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许慎《说文解字》(全文)
![许慎《说文解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181a08c52d380eb63946d8f.png)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序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
“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
”,“扬于王庭⑤。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⑾。
〔注释〕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
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
鸟兽之文:“文”指行迹。
地之宜:宜者,仪也。
即地理现象。
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
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
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
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
宪:大法。
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发明农具,发现药草。
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
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
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
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
怎样读《说文解字》
![怎样读《说文解字》](https://img.taocdn.com/s3/m/f92ed98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3a.png)
怎样读《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
这部字书收集了9353个正篆,加上1163个重文。
一共10516个字形。
《说文叙》有“今叙篆文,合以古籀”之说,说明它所收的字体主要是小篆,其他还有和小篆形体不同的“籀文”和“古文”。
根据考据,《说文》古文是战国时除秦系文字以外的其他六国文字。
籀文又称大篆,是周宣王时期初步整理过的文字,是小篆的繁体。
古文和籀文只是选取与正篆不同又符合《说文》选字原则的字形,所以数量很少。
《说文解字》是一部字书,但它不是一般的工具书,它因解释古代的思想文化经典而具有了与经典同样重要的地位,是研习经学和文字学不可不读的一部书。
《说文解字》的价值《说文解字》是一部为解释经书而编写的字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立下“挟书令”,儒家典籍不能存在民间。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用董仲舒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博士讲解五经,出现了两种经本和经说。
今文经用通行的隶书写成,其经说旨在为当时政治服务,着重阐释义理。
古文经是河间献王等发现的孔子壁中书,用古文字写成,其经说旨在还原典籍,解读文献和历史,着重在文字训诂。
许慎是古文经学家贾逵的学生,号称“五经无双”,才能写出用五经文字解释经义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衍生出一个“说文学”(也称“许学”)。
“学”自书出,是因为“书”里有“学”的精神,从书里开掘出其中的精神,“学”则能得之书而超越书。
“说文学”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字学。
它对中华文化和教育的重要影响,十分独特,因为它讲的汉字,是一切典籍与文化的基石。
要想知道《说文解字》和“说文学”的重要性,我们举出三种前人的评价:清代吴派考据学大家王鸣盛在《说文解字正义序》中说:“文字当以许氏为宗,必先究文字,后通训诂。
故《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
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
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
”我国近代国学大家黄侃,曾列出古代“小学”10部专书,包括字书、韵书和义书。
白话版《说文解字》
![白话版《说文解字》](https://img.taocdn.com/s3/m/81f09982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0.png)
白话版《说文解字》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一下《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汉字词典,由徐、李两位先生在汉武帝时期编写而成,全书分为540个部首,收录了近9000个汉字及其解释,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经典之一。
首先,《说文》是“说汉语字形变迁的过程”,《解字》则是“解释汉字的词义”。
《说文解字》与其他汉字学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注重研究汉字的本源、演变过程与文化内涵。
书中不仅详细解释了每个汉字的意义,还探究了汉字的形体构成和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说文解字》中的每个汉字,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故事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比如,人字,是由“从”、“二”、“大”组成的。
从字是“手中力量”的象形字,表示人手具有推拉、托住等多种用途;二则是形声兼备,表示二手两只;大是“人”的本体字,表示人类的形象。
因此,人字的形体与手、二、大三个部分都有密切的关联,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深刻认识。
除了演变过程,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也是《说文解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比如,书中记载了“礼”、“启”、“正”等字的大量用法和含义,反映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修身之道的重要性。
又如,汉字“森”由“木”多次堆积而成,形似森林,代表着自然界的极致,富有人文关怀。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说文解字》为汉字词源学打下了基础,开启了汉字学研究的大门。
《说文解字》对汉字的命名、发展、传播和应用都有着深刻的认识,使其成为汉字学的国宝级瑰宝。
综上所述,《说文解字》不仅是一个汉字词典,更是文化传承、历史演进与思维方法的展示。
它以精准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为代表,呈现了中国古代的思维和文化精华,向后人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灵魂。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471749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d6.png)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说文解字》是由《尔雅》、《方言》等古代字书衍化而来的一部汉字字典,在汉字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一、凡例繁体字简体字拼音解释二、说文解字口者,言之官也。
从口。
發,音也。
从口,其旁旄聲。
,似乎也。
从口,其下牛聲。
,從口,其下口戸,口門也。
目者,明也。
象形,从目。
耳者,聞也。
象形,从耳。
手者,握也。
象形,从手。
足者,行也。
象形,从足。
馬者,所以觀天下也。
从馬,声從口。
,往也。
象形。
从往,聲从口。
,旅行也。
从彳,从馬。
,小馬也。
从馬。
,大驪馬也。
从馬,从王。
龜者,物名也,幸生水中。
从龜,从人,从水。
魚者,物名也。
从魚,从虫。
虫者,所藏之也。
从虫。
鳥者,能飛之物也。
从鳥。
犬者,所以守門者。
从犬。
豕者,物貌也。
从豕。
月者,以時而載物也。
从月。
山者,土傾也。
毛氏曰:言土隆起,高山也。
从山。
水者,下也。
从水。
火者,熱也。
从火。
竹者,中空而直也。
象形。
木者,植物也。
从木。
金者,治也。
从金。
玉者,美石也。
从玉。
土者,生長之所。
从土。
衣者,以羽毛為之也。
从衣。
糸者,繩也。
从糸。
石者,堅也。
从石。
米者,五穀之精食也。
从米。
黍者,一種五穀。
从禾,从虫。
大者,广之形。
从大。
小者,少也。
从小。
上者,物之高也。
从上。
下者,物之下也。
从下。
左者,迷也。
从左。
右者,正也。
从右。
中者,不偏也。
从中。
月者,以時而載物也。
从肉。
金者,白也。
从金。
玉者,美也。
从玉。
戈者,兵器之首。
从戈。
刀者,切也。
从刀。
巾者,織物也。
从巾。
弓者,鳥獸之用也。
从弓。
子者,種也。
从子。
死者,無生也。
从歹。
食者,以章之也。
从食。
飲者,以章之也。
从酉。
父者,所以生也。
从父。
母者,所以生也。
从母。
弟者,小也。
从弟。
妹者,女子也。
从女。
儿者,身也。
从人。
女者,亂之始也。
从女。
血者,易也。
从血。
心者,出入之處。
从心。
耘者,除草以養菜也。
从耒。
鼓者,德之至也。
从鼓,从皮。
患者,心慮也。
从欠,从心。
威者,權也。
从大,从里。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02e492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7e.png)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
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又以八体试之。
郡移太史并课。
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说文解字》注解
![《说文解字》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f6e03a51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7a.png)
《说文解字》注解
《说文解字》是中国东汉时期由学者许慎编著的一部文字工具书,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原文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等是关于这部作品的重要研究文献。
《说文解字注》是有关《说文解字》注释、研究著作中用力较深、较有成就的一部。
该书全面阐述了汉字的构造原则,对经字、音韵亦多有创见。
该书籍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列小篆字形、释义、析形、凡A 之属皆从A(这是部首字特有的释文)、两徐注(指的是徐铉、徐锴两兄弟的注释)以及注音(使用反切表示读音,这是五代-北宋时期的两徐兄弟后加的,原本《说文》没有)。
此外,还列有古文、籀文等说文重文的字形。
这些部分都是解读《说文解字》的关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汉字的经典之作。
简析《说文解字》
![简析《说文解字》](https://img.taocdn.com/s3/m/95a04ad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3.png)
简析许慎《说文解字》概要:两汉时期是我国语言文字学的成型时期,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学术思想的争鸣,尤其汉代崇尚经学,全都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
这一时期,语言学家及语言学著作蜂出,许慎《说文解字》便是其中一部。
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将对其作简要的介绍。
一,《说文解字》诞生的背景自从有了文字以后,人们就开始了对文字的研究。
不过早起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没有注重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只是从实际的需要出发而着手某一方面的研究。
从古代的甲骨文开始,汉字的形体就经过了一次次的改变,每一次的改变和发展,都是先人对汉字研究的成果。
早期的字书都只是简单地把汉字集中在一起,并没有对字义进行解释,也没有对字形和字音加以分析,因此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字典。
后来开始流行对经书的解释,但是仍然不科学。
东汉时期以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郡召陵县人)等人为代表的古文经学派,继承了《尔雅》的传统,比较注意从语言事实本身去解释文意。
后人称之为“汉学”,《说文解字》就是其代表作。
许慎的《说文解字》第一次对汉字的字形、字义和字音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描写,第一次按照汉字形体的构造来分类,第一次归纳出了540个部首,首创了部首分类法,按部首来编排汉字,算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
把汉字之间的关系归纳了出来,为文字学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学和字典学的正式建立。
二,解读《说文解字》的内容与体例过去人们认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所以“说文解字”就是说解文字的意思。
《说文解字》又简称《说文》,本文有14卷。
每卷分上下,共30卷。
全书共收正篆9353字,重文1163字,说解文字共133441字。
书中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540部,首创了部首编排法。
字体以小篆为主。
《说文解字》把偏旁相同的字归为一类,这就是一部。
然后把这个偏旁放在这一部的开头,作为一部之首,这就是部首。
