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的站立步行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和中风患者。
患者常常失去对身体的控制,导致身体的重心不稳,行走和站立时容易失衡,甚至摔倒。
因此,重心转移训练是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1. 单腿站立
偏瘫患者可以尝试单腿站立训练,这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选择一只脚抬起,用另一只脚支撑身体,每次练习10-20秒,逐渐延长时间。
2. 步态训练
步态训练是重心转移训练的基本训练内容,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走路能力和平衡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选择一条通道,沿着通道走,每次练习5-10分钟,逐渐增加步行时间。
3. 坐姿平衡训练
坐姿平衡训练可以帮助偏瘫患者恢复坐姿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坐在椅子上,抬高腿部,维持平衡状态,每次练习10-20秒,逐渐延长时间。
4. 双腿平衡训练
双腿平衡训练可以帮助偏瘫患者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双腿并拢,尽可能地保持平衡状态,每次练习10-20秒,逐渐延长时间。
总之,重心转移训练对于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患者需要耐心和毅力,逐渐提高训练的难度和强度,才能更好地恢复身体功能。
偏瘫功能训练
仰卧位的侧方移动
患者仰卧位,双下肢髋关节及膝关节屈曲,足底 接触床面,同时抬高臀部,然后向左侧或右侧移 动臀部,臀部接触床面之后,再移动肩部、头部, 最后调整全身姿势。
床上翻身
向健侧翻身: 1〕采取Bobath握手姿势,伸展肘关节,上 举至肩关节90°屈曲位; 2〕健侧下肢抬起离开床面并配合健侧上肢, 同时向患侧方向摆动数次,然后借助惯性翻 身。
辅助站起
1〕患者双足平放于地面上,患脚在前。
2〕辅助者用膝顶住患者膝部,双手抓住
患者腰部,患者躯干前倾、重心前移,在治疗师
的帮助下伸髋、伸膝慢慢站起。
起立训练
独立站起
1〕双足着地,双手穿插,双上肢向前充分
伸展,身体前倾;
2〕当双肩先前超过双膝位置时,立即抬臀,
伸展膝关节,站起。
站立训练
站立位的平衡训练〔重心转移〕 下肢负重训练 迈步训练
患侧卧位
步骤: 1〕患侧上肢充分前伸,前臂取旋后位,腕关节自然
背伸; 2〕患侧下肢取自然伸展位; 3〕健侧上肢自然放置于体侧; 4〕健侧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方垫一较长软枕。
患侧卧位有利于患侧肢体的伸展,控制挛缩的发生
健侧卧位
步骤: 1〕患者躯干前方及前方各置一软枕,以保持躯干呈
完全侧卧位而非半俯卧位; 2〕患侧上肢充分前伸,肩关节屈曲100°左右,患
双腿放至床下,健手松开患手。
3〕健侧肘于体侧撑起身体,抬头。
4〕肘伸直,坐起
恢复期
坐位训练
站立训练
步行训练
长坐位平衡训练 椅坐位平衡训练
站起训练 患侧负重训练
重心转移
迈步训练 辅助行走
坐位训练
辅助下坐位训练 独立坐位训练 轮椅坐位训练
老年偏瘫患者腋杖步行训练方法
老年偏瘫患者腋杖步行训练是一种常见的康复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腋杖步行训练方法:
1.准备腋杖:选择合适高度的腋杖,使患者的手臂能够自然放置在
腋杖上,杖头与患者手腕的高度大致相等。
2.确保安全:确保患者周围没有杂物,地面平坦无障碍物。
如果患
者需要额外的支撑,可以在身旁放置一个稳固的椅子或墙壁。
3.姿势正确:患者双脚平行站立,身体重心均匀分布在两腿上。
双
手握住腋杖,使腋杖与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
4.步伐稳定:患者先将一只脚向前迈出,与腋杖同时向前移动。
然
后将另一只脚向前迈出,与腋杖同时向前移动。
注意保持步伐稳定,避免摇晃和跌倒。
5.步行距离控制:初始阶段,可以让患者尝试短距离的腋杖步行,
逐渐增加步行的距离和时间。
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康复进展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6.平衡训练:在患者行走时,可以逐渐减少对腋杖的依赖,鼓励患
者尝试更多的自主步行。
可以进行一些平衡训练的动作,比如单脚站立、双脚并拢站立等。
7.定期评估: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展,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训练计划。
可以逐渐减少对腋杖的依赖,直到患者可以独立行走。
偏瘫步态的描述
偏瘫步态的描述偏瘫步态是一种由于大脑或脊髓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症状。
患者的步态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通常是一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受限,导致步态不稳、行走困难。
在我接触的患者中,有一个名叫李先生的中年男性,他曾经是一位活力四溢的体育教师。
然而,一次不幸的意外让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李先生的右侧大脑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导致他的左侧肢体完全失去了运动功能。
他的左腿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协调地行走,而是摇摇晃晃地迈出一步,然后用力地拖着左脚向前移动。
这种步态异常不仅让他的行走速度变得缓慢,还让他容易失去平衡,经常摔倒。
每次看到李先生艰难地走过来,我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无力感。
他曾告诉我,曾经的他是一个运动能手,而现在却连最基本的行走都如此困难。
他不得不依靠拐杖来支撑自己的身体,这让他感到沮丧和无助。
尽管如此,李先生从未放弃对康复的希望。
他每天都坚持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希望能够恢复自己的行走能力。
