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袁志刚教授访谈

合集下载

重回总供给政策带中国经济走出困境——

重回总供给政策带中国经济走出困境——

经济筑底过程省略不得袁志刚(以下简称“袁”):为改变经济周期波动,短期的需求政策是重要的,有时也是效果明显的。

但是,短期的需求政策难以改变一个经济的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真正能让经济从低迷中走出来的政策应该是供给政策。

就目前中国来讲,供给政策就是政府转变职能,退出市场;减税让企业获得生命力;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形成长期预期;对外开放倒逼体制改革;要素市场改革,做对价格;收入改革和财富体系改革,启动家庭消费,等等。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些话语的意思,也常见诸各种文件和讲话,是否理论上大家承认应该这样做,但实际遇到坎却选择容易的方式跨过去再说?袁:先易后难还是先难后易,我们认为应该追求长期效应,实打实筑底的过程不能省略,必须“熬过”这段艰难。

可以回顾1992-2012期间的两个十年,两届政府各自碰到的最大冲击莫过于两次金融危机,即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五年前大规模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它们都对中国的出口带来极其负面的冲击,中国经济在危机之后都经历了增长率的大幅下降。

但是,两次危机后我们的政策反应不尽相同。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面对经济速度的下降,我们也出台了一些短期的刺激性政策,但是力度不大。

其后我们经历了5年(1998-2002)时间的经济低迷和通货紧缩过程,GDP 的增长“七上八下”,周期形态如同“L”型。

但是我们在经济制度的改革方面做了很多事:1998年的城市居民的住房产权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抓大放小的改革;国有银行资产的重组和改革;中国加入WTO。

这些改革措施相当于给经济周期的低部做了一个较牢固筑底的工作,为2003年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打下了基础。

中国经济从此进入一个重化工高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与国际接轨的努力,使中国经济的效率有了一个提高。

全球金融危机时,由于2003-2007年中国经济的连续高速增长和财政收入两倍于GDP的增长,中国政府的财力雄厚,外汇储备充足,我们很快做出了4万亿投资的安排,以及10万亿配套的地方政府融资债务,经济周期复苏轨迹非常漂亮,经济增长“V”型走势明显,令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十分眼红。

读中国经济奇迹

读中国经济奇迹

读中国经济奇迹“第二季”2013年09月25日14:48 来源:解放日报原标题:解读中国经济奇迹“第二季”访谈嘉宾:袁志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压低生产要素成本,以价格优势赢得国际竞争的模式将难以为继。

在新一轮更深刻的全球化过程中,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调整思路,依托制度体制的改革创新,依托庞大的内需市场,吸收国外高端生产要素来推动中国经济升级解放评论: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大连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

在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的背景下,这一表述引起了广泛关注。

袁志刚:中国经济奇迹进入“第二季”,有其独特的国内国际背景。

在国内方面,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但也应看到,近年来这种高速增长,从需求的角度看主要依靠外需和投资驱动,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发展,从要素投入的结构看主要依靠粗放的要素投入,包括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而较少依靠技术创新。

现在,这种增长模式受到的约束越来越明显。

在国际方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一场更加深刻的全球化过程正在发生。

如果说,WTO主要侧重商品和服务的全球贸易,那么以TISA(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化,则表现为贸易与投资并重。

这些协议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世界贸易的规则、标准和格局,改变现有的整个贸易规则体系,它们将在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等方面设定比WTO更高的门槛,形成更高的进入壁垒。

这将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造成更大的压力。

所以,从国内国际两个背景来看,压低生产要素成本,以价格优势赢得国际竞争的模式将难以为继。

在新一轮更深刻的全球化过程中,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调整思路,依托制度体制的改革创新,依托庞大的内需市场,吸收国外高端生产要素来推动中国经济升级。

亚洲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分工:要素价格与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分析

亚洲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分工:要素价格与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分析