通过这种方式,许慎把九千多个字归纳在了540个部首范围内。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https://img.taocdn.com/s3/m/40b4018951e79b89680226d7.png)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老酒鬼《说文解字》原文《说文解字》第一卷1、《说文解字》之《序》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一《说文解字》第二卷2、《茻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二3、《蓐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二4、《草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二5、《屮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二6、《丨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二7、《士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二8、《气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二9、《珏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二10、《玉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二11、《王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二12、《三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二13、《示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二14、《丄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二15、《一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二《说文解字》第三卷16、《册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17、《龠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18、《品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19、《疋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20、《足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21、《牙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22、《齿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23、《行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24、《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25、《廴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26、《彳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27、《辵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28、《是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29、《正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30、《此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31、《步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32、《癶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33、《止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34、《走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35、《哭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36、《吅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37、《凵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39、《告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40、《牦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41、《牛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42、《半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43、《采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44、《八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45、《小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三《说文解字》第四卷46、《爻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47、《用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48、《卜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49、《教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50、《攴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51、《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52、《皮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53、《寸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54、《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55、《杀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56、《臣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57、《殳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58、《臤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59、《隶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60、《画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61、《聿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62、《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63、《支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64、《史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65、《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66、《又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67、《斗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68、《丮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69、《爪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70、《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71、《鬲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72、《革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73、《爨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74、《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75、《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76、《舁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77、《异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78、《共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79、《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80、《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82、《丵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83、《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84、《音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85、《誩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86、《言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87、《卅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88、《十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89、《古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90、《丩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91、《句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92、《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93、《只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94、《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95、《干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96、《舌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97、《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四《说文解字》第五卷98、《耒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99、《丯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00、《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01、《刀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02、《筋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03、《肉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04、《骨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05、《冎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06、《死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07、《歺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08、《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09、《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10、《放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11、《予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12、《玄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13、《叀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14、《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15、《幺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16、《冓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17、《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18、《乌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19、《雥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20、《鸟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21、《雔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22、《瞿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23、《羴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25、《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