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常识》读书心得--什么是管理精编版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管理的常识>读后感》在翻开《管理的常识》这本书之前,我对“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模糊的层面,觉得它无非就是指挥别人做事,让团队朝着目标前进。
然而,当我真正深入阅读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么的肤浅和片面。
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和案例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管理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激发员工的潜能;管理不是让每个人都做得一样,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往往被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所忽视。
就拿我曾经工作过的一家小公司来说吧,那是一段让我对管理有了深刻认识的经历。
那是一家刚起步的创业公司,老板是个充满激情和想法的人。
一开始,大家都被他的热情所感染,觉得跟着他一定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老板特别喜欢事无巨细地过问每一个环节,从项目的策划到执行,甚至连一张宣传海报上的字体大小都要亲自决定。
这导致员工们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大家变得越来越依赖他的指示,失去了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有一次,我们接到一个重要的项目,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营销方案。
按照正常的流程,我们市场部应该先进行市场调研,分析目标客户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然后再提出几个初步的方案。
可老板却等不及,直接在会议上提出了他自己的想法,并要求我们按照他的思路去执行。
结果呢?由于老板没有充分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他提出的方案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比如说,他设想的推广渠道根本不符合我们的目标客户的习惯,导致推广效果很差;他指定的活动形式也没有吸引力,客户参与度很低。
这时候,我们市场部的同事们试图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可老板却认为我们是在挑战他的权威,根本听不进去。
就这样,这个项目最终以失败告终,公司不仅损失了一笔不小的资金,还失去了一些重要的客户。
这件事情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管理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就能做好的,而是要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一个人的优势,让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决策。
拆书-《管理的常识》--什么是管理
《管理的常识》--什么是管理而前开始看陈春花教授的《管理的常识》,书中对7个让运营管理发挥绩效的基本概念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这还是陈教授丰富实践经历的产出,很老朋友看到这本书,帮助我打开了管理的管控元认知。
那么什么是运营管理呢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不谈对错,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管理主要是管事,而不是管人,绩效就是管事理人对组织的结果。
绩效包括效益和效率,而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有好的效益的签定的需要高的效率以能够用最快又时间同时这个结果。
在监督管理中两个经常听到三个对立面:功劳与苦劳、能力与态度、才干与品德;很多管理者在真实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总会进入两难的局面,其实当你明确了管理只对绩效负责,在管理工作上不谈对错,面对事实,解决问题,那这些风险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将才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会;能力可以产生财务管理,而变为态度只有转化成了能力才能产生绩效;才干产生绩效,而品德只有带动了才干才能产生绩效。
在日常的考核和运营管理中,绝对的理性或许很难存在,但是只有你恰当了目标是绩效,明确了作为企业管理者的职责,你才能做的更好。
但是,把绩效的维度放大到未来的发展战略,在招聘和提拔的时候,考量要稍微做些修正了。
在招聘管理人员的时候,就需要首先考量人则这个人的品德和态度,关注他的资产价值取向,才能不是优先考量的条件;在提拔管理人员的时候,就可以就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与否是他是否能带领团队走在正确的路上,这个时候首先要考量的就是它的品德和态度了。
二、管理是责、权、利的分配在任何一个运营管理单元上,责任、权利和利益,这八件事必须要同时、对等发生的发生在一个主体脸上,三者的调剂菱形应该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
很多管理者喜欢把权力、利益留下,而把责任分出去,好一点的会把利益也分出去,但是授责而不授权,这些都是有风险问题的。
权力独大,将会导致权力寻租;利益独大,就会引发内耗暴力事件;责任独大,一定会孕育出消极怠工。
责任可能需要靠一定的资源来配合,而且只有把责任分配下去了,金融人才会激发出能力和热情,才能真正以期获得培养起来,要提高效率就得在界定过错的同时,配备合适的资源,所以基于责任所做的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就是最合适的管理行为,管理者不仅要授责,还要授权给利,甚至要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优势,最好的管理状态应该是一家企业基本处于职位明确、责任明确、激励明确的管理体系中会。
《管理的常识》的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管理的常识》的读后感《管理的常识》的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管理的常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理的常识》的读后感篇1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一个人不仅仅要有能力,更要有让人服从你的能力,这个能力则是管理。
管理学教材的作者斯蒂芬·P·罗宾斯指出:管理是通过别人或者和别人一起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这本《管理的常识》主要从沟通、激励、领导、决策、计划执行等方面讲述如何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管理者。
一、发现才干,因才适应。
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弱点,而我们不要把注意力只集中在改变人的弱点上,应该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使其发挥到最好。
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和规范来限制人的不良倾向,又通过培训来教人掌握各种技能。
但要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完成。
