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效果研究(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 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 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作用于人们的观念和价值 体系而引起情绪和感情变化;
③行动层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 来。
3、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
环境认知效果(视野制约); 价值形成和维护效果(舆论导向);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地位赋予功能)。
③评价
过分夸大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影响传 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否认受众对大 众传媒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是一种唯意志 论观点,错误,随着传播效果研究的深入,必 然被淘汰。
第二时期:“传播流”研究、“有限效果 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40年代起,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 “传播流”、“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使用 与满足”研究。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和课题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三、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和课题
1、传播效果的含义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3、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 4、传播效果的类型 5、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的三种理论
wk.baidu.com
罗杰斯
《创新与普及》:对《人民的选择》、《个人 影响》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两极传播概念)做 了重要修正和补充。大众传播过程可分为两方 面—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可以是 一级的);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 的“影响流”(多极的)。从而把“两级传播 “模式发展为“多极”或“N级传播”模式。
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 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 范;
③(以传播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
a.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 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获得 的系统知识。
b.基本观点: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 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其实行社会制衡, 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和“两极 传播(two 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 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 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卡兹、拉扎斯菲尔德
《个人影响》(《人民的选择》的后续研究, 旨在验证其提出的假说在其他领域是否适用): *既有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 袖以及两极传播现象,在政治选举外的许多领 域广泛存在。
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 持久的传播活动产生的综合或客观效果,个人 社会化、媒介的社会控制、媒介与社会变革)。
5、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的三种理论
英国学者D.麦奎尔: ① “常识理论”—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
传媒的直接体验形成的观点和看法; ②“现场理论”—传媒内部工作人所持,包括
①背景:20C初至30年代,大众传媒发展势头 迅猛,产生巨大社会冲击;社会各界对传媒的 利用达到空前程度;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 盛行;一战的宣传战史和宣传技巧研究。
②核心观点
传媒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传递的信息在 受众身上如同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 可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 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c.评价:避免“常识理论”的直观性与零碎性, 与“现场理论”的业务主义、商业主义倾向保 持了距离。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时期:“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魔弹论”)
第二时期:“传播流”研究、“有限效果论”、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
第一时期:“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魔弹论”)
1、传播效果的含义
双重含义: ①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引起的
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 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微观); ②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 一切影响(直接间接、有意无意、明显潜在) 和结果的总体(宏观)。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4、传播效果的类型
英国学者P.戈尔丁,依据时间和意图: ①短期的预期效果(个人的反应、对媒介集中
宣传报道); ②短期的非预期效果(与传播者意图无关,个
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觉反应,有益或有 害);
4、传播效果的类型
③长期的预期效果(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 效果,知识的传播,推广和普及等);
小结
以上三本书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揭示 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 其间存在众多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 众传播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从正面否定了强 调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的“子弹论”观 点;但也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 被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在就政治问题 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 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 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选择性接触”假说
人们的既有政治倾向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 媒介接触行为。即:受众并非不加区别地对待 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 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其结果更可能强化原有立场而非导致其改变。
“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
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有四: 选择性接触机制(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三层次)、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 渠道不同,效果也不同)、讯息内容(语言与 表达的方法和技巧产生不同心理反应)、受众 本身的性质(既有立场和倾向、社会关系尤其 是意见领袖的态度)。
①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
定义 拉扎斯菲尔德 卡兹、拉扎斯菲尔德 罗杰斯
定义
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拉扎斯菲尔德
《人民的选择》: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 选民投票的力量,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 并非主要因素。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作用于人们的观念和价值 体系而引起情绪和感情变化;
③行动层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 来。
3、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
环境认知效果(视野制约); 价值形成和维护效果(舆论导向);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地位赋予功能)。
③评价
过分夸大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影响传 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否认受众对大 众传媒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是一种唯意志 论观点,错误,随着传播效果研究的深入,必 然被淘汰。
第二时期:“传播流”研究、“有限效果 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40年代起,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 “传播流”、“说服性传播”的效果、“使用 与满足”研究。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和课题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三、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和课题
1、传播效果的含义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3、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 4、传播效果的类型 5、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的三种理论
wk.baidu.com
罗杰斯
《创新与普及》:对《人民的选择》、《个人 影响》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两极传播概念)做 了重要修正和补充。大众传播过程可分为两方 面—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可以是 一级的);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 的“影响流”(多极的)。从而把“两级传播 “模式发展为“多极”或“N级传播”模式。
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 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 范;
③(以传播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
a.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 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获得 的系统知识。
b.基本观点: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 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其实行社会制衡, 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和“两极 传播(two 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 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 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卡兹、拉扎斯菲尔德
《个人影响》(《人民的选择》的后续研究, 旨在验证其提出的假说在其他领域是否适用): *既有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 袖以及两极传播现象,在政治选举外的许多领 域广泛存在。
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 持久的传播活动产生的综合或客观效果,个人 社会化、媒介的社会控制、媒介与社会变革)。
5、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的三种理论
英国学者D.麦奎尔: ① “常识理论”—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
传媒的直接体验形成的观点和看法; ②“现场理论”—传媒内部工作人所持,包括
①背景:20C初至30年代,大众传媒发展势头 迅猛,产生巨大社会冲击;社会各界对传媒的 利用达到空前程度;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 盛行;一战的宣传战史和宣传技巧研究。
②核心观点
传媒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传递的信息在 受众身上如同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 可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 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c.评价:避免“常识理论”的直观性与零碎性, 与“现场理论”的业务主义、商业主义倾向保 持了距离。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时期:“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魔弹论”)
第二时期:“传播流”研究、“有限效果论”、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
第一时期:“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魔弹论”)
1、传播效果的含义
双重含义: ①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引起的
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 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微观); ②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 一切影响(直接间接、有意无意、明显潜在) 和结果的总体(宏观)。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4、传播效果的类型
英国学者P.戈尔丁,依据时间和意图: ①短期的预期效果(个人的反应、对媒介集中
宣传报道); ②短期的非预期效果(与传播者意图无关,个
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觉反应,有益或有 害);
4、传播效果的类型
③长期的预期效果(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 效果,知识的传播,推广和普及等);
小结
以上三本书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揭示 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 其间存在众多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 众传播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从正面否定了强 调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的“子弹论”观 点;但也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 被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在就政治问题 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 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 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选择性接触”假说
人们的既有政治倾向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 媒介接触行为。即:受众并非不加区别地对待 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 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其结果更可能强化原有立场而非导致其改变。
“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
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有四: 选择性接触机制(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三层次)、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 渠道不同,效果也不同)、讯息内容(语言与 表达的方法和技巧产生不同心理反应)、受众 本身的性质(既有立场和倾向、社会关系尤其 是意见领袖的态度)。
①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
定义 拉扎斯菲尔德 卡兹、拉扎斯菲尔德 罗杰斯
定义
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拉扎斯菲尔德
《人民的选择》: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 选民投票的力量,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 并非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