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送别诗教案 高度概括优质课
送别诗高考复习教案
送别诗高考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送别诗》高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送别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掌握《送别诗》的基本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3. 分析《送别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1. 《送别诗》的课文材料和相关解读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或音频,引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于《送别诗》这个题目的理解和猜测。
讲解诗歌背景:1. 介绍《送别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析《送别诗》的主题和意义。
分析诗歌结构:1. 分析《送别诗》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2. 解读《送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意象和象征意义:1. 分析《送别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何种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情感和主题。
文学鉴赏和写作训练:1. 分组讨论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取有关情感、人物或场景的素材,进行创作练习。
课堂总结:1. 总结《送别诗》的主题和意义。
2. 强调学生在高考中如何运用《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独立阅读《送别诗》并撰写读后感。
2. 布置学生根据《送别诗》的主题和意义,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辅助策略: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设备和互动讨论等方式提高课堂参与度。
2.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于《送别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其他类似主题或风格的诗歌作品。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注:此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送别》诗鉴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送别》诗鉴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送别诗鉴赏简阳市三岔中学吴翠英教学目标: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教学重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教学设想:从分析情感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二、背诵学过的送别诗提示:我们先看看我们学过的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感情。
引导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送别诗,边背边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茫然、怅然若失。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宽慰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劝慰中带难分难舍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表诗人志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情感:朋友间的友谊。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留恋、关怀,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三、鉴赏方法:这些诗在写法有什么共同特点,你们能说出来吗?析例:(一)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析: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缠绵的离愁,突出别后的怅惘、孤寂与落寞。
2、作者是怎样表达离愁别绪的?“劳歌一曲解行舟”,“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
高考送别诗鉴赏教案
高考送别诗鉴赏教案高考送别诗鉴赏教案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1)首先说“三维目标”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1、继续学习第 25 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 1、2 小节,品味“赏景藏情”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 1、2 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 (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 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
_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_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_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
[副板书:烟花三月](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
古诗 送别 教案
古诗送别教案教案标题:古诗《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在送别时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通过学习古诗《送别》,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古代诗人在送别时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通过朗读和解析古诗《送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古诗《送别》的课文、课件、录音设备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回忆送别的场景和感受。
2.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
步骤二:朗读课文(10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送别》,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2.学生跟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抑扬顿挫。
步骤三:理解课文(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送别》的诗意和情感。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带领全班进行讨论,梳理出古诗《送别》的主题和意义。
步骤四:表达与创作(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或表达。
2.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送别的文章、创作一首送别的诗歌或演绎一段送别的情景。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步骤五:拓展阅读(10分钟)1.教师推荐相关的古代诗歌或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
2.学生自主阅读并选择一篇感兴趣的作品进行分享。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和收获。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学习情况。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古代文化展览、阅读更多的古代诗歌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
2.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解析,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或表达作品,包括内容、表达方式和创意等方面。
〖2021年整理〗《送别诗鉴赏》优秀教案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送别诗鉴赏教案教材分析:赠友送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分析、对情感的把握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
一、知识目标⑴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⑵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二、能力目标:⑴体会送别诗的鉴赏方法;⑵总结送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⑴体会送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⑵总结送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一.导入新课“多情自古伤离别”。
千百年来,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
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于是故土之思、亲人之念、挚友相别无不牵动了人们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走近诗人的心,感受送别之情——鉴赏“送别诗”。
二.探究研讨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赠××”∕“××地送××”)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一)了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1、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2、送别诗常用意象:⑴空间意象:长亭、谢亭、劳劳亭、古道、灞陵桥(亭),南浦、渡口、曲江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送别》(教案)