所以与其把时间精力用于改造一个人,还不如顺应人的天性,尊重人与人天性的差异,让其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目标明确,与之沟通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没有方向,目标不一定要多远大,只要够明确就可以了。
把一个大目标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一个一个的去完成,那样可以激发员工的兴趣,从而工作更加有效率。
完成目标后会有一定的成就感,而使员工更加积极的去完成其他的目标。
所以目标必须存在的。
是可以衡量的,是可以判断的。
管人重在沟通,沟通可以消除隔阂,沟通可以激发积极性,沟通可以提高效率。
沃尔玛公司总裁沃尔顿曾说过:“如果必须将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就是沟通。
”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沟通去传递信息,增进相互交流,了解真实情况。
如果你不与员工沟通,又怎么能发现其中是否有什么问题?没有发现又如何来解决?三、化解问题,培养干将无论是哪里有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需要我们灵活化解的。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管理的常识》是一本由彼得·德鲁克所著的管理经典之作。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视角,对管理这一领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成为了许多管理者和企业家的必读之作。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管理这一领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德鲁克在书中提到了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他认为,管理的核心在于使组织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以实现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明白了管理的重要性,管理者不仅要关注组织的运作和发展,更要关注如何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和成功。
其次,德鲁克在书中提到了管理者的职责和能力。
他认为,管理者的职责不仅在于领导和管理团队,更在于塑造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为组织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和决策。
同时,他还强调了管理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
这些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管理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领导力和战略眼光,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
另外,德鲁克在书中还提到了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一些重要品质。
他认为,管理者需要具备责任感、诚信和正直、勇气和决心等品质,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这些品质不仅能够帮助管理者建立信任和尊重,更能够帮助他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坚定和果断。
这些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作为一名管理者,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需要具备一些重要的品质和素养,以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
最后,德鲁克在书中提到了管理的实践。
他认为,管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实践。
管理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他还强调了管理者需要具备的创新精神和开放心态,以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
这些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管理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以适应和引领组织的发展。
总的来说,读完《管理的常识》让我对管理这一领域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德鲁克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和见解,让我深受启发,对管理者的职责、能力、品质和实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管理的常识读书心得
管理的常识读书心得在读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和其所需的常识。
通过不同的管理学著作,我学到了许多有关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以下是我个人的管理常识读书心得。
第一、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管理是指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协调和激励员工,合理分配资源的过程。
在组织中,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管理,组织能够实现高效运营,提高竞争力,取得长期成功。
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确保团队的协同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组织的潜力。
第二、领导与管理的区别:在管理学的研究中,经常会涉及到领导和管理的概念。
领导和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有一些本质的区别。
领导是指通过影响他人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侧重于启发和激励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而管理则更加注重实现目标、规划和组织工作,以及控制和监督员工的执行情况。
第三、有效的沟通与团队建设:沟通和团队建设是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有效的沟通,管理者能够与员工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促进理解和协作,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团队建设则是指通过激发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和积极性,提高团队的业绩和创新能力。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应该注重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激励他们积极进取。
第四、战略规划与变革管理:战略规划是指为实现长期目标,明确组织的愿景和使命,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计划。
战略规划是管理者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决策。
变革管理则是在组织面临变革的过程中,帮助员工和组织适应和应对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在新时代快速变化的环境下,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战略规划和变革管理能力,以应对市场的挑战和机遇。
