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学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2014上海高考满分作文:风中的余香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风中的余香2014上海高考满分作文:风中的余香2014上海高考满分:风中的余香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
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
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
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
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
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
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
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
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
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
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值。
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干涸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
2014年各地高考作文命题智慧点评
2014年各地高考作文命题智慧点评1、2014年新课标I卷(适用山西、河南、陕西、河北)高考作文题: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
根据此材料写作文。
点评:赞成两人都通过,就是同意规则可以活用,或说和平共处、实现双赢;反之,就是批评这两个相拥而过桥的家伙的无视规则,投机取巧了。
学生看了这个题,大多数都会从前者去揣度命题人的取向,后者是批评的,也难写。
这类题目,想给学生多种思考选择实际上学生又无法选择,所以,只能算马马虎虎的作命题。
智慧分:75分。
2、2014年新课标II卷高考作文题(适用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西藏、海南、吉林、新疆、黑龙江、云南、宁夏):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一条警语: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
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先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击。
点评:要求学生先选好角度,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可选的角度。
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当然是爱之反而害之,有时不爱(克制自己的爱)反而是爱。
至于哪些学生斗胆认为就是应该让人们多多地给动物喂食,多多地关爱动物,肯定是要努力地勉强地自圆其说了,几乎等于自找苦吃。
比课标I卷略好一点点的是,不故弄玄虚。
智慧分:80分。
补充语:“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是病句,应为“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受到惩处。
”3、2014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老规矩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201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穿越沙漠和自由
201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穿越沙漠和自由【篇一:201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简析】201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简析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材料性质:社会生活类(关注社会生活、哲理)材料内容(关键词):选择,穿越沙漠,道路,方式,自由;必须穿越,不自由。
材料特点:今年上海题的作文材料仍然延续了它的一贯作风,比较简洁,内容具体,主题鲜明,具有一定的思辨性。
审题立意: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是自由的,但你必须要穿越这片沙漠,这是你的不自由之处。
人生的很多事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这是一种不自由;但做事的路径和方式,我们却可以自由地选择。
作文主题在“自由与不自由”这个大的话题下,但具体选择哪个方面作为立意的方向,这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但无论选取哪一个角度,自由与不自由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定要阐发明了的。
纵观现实,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放纵自己,肆意挥霍青春,但总还觉得不够自由,向往西方的所谓自由民主,以为到了西方,似乎可以任意而为。
而对自己的人生作为,总想不劳而获或者一劳永逸。
这一作文命题可以让我们好好地审视一下我们的人生作为。
作文开头示例搭配的人生人生或命运有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那就是它的“搭配规律”。
它在赐予你东西的时候一定要从你这拿走一些东西。
它赐予你能力,也许会拿走你的美貌;它赐予你智慧,也许会拿走你的健康;它赐予德行,也许会拿走你的金钱。
同样,当它赐予你某些方面自由的时候,也一定会哪拿走你某些方面的不自由。
纵使你自由了眼前,一定自由不了将来;纵使你自由了行为,也一定自由不了心灵。
看透这样的规律,我们就该知道,有所得必有所弃,有所挥霍必有所失去,有所自由必有所约束。
【篇二:名师点评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名师点评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下水作文、微作文赏析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2014上海卷高考作文
