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及其对中日两国的影响考察——基于历史事件与文化传播理论
2020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测试卷及答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1.日本的唐招提寺在每年的6月5日,即鉴真忌辰的前一天举办纪念法事。
而只有在这一天,平日难得一见的国宝“鉴真和尚坐像”才会和公众见面。
鉴真东渡日本发生在()A.隋朝时期B.秦汉时期C.唐朝时期D.宋元时期2.(题文)有人这样赞美京杭大运河:“翻开人类历史的记录本,从没有一页如中国大运河一般,将人类勤劳与勇气、文明与智慧标记得如此熠熠生辉。
”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长安B.涿郡C.余杭D.洛阳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A.政治清明B.科举兴盛C.民族融合D.经济繁荣;开元盛世4.小明以“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局面B.唐玄宗时出现“开元盛世”局面C.唐太宗时吐蕃是唐王朝的一部分D.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5.《三国演义》卷首语这样说:“有道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在东汉末年到南北朝近400年分裂后,隋朝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你知道隋统一时间是A. 581年B. 589年C. 618年D. 605年6.唐朝时,该国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这个国家是()A.日本B.天竺C.大食D.大秦7.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
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 )A. 581年B. 589年C. 605年D. 618年8.如今,许多中小学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经典诗称颂的是()A.开皇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9.科举制度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他们认为“(科举考试使得)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这主要是指科举制度()A.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B.保证了官吏的清正廉明C.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10.下列的工具,发明于唐朝而且用于灌溉的是()A.翻车B.曲辕犁C.筒车D.水排11.下列有关黄巢起义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攻入长安,建立政权B.以失败而告终C.起义军转战大半个中国D.推翻了唐王朝12.日本共派遣遣唐使13次,人数多时一次就有500余人。
遣唐使对东亚文明的影响与交流
遣唐使对东亚文明的影响与交流在唐朝时期,遣唐使成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重要的交流纽带。
这些使节的任务不仅仅是外交使命,更是文化传播的使者。
他们的出访不仅促进了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也为东亚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遣唐使对东亚文明的影响在于促进了政治交流。
唐朝时期,中国是东亚地区的中心和领导者,而遣唐使的到访则是周边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中国皇帝的会见和交流,周边国家的统治者得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与中国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这种政治交流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和平与稳定,也为东亚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遣唐使对东亚文明的影响还体现在经济交流方面。
随着遣唐使的频繁往来,东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遣唐使不仅带去了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还将周边国家的特产带回中国。
这种经济交流不仅丰富了东亚地区的商品流通,也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例如,日本通过与中国的贸易,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商品,还学习了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促进了本国的经济繁荣。
此外,遣唐使对东亚文明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化交流方面。
遣唐使的到访不仅带来了中国的文化,也将周边国家的文化带回中国。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为各国的文化繁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例如,日本在遣唐使的影响下,学习了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
而韩国则在遣唐使的推动下,学习了中国的文字和文学,为后来的韩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遣唐使对东亚文明的影响与交流是多方面的。
它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为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遣唐使的到访不仅丰富了东亚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也推动了各国的文明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珍惜这段历史,认识到遣唐使对东亚文明的深远影响,继续加强东亚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东亚地区的发展与繁荣。
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对日本文化产生的影响——基于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新史料
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对日本文化产生的影响 ——基于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新史料发布时间:2021-03-29T10:51:10.737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作者:钟华李艳杰[导读] 作为佛教活动的主体,僧侣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
