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流动人口制度(5篇)
流动人口制度1、流动人口户籍地、现居住地要严格执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两地管理的责任”共同管理。
2、流动人口户籍地在成年流动人口外出前开展必要的、有效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做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审核工作,对已外出的应予补办。
负责做好与现居住地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工作。
3、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工作,负责对流动人口日常管理工作。
4、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行为,由现居住地或户籍地依照《条例》予以处理。
流动人口登记制度1、常驻户口所在地或社区对流出育龄人口与现居住地或社区对流入育龄人口应当登记建立流出、流入育龄人口管理档案。
2、常驻户口所在地或社区对流出育龄人口进行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流出时间、婚姻状况、育龄妇女计划生育证明核发情况,计划生育合同签订情况和现居住地等。
3、现住地或社区对流入育龄人口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流入时间、婚姻状况、生育状况、育龄妇女计划生育证明查验情况、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情况、计划生育奖罚情况、常驻户口所在地等。
4、常驻户口所在地和现居住或社区应当就流动人口变动情况及时登记。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制度1、为流动人口登记户卡,建立已婚育龄妇女档案。
2、为流动人口每季度查验一次《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3、向育龄流动人口宣传计划生育的有关法律法规。
4、将流动人口本地区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
5、免费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药具、搞好咨询。
6、建立与现居住地的经常性联系协调制度,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程序1、成年人口流入现居住地。
2、到社区计生办交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3、查验合格后在证明上盖验讫章并出具《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单》。
4、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在办《暂住证》、《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健康证》等证明时,核查《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单》,并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单》存档。
2024年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4年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一、流动人口管理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动人口管理,关系到城市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以及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
然而,当前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管理模式、技术手段和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在管理模式上,传统的户籍人口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流动人口的变化。
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强、居住地不固定等特点,这使得传统的户籍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实施。
同时,由于流动人口信息更新不及时,管理部门难以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动态变化,给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在技术手段方面,当前流动人口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尽管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已经在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流动人口管理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先进的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导致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难以高效进行。
在服务体系上,流动人口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尚不完善。
流动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度。
二、问题分析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不对称:由于流动人口信息更新不及时、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等原因,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管理效率,也增加了管理成本。
服务体系不完善:流动人口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如就业歧视、子女教育问题、医疗保障不足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他们的社会融入度。
管理模式落后:传统的户籍人口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流动人口的变化。
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针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存在诸多空白和漏洞。
这导致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容易出现法律纠纷和争议。
三、对策探讨针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动态更新。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流动人口主要指的是那些离开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范围,并在新的居住地居住一定时间的人口。
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流动人口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足、子女教育问题、居住条件恶劣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生存质量,也对流入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本文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揭示了流动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
本文也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解决流动人口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流动人口问题的认识,也有助于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从而为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概述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
普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总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农民工、学生、退休人员以及其他各类人群。
这些流动人口主要流向了经济发达、就业机会丰富的地区,如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在流动人口的结构上,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更加年轻化,大量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加入到流动人口的行列中。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还揭示了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入、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等方面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例如,许多流动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排斥,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
人口流动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人口流动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人口流动现象愈发普遍。
然而,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全社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此,需要人们共同思考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一、人口流动问题1.城市压力增大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压力也不断加大,各种资源的短缺愈发明显。
城市面临的问题包括: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环境恶化、资源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由人口过多导致的。
