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地区间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物流业要素配置效率及区域异质性——基于SFA模型的实证检验
分析了 2005-2018 年全国各地区劳动、资本、技术三大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结果表明,全国物流业要素配置
效率大体呈波动变化的下降态势。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差异格局明显,总体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异质性
格局,需要针对性地提升各区域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水平,实现物流业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劳动力要素配置;物流业;随机前沿模型;异质性;实证分析
的产出模式,当 ui,t>0 时表示为产出导向型生产非效率项。
考虑物流业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下生产要素的自由流
动,在供求双方均拥有完全信息交换需求以保证竞争不受
到阻碍与干扰的前提下,要素配置便达到最优状态。参考
Kim(1992)的研究,有如下结论:
生产函数:Y=f (x1、x2…xj )
(2)
利润函数:π=TR-c=p·f (x1、x2…xj )-∑ j wj xj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97(2021)14-0111-04
文章著录格式:何纪翔,马晓琳 . 物流业要素配置效率及区域异质性——基于 SFA 模型的实证检验 [J]. 商业经
济研究,2021(14):111-114
引言
资本、劳动力均是维持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基 础,为产业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直以来, 我国物流业粗放式发展格局依赖于生产要素无序的高投 入和高消耗,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要素配置扭曲,引起了 各类生产要素过度消耗、效率低下等严重阻碍经济可持 续发展的问题。而物流业不仅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常态经济格局下,物流业还是促进资源融通、加速 生产、带动消费发展的重要行业,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更 多要素投入,要素资源约束也会更多地体现在物流业发 展过程中,以物流业提质增效为关键的第三产业发展方 式转型的要求同样迫切。因此,基于要素配置效率角度, 合理分析物流业发展质量,是加速物流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的关键。从物流业业务量来看,2020 年第一季度全国快 递单量累计 125.3 亿件,同比增长 3.2%;从市场规模来看, 伴随着存量消费市场持续向线上转移,多样化的物流形 态不断发展,以往的社会物流体系不断派生出市域物流、 短途快速物流等新业态,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社区新 零售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物流市场日益发展完善。 在物流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背景下,劳动力要素的稳定投 入不可或缺,2020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 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指出要引 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
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
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分解问题。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除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以外的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本文首先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其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重要性。
接着,本文将分析地区间生产效率差异的原因。
生产效率的差异可能源于不同地区的技术水平、资源配置效率、制度创新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揭示它们对地区间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分解问题。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结构。
本文将从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和规模效率提升等方面入手,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分解,并分析各分解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本文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加强制度创新等措施,提升地区间生产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的研究对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在经济学领域,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分解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生产效率的提升对于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分解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因此,本文将从地区间生产效率的差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内涵与测量方法,以及生产效率提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关于地区间生产效率的差异,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了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资源禀赋的差异可能导致地区间生产效率的不平衡,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技术创新则被认为是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本作为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载体,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
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物流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际的重要纽带,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协调发展对于提升整体经济水平、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深远意义。
在此背景下,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物流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及区域经济状况对物流业发展的制约与促进作用。
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本文力求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以及学术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为推动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结构方面,本文首先将对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目标。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探讨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内在机制。
在此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选取典型地区或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揭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结合国内外经验和教训,提出促进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借鉴。
二、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既体现在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上,也体现在区域经济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上。
物流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物流作为经济活动的“血管”,其高效运作能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通过优化物流网络布局,提高物流效率,可以有效减少商品在途时间,加快资金周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同时,物流业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仓储、运输、信息服务等,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对物流业产生着拉动作用。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物流量的增长上,还体现在对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上。
地区间经济增长技术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 —
以陕西省为例
王 书斌
( 西北 大 学城 市 与 环 境 学 院
【 摘 要】 首先 简要地 阐述 了区域 经 济增 长 的技 术效 率 理 论 , 用数 据 运
702) 1 1 7
析方法属 于非参 数法 。数据 包络 分析 是 由美 国运筹 学家 AC a- .hr
本文使用 D A 21 E P .软件 , 合选 取的投 人数据从 业劳动人 口 结 和资本存量产 出数据 ④ P, 以规模 报酬可 变、 出为导 向 , 出 并 产 得 陕西省各地级市多年综合产业效率 ( 见表 1 。 )
源泉 问题 。本 文应 用 D A模式 计算 陕西 2 0 一 E oO
本文评价陕西省 1 个地级市 的技术效率 , 1 目的是研究 陕西 省
各城市在发展进程 中, 地方生产要素投入产 出效率 。根据 D A模 E 型, 进行决策单元效率 分析 时 标 我们选择 了从业劳 动人 口和资本存 量 , 出指 产
其次是咸 阳 090 , . 3接着是宝鸡 O 6 7榆林 09 1延安 089 、 9 .4、 9 .3 、 . 3 汉 8 中 087 、 . 6 安康 O88 、 7 . 1渭南 O85 、 5 . 4 铜川 0 0 、 洛 075 、 5 . 4商 8 . 2 杨凌 0 0 . 67 。从地 区经济发展水 平看 , 中、 86 汉 安康 不如 渭南 , 但是 产业效 率 比渭南高 。这是 由于产业生产效率所要表达的是现实的生产边 界与最优的生产边界 的比值 。
标 采 用 ④ P 。
2 3 实证 分 析 .