历史上的僧侣,除了继承和传播佛法,在教育资源短缺的年代,还承担了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创作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以多重身份活跃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给日本艺术、文学、医学、教育以及民俗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沈阳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钟华李艳杰 110809【摘要】作为佛教活动的主体,僧侣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
历史上的僧侣,除了继承和传播佛法,在教育资源短缺的年代,还承担了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创作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以多重身份活跃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历史上中日僧侣的交流给日本艺术、文学、医学、教育以及民俗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僧侣;中日交流;文化;影响佛教传入日本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综合各种记录,可以认为最迟在继体天皇时,佛教通过国家外交和民间私传等多种途径传入日本。
隋唐时期、日本通过遣隋使和遣唐使与中国大陆交流,其中最为著名、也是产生影响最大的就是遣唐使。
据统计自630年至894年的约260年间,日本共任命过20次遣唐使,其中4次因故停止,实际成行16次。
这些遣唐使中就包含一部分僧侣,但由于唐朝逐渐衰落,日本便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
虽然政府停止了官方的交流,但是中日的民间交流却从未停止,交流的主体主要是商人和佛教僧侣。
其交流不仅仅停留在宗教层面,还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来华日僧回国时,不仅改良了日本的佛教,在日本的艺术、文学、医学、教育、习俗等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日僧侣交流在日本艺术领域产生的影响中国的建筑样式随着中日僧侣交流传入日本,京都和奈良等地至今还保存着盛唐之景。
佛教传入日本之初,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僧侣不仅学会了汉字,还习得了书法,同时也将中国的绘画带到日本,发展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绘画。
中日文化交流
遣唐使团的成员一般都有数百人之众,除了留学生和学问僧之外,还有知乘船事、造舶都匠、船匠、船师、杝师、译语、新罗译语、奄美译语、医师、阴阳生、卜部、主神、画师、史生、射手、音乐长、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挟抄、杂使、傔人等各种类型的专业人士和工匠。遣唐使一般都携带日本出产的银、、丝、绵、布等特产及水精、玛瑙、琥珀等奢侈品作为献给唐朝的礼物,而唐朝政府则以丝帛、香药等物品作为回赠,这种相互馈赠,实质上是当时双方官方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此外,他们还携带大量砂金,从事贸易活动。
对徐市是否到过日本,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聚讼不休。无论此事真相如何,现代考古成果表明,早在在先秦时代,中国的各种物品就已经传到了日本,考虑到当时的航海科技水平比较低下,续航能力不强的局限,早期的海船当是由渤海湾出航,而后沿着朝鲜半岛西岸近海南下,渐次而至日本。这条航线虽然途程迂远,但是沿途岛屿众多,物资补充较为便利,且易于辩认方向,可以提供较为优越的续航条件。到了唐朝初年,这条航线仍然是人们前往日本的主要选择。
遣唐使的主要目的是从事吸收唐朝优秀文化的活动,除了在各地参观考察孔庙、寺观等文化名胜外,他们还聘请儒者教授儒家经典,延聘各类人才前往日本,通过各种途径搜求唐朝典籍携回日本。介绍留学生和学问僧来唐朝学习,是遣唐使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日关系史期末复习
汉朝西汉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小国与汉朝有来往。
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给“汉倭奴国王”金印。
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入日本。
20世纪初,日本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唐朝1、“遣唐使”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
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建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
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
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
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
如阿倍仲麻吕(原名晁衡)。
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
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
他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做诗相酬赠。
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空海与鉴真和尚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
他于804年(贞观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
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很深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姓淳于,扬州人。
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
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
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辛,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遣唐使的历史贡献
遣唐使的历史贡献下面总结一下遣唐使的历史贡献,如果用一句话来说的话,就是引进了中国文化,具体来讲:第一,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改进。
他们是政府派出来的,对于中国唐朝的典章律令,中国的官制,中国的宪法,成文法都要搬回日本去,帮助日本建立国家机制。
第二,吸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
在这样文化落差很大的两个国家之间,学习更多的表现为在方方面面,例如对唐朝的文字典籍,文学艺术,佛教等的学习和吸纳,这可以说是文明的全面开花。
这些东西带到日本以后非常切实有效的提升了日本大和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平,比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当然有一些是和佛教的传入有关系,像绘画,雕塑,音乐,甚至舞蹈,这些东西实际上是跟佛教联系在一起的。
当时日本最痴迷的就是要学习汉文,汉诗。