2014上海卷高考作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2014上海卷高考作文导读:2014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穿越沙漠和自由相关考试作文范文分享给各位同学学习。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_高考作文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如下: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不是自由的。
点评:今年这道材料作文题很辩证,很有思维张力。
对比往年,此次作文题延续了上海卷命题特点:即不给出封闭性的主题,而是为考生设置了一个写作情境,给出更大的思考视野。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这样的题目,写得怎样与命题无关,与审题有关。
考的不仅仅是逻辑思辨力、写作技巧,还有人生观、价值观。
从审题的角度来看,与往年略有难度的是“沙漠”具有象喻性,即人生的困境。
必须穿越沙漠可以视为喻体,本体可以是人生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
题目中的“可以选择”表示一种或然性,而后半段的“必须”则表达必然性。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考生们既可以从自由的角度切入,选择最适合的方式穿越困境来写;也可以从约束的角度来写,关注困境的存在,不要迷信道路和方法;还可以将两个角度融合在一起,即化约束为自由。
这道作文题既自由又有限制,且有很强的思辨性。
人生乃至社会的诸多方面都是如此,我们有相对的自由,又有不得以的苦衷。
人总是争取自由的,但又无法任意,一定是在受约束、有条件的环境下。
材料提供了具体图景,但同时不乏想象空间,因为沙漠可以是一种隐喻,考生可以将其转化为生活实际与感受,比如解决什么问题、克服什么困难,才能突破自我、获得自由。
这对于任何作文水平的考生都有话可讲,从不同层次展开行文。
攻克难关的方式方法你可以选择,是你的自由;攻克难关本身是历史的必然,于国与家于己别无选择,否则事业则无希望,这又是不可自由的,而且,只有经历这种“不自由”的必然选择后,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注重辩证思维,“文以载道”是作文的基本原则。
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重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学生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答案解析一、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答案】示例: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2.【答案】原因表现3.【答案】D【解析】需排序语段的话题是对“常识”的理解,可按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排列。
⑤是“常识”的总说,有领起全文的作用,故放在开头。
②中“其实”一词,是对“常识”的进一步解释,故应紧接⑤。
③①紧密相连从反面来论述。
④中的“因此”引领的内容有总结的作用,应放在最后,故选D项。
4.【答案】C【解析】“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于文无据。
5.【答案】示例:第⑥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与前文受众解读新闻、寻求真相的意愿的相关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6.略。
(依据考生答案与文章第③段提供的四个方面的契合程度,以及考生答案的表达是否准确、逻辑是否严密评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7.【答案】示例: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以海绵吸水来比喻湖泊吸音,以海绵的“巨大”突出湖泊吸音能力之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8.【答案】略。
(本题采用整体评分法,对考生选择的角度及针对该角度结合文本进行的赏析做整体评分。
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写景角度的变化、色彩的组合等)9.【答案】“飞溅”一词化静为动,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
10.【答案】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因此,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具有特别含义的树。
11.【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着眼于语段的本身所表现的含义。
A.原文说的是感到惬意,“惬意”不等于欢乐,且“可以获得更多的欢乐”于文无据。
C.假设关系不成立,原文说的是有人共享宁静可使“经历更为丰富完美”,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受到宁静的欢乐”于文无据。
12.【答案】作者描写了多种不同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增加了宁静感,也是宁静的一部分,作者写这类声音是为了表现宁静之美;工业文明的喧闹破坏了宁静,作者描写这类声音来表达批评和担忧。
2014上海高考作文英语
2014上海高考作文英语In the modern era,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our daily lives, revolutionizing the way we communicate. The 2014 Shanghai Gaokao English essay prompt invites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traditional forms of communication. This essay will delve into how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have both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influenced our communication methods.Firstly, the advent of smartphones and social media platforms has made it easier for people to stay connected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regardless of geographical distance. This has been particularly beneficial for the elderly and those living alone, as it allows them to maintain social connections and combat feelings of loneliness.However, this convenience comes at a cost.