合作 因素反 映。 比如人力资本存量增加 肯定 通过加大产业 的人 力
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因素差异实证分析
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因素差异实证分析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廖品文、卿光伟、俞高摘要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直存在,也有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根据相关标准将我国划分成东、中、西三部。
根据1995-2009年的统计年鉴数据,通过仔细考虑,重新整理,选取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指标。
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近年来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利用弹性方法分析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然后通过方差分析,从统计推断和检验的角度分析影响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因素差异。
最后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相关检验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大小和在各个地区的差异。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各个地区发展因素有所不同,且每一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大小也不一样。
关键字:区域经济,弹性方法,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一引言(一)研究背景从古至今,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存在显著差异。
影响经济发展因素各有不同,如地理、历史、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很多因素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各地区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但同时我们要看到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国家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快速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等多项战略举措,在积极推进统筹区域协调区域发展战略过程中,进一步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促进中西部地区重点区域快速健康发展。
这表明,区域经济差距己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形成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地区分布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公布。
由于内蒙古和广西两个自治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正好相当于上述西部10省(市、区)的平均状况,2000年国家制定的在西部大开发中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又增加了内蒙古和广西。
现代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
分析了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
[11 ]
借鉴意义 , 但是从供求角度来挖掘现代服务业区域差异的影响 因素, 这些因素可视为体制改革的函数 , 可以概括为市场化程度差异, 而且这些也不足以解释为何同样经 人口密集的省市, 其现代服务业仍有较大差异。 本文将从技术角度探讨经济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 济发达、 发展的区域差异。 虽然顾乃华和李江帆也同样从技术角度来论证其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 但本文与之的区 别仍然非常明显, 即, 前者针对服务业, 而本文聚焦于现代服务业, 前者提出的市场化程度差异导致技术效 技术效率差异又导致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的结论 , 并不能简单移植到现代服务业领域。 吴晓云的 率差异, 研究也从技术角度展开, 但其重点在于探讨现代服务业的东西部差异 , 没有涉及本文拟探讨的现代服务业 技术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 本文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现象这一问题 , 评述了学术界的研究 用生产函数理论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理论分析了技术效率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因 现状, “DEA” (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素, 并采用 数据包络分析法 ) 实证了技术效率在经济发达地区确实存 在显著差异。
要: 文章以北京、 上海、 广东、 浙江、 江苏、 山东六省市为例分析了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现 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现象 , 并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技术效率区域差异假说进行了实证检 摘 验。 研究表明: 各经济发达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在服务外包 、 集聚效应、 外资拉动三条发展路径上存 — —信息传输、 在差异, 进而导致现代服务业六个子行业 —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租赁与商业服务 业、 金融、 科技服务业、 教育以及文化产业的技术效率差异 , 最终造成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现代服务 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 关键词: 经济发达地区; 现代服务业; 技术效率; 发展路径 2154 ( 2012 ) 01 0073 12 中图分类号:F062.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演化实证分析
所 谓 产 业 承 接 集 中 区“ + 3 发 展 模 式 是 指 省 直 管 集 中 l ” 走 可持续发展 道路 , 设 生态 产业园 区。 建 区 以 区 内 的一 个 省 直 建 园 区 为 发 展 核 心 , 大 投 入 , 点 开 加 重 发 , 行 快 速 发 展 ; 个 市 直 建 园 区 为 三 根 发 展 支 柱 , 点 要 素— — 再 生 产 品 ” 过 程 来 组 织 生 产 , 态 产 业 园 区 内 不 先 三 重 的 生 形 完 善 产 业 承 接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 强 与 省 直 建 园 区 进 行 产 业 同产 业 或 企 业 之 间 存 在 着 物 质 和 能 量 的 交 换 和 互 动 , 成 加
NO .23, 201 0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 rd n ut d r ui s T aeId s y ns r
21 第 2 O O年 3期
我 国服 务 业 技术 正
( 南农 业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4 ) 华 广 1 6 2 摘 要 : 用 随 机 边 界 分 析 方 法 , 用 面 板 数 据 , 析 了 1 9 —2 0 利 使 分 9 5 0 7中 国服 务 业 技 术 效 率 的 外 生 变量 影 响 及 区 域 差距