2.家庭拆散由于外出打工等原因,许多家庭被迫分离。
子女也会因此失去家庭的温暖,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
此外,在外工作的人可能会遭受剥削、欺压,甚至是失业和贫穷。
3.社会安全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打工者的工资和福利也发生了变化。
但是,由于打工者与家人分离,无法及时得到帮助和保护。
他们可能面临性别歧视、殴打、欺骗、被盗等各种安全问题。
4.教育和医疗资源不均教育和医疗资源也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
随着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中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发展,而较为贫困的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却相应减少。
二、解决方案1.政府应加强管理和引导政府应该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健全的制度、政策和服务体系,规范流动人口的行为和权利,加强社会保障,提高流动人口的获得感,以此来调节流动人口的数量。
2.推进城市和农村一体化推进城市和农村一体化,让人们在家乡也能获得同城市相同的机会和生活水平。
政府应该建设农村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吸引流动人口回归农村。
3.多部门协助多部门联合协作,视情况制定不同的措施和政策,对不同的人口流动方式采取针对性措施,保障他们的权利和利益,避免流动人口的权益受损害。
4.人民群众自我管理和互助人民群众应积极发挥自我管理和互助的作用,避免在流动过程中遭遇矛盾和纠纷。
建立工地委员会、村委会等组织机构,帮助流动人员解决生活问题,增强流动人口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流动人口与社会保障政策
流动人口与社会保障政策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农民工成为了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是指那些流动性强、经常跨地区迁移的人口群体。
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身份和生活状态,他们在享受社会保障政策方面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流动人口与社会保障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改善他们的社会保障状况。
首先,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方面。
由于流动人口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在城市中找不到稳定的工作,所以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
这就使得流动人口在遇到疾病和老年后所面临的风险更高。
同时,由于他们经常在不同的城市间流动,导致他们无法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也无法积累养老金和医疗保险金。
因此,保障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权益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如何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弥补流动人口的保障空白。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并确保其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
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培训和就业帮扶,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使其能够在城市中找到稳定的工作和提高收入。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
此外,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关注和关爱。
流动人口常常处于弱势地位,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和尊重十分重要。
在城市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农民工之家、流动工人档案库等机制,为他们提供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帮助。
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服务,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这不仅可以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流动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政策支持和投入,确保其社会保障权益的得到保护。
社会应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关心和关爱,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
而个人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社会保障意识,主动参与社会保障制度,并为自己的权益争取。
如何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措施
如何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的规模日益庞大。
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措施,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更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福祉的重要任务。
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一)信息登记不全面不准确流动人口的数量众多、流动性强,导致其信息登记工作难度较大。
部分流动人口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如缺乏主动登记意识、担心个人信息泄露等,未能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登记,使得相关部门难以全面掌握其真实情况。
(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流动人口往往面临着资源短缺、待遇不均等问题。
例如,子女入学难、医疗保障不完善、住房条件差等,这些都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生活质量和融入程度。
(三)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一些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
由于他们对法律法规了解不足,维权意识和能力较弱,再加上相关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导致权益受损时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救济。
(四)社会融入困难流动人口在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当地居民存在差异,容易产生隔阂和排斥。
同时,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和融入渠道,使得他们在城市中难以建立起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重要性(一)促进社会稳定和谐通过加强服务管理,可以及时解决流动人口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流动人口是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管理,能够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推动城市治理向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三、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措施(一)完善信息登记制度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主动登记的意识,让他们了解信息登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工作与流动人口为流动人口提供社会服务与保障的实践
社会工作与流动人口为流动人口提供社会服务与保障的实践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流动人口问题逐渐凸显。
流动人口是指在自己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居住或工作的人。
由于流动人口往往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和合法的社会地位,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致力于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既要关注常住居民,也要关注流动人口,为流动人口提供社会服务与保障,以推动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流动人口的增多,给城市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流动人口往往没有合法的身份证明,这使得他们难以享受到正常的社会保障与福利,例如医疗、教育等服务。
其次,流动人口的流动性使得他们面临着就业与居住不稳定的情况,很多人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房。
再次,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往往导致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薄弱,缺乏社会支持与帮助。
这些问题给流动人口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压力,也对城市社会秩序与稳定带来了挑战。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在面对流动人口问题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社会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为流动人口提供社会服务与保障,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联系与导航的机制,指导流动人口了解并获取合法的权益与服务。
