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第一章 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合集下载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知识点,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本文将介绍文化生活第十课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艺术风格等非物质层面的创造性成果。

2. 文化的特征:文化具有普遍性、历史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

它通过传承和交流,不断发展演变。

二、文化的分类1. 材料文化和非材料文化:材料文化指物质领域的文化成果,如建筑、工艺品等;非材料文化指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无形文化。

2.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的文化形态;现代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产生并逐渐形成的文化。

三、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1.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中庸、礼仪,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责任。

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文物。

2. 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以宗教为核心,尊重生命,崇尚和平与宽容,有着多元化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3. 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就,强调人权和机会平等,对科技和时尚有着深远的影响。

4. 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强调纪律、秩序和团队合作,尊重长辈和传统价值观。

富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四、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1. 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文化的互补和发展,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2. 文化冲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误解、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

五、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传统文化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修复古建筑、传习古艺等。

2. 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吸收新鲜事物,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六、文化与个人发展1. 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引导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

高三政治文化知识点

高三政治文化知识点

高三政治文化知识点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文化生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还包括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三政治文化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如建筑、服饰、工具等;精神文化则包括思想、信仰、道德、艺术、科学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成果。

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 传承性:文化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它通过教育、习俗、传统等方式在社会中流传。

2. 多样性:不同的民族、地区、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具有鲜明的多样性。

3. 相对稳定性:尽管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渐进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4. 创造性:文化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不断地被创新和发展。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1. 文化与经济: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同时,文化也反作用于经济,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创新。

2. 文化与政治: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方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文化也能够影响政治,通过塑造公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文化对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起到关键作用。

三、文化的作用1. 教育功能:文化通过教育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

2. 凝聚功能: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稳定。

3. 导向功能:优秀的文化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创新功能:文化鼓励创新思维,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四、文化发展与创新1.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

文化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探究

文化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探究

文化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探究文化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文化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探究的是人类在社会中所创造和传承的规范、价值观、信仰、习俗、艺术和思想等各种文化现象,并探讨这些文化现象如何影响和塑造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个体行为。

本文将探究文化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文化、社会、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和文化相对主义。

首先,文化是指一组人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模式、艺术和习俗等非物质的符号系统。

文化不仅仅是方言、服饰或者某一民族的传统,它还包括人类共同的认知结构、符号体系和意义构建方式。

文化是社会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了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等指导,同时也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来源。

社会是指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了各种社会组织、制度、规范和关系。

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包括了人们与地理环境、经济系统和政治结构等方面的相互作用。

社会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社会的传播和演变而得以延续和发展。

文化价值观是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好的、正确的和有意义的行为和价值的认同和评判。

文化价值观不仅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还塑造着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对于人际关系、道德标准、权力分配和性别角色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上。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制度和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分工。

社会结构包括了社会阶层、社会组织、家庭、职业等各种社会组织形式。

社会结构对于个体的行为和身份起着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文化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文化价值观对社会结构的构建和维持具有重要影响,而社会结构又对文化的传播和演变产生影响。

文化相对主义是文化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认为文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同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相对性的重要性,反对了将自己的文化标准强加于他人的做法。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统编版必修4)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统编版必修4)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文化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统编版必修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使学生掌握文化的定义,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如传承性、时代性、多样性等。
2.掌握文化的主要功能:让学生了解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包括教育、引导、娱乐、交流等功能,并学会分析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哲学与文化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还需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文化现象日益丰富,他们对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也日益增强,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份文化知识测试卷,涵盖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知识点。要求学生互相交换试卷进行测试,以检验自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了解一个自己不太熟悉的文化领域,如外国文学、传统戏曲等,并撰写一份简短的学习笔记,内容包括该文化领域的基本特点、代表人物、作品等。

新教材政治文化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政治文化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政治文化知识点总结一、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政治文化是指在政治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政治特征的文化现象。

它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制约,并反过来受制于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变革。

