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
(汇总)教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
![(汇总)教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fed8e416edb6f1afe001f37.png)
教育学原理重点(汇总)目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1)(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1)(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学的萌芽 (1)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1)(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2)1.实验教育学 (2)2.文化教育学 (2)3.实用主义教育学 (2)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3)5.批判教育学 (3)6.制度教育学 (3)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4)(一)教育的概念 (4)1.“教育”定义的类型 (4)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4)(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4)1.教育的结构 (4)2.教育的功能: (5)(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 (5)(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5)(五)教育的发展 (5)1.古代教育的特征 (5)2.近代教育的特征 (6)3.现代教育的特征 (6)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7)(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7)2.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 (7)3.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7)4.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 (7)5.劳动力市场理论: (7)(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7)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7)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7)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7)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8)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8)(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8)1.教育的经济功能 (8)2.教育的政治功能 (8)3.教育的文化功能 (8)4.教育的科技功能 (8)5.教育的人口功能 (9)(四)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9)(五)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9)1.全球化 (9)2.其显著特征 (9)3.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9)(六)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9)(七)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化社会 (10)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化社会 (10)(八)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 (10)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1)(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1)(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1)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11)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1)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2)(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2)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12)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12)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13)(一)教育目的概论 (13)1.含义 (13)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13)(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3)(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14)1.社会依据 (14)2.人的依据 (14)(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14)(五)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5)(六)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15)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5)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5)(七)培养目标 (15)1.培养目标的概念 (15)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15)3.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16)第六章教育制度 (17)(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17)(二)学校教育制度 (17)1.概念 (17)2.学制确立的依据 (17)3.各级学校系统 (17)4.各类学校系统 (17)(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8)第七章课程 (19)(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9)1.课程的定义 (19)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9)3.课程理论流派 (19)(二)课程类型 (20)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0)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21)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21)(三)课程编制 (21)1.泰勒原理 (21)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21)3.课程目标 (22)4.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22)5.课程实施 (23)6.课程评价 (23)(四)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 (24)1.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较之科技、文化变革更直接) (24)2.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24)3.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24)4.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24)5.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24)(五)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25)1.美国 (25)2.英国 (25)3.日本 (26)(六)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6)1.改革的背景 (26)2.目标 (26)3.内容 (27)第八章教学 (28)(一)教学概述 (28)1.教学的概念 (28)2.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8)3.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28)(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28)1.教学理论概述 (28)2.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论的关系 (29)3.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29)4.行为主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29)5.认知主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29)6.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30)(三)教学过程 (30)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30)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30)(四)教学模式 (31)1.概念 (31)2.特点 (31)3.教学模式的结构 (31)4.程序教学模式(与行为矫正有关) (31)5.发现教学模式 (31)6.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32)7.暗示教学模式 (32)8.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3)9.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33)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原理重点笔记归纳
![教育学原理重点笔记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c29f64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ed.png)
教育学原理重点笔记归纳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关于教育学原理的重点笔记归纳:
1. 教育的定义和目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通过引导和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成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社交等方面。
2.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它可以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等。
教育还可以帮助个体适应社会,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好准备。
3.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个体的身体、智力、情感、道德和社交发展。
教育应该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
4.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讲授、实践、探究、合作等,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5. 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等。
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6. 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对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包括安全、舒适、和谐、富有刺激性的学习氛围,以及充足的教育资源和设备。
7. 教育的评价和改革:教育的评价是对教育质量和效果的评估,它可以帮助改进教育实践。
教育改革是对教育制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需求的变化。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cdbd6f0b8f67c1cfad6b84c.png)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一、选择题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
(1)社会教育: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4、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5、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中的一般问题。
6、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科学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二者关系)。
7、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论语》;它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
9、中国战国晚期乐正克《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0、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11、1623年,英国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12、捷克夸美纽斯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班级上课制,首次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教育理论的独立阶段,《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一门独立学科。
13、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和论著有: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爱尔维修《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等。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康德。
15、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将其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4bc8ec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9.png)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一、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1.教育:教育是社会对人进行有意识的修养和培养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3.教育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和要求。
二、教育的基本任务1.培养知识和技能: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知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技能是实现知识的运用和发展的基础。