第五、决策和问题解决:在管理过程中,决策和问题解决是无法回避的重要环节。
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在面临各种挑战时做出明智的决策。
同时,他们也需要善于解决问题,通过识别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方案并实施,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结起来,管理涉及到组织、领导、沟通、团队建设、战略规划、变革管理、决策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管理的常识》这本书,是作者Peter F. Drucker所写的一本管理书籍,它主要探讨了企业管理中一些重要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在本书中,Drucker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的思想与方法,使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刻地理解了管理的概念。
首先,在本书中,Drucker强调了管理的本质在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认为,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必须由一个核心思想支配,即如何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同时,在决策方面,管理者也必须认识到,只有根据客观实际的情况所作的决策,才能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和进步。
因此,只有在正确的决策下,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管理与决策的紧密联系,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了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优化管理来实现。
其次,Drucker还强调了工作的效率与效益应该是管理的核心。
他认为,企业的管理必须重视效率与效益的平衡,而且必须在不断提高效率的同时增加效益。
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决策,而且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体系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Drucker实践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例如管理者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引入新的科技和技术等等。
这些具体的实践方法,让我认识到,企业的管理必须不断调整、创新才能够跟上市场的变化,做出最优的决策。
此外,Drucker还探讨了领导力的重要性,他认为领导者必须催促员工不断创新,激励员工尽力工作。
他同时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有自己的使命与目标,必须要敢于尝试新的想法,在困难面前不容易放弃。
而强大的领导力,可以更好地推进企业的发展,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领导力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认识到领导者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领导企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总之,本书给予了我很大的收获,让我对企业的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这本书值得每一位管理者去阅读,不管是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新人,还是资深的企业高管。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本书主要围绕管理者、管理、组织、激励、决策、计划、控制几个企业中的核心功能进行论述,更多的是分享一种定义、一种概念、一种认知,是偏概念性的一本书籍。
今日的分享也是将每章的精华部分、凝练部分做一个汇报:什么是管理者?管理者就是让自己的上司和下属获得绩效。
如果你的存在,让上司没有成就,让下属没有成就,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管理者一是实践与经验属性,另一方面就是专业和知识属性。
什么是管理?管理观第一点,管理只对绩效负责(功劳与苦劳、能力与态度、才干与品德)。
第二个观点,管理是一种分配(权力、责任、利益)。
第三个观点,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经营需求决定管理要求,这是本和末的问题)。
什么是组织?组织是为了目标而存在的,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目标、提升效率。
通俗意义上的组织可以理解为企业或者公司,组织需要用目标、责任、权利来链接而不是感情和关系。
当然公司要想创造好的情感氛围的前提,是一定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基础。
大家都有责任,但是却没人承担责任才是组织中最可怕的现象。
怎么设计组织?组织结构设计的第一个原则是统一指挥,一个人只能有一个直接上司。
第二个原则是控制幅度,一个人合适的管理幅度是7人以内,越往下越大,越往上越小。
第三个原则是分工明确,纵向代表经营的职权线,横向代表资源的职能线。
第四个原则是部门化,做同类事的人必须在同一部门,避免资源被过度分解。
什么是激励?激励≠涨工资,工资也就是钱是保健因素,不是激励因素,也就是说工资不合适会引起人的不满,但工资合适不一定会引起人的满足感。
真正的激励是为了让人们自主的做出选择并愿意为此付出。
激励一定要站在被激励方的角度去想,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别人想要什么。
简单来说激励是满足潜在需求、深层需求,只满足基本需求并不是激励。
什么是决策?决策有一个最终要的前提和原则就是:集体决策,个人负责。
然而在现实中,往往出现个人决策,集体负责的情况。
决策是为了能够执行,而不是追求正确性。
管理的常识优秀读书心得
管理的常识优秀读书心得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关于管理的常识和经验。
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个人管理,掌握一些管理的常识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效率。
接下来,我将分享我在读书中得到的一些管理的常识和心得。
1. 目标管理在管理中,设定明确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目标能够给人以明确的方向,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安排工作。
读书中,我了解到有效的目标管理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明确性、可衡量性、可实现性和时限性。
明确性是指设定的目标需要明确具体,不能存在模糊性;可衡量性是指我们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指标或标准来评估目标的完成情况;可实现性是指目标需要在我们的能力和资源范围内能够实现;时限性是指设定目标的时候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以增强紧迫感。
2. 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团队的力量,可以集思广益,协同合作,实现更大的效益。
在读书中,我学到了一些关于团队合作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
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尊重和理解,并且要鼓励各个成员的参与和贡献。
其次,要合理分工和协调工作。