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有:1. 深受历史和传统影响,具有较为稳定和持久的特征;2. 是一种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对政治系统和政治行为具有指导作用的文化形态;3. 具有地域性和文化差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政治文化上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征;4. 在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的变革中,政治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二、政治文化的内涵政治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等方面。

1. 政治观念:政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和政治问题的看法和认识。

不同的政治文化会对人们的政治观念产生深远影响,指导他们对政治问题的认识和评价。

比如,在民主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政治权利应当归于民众,政府应当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而在专制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则普遍认为政府应当拥有绝对权力,个人权利和自由可以被牺牲。

2. 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是指人们对政治问题和政治行为的态度和看法。

它包括对政府和政治领袖的态度、对政治决策的支持程度、对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评价等方面。

政治态度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很大,不同的政治文化会导致人们持有不同的政治态度,从而影响着他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参与。

3. 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指人们在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活动。

它包括参与选举、组织政治集会、进行政治抗议、加入政治组织等各种形式,反映了人们对政治权利和政治参与的态度和看法。

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同的政治文化会导致人们在政治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倾向。

三、政治文化的分类政治文化可以根据其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影响程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其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不同的分类。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doc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doc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或掌握如下内容:1.什么是文化;2.文化有哪些特点;3.文化的类型与形态;4.文化与创意策划之间的关系。

导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和留存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万象的总概。

它既包括有形的文字、书法、雕刻、建筑、城市等物质层面的符号性内容,更包括习俗、宗教、艺术、制度等精神层面的观念性内容。

文化具有地理性、主观性、创造性、时空性、框架性等特点。

文化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予以区别。

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认知水平下,文化存在于不同的形态之中。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传承推广需要一定的创意策划予以协助,同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也有助于创意策划的展开。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点一、文化的含义关于文化的阐述一直以来存在仁智之见。

古今中外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清晰地界定出文化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至少有三百种的表述。

从原始的意义上看,中西古代的“文化”观是截然不同的。

(一)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周易·贲卦·彖传》中有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意是说,天生男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

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的规律,人文是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

意指治国者必察于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明耕作渔猎之时序;且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以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规范,由此推及,以化成天下。

宋代程颐对此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

文化概论心得

文化概论心得

文化概论心得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概论课程中,我学习了文化的定义、特征、发展历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学习,我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对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语言、宗教、价值观、习俗、艺术、科技等多个方面。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产物。

文化的特征包括了多样性、传承性、包容性、动态性等。

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这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

其次,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最早的原始文化到现代文明,人类文化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多个重大变革。

每一次变革都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再次,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

文化也是社会的凝聚力,它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文化也是社会的创新动力,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我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识到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也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不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文化领域的发展动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为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让我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认识到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也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不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文化领域的发展动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为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 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第二, 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 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笔记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笔记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1. 定义:文化人类学,又称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它通过比较不同社会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旨在理解人类文化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 研究内容:- 物质文化:研究人类生产和使用的物品,如工具、建筑、工艺品等,以及这些物品在文化中的意义。

- 精神文化:探讨信仰、价值观、世界观、艺术、文学、语言等非物质文化元素。

- 社会文化:分析家庭结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法律规范、教育体系等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

- 经济文化:研究生产方式、交换模式、消费习惯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文化现象。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早期的人类学研究多集中在欧洲殖民时期对“异文化”的描述和比较。

- 代表人物如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和刘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等,他们提出了文化进化论的观点。

2.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中期):- 功能主义: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和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等人发展,强调文化功能和社会结构。

- 结构主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提出,关注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和文化符号系统。

3. 当代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价值,不应以某一文化标准评价其他文化。

- 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元化和差异性。

- 全球化研究:关注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和跨文化交流。

三、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1. 进化论:- 泰勒和摩尔根等人的文化进化论,认为文化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文化学复习笔记

文化学复习笔记

文化学复习笔记2012年12月第一章文化概述一、何谓文化?(一)文化的传统用法1、中国文:花纹,纹理;后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后引申为变化、教化。