白居易是在日本最受欢迎的一位诗人,为什么白居易的诗会在日本最受欢迎呢?我们知道有唐一代产生了众多的像李白,杜甫,王维这样一些著名的诗人,而白居易的诗在日本最受欢迎,这也是中日比较文学上面经常有人拿来做文章的事情。
简单的说,一方面是白居易活的年龄较长,诗产量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对日本人来说有一个不断接触、接受、追随的过程。
另一方面,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妇孺皆知,白居易自己写完诗就念给邻居的老婆婆听,看她能不能来欣赏,所以他是一个很贴近底层人民的诗人,不像李白情绪一来了就非常的豪放,写出来的诗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看的懂,也不像杜甫那样特别忧国忧民,和中国当时的政治情景贴的那么近。
白居易晚年是一个信佛,比较讲究生命,讲究转瞬即使,讲究春花秋月,然后感悟生命,而这些审美特征比较符合日本这么一个所谓樱花国度,也是一个从四季的变化感悟人生的变迁等等。
所以在语言,审美情趣上日本人非常喜欢白居易。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围棋,相扑等也都传入了日本,你们不要以为相扑是日本的国粹之一,围棋好像日本更厉害一些,其实这些都是唐朝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还有饮茶的习惯,中国的茶也是遣唐使带回日本的。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姓名:殷芳利班级:法学院12级法学3班学号:20121857内容摘要:中国与日本隔海相邻,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由于古代交通比较不便,相邻国家的联系就更加的亲密。
古代中国在世界上都占有领先的地位,也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自己先进的文化体,对周边的国家也产生了莫大的辐射力。
日本是一个很理性的国家,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路线,并没有全盘照搬,日本发展成今天的样子也是定然。
关键词:中国日本文化影响一、大化改新的由来及对日本的影响大化改新,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6年,此年为大化元年。
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日本以大化革新为起点进入了律令制国家的形成期大化改新是日本奴隶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一方面,是劳动人民同天皇、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皇室和贵族之间的矛盾,皇室和贵族之间的斗争趋势是不断加强皇权,建立以皇室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645年,要求革新的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足等发动自上而下的政变,拥立教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
大和时代结束。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1.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
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
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
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2.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
3.中央设神祀、政二大官和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
4.兵制方面,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公民服兵役。
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土地、人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天皇成为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浅论7-9世纪中日“遣唐使”交流
浅论7-9世纪中日“遣唐使”交流摘要:七——九世纪,中日古代关系史上出现了“遣唐使”,遣唐使作为古代中日两国友好往来的使者,完成了其特殊的历史使命,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东渐,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其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进入了新的文明时代。
关键词:唐朝;日本;“遣唐使”;文化交流日本继遣隋使后,派出遣唐使,并继续与唐朝友好往来,而且其派遣遣唐使的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足以说明了中日之间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已经开始。
日本以遣唐使为桥梁,来吸收、消化先进的唐文明,推动着古代日本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也由此,遣唐使在古代中日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七——九世纪遣唐使概况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624年完成统一后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
唐朝是我国封建文化极为昌盛的时代,为进一步吸取借鉴唐朝先进的封建文化,日本派遣唐使到唐长安,积极修好,友好往来。
(一)遣唐使派遣的次数关于日本遣唐使的派遣次数,国内史学界意见不一。
而日本史学界对遣唐使的次数问题,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即在唐代,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94年的264年間,日本曾派出十九次遣唐使。
笔者认为有唐一代,日本派遣到中国的遣唐使共有16次,其中包括三次“送唐客使”,一次“迎入唐使”。
另外,日本还曾两次任命遣唐使,一次任命“送唐客使”。
但这三次仅限于任命而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派遣。
如果把没有成行的这三次和前面成行的16次相加,则是19次,也就是大多数人的观点。
(二)遣唐使的来华路线在唐代,日本派遣至唐的使节,主要有北路、南路和南岛路。
北路:从三津浦出发,沿濑户内海西进大津浦、壹岐、对马、朝鲜半岛南岸,沿朝鲜半岛的西海岸北上,从山东半岛的登州登陆,或者从辽东半岛的西端登陆。
之后陆路经莱州、青州、兖州、汴州、洛阳,最后到长安。
南路:从博多出发在平户或五岛列岛暂泊,等待顺风而行,然后横渡东海,在长江口或杭州湾附近登陆,经明州或杭州、苏州、扬州、楚州、汴州、洛阳,最后到达长安。
13次遣唐使——大唐主导体系下的国际交流
13次遣唐使——大唐主导体系下的国际交流文明的传播和流水一样,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如此形容唐朝时日本、新罗、林邑等国的遣唐使现象,大概是最为贴切的。
中古时代的外交壮举:规模弘大的十三次日本遣唐使东亚和东南来诸国,秦汉时便与大陆帝国建立文明间的接触。
不过彼时的交流基本上是原始的不成体系的。
在遣唐使活动发生之前,隋朝时日本亦有所谓遣隋使。
但真正具有国家意志的、成体系的、带有明显目的性的遣使,其实要从日本舒明天皇时代始。