-在文化理解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雨霖铃》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送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和朋友分别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送别》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句意象和背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古典诗词文化,认识词牌《雨霖铃》的特点,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语气和情感,以表达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4.背景了解: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词牌《雨霖铃》的特点。
5.诗歌主题:探讨诗歌表达的主旨,即离别之情和相思之意。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送别》,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体会诗人的离别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增强语感,学习并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我们共同学习了《送别》这首诗。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具体分析诗句时,还显得有些吃力。尤其是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诗句意象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同学们的生活经历,他们能较快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中。但在新课讲授中,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可能过于抽象,学生们对“意象”、“修辞手法”这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次我可以尝试用更生动的例子或图片来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送别 课程教案
送别课程教案教案标题:送别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诗歌《送别》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重点:1. 理解《送别》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诗歌《送别》的复印件。
2. 学生的笔记本和铅笔。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送别》这首诗歌的作者杜甫,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二:诗歌鉴赏(15分钟)1. 教师朗读《送别》,并引导学生跟读。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3. 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步骤三:情感表达(20分钟)1. 提醒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离别或别离的情感经历,并写下相关的记忆或感受。
2. 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情感经历,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步骤四: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邀请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或将诗歌展示在黑板上。
2. 学生可以选择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建议和评论。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杜甫的诗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诗歌鉴赏方法,如韵律、意象等,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案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的诗歌创作质量和表达能力。
高考专题复习:送别诗专题 教案
人教版高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高三语文教研组【教学目标】1.总结归纳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特点、表达技巧、情感类型;2.培养自主鉴赏送别怀人诗的能力,掌握规范答题方法;3.感受古典诗歌尤其是送别诗的意旨之美,珍惜与亲朋好友的相聚时光。
【教学重点】通过典例分析总结归纳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特点、表达技巧、情感类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鉴赏送别怀人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点播法、讲练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2022年11月2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送别》音乐营造氛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的一生注定充满了聚合离散,这也让离别成为古代诗词的既定主题之一。
今天,让我们走进送别诗,去感受诗歌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
二、知识梳理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别”或“送别”等字眼。
如李白《送友人》、高适《别董大》、骆宾王的《易水送别》。
2.常见意象:⑴时间:黄昏(夕阳、日暮)、月夜、清晨、秋、暮春。
⑵空间:长亭、谢亭、劳劳亭、灞桥、灞陵亭、柳岸、西楼、渡口、南浦;⑶环境:杨柳、柳絮、杨花,春草、杜鹃、寒蝉、大雁、寒鸦、船(舟)、孤帆、流水、阳关、古道、美酒3.送别习俗:①折柳赠别②把酒饯别③唱歌送别4.意境风格特点莽苍、朦胧、凄清、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空寂寥落、萧瑟荒凉。
(伤感型)深远、辽阔、幽远、幽静、宁谧、繁丽、热烈、高昂、雄浑壮阔。
(豪迈型)5.常见主旨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直接抒写离别之情。
②以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③借送别言志,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④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思乡或抒发其他情感。
⑤综合型,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即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
6.艺术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修辞(比喻、拟人、对比)三、考点探究链接高考:1.(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教案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教案第一篇:公开课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教案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英山第二中学吴桂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学生齐唱或齐读《送别》歌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可以说,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二)、回顾知识总结归纳1、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2、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哪几种?(明确)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阳关、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秋天;动物意象:杜鹃、大雁、寒蝉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春草、愁云(明确)送别诗常见的情感----------①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思念及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②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③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
④借送别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⑤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对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三)、深入剖析探寻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探讨:1、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与送别诗的情感有什么联系?2、由上可知:鉴赏送别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以“柳“与”流水“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
《送别》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送别》这首唐代名篇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3.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送别》的背景和意义的介绍。
2.诗歌的结构和艺术表达手法的分析。
3.诵读、鉴赏和欣赏《送别》这首诗歌。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基础知识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送别》这个题目会涉及到的内容和主题。