他们可以帮助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健康保险、教育资源等手续,确保他们享受到应有的权益。
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为流动人口提供职业培训与能力提升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与城市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关系,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和稳定的工作环境。
最后,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社区组织和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交支持等服务,帮助流动人口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体系。
同时,社会工作与流动人口之间的合作也需要一种多元化的模式。
例如,社会工作团队可以与流动人口建立直接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社会工作团队还可以与流动人口的自组织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流动人口权益的维护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人口流动导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人口流动导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在人口流动中,由于种种原因,如就业、教育和家庭原因等,很多人选择离开他们的家乡,在其他城市或地区定居。
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如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
因此,本文将探讨人口流动导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人口流动产生的问题1.住房问题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就会对住房需求增加,导致住房供应紧张,房价上涨。
特别是在一线城市,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的美好期望不断升级,对于住房质量的要求也越高越严格。
解决方案: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增加住房供应,完善住房政策,切实提高房屋使用效率。
同时,鼓励发展租赁市场,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创新满足不同需求的住房向导,为人们提供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2.教育问题人口流动还会对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方面。
由于人口增长和流动,一些城市的学校容量最终无法满足学生数量的增加。
同时,很多流动性家庭会面临其他城市教育资源的不足,导致子女缺乏优质教育资源。
解决方案:政府应该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提高办学效率,如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此外,鼓励在教育资源稀缺地区发展民办教育、建设教育设施,扩大公共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同时加快教学信息化进程,大力倡导网络教育模式,为广大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3.医疗问题随着人口流动,城市医疗资源紧张,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不高。
医疗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平衡不仅降低了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而且损害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危害了人们的健康。
同时,流动人口由于移居之地的不同,一些病毒、疾病,特别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会随之传播,增加政府的管理和控制难度。
解决方案:政府应当加强对流动人口的保障,提供经济支持for确保医疗资源的完善。
建立医学等专业人员的集中协作机制,完善医疗资源的全程监管和相关数据管理工作。
另外,围绕人口流动进行现代化技术研发,加快医学科技的全面进步,降低医疗成本和风险。
2023年流动人口工作总结
2023年流动人口工作总结前言:2023年是我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的一年,为了应对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下是对2023年流动人口工作的总结,以及一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
一、总体情况分析2023年,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流动人口数量已经突破3亿。
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其中以广东、江苏和浙江等沿海地区为主。
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地包括农村地区和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
二、取得的成绩1. 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管理今年,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流动人口信息的管理。
建立了流动人口个人档案库,实现了流动人口信息的全面整合和共享。
通过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对接,能够更好地掌握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的服务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2. 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为了帮助流动人口更好地就业创业,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培训力度。
通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升了流动人口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同时,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就业服务和创业扶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3. 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今年,我国进一步完善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了流动人口医保、养老保险等制度,实现了流动人口在就医和养老方面的基本保障。
同时,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工作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4. 完善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机制为了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接受义务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了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机制。
建立了流动人口子女学籍管理制度,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入学,减少因流动而造成的学习中断和转学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1. 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虽然今年我们在加强流动人口的就业培训和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一线和二线城市仍然存在很多流动人口就业问题。
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的数量庞大,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一些就业机会较好的领域对流动人口的接纳度不高。
流动人口存在的隐患及措施
流动人口存在的隐患及措施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流动人口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与流动人口的增加相伴随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隐患。
本文将探讨流动人口存在的隐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就业问题流动人口常常因为缺乏固定的工作机会而陷入就业困境。
由于他们多数来自农村,受到城市户籍限制和职业技能不足等问题的制约,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给城市带来了社会稳定的隐患。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
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培训力度,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的岗位机会,减少户籍限制,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二、社会保障问题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缺乏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使得流动人口在面临意外事件时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增加了他们的生活风险。
为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力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为他们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福利待遇。