他告诉我,每一步都是他对生活的挑战和奋斗,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一天能够重新站立起来。
在这段时间里,我见证了李先生的进步和成长。
虽然他的步态仍然不规律,但他的行走速度逐渐加快,稳定性也有所提高。
他的坚持和努力让他赢得了身体的一点点自主权,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每次看到李先生坚定地踏出一步,我都为他感到骄傲和感动。
他的故事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境,重拾自由与尊严。
现在,李先生已经成为了康复中心的一位志愿者,他用自己的经历和努力来鼓舞其他患者。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奇迹,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坚持努力,就能够超越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对于我来说,李先生的故事是一次深刻的触动。
它让我明白了生活的宝贵和珍贵,也让我明白了努力和坚持的力量。
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让他们明白只要心怀希望,努力奋斗,就能够战胜任何困难,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偏瘫患者耐力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耐力训练方法偏瘫患者是指因中风(脑卒中)等原因导致一侧肢体丧失运动能力或协调能力的患者。
耐力训练对偏瘫患者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耐力、促进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适用于偏瘫患者的耐力训练方法:1. 步行训练:如果患者能够站立和行走,可以进行步行训练。
开始时可能需要使用助行器或支撑,逐渐增加步行时间和距离。
患者可以选择室内或室外进行步行训练,但应确保安全性。
2. 静态自行车:静态自行车是一个有效的康复工具,对偏瘫患者非常有益。
患者可以在自行车上进行适度的踏行,以增加心肺耐力。
这种训练方式对关节的冲击较小,有助于减少受伤风险。
3. 水中训练:在水中进行水中康复运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水的浮力可以减轻身体的重量,降低运动时的压力。
偏瘫患者可以在泳池中进行水中步行、踏水和水中康复体操等活动。
4. 床上训练:对于严重受限于床上的患者,可以进行床上的耐力训练。
这包括床上踏步、腿部抬升和臂部摆动等运动。
5. 体力活动游戏:利用体力活动游戏如桌球、台球或乒乓球等,激发患者的兴趣,增加他们的肌肉力量和耐力。
这些游戏可以改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6. 渐进性训练:不论使用哪种训练方法,都要确保训练逐渐增加强度和持续时间。
初始阶段应注意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引发不适。
7. 定期监测:对偏瘫患者进行耐力训练时,定期监测他们的进展是至关重要的。
医疗专业人员可以跟踪患者的体能恢复和功能改善,根据需要调整训练计划。
在进行任何耐力训练前,偏瘫患者应咨询医疗专业人员,以确保训练计划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此外,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如果出现不适或不适应,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耐力训练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但它可以显著改善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偏瘫患者的平衡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的平衡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的平衡训练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来确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平衡训练方法:
1. 室内平衡训练:患者可以进行一些室内的平衡训练,如站立平衡训练,可以站立在平稳的地面上,尽量保持平衡姿势,慢慢延长站立时间和进行单脚站立;步行平衡训练,可以在走廊或室内较长的地方进行步行练习,逐渐增加步行的距离和速度。
2. 支持性平衡训练:使用辅助工具来支持患者进行平衡训练,如平衡器材、平衡垫、行走架等。
这些工具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帮助患者进行平衡训练。
3. 静态平衡训练:静态平衡训练注重患者保持静止的平衡,可以进行单脚站立、闭眼站立等练习,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4. 动态平衡训练:动态平衡训练注重患者在动态环境下的平衡控制能力,如进行前后踏步练习、侧向行走等。
这些练习可以有效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动态平衡需求。
5. 坐姿平衡训练:对于行动不便的偏瘫患者,可以进行坐姿平衡训练,如坐立练习、坐姿平衡球练习等,这些练习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核心肌群的控制和平衡能力。
6. 被动训练:在康复中心或由康复师协助下进行一些被动训练,如被动关节活动、传统康复方法、物理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
恢复平衡能力。
务必在进行平衡训练时保证安全,避免患者受伤。
最好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训练。
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基本步骤
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基本步骤
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基本步聚包括以下几项:
1.平衡训练:患者坐在床上,双腿下垂,再下地坐椅子,每次坚持三十分钟。
