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
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
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即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如何实现“道”,笔者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尝试古代学者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虽历经时代变迁,文化更迭,但其对于阅读、写作,对于语文基础教学,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即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一、将语文课堂作为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平台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时常告诉学生“汉语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作为炎黄子孙,学好汉语,我们责无旁贷”;“你热爱祖国吗?那么,就要努力学好汉语。
”重点从四个方面切入:1、江山多娇,当以自豪。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许多文章对祖国风光进行了描绘和讴歌。
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简单,能吸引他们兴趣的,常常是一些直观、表象的东西,因此,教学中我较多地运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
例如:《迷人的张家界》是一篇自读课文。
在导学时,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同学们领略了张家界的“美”。
之后,让大家自由发言,说说“你喜欢张家界的美景吗?”“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地方像张家界一样美?”归纳后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风光如画,地大物博,我们当以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而倍感自豪,我们要热爱她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并出示了提前准备的“桂林山水”、“黄山四绝”、“西双版纳”的图片,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又便于激发爱国感情。
2、中西对比,弥足珍惜。
在一些影视片或课外读物中,经常会有一些宣扬资本主义“先进”“富裕”的内容,加上一些“出国”“留学”等时髦话题,小学生容易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倾向,甚至将西方社会想象成神话中的天堂,从小做起出国梦。
因此,要善于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帮他们澄清事实,纠正认识。
例如:《小音乐家扬科》通过波兰孩子扬科的惨死,揭露了剥削制度的罪恶。
文道统一-教文育人
文道统一,教文育人文道统一,教文育人摘要:语文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还可以优化学生心理,熏陶学生思想品德,从而实现德育渗透。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举行辩论赛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教师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柳宗元说:“文以明道。
”周敦颐说:“文经载道。
”郝经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
”由此可看出“文因道存,道以文显”。
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体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
而所谓“文道统一”,就是指语文教学中智育和德育是相统一的,而“教文育人”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道德教育,《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那么,应该怎样做到“文道统一,教文育人”呢?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抓好每日一讲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我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契机。
从一开始,我就坚持每天让学生轮流上台进行“课前一分钟演讲”。
开始时,不规定内容,书中哲理,生活感想,所见所闻,褒贬都可,但要求所讲的话要有一个中心,并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感受。
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辨别美丑和是非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由原来的“自由说”到“规定说”,规定讲成语典故“背水一战”“按图索骥”“绳枢瓮牖”……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懂得了更多的人生道理。
我还不满足于此,当学生讲完后,及时点拨,根据成语故事的内容,提出殷切希望,或强调一下故事中蕴含的哲理,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涤荡,思想受到启发。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训练了“说”的能力,思想也受到了教育。
文以载道,道寓于文,文道统一