会对世界的资源利用 、 要素成本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 改革之初两国的人均 G D P 几乎一样 ,但是相 比印
度, 我国的经济增长表现出较大的波动 , 原因是我国 的资源动员能力较强 , 对资源配置完全控制, 更容易 推行新的产业政策 ,但是难以持续。随着改革的深 入, 两 国的生产 率具有 趋 同的特 征 。 复旦 大学世界 经 济研究所的华民老师在评论 中表示伍老师的研究相 比 传统文献具有一定的创新 ,而 中国的经济受到政
作 的愿望 。
嘉宾致辞环节结束后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第一 部分 由一桥大学 的深尾京司老师主持。首先报告文 章的是来 自一桥 大学 的伍 晓鹰老 师 , 主题 为《 经济 改
革 与 中国和 印度之 间在制 造业上 的 “ 生产 率竞赛 ” 》 。
中国和印度 自改革 以来 出现 了前所未有 的经济增 长, 引起 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 其 自身经济效率的高低
市公司生产率 比较分析》 。她利用 2 0 0 0 年开始的数 据, 将中国的股票市场与 日本、 韩 国相对先进的国家 进行 比较 ,发现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 题。 与先行研究相比,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把焦点放在 企业性质上。 她在研究 中将企业分为大型 国有企业 、 地方 国有企业及非国有企业,发现负债对于企业的 投资有负向的影响 ,并非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是回头 率低下的。吴立波老师在评论中提到中国企业所有 制的差异背后实际上是行业 的差异化 , 应该考虑三 种类型企业的行业差异 。乾友彦还对李时等老师的
勤 统计部门、 高校研究所 、 学者之间加强相互交流、 合 峻的环境和能源问题 ,如何分配发改委对各省区的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6 — 2 9 4 6

袁志刚宏观经济学..(2024)

袁志刚宏观经济学..(2024)

引言概述
袁志刚宏观经济学是以中国经济学家袁志刚的名字命名的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袁志刚是中国现代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志刚宏观经济学系统地研究了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为经济学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文内容
1.袁志刚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1供求关系的分析
1.2市场机制的作用
1.3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2.袁志刚宏观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1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2.2经济结构的调整
2.3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3.袁志刚宏观经济学在应对外部冲击中的作用
3.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3.2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3COVID19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4.袁志刚宏观经济学对货币政策的研究
4.1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4.2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4.3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度性
5.袁志刚宏观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5.1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求
5.2发展数字经济和大数据经济
5.3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总结
袁志刚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系统完备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以供求关系、市场机制和国际经济关系为基础,系统地研究了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

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袁志刚宏观经济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中国应对了外部冲击,调整了经济结构,提高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袁志刚宏观经济学还对货币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等问题。

未来,袁志刚宏观经济学需要进一步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求,发展数字经济和大数据经济,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袁志刚:未来两年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袁志刚:未来两年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袁志刚:未来两年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2014年12月05日15:48来源:新华网新华网新加坡频道12月5日电(记者吴婷婷实习记者陈丽婷)“人民币已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结算及储备货币,但处在中间的可投资货币环节却是最为薄弱的,出现倒挂。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袁志刚在新加坡管理大学中国论坛期间接受新华网新加坡频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他看来,下一阶段,随着离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人民币产品的开发以及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发展成可投资货币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

问:从2009年启动清算行机制以来,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大幅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提速,您如何看待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和路径?袁志刚:按照一国货币国际化的三个阶段来看,一般先成为贸易结算货币,然后再到可投资货币,最后才会成为储备货币。

人民币现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结算及储备货币,目前处在中间的可投资货币环节最为薄弱。

下一阶段,随着离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人民币产品的开发以及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发展成为可投资货币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

最近沪港通的开通,以及自贸区的发展都是积极的现象,预计接下来两年内,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会加快。

下一步的关键是设计好保障机制。

首先是汇率增加幅度的问题。

将来经济如果出现大起大落,汇率要发挥价格调整的作用。

在资本账户开放问题上,要想好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梳理哪些领域是最危险的,哪些是相对安全的,把最危险的留到后面。

问:目前在中间段,即可投资货币出现滞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袁志刚:目前金融改革的步伐还是相对保守,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东西其实都能实现均衡。

例如沪港通,第一天额度快要用完,第二第三天配额使用度就恢复正常了,这说明投机者其实早就已经离开了市场。

我们很担心一旦放开会碰上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日本九十年代经历的状况,但是中国与东南亚和日本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中国经济的体量非常大,另外如果外界要集中对一个国家进行炒作、探空,必定是因为该国前景低迷,但现在中国的经济虽然增速有所下降,但前景还是不错的。

中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中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范剑勇个人信息:现工作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技术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区域经济学方向),复旦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出生年月:1971.9.社会学术兼职:《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管理世界》、《世界经济文汇》、《南方经济》等杂志匿名审稿人,荣誉: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曙光”学者(2009)。

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1999.9- 2002.7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

1996.9- 1999.7 浙江行政学院经济学专业,硕士。

1994.7-1996.8 浙江省湖州市经济发展总公司工程部工作。

1990.9- 1994.7 浙江师范大学生物学系生物学专业,学士。

教学:本科: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研究生: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前沿专题。

论文及专著:《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专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978-7-5432-1399-9,陈昕主编,2008年3月,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入选第二届新闻出版总署 “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2008年12 月。

《制造业扩散的时刻是否已经到来?》,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与王非暗等人合作)。

