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县乌蒙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4)近期与远期结合,城乡规划与“十二五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相衔接,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第146号令)
(4)生态持续战略: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严格保护坝区耕地,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5)文化彰显战略:依托朱提文化、丝路文化、金沙乌蒙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文化浓厚的特色城市。
(6)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变人口数量优势为人力资源优势。
(2)经济发展目标
规划预测至2015年,昭通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在17%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约为19000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56: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000元。2015年以后,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到2030年,昭通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41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约为67000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46: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6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5000元。
(4)生态环境目标
规划至2030年,昭通市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重点水域和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100%,每万元GDP能耗下降50%,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农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市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高,初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5%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以上。
2023年贵州乡村振兴报告
2023年贵州乡村振兴报告作者:李华红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03期2023年,贵州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強化责任落实,强化政策落实,强化工作落实,努力实现“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
涌现出习水县打造“乡村提调官”助推乡村治理实践、关岭县坡贡镇抓牢“四要素”创建宜居和美乡村等典型案例。
2024年,贵州必须牢牢守住保障粮油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两条底线”,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乡村建设补短板,坚持农民主体抓治理,进一步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贵州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目标任务,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底线任务,抓牢抓实“两个环节”(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两个关键”(产业和就业工作)、“两个重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力量”(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取得实效。
主要做法:强化“三落实”(一)强化责任落实一是压实主体责任。
贵州省始终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以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即始终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聚焦“四个不摘”要求,坚持高位谋划、高标推进、高效落实,持续压紧压实责任,全力推动各项惠农、助农、富农措施落地落实。
202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多次研究部署具体工作,全年共有43位省领导联系54个县的乡村振兴工作,实现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覆盖。
与此同时,贵州省还全面梳理国家重要政策文件,出台了贵州省《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53项配套文件。
二是压实部门责任。
为了及时将中央、省委一号文件进行责任分解,全省制定了《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了每项工作的具体牵头单位、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完成时限等,推动各部门、各市(县)各司其职,不断健全横向互动、上下联动、统筹有力的工作体系,以及调度、协调、督办、信息倒逼工作机制等。
国家精准扶贫战略
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篇一:精准扶贫论文】精准扶贫论文精准扶贫论文精准扶贫重在创新**贫困人口居全省第一,占全市总人口的23%,贫困发生率为25.71%,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6.99个和10.22个百分点。
十八大以来,中央逐步形成了精准扶贫战略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
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管理和完善精准识别机制,针对新一轮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户主要致贫原因,因户因人施策,把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确保扶贫政策和资源真正惠及低收入群体。
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贯彻创新理念,以创新发展来统领扶贫工作。
一、必须创新扶贫观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要在总结以往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扶贫思路。
一要彻底转变扶贫工作理念,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在顶层设计上坚持创新有突破,打出打好扶贫开发“组合拳”。
目前的扶贫攻坚战,是打硬仗,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因此,**在扶贫总布局上必须摒弃一个部门、一个地区单打独斗的观念,必须放眼全国、全省的大局中来谋划。
要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增强扶贫开发合力,必须突破区域束缚,加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三省一市的沟通协调,加强跨省(市)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交流合作。
**还应加强与本省的其他地区,实行区域合作;本市的各县区、本县的各乡镇更要紧密合作。
只有通过协作、合作,才能形成整体,才能形成合力。
**要融入成渝经济区、攀西六盘水地区、南贵昆经济区、滇中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区,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泛北部湾等区域的经济技术交流,主动面向鄂、江、浙、沪等沿江沿海区域,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
只有把**纳入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统一部署,建立跨省、跨区域协调机制,内外一盘棋,才能打出打好扶贫开发“组合拳”。