文以载道,道寓于文,文道统一这个题目是杨再隋教授在谈小学作文教学时说的,他说:“无论是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和价值观都和情感相联系。
或是一种情感现象,或是一种情感内容,或是一种情感过程,或是情感对理性的投射,或是情感的道德、人格、操守的升华,看来都离不开一个‘知’字和一个‘情’字”。
作文教学是语文知识积累运用的一种形式,也是语言文字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的正确导向”,其实强调的就是文以载道,道寓于文,文道统一。
想想现在的作文教学,特别是我们农村这一块,真可谓是“群雄逐鹿”。
因而出现的众多现象。
问题一:学生对作文课不感兴趣,怕写作文成普遍现象。
学生不会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写出来的是大堆空话、套话和假话。
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教师而写作,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成因分析:教师对作文的指导与评价导向存在偏差,作文讲评课的形式单一。
作文的好坏,什么最重要?我们很多老师答:条理清楚,中心突出。
有些老师还不断向学生灌输:开头一段要紧扣题意点题,明确文章的写作中心;接着分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一件事或两件事突出中心,写具体;结尾再扣题意,与开头呼应,强调中心。
任何文章都要按照这个模式来写,模式工整了,条理清楚了,文章就是好文章,相信很多老师也这么强调过的。
至于文章里面有多少学生的真情实感,生活情趣,那就是次要的了,或者干脆就认为这没关系。
这种作文模式化是相当可怕的,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写出来的是大堆空话、套话和假话。
有些教师干脆就让学生看作文选,背作文选,完全放弃了学生的真实感受。
这样的作文如何能让学生在表达中找到乐趣,如何能让学生喜欢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其结果不言而喻。
问题二:学生习作的质量参差不齐。
从小学毕业班的作文抽测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选材单一,或没有内容可写,或有相当一部分是雷同作文。
一部分学生呈现出来没有写话的兴趣,也没有乐于写话的习惯。
浅谈“文道统一”的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
生命离 人们 远 去 时 ,有 的 不光 是 震惊 ,更 多 的是 反 思… …面 有 限的 生命 充 满辉 煌 。可是 ,多 年来 ,我 们 的教 育缺 乏 对 生 对 这样 一 社 会 现象 I 峻 的现 实 ,所 有热 衷 丁教 育 事 业 的 命 深 度 的关注 ,学 生 们很 少 深 入地 去 认 识 生命 的意 义 ,更难 个 严
具 。语 文 课程 是 充满 了人 文性 的课 程 ,它 处 处在 展 示 人 性 ,
它 “ 打 开 人 们心 灵 深 处 奥秘 的钥 匙 ” 。 “ 是 课标 ”所 指 的 语
文课 程 ,是 语 文 的T 具 性 和 语 文 的人 文 性 的 统一 体 。既 不 可
简单 片面 地 把 它归 为T 具 课 程 ,也 不 可 简 单 片面 地 视 之 为 社
生 的 事情 跟 他 们 再 多 说 , 他们 就 会 厌倦 。语 文 课 虽 承 担着 特
殊 的 处 理 道 德 问 题 的 任 务 ,但 它 毕 竟 不 是 专 门 的道 德 情 操 课 , 任 何道 德 说 教 、 道 德指 导 或 是 对 学 生 的信 仰 和 个 人 生 活 的直 接于 涉 都 易 使 学 生产 生抵 触 心 理 。 中 学 生 正处 在 人 生 最 具 有 叛逆 性 的时 期 , 此 时 ,他 们 需 要 的 不 是一 个 整 天 在 耳 边
现 在 有 人 经常 说 虽 然 在 搞 素质 教 育 ,但 做 法 跟应 试 教 育 触 刻舭 愤 去 神
_ l蔫 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
‘ 生 ' ' 论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 命 教 育
◎ 鲍 陆 胜
从报 纸 、 电 台巾 得知 幕幕 惨剧 发 生 、 ‘ 个 年 轻 的 借 助 死 亡 阴暗 的 背, 让 个
浅析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原则【范本模板】
浅析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原则临泉县前进小学李磊摘要:作为一名教师,平时我们关注的,往往是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总在“工”和“文”的天平上寻找平衡感。
其实,我们还忽略了语文课一个重要的属性——言语性,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过多关注了“写的是什么”,而忽视了“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语文教学不能违背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规律,那么到底不能违背什么规律,我们还是不清楚的.我认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违背“文道统一”这一原则和规律。
我将从“文道统一”的内涵和特点、坚持“文道统一”的必要性和具体的举措几方面展开论述.关键词:文道统一内涵特点必要性举措前言《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的“文质彬彬”我的理解就是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要和谐统一,不能相互背离。
以此为滥觞,儒家学者就积极倡导写文章要遵循“文(表达形式)道(思想内容)统一”的原则。