2.培养道德和人格: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和人格,使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
道德和人格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的基础。
3.培养创新能力: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重要素质,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基础。
三、教育的基本原则1.个别差异原则: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长都不同,教育应根据个体的发展特点和需要进行个别化的教育,促进其个性的充分发展。
2.教育相对独立原则: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有着相对独立的性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该由教育本身的规律来决定,不能被其他领域的规律所左右。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原则:教育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应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4.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原则: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四、教育的基本关系1.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是相互依存的,教育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相互促进,教育应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完整版)教育学原理重点总结
![(完整版)教育学原理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4880af090c69ec3d4bb752e.png)
1 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把他们努力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
2 教育的根本属性(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活动,实质上承认教育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即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3 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4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教育实践。
5 教育现象泛指教育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条件,要求,矛盾,问题等等。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6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7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概括文艺复兴以来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公开出版了《大教育学论》,这是近代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8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其基本观点是:(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改造(3)学校即社会(4)课堂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5)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9 在我国,1930年出版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10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历史法,调查法,统计法,行动研究11 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能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能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作用;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交流作用;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12 人的发展就是指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所谓的个体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13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各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因素:1遗传影响人的发展(1)遗传因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因素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因素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因素具有可塑性2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发展但不决定人的发展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使个体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14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其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15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学校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成员的质量的规定或所要达到的标准的设想。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1763975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4.png)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一、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本质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
目的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育人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政治功能:培养合格的公民,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功能: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 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 教育方针概念: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内容:通常包括教育的性质、方向、目标、任务和途径等。
3.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意志,都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区别:教育方针更侧重于宏观的方向和途径,而教育目的更侧重于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三、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校外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等。
2.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概念: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双轨制:以英国为代表,分为贵族教育和大众教育两条轨道。
分支型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初等教育后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轨道。
教育学原理要点笔记
![教育学原理要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84610d1ad51f01dc281f12c.png)
第一章一、教育的定义: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与其他生物现象、心理现象相区别;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使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
着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1、目的性、计划性2、专门性3、稳定性4、相对独立性三、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古代社会意识和文化为中心4、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个别教学四、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学会学习3、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4、传统的学校教育概念有了新的发展教育现象泛指教育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条件、要求、矛盾、问题,等等。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三阶段:1萌芽阶段2形成阶段3发展阶段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我国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在我国1930年出版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中国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教学运用在教学中的是杨先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历史法3调查法4统计法5行动研究法第二章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支队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管理权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手段(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4、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作用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交流作用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2、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3、教育可以是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4、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教育社会功能的联系:1、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性2、教育社会功能的矛盾性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新4、尺效性5、超前性6、有限性所谓教育现代化1、教育观的现代化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4、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第三章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四方面。
(完整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完整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559622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06.png)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性质:1.实践性。
2.交往性: 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
动力性: 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
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也是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校教育的定义: 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要素的关系: 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
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起源:1.神话起源说宗教(错误的、非科学的)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3.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 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4.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
5.心理起源说代表人: 美国教育史家孟禄6.劳动起源说代表: 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发展: P16各阶段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原始社会教育:2.教育水平低3.教育没有阶级性4.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1.奴隶社会的教育:2.古代学校的出现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 同样占领了学校, 使学校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 内容以军事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主。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有非正规的教育方式。
1.封建社会教育:2.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治国方略, 培养能够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官吏。
教育学原理100条必考重点
![教育学原理100条必考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f49454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3.png)
引言概述: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对于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管理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针对教育学原理的100条必考重点进行详细阐述。
这些重点内容涵盖了教育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对象、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等。