《房产价格、差异化产品区位分布与城市结构体系:基于ThunenKrugman Helpman -- 模型的估计》,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与邵挺合作,第一作者)。

《产品相似性、区域间贸易的边界效应与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

“Regional Trade and Domestic Market Integration in China”,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与徐振辉合作,第一作者)。

《经济地理、低技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协调发展》,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关于第二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论文与教学资源征集的通知高教研[2009] 44号各有关高等学校:为了更好地研究、探索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巩固首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的研究功效,提高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与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相关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路举行“第二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

本次论坛以专业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为主题。

并邀请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海内外知名经济学专家、管理学专家、高等学校一线教师等一路交流我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建设、基础课程建设的最新创新功效;研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式和教学手腕的改革与创新;增进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等。

本届论坛主要内容包括:一、论坛主要议题(一)论坛报告1.论坛主报告:行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发言,海内外知名经济学专家、管理学专家介绍经济管理类专业认证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最新进展。

2.论坛分报告:优秀论文作者、优秀课程资源主持人专题报告。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1. 经济学相关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2. 管理学相关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三)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1. 经济类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2. 管理类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四)经济管理类教学模式研究1.经济管理类复合型人材培育教学模式研究2.经济管理类创新型人材培育教学模式研究(五)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建设1. 经济学课程教学2. 金融、贸易、财税、保险学课程教学3. 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4. 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5. 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6.旅游管理课程教学7.电子商务、物流类课程教学8. 公共管理课程教学9. 管科类课程教学二、论文与教学资源征集按照本届论坛组织安排,特向各高等学校征集论文和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功效,现将论坛及征集事项通知如下:1.论文内容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研究和经济管理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交流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情况,可探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和教学手腕的改革与创新、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双语教学和教师培育、国内外相关课程建设比较等内容。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 袁志刚 微观部分 CH 1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 袁志刚 微观部分 CH 1

是什么
不涉及
应该是什么 出发点
“天文学” “占星术”
图1.1 古老的经济与年轻的经济学
1.2 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
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结合中国特色,不仅为世界经济提供丰富的素材,更要提供理论产品 中国的经济学者面临着理论创新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图1.2 中国问题导向的现代经济学
1.3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经济资源总是稀缺的,稀缺性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经济资源做怎样的配置才是最优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科
1.1 经济是个古老的话题,而经济学那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人类产生一天起就存在了。人类作为 动物界特殊的一员,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差异,是人类活动具 有明确的目的性,其中的经济活动即人类劳动是将人类区别 于其他动物的关键要素 中国 “······子贡以所‘贽货’,窃犯围而出,告贽于野人,得米一 石焉〞。〔?孔子家语?卷五〕
1.1 经济是个古老的话题,而经济学那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西方 “当潜在交易的双方当事人各自都有剩余并为获得另一方
的产品而愿意放弃剩余的时候,便引致了贸易。〞〔?政 治学?〕
1.1 经济是个古老的话题,而经济学那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经济学宏伟大殿建立的 标志
1.6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6.1 理论简化、抽象与现实
图1.7 理论模型与经济现实的关系
1.6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6.1 理论简化、抽象与现实
图1.8 两部门的经济运行简化图
1.6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6.2 均衡的分析方法和边际的分析方法 理性的经济行为人 经济行为人的行为优化问题 优化行为的相互联系、冲突和协调问题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2500字》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2500字》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较多,对于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共同发展的细分领域内容也在逐步丰富。

Gurley and Shaw(1995)提出,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于金融的发展,金融业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资金,使其可以更加顺利地进行投资,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在金融支持下,国家资金流动不畅的问题会更加少见,经济发展会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

Goldsmith(1969)在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先对金融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一国的金融结果是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这些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金融中介机构中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

改革开放初期,金融压制政策开始实行,极大地干预了金融市场及金融体系的发展,使得国内资本市场和国内经济发展都受到了抑制。

于是学术界开始深入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比如Shaw(1973)认为金融深化是金融发展理论的核心,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还不成熟,财政政策等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过度,导致市场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不利影响,不利于市场参与者的收入及财富水平的提升,对此,需要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可以利用计划、配额、许可证、法令、特权等手段来实现。

总之,要想促进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减少政府的市场干预。

Mckinnon认为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前提是金融市场完全竞争,但这种完全竞争基本上不存在,因此,金融自由化理论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观点,需要结合实际加以利用。

Stigliz and Hermans(1994)等提出了金融约束论,即金融部门一定程度的干预方能促进金融深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其要想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官方实施一些控制手段,使金融和生产两个部门可以更好地发展。

进入到21世纪,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不少的经济危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联系不再紧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开始更多进入视野,科研成果也相继出现。