二要制定灵活多样又配套的政策措施。
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中国脱贫攻坚全纪实
中国产经CHINESE INDUSTRY & ECONOMY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中国脱贫攻坚全纪实文/赵承、张旭东、熊争艳2020年1月21 B,四川省叙永县水潦彝族乡的村民载歌载舞,庆祝乌蒙山区川滇黔交界处鸡鸣三省大桥通车。
江宏景摄史学家书写21世纪第三个10年的开篇,「I 在记录百年一遇大疫肆虐全球的同时,一定会标注一个奇迹。
过去8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坚强领导下,经过世界规模最大、力度最强 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14亿人即将迈入全面小康生活……■ (一)庄严的承诺雨水时节,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春和日暖。
群山脚下的村庄,簇新的民居错落有致,灯笼高挂,一派喜庆。
阜平,夏商时期,境内就有人居住。
现代 史上,阜平的名字曾牵动无数人的目光——包 括阜平在内的晋察冀边区被称为“新中国的雏形”,为中国抗战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岀重要 贡献。
自然条件恶劣、资源条件匮乏,阜平群众 常年与贫困抗争。
农民唐宗秀保留了一张摄于2012年的照 片:村里一片黄土色,房子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土坯房。
她形容“它黑你也黑,说不上谁最 黑”,下雨时“外头大下,屋里小下”。
2012年12月29日至30 H ,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来到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 进村入户看真贫,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 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一次特殊的看望——1个多月前,党 的十八大召开,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 署,脱贫攻坚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2021年2月4日,农历小年,江西井冈山,白银湖村村民邱冬华贴上新对联一一上联:“脱贫全靠惠民策”;下联:“致富迎来幸福春”,横批:“共产党万岁”。
90多年前的1928年,邱冬华的曾祖父、当过教书先生的邱启山也写下一副对联,那一 年中国共产党人打土豪分田地,制定《井冈山土地法》,穷苦农民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上联:“分田不忘共产党”;86 — 丨中国产经 Chinese Industry & EconomyI下联:“幸福牢记毛委员”;横批:“共产党万岁”。
微专题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命题视角】
视角一 结合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状况,考查致贫因素和脱贫措施 视角二 结合乡村非农产业情境,考查乡村振兴的措施 视角三结合农村宅基地和农房闲置的情境,考查美丽新乡村建设 视角四结合泸定县农户养蜂脱贫摘帽的情境,考查养蜂业在扶贫和脱贫中的作用
▉◯视角一结合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状况,考查致贫因素和脱贫措施
▉◯视角二 结合乡村非农产业情境,考查乡村振兴的措施
【例2】发展乡村非农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1为2013年中国乡村非 农产业产值占比分布图,图2为部分典型省份乡村非农产业产值构成统计图。完成(1)~(2)题。
(2)促进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应该( D )①重点推动东部地区发展 ②鼓励人 Nhomakorabea向城市迁移
农民也会减少农药的使用。为了养蜂,农户还种植了樱桃,带动旅
游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17年,脱贫摘帽。
(1)分析蒲江扶贫工作队以养蜂业作为泸定县扶贫的依据。
解析 第(1)题,扶贫工作队以养蜂业作为扶贫依据,说明当地有适
合蜜蜂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且发展蜜蜂养殖有优势。从图中可以看出泸定县山高谷深,以山地为 主,适合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土地面积少,而养蜂占用耕地少;当地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分异明 显,植被丰富,蜜源充足。题干中提到“蜂养殖劳动强度低、见效快、利润高”,适合当地资金 不足、技术水平低的农户发展。
【例1】乌蒙山片区位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结合部,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人地矛盾突出, 是国家新阶段14个“整村脱贫”的主战场之一。下图示意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据此完成 (1)~(3)题。 (1)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特点是( ) A.总体分散,局部集中 B.中部较少,东西较多 C.云贵较少,四川较多 D.西南最密,东北最稀 (2)推测乌蒙山片区致贫的因素最可能是( ) ①政策 ②地形 ③人口 ④气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目前,乌蒙山片区要实现“整村脱贫”最可取的措施是( ) A.积极垦荒,开辟耕地 B.打造产业,增加就业 C.发展教育,提高素质 D.补贴资金,异地搬迁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第五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年----2030年,其中:
近期:2011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第六条.规划地域层次
(1)昭通市域规划范围
昭通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2)昭通城市规划区范围
(4)生态持续战略: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严格保护坝区耕地,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5)文化彰显战略:依托朱提文化、丝路文化、金沙乌蒙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文化浓厚的特色城市。
(6)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变人口数量优势为人力资源优势。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昭通市人民政府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2年2月
项目名称
: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合同编号
:
52009042
项目委托单位
:
昭通市住房与城乡规划建设局
项目编制单位
: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资质证书编号
:
[建]城规编第(081035)
规划资质证书等级
(2)打造集群
依托工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强化工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
(3)培育极点
积极发展市域中心城市,培育市域副中心;做强县城中心,带动市域发展。
第十五条.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昭通市域规划形成“一主、二副、七点,一轴两带”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主”——昭鲁中心城市;
“二副”——水富、镇雄;
“七点”——绥江县、盐津县、永善县、巧家县、大关县、威信县、彝良县;
乌蒙山区“地质调查+”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昭觉县为例
