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写景技巧,感受大自然的美。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一组优美的山水景物。
师:同学们,欣赏了这组美丽的山水图片,你此时心中有怎样的感受?生:祖国的山水很美丽。
师:是的,我们中华大地美景无数,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2、解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出示图片,解题,“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出示作者的资料,指学生朗读。
(二)整体感知1、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2、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小组内解决。
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猿(yuán)颓(tuí)与(yù)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师:文中哪一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三)感悟文中的“美”疏通文意,理解内容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出示图片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学生掌握:四时:四季俱:都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底的鱼欲界:人间与:欣赏4、请学生翻译文章,老师适当指导5、小组内接龙翻译,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完成任务6、出示翻译的资料,学生与自己的翻译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字词解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二、文章内容重点:1.《答谢中书书》的意思:给谢中书书的一封信。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对偶)(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拟人,借代)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谢灵运;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以谢灵运自比的自我欣赏和自鸣得意之情。
初中语文_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品味层次美和意境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欣赏完图片后,请同学给我们讲一下自己浏览过的山水风景。
看泰山之雄峻,观黄山之奇峰,赏庐山瀑布,游桂林山水……名山大川让人心旷神怡:清风明月、蓝天白云、雁落平沙、池生春草、曲径风荷……平常景观竟也贮满诗意。
真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美景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一读课文--通文意1、轻松听一听: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歇( ) 颓( ) 沉鳞( ) 康乐( ) 与()2、快乐译一译:小组内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边读边口头翻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字词句。
3、大胆读一读:读出层次和意境。
建议大家这样读:A.把课文读成两个段落。
(描写议论相结合)B.把课文读成三个段落。
(总起----描写----议论)(四)二读课文--品意境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我从文中句中,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
(五)三读课文--悟情怀陶弘景给朋友的书信中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现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感慨呢?背景材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反思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更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篇,千古传诵。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反思,一起来看看吧!一、设计理念坚持一先二创三引四培的教学观。
一先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
所以课堂应面对全体学生,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人。
语文教学应促进所有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教学的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二创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三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式学习;四培养学生思辨力、创新力,开展讨论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促进学生思考。
二、前期分析(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仍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受限于思维程度和生活环境,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创设情境,打开思路。
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知识和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不代表他们能深入文章内核。
本篇课文是篇幅简短,学生能较快理解文意,但是其中蕴含的无限情思和语言运用形式的精巧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和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山水的灵秀,体悟作者的情思,有自己的心得和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2篇课文,该单元以阅读歌咏山水的篇章,陶冶情操为主题展开。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的山水小品文,作者陶弘景精心布局,主要通过状同一时间视角变化中的不同景色和状时间变化中的不同景色来写山水相映的奇美,自然万物的灵秀,表达了自己享受山水,与自然万物相融的自得自乐之情。
语言凝练而意蕴无穷,是本文最大的特色,用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写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笔者对教材的解读和学情的分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反复诵读课文,品味精练而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无限情思。
初中语文_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导入课题:师: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高山大岳,千流百川。
”曾引起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你像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陶弘景走进一个美丽的世界,欣赏他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欣赏完之后,你定会觉得这江南的山水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师;请大家看题目并齐读课题并解释两个“书”的含义生:再齐读,注意节奏师:请大家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PPT)师:投放作者简介师:接下来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结果(导学案预习检测部分)生:答题,师点评二:吟美文1、初读师:既然这是陶弘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又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现在就请大家大声的朗读去品味一番古人书信的滋味吧(PPT提示朗读要求)生:自由读-----个读-----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并重新试读)------个读---齐读师:读的字准了,但似乎缺点起伏感和陶醉感,大家看这文章多以四言为主(解释四言多以两两停、骈散结合)体现了语言美(板书)展示(PPT)重点介绍最后一句,师试读,生跟读。
师:根据刚才的练习大家再把这首流动的山水诗配合大屏幕上的画面再齐读一遍。
(注意节奏、情感)2、译文师:读的有了节奏,让老师也深深陶醉其中,现在请同学们把这首68字的文章自主合作的方式试着翻译一遍。
生;自主、合作翻译课文,组员质疑、解惑、提问师:检查句子翻译(竞赛抢答的方式)继而翻译全文。
3、诵文师:我们说这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画中都有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写景?生;全文分三层(首尾呼应)师:结构美(板书)理清结构易于当堂成诵生:展示背诵三、赏美点师:全文虽短,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无一词之虚,无一字之冗。
美得短小精炼,但也绝非只美在语言、结构上,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