26、《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27、《萑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28、《奞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29、《隹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30、《羽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31、《习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32、《皕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33、《鼻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34、《自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35、《白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36、《盾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37、《眉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38、《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39、《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40、《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141、《目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五《说文解字》第六卷142、《夂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43、《弟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44、《韦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45、《舜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46、《舛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47、《夊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48、《麦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49、《来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50、《啬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51、《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52、《畗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53、《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54、《亯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55、《京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56、《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57、《冂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58、《高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59、《矢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60、《缶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61、《入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62、《仓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63、《会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64、《亼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65、《鬯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66、《皀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68、《青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69、《丹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70、《丶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71、《血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72、《去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73、《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74、《皿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75、《虤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76、《虎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77、《虍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78、《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79、《丰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80、《豊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81、《豆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82、《岂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83、《鼓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84、《壴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85、《喜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86、《旨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87、《亏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88、《号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89、《兮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90、《可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91、《丂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92、《乃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93、《曰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94、《甘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95、《巫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96、《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97、《工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98、《左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199、《丌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200、《箕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201、《竹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202、《角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六《说文解字》第七卷203、《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04、《邑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05、《贝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06、《员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07、《囗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08、《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09、《桼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11、《巢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12、《稽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13、《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14、《华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15、《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16、《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17、《乇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18、《生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19、《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20、《出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21、《帀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22、《之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23、《叒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24、《才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25、《林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26、《东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227、《木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七《说文解字》第八卷228、《黹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29、《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30、《白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31、《帛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32、《巿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33、《巾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34、《襾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35、《网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36、《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37、《冃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38、《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39、《冖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40、《疒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41、《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42、《穴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43、《吕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44、《宫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45、《宀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46、《瓠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47、《瓜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48、《韭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49、《专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50、《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51、《麻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52、《朩