每个成员应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分配任务,同时要及时沟通和协商,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最后,在团队合作中要注重团队建设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通过定期的团队活动和培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 沟通与决策在管理中,良好的沟通和正确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在读书中,我学到了一些关于沟通和决策的方法和技巧。
对于沟通来说,要注重沟通的双向性和清晰性。
有效的沟通应该是双向的,要注重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意见和要求。
同时,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决策来说,要注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在做出决策之前,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收集和了解相关的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和评估,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团队合作也是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团队成员的参与和讨论,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和决策,增强决策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管理的常识优秀读书心得[5篇]
管理的常识优秀读书心得[5篇]第一篇:管理的常识优秀读书心得传统管理的意识是“把人给我管住“就是管人理事,把人管好了,事情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
管理的常识是什么?下面写写帮文库小编整理了管理的常识优秀读书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管理的常识优秀读书心得篇一几年以前,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在不改变组织架构,不增加人员配备,不增加投资预算的情况下,一家农牧企业的销售额,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从20多亿元,上升到接近80亿元。
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这家企业的营收计划是800亿元。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一家农牧企业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答案是:管理。
管理就是把理论变成常识的过程。
看完一本叫《管理的常识》的书之后,这句话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
我们会发现,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作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管理的地位会更加重要和突出。
管理本身是一件系统工程,但是一定要让管理回归简单、形成常识、便于操作,不让它成为管理者或者被管理者的负担。
只有后台管理水平的提升,才可能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实现前台营销效果的改善,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者需要具备全新的能力,不能只满足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应更善于发现市场机会并解决问题。
国内很多企业,产品设计、引进和业务流程的安排等,都是由后台管理人员决定的,往往对市场变化更敏感的一线营销人员在这方面的话语权很小。
如果想让邮政产品和流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甚至形成新的增长点,就应该设计相应的工作机制。
我们可以学习互联网企业设置用户体验官的岗位,鼓励管理人员直接面对客户,让他们更加主动了解市场发展趋势;通过机制的设计,鼓励和支持员工大胆开展探索,从而提高企业决策的效率和效益。
管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基层企业和员工执行不力的问题。
这里面固然有基层领导不重视、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原因,但也可以从管理支撑中找到问题的根源。
试想一下,因为各个条线的后台管理要求,支局长和营业员要记住那么多的规章制度,每天在很多个信息系统之间来回切换,填报各种各样的报表,有效工作时间被大大压缩,又哪来的精力去办理更多的业务、拓展更多的客户?同样,如果客户经理在产品推广过程中,缺乏营销工具和营销话术的支撑,营销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第二步:行为习惯的改变
第三步:评价习惯的改变
第四步:对话习惯的改变
学习分享
所以概念性的力量是领导最重要的技能,如果管理者能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成员就可以有效地执行。其实一个人能不能由基层上升到高层,就取决于这个概念技能,取决于能不能让复杂问题简单化。
三、管理的角色定位
1、什么是领导
核心人才对于每一家公司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资源,如何发挥核心人才的作用,是领导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对于核心人才的管理来说,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三、管理的角色定位
1、什么是领导
(1)学会分工,掌握授权技巧:
(2)好的工作关系由五方面组成的:
四、如何做好管理
1、什么是激励
四、如何做好管理
2、决策如何有效
决策如何有效,要从以下四个维度思考:
四、如何做好管理
2、决策如何有效
管理者所要做的是保证整个经营过程良性和持续,因此如何降低风险就是管理者优先选择的逻辑,在这个前提下,集体决策就是最好的选择。做到集体决策有效,需要团队的智慧,至少需要满足这样一些条件:
责任的问题一直是管理的基本问题,集体决策的实现需要个人负责来保证。责任的概念永远是个人的概念,没有集体责任这样一个概念,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非常明确,不能够有任何的含糊。没有明确的个人责任意识,就无法让管理变得有效;没有个人责任意识,就无法承担经营的后果,最严重的是,没有个人责任意识,就不会有风险控制。
四、如何做好管理
1、什么是激励
不理解激励因素下,以下情况激励无法发挥作用:
建议不要动用激励的措施,而是切实地改变人们所处的工作状态,合理的工作量设计、清晰的职责、明确的任务以及公平的待遇,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才会安心工作,在此基础上,增加激励的措施,就会获得高的工作绩效。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管理的常识》是一本由彼得·德鲁克所著的管理学经典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成为了全球管理学界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不仅对管理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能够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在阅读完《管理的常识》之后,我深受启发,对管理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彼得·德鲁克在书中提到了管理者的职责和使命。
他认为,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价值,而不仅仅是追求利润。