第10卷 第6期中 国 地 质 调 查Vol.10 No.62023年12月GEOLOGICALSURVEYOFCHINADec.2023doi:10.19388/j.zgdzdc.2023.06.14引用格式:周长松,李军,邹胜章,等.乌蒙山区“地质调查+”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昭觉县为例[J].中国地质调查,2023,10(6):120-130.(ZhouCS,LiJ,ZouSZ,etal.StudyonGeologicalSurvey+economicdevelopmentmodelinWumengMountainousarea:AcasestudyofZhaojueCounty[J].GeologicalSurveyofChina,2023,10(6):120-130.)乌蒙山区“地质调查+”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昭觉县为例周长松1,2,李军3,邹胜章1,2 ,林永生1,2,卢丽1,2,樊连杰1,2,王佳1,2,吴树诚4(1.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岩溶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桂林 541004;2.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西平果 531406;3.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省水质工程与水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北张家口 075000;4.桂林水文中心,广西桂林 541000)摘要:深入系统总结昭觉县地质调查工作,科学揭示昭觉县“地质调查+”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与内涵,已经成为昭觉县当前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昭觉县区域背景条件及资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以地层岩性、地貌类型为筛选原则,选取了昭觉县5个典型区进行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形成了“碎屑岩区山间盆地”“玄武岩区山间盆地”“碎屑岩区侵蚀低中山河谷”“碳酸盐岩区侵蚀溶蚀中低山峡谷”及“多岩性组合区侵蚀中山河谷”5种典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经济发展实践等要素,建立了昭觉县“地质调查+”经济发展模式,并给出了模式构建路径(basic-orientoction-maincontent-purpose,简称BOMP路径):以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为基础,以市、县政府及其下辖乡镇府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查清资源环境禀赋(以综合条件定产)、科学调配水资源(以水促产)、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以资源兴产)、用活用好政策(以市场促发展)为主要内容,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
【2022高考地理热点问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含答案
乌蒙山片区位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结合部,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是国家新阶段14 个“整村脱贫”的主战场之一。
下图示意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
据此完成1~3 题。
1. 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特点是A.总体分散,局部集中C.云贵较少,四川较多B. 中部较少,东西较多D.西南最密,东北最稀2. 猜测乌蒙山片区致贫的因素最可能是①政策②地形③人口④气候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3. 目前,乌蒙山片区要实现“整村脱贫”最可取的措施是A.积极垦荒,开辟耕地C.发展教育,提高素质B.打造产业,增加就业D.补贴资金,异地搬迁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种人,被煤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 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计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4~6 题4. “城归”返乡创业现象浮现的主要原因是A.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C.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D.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5. “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A .技能与素质的提升B .年龄构成的年轻化C .数量的大幅度提高D .性别结构的均衡化6. “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D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2022 年国家级贫困县——河南滑县引进某服装公司。
该公司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探索在村庄建设“卫星工厂”,总厂负责设计、裁剪和后续整理、包装,“卫星工厂”负责生产加工,开启了滑县“总部+卫星工厂”产业发展模式。
截至2022 年,该县各类“卫星工厂”已有88 家,在家门口就业的工人有6000 余人。
美丽的贫困地带
土高原,这里居住着数十个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活, 技术生产力、教育水平都相对落后国家级贫困县数量超过100个 (部分贫困县在2017年退出,但贫困县总数仍在100个以上;下图为彝 族,正在参加当地集地活动“毕摩”。
曾经轰动全国的洞穴中的小学校也位于这里 (贵州安顺中洞小学,现已搬出)
从高原发源的河流,沿着“阶梯”逐级向下跌落,携带着巨大的势能在沿途劈山 开路切割出壮观的V形谷。在河流侵蚀的初期V形谷谷坡陡直近乎直上直下 是为嶂谷。
发源于云贵高原的马岭河,在贵州境内制造出连绵沟壑,再加上60多条瀑布 在崖壁上倾泻而下绝壁陡立、浊浪滔天。
当嶂谷继续拓宽、加深便会形成典 型的峡谷。尤其在青藏高原边缘的 横断山区、高黎贡山、怒山、沙鲁 里山、大雪山纵贯怒江、澜沧江、 金沙江等江河穿越其间山高谷深、 高差悬殊。
对于乡村的孩子们而言,教科书只是学习的一部分,还应包括有益的课外书, “幕天捐书”在此设置了图书角,希望通过让孩子接触有益的课外书,帮助孩 子提升学习的兴趣,拓宽他的眼界,看到更宽广的世界。
平安人寿“幕天捐书”公益项目,以“每位少年都有向上生长的机会”为愿 景旨在培养乡村少年的阅读习惯,通过高效组织社会资源,带动大众参与捐 书活动截止2018年7月初已覆盖29个省级行政区为我国836所乡村学校,建设 图书角累计7362个已帮扶学生人数264566人,捐赠图书1353883册(孩子们 开心地拿到了课外书)
(云南西盟县佤族村落,佤族是1950年代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政 府统一建设了新农村)
当摄影师进入西盟县的佤族村落,村民 热情地拿出大餐“芋头”招待。
在高山峡谷的夹缝中,生命努力绽放 (金沙江附近的一朵小花)
乌蒙山地区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
乌蒙山地区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作者:雷光梅聂秀竹符榕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01期摘要; ; 利用乌蒙山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集中云南省各地区与科研院所研究推广的玉米新品种,在乌蒙山地区集中展示,以当地主栽品种昭阳5号为对照,并组织云南玉米行业的专家对展示玉米品种进行观摩打分。
结果表明,在参试的53个玉米品种中,云瑞2号、云瑞508、云瑞407号、TR12、TR25、TR22、TR20、TR31等品种在产量、田间性状上表现最好,建议下一年参加云南省区域性试验。
关键词; ; 玉米;新品种;性状;产量;乌蒙山地区中图分类号; ; S513.037;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1-0033-02乌蒙山地区地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结合部,是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玉米种植区域,境内群山延绵,为北纬高原大陆季风气候带。
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候凉爽,干湿两季分明。
全年无霜期220 d左右,年均气温11.6 ℃,全年≥10 ℃的活动积温3217 ℃,年均日照时数1 902.02 h,年降水量735 mm,涵盖了从亚热带至暖温带的不同气候类型。
