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
【摘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多媒体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降低了教学难度,以其动态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使课堂教学密度加大,课堂气氛活跃,尤其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自学能力等各方面得到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理想的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场所,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实践
多媒体技术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实现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理想的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殿堂,从而使教学进入最好状态。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品词析句,培养审美情趣
中学语文教材是一个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仓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境交融的意境美等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
住“诗眼”,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笔者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诗的语言美,而且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味诗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将学生带入诗所描绘的境界中,因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又如《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这样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在这里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如“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广阔辽原之感。此时可用多媒体播放录像,通过镜头的拉近、拉远,画面的更迭、定格,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表示画面的句子,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使他们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深远、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问题的提
出,因而为使学生能够进行创新性学习,必须加大问题的提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进行争论,这样才能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上《海底世界》一课时,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海,根本无法体会海的神韵,所以笔者设计一个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环节:运用多媒体放映录像,一望无垠的海面,海鸥在蔚蓝色的天空中飞翔,学生们立刻被广阔的海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海底的鱼各式各样……这种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眉宇间很自然地流露出美的享受,急切想阅读课文。抓住了学生这个心态,顺利地导入新课:哗哗的海浪声就像大海在唱歌,大海究竟唱什么歌呢?让学生打开课文从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效果是无法比拟的。
又如在教《火烧云》一文时,笔者在网上找了许多关于火烧云的资料,上课时,把这些资料在大屏幕投影出来,当那些奇幻的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换来的是他们一声声惊叹、惊疑与渴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同时不忘提出问题:什么叫火烧云?你们知道这些云是怎么形成的吗?火烧云的形状、颜色有哪些变化?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这样就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使课堂学习收到成效。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指导朗读,体会情感旨趣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的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境。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把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学生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开阔视野,丰富说话内容
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是语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平时对生活不善于观察,思路狭窄,口头造句时常无话可说,造句内容往往简单肤浅,甚至枯燥无味。运用多媒体技术,开阔视野,有利于拓展说话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求异思维。
如教《我是中国人》一文,要求用“爱”字口头造句。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只能说出“我爱爸爸”、“我爱妈妈”等单调的句子。这时,我先播放配有欢快音乐的各种动物的录像镜头,每播放一种动物都让学生试说。学生耳听美妙的音乐,眼看美丽的画面,激发了说话的兴趣,他们的话闸顿时打开,说出了“我爱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小山羊爱吃青青的草儿”等优美的句子。再播放山水画面,学生说出的句子更是丰富多彩,有“我爱祖国的万里长城”、“我爱长江黄河”、“我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我爱美丽的春天”等。多媒体技术具有生动直观、形声兼备的特点,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超越时空的、有声有色的形象化知识,既适应了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弥补了他们视野较窄、直观表象储备少的缺陷。
又如在教《庄稼》一课时,文中有九种庄稼分别是: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对于生长在城市的学生来说,对田野里的庄稼很生疏。本课的教学内容对这些五谷不分的城市学生来讲倒成了难点,怎么办?一部表现庄稼生长过程的电视纪录片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本片细致地介绍了以上九种庄稼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