我国物流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产 业 的发 展 和物 流项 目的引进 作 为一 个重 要 内容 来考 虑 , 并 把 重点提 升到 发展物流 产业效率 的层次 。因此 , 细致 地研究 我 国区域 物流 产业 的发展效 率 , 并探 究影 响效率 的 因素 , 是 当前 研 究 的重点 之一 , 对 缩小 物流发 展 的区域差 异及 提升 整体 物 流效率都 具有 重要 借鉴 作用 。
势凳
表1 2 0 0 5年 ~ 2 0 1 1年 各 大 区域 物 流 产 业 效 率 值
区 城
莱翻 区域
嬲
煳
瑚
m 0
2 0 1 l ’ 茸 平均
趣7 弛
瑚
2 矗 毡 , O 4 0 . 啪
6 9 3 "
7 2 1 氇唇 9
相对按术散事 中释区域 晓 让i o L 7 5 7 巍 静 袅 7 熟
一
、
引言
一
个 多投入 多产 出的生产 系统进 行效 率评 价 。现 假设 有 n 个
D M U ) , 每个 决策 单元 的投入 和 产 出 向量 物流 业作 为新 兴服务业 之 一 ,是 我 国经济 增长 的 “ 加 速 待评 价 的决 策单 元 (
器” , 它的发展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引起我国各级政府的高 分别 表示 如下 : 度 重视 。从 “ 十一 五 ” 开始直 至“ 十二五 ” 中期 , 国家 一直把物 流
扩展开来 。例 如 , 钟祖 昌( 2 o l o ) 采 用三 阶段 的 D E A模 型方法 ,
啦
对我 国物 流产业 的技术 效率 进行 分析 ; 肖丹 、 刘联 辉 ( 2 0 1 1 ) 则 采用 S E — D E A模 型方 法 ,对广 东省 的城市 物流 产业 效率进 行 评价 , 等等 。 但 这些研 究也存在 一些不 足 : 首先 , 绝大多数学 者
环渤海地区城市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 中在企业 与产业层 面的技 术效率 测算及其差异分析 , 区域 或城市技术效率 的研究 相对 对
展更受到制约和束缚 。 环渤海地 区是我国经济增 长的第 三极 , 其经济水平
技术效率时 , 更多地是 测算其技术效 率 , 很少 研究其影 响因素 。用 D A方法测算技术效率的主要有 :a 等利 E Fr e 用 17 - 18 年 的数据对 1 99 98 7个 O C E D国家进行 了技术 效率 的测 算 ; hm e 、 a C a br Fr s e与 Gosof 用 l7 ~ r kp 利 s 95
( 南开大学 中国城市与 区域经济研究 中心 , 天津 3 0 7 ) 0 0 1
摘 要 :采 用 环 渤 海地 区 3 0个 地 级 以 上 城 市 2 0 - 20 0 3 0 8年 的 面板 数 据 , 用 基 于 对 数 型 柯 布 ~ 格 拉 斯 生 产 函 运 道
数 的随机前 沿生产函数( F 实证研 究 了环渤海地 区主要 城市的技 术效率 , S A) 并进一 步分析 了其影响因素。研 究结 果
中图分类号 :F 9 . 231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0 —3 3 2 1 ) 6 0 5 —4 0 3 26 (0 10 — 06 0
不 同城 市 的经 济发 展 水 平差 距 可 能会 非 常 明显 , 造
业 国的增 则 更
成这一情况的原 因是 多种 多样 的, 而技术方 面的因素往 往是城市经济发展 的根本动力 。对 于一个特定 的城市 而言 , 技术效率水平低 意味着该城市 资源没有得 到有效 的利用和转移 , 可能会 造成该 城市的资源向资源利 用效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实证分析
郇等采 用 D A测评 我 国2 2 E 0 个地 级城 市 的效 率 , 发现 我 国城 市效 率较 低 , 呈现 与三大 地带 经济 发展 格局 且 相一致 的 空间格 局 。 此基 础上 , 在 有学 者利用 超 效率 D A模 型 测度 我 国城市 经 济效 率 , : 晓玲 等采 E法具 有 突出 的优点 : E D A无需 知道生 产 函数 的具体 形式 , 自如处理 多 投入 和 多产 出 可
情况 ; E D A采 用最 优化 方法 内生确 定 了各种 投入要 素 的权重 , 除 了很 多 主 观 因素 , 有 与市 场价 格无 排 具
关 键词 : 效 率 D A模 型 ; 超 E 区域经 济 ; 展 效率 发
中图分 类号 :0 1 5 F 6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0 2 5 ( 0 0 0 — 0 卜 1 10 — 14 2 1 )7 0 8 0
引 言
我 国区域经 济发 展不平 衡 问题 由来 已久 , 多学 者 广泛 关 注 。 有 关 区域 经 济发 展 效 率 即投入 / 出 很 但 产 效率 的研究 并不 多 , 事实上 , 揭示 区域 经济 发展 效率对 于 研究 区域 经济 问题. 制订 相 关 政策 有 重要 意 义 。 及
收稿 日期 : 0 0—0 2 21 3— 5
作者 简 介 : 晓 玲 (9 4一) 女 , 西 周 至 人 , 安 交 通 大 学 经 济 与 金 融 学 院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要 从 事 城 市 经 济 学 、 袁 16 , 陕 西 博 主
企 业 投 资 研 究 ; 云 云 ( 99一) 女 , 苏 连 云港 人 , 安 交 通 大 学 经 济 与 金 融 学 院 博 士 生 , 要 从 事 产 业 经 济 学 、 仲 17 , 江 西 主 区域 经 济
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共同前沿理论和DEA模型
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共同前沿理论和DEA模型1. 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工业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区域差异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对全球环境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现状,以及其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性,以期为我国工业的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绿色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明确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在此基础上,采用共同前沿理论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共同前沿理论能够反映不同地区或企业在相同技术水平下的最佳实践前沿,而DEA模型则能有效评估各区域工业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揭示其效率差异及其原因。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构建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评估标准和数据来源运用DEA模型对各区域工业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各区域的效率特征再次,结合共同前沿理论,比较不同区域工业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上的最佳实践前沿和效率差距探讨影响各区域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我国工业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决策依据,促进各区域工业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上的协同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区域差异,为此,我们结合了共同前沿理论与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框架。
共同前沿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评估不同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统一标准。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我们将全国各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动视为一个整体,并假定存在一个共同的技术前沿,即所有地区在最佳实践下所能达到的最高创新效率。