玉米是乌蒙山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与畜禽饲料来源,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近2年,玉米价格下滑,产值降低,加之政府不重视,强行铲除玉米生产等原因[1],无疑给乌蒙山区玉米种植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选育出适合乌蒙山区独特地理环境的玉米品种显得十分迫切。
2015年云南省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在昭通市设立综合实验站,在昭阳区设立区域推广站,这为选育出适合乌蒙山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本文依托昭通市综合试验站及昭阳区区域推广站,对2017年区域性试验的玉米品种的田间生产性状进行研究[2-4],以期为后续试验及育种提供参考。
1; ; 材料与方法1.1; ;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昭阳区青岗岭乡青岗岭村,海拔1 840 m,地理位置为北纬27°31′、东经103°44′,面积15 000 m2,地块为平地,土壤为旱地黄壤,pH值5.6。
乌蒙山区鲁甸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
乌蒙山区鲁甸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序言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安排部署,决定开展乌蒙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工作。
规划目的:编制连片特困地区规划,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创新,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鲁甸的重大任务。
规划是实施连片特困地区综合扶贫开发工作的行动指南。
做好乌蒙山区鲁甸区域规划工作,有利于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落实部门任务,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有利于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有序促进片区内外要素流动,有效发挥规模效益,提高扶贫效益;突出解决乌蒙山区资源承载过重的问题,拓展扶贫对象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有利于探索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新模式,创新政策措施,丰富连片开发内涵。
规划依据: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以及省、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等相关重要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
规划区域:鲁甸县是乌蒙山片区开发云南省十五个县之一,辖12个乡镇,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规划特点: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乡镇与乡镇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在规划原则上坚持了“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着力解决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的政策倾向;在战略地位上展现了昭鲁城市群在乌蒙山片区中的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在规划内容上突出了鲁甸资源优势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未来的增长极:云南省镇雄县猪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28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23年40卷第8期主题策划F E A T U R E近年来,各地养殖业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人们生活环境改善中,养殖业的整体调整也在发生变化,西部的大开发,沿海省市的适度性养殖业发展,给西南地区的养殖提供了发展机遇,尤其是云南镇雄县的地理优势,具有很大的潜力发展。
文章分析了云南省镇雄县养殖业发展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供从业者参考。
1 经济发展与国家养殖发展规划2014年以来,我国对生猪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进行了调整,重点内容是加大环保整治力度,推进生猪区域布局调整。
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4类区域。
随着沿海省市经济转型,养殖业发展区域有较大调整,基本上都转向高新科技发展项目,限制生猪和其他畜禽的养殖,把养殖向内陆地区的山区转移。
生猪养殖逐步向内陆转移,向非基本农田的山区要地。
西南各省中,云南省镇雄县作为云贵高原的过渡区,过去受到山区与环境条件限制,养殖业发展一度落后,随着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尤其是交通业的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这几年国未来的增长极:云南省镇雄县猪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张凤鸣(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 402460)家派驻养殖技术团队帮扶,镇雄县的养殖业快速发展,逐步促成畜牧业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国家优质肉猪供给保障后勤基地。
1.1政策好、合理布局规划镇雄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国家在大力推动的西部建设地区,国家6部委派驻生猪产业发展团予以技术支撑,一开始就从全县整体发展、防疫、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养殖业的论证布局,全县确定了“1+3+N ”的产业发展布局,县委政府联合农业局、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等组织,全力加大生猪产业的发展,生猪产业被作为全县三大主导产业重点加以扶持和培育,出台了《生猪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投入生猪产业发展资金,提升产业基础设施;制定了《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明确发展目标,合理布局,由全县统一布局规划种养结合点,起点高,把生态发展纳入发展规划,建设成可持续生猪发展战略。
多元视角下乌蒙山区贫困问题研究
多元视角下乌蒙山区贫困问题研究作者:谢璐韩文龙来源:《北方经济》2013年第20期摘要:经过实地调研发现珙县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贫困人口基数大、整村贫困和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突出。
自然生态贫困、基础设施贫困、物质生活贫困、人力资本贫困和文化贫困是其贫困的主要原因。
要解决这些贫困问题,就需要从生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转移支付等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生态贫困基础设施贫困人力资本贫困文化贫困一、珙县乌蒙山区的贫困现状珙县是国家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计划“两中心四走廊”成渝——毕节——贵阳经济走廊的重要“门户”。
目前,珙县乌蒙山区贫困的状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深度较深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原因,造成珙县乌蒙山区贫困人口较多,贫困深度较深。
以2011年为例,全县人口42.18万人,以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计算,全县尚有贫困人口6.12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了18.54%。
这些贫困人口中,普遍存在着教育水平低、营养和健康状况低、自我发展能力低等“三低”状况。
(二)连片或整村贫困问题突出珙县乌蒙山区贫困区的一大特点是整村连片特殊贫困问题十分突出。