师生之间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传递(1)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诗歌写作涉及到了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送别》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离别友人的悲伤与思念之情。
(2)诗歌分析师生共同分析《送别》的诗歌结构、诗句的表达和修辞手法,包括对比、夸张、借景抒发情感等。
(3)大致各句的意义学生逐句诵读《送别》,师生共同探讨每句诗句的意义和情感表达,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诗歌欣赏给学生展示不同版本的《送别》的诵读视频或录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欣赏,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4.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你对《送别》的理解是什么?(2)你认为《送别》中最有意思的一句是哪一句?为什么?(3)你在欣赏这首诗时有什么感受和体验?5.展示分享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代表将小组的讨论成果汇报给全班同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小组的分享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6.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尝试写一篇关于《送别》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杜甫的诗歌作品,对比和分析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2.检查学生的讨论成果汇报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送别》这首唐代名篇的背景和意义,并且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表达手法。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送别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送别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领会古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内容。
让学生阅读送别古诗的原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教师点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和价值。
5. 学习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6.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
让学生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指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和形象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审美能力。
7. 课堂练习。
设计相关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8.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播放视频和图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小组讨论。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高考复习送别诗鉴赏教案1精选
⾼考复习送别诗鉴赏教案1精选⾼考复习送别诗鉴赏教案1执教者:黄⼩兰【课程标准】⾼中语⽂课程应帮助学⽣获得较为全⾯的语⽂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以适应未来学习、⽣活和⼯作的需要.⾼中语⽂课程必须充分发挥⾃⾝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受到优秀⽂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明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态度.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的知、情、意全⾯发展.⽂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中语⽂课程应关注学⽣情感的发展,让学⽣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觉的审美意识和⾼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教材分析】学⽣从各种渠道⾃主寻找风格各异的送别诗,教师精选⼏⾸典型的送别诗印发给学⽣供课堂⼀起鉴赏,课后再以《名师⾯对⾯》作为辅助教材,选⾥⾯的送别诗作巩固训练.【学情分析】本班是历史选科重点班,学⽣的语⽂基础和感悟能⼒相对较好.但正处于⾼三第⼀轮复习的他们,知识体系尚未形成,诗歌鉴赏能⼒还较薄弱.不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已进⾏⼏周了,他们对诗歌的“形象、语⾔、表达技巧”等已有所了解.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需要掌握⽅法和规律,才有利于以后的独⽴学习.教学设计【教学⽬标:】(⼀)知识与能⼒:、了解送别诗的特点,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掌握通过意象鉴赏送别诗思想感情的⽅法 .(⼆)过程与⽅法:、课前⼩组合作,⾃主探究,了解送别诗的特点.、课堂上交流讨论,重点掌握送别诗的意象和思想感情.、讲练结合,鉴赏⼏⾸有代表性的送别诗.(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鉴赏古典诗歌中,感受我国传统⽂化的博⼤精深,提升审美情趣和能⼒.【教学重点】掌握通过意象鉴赏送别诗思想感情的⽅法.【教学难点】提升诗歌鉴赏能⼒.课型:专题课课时:⼀课时⼯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设想】前⾯已讲授了诗歌的“形象、语⾔、表达技巧”三个考点,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按内容分类(⼭⽔⽥园诗、边塞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思乡诗)讲,掌握各类诗歌的特点,从⽽更好地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前准备】布置学⽣课外完成作业,每⼈找两三⾸送别诗,分⼩组交流讨论:1、古⼈送别有哪些习俗?2、送别诗抒发的感情⼤致有⼏种?3、送别诗常⽤哪些意象?【教学步骤】⼀、导⼊:(先播放歌曲“送别”,渲染⽓氛.再语⾔引⼊)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千百年来,故国乡⼟之思、⾻⾁亲⼈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的⼼弦,"送别"⾃然成为多情的诗⼈歌咏的重要内容.“桃花潭⽔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念去去千⾥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篇篇千古绝唱震撼了历代⼈的⼼!今天,我们⼀起来⾛近诗⼈的⼼,感受送别情——鉴赏“送别诗”.⼆、检查作业.、古⼈送别有哪些习俗?(学⽣派代表发⾔,展⽰找到的送别诗,看古⼈送别习俗.)(投影显⽰)、送别诗抒发的感情⼤致有⼏种?(学⽣派代表发⾔,展⽰找到的送别诗,看其思想感情类型.)(投影显⽰)、送别诗常⽤哪些意象?(学⽣派代表发⾔,展⽰找到的送别诗,看送别诗的意象.)(投影显⽰)⼩结作业完成情况及结果(师⽣⼀起⼩结):、送别习俗:折柳送别、唱歌送别、喝酒送别.(课件显⽰)、送别诗的感情⼤致有三重类型(课件显⽰):哀伤凄婉慷慨豁达坦陈⼼志、送别诗常⽤意象:(课件显⽰)空间:长亭、灞陵、南浦时间:黄昏、⽉夜、清晨景物:杨柳、柳絮、杨花秋、明⽉、⼣阳孤⾈、孤帆、流⽔三、鉴赏送别诗的⽅法:(⼀)明确“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过渡问题:诗⼈选取的这些意象与送别诗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学⽣讨论回答后,师⽣⼀起⼩结(课件显⽰):、“柳”与送别情感(以典型诗句为例,师⽣⼀起讨论,然后⼩结)诗例: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王维《渭城曲》秦楼⽉,年年柳⾊,灞陵伤别.——李⽩《忆秦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柳永《⾬霖铃》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王之涣《送别》(讨论后⼩结)“柳”与送别情感:()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常相似. ()“柳”与“留”谐⾳,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柳枝有随地⽽⽣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在异地他乡⽣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傍晚”的时间意象与送别情感.诗例:⼭中送别王维⼭中相送罢,⽇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灵澈上⼈刘长卿苍苍⽵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阳,青⼭独归远.讨论后⼩结:离别诗中常出现“⽇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诗⼈喜欢傍晚时分送别,⽽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的离情别绪(反衬).、“⽉亮”的时间意象与送别情感.诗例:送友⼈薛涛⽔国蒹葭夜有霜,⽉寒⼭⾊共苍茫谁⾔千⾥⾃今⼣,离梦杳如关塞长.明确:⽉光给⼈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致的;再则,⽉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诗⼈常借⽉抒怀.通过⽉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深长.(⼆)⼩结(意象与送别诗情感关系):可见,“⼀切景语皆情语”,诗⼈选择意象是有⽬的的,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过渡问题)这样看来,我们鉴赏送别诗最好的⽅法的什么呢?(学⽣发⾔,师⽣⼀起⼩结)(课件显⽰)鉴赏送别诗的⽅法:抓意象品位意境注意借景抒情、烘托的作⽤四、⾼考链接、⾼考题回顾(课件显⽰):阅读下⾯两⾸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分)(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送⾏⾈,⼀别⼼知两地秋.⽇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悠悠.