然后练习站立平衡,扶杖站立。
身体需要左右转动,左右侧穹和前后侧斜。
2.迈步练习:先练习扶墙行走,每天三次,每次十分钟。
3.上下台阶练习:走平路练习平稳后,开始上下台阶练习。
在步行锻炼的同时,让病人进行瘫痪上肢锻炼。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偏瘫患者的步行训练。
制表:审核:批准:。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是指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帮助偏瘫患者恢复重心控制能力,促进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
1. 站立训练法:患者站立,一只手扶着扶手或墙壁,另一只手持球或其他物品,将球或物品转移到另一只手中,反复进行。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学会平衡控制和重心转移。
2. 步态训练法:患者在平坦的地面上行走,加入转弯等复杂动作,帮助患者提高步态控制和重心转移的能力。
3. 瑜伽训练法:瑜伽中的一些姿势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例如树式姿势、三角式姿势等。
4. 平衡板训练法:患者站在平衡板上,通过练习平衡板上的各种运动,帮助患者恢复重心控制和平衡能力。
总之,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
通过长期的训练,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1 -。
偏瘫步态分析及训练
EXIT
感觉异常 ◆躯体感觉异常 ◆视觉功能异常
◆前庭功能异 ◆疼痛
偏瘫步行训练方法
EXIT
神经发育技术
以Bobath技术为代表 抑制增高肌张力 刺激低张肌肉的活动 手法促进正常运动模式 没有足够证据证实以上任何一项技术比
另一项技术更有效
EXIT
肌力训练
方法:渐进性抗阻训练(progressive resistance training, PRT)
EXIT
EXIT
步速下降:步行速度是步态的一个整体指
标,偏它瘫与步步频态、的跨时步长间、参双数腿特支撑点相时
间、偏瘫侧及非偏瘫侧支撑相时间等有 关
EXIT
偏瘫步态的时间参数特点
偏瘫侧下肢摆动相时间与非瘫痪侧下肢 摆动相时间比值为1.23-1.61:1
EXIT
偏瘫步态的时间参数特点
偏瘫侧下肢支撑相时间缩短而摆动相时 间延长,而相对应的是非瘫患侧下肢支 撑相时间延长而摆动相时间缩短,双腿 支撑相时间也延长
EXIT
偏瘫偏患瘫者的步主态要的空空间参间数参特数点特是偏点瘫侧
肢体与非偏瘫侧肢体步幅不同 许多研究报道偏瘫侧下肢步幅一般比非
瘫患侧下肢延长,但也有相反报道
EXIT
偏瘫偏侧瘫产生步前态行的力空量减间少参时数偏特瘫侧点步幅
增加,提示非瘫痪侧产生前行力量增加 引起瘫患侧的步幅增加 严重偏瘫患者(依赖于屈肌及伸肌共同 运动)偏瘫侧步幅较非偏瘫侧更长
EXIT
偏瘫患者运动学异常
关节运动学是描述不同节段身体空间运 动的参数,如关节运动的角度
偏瘫患者的支撑相和摆动相的关节运动 学与正常人有区别,而且个体差异很大
EXIT
偏瘫下肢的康复治疗方案
一、引言偏瘫是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
下肢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康复治疗是偏瘫下肢恢复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偏瘫下肢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康复治疗目标1. 恢复下肢肌力:提高患者下肢肌肉的力量,使患者能够独立完成站立、行走等动作。
2. 改善关节活动度: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预防关节僵硬和挛缩。
3. 改善协调和平衡能力:提高患者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4.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洗漱、进食等。
5. 提高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三、康复治疗方案1. 康复初期(1-3个月)(1)床上康复训练1)被动活动:帮助患者进行患侧下肢的被动活动,包括关节屈伸、内外旋等,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2)床上抗阻力训练:在患者主动活动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阻力,提高肌肉力量,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3)床上站立训练:在患者能够独立完成床上抗阻力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床上站立训练,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2)辅助步行训练1)辅助器使用:在患者能够独立完成床上站立训练的基础上,指导患者使用拐杖、助行器等辅助器进行步行训练,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2)平行杠内步行训练:在患者能够独立完成辅助器使用的基础上,进行平行杠内步行训练,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2. 康复中期(3-6个月)(1)下肢肌力训练1)抗阻力训练:在患者能够独立完成辅助器使用的基础上,进行抗阻力训练,包括蹲起、深蹲、卧推等,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2)核心肌群训练:加强核心肌群的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包括平板支撑、腹肌训练等,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2)关节活动度训练1)关节屈伸训练:在患者能够独立完成抗阻力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关节屈伸训练,包括膝关节屈伸、踝关节屈伸等,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整理偏瘫
