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原文梳理+字词整理+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之青柳念文创作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诠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暗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分歧.受,同“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教师.教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教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克不及解答了.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教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春秋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春秋.之,布局助词,无实在意义.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教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教师.【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原本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教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教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事)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教师所在的(地方).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字词注释】(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14)出人:超出(一般)人.(15)犹且:尚且,还.(16)众人:一般人.(17)下:低于.(18)于:向.(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诗文翻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传播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教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干)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教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字词注释】(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己.(21)耻师:以从师为耻.(22)惑矣:(真)糊涂啊.(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教给他书,(帮忙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24)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布局同.(25)或师焉,或不(f%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克不及解惑的却不从师. (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遗,丢弃.【诗文翻译】(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教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教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教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忙他们)学习断句的(教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教师).不睬解(书本上的)字句,不克不及处理(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教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教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大白(事理)的!巫医(27)乐工(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士大夫之族(31),曰师曰弟子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巫医乐工百工之人,小人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克不及及,其可怪也欤(38)!【字词注释】(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科学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28)乐工: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29)百工:各种手工业工人.(30)相师:互相学习.(31)族:类.(32)曰师曰弟子云者称“教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33)年相若:春秋差未几.相若,相似.(3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以)地位低(的人为师),便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阿谀.谀,奉承、奉承.(35)复:恢复.(36)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37)乃:竟.(38)欤:暗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诗文翻译】巫医乐工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教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阿谁(人)同阿谁(人)(指教师和学生)春秋差未几,道德学问也差未几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便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阿谀!”唉!(古代那种)跟从教师(学习)的好风尚不克不及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大白了.巫医乐工和各种工匠,小人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小人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字词注释】(39)常师:固定的教师.(40)郯(t2n)子:春秋时郯国(现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称号.(41)苌(ch2ng)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弹琴.(43)老聃(d1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44)之徒:这些人.(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外面一定有可以当我教师的人.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6)不必:纷歧定.(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诗文翻译】圣人没有固定的教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外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教师(的人).”因此,学生纷歧定(永远)不如教师,教师纷歧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教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而已.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字词注释】(48)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49)六艺经传(zhu4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籍.《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诠释经籍的著作.(50)通:普遍.(51)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52)嘉:赞许.(53)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54)贻(y0):赠送.【诗文翻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事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可以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10)巫医乐工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主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断定)(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分歧否(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纷歧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 一词多义(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教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传播)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诠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三、文言句式1. 断定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介词布局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主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主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诠释疑难的人.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教师存在的地方.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文句不睬解,疑惑不克不及处理,有的向教师学习,有的却不向教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所以学生纷歧定不如教师,教师也纷歧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阐述从师学习的需要性和正确途径,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需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根据第一段的实际,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对反面现象的批判中分析第一段里提出的论点.在这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小人”.第三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了然从师学习的需要性,也说了然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总之,本文论点鲜明,布局严谨,正反对比,有破有立,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深透,有很强的说服力.。
《师说》原文及翻译
《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在高中必备的文言文里,《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原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高一语文师说原文及注释翻译
高一语文师说原文及注释翻译1.原文篇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翻译篇二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师说》原文梳理+字词整理+翻译
师说韩愈一、原文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人)传道受(传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连词,表承接,就)知之(代词,道理)者,孰能无惑(疑惑)?惑而不从师,其(那些)为(成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在)吾前,其(他们)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阡师<学习)道也,夫廊(难道)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嗟乎!师道之(取独)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雄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处于……之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
是故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益(更加)圣,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益愚。
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身)也,则耻(以……为耻)师焉,惑矣。
彼(那些)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岌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提宾标志)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或(有的)师焉,或不(同“否”)焉,小(小的方而)学而大(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口:“彼与彼年相若(近)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感到羞耻),官盛则近谀(谄媚)。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看不起),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比得上)・其(那)可怪也 欤!圣人无常(固定的)师。
孔子师郊子、熹弘、师冥、老聃。
郊子之徒,其贤不及(比得上)孔子。
孔子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研究),如是而已。
李氏子蠕,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余。
余嘉(赞扬)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
韩愈《师说》原⽂及翻译 你读过《师说》这篇⽂章吗?它是唐代诗⼈韩愈的作品。
以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韩愈《师说》原⽂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韩愈《师说》原⽂及翻译 《师说》原⽂: 作者:韩愈【唐代】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知之者,孰能⽆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是故⽆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之⽆惑也难矣!古之圣⼈,其出⼈也远矣,犹且从师⽽问焉;今之众⼈,其下圣⼈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之所以为圣,愚⼈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择师⽽教之;于其⾝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学⽽⼤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之⼈,不耻相师。
⼠⼤夫之族,⽈师⽈弟⼦云者,则群聚⽽笑之。
问之,则⽈:“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之⼈,君⼦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常师。
孔⼦师郯⼦、苌弘、师襄、⽼聃。
郯⼦之徒,其贤不及孔⼦。
孔⼦⽈:三⼈⾏,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
李⽒⼦蟠,年⼗七,好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注释: [1]之:结构助词,的。
学者:求学的⼈。
[5]业:泛指古代经、史、诸⼦之学及古⽂写。
[6]⼈⾮不是⽣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语本《论语·述⽽⾮⽣⽽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论语·季⽒》:“孔⼦⽈:‘⽣⽽知之者,,次也。
’”孔⼦承认有⽣⽽知之的⼈,但认为⾃⼰并明之的⼈。
师说原文、注解及翻译
师说原文及翻译: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师说》原文及翻译整理
《师说》原文及翻译整理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
乎,相当于“于”。
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年龄。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高一语文师说注释及课文翻译
高一语文师说注释及课文翻译1.原文篇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注释篇二(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
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
乎,相当于“于”。
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年龄。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完整版)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 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
士大夫之族(31),曰师曰弟子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
”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 ,今其智乃(37)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圣人无常师(39) 。