意见中国--网易经济学家访谈录第32期 政府让利提高中国人均工资

意见中国--网易经济学家访谈录第32期 政府让利提高中国人均工资

袁志刚:政府让利提高中国人均工资2010-12-14 17:15:23来源: 网易财经跟贴23 条手机看股票网易财经12月讯网易财经《意见中国--网易经济学家访谈录》栏目近日专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

他是研究就业问题的专家。

他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不在政府而在市场。

他主张,为了让市场焕发更大的活力,应该实行要素市场化,尤其要对农民的土地进行确权。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研究就业市场的三位经济学家。

袁志刚教授表示,这三位经济学家在失业问题上推进了很多。

比照中国的就业状况,搜寻理论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是因为教育制度的僵化,人才结构没有适应市场的需要。

在谈到提高工资问题时,袁志刚反对政府一刀切地干预工资计划。

认为这样会适得其反,“因为(最低工资水平)做得过分以后,那么实际上就自然的敲掉了很多人的饭碗。

如果招来这样一个人,工资要超出你给我的贡献,那是一个正常的企业就不会去雇佣人。

”这一情况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尤为明显,“出口加工类企业,这类企业如果叫它工资倍增,那就是消灭就业。

”他说,要提高工资,可以由政府减税让利、分红国企红利的办法来到达,切不可干预劳动力市场。

袁志刚并不认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流行说法。

他认为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过早过快的转型会导致农业部门“没有办法(实现)现代化”。

针对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异,袁志刚认为,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土地产权不清晰导致的。

“现在是各地的地方政府虎视眈眈的盯着这块土地。

把他们的宅基地弄来,摇身一变也变成国有土地,变成国有土地再去搞商业和住宅,去卖。

因为农民实际上被迫的,他是被城市化的。

这样的被城市化,是低档次的,没有通过市场机制的过程的。

”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须尽快为农民的土地确权;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农村土地资本化,进入交易市场,实现土地要素市场化的改革。

以下为访谈实录:为何大学生工资和农民工一样网易财经:袁老师您好,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得主其贡献是对就业市场的搜寻摩擦的研究,您也对就业问题有过很多研究,出版过《失业经济学》和《隐性失业论》等著作。

关注上海“人力成本”过高的现象

关注上海“人力成本”过高的现象

关注上海“人力成本”过高的现象去年上海“两会”上,申城的商务成本问题成为与会代表关注的话题。

“商务成本”这个名词也第一次出现在当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

而作为商务成本组成要素之一的“人力成本”,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上海的人力成本为什么高了?过高的人力成本已经或者即将给上海的经济发展带来哪些问题?如何让上海的人力成本降下来?对现行政策的反思现在,上海的用人单位常常要为就业者缴纳四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公积金)而头痛。

不少企业认为这会增加自己的人力成本,降低竞争力。

一些雇主表示:在其它省市,对社保的征缴没有上海那么严格,企业容易生对此问题,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袁志刚教授认为:所有的社会保障都会增加就业者的劳动成本,对于实际就业是不利的,但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这是政府必须做的。

关键是这当中的度如何把握,既要保持地区和企业的竞争力,又要保护劳动者个人的利益。

从保护劳动者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社保标准不能降低。

另外,目前的社保制度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徘徊。

保了“公平”的一面,却较难体现“效率”。

上海的社保制度执行严格,体现了“公平”;外地执行很灵活,“效率”凸现。

最低工资标准也是争议较大的方面。

今年,上海又对最低工资进行了调整,将月最低工资标准从535元调整为570元,这是连续11年来的第12次调整。

同1993年相比,上涨了171%。

作为长期研究《劳动法》的专家,上海劳动咨询事务所主任、上海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志伟谈到:1993年我去美国学习时,当时联邦政府的劳工部制定每小时最低工资不低于6美元,这是联邦政府对就业者的保护措施。

在西欧国家,根据不同的工种,最低工资也不同。

作为政府的一项举措,最低工资的制定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关键在于标准如何确立,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这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

现在的情况是上海市和其它省市的差异拉得比较大,最低工资方面应该做到全国一盘棋,这是专家们的一致意见。

袁东:向市场经济社会转轨最关键一步

袁东:向市场经济社会转轨最关键一步

袁东:向市场经济社会转轨最关键一步
佚名
【期刊名称】《经济研究信息》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我们正向现代成熟市场社会转轨。

过去三十年的收获证明,这种向自由竞争开放的市场社会的转轨是积极的。

【总页数】3页(P19-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9
【相关文献】
1.解关于“比”的问题最关键的一步
2.解关于“比”的问题最关键的一步
3.以主流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转轨经济——读袁志刚先生的《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
4.走出岳麓一步一步(之六)——变换经济转轨驾驭商潮风帆
5.姚晓东:民生最优先,发展最关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融大战略_竞争全球最高点