偏瘫俗称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舌肌的中枢性瘫痪,是急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后遗症。
不少偏瘫者虽可活了下来,但由于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照顾,给本人及家庭带来了许多困难。
如何康复?是医学的重大课题。
目前康复办法,多采用运动疗法、药物疗法、针刺疗法、高压氧治疗及“搭桥”手术,其中比较可行的还是运动疗法。
轻偏瘫病人经过治疗和运动锻炼,一般可在4—5周即可扶拐行走。
而中度和重度偏瘫病人需经过3-6个月才可由被动到主动的扶拐行走。
年老或体弱的病人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家人要根据这一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扶助。
具体方法可分以下四步:第一步被动锻炼偏瘫卧床病人必须作早期运动,因为肌肉不用就会导致废用性萎缩,关节就会强直。
要求家属每天帮助瘫痪的肢体活动lOO—200次,肢体可活动的病人应在床上作患肢伸屈运动。
床上运动开始得越早越好。
第二步从卧到坐病人从卧到坐需要一个锻炼和适应过程,因为突然坐起,会因体位变化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导致面色苍白、头晕、全身出汗,所以锻炼应循序渐进。
每天让患者的头背抬高10度,每天锻炼两次以上,每次需3—5分钟。
一周后病人可在有靠背的床椅上坐稳,然后两足踏地,健侧手紧握床栏,辅助者双手扶住病人肩部,每日锻炼3—5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
锻炼时应避免患者向瘫痪侧倾倒。
随着病人坐稳程度的增加辅助者可渐渐撤离双手,让病人健手抓住床栏维持平衡,然后鼓励病人撤离健侧手,完全靠身体平衡坐稳。
第三步站立锻炼病人开始时站立并不能平稳,必须有辅助者的帮助。
站立锻炼每次,3—5分钟,每日数次,视进步情况可逐期增加次数和时间。
先让患者背靠墙站好,辅助者双手扶患者腋部,双膝顶住患者膝关节,经过几天站立后,辅助者可试行双手撤离,病人靠墙独自站立后逐渐扶床栏站立,进一步不靠帮助而独自站立。
然后在辅助者保护下,让病人双手扶床栏,进行躯干左右旋转运动,再进—步可做左右摆动,而后扶床栏,两足交替提起,进而横向移步,为行走打基础。
偏瘫步态训练
超初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临床上,步态训练有以下几点要求:1.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以上;2.动向均衡 3 级以上;3,患肢要拥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的功能不同意对偏瘫患者做减重训练,原由是负重可刺激下肢抗重力肌的缩短,提升患侧的本体感觉。
减重训练对患侧负重和重心转移不利,假如负重不够,可先做负重练习。
关于步行训练是早是晚,各家此刻还有很大争议,自己以为尽早训练,先让患者走起来,同时再纠正和训练屈髋,踝背屈等功能,自然这需要必定的技术和知识作为后援。
至于何时能够训练步行,主要看患侧负重能力,一般来说假如患侧单腿负重能连续 3min 以上(双杆内,患侧膝关节微屈,健侧可置于20cm 台面上,健手可少许借助),就能够开始训练了。
减重训练 (partial weight suppoort system, PWS)当前已经在痊愈医学中的宽泛临床应用研究。
减重能够不一样程度地减少上身体重对下肢的负荷,在理论上有益于支撑能力不足的患者初期进行各样步行训练:1.有益于改良和加大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身体重心的散布趋于对称,进而提升患者步行的稳固性;2.有益于患者的初期下床活动,固然患者下肢肌力不到 3 级;3.有益于提升了步行速度,因为减重平板训练后患侧髋关节的伸展活动范围增大,步幅相应加大;4.有益于促使正常步态恢复,提升步行能力,防止缓和解下肢伸肌共同运动异样模式、足下垂、内翻等病理性步态;5.有益于提升患者安全性(在减重装置的保护下),除去患者步行中的紧张和惧怕心理,更好地配合治疗师的治疗,同时帮助步态训练的治疗师由 2 人减少为 1 人。
传统痊愈治疗已采纳减重的方式进行初期步行训练,比如利用水的浮力进行水中步行,利用各种手杖或助行器减少下肢负重等。
正是 PWS针对无步行能力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初期步行训练,临床上经常有佳效。
研究发现, PWS能够使患者步行对称性改良,髋关节摇动相的伸展能力提升、抗重力肌肉的喜悦促使,股二头肌活动增添,同时非受累侧胫前肌活动降低。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精品PPT课件
结果:患侧支撑不稳,站立 相缩短;对侧腿提前触地; 行走速度减慢
20
偏瘫步态分析
偏瘫腿摆动期:
---最常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足、膝关节屈伸速度减缓和屈髋不足为特征的下 肢僵硬摆动。
点;步宽越窄,步行的稳定性越差;
13
14
偏瘫患者步态
偏瘫患者步行周期特点
--患侧上肢摆动时协同屈曲、内收;患侧下肢伸肌协同运动。 • 步速慢,患侧支撑时间缩短,健侧步幅缩短 • 患侧踝关节跖屈,足尖着地,膝反张;摆动相患侧肩关节下降、
骨盆抬高,下肢向外划圈,“划圈步态”。
15
偏瘫步态分析
支撑初期: 表现:“足外侧着地”或“前足
• 髂腰肌肌力降低可能是原发因素
• 改善髂腰肌肌力是关键。
22
偏瘫步态训练
(一)步行基础训练
1.体位适应性训练
2.肌力训练
桥式运动和垫上训练
上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肩带肌、肘伸肌、腕伸肌的肌力训练
下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伸髋肌、髂腰肌、髋外展肌、膝关节伸展、 屈曲肌群的肌力训练
3.关节活动度训练
(二)平衡训练
踝跖屈肌挛缩或痉挛,支撑相胫骨不能前移导致膝关节过 伸; 股四头肌无力导致过伸才能负重; 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突然伸展
膝过伸的训练:
--矫正足下垂 --站立位膝关节在5—10°范围内控制性屈曲和伸展:先双侧下 肢,然后患 侧下肢。
---“划圈步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充分,加上膝关节屈曲和踝背屈不能,
导致僵硬的下肢出现向前的患者外旋和外展髋部使腿向外侧摆动,然后内 收和内旋使腿向内侧摆回。
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