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54、《臼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55、《米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56、《毇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57、《黍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58、《香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59、《秝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60、《禾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61、《彔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62、《克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63、《鼎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64、《片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65、《朿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66、《齐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67、《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68、《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69、《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70、《毌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71、《多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72、《夕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73、《囧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74、《朙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75、《月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76、《有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77、《晶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78、《冥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79、《倝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80、《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81、《旦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282、《日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八《说文解字》第九卷283、《页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284、《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285、《旡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286、《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287、《欠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288、《覞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289、《见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290、《秃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291、《先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292、《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293、《皃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294、《兂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295、《舟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297、《儿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298、《方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299、《舟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00、《履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01、《尾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02、《尺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03、《尸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04、《毳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05、《毛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06、《老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07、《衣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08、《裘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09、《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10、《身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11、《卧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12、《重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13、《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14、《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15、《丘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16、《北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17、《比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18、《从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19、《匕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20、《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321、《人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九《说文解字》第十卷322、《象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23、《易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24、《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25、《豸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26、《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27、《豚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28、《彑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29、《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30、《豕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31、《冄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32、《而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33、《冄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34、《勿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35、《长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36、《危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37、《石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38、《丸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40、《广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41、《屵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42、《屾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43、《山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44、《嵬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45、《鬼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46、《厶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47、《甶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48、《茍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49、《包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50、《勹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51、《辟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52、《卯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53、《印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54、《色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55、《卩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56、《卮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57、《司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58、《后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59、《文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60、《髟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61、《彣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62、《须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63、《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64、《彡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65、《首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66、《丏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67、《面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368、《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说文解字》第十一卷369、《惢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70、《心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71、《思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72、《囟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73、《竝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74、《立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75、《夫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76、《大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77、《夰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78、《夲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79、《亢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