管理者应该注重对员工的关怀和培养,倡导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从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潜力,还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管理者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为企业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彼得·德鲁克还强调了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他认为,管理者应该具备卓越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且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团队的工作。
此外,管理者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能够与员工和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这些素质和能力不仅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还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最后,彼得·德鲁克在书中还提到了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一些重要观念和方法。
他认为,管理者应该注重对绩效的管理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此外,管理者还应该注重对未来的规划和布局,能够洞察市场的变化和趋势,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和发展方向,从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通过这些观念和方法,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的挑战,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综上所述,《管理的常识》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管理学经典著作,它不仅对管理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能够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管理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发展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目标。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管理的常识》读后感《管理的常识》是一本关于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权威著作,作者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深入分析了管理的核心要素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本书共分为几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着独特的主题和内容,下面将对每个章节进行细化介绍。
第一章:管理基础知识本章主要介绍了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阐述了管理者的角色和责任。
同时,作者还解释了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技能,对于想要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来说,这些基础知识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章:组织与团队管理本章重点讲述了如何建立和管理一个高效的组织与团队。
作者详细介绍了团队的组成和运作机制,以及如何进行团队建设和激励,以实现整体绩效的最大化。
第三章:领导力与决策本章讲述了领导者应具备的领导力素质和决策能力。
作者通过实际案例和理论分析,向读者阐明了优秀领导者的核心特质,以及在面临复杂决策时的应对策略。
第四章:沟通与协调本章主要探讨了沟通与协调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作者介绍了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并提供了解决沟通障碍的实用建议。
此外,本章还强调了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第五章:创新与变革管理本章讲述了创新与变革对于组织和管理的重要性。
作者强调了创新的推动力和变革管理的策略,以及如何应对创新中的风险和挑战。
读者可从中获取关于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知识和指导。
附件:本文档还附带了一些支持性材料,包括相关案例、图表和工具,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管理的常识。
法律名词及注释:1·管理:指通过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法,以达成预定目标的过程和活动。
2·组织: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系统。
3·领导力:指领导者通过影响和激励他人,引导团队实现目标的能力。
4·决策:指在面临不同选择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做出决定的过程。
5·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理解过程,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交流。
6·协调:指调整不同行动、部门或个人之间关系和活动的过程。
《管理的常识》阅读感想
《管理的常识》阅读感想第一章什么是管理一、管理的理解1.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2.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管理要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是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原因和责任,那么大家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知道要马上去解决,这就是管理的思维。
本人观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责任,防止下次再犯,这个问题管理的思路似乎也不能抛弃吧?3.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对于很多企业管理而言,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清晰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
界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管理。
4.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让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合二为一老板对于员工的忠诚看得很重,其根本原因就是管理能力不够,无法很好地评价员工的贡献以及不断满足有能力员工个人能力不断提升的要求。
5.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思考:那些最重要的资源往往被公司上层所控制,很多公司的领导不去想办法让公司的员工尽量获得这些资源,而是通过控制这些资源来赢得个人的权力。