金融大战略_竞争全球最高点

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5月/12日/第004版全球市场“上海论坛”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金融大战略:竞争全球最高点本报记者罗小军李关云5月11日,上海论坛2009年会开幕,本届年会的议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危机・合作・发展”。

在当前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一股反思自由主义经济制度优劣的思潮也逐渐兴盛。

与之相伴的问题是,既然自由经济、金融创新造成了这样大的危害,中国还有必要继续进行金融改革、发展金融中心吗?在论坛开幕之前,5月10日下午,“上海论坛”专家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袁志刚也是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

袁志刚认为,对中国这样一个市场发展尚不充分的国家来说,目前首要的问题依然是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虽然出现了金融危机,但当今全球竞争的最高点,依然是金融业,金融业是全球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和发展推动力,中国只有把金融发展好了,才能实现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才能站在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尤其在危机时刻,特别需要清晰的思路和大战略。

发展亚洲美元市场《21世纪》:1997年的金融危机迫使亚洲特别是小型开放经济体改变思路,增加储备以预防收支和金融风险。

这次金融危机将会给亚洲新兴市场带来什么新思考?袁志刚:首先,亚洲国家不要老是眼睛朝外,老看着美国,看着IMF。

亚洲区域内金融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

比如,中国武器弹药最充足——外汇储备2万亿;国债占GDP不到20%,居民高储蓄率;整个国家存贷差非常厉害,老百姓、企业的存款根本没办法贷出去。

这就导致了中国第一季度信贷一放就放到将近5万亿,这是任何国家都做不到的。

《21世纪》:但亚洲国家怎样用好这些国内外储蓄?袁志刚:将来的基本想法是不能像危机前一样一股脑都去华尔街。

华尔街再拿到钱投入到高科技,像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像互联网产业。

但后来美国转而寻求让穷人都住上好房子,这肯定会破产。

自贸区利好半年后清晰

自贸区利好半年后清晰

自贸区利好半年后清晰自贸区概念到底利好在哪里、企业利好在哪里?相信半年以后就清晰了。

上海自贸区,会在都市圈建设的方面起到榜样作用。

今年9月底上海自贸区挂牌前,由于所在城市的特殊性,区内的改革力度备受期待。

曾参与上海自贸区方案讨论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认为,上海自贸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试验多个领域在开放后可能产生的风险、潜在的漏洞以及防范和管理的方法。

让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改革,在自贸区内先行试验出较为成熟的方案,进而复制到全国。

自贸区的改革方案将随着试验的推进而不断改变。

上海自贸区不是政策优惠区新京报:成立自贸区的想法很多年前就有,为何在今年成为现实?是一个什么样的时机窗口?袁志刚:近几年,上海遭遇发展瓶颈,GDP增速也在下降。

实际上,上海自贸区的更大背景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碰到了很多结构性问题,很多深化改革的问题都已经摆到了日程上。

此外,金融危机后五年,世界上的全球化正在走向一个新趋势,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谈判,TTIP谈判(美欧双方围绕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等。