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援助和维权保护,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子女教育问题流动人口的子女常常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多数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他们的子女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为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
建立健全的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流动人口的子女能够平等接受教育。
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资助政策,为他们提供教育经费的支持,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四、社会治安问题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和聚居特点,他们往往成为社会治安问题的重点对象。
一些流动人口参与非法活动,犯罪率相对较高,给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隐患。
为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政府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和安全防范。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一、概念流动人口一般指那些在一定时期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在另一行政区域暂时居住的暂住人口,尤其是以营利谋生为目的、自发在社会经济部门从事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城市暂住人口。
事实上,人们经常把在某个地方生活、工作、居住,但没有居住地正式户口的人,都纳入了“流动人口”这一范畴[1]。
[1]陈岱孙.中国经济百科全书(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1655.流动人口数量: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1亿人,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流动人口主要构成:目前,农民工或称为“农村外出就业者”是我国流动人口的主流(占70%以上),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居住,从职业角度讲,他们是工人;从身份、户籍上讲,他们是农民,且绝大部分处于流动不定的状态。
据统计,2003年农民工数量已有1.14亿人,而流动人口已达1.4亿。
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令人担忧,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已成为影响人口流动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制约瓶颈引例:2007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根据2006年城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2006年中国农民工的平均生活质量指数为0.532,表明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全国总体水平相当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53.2%。
构成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包括收入与消费、住房、健康和就医、劳动时间、社会保障以及权益保护6个方面,共17个指标。
从分类指数看,得分最低的为社会保障指数,平均水平只有0.251。
存在的问题:社会保障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城市、农村的同步发展的转移;中国:基于二元社会结构发展不平等的复杂社会背景下,由政策主导下的流动。
自建国至今,农民进城政策主要经历了禁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有限制的流动,以及有计划地疏导、鼓励向城市流动三个阶段。
作为时代变革产物的流动人口,其产生得益于体制的创新,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固有的群体特征。
流动人口管理措施和建议
流动人口管理措施和建议
流动人口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政府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多个方面。
针对流动人口管理,我将从政府管理、
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三个方面提出措施和建议。
首先,从政府管理方面,建议加强流动人口的登记和信息管理。
政府可以建立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平台,要求流动人口进行登记备案,提供身份信息、居住地等基本信息,以便政府更好地掌握流动
人口的规模和分布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此外,政府可
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规范流动人口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其次,从社会保障方面,建议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跨地区的社会保障协调机制,实现流动人口在不
同地区的社会保障权益互认互享。
同时,可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医
疗保障和教育保障,确保他们在流动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
和教育资源。
最后,从公共卫生方面,建议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管理和服务。
政府可以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健康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
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可以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健康档
案管理制度,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监测和疾病防控,确保公共卫
生安全。
综上所述,针对流动人口管理,政府可以加强管理和监督,建
立健全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加强社会保障政策,保障流动人口的
基本权益;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管理和服务,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希望这些措施和建议能够有效解决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促进社会的
稳定和和谐发展。
流动人口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流动人口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流动人口,这个词汇本身就蕴含着无数的故事与挑战。
他们在城市间穿梭,为了生活,为了梦想,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流动人口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问题分析1.就业问题流动人口来到城市,面临的就是就业问题。
由于他们往往缺乏专业技能,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只能在低端产业中徘徊。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2.住房问题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合适的住房。
一方面,房价高昂让他们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公租房、限价房等政策福利。
这使得他们只能选择群租、地下室等恶劣的居住环境。
3.子女教育问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样令人担忧。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无法在城市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不仅影响了子女的成长,还可能加剧社会不公。
4.社会保障问题流动人口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的社会保障。
他们没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一旦生病或失业,生活将陷入困境。
5.融入问题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面临着融入的难题。
他们往往因为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等原因,难以融入当地社区,产生孤独感。
二、解决方案1.提高流动人口就业能力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同时,鼓励企业招聘流动人口,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
2.改善流动人口住房条件政府应加大对公租房、限价房等政策住房的建设力度,让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到住房保障。
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建设员工宿舍,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
3.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益政府应改革户籍制度,让流动人口子女能够在城市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教育公平。
4.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将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给予他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