我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异质性随机前沿边界模型的实证分析
我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异质性随机前沿边界模型的实证分析张东辉;宋锋华【摘要】在异质性随机边界模型的分析框架下,基于我国大陆27个省、市、自治区1985—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各省份能源利用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对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利用的技术效率整体水平不高,效率损失约为30%,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技术效率逐渐上升的趋势;技术效率区域差距明显,东部区域最高,中部和西部区域的技术效率水平相近。
制定差异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产权结构和对外开放等目标,有利于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和缩小地区间的效率差距。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heterogeneous random boundary models, this paper made an empirical study using the 1985 to 2012 panel data from the 27 provinces and regions to work out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energy use of the regions,as well as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energy use in China is not high in general with a 30%efficiency loss, but rising gradually with the time. It varies considerably with region, with the eastern region having the best performance, and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similarto each other. Differentiated goal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energy structure, property right structure and opening to the public is conducive to use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better and reduce the gap in efficiency between the regions.【期刊名称】《厦门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8页(P52-59)【关键词】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影响因素;技术效率;技术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作者】张东辉;宋锋华【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5当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巴西等部分发展中国家。
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效果区域差异及制度成因
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效果区域差异及制度成因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比较优势理论与产业政策效果在区域间的差异及其制度成因。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学的基石,解释了为何不同区域或国家会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
然而,现实中我们发现,即使某些地区或国家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产业政策效果却并不显著,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资源错配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与当地的制度环境、政策执行效率以及市场机制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首先将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回顾,明确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接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产业政策效果在区域间的差异现象。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制度因素对比较优势发挥以及产业政策效果的影响,揭示制度成因在区域差异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实证检验,以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比较优势理论在区域发展中的有效应用,提高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关系的理解,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
二、比较优势理论回顾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其最早由大卫·李嘉图在其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主张,每个国家都应根据其相对资源丰裕度和生产效率来发展产业,即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这种分工和交换将使所有参与国家都能从中受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际贸易的互利共赢。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在于“相对优势”的概念,即一个国家即使在所有产业上的生产率都低于其他国家,也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这是因为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上的生产率差异导致了相对成本差异,从而形成了比较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个产业上的相对成本较低,即使其绝对成本高于其他国家,也应该专注于该产业的发展和出口。
比较优势理论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基于SBM模型的物流效率研究
基于SBM模型的物流效率研究杨军;庄惠子;冼威【摘要】为明确我国物流效率,探索行业发展方向,文章采用SBM模型,在考虑环境影响的基础上研究我国30个省市2008-2014年物流效率水平.结果显示我国物流总体效率水平偏低,东部地区相对领先,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纯效率低下是造成总体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通过Tobit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资源利用率、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进程对大多数地区有正向影响,而教育水平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期刊名称】《无线互联科技》【年(卷),期】2017(000)017【总页数】2页(P142-143)【关键词】物流效率;环境约束;SBM;Tobit【作者】杨军;庄惠子;冼威【作者单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3;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3;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3【正文语种】中文现有研究中,针对区域物流效率研究关注能源及碳排放的较少,大多数研究仍然仅考虑了资本及人力的投入,得出的结论未考量物流业发展来带的能源问题及污染问题,不符合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最真实地反映物流效率。