大凡好的文章和经典作品往往都坚持着这一原则——不光在思想上引人注目,更在言语形式上美不胜收。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师争论语文该如何教,其实都是在“文”和“道”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一、“文道统一"的内涵和特点:一篇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的统一体.文道统一,就要求语文教学根据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兼顾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两方面的因素,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文道统一,简言之,便是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统一,教养与教育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二、语文教学坚持“文道统一"的必要性古代学者一贯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认为这是阅读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所谓文,即指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道指的则是文章的思想和内容。
文与道的关系,就是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
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过程。
语以载道 文道统一
语以载道文道统一语以载道,文道统一。
这是一句古训,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语”是指言辞语言,而“文”是指文章诗词。
语言和文学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语文教育一直被视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语以载道,文道统一,对于我们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以载道,意味着语言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人类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
而言辞语言又是语言中向外传递的载体。
语言有韵味,有声调,有节奏,有力度。
言辞语言是语言的锦绣之文,是把语言中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这种形式人们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和力量。
语以载道,就是指通过语言的表达,将知识和文化传递给他人,使得知识和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自己的大脑中,而是被传播和传承。
语以载道,文道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它要求我们通过语言表达知识和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
在当前时代,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崛起,中国文化也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我们需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此为引领,推动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向前发展。
语以载道,要求我们学会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通过语言交流和表达,我们可以传递知识和信息,感受他人的情感,使得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
在现代社会里,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素养。
在学校中,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它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更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更好地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文道统一,要求我们用文章诗词传递道德情操。
文章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表达和传递道德情操的载体。
道可道:坚守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
道 可 道 :坚 守 语 文 教 学 的 文 道 统 一 ◆ 李ຫໍສະໝຸດ 荣 ( 甘肃 白银市一中)
【 摘要l历来的语 文教育 , 都是 坚守文道统一思想。 因文悟道 , 因道解文 , 注重思想道德教 育。 当前 , 学生积极进行“ 对 训诲 开导 , 养品 培
德 ” 然 是 语 文教 学所 承担 的 重要 任 务 。 依
一
其实 , 文 教 学 的 出 发 点 和 归 宿 点 是 要 把 学 生 培 养 成 为 一 个 情 感 丰 语
富。 精神丰盈 , 能体验到学 习的幸 福和快乐 的人。 “ 文者情 动而辞发 , 缀 观 文者披文 以人情” 教师在 教学时若能做 到 以情激情 , , 因事说理 , 把语文教
、
科 教 学 而 言 , 文 老 师 的 重 要 职 责 就 是 通 过 自 己 的教 学 。 学 生 与 语 文 结 我。从这个意义上说 , 语 让 坚守语文教 学的文 道统一 . 文教 师的重要使命 是 语
缘并积极 学习语文知识 . 同时以“ 育人 … 树人” 己任 , 为 帮助学生有效规 划 要去拨亮这些道德的火苗 , 之熊熊燃烧 , 使 烛照人心。 和构建道德人生 , 提升他们 的生命质量 , 充实他 们的成长岁月 。 让他们在 听 必须指 出。 让每篇课文在 学生心 里产 生共鸣 , 要教 师去巧妙设计 问 需 课学习、 及读书 习作中学会敬畏生命 , 懂得感 恩, 担当责任 , 追求知识 。 验 题 。这是教学的关键 , 体 也是教 学的艺术 , 以问题 为抓手 。 以紧紧攥住 学生 可 幸福, 富心灵 , 丰 完善人格 , 做一个有上进心和道德 感的现代中学生和现代 的心 , 调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 , 放飞他们 的心 灵去联 想。如《 门宴》中的 鸿