通过对这些重点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正文内容: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通过对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进行指导和培养,使其达到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1.教育的概念和特征2.教育的社会属性和内涵3.教育的规律和方式二、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品德、身体等各个方面。
1.教育的智力发展目标2.教育的情感发展目标3.教育的品德发展目标4.教育的身体发展目标三、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等不同群体,每个群体都有其特点和需求。
1.幼儿教育的原理和方法2.小学教育的原理和方法3.中学教育的原理和方法4.高等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式,以达到教学目标。
1.集中教学法和分散教学法2.讲授法和讨论法3.实验法和研究法4.合作学习法和个体学习法5.情景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法五、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与心理的关系,以及教育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发展规律。
1.认知发展理论2.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3.个体差异与教育4.情绪与学习的关系5.自我概念与教育总结:本文对教育学原理的100条必考重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对象、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重点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管理者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希望本文能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391e4a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1d.png)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重点一、教育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与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经历了哲学教育学、实证教育学、实践教育学三个阶段的发展。
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目的论原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本性论原理:人是有自己的本性和潜能的。
•社会历史论原理:教育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原理: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教育学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规律等。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育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培养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统计研究、实验研究等。
•教育学的应用领域: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育改革等领域。
四、教育思想与教育学派•传统教育思想:包括儒家教育思想、佛教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等。
•西方教育思想:包括柏拉图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罗素教育思想等。
•现代教育思想:包括启蒙运动教育思想、进步教育思想、教育人本主义等。
•国内教育学派:包括“中国教育学会”倡导的“实事求是学派”、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等。
五、教育学研究的新理论与新趋势•新理论:包括学习理论、教育评估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等。
•新趋势:包括教育信息化、多元智能教育、个性化教育等发展趋势。
六、当代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教育公平问题:包括城乡教育差异、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等。
•教育质量问题:包括教育教学效果、教育评价等问题。
•教育机制问题:包括教育管理体制、教师培养机制等问题。
•教育创新和改革:包括教育科技创新、教育体制改革等。
以上为教育学原理的期末考试重点内容,每个部分都包含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全面掌握相关知识,顺利通过考试。
333教育学原理背诵重点
![333教育学原理背诵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cdcfe6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7.png)
333教育学原理背诵重点一、教育与教育学1.名词解释●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元教育学●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生物起源说●劳动起源说2.论述●简述教育的要素及相互关系●论述现代教育的特征二、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关系1.名词解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先行●内发论●外铄论2.论述●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简述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及其意义●论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及二者的关系●简述教育为什么要以人为本●简述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学意义●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简述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简述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三、教育目的、制度1.名词解释●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培养目标●素质教育●教育制度●学制●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义务教育2.论述●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简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论述在确立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时要考虑的问题——个人、社会本位论●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论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简述我国学制确立的依据●简述学制的类型●论述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如何在我国推动终身教育理念的实践四、课程1.名词解释●课程●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性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2.论述●简述课程的多样化与一元化的问题●简述泰勒原理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简述组织课程内容时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论述当前我国所倡导的新型的课程改革有哪些贡献●简述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简述核心素养五、教学1.名词解释●教学●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范例教学模式●直观性原则●启发式原则●讲授法●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分组教学●走班制2.论述●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论述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原则,举例简述及各自的要求●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方向●简述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六、德育、教师与学生1.名词解释●德育●陶冶●榜样示范●体谅模式●师生关系2.论述●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简述德育的方法●简述德育的途径●论述当前我国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对策●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简述教师的专业素养●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简述学生观(如何正确看待学生)●简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育学原理复习要点
![教育学原理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96c5abc3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b.png)
教育学原理复习要点第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
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教育的个别性和社会性、教育的工具性和发展性、教育的多维性等。
要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观点,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第二、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功能是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要。
要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并能够结合具体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第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个体差异原理、适应原理、有效性原理、主动性原理、培养发展原理等。
要了解这些基本原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教育活动中。
第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要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并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
第五、教育发展的阶段和规律教育发展的阶段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
教育发展的规律包括:从定制教育到个性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展、从单一课程到综合素质教育等。
要了解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规律,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教育实践中。
第六、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
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等。
要了解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并能够在教育研究中合理选择和应用。
最后,复习教育学原理还需要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际的教育活动来加深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复习教育学原理需要全面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灵活运用和应用这些原理,同时也需要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以提高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教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5ae065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8.png)
教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原理和规律的学科,是教育学的基础,主要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的基本任务、教育的客体和要素、教育的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原理的重点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由教师引导和组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教育,以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和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特点:普遍性、社会性、自觉性、需持续性、个性综合性、目的性、规范性等。
3.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原理和规律,解决教育实践中困扰人们的问题,提高教育实践能力的一门基础学科。
二、教育的基本任务1.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和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其个性发展。
3.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应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和有用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的客体和要素1.教育的客体:教育的客体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品德、智力等方面。
2.教育的要素:教育的要素有师生关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
四、教育的规律1.教育发展规律: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自身对知识、能力和品德发展的要求。
2.教育规律:包括教育目的规律、教育内容规律、教育方法规律和教育评价规律等。
五、教育的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是教师用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方式,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课题研究法等。
2.教育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设备和技术手段,包括教学材料、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3.教育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规范和原则,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等。