还可以通过设立流动人口救助基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5.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政府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文化关怀,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社区。
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建议
智观天下智库时代 ·1·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建议张 楠(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流动人口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封建时代有安土重迁的思想以及“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在男耕女织的固定经济发展模式下,区域发展之间差距较小,城乡发展差距小,“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那个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产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发展差距及经济差距大,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服务行业就业岗位增多,而重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业及养殖业对劳动力的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利性导致更多的人口流动,相关社会问题接踵而来。
本文从我国流动人口现状、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如何在新时期提升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等角度出发,提出一系列研究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提升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7-0001-002一、我国流动人口现状(一)一二线城市的人口流动现状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一二线城市流动人口基数大,外来流入人口多。
与其他县城、农村相比,一二线大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教育、医疗、卫生、交通、住房等条件较优越,吸引更多流入人口。
在经济结构上,大城市主要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劳动力需求较大,经济发展速度快,对高精尖人才、低价劳动的需求量比其他城市更高,为更多的外来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
在很多外来人口中不乏老年群体,这一现象的出现还是归结于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各类服务能力较强,能满足老年群体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但有些老年群体是“被迫流动”,随流动子女外出居住,为子女照顾家庭或者接受子女的照顾。
总的来说,随着交通方式的不断改进,地域之间的距离被缩短,“地球村”概念下,大城市的流入人口总量远远大于流出人口总量。
(二)较偏远地区人口流动现状与大城市相比,较偏远地区人口主要以流出为主,而流出群体中各个年龄段群众都比较多。
应对人口流动引起的社会问题的措施
应对人口流动引起的社会问题的措施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一个地区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它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常见的现象,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从一方面来说,人口流动使得城市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城市拥堵、社会保障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均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来引导人口流动。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各类社会福利,使得人们在自己的家乡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减少外出流动的需求。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源头上减少人口流动的压力。
其次,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应对人口流动带来的城市拥堵问题。
政府可以加大对道路、桥梁、地铁等交通设施的投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如增加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第三,政府应该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以减少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保障不平等问题。
政府可以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水平,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社会保障服务。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减少他们外出流动的需求。
最后,政府还应加强资源的合理分配,以解决人口流动带来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资源匮乏地区的支持力度,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避免过度集中资源于少数地区,以平衡各地区的发展。
除了政府的作用,个人和社会组织也应在应对人口流动的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个人应树立正确的人口流动观念,合理选择流动的地区,不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的发展。
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帮助流动人口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减少流动人口的适应困难。
综上所述,应对人口流动引起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个人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
“流动人口”与社会保障
“流动人口”与社会保障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人口的流动日益频繁。
“流动人口”这一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他们在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与社会保障相关的问题。
所谓流动人口,通常是指那些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在其他地区居住、工作或生活的人群。
他们可能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可能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而离开了家乡。
社会保障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它是社会的稳定器,是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制度安排。
然而,对于流动人口而言,社会保障却常常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奢侈品”。
首先,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着参保难的问题。
由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
即使一些单位愿意缴纳,也可能因为各种手续繁琐、政策限制等原因,导致参保过程困难重重。
而且,流动人口自身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缺乏参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参保率。
其次,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待遇的享受上存在诸多障碍。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在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流动人口在跨地区流动时,社保关系的转移接续往往面临诸多问题。
比如,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转移可能会出现资金损失,医疗保险的异地报销比例较低、手续繁琐等。
这使得他们在需要享受社会保障待遇时,往往面临着诸多不便和困难。
再者,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权益容易受到侵害。
一些不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故意拖欠或克扣流动人口的工资,甚至不依法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
而流动人口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由于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或者担心失去工作而选择忍气吞声,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困境。
为了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政府应当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地区之间的制度壁垒,实现社保关系的顺畅转移接续。
同时,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督促其依法为流动人口缴纳社会保险,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要严厉查处。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措施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流动性也不断增加。