因此迫切需要对物流效率进行准确的评价、区分高效率与低效率地区、研究各地区物流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探寻物流效率差异的原因、寻找导致效率低下的影响因素。
本文将选择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采用基于结构的模型在考虑能源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物流效率进行评价,并且研究其影响因素和改进方向。
常见的效率评价方法包括投入产出法、作业成本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模糊评价法以及前沿效率分析法。
其中前沿效率分析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具有不必提前确定投入产出间明确数学关系、不受指标量纲影响、不需确定权重的优势。
现有的大量效率研究都采用了DEA方法,研究对象包括文化产业、旅游业,故本文也采用该方法进行研究。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作用因素研究——基于市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渊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32021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作用因素研究—基于市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贾婷婷1张宾2(1.安徽新华学院财会与金融学院,合肥230088;2.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合肥230088)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多种社会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探索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因素对其经济协调发展、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意义明显。
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作用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搭建区域经济差异作用因素框架,并利用2015—2019年安徽省各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受到制度、产业、劳动力、资本、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政策扶持力度、产业结构、劳动力质量、人力资本投入、区位优势是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5个因素;各因素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发展速度差异均存在正向作用。
其中,政策扶持力度和产业结构是作用力度最大、显著性最高的两个因素,其他因素的作用力度及显著性稍弱。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安徽省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21)03-0048-07区域经济差异是一种普遍性的经济现象,由于不同区域在自然资源、生产要素、产业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区域经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安徽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跨越式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双重考验。
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但现阶段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比较突出,并呈现出不断加剧的态势。
2015年,安徽省各地级市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5个,省会合肥市的GDP总量最高,达到5660亿元,池州市的GDP总量最低,只有530亿元,前者约为后者的10.7倍。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实证分析_董洁
收稿日期:2012-02-2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ATJ003);江苏统计应用研究基地基金项目(2012012)作者简介:董洁(1964-),女,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系统分析与管理;黄付杰(1987-),男,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统计。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实证分析董洁a ,黄付杰b(江苏大学a.工商管理学院;b.财经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摘要:通过收集2007 2010年我国31个省市科技成果转化的面板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法,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别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
研究发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各省市间存在较大差距;东部省市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和转化效率明显好于中西部省市;在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诸多因素中,政府支持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因子分析;随机前沿分析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0-0015-06Research on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ofSci -tech Achievem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tochastic Frontier FunctionDONG Jie a ,HUANG Fu -jie b(a.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b.School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efficiency of sci -tech achievem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rough collecting the sci -tech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31provinces panel data from 2007to 2010by factor analysis and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Result shows that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nversion efficiency is not high and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provinces ;Effects and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eastern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rovinces ;government support plays the most crucial role in th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of sci -tech achievements ;factor analysis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1引言近年来,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研发活动日益受到我国的重视,R&D 投入大幅增加,由此也引发了对R&D 推动经济增长效率的研究。