再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原则
关键 词
“ 文道 统一 ” 教学 原则, 在 语文教 学 中应概 括为语 文 教 学与 思想 教育相 统一 的关 系 , 具 体说 来 , 就是要 根据 语文 学科 的教学 内容 、 教 学特 点 、 教学步 骤 、 教学方 法 , 在教 学课堂上展现 中华 民族思想道德 品质 的光辉 , 让 积 极 的人 生态 度和 良好 的道 德 品质 照亮 广大 学生 的精神 世界 。这就是语文学科 实施 素质 教育的基本任务 。 随着 社会 的进步 , 时代 的发 展 , 高考指 挥棒 的作用 越 来 越大 , 片面追求高分率 、 升学率 的风气 愈演 愈烈 , 从而 忽 略 了对 学生进行应有 的思想道德 品质 教育 , 造 成 了部 分
在 学 习中直观 形象地 或潜移 默化 地受 到教师 文本 阅读 分析 的直接 影响, 从而真 正提升 语文学习能力。 因教师缺 乏教 学主 导意识 而导 致学 生能力 难 以提 高 ,近几年 语文教学 中轻视 语法教学 就是典型例 子 , 高 中学生对主 、 谓、 宾、 定、 状、 补 仍然 不知 所云 , 对词 词关 系、 句句 关系 、 段段关系等 结构分析方 法仍无意识 , 学生 要掌握 的这些知识和 能力, 如果不 发挥 语文教师主 导作 用, 不靠语 文教师 有意 识 引导 , 而 仅靠 片面地将 课 堂交 给学 生, 你能想象学 生的语 文水平提 高到什么程度 ?学 生难 以提 高语文 能力 , 平心 而论 , 其根源 确 实在教 师主 导作用 的弱化 。 语文教 学强化教师 的主导作用 , 才 是一种 回归语文 教学本源 的正确之道 , 也是提 高学生语 文能力 的有 效实 在 的方法 。但无论如何 , 师 生共 同面对 的文本是客 观的 存在 , 教师 应主导学 生读 它的语言 , 读 它的特色 , 读 它的 时代精神和 意义 , 它不可 以被任意地解 读和颠覆 。作为 语文教师 , 应主导学生进入 文本 的语言环 境 , 读懂它 , 关 注它 的历史 语境 , 不应 该被 多元解 读搞 乱 , 多元 要 以一 元为基础 。教师 的作用 就是要把纷繁复杂的思想片段和 只言 片语形 成系统 , 形成 生命 价值 的标准 , 就是 在教 师 主动 的引 导中让 学生 掌握文本 中折 射 出思想性 和丰 富 的语 文知识 , 就是在 主动 引导、 解读 示范 中真 正提 高学 生 的语文能力 。 由此看来 ,语 文教学确 实应 强化教师 的主导作用 , 确实应提 高教师的主导能 力,确 实到 了应 去除浮华 、 扎 实推进 的时候 了。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关键词】文道统一思想情感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大体特点。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
这里的“统一”不是文加道,而是文中寓道,道中显文,寓教于文,二者相辅相成,彼此增进:既要扭转语文教学只注重语言训练,而轻忽学生人格培育的片面做法;也不要只注重人文思想的贯彻,而轻忽语言的训练。
“道”,他不仅指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教育,还包括科学思维教育、人生哲理教育、劳动观点教育和爱漂亮情趣教育等等。
这种“道”,通过语言文字,寄与在一篇篇的课文当中;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道”的丰硕内涵,决定了语文学科“文道统一”必需寓教于文之法则,即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之同时,对学生进行“道”的教育。
但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文”偏离“道”,“道”远离“文”──要么彼此扼制,要么彼此离开。
那么,如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寻觅“文道统一”途径,从而渗透“思想情感”熏陶?一、抓住字词品出“道”每一篇文章,都贯穿着作者的思想,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情感。
这就是“道”之所在。
而这一切更集中、更突出的是包含在一些字、词、句、段中。
这些关键的字、词、句、段就是“文”与“道”的联系点。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联系点,使文道有机地渗透和统一。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一名教师抓住“一寸”、“一声”大做文章。
邱少云被熊熊大火燃烧了半个钟头,也没移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一寸”“一声”无人不知,但在着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普通的“一寸”、“一声”又具有十分丰硕的内涵。
处于四面大火当中的邱少云,何尝不想打个滚(哪怕移动一寸),以求生存;何尝不想喊几声(哪怕哼一声),以减轻痛苦。
可是他想到的是战斗的胜利,宁愿捐躯自己也绝不暴露目标。
从“一寸”、“一声”中,不正可品出钢铁战士邱少云形象之高尚、精神之伟大,从而使学生受到庞大的感染和教育。
语文教学应正确贯彻文道统一原则论文
语文教学应正确贯彻文道统一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它反映了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只有正确地贯彻教学原则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其中尤以在对待“文”与“道”的关系上,专家学者多有探讨,且有成说。
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正确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
“文道统一”原则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语文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二是指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是统一进行的。
其实,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也是语文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这两层意思是相互联系的。