二、我倡导的管理观6.管理只对绩效负责a) 对于管理而言,我们需要有好的效益的同时最快的时间达成这个结果b) 少谈苦劳多谈功劳c) 能力和态度:要正确对待能力和态度的关系,过多地关注态度,结果只能是大家认为态度好就可以了,而不愿意真正地用能力说话。
思考:态度问题也还是关注的,作为思想工作的一个方向,但是主次顺序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能力是否胜任。
对于管理者而言,判断态度好不好,看他在你面前的表态是否积极,是否天天加班,是否任劳任怨。
这种做法往往容易出现对离你近的容易看到的,评价过高。
而离你远的不容易看到的,甚至有人在背后诋毁的,评价过低。
这种评价过于主观。
而判断能力强不强呢,需要有评估标准,这个对于老板来说,并不容易。
所以改为对于态度的评估,会比较轻松而已。
d) 才干和品德我们的下属很少有德才兼备的,如果让老板去选择,80%的人会选品德。
管理的常识优秀读书心得
管理的常识优秀读书心得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智慧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管理的常识以及我在读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管理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涉及到组织、计划、协调、指导、控制等多个方面。
良好的管理能力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在读过很多管理方面的书籍后,我总结了以下一些优秀读书心得:一、重视沟通和团队合作在组织中,沟通和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者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让团队成员有发言权。
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可以促进信息的流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
读书期间,我特别关注了一些关于沟通和团队合作的书籍,比如《沟通的艺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
这些书籍教会了我如何倾听、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激励团队成员,从而提高沟通和合作的效果。
二、注重目标设定和计划有效的管理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
管理者应该清楚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
在读书过程中,我读到了一些关于目标设定和计划的书籍,比如《五大管理定律》、《目标:一个企业如何设置和实现》等。
这些书籍教会了我如何设定目标,如何制定计划,以及如何调整计划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培养领导能力管理者需要有良好的领导能力。
领导能力可以帮助管理者有效地影响和激发他人,使他们能够全力以赴地完成工作。
在读书过程中,我读到了一些关于领导能力的书籍,比如《领导力的21个不可忽视的法则》、《好领导都需要知道的事情》等。
这些书籍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积极的、激励他人的领导者。
四、学会自我管理管理他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学会管理自己。
自我管理是管理他人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自我管理的技巧,我们才能更好地管理他人。
在读书期间,我读到了一些关于自我管理的书籍,比如《人脉是投资》、《思考快与慢》等。
这些书籍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情绪和资源,以及如何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完整word版)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什么是管理?管理以什么做导向,以什么来检验?这是每一个管理者都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之所以在管理实践中存在如此多的误解、偏差以及资源的浪费,是因为大家在管理问题上依然以经验为导向,依然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发展,依然在过度使用资源而不是让管理本身发挥效能,依然相信管理者自己的技能。
这本书就是围绕这些管理误区展开的,把理论和概念用最简单、易用的方式呈现出来,让理论可以直接和管理行为衔接。
这本书从8个基本概念进行讨论:1、什么是管理;2、什么是组织;3、什么是组织结构;4、什么是领导;5、什么是激励;6、决策如何有效;7、什么是计划;8、什么是控制。
在实践中需要从6个方面去看待问题:1、管理须用问题做导向,勿用成就做导向;2、管理中,不要把人和事混为一谈;3、管理的关键在于问题发掘是否准确到位;4、管理手段还需要极大地提升;5、管理是成果检验和外部评价;6、管理的核心价值是激活人。
管理一定是来源于实践的,没有管理实践的成效,我们无法真正获得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理论。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效率,管理从根本上意义是解决效率的问题。
管理的效率分为劳动效率、组织效率、个人效率。
先解决劳动效率,然后解决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
当顺序颠倒时我们会发现管理无效。
因为个人效率需要支付条件,而支付条件是需要组织给出的,如果没有劳动生产力的产出就不可能有组织效率,没有组织效率就不可能有个人效率。
从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组织中充分发挥作用,每一个人都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而每一个管理者都可以让下属拥有绩效,并获得成长;更重要的是,因为管理者有效的管理行为,本不能胜任的工作得以胜任。
同样的资源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二篇)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在今年的第三季度,我把管理的常识这本书读了一遍,也让我学到了许多关于管理这一块的知识,弥补了自己在管理这方面的一些欠缺,书里边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到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受益匪浅。
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下属去揣摩领导的意图,这说明领导的指令不清,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
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的事。
只有上下岗位都做相同的事,说明这个单位的管理是合格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所谓的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就是这个原因。
领导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二、管理没有对与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根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
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
不管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
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管理的重点是管事,同时也要理解人和尊重人。
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得管理。