资源错配产生原因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延续性实证分析
引言资源错配是公认的影响经济增长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资源错配是由于经济制度、市场环境、信息效率等要素催生的结果,对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具体而言,资源错配能够降低企业要素投入的科学性,降低企业产出率,使各要素边际回报不对称。
资源错配也能进一步引起整体市场扭曲,产业结构出现偏差,扩大产业内部、产业间、地区间差异。
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总结,资源错配是偏离最优状态的一种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错配现象已经逐渐显现并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研究资源错配生成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延续性并提出科学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为应对这一问题,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35个行业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寻找所有制结构、市场竞争程度、市场成熟程度、外部环境与产生资源错配的关联,并对经济影响的延续性进行探讨,以期为改善资源错配现状提供思路。
理论基础资源错配源自对要素市场扭曲成因的研究。
要素市场普遍存在两种扭曲:一种是在单一要素的前提下,由于边际产出和产出品价值不匹配造成的绝对扭曲;另一种是在多个要素的前提下,由于多部门工资比例不一致造成的相对扭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振兴,使更多学杜朝辉(广西科技大学 广西柳州 545006)内容摘要:针对资源错配对经济的影响,在过去的研究中往往将资源错配视为必然的存在,因此仅分析结果而忽视了原因,导致理论分析缺乏连续性。
对此,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35个工业行业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选取所有制结构、市场竞争程度、市场成熟程度、外部环境四个市场化衡量要素组成衡量体系,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构建模型,并建立产业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各行业资源错配情况,分析错配产生的原因和资源错配对经济影响的延续性。
最终得出结论:资本错配和劳动错配同时存在,垄断和过度投资、同质化竞争引发资本错配和劳动错配,错配行业能够相互影响和制约;行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能够引发资源错配,国有资本和外来资本能够对民间资本进行打压,抑制民间资本发展,形成资源错配。
中国高技术服务业R&D资源配置效率的省际比较分析——基于2009年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数据
统计与信息论坛
技术 服务 业评 价体 系及 其概念 的理论 研究 L 。 4 ]
性 与代表 性 的指 标 体 系 , 能保 证 评 价结 果 的准 确 才 与 对 策 有 效 。钟 卫 等 人 认 为 在 对 决 策 单 元 进 行
在 区域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及其影 响因素方面 , 赵弘等人认 为近年来北京 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较 快 , 自主创新 能力 、 在 产业 结构优 化等方 面 的带动 效 应逐 步 明显[ 引。王 江 、 李郁 璞则 指 出 , 对发 达 国家 相 而言, 北京 的高技 术服务 业存 在 自主研发 能力不 高 、
第 2 7卷第 7期
Vo. 7 No 7 12 .
S a itc 与n o ma in Fo uT t t 统 s& I信r t 坛 I si计 f 息 论 r I o
21 年 7 02 月
J L ,2 1 u 02
【 计应 用研 究】 统
中国高技 术服务业 R&D 资源配置效率的省际 比较分析
创 新 能力不 强 、 产业集 聚度低 等缺 陷 , 并对 高 技术服
D A效率评价时, E 所设置的指标体系不宜层次过多 与复杂, 应以尽可能少的指标反映最本质 的信息嘲。
基 于该思想 , 文建 立 了中 国各 省 份 高技 术 服 务 业 本 R&D资 源配 置状况 的指标 体系 , 详见 表 1 。
中 图分 类 号 : 2 6 F 7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0 7 3 1 (0 2 O 一O 4 -0 10- 1621)7 O7 6
高技 术服 务业 是现 代服 务 业 的重 要 内容和高 端 环节 , 加快 发展 高技 术 服务业 对 于扩 大 内需 、 吸纳就
物流企业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合理配置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根据业务需求和市场变化,合理配置资金、 设备、人力等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闲置。
引入资源共享、协同利用等模式,优化资源 配置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THANK YOU
根据经营模式和服务范围,物流企业可分为综合服务型、运输型、仓储型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投入产出效 率上存在一定差异。
效率比较分析
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由于提供一站式服务,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通常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效率。运输型企 业则依赖于运输网络的优化和运输成本的降低来提高效率。仓储型企业通过提高仓库利用率和库存管理水平来提 升投入产出效率。
市场竞争
物流行业的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 提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以在竞争中占 据有利地位。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物流企业的运营状况,经济繁荣 时期,物流需求旺盛,企业投入产出效率相对较高。
资源配置因素
固定资产投入
物流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如运输工具、仓库等,对企业运营效率 产生重要影响,合理的固定资产投入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决策依据
投入产出效率数据为企业决策者提 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发现生产过 程中的问题和瓶颈,制定针对性的 改进措施。
投入产出效率的测算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DEA):通过线性规 划方法,对企业多个投入和产出指标 进行综合评估,确定企业的相对效率 。