在WTO多核谈判已经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一轮全新面貌的全球化悄然启动。

中国如果不积极加入上述各类谈判,就有可能被边缘化。

克强总理三月份视察上海,让上海改革的思路豁然开朗。

此后,自贸区的进程非常快。

新京报:最终方案公开前,外界猜测区内企业享有15%的企业所得税率,是上海没有去争取这个税率吗?袁志刚:上海自由贸易区不是政策优惠区,而是制度改革。

并不是说中央给你多少优惠政策,让上海优先发展,成为“增长极”、“发展极”。

上海自贸区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先行先试”。

所以,28平方公里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是整个中国进一步改革的试验田。

试验完成之后,也就是等到自贸区的三年结束之后,区内大量的政策,是要推广到全国的。

新京报:你预计,一年以后,自贸区会有什么成果?袁志刚:第一,不同领域,会不断有后续的措施公布、补充。

再谈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再谈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起一个就业靠市场、工资由市场决定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这是
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们应当正视这样的事实: 中国在这段 非常不容易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丰富的劳动力价格体系,
时间里成功地将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前的 2 亿多减少到目前的
有了如此激烈的劳动力竞争, 才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2000 多万, 全世界的减贫问题, 如果没有中国的成就, 简直可
第三, 腐败现象、权钱交易依然在相当程度和相当范围内 存在, 不少官商相护或是官商一体之下的巧取豪夺, 是加大目 前收入差距的又一个原因。这一类收入差距的扩大更是无效率 和公平可言, 必须严格加以杜绝。
第四, 对我国当前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还 有: 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从全国范围来说, 基尼系 数攀高很大程度上是由地区收入差距带来的。可以说, 中国西 部落后地区特别是乡村, 还没有加入全球化进程并享受全球化 进程下由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来的效率和财富。这样的收 入差距, 其中固然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 但需要 正视的是, 我们今天的制度改革在某些方面的不到位也是一个 十分重要的原因。例如, 传统的户籍制度迟迟不能取消 ( 尽管 取消存在种种客观困难) , 而其所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的人为分
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打破铁饭碗; 也因此, 今天我们可以看
100 倍 。然 而 , 从 500 元 到 50000 元 , 各 式 各 样 的 劳 动 技 能 者
到, 那些铁饭碗还没被打破、员工的收入与其投入的, 中国在原来计划体制如 的联系并不紧密的单位, 其效率一定是比较差的。当然, 针对
41
经济改革
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
一般意义上, 我们认为现代社会是以工业发展为标志, 政 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生活高度发达的社会。如何缩小当 前中国的收入差距, 如何准确定位我们当前的发展目标, 如何 朝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迈进, 笔者认为, 目前至少在 6 个方面需要努力。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路径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路径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路径前两天刚刚收到了今年出版的第三部著作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这需要感谢袁志刚教授,跟着袁老师学习宏观,在袁老师的小班课上一直受益于袁老师的宏观经济思想浸润,能得到他的教诲,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让我有勇气首次尝试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进行系统性思考和回答,让自己对中国当前发展的趋势与挑战有了新的认识。

也要感谢章玉贵院长的支持和信任,没有他的支持也无法让书稿出版。

尽管这本书成书于2017年底-2018年初,各种原因导致现在才出版,但是我觉得其中的论述并不因为早几年成书而过时了。

比如在近年才出现的“共同富裕”的讨论,在书中根据理论逻辑的演绎也得到了一个重要结论——在中国新发展阶段,收入问题是解决中国转型升级的关键点。

下面把书稿前言和目录部分和大家进行分享一下,也希望更多的朋友指正和一起探讨相关问题:前言历时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其中在2010年时我国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我国经济发展已明显出现了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使我国正在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

而且,全球化发展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进入到新的阶段,我国也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重新构建新的“一体两翼”开放发展格局,以适应新的全球化发展需求,并因此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和可能性,如何把握这一时代机遇,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目标,本书试图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全面深入地说明中国经济升级发展内涵、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和所需要的动力要素构成以及具体的发展路径,从而为理解中国经济当下发展问题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篇,十四章,分别从“一体两翼”开放战略阐述、当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挑战、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动力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等问题展开讨论。

具体而言:第一篇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阐述了“一体两翼”开放战略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关系,说明两者的结合有其必然性,即“一体两翼”开放战略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可行之路。

青春梦想励志故事精选

青春梦想励志故事精选

青春梦想励志故事精选青春梦想励志故事:坚持住的梦想最有价值作者:胡敏辞别原公司时,公司的董事长曾经对我说:“老胡,你离开公司就如同从九层(当时的公司总部在一幢写字楼的九层)到了一层,你要想好啊。

”我笑着回答:“到一层好啊,万丈高楼平地起。

”辞别之后,我在家里休养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留下的一个重要纪念是,当时进行户籍统计的人在我家户口本我的职业栏里写上了“无业”两个字。

经历了到北京后十几年的打拼,在那段时间里我终于实现了能够有空陪夫人散步、陪孩子聊聊天的想法。

但是其实我的大脑从来没有空闲过,心中不断思索,今后自己干些什么,其中包括深造读一个博士学位,让自己在学术研究上再上一个台阶。

经过几个月的思考,我最终还是选择重回培训业,虽然做学问的梦想充满着诱惑,但是“改变中国学生英语学习态度与方法,培养真正能运用英语的中国人”的梦想和责任感让我再次上路,只要这条路在,我就一定要走在这条路上。

就像有人曾经问一位著名的登山家,“你为什么登山”,他答:“因为山就在那里。

”就这样,在知春路的一间民居里,拼凑起了一个公司的雏形。

总共就是那几个人几条枪:整个图书部一个房间,大家围着一张会议桌,电脑摆了一圈;财务部、综合办公室和总裁秘书在另外一个房间;客厅里则是研发教材的中外籍专家和培训学校筹备组。

有一次赶上大楼停电,同事们挥汗如雨地爬上九楼,兴致勃勃地围在客厅里聊正在策划的新书和教材。

那时没有想到几年后是什么样子,梦想也没有那么大,但是每天都很有奔头,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那间普通民居里,看我们的第一套教材什么时候做完、第一个校区选在什么地方。