全县262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就有42个,占比达到了16.03%。
整村贫困的典型特征是:基础设施差,即约39.69%的行政村没有完成沥青或水泥路的铺设;村内通组路和“入户路”尚未完成;水利设施工程老化;村级标准化医疗室的达标情况不足50%;农村青壮年文盲率和半文盲率达到了4.42‰。
(三)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突出珙县是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区县。
全县的贫困人口多发生在少数民族聚集区,且少数民族老年人贫困问题突出。
这些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还呈现了教育水平低、老年人居多、贫困者成区域分散居住等特点。
二、珙县乌蒙山区贫困的原因探究珙县乌蒙山区贫困的原因可以从5个角度来分析:(一)自然生态贫困自然生态环境恶劣是造成珙县乌蒙山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态贫困的表现是:一是生产环境,尤其是农业生产环境恶劣。
镇雄县
云南省昭通市下辖县
01 历史沿革
03 地理环境 05 政治
目录
02 行政区划 04 自然资源 06 人口民族
07 经济
09 社会
目录
08 交通 010 文化
011 旅游
013 荣誉称号
目录
012 著名人物
基本信息
镇雄位于云南省东北,云贵川三省结合部,隶属云南省昭通市。地跨东经104°18′至105°19′,北纬27°17′至 27°50′。东以赤水河为界与四川叙永相邻,南连贵州毕节、赫章,西毗彝良,北抵威信。2022年6月,根据镇雄 县人民政府官网显示,镇雄县总人口171万人,是云南省第一人口大县。
2013年,镇雄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1亿元。粮食产量达到48.3万吨。完成烟叶收购21.5万担,实现产值 2.5亿元。
第二产业
2007年,镇雄县有工业3727户(含个体工业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25户,规模以下工业3702户。全县 工业总产值完成94293万元。
2013年,镇雄县工业总产值96亿元,同比增长22.2%。原煤产量达1456万吨,洗选煤270万吨,煤炭对 GDP的贡献率达40.6%。实现水力、火力发电37亿度,产值13.5亿元。完成园区工业总产值16.7亿元,工业增加 值5.6亿元。
第一产业
2007年,镇雄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6671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完成78443万元;林业产值完成3531 万元;畜牧业产值完成80714万元;渔业产值完成75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完成3950万元。
2007年,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减少5881亩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为304330吨其中:小春粮食产量为29515 吨;大春粮食产量为274815吨。烤烟产量为159902百公斤;油菜籽产量15706百公斤。2007年,全县造林 3 1 2 0 0 亩 , 畜 牧 业 产 值 完 成 8 0 7 1 4 万 元 。 渔 业 产 值 完 成 7 5 万 元 , 比 2 0 0 6 年 增 长 11 . 8 % 。 农 业 农 村 生 产 条 件 进 一 步 得到改善。
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赤水河区域发展战略思路赤水河是长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乌蒙山北麓云南省镇雄县,流经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和遵义、四川泸州3省4市,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域注入长江。
赤水河也是我国最著名的“美酒河”,流经地域出产了以茅台为首的大小数十种名酒,占全国名酒的60%。
但由于4市在行政区划上属于不同的省区,相互之间并没有形成发展的合力,导致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为加强区域合作,促进省际交界区域4市的发展,保障该区域2022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需要在认真分析该区域面临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发展战略思路和对策措施。
一、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加大对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支持以来,赤水河区域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由于该区域远离经济中心、山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还比较低。
(一)贫困问题比较突出2022年,赤水河区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33元,高于云南省的平均水平(14425元)和贵州省的平均水平(12863元),但低于四川省的平均水平(20407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565元)。
在该区域中,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为20746元,昭通市最低,仅为16394元。
该区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87元,低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7917元),高于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平均水平。
其中,昭通为3897元,不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毕节地区也仅为4926元。
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的38个县中,赤水河区域就占22个,占乌蒙山片区县域总数的58%,占赤水河区域所有县区的55%。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大赤水河是生态河、美景河和美酒河,生态保护任务非常重。
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0000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水源和水质保护面临很大压力。
此外,城镇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的污水、垃圾直排到赤水河,也造成很大污染。
2022年,赤水河上游的毕节、昭通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仅为51%和48.2%,中下游的泸州和遵义的污水集中处理率为仅27.2%和66.64%,生活垃圾处理率,毕节仅为39.87%,泸州仅为57.86%。
宜宾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创新与实践
20204宜宾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创新与实践陈联新1何建梅1陈义安2(1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四川宜宾644000;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0)作者简介:陈联新(1981-),男,大学本科,高级农艺师,从事蚕桑蚕桑产业技术推广工作。
文献信息:陈联新,何建梅,陈义安.宜宾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创新与实践[J].四川蚕业,2020,48(4):6-7,18.蚕桑产业是宜宾市“6+3”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也是丘陵山区助农增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宜宾在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实践中,围绕“拉长一根丝、做优一粒茧、开发一株树、盘活一片地、富裕一方人”的发展思路,以产业精准扶贫为契机,探索出“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的精准产业扶贫模式。
1主要成效宜宾是川南优质茧核心示范区、四川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截至2020年底,全市桑园面积达58万亩(3.87万hm 2),较“十三五”期间增加15万亩(1.0万hm 2)、增长27.9%,产茧丝达2.43万t ,较“十三五”期间增加0.59万t 、增长32.1%,蚕农人均增收达1730元,较“十三五”期间增加380元,增长28.1%。