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has been on the decline as people increasingly rely on digital means to convey messages. The art of conversation, once a valued social skill, is being eroded by the shorthand language of text messages and social media posts. The lack of non-verbal cues in digital communication can also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misinterpretations.Moreover, the reliance on technology for communication has raised concerns about privacy and the potential for surveillance. As more of our conversations are conducted online, there is an increased risk of personal informationbeing accessed by unauthorized parties.On the other hand, technology has also enabled new forms of communication that were not possible before. Video conferencing, for instance, has mad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remote work viable options. It has also facilitated learning, as students can now access educational content from anywhere in the world.In conclusion, while technology has undoubtedly made communication more efficient and accessible, it is essential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the convenience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forms of interaction. It is crucial to preserve the skills associated with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and to be mindful of the privacy implications of our digital footprints. As we continue to embrace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we must also ensure that we do not lose the essence of human connection that lies at the heart of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methods.。
2014上海高考作文
2014上海高考作文【篇一:2014年上海卷优秀作文】2014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优秀作文(上海卷)【作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文题简析】作文题的核心是“沙漠”,相对而言的是“自由”和“不自由”。
这个“沙漠”可以指代的内容很多,比如面临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生活困难、一个希望实现的梦想、理想等。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从中体现的是“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思想。
而“必须穿越的这片沙漠又是不自由的”,指我们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生活过程等。
参考立意:1、谈自由与约束:自由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2、谈责任与承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面对责任,学会承担和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解决。
3、人生的路需要自己去走。
【优秀作文】为了自由的束缚“自由是什么?” 我试着不断地询问着自己去寻找可能的答案解释,可是每次都是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迫切愿望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发展的”。
当我们在程式化的生活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放纵、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是一种异常强烈的愿望。
可是同时也不难发现:过度的自由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
当我真正摆脱父母,一个人毫无约束地在外面生活时,时间长了,我便开始怀念家的温暖,父母的宽容与慈爱,想再次投入父母的安全港湾;当辛苦工作之后得到一个冗长的假期时,或者结束了高三紧张的学习步入到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后,时间长了,我便开始厌烦每天的无所事事与慵懒无为,想赶紧投入到下一轮的工作或者学习当中。
由此来看,我们是在自由与束缚的状态中循环往复、苦苦挣扎,似乎我们追求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意愿是同等强烈的。
自由与束缚哪个更好?这似乎并不能给出明显的答案。
绝对的自由于我而言同绝对的束缚一样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
2014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和范文
2014年上海作文考题和范文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谈自由自由,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
自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要追求的。
当你看着飞鸟在湛蓝的天空飞过的时候,是否真的有过心生羡慕它的自由翱翔?当你看到电视上那些被拐卖的儿童被拯救出来重获自由的时候,你又是否会替他们感到高兴?在羡慕、高兴的背后,我们所看到的都不过是最浅表的表象而已。
自由是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追求的,永恒不息的追求的一种权利。
崇尚自由,追求自由是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将伴随着你到死去。