战国《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2、西方cultivation;culture0在中世纪晚期,“文化”的最早含义是指庄稼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稍后,被转换用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后来,文化还被广泛认为涉及“有教养的(cultured)人们所从事的“优雅的”的消遣。

雷蒙德.威廉斯(英)(二)文化的现代用法除了自然科学之外,“文化”这一术语主要在三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上被使用:1、艺术及艺术活动;(传统用法的沿袭)2、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人类具有一种符号化的能力。

符号的产生:当人们一致同意某一词语、图画或手势代表一种观念、一个物体、或者一种情感时,这些传达共享观念的词语、图画或手势即是所谓的符号,且只有当这一过程完成后,符号才得以产生。

符号能够限定某一事物的含义,但单个的符号可能会有很多含义。

3、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

基于“文化”可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而培育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的及历史的过程。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篇独特的文化作品(用法1)一种特殊的(英国)生活方式的产物(用法2)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用法3)(三)文化的定义1、最早的定义(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概念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要略简答题整理一、引言1.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它贯穿于历史长河,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文化要略简答题是对中国文化基本概念、特点、发展等方面的提炼和总结,对于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在各类考试和知识竞赛中,文化要略简答题占据一定比重。

掌握这类题目,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素养,还能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见解。

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汉字与书法艺术: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承载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书法艺术则是对汉字的美化与升华,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2.儒家思想与道德观念: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倡导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传统节日与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丧嫁娶等习俗,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民间的风俗民情。

4.文学名著与文艺形式:从《诗经》、《红楼梦》等文学名著,到京剧、国画等艺术形式,都是中国文化瑰宝的代表。

三、中国文化的地域差异1.南北文化差异:南方文化细腻、务实,注重生活品质;北方文化豪放、大气,强调忠诚守信。

这种差异源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等多方面因素。

2.东西文化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受海洋文化影响,开放、创新;西部内陆地区,受高原、山地文化影响,厚重、传统。

四、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1.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2.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面对全球化挑战,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文化交流与融合。

五、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1.文化传播途径:通过教育、传媒、旅游等多种途径,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国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接受程度: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关注并接纳中国文化,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六、如何提高文化素养1.学习传统文化:阅读经典、学习技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2.关注时事热点: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动态。

中国文化概论专题

中国文化概论专题

? 考试安排:
? 课结束之后书面形式考试.
一、关于文化的基本概念
? (一)文化的界定
?1.“文化”名称的来源 :
?“文”的本义是“ 错画 ”,也就是 花 纹。
?“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 品德、修养 。
?战国时代的《易.贲卦》中说:
?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个“文”是从纹理演义而来,“天文” 指天道自然规律,“人文”就是指人伦 秩序,,以“人文”
2.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
? 文化尤其是声音语言、精神文化不是人们先 天遗传的本能,而是经过学习得到的知识和 经验。人类个体天生具有学习的能力,这种 基本能力(聪明)是可遗传的,但是声音语 言和精神文化则不可遗传,须经学习而代代 相传。一个儿童,一张白纸,放到那种文化 氛围中,就染上那种文化的颜色。
特 征
递符 阶 中 得
的号 级 具 的
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
? 一切文化成果必整理和改造的自然物是文化。土不是 文化,土墙是文化;沙漠不是文化,留在沙 漠上的脚印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经过原 始人打磨的石头是文化;黄山的山峰、松树 本来不是文化,但是被人叫做“鲫鱼背”、 “迎客松”、“猴子观海”、“仙人指路” 后,成为旅游胜地,是文化。
? 李泽厚 《美的历程》
中国社科版
?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春风文艺版
? 贺 麟 《文化与人生》
商务版
? 杜维明 《人性与自我修养》 中国和平版
? 陈 原 《语言与社会生活》
三联书店
? 刘志诚 《汉字与华夏文化》
巴蜀书社
? 本课程的安排:
? 基本是专题性质,共12讲.
? 作业:根据某一文化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完整版)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

(完整版)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Ø“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

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

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

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Ø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