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呢?(PPT)“这里有之美,你看。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反思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反思第【1】篇〗1、从读题开始,让学生读出疑问,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2、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文章:《三峡》,原因是这篇文章中有些语句的句式、内容、意境等有相似之处,可以让学生理解古代文章的传承与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名篇的兴趣。
另外,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3、利用配乐、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美术,有着一定的渊源。
好的文章,可以是一首优美的音乐,也可以一幅奇妙无比的图画。
而本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而本文从内容看,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所以本文我利用课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山水,并找了一首古曲,学生在乐曲声中齐读、自读,在朗读声中有不少学生和着音乐摇头晃脑,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模样。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对美的感悟能力。
4、挖掘文本不流于表面,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
我在教“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不是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而是让学生深入挖掘,这里的‘乱鸣”是一种嘈杂的声音吗有些学生就说了,这是一种随意的声音。
我就趁势引导,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随意的和谐的声音呢同时我利用多媒体屏示“陶弘景”的介绍以及他自己写的两首诗,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的这种声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反思第【2】篇〗这是第一次将文言文作为公开课课文,心里其实没什么底。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导学案
导语:《答谢中书书》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中书书陶弘景的赞美和感谢,表达了对友谊和情谊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本文将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课先导学
1. 请学生阅读《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这首诗歌,理解其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请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歌?他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
3. 请学生分析诗歌中应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探讨这些手法和意象对表达诗歌主题的作用。
二、教室进修
1. 请学生朗读《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2. 请学生逐句解读诗歌,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组织。
3. 请学生讨论诗歌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探究诗歌中所表达的友谊和感恩之情。
4. 请学生比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与其他唐代诗歌的异同的地方,探讨这首诗歌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三、课后拓展
1. 请学生撰写读后感,分享自己对《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的理解和感悟。
2. 请学生尝试为这首诗歌创作配乐或画作,展现诗歌的艺术魅力。
3. 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友谊和感恩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通过以上导学案的设计,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这首诗歌,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和批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愿学生们在进修中收获知识,在感悟中成长,用心感受文学之美,感悟人生之真。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精选5篇)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精选5篇)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篇1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一直是活泼灵动的,他们常常是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今天的课堂孩子们表现的却沉闷异常,我想了很多办法去调动他们,后半节课他们才渐渐活跃起来。
下课后,我一直问自己:怎么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天的天气特别的阴沉,我上课的时候已经快十点了,可是教室里依然是昏暗的,加上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老师,多少还是有一点紧张的吧。
另外,学生从早上七点半就开始等,一坐就是两个小时,思维变得倦怠了,兴奋点或者已经过去,或者还没有到来,而当时的我忽视了这一点,还是按部就班的按照预想的设计进行了导入,结果第一个环节就遇到了阻碍。
我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能从阴晦萧索的景色入手导入,就会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兴奋点,使整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
这让我想起了李镇西老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这需要智慧需要细心需要对学情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这是一个教训,更是一个收获。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篇2我在教“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不是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而是让学生深入挖掘,这里的‘乱鸣”是一种嘈杂的声音吗? 有些学生就说了,这是一种随意的声音。
我就趁势引导,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随意的和谐的声音呢?同时我利用多媒体屏示“陶弘景”的介绍以及他自己写的两首诗,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的这种声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
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篇一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生齐读课文。
(提示重点字音:颓,与)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
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景物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一)布置预习,让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
(二)小组合作学习文言文,合作探究文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妙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赏析景物之美,探究景物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人物心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走近作者一、导入新课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解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一)解题: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作者简介。
(三)写作背景简介。
板块二:美文美读一、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老师范读。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节奏、韵律,感受情感。
)二、读准字音,学生抢答。
三、分男女同学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四、学生齐读课文。
板块三:理解美文一、学生对照注释读课文,掌握重点语句:(一)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二)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抢答的形式翻译重点语句和全文。
(四)学生齐读课文,巩固理解。
二、理清本文写作思路。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开头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部分具体描写“山川之美”。
(三)结尾议论抒情,总括全文。
板块四:美文共赏一、导入: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请以“山川之美,美在”的句式写一段话,合理想象,从多个角度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