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刘艺;黄敬【摘要】目的:评价目前常用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训练方法对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运用常规步行训练法(常规组,n=20)、使用辅助工具(四脚拐)训练法(辅具组,n=20)、减重步行训练法(减重组,n=20)对患者进行步行功能训练。
在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训练后3个月,分别采用10 m 最大步行速度(MWS)、“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功能独立性测量(FIM)、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进行评价。
结果训练1个月和3个月后,3组的MWS、TUGT、FIM、FMA-L评分均改善,依次为辅具组、常规组和减重组。
总体上减重组效果最佳。
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法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3 kinds of gait training methods on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6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nd received routine gait training, assistance and 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PBWSTT) respectively. They were assessed with 10-meter Maximum Walking Speed (MWS), Timed Up and Go Test (TUGT),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 and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before, 1 and 3 months after training. Results MWS, TUGT, FIM and FMA all improved in 3 groups, ranked as assistance group, routine gait training group, and PBWSTT group after training. The PBWSTT group improved the best. Conclusion PBWSTT is more effective on walking after stroke.【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272-275)【关键词】脑卒中;步态;步速;生活独立性;运动功能;康复;步行【作者】刘艺;黄敬【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 2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本文著录格式] 刘艺,黄敬.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3):272-275.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比美国高出近1倍[1]。
偏瘫步行训练计划方案
偏瘫步行训练计划方案偏瘫步行训练计划方案为偏瘫患者制定一份适合的步行训练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个偏瘫步行训练计划方案:1.评估: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步行能力和对称性。
包括站立稳定性、步态、平衡力、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等方面。
评估结果将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2.目标设定: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的步行训练目标。
例如,改善步行能力、提高平衡力、增加步态对称性等。
3.康复训练器械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训练器械进行训练。
例如,步态训练器、平衡板、弹力带等。
这些器械可以有效地辅助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提高步行能力和平衡力。
4.步行训练:根据患者的能力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步行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站立练习:患者首先进行站立练习,练习站立平衡和肌肉力量。
(2)平衡训练:通过使用平衡板等器械,进行平衡训练,改善平衡能力。
(3)步态训练:患者可以通过使用步态训练器等器械,进行步态训练。
初期可以先从辅助设备开始,如行走架、平行杆等,逐渐过渡到无辅助设备的步行训练。
(4)步行练习:患者进行步行练习,可以根据患者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方式,如长时间步行、走楼梯、足尖行走等。
练习的时间和强度可以逐渐增加,以适应患者的康复进程。
5.定期评估和调整:每隔一段时间,对患者的步行能力和训练效果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此外,步行训练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安全:在进行步行训练时,应确保患者的安全。
不可让患者承受过大的负荷,防止摔倒或受伤。
- 温和而持续:步行训练应温和而持续,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疲劳过度。
适当的休息和放松也是必要的。
- 动作正确:在进行步行训练时,应注意动作的正确性。
避免出现扭曲或过度伸展的动作,以免加重病情。