六、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和鉴定的过程,是对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进行判断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
![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a3c3bf866fb84ae55c8d7b.png)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卢梭《爱弥儿》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4、杜威《儿童社会中心说》《民主与教育》第二章:1、教育功能的分类:(一)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对象分类(二)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从教育功能的层次分类(三)正功能与负功能从教育功能的性质与作用方向分类(四)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分类2、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的作用,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向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历来与政治紧密结合,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教育的重要功能:⑴ 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第一,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第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养的社会公民。
第三,教育通过宣传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⑵教育具有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变革的功能。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这一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⑴教育通过生产人力资本,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⑵教育通过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⑴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保存与功能;⑵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⑶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第三章:1、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定向功能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它既是学校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也规定了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学校只能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来办学。
具体体现为:一是明确规定了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即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二是规定了社会所需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即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三是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取舍,即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四是决定了教学的重点和质量标准,即对教师的定向作用。
(二)调控功能教育目的自身的各种内在规定性对整个教育过程具有较强的调控功能。
首先,某种教育目的总是被赋予特有的价值取向要求,并成为衡量教育活动意义及质量的内在根据,起到调控实际教育活动的作用;其次,教育目的对人才培养基本质量规格的规定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依循,直接调控着教育内容或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最后,教育目的自身衍生的一系列各级各类教育目标,起着具体调节和矫正教育活动的作用。
教育学原理重点知识归纳
![教育学原理重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5c9b1f8647d27284a735110.png)
第一章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一教育学的历史(一)教育学独立的条件1.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2.教育实践、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3.科学分门别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4.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不懈努力(二)教育学独立时期的标志性著作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2.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三)17-19世纪主要教育思潮1.形式教育论洛克、裴斯泰洛齐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2.实质教育论赫尔巴特、斯宾塞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3.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4.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孔多塞、爱尔维修、费希特、杰斐逊(四)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流派1.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2.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4.制度教育学诞生于法国乌里、瓦斯凯、洛布罗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6.批判教育学当前西方教育理论占主导地位鲍尔斯、金帝斯、阿普尔、吉鲁、布厄迪尔二教育学的若干问题(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教育问题研究任务---解决教育问题(二)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6.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第二章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二教育的定义(一)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原理》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f291403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3.png)
《教育学原理》复习重点《教育学原理》是一门研究教育的科学,它对人与人之间的教育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化的探索和总结。
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教育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原理》的复习重点。
第一部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1.教育学的定义与特点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3.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4.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和科学地位第二部分:教育的目标与任务1.教育的目标与功能2.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统一3.教育的社会化与人的自由成长的统一4.教育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化的统一第三部分:教育的基本规律1.教育的历史发展规律2.教育的社会发展规律3.教育的心理发展规律4.教育的教学过程规律第四部分:教育方法1.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和阶段2.教育目标的确定与分析3.教育内容的组织与传达4.教育手段与教育技巧的运用以上是《教育学原理》的复习重点,具体复习方法如下:1.温习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通过阅读教材、复习资料等,掌握教育学的定义、特点以及基础观点和原理等内容。
2.理解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分析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统一、社会化与自由成长的统一以及个性发展与社会化的统一等方面。
3.研究教育的基本规律,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教学过程规律等内容。
4.研究教育方法,理解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和阶段,掌握教育目标的确定与分析、教育内容的组织与传达以及教育手段与技巧的运用等方面的知识。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参加辅导班等方式加深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还可以通过做题、参加讨论以及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和巩固,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当然,复习该门课程最重要的是理解概念和思想,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中,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加深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因此,重点是掌握知识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908765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1.png)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第一章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1、从起源上看,教育学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一词,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2、在我国,“教育学”是一个译名,应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时间大约在本世纪初。
3、教育学独立的标志的出现前后经历了约两百多年的时间。
因此,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在一个瞬间完成的。
4、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5、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着作《大教学论》(1632)。
6、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7、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尔》(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8、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1803)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9、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10、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
11、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是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12、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13、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14、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https://img.taocdn.com/s3/m/5052c8a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6.png)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性质: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生产性。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3.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的类型:终极目的、阶段目的、具体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生活本位论、能力本位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个性发展。
4.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当代社会教育。
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多元化、信息化。
二、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成:学校类型、学校级别、学校形式。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2. 现行学制现行学制的特点:重视早期教育、强调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
现行学制的改革:学制缩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类型多样化。
3.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指国家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免费的、强迫的、世俗的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
![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dfb3ac15fbfc77da269b119.png)
1、教育的日常用法:思想、方法、社会制度。
2、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4、教育形态是指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5、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6、教育形态的关键特征(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7、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拓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被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的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的问题提出来的。