有梦想,并且去实现它的日子是快乐的,虽然这个梦想还很小,但是无疑有一个坚硬的内核。

正因为这份坚持,我们的事业渐渐步入了正轨,“新航道”的名声也渐渐为人所知。

而此时竞争对手的火力也被吸引了过来,潜伏反水、造谣诽谤、四面围剿,以前在电影、电视剧里才能看到的桥段纷纷登场。

接着是现金流枯竭,信任的战友病重故去,一个个打击接踵而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月刊》2001年第6期致力于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袁志刚教授访谈●袁 志 刚 ○范 剑 勇 袁志刚,1958年1月出生,浙江舟山人。

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经济系,获学士学位。

198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8年赴法国留学,师从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贝纳西,1993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2HESS),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3年6月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1994年底出站留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工作,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教授,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曾在各类经济学研究杂志上发表论文九十余篇,其中在《经济研究》上发表论文七篇,独立发表专著五部,与他人合作专著四部,教科书四部,译著两部。

主要研究领域为非均衡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就业和失业理论,论文和著作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其中专著《非瓦尔拉一般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1997年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论文《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获2000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合著《宏观经济学》已被引入中国台湾;“宏观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获得的奖项还有:上海市优秀博士后奖,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

因成绩出色已被入选为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对象。

范剑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袁教授,您是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专家,从您的求学经历来看,您在国外接受了西方经济学的系统训练,并以运用西方经济理论来研究中国实际经济问题而著称。

在您的求学生涯中,您的前后两位导师是否对您的学业产生较大影响?请扼要地介绍一下您的求学轨迹。

●我是1975年高中毕业的,毕业后曾在一个汽车修理厂做过临时工,也作为知识青年下过乡,深知工人、农民的生活疾苦,对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

1977年恢复高考,我被杭州大学录取,成为“文革”以后最初一批学经济学的学生。

今天看来,这一批学生在经济学求学的道路上,走过一条非常艰难曲折的道路。

如果说今天我走得还算成功的话,那么我在攻读硕士和博士时的两位导师对我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我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宋承先教授这样的好导师,正是在他严谨的治学精神感召下,我选择了当时比较冷门的非均衡经济理论作为研究领域。

在研究过程中,与法国非均衡经济理论的权威人物———贝101纳西先生神交颇深。

非均衡理论源于凯恩斯的《通论》,后经帕廷金、克洛尔、巴罗和格罗斯曼等人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已有相当的发展和广泛的影响。

在80年代初,贝纳西成为这个领域的集大成者。

贝纳西早年学数学,他的非均衡经济模型考虑了各种宏观经济非均衡运行的状态,非常简洁明了,是非大师级经济学家所不能完成的。

我在接触了他的理论后,便感到这种理论的巨大价值,并翻译了贝纳西的《市场非均衡经济学》。

1988年我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法国留学,正式在贝纳西教授的直接指导下从事非均衡理论的研究。

在治学态度上,贝纳西先生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他经常要求我用最常用的经济学语言和简单的数学工具来描述经济现象,并启发我思考诸多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回国后,我进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由于我当时预感到就业问题将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难点和焦点,因此开始以失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按照我的理解,无论是您的博士论文,还是您的《失业经济学》和《知识经济学导论》,这些著作都吸收了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最新成果,而且这些成果对中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有指导意义。

因此,您努力吸收、整理这些成果实际上是建立在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和难点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

能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几本著作的情况?●好的,您的理解是正确的。

的确,我的这些著作结合了西方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中国实际情况是需要用这些成果,如中国宏观经济的非均衡运行问题、中国的失业问题、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和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等。

失业将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最为尖锐的问题,但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一直缺乏很好的理论支持。

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考虑到解决失业问题终究是依靠经济增长,而一国的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进步。

在现实中,常有学者主张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失业问题,但科技进步主要表现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的发展,因此,这就表现为一对矛盾,是以解决临时性矛盾还是打好科技进步的基础?而我的研究出发点是要如何解决这对矛盾。

我的博士论文《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是以非均衡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的宏观经济非均衡运行为分析对象,全面阐述了中国在计划和转轨时期的宏观经济运行特点、机理和发展趋势。

在这篇论文中,我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有效促进了中国经济学家与外国经济学家的对话,在描述双轨制的非均衡模型中,引入了一些新的因素来丰富非均衡理论的内容,这些因素包括双轨制、计划最低配额、非自愿交换以及一个二元经济中的一些主要特征。

正如贝纳西先生所言:这些因素使得非均衡理论能够更直接地应用于中国现实。

二是非均衡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非均衡理论的本质意义是当价格根据供求变化而作出迅速反应的假定不再成立时,市场的价格机制将无法修复宏观失衡。