总之,一个合理的偏瘫步行训练计划可以大大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在训练过程中,科学、安全和定期的评估和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和康复师之间的密切合作也是达到良好训练效果的关键。
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
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偏瘫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多见于中风患者。
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是其主要症状之一,因此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对于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的内容,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康复训练。
1.瘫痪侧肢体的肌力减弱或完全丧失:偏瘫患者的瘫痪侧肢体往往无法主动运动或运动能力受限,因此步态分析中需要考虑到肌力的问题,从而确定训练的目标和内容。
2.瘫痪侧肢体的肌张力异常:偏瘫患者的瘫痪侧肢体往往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痉挛)或减低(松弛)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步态的表现。
因此,在步态分析中需要留意肌张力的异常,并相应地调整训练计划。
3.瘫痪侧肢体的关节活动度减少:由于肌力减弱和肌张力异常,偏瘫患者的瘫痪侧肢体关节的活动度会受到限制,表现为关节屈曲或伸直受限等。
因此,在步态分析中需要关注关节活动度的变化,并在训练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关节活动度。
基于以上分析,进行偏瘫步态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1.肌力训练:通过理法、疏松拉伸等手段,针对性地增强瘫痪侧肢体的肌力。
常用的方法包括日常功能训练、肌力锻炼等。
2.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主被动活动和适当的牵引手法,增加瘫痪侧肢体关节的活动度。
可以进行主动活动训练、被动活动训练、关节牵引等。
3.平衡训练:通过单脚站立、平衡木步行等训练,提高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还可以使用平衡器械进行恢复训练。
4.步态训练:通过正常步态模式的重塑,改善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步态辅具,如助行器、拐杖等。
5.动作训练:通过各种复合动作训练,培养瘫痪侧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常见的动作训练包括平坐到站立、跪到站立等。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应个体化:由于偏瘫步态的差异较大,每个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应该针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制定,避免一刀切的模式。
2.康复训练应进行系统性:康复训练需要系统规划,从基础训练逐渐过渡到高级训练,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偏瘫行走训练
偏瘫的站立和行走训练1、适用对象偏瘫下肢有一定的运动功能,但站起来和行走有困难,或姿势异常者2、目的①使患者能从坐位站起来,增加下肢肌力,并能站稳;②改善平衡能力,纠正异常步态;③提高步行能力,尽可能达到正常行走3、方法(1)站起的训练第一步,患者坐位,双足平放在地下,双手叉握并放在面前的小桌上(双上肢尽量伸直)。
第二步,训练者站在患侧,一手扶持换膝,另一手放在患者臀部。
第三步,嘱患者上身前屈,抬臂站起。
(2)患侧下肢负责训练第一步,训练者双手扶住患者髋部,让患者尽量站直,并用换退负重。
第二步,健腿向前跨出半步,或踏在前方的矮凳上。
(3)训练患腿向前迈步第一步,患者站立,并尽量站直,用健手扶栏杆。
第二步,训练者在患侧后方,一手扶患者髋部,另一手帮助患脚先向后退一步,再向前迈一小步。
(4)在侧方站在患者行走第一步,训练者站在患侧,一手握住患手使其掌心向前,另一手放在患侧腋下。
第二步,帮助患者缓慢行走,并纠正异常姿势。
(5)在后方帮助患者行走第一步,训练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扶住患者髋部,并让其站直。
第二步,在抬起健侧下肢时,协助患者用患侧下肢站稳,并将身体重心缓慢前移。
第三步,在抬起患侧下肢时,协助患者将患侧髋部向前、向下转动。
一、情绪疏导偏瘫病人常因突如其来的疾病和残疾的困扰以及多方面的原因使其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我们应该从病人的角度多方面着想,多予理解,开导,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消除不良情绪,只有身心愉悦才能积极认真参与康复训练,以达到改善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更好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二、康复训练的原则康复训练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防止瘫痪肢体的挛缩、改善身体状况为原则。
三、康复训练注意事项康复训练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病人功能康复的效果,不适宜的康复训练可能会引起肢体过用或误用综合征,使功能康复延迟。
为使偏瘫病人在康复训练中能得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减少或避免不合理的运动及训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保持正确的良肢位偏瘫急性期卧位患者应给予正确的良肢位,可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
偏瘫运动功能的基本评定
偏瘫运动功能的基本评定
偏瘫运动功能的基本评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偏瘫部位:左侧、右侧或两侧均受影响。