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上编第一章 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文化创意与策划》课件

上编第一章  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文化创意与策划》课件
• 一、文化创意 • 二、文化策划 • 三、文化与创意、策划间的关系
• 1、文化有助于创意策划的实施 • 2、文化需要创意策划予以保护和传承
“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系列规划教材
思考题
• 1、文化的特点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 2、文化形态有哪些划分标准?怎样理解不同标准之间的差异? • 3、文化与创意策划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活中形成的文化形态特征。
• 一、文化类型
• (一)不同历史文化观下的文化类型 • 1、斯宾格勒的文化民族分类 • 2、汤因比世界文明史分割 • 3、梁漱溟的文化类型学说 • 4、钱穆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 5、冯友兰的中西文化观 • (二)文化类型学的争议
“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系列规划教材
二、文化形态
所谓形态,即事物基于自身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并直接显示出来的形 状、样态。 (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下的三大文化形态 (二)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形态三分法 (三)霍尔( E. HALL) 的公开文化与隐蔽文化 (四)其他形态划分
“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系列规划教材
第三节 文化与创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彖传》
• 中国古代多是在“文治教化”的意义层面使用“文化”一词的,其
中的精神内涵远大于物质内涵。
“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系列规划教材
• (二)西方人对“文化”的理解
• Culture •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1668年——1744年):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
“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系列规划教材
文化创意与策划
谢梅 王理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系列规划教材

文化学概论

文化学概论

第一章概述一、关于文化文化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弥漫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同时,人们也在每时每刻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文化。

我们的进步,便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结果。

二.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三.文化学是一关于探讨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和文化本质的科学。

四.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原始文化》被公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被视为是文化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文化学学科的正式形成,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五、文化学的研究目的1.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

2.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3.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加我们在新的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4.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认知客观存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5.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有不可再生性,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种文化类型,因此,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是每一个接受了人类祖先文化恩惠的应尽的义务。

另外,宽容地对待我们的不同文化类型,能使我们生存的地球上的文化具有多样性,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张岱年)1)社会心理,民间风俗。

[最低层次] 2)哲学宗教。

[最高层次]3)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中间层次]第二章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一、人类学的兴起希罗多德被尊称为“人类学之父”。

《奥德赛》是民族学的第一部著作。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出版的那一年,民族学才算真正诞生。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最早从事现代文化学理论体系研究的,首推美国学者A·克鲁伯 (1876一1960)。

社会学概论新修 重点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 重点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词源: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社会历史背景(1)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

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词源: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社会历史背景(1)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

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文化学概论是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特征、演变过程以及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文化素养,形成跨文化视野,并为后续的文化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1、文化的概念与特征2、文化的分类与演变3、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4、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第一部分(1-3周):文化的概念与特征1、文化的定义与内涵2、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3、文化的基本要素与表现形式第二部分(4-6周):文化的分类与演变1、文化的分类方法2、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3、文化的传播与交流4、文化的演变过程与规律第三部分(7-9周):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1、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2、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3、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4、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融合第四部分(10-12周):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技巧1、文化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文化分析的技巧与工具3、文化研究的实践案例分析4、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与要求1、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主观能动性。

2、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献和经典著作,拓宽视野,加深对文化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本课程采用综合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环节。

2、课堂表现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等情况,作业主要是撰写小论文或读书报告,小组讨论以分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

3、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分别考查学生对前半学期和整个课程的学习情况,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4、考核标准参照以下几点:(1)理解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2)了解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3)掌握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技巧;(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化现象;(5)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精讲

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精讲

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精讲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相互关系的特点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的自然条件,例如地貌、气候、水文等。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

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中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以及生态环境。

文化则是指人类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语言、宗教、社会制度、艺术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特点。

1.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各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农业资源,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

例如,山西地区因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基地;沿海地区的水资源和地理位置,促进了发展出口导向型的经济。

2.气候与农业发展:中国的气候环境非常复杂多样,从北方的寒冷干旱到南方的湿润温暖,这种差异性造成了中国各地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