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 、师襄(42) 、老聃(43)。
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
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
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 之。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唐代-韩愈《师说》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韩愈《师说》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原文:师说唐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说原文、注解及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 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
师曰弟子云者,பைடு நூலகம்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之马矢奏春创作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教授事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暗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分歧.受,同“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理解事理.之,指知识和事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肯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教授事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理解事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理解的意思.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事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年夜(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处所),就是老师在的(处所).意思是谁理解事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诗文翻译】出身在我前头(的人),他理解事理原本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身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理解事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事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位置)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年夜小,事理存在的(处所),就是老师所在的(处所).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字词注释】(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14)出人:超越(一般)人.(15)犹且:尚且,还.(16)众人:一般人.(17)下:低于.(18)于:向.(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诗文翻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越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华)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年夜概都出在这里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年夜遗(26),吾未见其明也.【字词注释】(20)于其身:对他自己.身,自己.(21)耻师:以从师为耻.(22)惑矣:(真)糊涂啊.(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教给他书,(帮手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处所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24)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25)或师焉,或不(f%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26)小学而年夜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年夜的方面(却)放弃了.遗,抛弃.【诗文翻译】(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可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手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教授那些(年夜)事理,解答那些(有关年夜事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年夜事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年夜事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年夜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士年夜夫之族(31),曰师曰门生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字词注释】(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迷信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28)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29)百工:各种手工业工人.(30)相师:互相学习.(31)族:类.(32)曰师曰门生云者称“老师”称“门生”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33)年相若:年龄差未几.相若,相似.(3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以)位置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奉承.谀,奉承、奉承.(35)复:恢复.(36)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37)乃:竟.(38)欤:暗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诗文翻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年夜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门生”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未几,品德学问也差未几啊,(以)位置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奉承!”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是故门生不用(46)不如师,师不用贤于门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字词注释】(39)常师:固定的老师.(40)郯(t2n)子:年龄时郯国(现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41)苌(ch2ng)弘:周敬王时的年夜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42)师襄:年龄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抚琴.(43)老聃(d1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44)之徒:这些人.(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6)不用:纷歧定.(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诗文翻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纷歧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纷歧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事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而已.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字词注释】(48)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49)六艺经传(zhu4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解释经书的著作.(50)通:普遍.(51)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那时士年夜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52)嘉:赞许.(53)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54)贻(y0):赠送.【诗文翻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那时士年夜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力)(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测度,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年夜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事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自力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识表记标帜)(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测度语气,年夜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主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分歧否(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门生不用不如师古义:纷歧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年夜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 一词多义(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教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事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c道相似也(名词,品德学问)(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年夜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年夜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处所)(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介词结构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用贤于门生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主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主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教授事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理解事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习的事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所以无论位置显贵还是位置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事理存在的处所,就是老师存在的处所.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年夜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年夜的方面却抛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7. 是故门生不用不如师,师不用贤于门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所以学生纷歧定不如老师,老师也纷歧定比学生强理解事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需要性和正确途径,批判上层士年夜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需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根据第一段的理论,批判上层“士年夜夫之族”,从对反面现象的批判中分析第一段里提出的论点.在这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比较,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年夜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年夜夫之族”、“君子”.第三段,举那时备受尊崇的年夜“圣人”、年夜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需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年夜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总之,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比较,有破有立,事实摆得充沛,事理讲得深透,有很强的说服力.。
《师说》翻译及文言知识梳理
【译文】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原文】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ou四声,句中停顿)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惑),或师焉,或不(通否)焉,小学(小的方面)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原文】生乎吾前(介词结构后置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句),吾从而师(动词)之;生乎吾后(介词结构后置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句),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句首发语词,无实意)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
乎,相当于“于”。
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年龄。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
乎,相当于“于”。
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年龄。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
韩愈
一、原文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人)传道受(传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连词,表承接,就)知之(代词,道理)者,孰能无惑(疑惑)?惑而不从师,其(那些)为(成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在)吾前,其(他们)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学习)道也,夫庸(难道)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嗟乎!师道之(取独)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处于……之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
是故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益(更加)圣,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益愚。
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身)也,则耻(以……为耻)师焉,惑矣。
彼(那些)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提宾标志)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或(有的)师焉,或不(同“否”)焉,小(小的方面)学而大(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近)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感到羞耻),官盛则近谀(谄媚)。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看不起),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比得上),其(那)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固定的)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比得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研究),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余。
余嘉(赞扬)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二、实词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
跟随、而且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三)一词多义
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3)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四)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
得不到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句逗(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他们。
难道不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当时的不良习俗所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