2. 运动力量:对关节和肌群的肌力进行检查,包括肌张力、肌肉协调和疼痛情况。
3. 运动范围:测量受影响的肢体及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以判断运动障碍的严重程度。
4. 手部功能:测试握力、捏力、手指的灵活程度、手的协调能力等。
5. 步态:测量步行速度、步态对称性、步数、步态周期等指标,可以判断行动能力。
6. 平衡:进行平衡评估,包括单腿支撑、双腿站立、斜面步行和起立和坐下等。
7.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量患者日常生活(如穿衣、刷牙等基本日常生活技能)能力的评估,判断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综合上述方面所测量的数据可以得出偏瘫运动功能测试评定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的偏瘫康复进程及疗效预后。
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六个基本步骤
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六个基本步骤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引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引入本文主题:偏瘫患者的步行训练,并概述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步行训练对于偏瘫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通过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恢复部分的步行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偏瘫患者特殊的身体状况和训练的挑战性,步行训练对治疗师来说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
本文旨在介绍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六个基本步骤,以指导治疗师开展有效的康复训练。
下面将对本文结构和目的进行详细介绍。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将围绕偏瘫患者步行训练展开,重点介绍了步行训练的六个基本步骤。
下面将逐一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1. 引言部分:1.1 概述:介绍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背景和相关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1.3 目的:阐述本文的目标和意义,为读者明确全文的写作目的。
2. 正文部分:2.1 步行训练的重要性:详细介绍步行训练对偏瘫患者康复的重要作用,包括恢复肌力、提高平衡能力、增强日常生活技能等方面。
2.2 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挑战:探讨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所面临的难题和困难,例如肌肉萎缩、肢体协调能力下降等问题。
3. 结论部分:3.1 总结步行训练的六个基本步骤:具体介绍步行训练的六个基本步骤,包括基础训练、平衡训练、模仿训练、递进训练、步幅训练和日常应用训练等内容。
3.2 对步行训练的展望:展望未来步行训练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改进措施,如结合新技术、提高康复设备等,以进一步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训练效果。
通过以上结构,本文将全面介绍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重要性、挑战以及六个基本步骤,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知识,并为康复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通过对未来步行训练的展望,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六个基本步骤。
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步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摆动中期(正面)
从前方观察的正常范型
1头和躯干垂直 2两腕距躯干等距离 3骨盆在摆动时有轻度的下降 4下肢相对骨盆垂直,下肢相对骨
盆有轻度内旋 5足对应小腿为直角
从前方观察的异常范型
1躯干向左侧下降,右侧骨盆 上抬 2下肢外旋位 3不能看到足前部下垂外翻
影响偏瘫患者步行的因子:
复步:duration指左足单步和右足单步的总称。
步宽:stride行走时两足之间的宽度。 人在跑步时变窄,稳定性变小。 人在行走时变宽,稳定性增加。(10-15cm)
步频:cadence指每分钟走的单步
步角:长轴与行走时的角度。(15-30度)
步行周期的划分
支撑期(stance phase)60% 摆动期(swing phase )40%
从后方观察的异常范型
1双腕距体侧有左右差,双肘 都屈曲。
2下肢髋关节有很强的外展 3从后面看不到足底,足跟抬
起时看不到足前部着地期
摆动中期的中心线 3髋和膝关节屈曲 4足对应小腿为直角
从侧方观察的异常范型
1骨盆后倾 2较强的髋关节和膝关节的
2开始缓慢诱导,4—5步后, 以正常速度进行 3根据患者的状况可使用拐 和支具 4立位不稳定时可在平衡杠 内练习,逐步过渡到杠外
偏瘫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1慢的踏步
慢的踏步
2重心的左右移动训练
3重心的前后转移
4患侧向前迈小步训练
偏瘫患者常用的拐杖类型
T字拐
橡胶扶手拐
洋式拐
前臂拐
拐杖高度的测量
标准拐应具有的条件
评价要点:
全面:全身状况,平衡能力,ROM,疼痛。 观察步态:穿衣观察的服装,多走几遍,从前后左右观察。 观察要点:运动的对称性
步幅的大小 头的位置 上肢摆动 肩的位置 骨盆的位置(有无回旋) 髋关节 膝关节(反张) 踝关节
立位诱发步行范型
1正常的步行有骨盆的活动: 上下, 左右. 水平回旋,侧方回旋. 前倾,后倾.