例如,江南地区因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种植水稻,从而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主导的农业经济模式;北方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小麦和玉米,所以北方农业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

3.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长江和黄河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江流域的温暖湿润的气候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滋养了中国南方文化的繁荣;黄河流域的干旱气候和多沙质土壤对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障碍,而战争和过度开发使黄河流域的文化一度衰落。

二、中国特有的文化地理现象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地理现象。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中国特有的文化地理现象:1.北方与南方的区别: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这导致了各地在经济、农业、民俗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北方地区干旱寒冷,农业以耕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南方地区湿润温暖,农业以种植水稻、茶叶、桑蚕为主。

2.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中国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势明显,自古以来就与世界的交流密切,是中国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2年,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发 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
“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系列规划教材
•西方学界的共识
•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和留存
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 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 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万象的总概,它既包 括有形的汉字、书法、雕刻、建筑、城市等 物质层面的符号性内容;更包括习俗、宗教、 艺术、制度等精神层面的观念性内容。
法的精神》;
• 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 • 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在1903-1906年的考察《亚洲的
脉动》(The Pulse of Asia;1915年的《文化与气候》 (Civilization and Cimate)创立了人类文化只能在具有 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发展的假说,并认为热带气候单 调,居民生活将永远陷入贫困。 明的历史》持有类似观点。
•古罗马的西塞罗(前106-前43)
最早使用了 cultura animi(灵魂的 培植)的说法。17世纪,英国的培 根使用了 the culture and manurance of minds(心灵的培 育与垃圾)
“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系列规划教材
•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1668年——1744年):人类创造的世
(一)文化具有地理性
•自古以来,人类活动的展开是离不开一
定的地理环境的,越是在遥远的古代, 人类越是依赖于周围的环境,仰仗大自 然的赐予来维持生存。
• 西方的地理环境决定理论,就认为人类社会
的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的绝对影响。认为地 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性格,生理状态和心理 特征乃至精神气质,进一步由不同性格,不 同生理状态和不同心理特征的人决定了不同 的国家体制和社会发展的速度。
•最早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提出者是公元
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 ,他认为地理位臵、气候、土壤等自 然环境是物质世界发展的第一动力。
与海洋密切相关,认为地理位臵、气 候、土壤等会影响个别民族特征与社 会性质。
•柏拉图(Platon)则认为人类精神生活
•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论
——严复《论世变之亟》