很多管理的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
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情绪或者感情做事,这样的做事方法一定是无法评级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
界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管理。
四、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
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合二为一,两者是否一致,是管理中最大的挑战。
中国企业大都把忠诚看得很重要,其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
企业需要关注个人目标的变化,在企业组织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不断实现和提升,管理的挑战在于,让优秀人才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管理的本质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明确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并将其传达给下属,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工作方向和重点。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下属的需求和利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对组织的重要性和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在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可能来自于内部,也可能来自于外部。
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需要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的决策。
同时,我们也要勇于面对问题,不回避、不推诿,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任务,而不是为了控制和管理员工。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工作的流程和方法,而不是员工的行为和态度。
在管理中,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让员工按照制度和流程进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利益,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支持。
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在管理中,我们需要将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分解为个人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让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员工的个人发展和需求,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在管理中,我们需要关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确保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一线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任务。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在管理中,我们需要关注绩效的评估和考核,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让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贡献得到客观的评价和认可。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管理的常识》读后感《管理的常识》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管理书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对管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和建议。
下面将对本书的各个章节进行细化阐述。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本章介绍了管理的起源和基本概念。
作者通过分析管理在不同环境下的作用和特点,帮助读者理解管理的本质以及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第二章:有效沟通与谈判技巧本章重点介绍了有效沟通和谈判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良好的沟通和灵活的谈判技巧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第三章:团队建设与领导力本章讨论了团队建设和领导力的关键要素。
作者重点介绍了如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培养有效的领导力,以提高团队的绩效和竞争力。
第四章:决策与问题解决本章探讨了决策和问题解决的方法。
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的决策模型和问题解决技巧,指导读者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人力资源管理本章讲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作者介绍了招聘、培训、激励和绩效评估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帮助读者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提升组织绩效。
第六章:项目管理与时间管理本章讨论了项目管理和时间管理的原则和技巧。
作者以案例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指导读者如何合理规划和分配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项目成功率。
第七章:战略管理与变革管理本章介绍了战略管理和变革管理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分析成功的战略和变革案例,帮助读者理解战略管理和变革管理的关键要素和方法。
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合同:双方或多方之间达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2:著作权:对原创著作享有的法律保护,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电影等创作。
3:知识产权:对知识和创造性产物的法律保护,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
4:劳动法:规定劳动关系和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
以上是对《管理的常识》这本书的读后感总结。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管理的重要性和技巧,对团队建设、决策问题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XXX《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XXX《管理的常识》读后感《管理的常识》读后感——管理与领导的自问什么是管理?管理是每个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从根本意义上解决效率的问题,XXX精辟的阐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性就是成就。