近年来,高县、珙县、兴文县等县将发展蚕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重点在乌蒙山区石漠化、“三跑土”及常旱区域,发展蚕桑扶贫基地15万余亩(1.0万hm 2),覆盖贫困村125个,成功带动1.08万户贫困户3.2万人脱贫,探索出了“桑树改造馒头山”“桑树治理石漠化”等生态高效的精准扶贫模式,实现了“万亩桑亿元钱”目标,高县和珙县被中国蚕学会授予“中国蚕桑之乡”称号。
2主要做法针对乌蒙山片区石漠化区域面积较大、废弃矿山较多,生态脆弱、土壤贫瘠的特点,充分发挥蚕桑保水抗旱、涵养水土的优势,在贫困山区产业扶贫和石漠化治理中,大力发展蚕桑产业。
2.1规划引领,绘就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导航图全市统一编制了《宜宾市现代农业强市“6+3”特色产业振兴规划(2019-2025年)》和《宜宾市蚕桑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3年)》,将蚕桑产业纳入市委市政府发展农业的主导产业,提出了建设以高县、珙县等为核心的乌蒙山片区10万亩(0.67万hm 2)循环产业带和打造宜宾20万亩(1.33万hm 2)蚕桑产业长廊目标,着力在高县、珙县、兴文县、叙州区建设万亩(666.7hm 2)以上的产业科技园、示范园13个,将珙县蚕桑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创建成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珙县、兴文县、叙州区培育为全省现代蚕业强县。
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泸州乌蒙山片区为例
2020年第1期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城教育时间的年轮进入21世纪之后,在全球经济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的文化与产业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着力点和增长极。
文化产业也是我国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难得契机,经济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已成为推动我国民族地区摆脱传统的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1]本文的研究为泸州地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活性传承探索生态开发之有效路径,为古叙地区文化产业转型发展谏言献策,为乌蒙山地区蕴藏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切实方案。
一、乌蒙山片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现状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乌蒙山区”,是全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六大片区之一,分布在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三省,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人口分布广、少数民族聚集多的连片特困地区。
乌蒙山片区泸州辖区共有26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村落有叙永县有合乐苗族乡、白腊苗族乡、枧槽苗族乡、石坝彝族乡、水潦彝族乡;古蔺县有马嘶苗族乡、箭竹苗族乡、乌龙苗族乡、大寨苗族乡,共计人口85万人,居住有汉族、苗族、彝族等16个民族,是四川省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县之一。
[2]乌蒙山片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少数民族风雨千年独特历史和个性文化的结晶,也是独特的西南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其中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蔺花灯,省级非遗——苗族蜡染与刺绣、市级非遗苗族鼓乐、彝族唢呐、彝族祭风等各种民族文化资源。
二、乌蒙山片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扶贫现实问题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的立国之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2015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脱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要求”。
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昭通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8.24•【字号】昭政发〔2021〕15号•【施行日期】2021.08.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前言《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昭通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重点阐明“十四五”时期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布局、发展重点以及系列重大政策、重大举措、重大工程,是未来五年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宏伟蓝图,是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的重大实践,是全市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能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公共资源配置和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导向,是推动全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是昭通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乘势而上开创昭通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局面、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总结成效经验、深刻把握形势、找准发展定位、明确目标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奋力推动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是昭通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在高质量跨越发展道路上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
五年来,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视察昭通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克难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民生福祉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为全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视域下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测度及精准施策研究