(三)文化具有创造性
• 创造性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发明,一种是发现。 • 从历史发展进程的规律来看,所 • 有人类社会生活都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和集中体
现,文化具有创造性的特征,是人的一系列连续的, 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以及表现,其行为表现存 在独特性、通变性、多样性的特征。文化是人类持续 不断的创新与创造。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
• “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 这个定义与众不同处在于其中的“共业”两个字。“业”
乃佛家用语,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动”及其遗留和累积, 这个遗留累积对他自己和家人、他人和整个社会能够产生 浸渍和影响,发生于个人及家人的部分称之为“别业”, 而发生于社会乃至人类的部分,称之为“共业”,“共业 ”不是“别业”的简单叠加,而是由许多“别业”综合融 化而成。
济法律、学术活动及其著作发明、文艺美术创 作及其作品、宗教等等。
• 在精神的层面上则有:语言习惯伦理、政治经
• (二)西方人对“文化”的理解 • Culture • 最早出现在1690年安托万菲雷蒂埃的《通用词典》中,其
意义是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 耕耘和改良措施。这类活动与物质的自然界紧密关联,是 一个全然的物质过程。此时西方人观念中的文化是指一种 生产活动与生产行为,也被用来隐喻人类的某种生存能力 。
宋代程颐的解释:
• “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
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 ,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 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 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我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一词的最早的出处
•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说:“圣人
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 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 力加焉。”
• 19世纪中叶的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的著作《英国文
(二)文化具有主观性
• 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根本就来自于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
识和互动的主观性差异。
•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
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 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 ;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 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娱;其接 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西人 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 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宇 ”。
•商鞅的老师尸佼在《尸子》中说:“上
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文化时空是指文化地域的时间和空
间的特征,它由变化中的时间与空 间的综合构成,包括纵向和横向两 个维度,纵向性指历史性的时间领 域,横向性指地域性的空间领域, 二者共同构成动态的文化体系。
•文化作为一种感性的社会行为表
存在的文化。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文 化心态,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 。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 了的思想。
文化的框架性主要体现在:
• 一 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规范作用 •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
1922)中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 抽象的社会现象,例如社会制度,思想意识 ,风俗习惯等,还有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 杖,工具,器皿等,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 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
• 1909年,严复也在其《泰晤士〈万国通史〉
序》一文中使用了“文化”一词,他在介绍 《万国通史》时说:“其所记录,自先耶稣 降生四千余年至于今日。中间六千年之世变 ,人类进化之时期,首于埃及,次而巴比伦 、阿叙利亚、以色列、腓尼加、安息、波斯 、印度之古文化,……”这里的“文化”当也 如“文明”之意。
“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系列规划教材
二、文化的特点
• 文化是由人类创造并传承的,人在生存发展的过
程中不断的与自然交换能量与信息,并将自己的 主观与客观逐步地紧密融合,形成了特有的生产 与生活、行为与思想,创造出了独特的人类习惯、 风俗以及语言、文字和宗教,艺术。
• 文化的本质性特征就是人化,人是文化的主体。
• 文化哲学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
文化。
• 物质文化实际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带有主观
性特征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制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 艺、方法等。
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
• 精神文化也被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
文化创意与策划
谢梅 王理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编 基础知识篇
• 第一章 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 第一节 文化的涵义与特点 • 第二节 文化类型与形态 • 第三节 文化与创意策划
第一章 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 学习目标: • 什么是文化? • 文化有哪些特点? • 文化的类型与形态有哪些? • 文化与创意策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帕森斯(1951)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文
化是社会结构体系的工具,文化体系不仅决定 人的价值观念,也构成人的行为准则。
说,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样式,其组织的 力量有它自己独特安排;不管人性的天然构成 因素是些什么,一个时代,一个集团的文化在 它们的安排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决定着任 何团体,家庭,氏族,民族,教派,党派,阶 级活动的样式。
•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1694年-1778年):人在把握自然
• 德国的哲学家康德(1724年—1804年):一个理性的实
•德国哲学家和浪漫主义的先驱赫尔德 •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等等。
•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
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 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 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 是传统的(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观念 ,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 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 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现,也是一种理性思维的结果。 它具有跨时空的普遍性,这种跨 时空的普遍性可以构成不同形态 的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相互交 流,相互沟通并相互融合的思想 基础。
(五)文化具有框架性
• 文化是一种认知以及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
结果,是人类对客观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生活 在社会中的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认知框架去 感悟和体验现实,并根据这种感悟和体验来采 取行动,建构现实。
• 文化本身是一种日常生活,是一种习俗和习惯,是各
• 如此看来,梁氏所谓的“共业”其实就是整个人类的活动

• 梁启超还进一步对文化的内容做了界定:“文
化是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叶种叶果而言” 。这里的“叶种”指人类的创造性活动;而“ 叶果”则指其创造的成果。
• 在物质层面上,这些叶种叶果包括:衣食住行
及其成品、开辟的土地、修治的道路、工具机 器等等;
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这个世界与自然界有本质的不同。 国家、政体、社会、机制、宗教、习俗、规范、艺术等 都属于人的创造。人类有共同的文化起源,但不同的民 族有不同的文化。 环境中的创造精神构成了文明的根基,人的习俗远大于 自然的领域,它延伸到道德、风情和所有的习惯中,这 些非自然的领域形成了文化的主体。 体为达到最高目的而进行的能力创造 。
文化的整合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价值观的整合
• 任何社会中的人们在价值观上都会有差异,但要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