80、《奢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81、《幸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83、《壶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84、《尣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85、《交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86、《夭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87、《夨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88、《亦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89、《大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90、《赤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91、《炙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92、《焱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93、《黑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94、《炎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95、《炎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96、《火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97、《能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98、《鼠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399、《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400、《犬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401、《萈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402、《兔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403、《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404、《粗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405、《彑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406、《马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一《说文解字》第十二卷407、《非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08、《卂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09、《飞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10、《龙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11、《燕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12、《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13、《鱼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14、《云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15、《雨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16、《仌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17、《谷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18、《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19、《永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20、《灥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21、《泉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22、《川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23、《巜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24、《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26、《沝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427、《水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二《说文解字》第十三卷428、《系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29、《弦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30、《弜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31、《弓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32、《瓦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33、《甾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34、《曲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35、《匚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36、《匸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37、《亡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38、《乚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39、《珡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40、《亅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41、《我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42、《钺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43、《戈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44、《氐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45、《氏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46、《乁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47、《丿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48、《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49、《丿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50、《民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51、《毋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52、《女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53、《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54、《手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55、《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56、《耳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57、《门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58、《户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59、《盐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60、《卤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61、《西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62、《至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63、《不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464、《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三《说文解字》第十四卷465、《劦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66、《力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68、《黄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69、《畕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70、《田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71、《里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72、《堇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73、《垚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74、《土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75、《二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76、《卵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77、《黾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78、《龟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79、《它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80、《风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81、《虫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82、《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83、《虫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84、《率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85、《丝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86、《素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487、《糸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四《说文解字》第十五卷488、《亥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489、《戌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490、《酋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491、《酉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492、《申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493、《未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494、《午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495、《巳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496、《辰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497、《卯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498、《寅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499、《丑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00、《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01、《孨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02、《了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03、《癸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04、《子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05、《辡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06、《壬