出世。

清代学者程瑶田提出:“言耕者必言耦,以非耦不能善其耕也。耦之为言并也,共事并行,不可相无之谓耦。”“耦耕”是指以两人协作为特征的耕作方法。“耦”即合作,“耕”即耕耘,为农场冠以此名,意在让学生通过互相协作,体验种植实践的愉快,分享劳动收获的喜悦,感受“耦耕”之其乐无穷,并将此延伸至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齐心协力,勤奋耕耘,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自“耦耕园”落成以来,就成了善耕的标志之一,就成了每个学生实践与生活的基地,也成了学生童年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出现,是善耕校园文化建设中浓墨重彩的

一笔。

学校开辟“耦耕小农场”的目的,正是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将实践与课程结合。比如:语文课可以让同学写点观察日记,美术课可以到园里写生,实践课同学们则参与农场的日常管理,直接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给植物锄草、浇水、施肥、采收果实。

叶圣陶先生说:“无论怎么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是的,我们不纸上谈兵,我们不架筑空中楼阁,教学中如此,校园文化作为学生习惯养成的基底,更是如此。“耦耕园”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团队合作收获课本以外的知识,又融入平时的学习里,这正符合学校一直倡导的“学有所乐”和“学有所得”。实践证明,我校的“耦耕园”开辟与运用便是对这一教学理念的实实在在的践行。

一年多来,学校的“耦耕园”中长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瓜果蔬菜,同时又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们在这里实践,在这里收获。在教师的指导下,收获的是果实,是知识,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无形却行之有效的行为习惯教育。

也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耕”文化有了更加具体的表现,一方面是因地制宜,“耦耕园”实践基地的开辟,为学

生们提供了真正的劳动实践场所;另一方面,学校还及时跟进课程设置,由教师们齐心协力,共同创作了校本教材《耦耕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着耦耕园与自然、农业等相

关知识。

从小培养爱劳动的情感和习惯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耦耕园”让他们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更直接地获得了植物生长的简单常识和初步的劳动技能,我们要的是孩子学习知识,更需要的是孩子学习能力,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善耕的“今天”,在传统中汲取,时代中蜕变,我们坚

守“勤学善耕”的校园文化,又因地制宜,在新时期的文化中寻求真正适合善耕人的文化,并将其融入我们善耕校园,让善耕在厚重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再次焕发出崭新的活力,再次破茧成蝶,走上更高的山峰。三、“明日”之“耕”――文化中前行。继承中革新

世界文明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崛起。国家民族不仅要有实力,而且要有魅力。这种魅力是文化的魅力,精神的魅力。

反观一座校园,校园本身便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更要注重本身的文化继承与发展,而善耕能够从容地经历烽火,顺应时代,如今屹立于姑苏城北,成为百姓口中传扬的“百年名校”,一代一代善耕人对这种“耕”文化的传承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