据《日本书纪》记载,舒明天皇二年(63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
此后264年中,共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有13次真正到达了唐朝。
为何日本汲汲于向唐朝派遣使者呢?最直接的原因是探明唐帝国虚实,其次是输入先进的唐朝文化,第三是出于对本国在朝鲜半岛利益的关切,第四则是积极地参加到以唐为中心的国际交往,以提高本国政治地位。
为了便于了解,我们简要列举一下13次遣唐使的概况。
第一次,630年(唐贞观四年、日舒明二年)出发,632年回日本,主要人物有犬上三田耜、药师惠日。
第二次,653年出发(唐永徽四年、日白雉四年)出发,654年回国,主要人物有吉氏长丹、高田根麿,共241人。
高田所领的第二组120人在萨摩国竹岛遇难。
第三次,654年出发,655年回国,主要人物有高向玄理、河边麻吕。
第四次,659年(唐显庆四年、日齐明五年)出发,661年回国。
此次第一船遇风漂流到南岛,人员大部被杀,仅余5人到达唐朝。
第五次,665年(唐麟德二年、日天智四年)出发,667年回国。
第六次只知道669年出发,回国时间不详,带队使者是河内鲸。
第七次,702年(唐长安二年、日大宝二年)出发,704年回国。
第八次,717年(唐开元五年、日养老元年)出发,718年回国。
此次使团规模空前,共557人,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与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皆在唐朝留学。
第九次,733年(唐开元廿一年、日天平五年)出发,754年回国。
此次使团人数又创新高,达到594人。
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对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启示
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对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启示作者:郄汀洁来源:《商情》2016年第05期【摘要】遣唐使在古代中日关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对双方关系的发展起到过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阿倍仲麻吕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将自己一生的才学奉献给唐朝,与此同时也客观上担起了驻唐大使之责,从而推动中日关系平稳发展、使两国关系一度呈现“政热经热”的状态。
正所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阿倍仲麻吕的经历对于我们处理当代中日关系也有不少启示,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并借鉴。
【关键词】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中日关系一、历史背景四世纪中叶,日本列岛基本统一,大和朝廷开始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册封,这种努力历经数次,未尝放弃。
公元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动乱,使得社会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而此时的日本正处于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圣德太子在摄政时期,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学习借鉴中国先进的封建文化,先后向中土派出了五批遣隋使。
《隋书?东夷传》对此记载道:“开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阙”,这是日本统治者派遣大型使团来华直接学习文明的开端,也是日本和中国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有正式外交往来的开始。
随着两国的交往加深,日本朝野上下对中华文化非常仰慕,出现了学习模仿的热潮,这也为后来日本决定派出大型遣唐使团奠定了良好基础。
公元618年,隋灭亡,唐朝帝国建都长安。
它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声名远扬,是东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其影响力远超亚洲。
而此时的日本由以中大兄皇子为代表的改革派执政,继续着圣德太子的改革创新之路。
鉴于以前遣隋使团带来的积极影响,日本决定再次组织大型遣唐使团去往中国,以便直接有效地向唐王朝学习。
公元630年,第一批遣唐使由舒明天皇派出。
在此后的二百六十多年时间里,大和朝廷一共任命了二十次遣唐使团,四次因故中止,实际成行十六次。
而在成功出行的十六次遣唐使团中直接担负交流学习使命的有十二次。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东渡日本篇一:鉴真东渡中国十大王朝之鉴真东渡公元八世纪,正是唐代开元天宝年的太平盛世,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鼎盛时期,形成了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的宗派,并开始向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传播。
出生于当时十分繁华的南方城市,扬州的鉴真和尚,“少有大志,出家学佛”,成为著名的律宗大师。
虔诚的献身精神以及精神的佛学造诣,使鉴真赢得了人们的爱戴,正当鉴真在江淮一带备受传颂之时,邻国日本向他发出了邀请。
(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严绍当(上汤下玉,为dàng)教授)“事实上在邀请鉴真和尚之前,日本方面已经提出来,邀请唐代的诗人萧颖士前往日本讲学,所以从这样的文化形势来分析呢,鉴真和尚的东渡,他是在七、八、九世纪,中日友好的高潮中间,所出现的一个,必然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且也是日本在古代,建设自己国家的过程中,它必然要采取的一个步骤。
”鉴真大师欣然接受了邀请,但东渡日本路途遥远,当时的渡船并不先进,海上风浪无常,随时都有触礁翻船的可能,因此,有些弟子替大师担心,劝他慎重考虑东渡之事,但鉴真没有因为弟子的犹豫而改变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杨曾文主任)“鉴真就说了,‘是为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表示你们都不去,我一个人也要去,在这种情况下,弟子们听了以后,很受感动,这样有二十四个人纷纷报名,表示愿意跟着鉴真和尚东渡。
”从这时开始,鉴真一行人开始了总共六次的东渡壮举。
(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杨曾文主任)“如果把这鉴真东渡的六次,做一简单的总结,第一次实际上没有走,官府就禁止了。
二、三次刚出海不久,就碰到风折回了。
第四次实际准备买船东渡,也没有行动,被官府制止了。
第五次是真正的下海,而且漂了很久,这次是鉴真一行,付出很大的牺牲。
”(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严绍当(上汤下玉,为dàng)教授)“公元748年,鉴真和尚第五次出海,不幸这一次呢又在海上遇到了风暴,正如他的弟子思托后来所回忆时说的,那海上风急浪骏,水黑如墨,沸浪一透,如入高山,怒涛再至,似入深谷,这种狂风暴雨,一直抛掷到了海南岛的南端,他们好不容易靠岸登陆,然后从海南岛经过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再返回扬州,在这个路途的过程中间,过分的疲劳,鉴真不幸双目失明。
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及历史启示有哪些?