初中语文_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准确而优美的疏通文意;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会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一、课文的题目怎么读呢?答/谢中书/书。
这个人姓谢,官职是中书。
古人习惯把姓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
杜工部---杜甫后一个书--------书信。
“书信”,名词。
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里面的书就是这个意思。
以前的信我们称为“尺牍”或“信札”。
介绍陶弘景“山中宰相”。
二、读准节奏读清层次四字句两字一顿。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三、对照注解翻译全文,疑难处做好标记,全班交流。
(要求:准确的基础上加以润色)1、山川之美2、古来共谈3、猿鸟乱鸣4、沉鳞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四、赏山川之美方法指导:选择赏析角度,该句描写了什么; (修辞之美、画面之美、动静之美、色彩之美、晨昏之美、意境之美………)里面的哪个字、词很有表现力;所用手法好在哪儿。
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仰视云山一体,俯看河水清碧。
一个“入”字写出了山峰向上的生命力,一个“见”字写出了水流的轻缓澄澈,山水相映成趣,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
“竞”字,拟人,写出了鱼儿们的无限乐趣,充满生机。
“交”字用得好。
那个颜色不是一块一块的在那里,而是交错在一起。
“青林翠竹”的“翠”字用得好。
对比翠和绿,嫩绿、新绿、碧绿、墨绿…..,翠绿更显生机,颜色之美。
翠和绿读起来也更响亮,声音之美。
“翠”字会产生某种联想,“脆”味道之美。
“将”字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中依次显出。
“欲”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乱”字用得好。
此起彼伏的叫声,(乱七八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让人忘记了烦恼,内心宁静。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过程与方法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设计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徜徉于秀美的山水之中,欣赏大自然的神韵,忘却一切烦恼,并将这份快乐与朋友分享,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今天就让我们体味这种人生的惬意,一起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陶弘景的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谢中书:即谢征,曾任中书舍人。
是作者的一个朋友。
答:回复书:指书信、书札。
明确: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回复谢中书的书信三、教学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分为四个篇章。
分别为读得准确、读得清楚、读得好听、读得有味。
(一)第一篇章:读得准确读文言文,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落字。
请一位女生来试试。
你先来。
点评:你读得很认真!请大家特别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请同学读两遍,并请你把拼音写在原文这个字的上方,不光是写在纸上,还要记在脑海里哟!(二)第二篇章:读得清楚要求:读得清楚,就是要讲得清楚。
1、请大家对照注释(红色字体,书上有注释),并借助老师提供的词义(绿色字体),边读边译,小组(邻座)合作。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论,赞美)。
高峰入(耸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都)备。
晓(早晨)雾将歇,猿鸟乱(此起彼伏)鸣;夕日欲颓,沉鳞竞(争相)跃。
实(的确)是欲界之仙都。
自(从)康乐以来,未复(不再)有能与其奇(奇丽的景色)者(……的人)。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6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学生分析二、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学习目标四、课前准备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五、教学准备:教师:利用网络查阅有关山水美景的资料,准备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为熟读成诵做好准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上节课学过《三峡》,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书”当书信讲你还知道哪些诗句?“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与反思<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可谓尺幅能容千里。
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
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
(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生:山,水,树……)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
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第【1】篇〗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是发展语言,即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上获得发展;二是丰富认知,从古代先贤那里吸纳人生的智慧,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目的就是既重视语言也重视内容的学习,这一点在上课前,得到了区教研员的肯定。
完成本课教学后,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1、导入方式富有语文味。
以赏析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子就对陶弘景的人生志趣有了浓厚的兴趣。
2、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朗读,不能简单的乏味地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到读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3、重视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长性的字词句讲解,给学生留下自己继续去学习去查找的空间。
在教学中学生既认识了新得字词,也巩固了学过的字词。
并利用学习卷、古文笔记,重点对课文的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字进行了归纳整理,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4、通过示例进行讲解,优化课堂教学。
分析本文如何写景状物的'时候,由教师先做示范,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状态、时间变化、修辞手法、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
学生掌握方法后,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解和表述有自己独到之处,甚至发挥想象理解课文。
这个环节,学生思考比较充分,对课文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第【2】篇〗《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人教版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作者及工作单位胡明月周至县临川寺初级中学
教材分析
1.《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然豪情。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是学好本课,对于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通过学生作业及试题分析,学生古文基础知识掌握很好,已具备阅读简单古文的能力。
2.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自读、译读、品读、诵读,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生不理解山水诗人那么多,作者为什么要与谢灵运比肩?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准确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力目标:把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朗读,领略音韵美2. 译读,感知山水美3. 品读,感受意境美4. 诵读,体悟山水情【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作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屏示】解题——答:回复;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书:书信,一种文体。
二、明确目标:【屏示】——生齐读三、预习交流,展示学果:1.预习交流:【屏示交流内容和提示】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中的内容:提示:1.组长明确分工(每人负责一项)2.订正错误,并加以巩固3.师友互相提问文学常识4.注意记录个人的疑难问题2.展示学果:【屏幕出示要展示的内容,小组集体或代表展示】1.文常你记住了吗?陶弘景(456——536),字,号,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齐、梁时期家、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著有《》。