流动人口是指那些经常或偶尔离开常住地,到外地或其他地区工作、学习、居住及旅游等的人群。
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他们往往面临来自社会保障方面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以保障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权益。
一、构建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基础。
当前,我国在城镇职工、城乡居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流动人口在享受这些保障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难题。
因此,应当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流动人口能够平等地享受社会保障福利。
二、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登记制度是保障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重要举措。
该制度可以有效地统计、掌握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便于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提供社会保障服务。
此外,该制度还可以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识别度,减少相关权益的侵害。
三、加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信息共享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信息共享是保障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关键环节。
各地区的社会保障部门和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建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确保流动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数据互通共享,从而提高流动人口在各地区的社会保障权益。
四、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援助力度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方面往往存在权益受损或侵害的情况。
为了确保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权益得到保障,应当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援助力度。
相关机构可以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各种社会保障问题,使其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五、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救助体系针对流动人口在生活、就业、教育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应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救助体系。
在面对临时困难时,流动人口可以通过社会保障救助机制获得相应的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六、加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宣传与教育加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宣传与教育是提高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意识的有效途径。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新版)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
至今年6月底,我县已登记的暂住人口就达到4125人。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
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
一、当前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一)素质低能化。
在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来自于生活贫穷、经济欠发达地区。
他们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二)心理功利化。
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对自身处境不满才流入他乡。
他们背井离乡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工挣钱,以此改善自己当前的生活处境。
这些人口中不乏为了经济利益而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之人。
部分流动人口因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发泄私愤。
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受外界刺激和腐朽思想影响,为达到自己物质上满足和精神上刺激滋生犯罪动机,走上犯罪道路。
如201X年10月3日,我县南安镇新安村发生一起两名湖南籍流动人员为达到侵财目的入室抢劫杀死二人的特大案件。
(三)结构复杂化。
流动人口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来源广泛,流出地多,其来去行踪不易掌握,且成份复杂,良莠不齐。
流窜犯罪分子混迹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危险群体,随时都有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一、概念流动人口一般指那些在一定时期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在另一行政区域暂时居住的暂住人口,尤其是以营利谋生为目的、自发在社会经济部门从事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城市暂住人口。
事实上,人们经常把在某个地方生活、工作、居住,但没有居住地正式户口的人,都纳入了“流动人口”这一范畴[1]。
[1]陈岱孙.中国经济百科全书(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1655.流动人口数量: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1亿人,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流动人口主要构成:目前,农民工或称为“农村外出就业者”是我国流动人口的主流(占70%以上),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居住,从职业角度讲,他们是工人;从身份、户籍上讲,他们是农民,且绝大部分处于流动不定的状态。
据统计,2003年农民工数量已有1.14亿人,而流动人口已达1.4亿。
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令人担忧,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已成为影响人口流动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制约瓶颈引例:2007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根据2006年城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2006年中国农民工的平均生活质量指数为0.532,表明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全国总体水平相当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53.2%。
构成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包括收入与消费、住房、健康和就医、劳动时间、社会保障以及权益保护6个方面,共17个指标。
从分类指数看,得分最低的为社会保障指数,平均水平只有0.251。
存在的问题:社会保障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城市、农村的同步发展的转移;中国:基于二元社会结构发展不平等的复杂社会背景下,由政策主导下的流动。
自建国至今,农民进城政策主要经历了禁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有限制的流动,以及有计划地疏导、鼓励向城市流动三个阶段。
作为时代变革产物的流动人口,其产生得益于体制的创新,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固有的群体特征。
1.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1.1 医疗保障滞后、流动人口的身心健康状况呈恶化趋势我国目前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十分有限,绝大多数流动人口没有医疗保障。
有调查表明,在外出期间,有36.4%的农民工生过病,他们生病后有59.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而是依仗年轻、体质好硬挺过来的;另外40.7%的人不得不看病而绝大部分是自费,用人单位为他们支付的费用不足花费的1/12。
这就又带来了一系列的隐患甚至灾难,如流动人群因私人接生造成大出血、感染、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他们的新生儿计划免疫接种率普遍低,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如传染病监测、预防、健康教育等难以享受。
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及生活条件差, 他们往往是传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当流动人口得了传染性疾病时, 他们由于没有医疗保障得不到及时的医治,从而导致疾病的迅速扩散[2]。
在2003年的“非典”肆虐期间,发生大批流动人口返乡现象,甚至包括已查出有“非典”症状的,这就是缺乏医疗保障导致的极端现象。
多数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受生活条件所限,不洁净的饮食使他们成为肝病感染的高危人群。