以谴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及历史启示有哪些?1、唐与日本的关系:1.1谴唐使:中日两国在隋唐时期交往密切,谴唐使是日本政府派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谴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谴唐使来中国的有十多次,在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
1.2鉴真东渡:唐朝赴日本最有名的是鉴真和尚,他应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那时他已双目失明,他在日本弘扬佛法,还把唐朝的医学、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奈良创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人民视为艺术明珠。
2、唐与天竺的关系:2.1、玄奘西游: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2.2、我国的造纸术在唐时传入天竺;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以上史实说明,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其影响是双向性的。
一方面在与日本、天竺等国的交往中,先进的唐朝文化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周边国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唐朝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使唐朝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因此,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唐朝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1、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对国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仰慕。
(对外交往发达的最主要原因)2、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3、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后精练含答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后精练含答案【单项选择】1.唐朝时,日本天皇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
当时日本人乘遣唐使船到中国来是为了什么?()A.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C. 加深两国之间的友谊D. 求取佛教经典经义2.“贞元二十年,遣使来朝,留学生橘逸势、学问僧空海。
”从《旧唐书》中可以看出,唐朝派遣来唐学习的人不包括()A.使节B. 橘逸势C.鉴真D.空海3.遣唐使回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能够证明这一点的史实有()①根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建立中央官制。
②唐朝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传到了日本。
③日本都城平城京(今奈良)的城市规划完全参照唐长安城。
④日本人仿照汉字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图示是在中国出土仿唐“开元通宝”的银币。
它是哪个国家铸造的?()A.唐朝 B. 日本 C. 天竺 D. 大秦5.宋代一位名士为各高僧作传,其中一位“才出洋,遇恶风涛”历尽艰辛到达日本,“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并专门为他修筑了唐招提寺。
这位高僧是()A.空海B.玄奘C.鉴真D.晁衡6.图示僧人为唐朝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位僧人是在何时到达日本?()A.西汉 B.唐 C.宋 D.明7. 公元8世纪中期,鉴真辛苦过劳导致双目失明后,终于成功到达了日本。
他那矢志不渝的精神让人感动。
鉴真经过几次失败最终成功?()A.6次 B.5次 C.4次 D.7次8.朝鲜半岛上的新罗,一直和中原来往频繁。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新罗强盛以后,派遣大量使节和留学生来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B.新罗仿照唐朝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制度,还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C.新罗物产居于唐朝进口首位,但是新罗人无法在唐朝获得官职。
D.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9.“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净解禅缘。
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1938年,一位作家写道:“日本(军队)对待中国大众的行为特点是不会改变的。
东京的日本当局……希望这种野蛮行径所产生的压力会迫使中国人变得道德败坏,以至放弃抵抗。
”抗战中,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中国人民最惨痛的一幕是屠杀了达30万人以上的()A.旅顺大屠杀 B.南京大屠杀C.重庆轰炸 D.山西“万人坑”2.我们说台儿庄战役是最能体现“血肉筑长城”的战役,主要原因是()A.它是国民党领导的B.它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重大胜利C.这次胜利是用生命为代价换取的D.它反映了中国军民强烈的爱国热情3.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中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
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表述,正确的是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标志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C.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陷D.是日本对近代中国发动的第一次侵略战争4.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到西安调停。
针对蒋介石的拒不让步,周对蒋说:“只要蒋先生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
”由此可知,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主要原因是()A.张学良、杨虎城的和平意愿B.国民党内部一致同意联共抗日的主张C.中国共产党做出巨大的努力D.蒋介石做出了主动让步5.1938年春,国民党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是指()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平型关大捷6.下图反映的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这个罪行指()A.南京大屠杀 B.“三光政策” C.细菌战 D.旅顺大屠杀7.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组织的大战役有()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长沙会战8.下列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B.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七七事变B.西安事变C.八一三事变D.国共合作宣言发表10.某校八年级几位学生在一次晚餐用餐过程中,七嘴八舌再现百团大战相关知识。