基于DEA与SFA的组合方法:综合利 用DEA和SFA方法的优点,更准确地 测算物流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运营效率
加强信息化建设,引入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快速传递和智能化 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物流业地区间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及托宾模型的分析2011-2-21摘要:文章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托宾模型,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物流业地区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物流综合技术效率不高;区域物流效率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东部地区物流效率较中西部地区略高;物流资源利用率、区域市场化程度以及港口物流在区域物流中的重要性是影响区域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
为提高我国物流产业效率,应着力强化各省、市、自治区物流市场化程度,建设全方位、开放、统一的市场和流通体系;提升区域物流技术投入与应用效率,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合理布局物流产业,防止地区条块分割,促使物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投资转变,强调区域物流的有序竞争;加快港口物流发展。
关键词:物流业,数据包络分析,Tobit模型,效率一、引言物流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物流业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区域经济的效率,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与成长。
我国物流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比较薄弱,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分析物流业效率,剖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具体实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物流业效率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帅斌、杜文[1]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与主成分分析方法(PCA)结合起来对物流业进行综合分析与量化评价。
张兴远[2]认为,用DEA模型从宏观角度对物流业发展能力进行评估是适宜的。
因此本文选择DEA模型及托宾模型(下文称Tobit模型)对我国地区间物流业效率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影响因素。
在实证研究方面,鞠颂东、李尹松、徐杰[3]采用横截面数据,对西部地区物流总量、物流政策与制度、投资、人力资源、物流企业、物流技术及设施、管理水平等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西部地区物流业效率与现状。
郭晓平、张岐山[4]选取2005年各地区物流业发展相关指标数据,分别以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量、物流业从业人员数量两项指标为投入,各地区物流业生产总值、物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两项指标为产出,利用改进的DEA模型对各地区物流业效率进行了分析。
目前,尽管研究物流业效率的文章很多,但大多数仅从微观层面进行研究,从区域物流角度进行效率分析的很少。
在对区域物流业效率进行分析之前,大多数文献没有很好地定义物流业,特别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物流业,这就导致在选择投入产出指标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得出的结果与政策建议也不具有合理性。
在现有研究中,对影响区域物流业效率的环境变量的分析较少。
为此,本文将在定义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业基础上,对我国区域物流业效率进行较为充分的分析,对影响物流业效率的因素进行深入讨论。
二、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1.计量模型(1)基于松弛变量的DEA模型。
本文采用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1978年查恩斯(Charnes)、库珀(Cooper)、罗德斯(Rhodes)依据法雷尔(Farrell)[5]提出的技术效率概念发展而来的,简称DEA模型。
由于传统DEA模型(CCR和BCC模型)[6]、[7]基于法雷尔效率测度思想,且同属于径向(Radial,即从原点出发的射线)和线性分段(Piece-wise Liear)形式的度量理论,这种度量思想主要是它的可处置性(Strong Disposability),确保了效率边界无差异曲线的凸性(不会折弯),却造成了投入要素的“拥挤”(Congestion)或“松弛”(Slacks),当投入产出要素增多并考虑相应的松弛问题时,对企业效率进行整体比较将变得更加困难。
为此,我们需要一种把松弛投入和松弛产出考虑在内的效率单一值评估方法,汤恩(Tone)[8]的评价指标正是这样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松弛变量的DEA模型,本文不再详细论述。
(2)Tobit回归模型。
Tobit回归模型属于因变量受到限制的一种模型,其概念最早由托宾(Tobin)提出,然后由经济学家哥德博尔格(Coldberger)首度采用。
如果需要分析的数据具有这样的特点:因变量的数值是切割(Truncated)或片段(截断)的情况,那么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就不再适用于估计回归系数,这时遵循最大似然法概念的Tobit模型就成为估计回归系数的一个较好选择。
由于DEA方法估计出来的效率值介于0和1之间,最大值为1,如果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可能会由于无法完整呈现数据而导致估计偏差,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数据Tobit回归模型来分析物流业效率的影响因素。
2.数据选取及处理本文选取的样本为2003-2007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共1860个观测结果。
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8)、各地方统计年鉴(2003-2008)以及中国经济信息网和资讯行数据库网,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
在对各变量数据进行说明和处理之前,首先对我国物流产业进行基本界定。
目前,各国统计的产业分类体系中都没有“物流产业”,即使目前最先进的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LS)也没有设立“物流产业”。
从实际情况看,各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统计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到了物流业增加值总量的83%以上,基本能代表我国物流产业的情况。
虽然我国对物流产业的界定还比较模糊,但从产业理论及国内外物流发展的实际经验看,只要在宏观层次上界定物流业就能对物流业进行定量分析了。
本文界定的物流业包括:货物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三个部门,其中货物运输业包括铁路货运业、公路货运业、管道运输业、水上货运业、航空货运业、其他交通运输及交通运输辅助业。
各指标数据选择及相关处理如下:(1)劳动(L)选取各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为模型数据。