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07、《辛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08、《庚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09、《巴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11、《戊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12、《丁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13、《丙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14、《乙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15、《甲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16、《嘼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17、《禸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18、《九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19、《七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20、《六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21、《五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22、《亚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23、《叕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24、《宁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25、《四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26、《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27、《厽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28、《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29、《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30、《车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31、《矛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32、《斗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33、《斤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34、《且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35、《几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36、《勺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37、《幵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538、《金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相关文章:《亥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戌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酋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酉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申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未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午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巳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辰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寅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卯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丑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孨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了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子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癸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壬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辡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辛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庚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巴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己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戊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丁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丙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乙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甲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嘼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禸部》原文-出自《说文解字》卷十五。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https://img.taocdn.com/s3/m/1a521c0d90c69ec3d5bb75fd.png)
【清】王鸣盛《说文解字正
义· 序》: 《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 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 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 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
【经典概述】
一、《说文解字》的作者与成书
二、《响
一、《说文解字》的作者与成书
1、 许慎其人
4、《说文解字》之传本
《说文》早期传本不得而知。 南唐末年徐锴(字楚金)《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是第一
种《说文》注本,对[唐]李阳冰说多有匡正,世称小徐本; 其兄徐铉(字鼎臣)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奉旨校定 《说文》,参校众本,正误补阙,分全书为三十卷(分原 书每卷为上下篇),世称大徐本。 明清以后,《说文》通行的刊本主要是二徐本。清人研治 《说文》,多以大徐本为基础,同时参校小徐本。大小徐 本今天均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者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
主要是按“据形系连,以形相近”的原则。 部与部之间——大体以部首的笔画和形体结构是否相近 为准则,笔画结构相近的就序列在一起。 每部之内——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 凡字形偏旁或笔画接近的字都归于一部,举偏旁居一部 之首。每部收录字数不一。
2、《说文解字》的体例
(2)以小篆为主并列异体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
(1)正文14篇。 以小篆为主,分540部(始“一”终“亥”),收
录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1163字,解说 文字共133441。 (2)叙目1篇(第15卷)。 卷上是叙和部首,卷下是后叙(许慎之子许冲上书 之表)。
2、《说文解字》的体例
(1)按540部首收录文字 540部首,始于“一”部,终于“亥”部。其先后次第,
《说文解字》
许慎《说文解字》(全文)
![许慎《说文解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181a08c52d380eb63946d8f.png)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序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
“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
”,“扬于王庭⑤。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⑾。
〔注释〕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
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
鸟兽之文:“文”指行迹。
地之宜:宜者,仪也。
即地理现象。
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
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
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
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
宪:大法。
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发明农具,发现药草。
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
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
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
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
1.《说文解字》名词解释
![1.《说文解字》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a4f05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c.png)
《说文解字》名词解释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它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编撰。
《说文解字》的名称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文”,即解释文字;二是“解字”,即剖析字形。
它首创了汉字部首的概念,以形作为分类的依据,是汉字部首的鼻祖。
《说文解字》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是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进行概述;其次是列出每个字的部首和对应的字义解释;最后是列出每个字的读音并解释其含义。
《说文解字》的编者是东汉文学家许慎。
《说文解字》的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
1.集中、系统地阐述了“六节”理论,为后来文字学的研究提供了钥匙。
2.在部首方面,全书共列出五百四十个部首,对每个部首都有明确的定义和举例说明。
这些部首按照部首的形状、笔画、笔顺进行分类,方便了读者对汉字的查找和理解。
3.《说文解字》不仅解释了每个字的字义,还列出了许多字的异体写法,包括篆、隶、行、草等字体。
这为研究汉字的演变和历史提供了
宝贵的资料。
4.在文字的编排上,采用部首法进行编排,使得查找汉字更为方便和有序。
5.《说文解字》中还首次阐述了“六书”的内容,贯穿了六书的原则,为后来的汉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许慎对六书分别下了定义,举了例子,后世讲六书都沿用许慎的名称和定义。
总之,《说文解字》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语言学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为研究汉字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理论框架。
许慎-《說文解字》原文及译文
![许慎-《說文解字》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f9e34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15.png)
许慎-《 說文解字 》 原文及译文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召陵区)人,由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入为太尉南阁祭酒。
尝从贾逵受古学,博通经籍,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
所著除《说文解字》外,还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今皆散佚。
清人有辑本。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说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如:清代的段玉裁注释本即用此版《说文》为底稿而加以注释。