暮春浐⽔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莫听宫前⽔,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1)两⾸送别诗都写到的“⽔”,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分)答:上⼀⾸⽤“⽔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借“宫前⽔”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明确考纲考点(课件显⽰):《考试⼤纲》在“古代诗⽂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表达技巧()评价⽂章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五、精题巧练(⽤刚才所学的⽅法鉴赏送别诗的思想感情)(课件显⽰)、淮上与友⼈别郑⾕扬⼦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问题:这⾸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情感的. (学⽣讨论、⾃主回答,再明确答案)答:离愁.⾸先,作者借景抒情,选取了⼤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根据刚才学⽣回答时出现的问题,进⾏规范答题指导)注意答题规范增强得分意识(课件显⽰)()审清题⽬,找准切⼊点.()采点得分:总说观点—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样)—效果(感情)()表述准确、简练,⽤术语.、送杜⼗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暮征帆何处泊?天涯⼀望断⼈肠.问题:这⾸诗中的“渺茫”⼀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渺茫”⼀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中的茫然,写出诗⼈送别友⼈时的怅然若失之情.、(能⼒迁移):给下⾯这⾸诗设置考题,要清楚考点和答题思路《别董⼤》千⾥黄云⽩⽇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知⼰,天下谁⼈不识君?六、⼩结本节课内容(见板书设计).七、课后作业:、把课前找到的诗歌分类装订,在教室后⾯展出,⼤家交流阅读.、找出《名师⾯对⾯》中的送别诗,进⾏巩固训练.附板书设计:送别诗常⽤意象情感类型空间:长亭、灞陵、南浦哀伤凄婉时间:黄昏、⽉夜、清晨慷慨豁达景物:杨柳、柳絮、杨花、坦陈⼼志春草、秋、明⽉、⼣阳、孤⾈、流⽔鉴赏⽅法:抓意象、品意境析感情借景抒情烘托。
《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送别》教学设计9教学重点: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①通过鉴赏景物把握诗人感情。
②作者在融汇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性。
教学手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想: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王实甫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西厢记》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找出情节,理解主题,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的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学习本文“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以及如何营造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从而进一步为鉴赏古代诗词打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
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
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二、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上节课我们已学过,这折戏情节内容可分为“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行叮嘱,惜别目送”四幅场景,作者是把莺莺的离愁别绪放在这四幅场景中展现的,我们逐一分析。
(一)送别路上:莺莺乘车去长亭,写的是途中之景。
1、朗读(端正好),找出景物,体会作用。
有“碧云、西风、黄花、归雁、枫叶”,点明时令为深秋。
写秋的诗句,我们学过很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在“西风紧,北雁南飞”的秋景中,莺莺读到的是什么呢?“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莺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离人的血泪染红的。
由此可看出,莺莺读到的是离愁,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也因此读到了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2、朗读《滚绣球》一曲,找出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景物是: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送别》优秀教案
《送别》优秀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别》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别》优秀教案1本课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时教学目标: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直接揭题,自主定位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到:25黄鹤楼送别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诗文对应,初步感知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
(板:依依惜别)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
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3、初步理解诗句:(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体验感悟,感情朗读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c.评读激励,再读。
送别诗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送别诗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设计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主要教授《送别》这首古文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同时,通过深入研读和分析这首古文诗,让学生在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同时,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本教案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送别》这首古文诗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了解古代送别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能够对诗歌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
3.情感目标:通过感悟《送别》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高其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4.方法目标: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1.《送别》的文学意义和诗歌形式的理解;2.《送别》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感悟;3.学会运用一些鉴赏手法和技巧,对诗歌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
四、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送别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把握《送别》的文化内涵;2.深入剖析《送别》中的情感和思想,并进行个人思考和多角度分析。
五、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的诗意和艺术特点。
2.示范引导法:老师给出示范性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启发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讨论教学法: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促使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放映古代送别画面,引起学生对古代送别文化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学习诗歌内容:学生自主朗读《送别》这首古文诗,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高考专题诗歌鉴赏·送别诗 优质课
酒
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长亭
(南浦)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古道
柳
长亭
夕阳
离愁 别恨
山
笛声Βιβλιοθήκη 芳草酒1、今宵酒醒何处? 3、 莫愁前路无知己
杨柳岸
、晓风残月
。
2、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下谁人不识君。
4、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5、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词的下阕借惜春表达了惜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 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赠友送别诗鉴赏要点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芳草、阳关等 情感——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艺术手法——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 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1分)此联一方面表现了诗人