这时微观行为人根据市场上的价格信号与数量信号作出对需求与供给相应的调整,形成有效需求与供给,这样的宏观经济状态我们称之为配额均衡状态。

在劳动力市场里,古典失业理论认为失业是由于劳动力价格过高引起的,只要工资能够灵活调整,大规模的、持久的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失业的持续存在一定是由于工资的下降遇到了市场力量以外的其他力量障碍,如制度力量、工会力量等。

凯恩斯失业理论认为劳动工资是具有向下刚性的,当市场出现非均衡时,需要调节的不是工资水平,而是劳动力数量,也就是说,非均衡市场上出现了非自愿的失业,这一部分工人在现有的工资水平下,或者是更低的水平工资下,找不到工作可干。

对付这种失业的办法是扩大总需求。

在劳动力市场中,对各种失业理论的作用机制作比较研究,是我在《失业经济学》一书中所120做的工作。

在这本书中,我在失业理论的新古典框架和非均衡框架中分别比较研究了各种失业理论。

我们把劳动力价格可以灵活调节的失业称为古典失业,由总需求不足、价格刚性引起的失业称为凯恩斯失业,同时假定,一个开放经济的生产部门分为涉外部门与非涉外部门。

在涉外部门,我们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是世界价格的接受者,此时该部门的失业是古典失业;在非涉外部门,我们没有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如我们的某些垄断产业与服务业,此时该部门的失业是凯恩斯失业。

任何一个部门的工资上涨快于其劳动生产率,将会同时增加两部门的失业。

因此,古典失业与凯恩斯失业可以通过涉外和非涉外部门的作用相互影响与转换。

如果劳动力市场分为高技能劳动力市场与低技能劳动力市场,那么,在涉外部门、高技能劳动力市场的失业为纯古典失业;非涉外部门、低技能劳动力市场的的失业为纯凯恩斯失业;在高技能劳动力市场、非涉外部门的失业既可能是古典失业,也有可能是凯恩斯失业,我们称为混合失业。

同理,在低技能劳动力市场、涉外部门的失业也是混合失业。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短期内,只要劳动需求对实际工资变化的弹性小于1,古典失业就可能转化为凯恩斯失业,但从长期来看,我们必须考虑投资这一决策变量。

如果凯恩斯失业首先影响到本部门的投资活动,投资活动的下降就会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困难,同时工资成本又难于下降,这样,凯恩斯失业就会导致古典失业。

这一观点已经被经合组织国家证实。

因此,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在长期内解决失业问题的必经之路。

这一思路和动因,促使我后来对知识经济学进行研究。

《知识经济学导论》是我两年前完成的著作,集中探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就业增长的相互关系。

我首先澄清了目前国内对知识经济学存在模糊认识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阐述了知识生产和消费的自身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在这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最重要的知识活动———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认为,通过增加资本投资和R &D 部门投资,不仅可以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通过技术进步的外部效应提高其他企业的生产效率。

因此,一个社会的人均劳动产出是与社会投入到R &D 部门的人力资本成正比,与人力资本在R &D 生产活动中的边际生产率成正比,与家庭的现时消费偏好率成反比。

从这一思路出发,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长期策略是提高涉外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减少这个部门的古典失业,从而降低非涉外部门的失业。

○以上我们聊的主要是您的专著情况,我记得,最近您在《经济研究》上就中国经济运行中消费不旺和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连续发表两篇重要文章,能否就这方面的问题简单谈谈您的主要观点?●行。

前面我是从劳动力市场来论述宏观经济理论的。

对于我国目前出现的消费不足问题,还需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的特殊国情来具体分析。

在《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一文中,我们从城镇居民收入的上升、居民生命周期中收入的大幅度变动、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增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流动性约束的存在和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子女教育费用的上升等角度,实证分析了造成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在转轨时期发生变异的主要因素。

这些因素导致了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

对此,我们的建议是:1.尽快争取住房、养老、医疗、就业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到位,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提高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2.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缩小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3.建立健全消费信贷制度,扩大消费信贷规模,促进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在暂时没有新的消费热点出现时,政府应该加强环保、基础设施等建设,促使汽车、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出现。

34.01在《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一文中,我们进一步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出现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具体的机制是:未来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必将通过利率或代际转移总额来影响第一代人退休以后的消费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储蓄率,而未来劳动力数量的下降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在综合存贷增加、降息政策和资本外逃的情况下,中国居民的储蓄是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的,个人最优储蓄率也就偏离了黄金律。

因此,降低储蓄率成为一种帕累托改进。

我们通过数值模拟显示,以促进人力资本和R&D投资为形式的技术进步可以使储蓄率明显下降。

最近我完成的《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的论文,对两种养老保险体系选择进行理论分析,其结果也是令人兴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