它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8、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1)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非常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9、《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10、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英国哲学家培根年培根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立。
1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12、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著作《普通教育学》。
他说“教育者的第一门学科,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13、英国哲学家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14、教育学的发展(代表人物、观点)了解实验教育学,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观点P19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观点P19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观点P20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观点P21批判教育学,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等,观点P2115、教育学的价值(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16、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0636dcf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4.png)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2、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职人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狭义上,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实施的教育活动。
3、教育目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
4、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
5、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
6、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全部经验。
7、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文件,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10、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研究为基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1、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2、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
(1)社会教育: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4、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5、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中的一般问题。
6、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科学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二者关系)。
7、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论语》;它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
9、中国战国晚期乐正克《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0、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11、1623年,英国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12、捷克夸美纽斯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班级上课制,首次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教育理论的独立阶段,《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一门独立学科。
13、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和论著有: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爱尔维修《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等。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康德。
15、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将其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
16、实用主义杜威主张“儿童中心论”,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17、前苏联后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其论著有: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教育诗》;凯洛夫《教育学》。
18、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1)蔡元培:毛泽东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著《对教育方针的意见》;(2)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实践其生活教育理论;周恩来称“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著《中国教育改造》;(3)杨贤江: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新教育大纲》;(4)徐特立。
1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其论著有: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德国瓦·根舍因1951年倡导“范例教学”理论;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20、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21、前苏联凯洛夫1951年出版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主义教学理论的诞生。
22、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
(1)实验法: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是德国梅伊曼。
基本特征:有理论假说、有控制、有变革、可重复操作。
(2)文献法:是人类用文字、图形、声频、视频等手段记载下来的人类的认识成果。
(3)行动研究法: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是勒温(1944年)。
23、行动研究的进行步骤:发现问题、计划、实施、观察、反思。
24、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P22)(1)用“理性尺度”评价现实;(2)对未来教育进行预测、设计和规划;(3)依靠理论创造的舆论力量呼唤社会。
2、行动研究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行动研究以提高行为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
(2)强调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合作,行动与研究的结合。
(3)重视及时反馈,特别是正反馈。
(4)可变性。
行动研究允许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边行动边调整方案。
3、简述学习教育原理的功能及意义。
(P22)功能: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意义:(1)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2)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3)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4)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三、论述题1、阐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P15)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他认为“全面”与“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作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应使“智育、体育、德育、苏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内在本质的表现”。
(1)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德育,认为道德是和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它包括学生获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性格、信念、自尊心及爱劳动的精神,发展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苏霍姆林斯基对体育的看法是:体育首先是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称作情感教育。
他认为,美育通过其特有的手段和途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5)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6)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家庭与学校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选择题1、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撰写的著作《动物界的教育》。
2、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孟禄。
3、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5、学校的产生,是在奴隶社会;同时,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
6、中国出现了官学、私学、书院三种类型;在欧洲中世纪出现了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12-13世纪出现了行会学校和商人学校。
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8、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9、严格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显著特征。
10、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魏玛1619年)。
1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12、邓小平于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3、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特点。
14、欧洲的新教育思潮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二、简答题1、现代教育的一般特点有哪些?(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
(3)教育形式多样化。
(4)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5)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现代化,也是现代教育的又一特征。
(6)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全面教育,反映在培养目标上则是人才的通才性和全面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P54)(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3、教育民主化具体表现有哪些方面?(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2)“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4)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4、现代社会中社会主义教育有哪些特点?(1)社会主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
(2)社会主义教育以人类的先进思想、健康向上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文化知识和优秀的精神文明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社会主义教育比资主义教育更好地实现了教育平等。
(4)社会主义消除了民族和种族歧视,国家尤其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的发展。
(5)教育与宗教分离,不受宗教影响。
5、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P44)(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6、简述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的区别。
(P38)(1)人类劳动的根本标志是制造工具;(2)人类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为;(3)人类劳动从一开始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4)人类劳动不是对自然界的消极被动的适应,而是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5)劳动把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促使从猿到人转变的最终完成。
7、简述古代社会的教育及特点。
(P43)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的教育,这两个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状况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剥削阶级社会性质,类似的落后生产工具,手工操作的劳动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使两个社会的教育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
(名词解释)(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