2.你读准了吗?——出示全文,指生读,强调“颓(tuí)、歇(xiē)、鳞(lín)竞、与(yù)”读音。
3.你读对了吗?——出示全文,指生读,指生评价。
强调朗读节奏: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质疑互辩【屏示】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解决,组长将共性疑难记录在学习卡上。
提示:1.可以从词语解释、文句疏通、文章内容、写法或感情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
2.每人轮流提出自己的疑难,其他成员有序地做出回答或补充,倾听他人分析时要注意力集中,并进行思考。
【生小组内解疑后,形成共性问题,全班解决】五、品读揣摩:(一)朗读——领略音韵美【屏示全文】师:文言文的学习,最有效的法宝之一就是朗读。
1.指读,指生分析句式特点:多为四字句,又运用对偶,所以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2.齐读,读通句读、读出节奏和韵律。
(二)译读——感知山水美【屏示学习要求和提示】小组内合作学习,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共同疏通文意。
提示:组长合理分工,明确每人的任务,注意记录疑难点。
展示内容:朗读原文、解释重点词语、疏通句意、概括文段内容1.生小组内共同合作读译全文,师巡视指导。
2.小组展示:(1)小组集体展示:读文、重点词语解释和文意疏通、概括内容;提出自己小组的疑问。
(2)思考并回答: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三)品读——感受意境美【屏示】文中描写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能否做一回导游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番呢?请你先自由朗读课文,想像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你所喜欢的画面。
然后小组内交流共赏。
用下面的句式来说一说:我感觉这里的美,你看(散文化的语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文中原句)。
示例:我感觉这里的山水相映美,你看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流动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和水相伴相映,真是情味盎然啊!(散文化的语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高峰如云,清流见底。
”(文中原句)。
【预设】1. 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
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相辉映,共增山色。
尤其是“交辉”用得好。
2.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文中是这样描写的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文中是这样描写的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四)诵读——体味山水情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山水画。
你读出文字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了吗?面对如此美丽的山川景色,作者发出了则样的感慨呢?生讨论分析【屏示】师生共同分析1.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批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以山水作为诗歌主要描写对象的诗人。
他的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歌的形成。
因此赢得了中国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称号。
2.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总结: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表达了自己寄情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和古代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读罢如此美妙的文章,你是否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山水之情?让我们再次诵读,畅游山水美景,体会作者的山水之情。
【生齐读全文】六、拓展延伸【屏示山水诗,生齐读】共读美妙山水诗体会美好山水情。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翁卷》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七、总结反思:【屏示提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知识获得、学习方法、文章内容和写法、情感体验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生谈收获师总结:短短的68个字向我们展现了山川之美,文章短小却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于一体,读过此文,齿间留香,让人感到无限陶醉,如此美文,我们应该——背下来!八、背诵美文——你达标了吗?【结语】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
八年级学生对于文文言文的字、词、句等,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累,对课文没有新鲜感,所以针对八年级的学生,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作品的魅力,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
对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理解。
效果分析本节课,以学生小组互助交流、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提高参与意识、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通过个人或小组集体展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目标的选定贴合学生实际,学习活动的设计实现了目标达成。
特别是译读和品读活动,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组长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效果较好。
学生对文本的朗读意识得以增强,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了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并且通过品读活动发现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角度的,课堂生成自然。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成了预定目标。
《答谢中书书》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可谓尺幅能容前里。
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
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答谢中书书》评测练习一、集腋成裘: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青林翠竹()夕日欲颓()沉鳞()jìng()跃欲界之仙都()与()其奇者3.文学常识填空。
陶弘景,字,自号。
齐梁间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著有《》。
4.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又默默地写了一本大约16万字左右的书。
B.第27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注重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
C.贝克汉姆在巴黎圣日耳曼队夺冠后宣布即将退役,停止20年的辉煌职业生涯。
D.如今,年轻人喜欢上网购物,一些老年人也加入到“淘宝一族”的行列。
二、含英咀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四时..俱备:四季 B.夕日欲颓.:坠落C.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 D.晓雾将歇.:休息3.翻译下列句子。
(2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本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2分)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6.“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7.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三、课外阅读:问说《孟涂文集》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②而或.不达于事()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2.翻译:(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3)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不超过10个字)《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执教本节课正赶上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大好时机,本节课以学生的“思辩”为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思辩课堂”的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朗读,领略音韵美;2. 译读,感知山水美;3. 品读,感受意境美;4. 诵读,体悟山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