似乎早已习惯了大肆宣扬自由的真理,似乎早已耳目濡染的以为自己真的懂得了自由的定义。
自由的定义在无形的变化之中早已彻头彻尾的改变了最初的含义。
五彩缤纷的社会的潜在规则太多,而真正的自由又是少之又少的。
我们所拥有的,所定义的自由也不过是一顶虚帽子罢了。
大张旗鼓的宣扬自由,直到最后我们才会发现,所谓的自由其实还有更多束缚捆绑在我们的身上。
社会的舆论,伦理道德,无疑成为我们所追求的自由的最大的束缚与捆绑者。
法国的《人权宣言》中有一项规定是:“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权利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从某一角度来说,当我们正在追求自由的时候,早已忽略了那些被套上了帽子的“自由谎言。
”可以想象出来,法国人民在听到《人权宣言》的宣读的时候是多么的情绪高涨,多么的激动。
毫无疑问,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解脱,是一种称得上的“自由”的解放。
信仰是一种自由,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属于自己内心所追求的境地。
生活中的繁碎事情总让活着的我们学会了自怨自艾,我们开始埋怨为何生活会有这么多的不公平,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不自由,你若是真正读懂了“自由”以外的境界便也算得上圣人之列了。
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够拍着自己的胸膛对别人说,他是自由的。
换个角度来说,这个“自由”仅仅是局限在他的人身自由上,若这个社会没有伦理道德、社会舆论的约束个人的行为,又该从何去定义这个人的好与坏,对与错呢。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1、(1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范文
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思路及范文【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题目评价】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
题目与前年“心灵的微光”、去年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一致,都注重对学生结合关键词语与材料整体发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能力考查,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关注。
这个题目总体比较容易,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文题都很相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用,然而想要写出新意却不算简单。
【审题分析】从审题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词。
这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与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
通读材料不难提取出关键词“自由”,材料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
“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与不快等等。
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开始便想到一些可以选择的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不能选择”。
我们可以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
只是,“自由”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写出深刻性。
【写作内容】从写作内容分析,这个材料依然要求学生由内而外的思考。
学生考察这个材料的思路应该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再由自己及别人、及社会的思考,他关注的必定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导向外界生活。
包括他者的生活、包括生命的思考、包括社会的思考,所以这个材料需要学生较多的积累进行写作方能成就一篇大气之作、深刻之作。
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上海卷:走出沙漠,走向绿洲
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上海卷:走出沙漠,走向绿洲本文是关于作文大全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上海卷:走出沙漠,走向绿洲当你身处一片干涸荒凉的沙漠,为了活下去,你必须选择穿越,而你穿越的方式有很多。
你是自由的,因为你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方式穿越,而你又是不自由的,因为除了穿越你别无选择。
诗仙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乎他选择骑白鹿,访名山。
他在仕途官场上是不自由的,他要侍奉那些官位比他显赫的人,点头哈腰,终日不能使自己开心。
所以他选择离开,抛弃功名利禄,过着“悠然见南山”的日子,这时候的李白是自由的。
看来,人生遭遇的坎坷道路是不自由的,而选择对抗命运的方式是自由的。
人的出生不能自由选择,但是人可以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
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年轻时被命运无情地击垮,上帝使他的双脚无法站立。
痛苦、绝望充斥着他的内心,在那段时光中,他也曾有过悲观失望、萎靡不振,甚至有放弃自己生命的念头。
然而,最终他找到了属于自己活下去的方式,那就是写作。
写作不仅给他带来了生的希望,也减轻了他肉体和精神的痛苦。
这便是他选择命运,不屈服于人生的穿越方式。
人被束缚是不自由的,而同时也因为不自由激发了他的潜能,没有人不渴望自由。
沙漠即是人生!在困难降临之际,你可以选择退缩,也可以选择前进。
勇敢的人自会砥砺奋进,他们希望穿越“沙漠”,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绿洲”。
那是他们活下去的理由,只有活下去才能拥有你想要的自由。
有人说自己从出生,上帝就已安排好了命运,人们只需要按部就班的活着就好。
实则不然,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可以亲手改变和主宰自己的命运,任由你掌控,选择的主动权被自己所操控。
看看周围的同学,每天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着,奋斗着,最终都是朝着高考这一重要的目的地而进发,这个过程看似不自由,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但这些不自由,其实蕴藏着今后的更大自由。