从吉备真备与阿倍仲麻吕看遣唐使对中日文化传播的影响
从吉备真备与阿倍仲麻吕看遣唐使对中日文化传播的影响作者:刘思源来源:《卷宗》2016年第02期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
唐朝发展日益壮大,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是亚洲最强的国家之一,声名远扬,对亚洲各国都有着极大的引力。
为了学习唐朝的先进制度以及优秀文化,日本政府派遣了大量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来到中国。
从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余年间,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达长安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十二次。
最初使团只有两百多人,两艘船,逐渐增加为四艘船,人数也扩大为五百多人。
但只有少数成员才能进入长安。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有关制度以及文化,精心选拔遣唐人才。
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
如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
1 吉备真备吉备真备,原名下道真备,下道氏是吉备地区有力的地方豪族吉备氏一族。
吉备真备是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政治家,曾两次出任遣唐使。
(一)人物生平1.青年时赴唐留学下道真备于695年出生于一个下级武官之家。
他从小学习就十分勤奋,是学校中的优等生。
716年被送去中国交流。
第二年,与阿倍仲麻吕(晁衡)带领的遣唐使团,入大唐朝拜、交流。
在长安鸿胪寺,下道真备就学于四门助教赵玄默。
在大唐近19年,下道真备研究唐代的天文、历法、音乐、法律、兵法、建筑等知识,在各方面都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2.回国与再赴大唐再回日本时漂流到了荒岛,但下道真备仍克服艰难在735年携带了众多的典籍回到日本。
受到圣武天皇、光明皇后的宠幸。
同年,升为正六位下,并被任命为大学助,指导400多名学生学习中国文化。
750年,孝谦天皇即位,藤原仲麻吕开始专权,吉备真备被贬职,受到了忽视。
751年,吉备真备被选为遣唐副使。
752年他以遣唐副使身份随藤原清河大使第二次朝拜大唐,与阿倍仲麻吕再会。
遣唐使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
兰台世界2012·5月下旬中日友谊,源远流长。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
作为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文化曾对周边各国产生积极影响。
唐朝首都长安成为亚洲和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这一时期,以遣唐使为标志,揭开了中日友好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
一、遣唐使产生的历史背景与作用唐朝在当时的亚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时,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开放处于鼎盛时期。
首都长安作为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对当时的各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日本遣唐使也由此产生。
为借鉴中国先进的文化和制度,日本主动多次派出使节赴唐交流和学习,开创了遣唐使发展的新时代。
通过派遣遣唐使和一系列改革,日本强力推行自己的新政,使得整个日本社会向封建社会迅即过渡,并逐步进入了大化革新的时代。
作为中日交往中特有的外交政策,结合日本国内的实际情况,遣唐使制度是一项特殊政治制度。
在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较为落后而且海难事故频发的情形下,由于担着日本天皇朝廷指派的使命,日本遣唐使们不畏惧千险万难,远渡波涛汹涌的海洋来到陌生的中国,学习唐朝先进发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制度,并带回到日本加以发扬和光大。
这一制度改变了日本落后的局面。
因为:其一,遣唐使制度为日本培养出大批政治、经济和文化优秀人才;其二,为借鉴唐朝政治制度和国家管理秩序,日本引入唐朝的中央集权等政治制度;其三,为提升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日本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积极借鉴唐朝的工艺技术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其四,为了极大丰富日本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学习唐朝的宗教文化艺术。
以上这些都对日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遣唐使制度确立的目的与活动在古代,日本是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为了改变落后的现状并使自己强大起来,必须学习借鉴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因此日本政府痛下决心向唐朝派遣自己的遣唐使。
为了促进日本国家的文明开化和更好地控制日本国的社会秩序,作为日本政治的基础和精神武器,佛教兼集促进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目的。
遣隋使与中日文化交流
遣隋使与中日文化交流众所周知,唐代是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和封建文化曾给予周围各国以积极的影响,同时它还广泛地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但是,作为唐文化的开创者与奠基者的隋朝,则是这种对外文化交流的起源,这一时期,以遣隋使为标志,揭开了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序幕。
一、遣隋使来华的目的根据中日历史文献记载分析,求佛法和学习隋文化,是遣隋使来华的主要目的;但从客观方面观察,为确保其在朝鲜南部的利益,也是日本人来华的目的之一。
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地缘关系也逐渐引入了遣隋使来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学习和输入佛教佛教交流一直是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遣隋使作为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常态化的一个开端,佛教文化的交流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隋书·倭国传》记载了607年小野妹子率遣隋使团来华用意:“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时逐渐传播开来,并与我国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民族宗教之一,成为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周武帝推行极为严厉的废佛政策,毁坏佛寺佛像,强令僧尼还俗,许多僧尼扫地出门。
隋朝建立后,重兴佛教。
隋文帝在开皇十三年,虔诚地在三宝(佛、法、僧)之间忏悔北周废佛之罪;还多次下诏各地兴建寺院、佛塔,招请和剃度僧侣,组织翻译佛经。
据说,隋朝有寺院3985所,僧尼236200人。
①遣隋使小野妹子说:“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这表明当时日本圣德太子为首的执政者们,已经十分了解隋朝的情况。
6世纪后期,日本国内上层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