痉挛,瘫痪 姿势调节能力障碍 高级脑机能障碍(半侧无视,步行失行) 感觉障碍 运动调整,协调性障碍
偏瘫患者主要的异常步态1:
足下垂内翻步态 是由于小腿三头肌痉挛,踝关节跖屈造成。支 撑初期足跟着地动作 难以完成,稳定性差,推进其力量弱,易跌倒。
膝反张步态 患侧支撑期膝关节过度伸展步态,原因是膝伸 展弱,为了防止折膝而 保持膝过伸展位,长距离行走可导致关节疼痛。
扶手的安定型好
长度适合
材质轻且结实
有防滑的橡胶帽
下 肢 常 见 支 具 的 类 型
扶拐行走的顺序
1原地练习
左
右
2平地行走的顺序
准备
出拐
右
左
3介助上楼梯的顺序
手
健侧
患侧
4借助下楼梯的顺序
手
患侧
健侧
5单独上下楼梯
拐
健侧
患侧
拐
患侧
健侧
支撑期分为足跟着地(heel contact) 足底着地(foot flat) 支撑中期(mid stance) 足跟离地(heel off) 足趾离地(toe off)
摆动期分为加速期,摆动中期,减速期
各期的观察(肉眼易观察)
足跟着地期 支撑中期 推离期 摆动中期
足跟着地期
从侧方观察的正常范型
偏瘫站立、步态
讲义内容分为:
有关步态分析的基础知识 偏瘫患者常见的步态 步态范型
麻痺が弛緩性のみならず、連 合反応や共同運動など、異常
姿勢筋緊張が認められる。
加えて緊張の低い部分と痙性 や固縮などの緊張の高い部分 が混在する状態であり、また姿 勢や動作によって影響を受ける。
步行的定义
移动的重要手段
2下肢相对髋关节外展位 3从前部看不到足心
支撑中期(侧方)
从侧方观察的正常范型
1头和躯干垂直,双腕靠近躯干 体侧,肘部有轻度屈曲 2骨盆基本直立,或稍前倾 3右膝有轻度屈曲
从侧方观察的异常范型
1头部和躯干前倾,身体重心落 在膝前方
2骨盆过度前倾 3膝过伸展
支撑中期
从前方观察的正常范型 1头和躯干垂直 2骨盆有轻度向对侧旋转 3下肢相对髋关节轻度外旋
膝屈曲步态 膝有屈曲挛缩或屈肌痉挛出现膝屈曲的步态。
偏瘫患者主要的异常步态2:
剪刀步态 髋关节内收肌痉挛,摆动期下肢向内侧迈出, 下肢呈交叉步行,严重时步行困难。
画圈步态 足下垂,下肢呈棒状,摆动时需画一个半圆 弧,才能将下肢迈出。
骨盆上提步态 足下垂下肢呈棒状,为迈出在摆动期出现骨 盆上提动作。
1头部和躯干是垂直的 2骨盆轻度前倾 3右膝伸展 4右足相对小腿为直角
常见的异常范型
1头和躯干过度前倾 2骨盆后倾 3为固定膝过伸展 4足跖屈或全足着地
足跟着地期(前方)
从前方观察的正常范型
1头和躯干对称垂直 2下肢相对骨盆垂直 3从足前部可看到足底面
从前方观察的异常范型 1躯干侧方移动下肢外旋
从前方观察的异常范型
1 头和躯干倾斜 2下肢有强的外旋 3足处于内翻或外翻
推离期(侧方)
从侧方观察的正常范型
1右上肢在体侧的正中线 2骨盆轻度旋转 3膝轻度屈曲 4足跖屈,足趾伸展
从侧方观察的异常范型
1骨盆过度前倾 2膝屈曲角度增大 3足趾不能着地
推离期(后方)
从后方观察的正常范型
1右侧有轻度的肘屈曲 2左肘伸展 3下肢轻度外旋 4从后方看足前方着地足跟抬起
步态(gait) 步行(walk) 跑步(running)
需要肌肉和神经之间复杂的调整
步行周期的定义(walking cycle)
是指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此侧足 跟再次着地所用的时间。成为一个步行周期。 基本单位以秒计算
右支撑期
步行周期9
右摆动期
有关步行分析的概念
单步:step指两足在同一位置,迈出一步,这是的 步态,从后足的足跟到 前足的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