再比如,我的有些初中同学那时成绩不理想,没能考上好的高中,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穿越沙漠的道路,有些人去学了厨师,跟着师傅,已经小有成绩。
高考作文之2014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
2014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篇一:2014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高中语文老师的资源,大家分享一下,学弟学妹们加油哦。
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直面不自由(69分)启蒙运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间,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诸如“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观点,倡导自由与平等。
正是这场运动激发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甚至影响到了中国近现代的种种革新。
到了现在,几乎人人都认识到了自己有各种自由的权利,并且积极地选择自己想要走的人生道路,增加社会的多元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人难道是完全自由的吗?自由的限度又在哪里?我们固然能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可我们选择的目的恰恰是为了过好人生,用小的自由来实现最大的不自由。
人不自由的原因或许有两点。
首先就是我们承担的责任。
萨特说过,人必定是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我们没有要求来到这个世界上,凡是自由的,就要为自己一切的行为负责,承担责任无疑是不易的,就像穿过沙漠,各人的方法道路或许不同,但终究无人得以逃脱。
其次,人的不自由还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往大了说,人终有一死,且在生命中不会一帆风顺,这些都是个人无力控制的。
往小了说,我们的家庭也是生来就既定了的,或贫或富,或高尚或卑微,对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他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穿越“沙漠”。
这样想来,人的引以为傲的“自由”实在是太渺小了,甘地领导了印度独立革命,为的是什么?让几亿人能真切地体会到自然的人有多不自由吗?当然不是,我们对“自由”的争取,对自由的珍视,别有一番意义在其中,因为即使人终有一死,即使有无限的沙漠必须穿越,他在其中作出过了不小的努力,并获得了不小的成就。
巴金在《激流总序》中说到,即使他常常觉得身边是无尽的黑暗,他也不孤独,不绝望。
因为生活就像一股激流,开辟他的道路,穿过乱山碎石之间,人的力量固然无法胜天,那又为什么一定要“胜天”呢?对生活充满热情,对自由加以珍视,便能创造出自己的“激流”,对“不自由”的困难悲剧化作自由的积极“搏斗”。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详尽解析含作文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的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臵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2014高考上海作文题解析及范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10
2014高考上海作文题解析及范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展示的7篇佳作中,有1篇66分,3篇是65分,1篇64分,2篇是63分。
每篇都有老师的批注。
)一、原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二、题目类型:思辨型三、关键词:自由不自由四、材料侧重:材料用了穿越沙漠的比喻,对人生或社会发展困境的“这片沙漠”,人们的选择具有两重性。
从材料看:“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我们得到“选择与自由”;从“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看到“约束与不自由”。
从整则材料看:必须穿越,这个无法选择;而穿越的道路和方式,乃至时间、地点、对象等可以选择。
“你是自由的”“你又是不自由的”,可见“自由与不自由”。
材料的立意具有多元化。
但我们一般从关键词入手,“自由”与“不自由”的角度立意是最好的。
五、界定概念。
你:特指作者自己,可引申为每个人,也可扩展为集体、国家、民族,乃至于人类社会。
“你”的不同内涵,不仅决定写作的内容,且影响文章立意的高低。
必须: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这些事情可理解为是一种责任,一种约束,一种规则沙漠:这是个比喻,沙漠的渺茫无际、鲜有人烟、环境恶劣、不宜生存等特点,隐喻一种人生或发展的困境。
“穿越沙漠”即走过人生或发展的困境。
自由:自由即不受拘束,不受限制;语境中自由就是具有可选择性---走出困境可选择的道路和方式,还有时间与地点、工具与对象等。
不自由:就是受约束,受限制,不具有选择性。
六、自由与不自由的关系。
1.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因而人生必须有所节制,有所约束。
2.每个人、集体、乃至国家、民族与世界,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2014上海英语高考作文
2014上海英语高考作文I remember the first time I visited Shanghai, it was a bustling city with skyscrapers reaching for the sky. The energy of the city was infectious, and I couldn't help but feel excited to explore everything it had to offer.One of the things that struck me the most about Shanghai was the incredible mix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On one hand, you have the historic Yu Garden and the tranquil water towns, and on the other hand, you have the futuristic skyline of Pudong and the vibrant nightlife of the French Concession. It's like stepping into two different worlds within the same city.The food in Shanghai is another highlight for me. From the famous xiaolongbao to the mouth-watering street food, there's