(2)资本(K)采用各地区物流资本存量指标,选取各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基本数据,根据永续盘存法计算,本文选取的基年为1990年,在研究资本存量时,缺乏基年资本存量数据是一个主要问题,张军[9]采用代表几何效率递减的余额折旧法计算得到各省、市、自治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经济折旧率为9.6%,因此本文选择折旧率为10%,与龚六堂和谢丹阳选取的10%的折旧率一致。
在计算资本存量前,用各省、市、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对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平减,消除价格因素干扰。
(3)产出指标(Y)选取各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增加值数据,由于统计中包含了电信业的增加值,而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只在国家层面有统计数据,因此依照全国各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增加值的比重对各省、市、自治区数值进行缩减。
在缩减之前对各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增加值用GDP 缩减指数进行平减,消除价格干扰。
3.实证结果及分析(1)整体效率分析。
对31个省、市、自治区物流业五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各年度综合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的平均值,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区域物流业整体效率较低。
各年度规模效率平均值明显高于纯技术效率平均值,可见我国物流业的无效率主要来自于纯技术无效率,纯技术效率衡量以既定投入资源提供相应产出(或服务)的能力。
我国物流业技术效率低的原因可能是各地区物流业投资过热,而投资效率并不是很高。
从综合技术效率的标准差可以看出,我国区域物流业效率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这种缩小主要表现为纯技术效率差异的逐步缩小,而规模效率差异并没有明显变化。
这说明我国物流业效率的地区差异正在扭转。
从纵向来看,我国物流业综合技术效率处于相对提高的状态,而导致综合技术效率提高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提高,这说明全国物流业规模效率总体处于持续增长阶段。
虽然我国物流业也存在规模无效率,但它并不是总体经营无效率的主要因素。
分析规模无效率的原因,我们发现,物流业毕竟是一个规模经济的行业,只有以强大的物流需求为支撑,物流业才能达到较高的规模效率。
而从纯技术效率来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物流业纯技术效率一直在下滑,这是因为物流业是一种引致需求,只有其他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达到一定水平时,大规模投资物流业的投资效率才会很高。
(2)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物流业效率分析。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各地区发展物流业的优势各不相同,各地区政府对于发展物流业的政策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会间接影响物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
按照常规的地域划分方法,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物流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物流业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无论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来看,东部地区都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平均技术效率达到0.7578,西部地区平均技术效率只有0.4220。
这既说明了经济发展对物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也说明了物流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证明了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从纵向来看,东部地区物流业效率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物流业效率呈平稳上升趋势,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同时上升促进了中部地区物流业效率的提高。
西部地区物流业效率也呈上升趋势,说明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物流业效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规模效率是促使物流业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3)基于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变动指数(以下简称曼奎斯特指数)的动态效率分析。
下面用曼奎斯特指数对我国各地区物流业在五个期间内的效率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由前面分析可知,表示生产率变动的曼奎斯特指数可进一步分解为综合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变动。
其中,综合技术效率变动表示产业管理方法的优劣与管理阶层决策的正确与否,而技术变动表示行业的技术进步。
综合技术效率变动又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和规模效率变动。
从数据可知,2003-2007年曼奎斯特指数小于1。
这说明我国物流业生产率总体上是比较低的。
从各项的变动看,效率变动由2003-2004年的1.004上升到了2006-2007年的1.024,说明效率处于明显平稳状态;技术变动由2003-2004年的0.998上升到了2006-2007年的1.099,说明技术变动有改善趋势;纯技术效率出现恶化趋势;规模效率变动处于较平稳状态。
这表明,我国物流业生产率恶化的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的下降,表明我国物流业投资过热,而投资效率并不是很高。
三、影响我国物流业效率的因素分析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物流资源利用率、区域市场化程度及港口物流在区域物流中的重要性作为分析影响区域物流业效率的环境变量。
通过Tobit模型剖析隐藏在效率值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本文得出的政策建议提供数据支持。
1.模型建立根据DEA二阶段方法和上文对因变量的假设,设计实证Tobit回归模型如下:Efficency i=β1+β2GDP%i+β3Market i+β4Utilization i+β5Port i+μi(1)其中,β1表示回归式的常数项;β2到β5表示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表示第i个区域;μi表示回归式的误差项;Efficency i是因变量,代表第i个区域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值;GDP%i表示第i个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Market i表示第i个区域的市场化指数,樊纲、王小鲁等[10]基于大量调查数据,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发育、要素市场发育、市场中介组织发育、法律制度环境五个方面,构建了反映市场化进程的指标,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法生成各指标权重,加权计算各地区市场化的总指数,本文采用的就是这一指数;Utilization i表示第i个区域的资源利用率;Port i表示第i个区域港口物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