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 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說文解字序原文及译文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 。
庶業其繁,飾偽萌生。
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 書契。
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
「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 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明)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文者,物 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著於竹帛謂之書。
書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 ,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 而見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萨《说文解字》概括
![萨《说文解字》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816b586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0.png)
萨《说文解字》概括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字书,由东汉学者许慎编纂而成,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这部书以汉字的造字形声结构为主线,详细解释每一个汉字的构成和含义,为研究汉字文字学、文字语言学等领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说文解字》共分六卷,其中包括540部分,列举了9353个汉字,并附有注释和引证,是研究汉字文字起源和演变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书中对每个字的解释都非常详尽,解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从形体结构、典故引证、音韵演变等多个角度来解读每个字的含义,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了解。
《说文解字》对中国汉字的研究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被后人认为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的一部奠基之作。
在该书的基础上,后世许多学者继续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字学理论体系。
《说文解字》的编纂历时较长,许慎为了确保书中所涉及的每一个字的准确性和详实性,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他自己总结编纂《说文解字》的初衷是:“取古今之学术,以通天下。
”可见,他希望通过这部书能够传承和弘扬古代的学术成就,促进汉字文字的传承和发展。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汉字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它的问世极大地促进了汉字文字学的发展,对后人研究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学术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说文解字》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在中国,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在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等地区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这些地区的文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书是一部贯穿中华文明和东亚文化的重要著作,具有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价值。
在当今社会,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主要表达形式,仍然在文化传承和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研究《说文解字》这部经典著作,对我们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深入理解中国汉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许慎-《说文解字》原文及译文
![许慎-《说文解字》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4e0fe1276a20029bc642d27.png)
许慎-《說文解字》原文及译文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召陵区)人,由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入为太尉南阁祭酒。
尝从贾逵受古学,博通经籍,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
所著除《说文解字》外,还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今皆散佚。
清人有辑本。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说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如:清代的段玉裁注释本即用此版《说文》为底稿而加以注释。
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說文解字序原文及译文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
庶業其繁,飾偽萌生。
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
「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明)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著於竹帛謂之書。
書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说文解字》简介
![《说文解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6f048735acfa1c7aa00ccce.png)
篆
古
• 古汉字字体的 名称。广义的古文 名称起于汉代,泛 指秦统一文字前所 有的文字。 • 狭义的古文则 指《说文解字》中 所见的壁中书。是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 所使用的文字。
文
籀
• 古汉字一种书体 的名称,又称大篆。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 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 传于今世的《石 鼓文》、《诅楚文》 皆战国中期秦的作品, 书法精美。
• 许慎在安排540部的次序上煞费苦心,把形 体相近或相似的排在一起,这等于把540部 又分成若干大类,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 地理解义符,更正确地理解字义。 • 每部所属的字的排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 而是依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具体说来有三 种情况:其一,词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 其二,词义属于积极的排在前边,属于消 极的排在后边;其三,专有名词排在前边 ,普通名词排在后边。
• 《说文解字》的价值 • A、收字范围广,留给我们丰富的古代文 字知识。 • 今叙篆文,合以文籀,博采通人,至于小 大,信而有征,稽譔其说。将以理群类, 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 相杂厕。万物咸睹,靡不毕载。 • B、首创分析字形的理论和方法。
• C、创立了以部首来编排文字的方法,为 后代立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 D、记载了丰富的古汉语词汇,保存了大 量的词的古义,反映了上古词汇的历前,有仓颉 依据六书造字的传说。现代文字学家认为, 六书是对汉字造字规律的总结,而不是汉字 产生之前的造字模式。在许慎之前,仅有六 书的名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 、假借,没有具体阐述,更没有用来大量地 分析汉字。许慎发展了六书理论,明确地为 六书下定义,并把六书用于实践,逐一分析 《说文》所收录的9353个汉字,这在汉字发 展史和研究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 重要意义,从而确立了汉字研究的民族风格 、民族特色。
[重点]15.《说文解字》
![[重点]15.《说文解字》](https://img.taocdn.com/s3/m/9a01ea5b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ab.png)
15.《说文解字》,(汉)许慎著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
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著《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
许慎曾担任太尉府祭酒,师从经学大师贾逵。
他历经21年著成的《说文解字》,归纳出了汉字540个部首。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历史最长的象形文字。
今天,人们发现,汉字输入计算机的方便程度,是世界任何一种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当人们开始热衷于研究汉字时,首先会想到许慎。
许慎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他编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也是1800年来唯一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今天研究古文字和古汉语的必不可少的材料。
如果没有这部书的流传,我们将不能认识秦、汉以来的篆书,更不要说到商代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时的古文了。
因此,它不但过去对汉字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现在和将来的汉字研究仍有巨大的意义。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它的价值不仅限于解说汉字,研究汉字本身,可以说《说文解字》是东汉末以前的百科全书。
正如许慎的儿子在《上说文解字表》里面所说:“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贾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身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说文解字》吸取前辈的研究成果,成为一部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系统的专著,不但对于后人研究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是唯一的经典著作,就是整理文化遗产也都是不可缺乏的阶段。
《说文解字》不仅在体例上和过去的启蒙识字的字书不同,即在所收字数上,也比这些字书都多,如汉初把《仓颉》、《爱历》、《博学》三书合编为《仓颉篇》,共33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重在解字之形,解释独体文的构造类 型及其所记录的本义; “解字”——重在解字之义,分析、解释合体字的 结构进而训释其所记录的本义。
3、《说文解字》之命名
【元】始也(解字),从一从兀(说文)。 【说】说释也。从言、兑。 【文】错画也。象交文。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 【字】乳也[哺乳]。从子,在宀(mian)下。
戢jí,收藏兵器,引申指停止战争。经生:博士 黌hong塾:学校。赢:担负。耆名:犹高名。 鞶帨:腰带和佩巾。李轨注:“鞶,大带;帨,佩巾也。 衣有华藻文绣,书有经传训解也。文绣之衣,分明易察; 训解之书,灼然易晓。
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 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又雄所谓 “譊譊之学,各习其师”也。且观成名 高第,终能远至者,盖亦寡焉,而迂滞 若是矣。然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 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 路。 譊譊náo :争辩,论辩。引申为喧闹嘈杂。
自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 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 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 于鄙生之议者,人诵先王言也,下畏逆顺 埶也。*至如张温﹑皇甫嵩之徒,功定天 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眄,则天 业可移,犹鞠躬昏主之下,狼狈折札之命, 散成兵,就绳约,而无悔心。
秕僻:比喻政事和教化的不善。 埶:勢的古字。折札:犹折简,折半之简,言其礼轻。 *:言政化虽坏,而朝久不倾危者,以经籍道行,下人惧逆顺之势.