“文道统一”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古人对文道关系就有过较明确的认识。
他们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强调文章必须表达一定的思想观点;强调思想观点要通过鲜明的语言来表达,“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任何把“道”与“文”分割开来的做法既不符合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可分割的客观实际,也不符合培养读写能力的教学实际。
更何况,我们现阶段(新时期)的教育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两者协调一致。
历史上也曾有过“文”与“道”完全割裂带来的惨剧。
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断章取义,硬把它和政治挂上钩,并“夸大其义”大兴文字狱,致使文学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道关系的认识上反复较多,时而重道,时而重文;或以道代文,或以文代道。
这些都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对语文教学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
首先要认识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说得明白点,中学语文教学应像中国的中医、气功、太极八卦一样,需讲究慢功夫,倡导“滋润”。
“滋润”就是按照汉语表述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努力从语言的整体感受和形象意义的领悟人手,通过阅读习惯的长期培养和阅读实践的坚持进行,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进而形成思想、文化、人格、情操和审美底蕴,形成自然流畅而非外在强加的表述方式和手段,从而实现有效接受,理解语言信息并运用恰当方式表情达意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文道统一”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文道统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小学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凭借语文教材进行的。
一篇篇课文既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材料,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
语言是形式,思想是内容,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语言,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当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之后,反过来又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应提倡采取“有机渗透式”的方法来进行,废止采取“穿靴戴帽式”的方法来进行。
这就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辨证统一。
即所谓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
文道统一,是我们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文”与“道”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密切联系,但又不能替代。
语文学科的特点及“道”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硬灌,不能贴标签式,不能注入,必须进行有机地“渗透”。
唯此“渗透”,才可使“传道”与“授业”携手并进,教书与育人相辅相成。
那么,我们教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呢?一、通过让学生品词析句,体会和感知语言文字,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
众所周知,每一篇文章,其内在的思想内容寓于字里行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能立足于文,以文载道,披情入文,文道兼收,两者不可偏颇。
也就是说,每一篇文章,都贯穿着作者的思想,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感情。
这就是“道”之所在。
而这一切更集中、更突出的是蕴含在文章的一些字、词、句、段中。
这些关键的字、词、句、段就是“文”与“道”的联系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联系点,让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入手,引导学生反复地琢磨、品味、赏析和感知这些语言文字,使文道有机地进行渗透和统一。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文道统一--《梅兰芳》教学反思
点 。针对教 材中 的德 育因素 ,我一方 我又 问 :我们在平 凡的生 活中不可 能 面引导学生 理解课文 内容 ,另一 方面 像梅 兰芳 、华罗庚 那样做 出一番轰轰 意识 、 有 目的地使 学生获 得语文基 本 注重 渗透思 想品德教 育。抓住 字词品 烈烈 的大事 ,那 作为一名小 学生 ,应 素养 的同时 ,培养 他们 的民族精 神和 出 “ 道 ” ,加 强 朗 读 读 出 “ 道 ” , 爱 国情 感 、社会 主义道德 品质 、科 学 “ 文” 与 “ 道 ”并 举 ,使语 言 文字 训 精神和健 全 的人格 ,使他 们热爱并 继 练和 思想品德教育 达到和谐统一 。 承 中华 民族 的优 秀传 统文 化 ,了解 、 例如: “ 只要 梅兰芳答 应登 台演 吸纳人类 进步文化 的精华 。现以教学 戏 ,一 切奢华 的生活都 唾手可得 。然