never a shortage of delicious things to eat. And let's not forget about the endless options for tea and coffee, perfect for a quick break in between exploring the city.The people in Shanghai are also something special. Despite the fast-paced lifestyle, I found the locals to be incredibly warm and welcoming. Whether it was asking for directions or striking up a conversation in a café, I always felt a sense of hospitality that made me feel rightat home.Of course, no trip to Shanghai would be completewithout experiencing the shopping scene. From luxury boutiques to quirky markets, there's something for everykind of shopper. And the best part? The bargaining! It's a skill that I quickly learned and had a blast putting to use.Overall, my time in Shanghai was nothing short of amazing. The city's vibrant energy, rich culture, and friendly people left a lasting impression on me. I can'twait to go back and explore even more of what thisincredible city has to offe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篇一:2014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和范文】2014年上海作文考题和范文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谈自由自由,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
自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要追求的。
当你看着飞鸟在湛蓝的天空飞过的时候,是否真的有过心生羡慕它的自由翱翔?当你看到电视上那些被拐卖的儿童被拯救出来重获自由的时候,你又是否会替他们感到高兴?在羡慕、高兴的背后,我们所看到的都不过是最浅表的表象而已。
自由是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追求的,永恒不息的追求的一种权利。
崇尚自由,追求自由是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将伴随着你到死去。
似乎早已习惯了大肆宣扬自由的真理,似乎早已耳目濡染的以为自己真的懂得了自由的定义。
自由的定义在无形的变化之中早已彻头彻尾的改变了最初的含义。
五彩缤纷的社会的潜在规则太多,而真正的自由又是少之又少的。
我们所拥有的,所定义的自由也不过是一顶虚帽子罢了。
大张旗鼓的宣扬自由,直到最后我们才会发现,所谓的自由其实还有更多束缚捆绑在我们的身上。
社会的舆论,伦理道德,无疑成为我们所追求的自由的最大的束缚和捆绑者。
法国的《人权宣言》中有一项规定是:“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权利虽然是和生俱来的,但从某一角度来说,当我们正在追求自由的时候,早已忽略了那些被套上了帽子的“自由谎言。
”可以想象出来,法国人民在听到《人权宣言》的宣读的时候是多么的情绪高涨,多么的激动。
毫无疑问,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解脱,是一种称得上的“自由”的解放。
信仰是一种自由,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属于自己内心所追求的境地。
生活中的繁碎事情总让活着的我们学会了自怨自艾,我们开始埋怨为何生活会有这么多的不公平,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不自由,你若是真正读懂了“自由”以外的境界便也算得上圣人之列了。
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够拍着自己的胸膛对别人说,他是自由的。
换个角度来说,这个“自由”仅仅是局限在他的人身自由上,若这个社会没有伦理道德、社会舆论的约束个人的行为,又该从何去定义这个人的好和坏,对和错呢。
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一旦被定了下来,多多少少都会对自己自身的自由有牵扯的地方。
即使真的拥有自由,但过分的自由反而会适得其反,自由不是放肆和放纵。
如果自由是风筝,那么个人的行为便是牵扯的细线,一旦个人的行为受到了道德的谴责,那些所谓的自由也就从此了断了。
为了某种利益而不择手段,因此受到了道德的谴责,倒也没有必要,人生路漫长,还没看到的,经历过的,就这样成为了一种遗憾。
这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罢。
关于自由,要说的也说不尽,涉及的道德伦理法律甚是多,其中的滋味也不是我这个无知少年可以真正说的清楚的。
因为你们兴许会觉得这样说的话,未必会有些妄自菲薄了,关乎种种自由的感悟,随想的,各有各的理论,自圆其说是最重要的。
不管怎么样,每个人对自由的定义都不同,所涉及的也并非千篇一律的,之中的共同之处还是有的。
【篇二: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范文】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思路及范文【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题目评价】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
题目和前年“心灵的微光”、去年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一致,都注重对学生结合关键词语和材料整体发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能力考查,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关注。
这个题目总体比较容易,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文题都很相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用,然而想要写出新意却不算简单。
【审题分析】从审题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词。
这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和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和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