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是影响他们健康的主要原因。
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文化生活匮乏,疲惫的身心无处释放,多数农民工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比较多见。
此外,流动人口往往是受教育比较少,文化程度低,进入城市往往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技术含量低的流水作业,这些工作很多是充满了危险和职业危害,需要在上岗前进行培训,但现在大部分用工单位都不重视甚至有意忽略和回避,使他们成为职业伤害和职业病的高发人群;偏重体力付出,而且多是超时、低报酬的脏、累、险、差、高温、高空、有毒有害的工种岗位,缺少必要的安全卫生保护。
这些工作特点直接造成了他们的身体过度消耗和伤害。
长期处于慢性疲劳状态,劳累的工作导致农民工易患心血管疾病和胆、肝、肾结石、高血压等疾病。
1.2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对流动人口的覆盖率很低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
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是以城镇人口为基础的,对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基本上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绝大部分流动的劳动力没有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障[3]。
从社会保障的主体养老保险看,只有北京等几个城市实行了面向流动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险。
各城市的制度推行情况看,制度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存在参保率低、退保率高的现象。
作为流动人口主体的农民工因流动性较强而成为社会保障的一大难题,舒迪等所作的《农民工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力量》调查显示,我国流动人口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只有33.7%、10.3%、21.6%、31.8%和5.5%。
而流动人口的企业补充保险、职工互助合作保险、商业保险的参保率就更低,分别只有2.9%、3.1%和5.6%。
如此低的社会各种保险的参保率,反映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给当前和未来的流动人口的生活、社会稳定都留下了较大的隐患。
尽管我国已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扩大到了灵活就业人员,但是仍然是主要针对城镇职工,对流动人口缺乏针对性,特别是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过低还不能适应这一群体流动性强、就业方式多样、收入不稳定等特征。
1.3 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流动人口的诸多权力无法得到保障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第一次把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提出。
从我国工业化与现代史进程中看,这是一项重大进步,但在农民工是不是城市居民这一问题上,现有的政策仍是不明确的、模糊的和回避的。
与流入地的居民相比,他们的教育水平、劳动技能、生活水平、保健意识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4]。
现实中,这一社会群体社会地位低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无法获得公平待遇。
他们作为城市中现实的弱势群体,所遇到的困难涉及就业、劳动权益、公共卫生、社区关系、居住权、文化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把农民工仅看成是一种劳动力,“经济上吸纳,社会上排斥”,将流动人口与城市的关系,简化为纯粹的一次性劳务关系,与社会单位相联系的各种权利、责任等都被简化。
各种肆意侮辱践踏农民工的基本人格和尊严的行为时有发生,难以进入城市各类保障体系,合法权益得不到较好的保护,“强资本弱劳工”现象严重一些企业将侵犯农民工权益作为一种生存策略或赢利手段。
近几年不断增长的流动人口工伤事件和理论学术界将流动人口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事实,反映了流动人口缺乏基本保障的事实和他们对社会保障的诉求。
1.4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及受教育的权利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举家迁移,流动儿童呈快速上升趋势。
而据不完全调研发现,流动儿童在健康保健方面与常住儿童的服务和待遇有一定差距。
由于许多部门对流动人口问题认识落后、政策法规滞后、管理和服务滞后、卫生保健滞后。
流动人口的建卡率、产前检查率、住院分娩率及产后访视率均低于常住人口,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流动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大量流动儿童的涌入给流入地的基础教育工作增添了巨大的压力,虽然各地政府已出台相关政策取消借读费,实行平等收费。
但在教育资源不足的城市,仍以捐资助学费等名目向学生收取费用,成为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经济门槛。
随着流动儿童初中入学和毕业人数的快速增长,他们的升学去向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部分地方的高考政策致使很多初中阶段的学生较早放弃了学业进入打工行列,导致流动儿童少年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2.1 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和执法不力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城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权缺失的根本原因。
根据穆怀中(1997年)的研究,城市社会保障水平超出适度上限6%~8%,农村低于适度下限?5%~6%,二者的差别是很大的。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保障的改革思路还是以户籍为基础的,于是造成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不在城市而农村又无能力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的困境。
其次是执法方面的原因。
许多城市管理部门对流动人口采取了限制性措施,如以政府文件形式规定某些工作不能向流动人口开放。
这些政策规定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同时一些维护城市流动人口的法律、法规得不到很好贯彻执行,或是在具体操作时出现偏差。
我国《失业保险条例》、《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对劳动者权益、劳动关系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但许多单位并不执行。
导致用人单位不参保或不给流动人口买社会保险,不与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擅自延长工作时间,不提供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同工不同酬、甚至恶意克扣工资等。
而地方政府为保证经济增长,对企业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并没有采取真正的有效措施,结果损害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包括社会保障权益。
2.2 高度流动性是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大操作障碍流动性强、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制度差异使得短期内难以建立统一、完善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明确要求各地劳动保障部门把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但调查发现,农民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特征,目前的医疗保障体制难以将农民工纳入统一保障体系。
具体存在的主要障碍有:第一,户籍障碍,就每一个流动人口来讲,成为哪个城市的居民,是否长期定居在某一个城市,还是一个未知数;第二,执法障碍,对不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部门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加以纠正;第三,管理障碍,管理手段跟不上,网络体系不健全;第四,社会保险基金没有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区域统筹,与农民工跨省流动就业存在矛盾,加上城镇保险不能和农村保险实现有效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参保。
此外,医疗保险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在异地就诊手续繁琐,非常不便。
2.3 流动人口与用人单位参保意识较差流动人口普遍较为年轻,他们一方面认为自己年轻无病,没有必要参加医疗保险。
在社会保障费用由用工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情况下,更不愿意缴纳参加医疗保险的费用。
多数农民工面对社会保障,都会陷入要“饭碗”还是要保障的困境。
他们认为,要求加入保险而被老板解雇则损失更大;也有人认为:工作的流动性比较大,加入保险还不如每月增加100元的工资实惠;许多用工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忽视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故意违反国家政策,将他们长期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
企业则认为农民工办医疗保险,意味着人力成本要增加8%左右,流动人口的低成本优势就打折扣了。
所以,有些地区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办法未覆盖流动人口,在当前企业用工还不规范的环境下,在用工企业和单位作为流动人口医保制度执行的关键方面,用人单位为降低用工成本会尽量逃避为流动人口缴纳医疗保险费的义务,即使政府有办法强制用人单位参保,目前政策的吸引力还不足以吸引流动人口主动参保,在饭碗与保障的权衡中取舍中,流动人口更多地选择饭碗而放弃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