《 梅兰芳》 一课 为例试论述之 。 而 他 对 这 些 不 屑 一 顾 。他 不 愿 也 不 可 挖掘 文本 。文以载 道 能 为侵 略者粉 饰 太平 。 ”在 理解 这句 教材 中的每一篇 课文都 是语言 文 话时 , 首 先让学 生结合 当时的生活 实 字 和思 想 内 容 的 统一 体 ,在 挖 掘文 际 ,想 象他们所 认为的 “ 太 平 ”日子 本 、习得语 言的 同时 ,要从各 个侧面 应该是 怎样 的。学 生畅所 欲言 ,有 的
。 囊 黼参
救 与 掌
语 文 阅读教 学申如何 实现文道 统一
— —
梅 兰芳 》 教 学 反思
◇ 田根 宝
在小学 语文教 学工作 中 ,我们要 再登 台了 ,这对 于一个视艺 术为生命 空洞的理 论 ,不能 只做号召性 、表面
努力实现文 道统一 ,让学生 在获得语
对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思考
对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思考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实际上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也就是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教学与人文、科学、思想、情感教育的统一。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想交流,但同时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文学熏陶。
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文道统一”的体会谈谈看法。
语文的教学,工具性往往是显性的,人文性是隐性的。
如何挖掘人文性是贯彻“文道统一”的前提。
一是推敲关键词句,闪耀思想火花。
思想深邃的文章,在文字的后面隐藏着更加丰富的内涵。
只有真正领悟到这些,文章的思想内容才能真正得到挖掘,“文”和“道”才能做到较好统一。
二是显示英雄形象,树立爱的丰碑。
文章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的影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强化反馈效果,加深思想感受。
课堂上的反馈检查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反馈检查不但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在反馈的过程中还能够增强同学们的思想感受,加深理解的深度,有目的地做到“文道统一”。
实施“文道统一”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揭示文章的寓意。
文章的思想主旨就是作者通过文章所要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寓意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它与文章的思想是高度统一的。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践两个方面的伟大贡献,表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悼念之情。
但文章开头一段没有一个关于“逝世”的词语。
“停止思想”、“安静”、“永远的睡着”等词的运用,表现了恩格斯对这位伟人的崇高敬意,战友之情、同志之情、巨大的悲痛溢于笔端。
另外,密切课内外的联系,也是贯彻“文道统一”的有效途径。
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后,我给学生们播放《甲午风云》片段,学生们看到邓世昌炮轰日本旗舰“吉野”,由于炮弹里装的全是沙子而无法发射,再看炮弹上赫然写着“美国制造”的字样时,义愤填膺,不由悟出了缘由:炮弹是别人送来的,不是自己拿来的;“送来”和“拿来”原来有这么大的区别。
漫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
,
党 和 国家的 工 作着 重 点 转 移 已 经 迸 入第二 个年 头 了 文 道统 一
。
为 了有 效地提 高 语 文 教学质 量
,
更好
,
地 贯 彻 党 的 教育方 针
,
”
这 个 教学原 则 恢 复名 誉 而 且 还 要 进 一 步 加 以强 调
,
不 断 总结
,
使 它得 到 新的 发 展
。
,
语文 教 学 要 贯彻
漫谈 语 文教学 中的
郭
垒
重 庆 市 第 一 中学
“
文 道统 一
”
当前
,
不 少 语文教 师 对如 何提高 教 学质 量 的 问 题
,
,
展 开 了 广 泛 的讨 论
”
,
给人 以 不 少 启 发
,
。
这里
想 结 合 自 己 多 年 来 的教学 实践
玉
,
谈谈语文教 学 中
。
“
文道统 一
的问题
、
。
其间容 有 偏颇
不 仅 学到 了知 识
“
:
从 这 些语文老
培 养 了能 力
,
而 且 还受到 了感 染
“
。
,
启 发 了觉 悟
,
四 人帮
”
抛 出两 个估计之 后
“
这 个 行 之有 效 的
“ “
文 道统 一 ”
”
,
就 被视 为 违禁之物 而 打入
,
冷 宫了
。
这是 因为 其 中 的 哪 个
,
文
”
字 犯 了 他们 的 忌
,
四 人帮
关于如何开展“文道统一”语文教学的思考
别 是在 新课 程 实施 以 来 . 来越 成 为教 师 关 注 的Fra bibliotek问题 。 越 本
文 在 分 析 “ 道 统 一 ”内 涵 的 基 础 上 , 教 学 环 节 和 教 授 文 从
文 本 类 型 两 个 层 面 对 这 一 原 则 的 运 用作 了一 些 思 考 , 以
“ 文道 统 一 ” 教 学环 节
文 本 类 型
基 于 以上 的认 识 ,我将 从 以下两 个 层 面来 分 析 如 何
开 展 “ 道 统 一 ” 语 文 教 学 文 的
一
“ 道 统 一 ” 为 语 文 教 学 的重 要 原 则 , 终 是 一 线 文 作 始
、
教 学 环 节 中 的 “ 道 统 一 ” 则 的 运 用 文 原
们 的教 育 理 想 , 我 们 努 力 的方 向 , 具 体 的 实 施 , 该 是 而 应
着 眼 于 现实
2关 于 “ 权 于 教 师 ” . 赋
在教 育 改 革 中 , 果 忽视 了教 师 的权 利 , 如无 视 学 如 就 生 的主 体 性一 样 , 使 教 改 失 去活 力 而 僵 化 。 程 实施 是 将 课
要 讲 了 什 么 ?” 文 中 给 你 印 象 最 深 的 是 什 么 ?” 一 类 问 “ 这
题 , 学 生 在 “ ” 个层 面 多思 考 。 让 文 这
2课 堂 讲 授 .