什么是常识?即普通知识,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而《管理的常识》一书是把这两个词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在这个创新与超越的时代,管理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需要,通过《管理的常识》这本书,让我很清晰的认识到只有把管理变成一种常识,管理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深入书中几个模块知识的研究,我深有感触,不禁对自己进行了两个问题的发问。
一、管理有没有标准?管理是一门科学,也就意味着管理是有迹可循的,是存在标准的。
XXX教授把管理的基本规律定为: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对这一观点我颇为认同,现今管理仿佛步入了一个误区:当工作产生了问题,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对问题先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明确责任,然后再解决问题,看似正确的步骤,等这一系列下来,往往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处理时间,及时性降低。
很多问题可能经历过一次就不会再犯,这样管理者要不断的面对新的问题找新的原因,增加工作的同时降低工作效率,所以一开始就没有必要对一些一次性问题在查找原因一步步进行分析上面浪费时间,因此对于销售,尤其是销售出的产品出了问题之后,正确的是一开始就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先把问题及时尽早的解决完成,再去考虑出现的原因等一系列其他的问题,这样不仅为客户留下良好的负责任的印象也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至于原因责任人等一系列的分析,完全可以放在内部解决。
我认为只有对待那些反复发生的问题才有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的必要,而一个好的管理者,是不存在反复问题出现的情况的。
管理的另一个标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我们往往是很愿意管理他人的,但反过来想我们是不愿意被他人牵制的。
组织中人与人很难平等,只能公正(接下来会详谈这里不细说),这注定以人为管理偏向即使因材施教也是很难行的通的,而管事则相对简单的多,管理所要做的工作是让人没有办法出错,因为正如作者所言,管理所面对的人,不能够用道德来评价,只能够用行为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价,因此工作中对一小我管理的好坏不是对他这小我的评判,而是他干事效力的评判、干事正确率的评判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就必须明白管理的都是工作而不是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有二种方式,一种起始于承认自己某方面的无知,抱着求知的心态;一种是对某个话题感兴趣,同时自己也有心得,通过读书梳理自己的认知。
公司发了本《管理的常识》给经理人。
读此书,以第二种方式。
自己对管理这个话题有自己见解。
虽然通过项目实施灌输给客户,能让客户接受。
但依然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加以改善(谈不上完善)。
《管理的常识》包括了7个主题,第一个是“什么是管理”。
本文的心得,针对这个主题。
管理到底是管人还是管事?作者的答案是: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她以海尔售后管理为例,海尔的星级服务就是“三个一”(一双拖鞋、一块抹布、一张地毯)
可能有人对此有异议,觉得管理者如果管事,会沉浸在琐事中。
我认可作者的观点,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管理既不是管人,也不是管事,而是管“人做事的方式”。
海尔的“三个一”,就是售后做事的方式。
之所以有些管理着被琐事所累,因为他们管的不是“做事的方式”,而是“做事的后果”或“具体事务”。
作者谈到管理对绩效负责,非常认同。
我们很多项目团队,做得很累,但是没有客户认可的成果出来。
项目迟迟无法关闭。
我对这类项目的项目经理非常不满。
做的东西客户不认可;客户不认可,项目无法推进;项目无法推进,公司无法收款。
你不要说自己有多辛苦。
宁可你偷懒在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也胜过天天泡客户现场,蹭客户的午饭,占客户的网络带宽。
世上最可怕的是勤奋的笨蛋,而且他的勤奋只在体力上,脑袋还是懒得很。
作者谈到选材,在“德”和“材”之间的取舍。
德才兼备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
作者对于这二者的取舍,观点比较矛盾。
一方面,说“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
另一方面,谈到在招聘人员时,首先考虑品德,提拔人员时,也需要首先考量他的品德。
以此观点,我感觉作者是让才干的人去做事,好处却都让给了有品德的人。
怪不得中国人都喜欢披“德”的外衣,原来“德”能带来实惠。
我对于人的衡量,“才干”和“品德”是工作的输入物,而我们管理关注的是“绩效”,绩效是输出物。
输出物“绩效”才是我们真正关注的。
举个例子:3*2=6
3是才干,2是品德,6是绩效。
有些人,才干不足,只有2,品德尚好,是4,有团队亲和力,别人也愿意帮他,他的绩效就是8。
比如孙权。
有些人,品德好得很,好好先生一个,大家都喜欢他,品德是5。
能力实在不行,只有1,结果绩效只有5。
比如刘备。
有些人,才干是有的,4;但是品德一般,缺乏团队精神,自我中心,利益归我,责任归他,只有1,结果绩效只有4。
比如吕布。
更有甚者,才干很强,达到了5,但是缺乏职业道德,品德甚至是-1。
结果只有负绩效。
比如雷曼兄弟公司做花账的高管。
片面谈才干或者品德都是无意义的,这是个乘积关系。
但是,我不认为“德才兼备”这种说法有意义。
大而全,最终反而只会出庸人。
对于品德,必须承认,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没有必要过度引申。
引用法理学的观点:恶政出恶法,恶法出恶人。
人无善恶,环境造人。
品德,可以后天在环境中塑造。
如果我们希望拥有有品德的员工,首先我们就要建设有品德的企业文化,制定防范错误的操作规范&流程&制度。
就像之前所说,管理,是“管人做事的方式”,不是“管做事的后果”或者“管做事的人”。
员工的品德,具有共性,由环境决定。
公司是染缸。
才干,则具有个性,由个人的能力、潜力、驱力组成。
如果让我选材,会关注具备个性的先天的“才干”,而不考虑共性的后天的品德(除非该人有心理障碍)。
如果有10个员工,会让9个人去做事,展现他们的才干;让另外1个人不断优化规范,保障9个人的品德。
作者还谈到“管理”和“经营”的关系。
经营是选择正确的事情,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确。
经营是目标,管理是手段。
用德鲁克的话说,管理是正确地做事,经营是做正确的事。
作者提到“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
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
作者谈到权力,是个人的还是组织的。
作者的观点认为权力是组织的。
权力需要承担组织职责。
权力如果没有责任,则权力变成了象征和待遇。
这种管理不是现代管理,而是封建管理。
从这里,引申出去。
和谐国,到底算不算一个现代国家?还是个封建余孽?权力和组织挂钩,和职位挂钩。
在这个职位上的,拥有这个权力,当时承担权力背后的责任。
离职后,空空如也。
而不是弄个什么X顾委的头衔,没事找事说风凉话,有利找利削尖脑袋。
人去就应该茶凉。
美国国务卿赖斯,卸任后,就是一个大学里的研究员。
对权力的定义,决定了管理的本质。
作者提到“职责清晰的分工,权力明确的分配,等级安排合理,组织结构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