推古天皇即位初,苏我马子势大。
在此形势下,圣德太子只能谋求建立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抑制豪族权臣以实现天皇主政的中央集权统治。
在此过程中,日本统治者发现由大陆移民传入的佛教,是统一思想的极其有效的工具,于是把佛教提升到政治的高度,用政府的力量大力推行,使之成为国①杨曾文:《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1988版第53页教。
遣唐使和中日文化交流
作者: 王仁波
作者机构: 陕西省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9-81页
主题词: 中日文化交流;遣唐使;中国人民;中日两国;中日友好;中日友谊;日本语;唐代文化;公元;共同提高
摘要: <正> 中日友谊,源远流长。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日木人民同中国人民是好朋友。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
唐代是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和封建文化曾给予周围各国以积极的影响,同时它还广泛地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首都长安成为亚洲和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这一时期,以遣唐使为标志,揭开了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新的篇章。
高中历史第单元第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测试)
第2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测试)1.对下图所示现象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第一批遣隋使小野妹子等到达隋朝A.中国和日本同处东亚,一衣带水B.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C.日本是中国的藩国D.日本为吸收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发展2.日本在派遣遣唐使中牺牲巨大:天宝年间使者在回国途中,船只遇险,第三艘船中的150人只有4人生还,第四艘船则失踪。
但即便如此,仍有络绎不绝的遣唐使往来于两国之间。
下列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日友好交往源于唐朝②遣唐使次数最多,最具代表性③遣唐使团既是外交使团,又是贸易代表团④日本不畏艰难的精神促使其不断向中国派遣使节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③④3.《日本书纪》中强调,“大唐国者”“常须达”。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留学生承担起这一任务,其作用主要体现在()A.促进了双方科学技术的发展B.推动了大化改新的进行C.促进了日本文化的进步D.搭起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4.下图为日本大化改新诏书,上面有可能记载的是( )①土地属于国家,实行“班田收授法”②承认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③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④强制普及初等教育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5.大化改新后,日本地方行政机构的组成顺序是( )①大宰府②国③郡④里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②④①D.③②①④6.下图为圣德太子像,他在大化改新之前积极推行改革,是大化改新的先声,在大化改新以后,掌握中央行政大权的是( )A.神衹官B.太政官C.国司D.中务省7.上面是日本大化改新时期的一幅图片——斩杀豪族.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 )A.改革之前中央政权中的豪族势力非常强大B.改革之前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威C.通过这一措施打击了中央和地方的割据势力D.有利于确立完备的国家体制8.下图为日本电影《大化改新》的剧照,某历史兴趣小组观看后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A.当时日本的服装效仿我国唐朝B.剧照上的建筑依稀可以看出长安的风格C.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D.日本仿照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题号12345678答案9.阅读下列材料日本大化改新诏大化二年春正月甲子朔,贺正礼毕,即宣革新之诏曰:其一曰,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田庄,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屯仓,仍赐食封,大夫以上各有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史学研究, 2020, 8(1), 1-8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20 in Hans. /journal/ojhshttps:///10.12677/ojhs.2020.81001The 11th Mission to the Tang Dynasty andIts Impact on China and Japan—Based on Historical Event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Zhaohui Bu, Xiangbo Wu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Received: Mar. 19th, 2020; accepted: Apr. 3rd, 2020; published: Apr. 10th, 2020AbstractThere have been lot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about the study of the mission to Tang both in China and Japan. Most of them are relatively macroscopic and generalized. They rarely conduct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on a certain mission. The 11th mission to the Tang Dynasty was a rather special and significant one, including the second time Kibino Makibi (きびのまきび) to Tang, the delegation’s conflict between Japan and Silla on the New Year’s Day Chaohe, Jianzhen went to Ja-pan successfully, and Abeno Nakamaro (あべのなかまろ) went back to Japan. Based on historical event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events of the 11th mis-sion to Tang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and Japan. By the 11th Mission to Tang, Japan had improved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in Northeast Asia, consolidated the rule of the Emperor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both in politics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a