中 . 把 语 文 教 育 和 思 想 教 育 统 一 起 来 , 把 培 养 学 生 的 要 要
语 文能 力 和 对 学 生进 行 思想 品德 教 育结 合 起 来 。 从 以 上对 “ 道统 一 ” 两种 解 释 中 . 们 不 难 看 出 , 文 的 我 “ 道 统 一 ” 质是 在 讨论 一 种 综 合 语 文 教 学法 。传 统 意 文 实 义 上 的 概 念 不 论 是 文 章 的语 言 还 是 写 作 手 法 ,更 多 强 调
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到文道统一、文道同一——语文教学的四重境地
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到文道统一、文道同一——语文教学的四重境地[摘要] “文”和“道”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两个范畴。
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文与道的关系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直接显现。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文、道关系形态各异。
本文分别展示文、道关系的四重境地: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文道同一,以此促进语文教师更加深入地思考文、道关系,从而能真切地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意。
[关键词] “文”;“道”;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一般来说就是语言学习,语言学习我们主要是以“文”为主体,而”文”又总是和“道”关联在一起;并且,作为缘起于母语的语文来说,学“文”必然是和得“道”——情意、思想、精神、境界等紧密相关,所以,对语文教学来说,“文”和“道”是最核心的两个范畴。
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文与道的关系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直接显现。
虽然孔子对“文”、“质”关系的表述就给了我们较好的启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2011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另一角度也显示了二者的关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文、道关系的表现却形态各异。
下面分别展示文、道关系的四重境地,以此促进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文、道关系,从而能真切地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意。
文以载道我们一般认为,世界是先于“我”而存在的,真理是对事物运行规律的客观反映,人是通过认识的方式而明知世界及自我的,而语言就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反映真理的手段。
我们一般认为是先有物,然后再给它命名;或者我们的任何表达都是对某个事先就存在在那儿的东西的言说,语言就是给某物贴上一个标签、冠上一个名称而已,它的功能与其他人工符号一样,都只是传送现成的观念。
我们一般认为,语言本身不产成内容思想,语言的意义只在于表征语言之外的现成东西,不管是心理的还是物理的,不管是现实的还是虚构的。
对于我们来说,语言虽然是重要的,但无论如何它只是一种工具,还有比它更重要、更主导的——道(情意思想、品质精神等)。
语文教学必须做到文道统一
书不 育人 的 “ 纯 科 学 ”是 不 存 在 的 。 当今 复过去那种把二者完全剥离开来的做法。要 都 在揭 露资本 主义 的社会 的罪恶 ,如果 让 小 女 孩 来 到 我 许 多教 育名家的教学也是遵循 了这一原则 从课文实际出发 ,重在潜 移默化 。只有这 再 布 置 一 道 家 庭 作 业 “ 的 身 边 ” ,那 就 可 以进 行 感 恩 教 育 和 学 的 。如 于漪 老师所 提 出的语 文课堂 教学 样,我们才能真正在语文教 学中把 “ 文” 道 统 一 ”原 则 的继 承 和 发 展 。 “ 文 以载 道 ” 、 “ 文 道 统 一 ” 是 中
“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 非文不 著 ,文非道 不生 ” 。都 对 “ 文道
“ 文 ”与 “ 道 ”统一 得恰 如其分 ,
和 智 力 振 奋 的 内 心 状 态 , 就 急 于 传 授 知 统 一 ” 这 一 原 则 做 了深 刻 而 简 明 的 阐 就 能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宜进 行 “ 道 ”的 教 育 的渗 透 点 。 语文 教 材 中入 识 ,那么 这种 知识 只能使 人产生 冷漠 的 述 , 点 明 了它 的重 要 性 。
教学 目 标 ,在语文基础知识传授的实践中贯彻 “ 文道统一 的原则 ,认真、积极地进行 “ 道 的渗透 ,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积极性 ,进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
【 关键词 】语文教育;文道统一;原则;渗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 文 ”与 “ 道 ”相 生 相 克 的 整 体 性 “ 道 思 想 品德 教 育 。
-》 》 》 学术交
语文教学必须做到文道统一
徐 江 云南 省丽江 市 永胜县 永北镇 中学 云南 省丽江 市永胜 县程 海镇海腰 小 学 杨淑 全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文道统一”的“文”与“道”是借助于古人的说法。
“文”泛指文章的表现形式,“道”泛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道统一”即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文道统一”恰当地概括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关系,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从而成为人们公认的语文教学原则,被称为“文道统一”原则。
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学是重要的文化基础课。
现行职业学院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课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要“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
”在职业学院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把听、说、读、写训练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向,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又符合职业学院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呢?实践证明:在具体操作中,应掌握以下两点。
一、思想教育,在语文课里不能成为独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独立的教学过程,必须坚持“文遭统一”职业学院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思想教育只能凭借和伴随听说读写训练来进行,不能文道割裂,形成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两个过程,也不能以“道”代“文”,用思想教育的过程来代替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