暨乎剥桡náo自极,人神数尽,然后群英 乘其运,世德终其祚。迹衰敝之所由致, 而能多历年所者,斯岂非学之效乎?故 先师垂典文,褒励学者之功,笃矣切矣。 不循《春秋》,至乃比于杀逆,其将有 意乎!
1、许慎其人
二十岁左右任汝南郡功曹【《汝南先贤传》:“许慎为 郡功曹,奉上以笃义,率下以恭宽。” 】。 三十岁举孝廉,后入京任职太尉南阁祭酒,师从经学大 师贾逵(其父贾徽乃大儒刘歆门生)。时人称之“《五 经》无双许叔重。” 汉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许慎年五十余,与当时 名学者马融等校书东观。 约汉安帝永安六年(119年)除洨长,辞官未就,回归 故里,后卒于家,年七十余。 生平事迹详见《后汉书· 儒林传· 许慎传》。
许慎《说文解字· 叙》: 曾曾小子,祖自炎神。缙云相黄,共承高辛。太岳佐夏, 吕叔作藩。俾(bi)侯于许,世祚遗灵。自彼徂召,宅 此汝濒。 先世乃炎帝神农氏苗裔 远祖可追溯到黄帝时的缙云、高辛时的共工和夏禹时的 太岳。太岳姜姓,曾受封为吕侯。 周武王时,吕侯文叔被封于许(今河南许昌市东),后遂 以许为氏。战国初期,许为楚所灭,子孙分散,其一支 自许迁往召陵,定居汝水之滨。
桡:折也。极:终也、
赞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涂分流别, 专门并兴。精疏殊会,通阂相征。千载 不作,渊原谁澄?
说经者,各自是其一家,或精或疏,或通或阂he,去圣既 久,莫知是非。若千载一圣,不复作起,则泉源浑浊, 谁能澄之?
2、《说文解字》之成书
许慎《说文解字· 序》: 粤在永元(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
1、 许慎其人 2、《说文解字》之成书 3、《说文解字》之命名 4、《说文解字》之传本
1、许慎其人
许慎(约54年—约125年), 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 河南郾城县)人。 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 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 者。
【许慎墓】
河南郾城县东姬石乡许庄村东
1、许慎其人
【清】王鸣盛《说文解字正 义· 序》: 《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 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 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 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
【经典概述】
一、《说文解字》的作者与成书 二、《说文解字》的内容与体例 三、《说文解字》的价值与影响
一、《说文解字》的作者与成书
许冲《上<说文解字>书》: 臣父,故太尉南阁祭酒慎……作《说文解字》…… 慎前以诏书校东观,教小黄门孟生、李喜等,以文 字未定,未奏上。今慎已病,遣臣斋诣阙……建光 元年【121】九月己亥朔二十日戊午上。
3、《说文解字》之命名
许慎《说文解字· 序》: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 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 乳而寖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说文解字》
家 和 万 事 兴
【家】居也。从宀(mian) ,豭(牡豕)省声。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兴】起也。从舁(yu),从同,同力也。 【舁】共”下提及“朋”字。 凤:神鸟也……【 】古文凤。象形。 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地之数也。从耦一。【地是从混沌中分化而来, 故为两个一】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四】阴数也。象四分之形。 【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 【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衺(邪)出也。 【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穷尽之形。 【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gun)为南北,则四 方中央备矣。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 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 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 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 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 《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 篇,皆传于世。
论曰: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jí , 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其服儒衣, 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 域矣。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 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 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 或讹杂。至有分争王庭,树朋私里,繁其 章条,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说。故杨雄 曰:“今之学者,非独为之华藻,又从而 绣其鞶pán帨shu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