通读材料不难提取出关键词“自由”,材料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
“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和不快等等。
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开始便想到一些可以选择的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不能选择”。
我们可以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
只是,“自由”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写出深刻性。
【写作内容】的思考,他关注的必定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导向外界生活。
包括他者的生活、包括生命的思考、包括社会的思考,所以这个材料需要学生较多的积累进行写作方能成就一篇大气之作、深刻之作。
比较容易联想到卢梭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
可以联想到法律。
自由和民主不是百无禁忌,必须在规则下有序进行。
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度过人生的道路和方式,但我们也必须经历生老病死。
【趋势分析】【2011年上海高考】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2年上海高考】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2013年上海高考】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
【2014年上海高考】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综合前几年的题目来看,近几年的高考材料作文均为思辨类作文。
且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
考生们不仅要联系自身反观当下,似乎还需要对一些哲理有一定的体会和思考。
上海作文以09年为一个标志性转折。
那年是说郑板桥的事例,结果造成一定审题的障碍,考生感觉困难重重。
因此10年作文是一个反弹,是这几年来最简单的一个材料。
材料中的两个事例的指向性是同一的,考生无需考察两个事例的区别,所谓两个事例,就是一个事例,不过,命题者是把发展观放到全球视野下进行考察而已。
11年的作文,就有了一定变化,他的思辨性变强了,给出了两个意思相反的句子,要求学生深入思考。
而12年的作文题,可以说是真正成熟的上海作文,其地域特色、思辨特色、清新风格就此形成。
微光,需要进行思辨考虑,需要考生由自己及别人、由内而外的进行思考,不仅要考虑到自己,还要考虑到别人。
材料中隐含的条件也比较多,比如放弃自己身上微光的原因是“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这个是我们写作时要必须考虑进去的。
也就是说,材料在开放之外,内含的限定性条件增多。
那么13年的作文是这个延续,体现的就是这个思路,重要的事情以及更重要的事情,进行思辨思考,结合自身以及社会。
所以,上海作文的稳定就在这两年体现的特别明显:自我和社会联系,思辨性突出,观察自我以及思考社会,我对自己的关注就是对社会个体的关注,我不仅仅属于我自己,我还是社会的一员。
题材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是上海高考作文坚持的命题思想。
所以学生要善于由“内”而“外”,以自身的考察为入口,以社会的思考为出口,以对身边事实的关照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
因此,明年作文,我们可以预计上海依然会延续这个成熟的作文命题风格,这也是新一届高三作文备考的重点所在。
绝对的沙漠,相对的自由(1)掬一捧灼人的黄沙,踏一方炙热的天地,生命中的瀚海阑干,便如此清晰而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无路可退,唯有穿越过去。
而此时,一切便如卡夫卡在“自由意志三点式”中所写的,我们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却也因为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而不自由。
卢梭有言: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我们面对的,是绝对的边城荒漠、苦难挫折,我们拥有的,是相对的自由幸福、平等宁和。
从这个意义上看,对渺小的人类而言,似乎一切的努力,终将尽付东流;一切的美好,也会难以为继,只剩下永恒的苦难在短暂的人世中穿透着摄人心魄的回音。
然而,作为一株会思考的苇草,作为一个至少还享有选择如何穿越沙漠的自由和权力的个体,我不相信,不相信沙海面前的我们终将会在对自己”不敢从心所欲”的不信任中停下脚步,拒绝抗争;不相信巴尔扎克那“我粉碎一切障碍”的决心不足以令所谓“绝对”的沙漠有所动摇,更不相信小小的考验和劫难便会让所有人都成了经历牢狱之灾后的王尔德,让曾经“除了才华,我一无所有”的豪迈在颓废中消失殆尽。
诚然,我们不能使绝对存在的人生沙漠凭空消失或易位,但至少,我们可以将相对的自由紧握在手,将真正的责任担负在肩,戴镣铐而舞,最困难,却也最美妙;履沙漠而行,最艰辛,却也最自由。
不可否认,“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听上去是在自欺欺人。
早已因大漠风沙而口干舌燥,焦头烂额的人生旅行者怎么会因为可以在未知中探寻前程、享受不同程度的沙石侵袭而欣然坦然?但事实正是如此。
当苦难和磨砺已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直面甚至是笑面它们往往比一味地逃避来得更有气度和力量,也就更有可能指引我们达到因心灵的释然洒脱而自由的境界。
大漠之中,或许我们会同鸠摩罗什一样,凉州观日,竟成晨昏莫辨,望朱成紫,可我们亦能坦然于世:我们的目光,是向上的;态度,是昂扬的;心境,是高人一等的,如此,夫复何求?人,活着,总不可能一路走在安逸之中,没有瀚海阑干作伴,没有堂皇凋零作叹,总会遇见的,是绝对的沙漠;我们,走着,终究是要寻求心灵的自由,扫除飞沙走石连天,涤荡浓云薄雾在胸,定会拥抱的,是相对的自由。
尽情舞蹈,纵使身着镣铐(2)我们生下来就是要穿越沙漠的,作为所谓的“命运之注定”,我们足踝上那层抹不去的黄沙便是这一生注定要担负的镣铐,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站在绿洲的浓荫中逃避,因为这黄沙之旅便是人之一生。
或是烫人砂砾磨坏了足踵,或是水袋空瘪,食粮断尽,或是漫漫沙漠中无处可寻觅绿洲踪迹……这千百种生之苦难,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
正如罗蒙诺索夫无法拒绝在污泥中摸打滚爬的童年,正如曼德拉无法拒绝锌皮房里二十七年的逼仄,正如史铁生无法拒绝在“最狂妄的年纪”遭遇病魔,不幸也罢,不公也罢,这副镣铐是每个人都无法拒绝的“礼物”。
于是有的人因这被剥夺的自由而垂下了头颅:海子把年轻的生命了却成了铁轨上一个潦草的惊叹号,王尔德把满腹的才华埋葬在了无望的牢狱之中,文森特淌血的残耳和绝望的枪声让世人叹惋……他们把死亡和放弃当作了和命运决裂的方式,却不知这等和镣铐拼个鱼死网破是何等愚蠢软弱的选择——他们投身的并非超脱沙漠的自由,而是黑暗无边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