的自伤怅惘之意,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念友之情(或因 友人归去逢新年的欣慰之情)(情感,2分)。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 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 故园归去又新年。 (3)“风波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蕴 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4分)
高考送别诗教案教案课程高度概括优质课
古道
长亭
离愁 别恨
夕阳
山
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 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
• 长亭饮酒 古道相送 折柳赠别 夕阳挥手 芳草离情 月 阳关 舟 灞桥等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 意象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 有何好处 抒发怎样 的感情
参考答案1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 动而贴切;堪称妙喻 表达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 之情
2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作者是如何表达惜 别哀伤之情的
•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 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答: 红叶青山乍看似不协调;其实作者运用了乐景衬 哀情的手法;红叶青山色彩艳丽;实际上 恰恰是对离愁 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 请结合全词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 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情;一直看到帆船比沙鸥 还小;还不忍离开;愁云再次渲染;最后;看这时夕阳;还有一 竿红;反倒怪起友人离别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 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 三重渲染 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可见两个友情之深
•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诗歌
欢聚离散皆是缘
——送别怀人诗鉴赏
一、送别怀人诗常见的情感:
情感1:表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依依惜别的留念。 情感2: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勉励。 情感3: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情感4:坦陈心志的告白 情感5:诗人如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坷,其送别诗常包含 个人的身世之感。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参考答案】描写了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边送 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 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 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整个送别的画面悲凉寂寥。 【名师点评】抓住总体之景:时间、地点、氛围; 细致描写每一个画面,将每一种景物写出来即可。
古道
柳
长亭
夕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离愁 别恨
山
笛声
芳草
酒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 •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 草离情、月、阳关、舟、灞桥等都是千百年来送 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 送别诗常用意象植物:柳、浮萍、孤蓬; • 动物:杜鹃、鸿雁 • 送别场所:南浦、长亭、灞陵 • 送别环境:酒、流水、夕阳、月、春草、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 处?抒发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 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表达出离 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作者是如何表达 惜别哀伤之情的? • • • •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一 诗体专攻
——鉴赏诗歌读懂始
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 一首诗,知一类诗”。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 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 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 , 这些诗 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 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 上。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作者是如何表达惜别哀伤 之情的? •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 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 反衬: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 之孤小 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同病相怜, 又流露了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牵挂之情。
【2013年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 活动。 1.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分)
参答: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 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 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 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 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4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请问尾联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 后两句运用联想,虚拟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 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 不得安宁的幻象,借以加倍地表现作者离别的惆怅 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2、 想象、虚实相生: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 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 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 活动。 1.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分)
3、衬托(乐景衬哀情)、烘托 4、比喻: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 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 “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 长。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 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情;一直看到帆 船比沙鸥还小,还不忍离开,“愁云”再次渲染;最后, 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反倒怪起友人离别时催着 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 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 “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 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可见两个友情之深。 【名师点评】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 发诗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词”,一定要梳理 出全文的情感脉络。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借景抒情:借“猿啼” 、“暮江”、 “孤 舟”等景物抒发了客散的伤心,逐臣更远的哀 伤。 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 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 万里反衬孤舟。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 调 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答: “红叶青山”乍看似不协调,其实作者运 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红叶青山色彩艳丽,实 际上 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 的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