乡村振兴视域下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测度及精准施策研究作者:杨俊严芝清钟文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4年第05期摘要:文章在已有理论基础上,甄选科学合理的指标构建了脱贫地区县域内生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测度我国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4-2020年县域内生发展能力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通过聚类分析法识别出466个(4大类)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研究表明:县域内生发展能力受贫困程度的深刻影响,原有深度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低下等特殊区域;针对中国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临沧-齐齐哈尔能够成为划分区域内生发展能力的重要分界线,即分界线以东是内生发展能力高水平片区、以西为低水平片区、以中是中等水平片区;依据主要制约因素,466个重点帮扶县进一步可划分为综合发展能力制约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县、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制约县、人力资本提升制约县;依据不同类型帮扶县制定因地制宜的扶持政策是新时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引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推进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扶贫概括起来有三个阶段性任务,即大水漫灌式扶贫,广扶贫、成效低——精准扶贫,培育区域内生发展能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共同富裕。
1978-2019年,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0.6%,农村贫困人口从7.7亿下降到550万,减少近7.65亿,取得宏伟成绩①。
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国家划定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明智之举,对所划定的连片特困区域,国家给予针对性地重点帮扶,为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而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注重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内生发展能力提升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雄县乌蒙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镇雄县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十二月目录- 1 -序言 (1)第一章基本情况 (3)第一节规划范围 (3)第二节自然条件 (3)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 (4)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5)第五节发展机遇 (8)第六节重大意义 (9)第二章总体要求 (10)第一节指导思想 (10)第二节基本原则 (10)第三节战略定位 (12)第四节发展目标 (13)第三章空间布局 (16)第一节功能分区 (16)第二节空间结构 (16)第三节城镇布局 (18)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 (19)第一节交通 (19)第二节水利 (21)第三节能源 (22)- 2 -第四节通信和信息化 (24)第五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24)第五章产业发展 (25)第一节特色农业 (25)第二节能源与重化工 (28)第三节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 (28)第四节现代服务业与新型产业 (31)第五节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 (32)第六节产业化扶贫 (33)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35)第一节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35)第二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6)第三节改善人居环境 (37)第七章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38)第一节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38)第二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39)第八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41)第一节教育 (41)第二节医疗卫生 (43)第三节文化体育 (45)第四节科技服务 (46)第五节社会保障 (47)- 3 -第六节社会管理 (47)第七节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48)第九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9)第一节重要生态功能区 (49)第二节生态建设 (50)第三节环境保护 (51)第四节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52)第十章改革创新 (53)第一节深化体制改革 (53)第二节扶贫机制创新 (56)第三节区域协作机制创新 (58)第十一章政策支持 (59)第一节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59)第二节生态补偿政策 (61)第三节投资、产业政策 (62)第四节土地政策 (62)第五节社会帮持政策 (63)第六节特殊群体扶持政策和措施 (63)第七节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64)第十二章组织实施 (64)第一节组织协调 (64)第二节规划管理 (65)- 4 -第三节监测评估 (65)附表 (66)序言- 5 -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作出了重大决策,针对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作出重大部署,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决定实施11个连片特困地区十年扶贫攻坚,乌蒙山区作为主战场之一,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作为乌蒙山区的重要组成,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生态环境、特殊的历史背景、特殊的困难状况,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偏远山区、江河源头为一体,是“一县连三省”、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特困区域,也是协作发展、抱团发展的重要区域。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要求,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国发〔2010〕46号)、《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等相关文件和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关要求以及《镇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镇雄县乌蒙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云南省委提出的“两强一堡”战略、- 6 -昭通市委提出的“建设四基地一屏障一走廊”的发展定位、镇雄县委确定的“123456” 发展思路,突出“集中连片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和跨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的有机结合,并明确镇雄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基本思路、战略构想、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是指导镇雄加快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基本情况- 7 -第一节规划范围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镇雄县28个乡镇234个行政村523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03855人,其中农业人口1415077,非农业人口88778人。
境内有彝族、苗族、白族、回族等17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0%左右。
国土总面积为3696平方公里。
第二节自然条件镇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享有“母亲河”、“美酒河”美誉的赤水河发源地,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煤炭基地县、省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和革命老区县。