mutual social interac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can know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impact of the mis-sion. Ambassador Fujiwara Kiyoshi who served as secretary in the Tang Dynasty had promoted the culture development of Tang. At the same time, as a talent introduction like sending Jianzhen to Japan and the talent Abeno Nakamaro’s (あべのなかまろ) returning also have a reference to the talent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today.KeywordsThe 11th Mission to the Tang Dynasty, Contention of Rank, Jianzhen Cross the Ocean to Japan,Kibino Makibi,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Impact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及其对中日两国的影响考察——基于历史事件与文化传播理论卜朝晖,吴祥博卜朝晖,吴祥博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收稿日期:2020年3月19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3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10日摘要关于遣唐使的研究,中日两国学界已有不少成果,大多是较为宏观、概述性的论著,很少对某一次遣唐使团进行系统的考察探究。
第十一次[1]遣唐使团是较为特殊、遣唐意义较为重大的一次。
期间发生了吉备真备二度遣唐、使团元日朝贺时与新罗使团发生位次之争、鉴真随使团成功渡日、阿倍仲麻吕归国等事件。
本文基于历史事件与文化传播理论考察第十一次遣唐使团的主要事件及其对中日两国的影响。
日本通过第十一次遣唐使团的派遣,提高了其在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地位、巩固了天皇贵族统治、促进了政治文化的发展;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基于文化传播理论可考察到该使节团的政治、社会影响。
大使藤原清河在唐担任秘书监促进了唐文化的发展。
同时作为人才引进的鉴真东渡、人才回流的阿倍仲麻吕归国对现今我国的人才策略及发展也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第十一次遣唐使团,位次之争,鉴真东渡,吉备真备,文化传播理论,影响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第十一次遣唐使团于752年末抵唐,大使是藤原清河,副使是大伴古麻吕和第二次遣唐的吉备真备。
此次遣唐使团在历次中颇显特别,发生了数个对中日交流影响较大的事件。
753年正月初一朝贺时,日本使团曾与新罗发生位次之争,玄宗皇帝曾“勅命日本使可于新罗使之上”[2],最终日本使团座次位于新罗使之上;753年归日时,鉴真和尚随使团成功渡日。
鉴真自743年开始东渡以来,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但均未成功,最终乘坐此次遣唐使团的第二艘船于同年底抵达日本;滞唐36年之久的阿倍仲麻吕(晁衡)在该使团准备动身回国时请求一同归国获准;使团归国途中,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和阿倍仲麻吕因所乘坐的船只不幸遭遇风浪未能成功归国,之后大使藤原清河、阿倍仲麻吕都终身仕唐未归。
因此,此次遣唐使团与历次遣唐使团相比是较为特殊、且遣唐意义重大的一次。
关于遣唐使的研究中日两国学界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经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先行研究中对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进行系统考察研究的几乎没有。
关于遣唐使的代表性的论著有木宫泰彦《中日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 商务印书馆, 1980)、武安隆《遣唐使》(黑龙江出版社, 1985)、池步洲《日本遣唐使简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等。
这些论著都是较为宏观、概述的,主要是从规模、航线、目的、遣唐使次数等宏观角度对遣唐使进行研究,并未对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进行系统考察研究。
所以本文将对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进行系统考察研究,并基于使团与新罗位次之争、鉴真东渡事件、阿倍仲麻吕归国事件等历史事件。
先行研究中对鉴真东渡、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的研究颇多。
如安藤更生的《鉴真在日本》(陈正奇(译), 唐都学刊, 2008.11)、徐永红的《鉴真东渡及对日贡献》(山东大学, 2011.03)等,但先行研究中卜朝晖,吴祥博关于鉴真东渡的研究很少从政治角度,大多从佛教和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关于阿倍仲麻吕的研究如今枝二郎的《唐代文化之考察1——阿倍仲麻吕研究》(高文堂(出版), 1979)、卜朝晖的《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和唐代的诗人们——阿倍仲麻吕和王维》(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等,主要从他在唐的事迹和与唐朝诗人王维、李白等的交往情况进行研究,很少探究阿倍仲麻吕归国与第十一次遣唐使节团之间的关联。
关于吉备真备的研究也很多,如宫田俊彦的《吉备真备》(吉川弘文馆, 1961)、刘明翰的《论吉备真备》(文学史, 1997)等,但是主要考察了吉备真备第一次遣唐为日本发展所做贡献,及第二次遣唐归国后平叛藤原仲麻吕为日本国家安定所做贡献,几乎并未考察吉备真备第二次遣唐的原因及目的。
所以,本文将从日本使团与新罗的位次之争、鉴真成功渡日(从政治角度)、阿倍仲麻吕归国原因探究、吉备真备再次遣唐的原因及目的,对第十一次遣唐使团使进行系统的考察研究。
同时,基于文化传播理论,从文化传播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考察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对中日两国的影响。
2. 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在唐的重大事件第十一次遣唐使团是较为特殊、遣唐意义较为重大的使节团。
其遣唐期间发生了数个对中日交流影响较大的事件。
使团元日朝贺时与新罗使团发生位次之争、鉴真随使团成功渡日、阿倍仲麻吕归国等,本节将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考察分析。
2.1. 使团与新罗的位次之争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在753年正月一日朝贡时与新罗使团发生位次之争。
据《大日本史卷一百一十六列传43大伴古麻吕》中记载“六年(754年),歸自唐,奏曰:「天寶十二載元會,唐主居含元殿,受賀。
是日,以臣等列西畔第二吐蕃下,新羅使列東畔第一大食國上。
臣爭曰:『新羅朝貢于日本久矣,而今反列東畔上,義所不當。
』於是,其將軍吳懷實見臣顏色,即引新羅使,就吐蕃下,臣等列大食國上」”。
大意是:“副使大伴古麻吕遣唐归国后曾向天皇上奏说:‘天宝十二年(753年)元日朝贡时,唐玄宗在含元殿接受(诸藩)朝贺时,日本使团座次位于吐蕃之下西侧第二位,新罗使团位列大食国之上东侧第一位。
大伴古麻吕争议曰:新罗朝贡于日本已经很久了,现在反而位列(日本之上)东侧第一位,这是不合情理的’。
因此吴怀宝将军引导新罗使至吐蕃下位,引日本使团至大食国上位。
”思托《延历僧录》卷二《胜宝感神圣武皇帝菩萨传》中也有记载日本使团与新罗位次之争的结果是唐玄宗“敕命日本使可与新罗之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