要强化思想教育必须把它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从课文的思想性出发,联系实际,着重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审美观念的培养,做到“文道统一”,寓道于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如《汉堡港的变奏》一文,记叙了我国远洋货轮“汉川”号在西德汉堡港破例装载一套贵重难装的设备,创造了汉堡港一百多年来的奇迹,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事迹。
在具体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点中,贝汉廷船长这个既有崇高爱国热情,又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外交才干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感受到中国海员的爱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的实干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
摘要:语文教师应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道”,通过启发思考、揭示“悟点”、剖析线索等方式,激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情感,使之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
关键词:启发思考揭示“悟点”剖析线索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文”指形式,即文章的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道”指内涵,即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文因道而生,道因文而存”是古代文人对二者关系最精辟的概括。
文学作品并非无情物,作者写作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理解、评价,寄托某种感情——“文以载道”。
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准确把握作品的“道”,以之激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接受感染和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启发思考
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思维是学习的“基本功”。
在教学中,如果不着眼于让学生思考,课文便好似浮光掠影,瞬息即逝,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反之,若从学生思想感情与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开辟思维的蹊径,运用作品的精要之处,激发他们生疑、质疑,探索人生的真谛,便能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塑造他们的心灵。
如《散步》一文,根据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几个呈阶梯状、渐进式的问题:
1.如果当初“我”不劝母亲出来散步,让她独自留在家里,母亲会怎么想?
2.解决分歧时,你认为这家人谁的权利最大?
3.“我”决定依从母亲的心愿走大路时,是不是“我”不在乎儿子的想法?
4.后来母亲为什么又突然改变主意?
5.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6.“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学生们对以上问题的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然后师生一起交流,大大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体会到作为中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我还将课文内容向课外延伸,设置问题情境:吃完晚饭,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想看戏剧,父亲想看新闻,母亲想看连续剧,而你想看动画片,此时,如果遥控器掌握在你的手中,你会怎么办?你该怎么办?让学生再次感悟本文表达的感情和揭示的
深意。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品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揭示“悟点”
所谓“悟点”,是指最能使学生领悟文中之“道”的关键性词语、句子和段落,这是入“道”之门。
要找准“悟点”,把握教材的个性十分重要,不仅要把握课文的总体,还要把握局部,即对每个关
键性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把握得准而深,思想教育的“点”才能落到实处。
如《狼》一文的结尾是:“狼也黠矣,而顷刻两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此增笑耳。
”为什么第二句主语不继续用“狼”而改为“禽兽”呢?通过提问、讨论、归纳、点拨,学生就会理解:狼是禽兽之一,像狼那样凶狠、狡诈的动物还有很多,此处用“禽兽”一词更加概括;另外,在社会上也有像狼那样凶狠的衣冠禽兽,对于这些“禽兽”,我们要像机智勇敢的屠夫一样战胜他们。
我突出了“禽兽”这一“悟点”,学生便能明白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意义,从而受到教育。
三、剖析线索
在教学中,我们要剖析线索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使学生在理解文章线索,把握作者感情脉络发展的基础上,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归纳文章主旨,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如《药》这篇文章,在揭示课题后,我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药”这样的主题要用两条线索来表现?为什么人物刻画要采取不同的手法?有的学生说:如果单写“药”不能治病,思想意义就单薄;如果夏瑜这条线也明写,如何在狱中宣传,如何押赴刑场等,在有限的篇幅中不仅失之累赘,而且影响揭露的深刻性。
我首先肯定学生的意见,再补充:在茶馆里由茶客讲出,活化刽子手的凶残、帮凶的卑劣,哀叹群众的麻木不仁,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一石三鸟,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这样剖析线索,理清脉络,使学
生认识到华、夏悲剧的社会意义,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总之,文学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社会。
“感人之心、动人之情、培养人的智慧、塑造人的灵魂”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之一。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缘文释道,因道解文,以作品内在的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受到情和理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振奋向上,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