是出滇入川进黔的重要通道,具有融入黔西北、川渝经济圈的区位优势,是第三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和攀西六盘水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县春迟秋早、夏短冬长,年均气温11.5℃、年日照1261小时、年降水量903毫米,最高海拔2416米,最低海拔630米,县城海拔1630米。
全境地势雄峻,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奇峰突兀,秀石嶙峋,地表崎岖,地层复杂,是典型的高海拔山区地貌。
石漠化面积约796.4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21.5%;全县无坝区,只有二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
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少数河谷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全县有丰富的煤炭、硫铁矿、大理石、水晶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74亿吨;煤田煤层气储量达843亿立方米,是昭通盆地煤层气总量的7倍;页岩气储量非常- 8 -丰富;硫铁矿资源远景储量达12.3亿吨,占全国硫铁矿保有储量53.82亿吨的22.9%,县级储量居全国前列;马铃薯、魔芋、木漆、竹笋、蚕桑和生猪、土鸡、肉牛等生物资源丰富。
县境内有横江、乌江、赤水河三大水系,大小河流39条,水能资源理念蕴藏量30.3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1.65万千瓦,目前仅开发利用6万千瓦,开发前景可观。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53.0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9.7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8.6亿元。
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27.7:37.2 :35.1,三次产业总体处于“一产降、二产上、三产稳”的态势。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2.7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0.75亿元和35.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7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82元。
城镇化率为20.4%,农网覆盖率为32.8%,公路等级化率为13%,水利化程度为19.6%。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938公里,镇凤、镇威二级公路建成通车,拟建2条高速公路、3条二级公路,大力实施通乡油路、通村公路,成功争取到成贵铁路过境线建设,争取到“镇雄机场”建设列入省“十二五”规划,我县“铁、公、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体系将逐步构建。
社会事业。
更加注重民本民生,着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加强。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深入推进教育- 9 -均衡发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本形成了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良性发展,职业教育与学前教育特色鲜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初中毛入学率达96.1%。
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及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就医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缓解,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62%。
每千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0.54人,每千人有病床821张,有合格村医的行政村比重和有卫生室的行政村比重均达到100%,村卫生人员732人。
农村低保覆盖面逐步扩大,农村低保对象达132400人。
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0%。
民族文化。
镇雄县属少数民族散居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以彝族、苗族两大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浓郁的民族氛围。
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贫困面大。
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1503855人,是全省第一人口大县,其中,农业人口141.5万人,按照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标准,贫困人口有120万人。
按照2010年初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以下的标准,贫困人口有54.3万人。
从历史原因看,镇雄的贫困是历史的沉积;从地理环境看,镇雄的- 10 -贫困与山区多,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灾害频繁密不可分;从文化和思想观念看,教育科技文化落后,人口素质差,文盲半文盲比例高,“等、靠、要”和“听天由命”的传统观念普遍存在;从经济结构看,农业比较脆弱,工业十分落后,服务业不发达,产业单一,发展水平低,经济应变能力很弱。
贫困程度深。
一是区位劣势致贫。
地理环境特殊,远离铁路、水路、机场和中心城市,区域边缘化严重,交通不便,物流不畅,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弱。
二是土地资源致贫。
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有90%以上的国土面积均分布在山区和二半山区,土壤贫脊,人均耕地不足0.8亩。
科技推广难,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三是基础条件致贫。
饮水难、通电难、行路难、通讯难,“四难”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是我县扶贫攻坚重点和难点。
四是自然灾害致贫。
镇雄历来有“无灾不成年”之说,冰雪灾害、干旱灾害、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石漠化现象等比较严重。
五是居住环境致贫。
“十里不见坝,开门便是山”,使得人们习惯于“见地修房、依山安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各项扶贫措施和政策的落实。
六是气候因素致贫。
镇雄地处乌蒙山区腹地,立体气候明显,春迟、秋早、夏短、冬长,年均气温低,日照少,降水量弱。
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严重。
2010年,全县公路等级化率仅13%,水利化程度为19.6%,农网覆盖率为32.8%,城镇化率为20.4%。
这些数据表明,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重要依- 11 -托的交通、水利、电力、城镇四个基础的发展严重不足,长期影响镇雄经济社会发展,结果导致我县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布局不合理,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任务重。
经济发展水平低。
2010年,全县人均GDP达到3780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8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47元。
与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从三次产业发展状况看,一产,优势产业不优,无龙头企业带动,“公司加基地连农户入市场”的产业链条未形成;二产,强势产业不强,还有待于转化升级,工业中的资源型初级产品经济较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三产,投资拉动消费作用不明显,靠的是季节性消费和国家政策性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