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宜居环境评价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城市宜居性研究——以沈阳为例

[内容摘要]宜居性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强调从生产与环境质量并重的角度发展城市,加强城市宜居性建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沈阳为例,通过建立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全国30个城市的综合排名,横向分析沈阳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而为沈阳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宜居城市主成分分析沈阳

近年来,宜居性己成为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共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未来几十年将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期,随着大量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生态环境、能源、交通、居住等方面的挑战将日益凸现。人是城市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进行规划建设己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强调从生活、生产与环境质量并重的角度发展城市,加强宜居性建设,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沈阳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规模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在提升空气质量、治理污水等方面取得不菲成绩,同时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特别是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绿化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2005年沈阳市被国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08年沈阳市铁西区获得“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这是中国唯一入选该项目的城区。2009年6月1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沈阳市列为联合国生态示范城,这是中国唯一入选该项目的城市。

一、宜居城市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一)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

最初宜居城市主要是关注如何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从19世纪开始,以理想都市建设和田园城市运动等为背景,追求城市舒适、便利和美观等职能成为英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也传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城市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逐渐得到确立。David L. Smith在其著作《宜人与城市规划》中,以19世纪后半叶的历史为基础,倡导宜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明确了其概念。根据他的定义,宜人

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①在公共卫生和污染问题等层面上的宜人;②舒适和生活环境美所带来的宜人;③由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宜人。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

从1970年代开始,宜居城市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影响居住区的综合因素。国外城市发展的核心进一步强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规划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城市社会矛盾反映在居住空间与环境之间的不和谐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规划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相互借鉴,创立了很多研究范式。其中,人本主义理念主导下的城市规划被称作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理论。人本主义认为,人们之所以选择在城市生活,是因为城市能提供人们高度自由选择的生活方式,提供人们各种活动与行为的场所,提供不同社群所依存的社区。居住区的发展与变化始终以人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变化为中心,而对居住区的认识、评价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关注的结果。

美国约翰斯坦(Jonhston,1973)等学者在研究影响人们对居住区的舒适度评价的因素中,发现以下3大因素影响着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评价:①人类以外的环境要素,主要是指居住区的自然景观特征;②人与人之间的环境要素,主要是指邻里的社会特征,包括居住区居民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群体特征、居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职业种类、经济收人水平等社会因素;③指居住区的位置。美国卡普等学者(Cap, F. M. et al1976)在调查旧金山居民对影响居住区位选择的环境因素过程中,让居民从100个因素中挑选出对居住区位选择最重要的选项,结果得出了20个有意义的要素。诺克斯(Knox,1995)将影响人们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因素分为6类进行评价:①与美学相关的因素,包括居住环境的整体外观、整洁程度、色彩、服务设施的配套程度、住宅的设计和宽敞程度;②与邻里相关的因素,包括邻里的友好程度,互助程度,居住区居民的自豪感、安全感和孤独感;③可达性及流动性,主要是指到高速公路的便捷程度;④与安全有关的因素,包括生命财产安全和周围社会治安状况;⑤与噪声有关的因素.包括居住区内部直接的环境噪声,也包括飞机、火车、工厂等居住区外部的噪声;⑥令人烦恼的事情,如缺少私密性、上门推销人员的打扰等。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社会、经济、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深入,特别是19%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明确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

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Salzano (1997)从可持续的角度发展了宜居的概念,认为宜居城市连接了过去和未来,它尊重历史的烙印(我们的足迹),尊重后代阁。宜居城市保护了历史的标记(遗址、建筑、规划),宜居城市反对一切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强调要为后代保留完整的资源。宜居城市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能够满足当前居民在不减少后代的资源容量的情况下的所需。宜居城市内部的社会和物质元素必须协调一致,共同为福利、社区和社区中人的进步做出贡献。宜居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是社会生命的中心和整个社会的焦点。一个宜居的城市必须修建或者修复成一个连续的网络,从中心地区到更远的居民点,在那里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编织起了所有有社会品质和社区生命的地方。

Asami (2001)也强调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他认为,对于人们居住的环境,不仅要从个人获得的利益(或损害)的角度来考察,如“安全性”、“保健性”、“便利性”、‘.舒适性”等,也要考虑个人对整个社会做出了何种程度的贡献,即必须建立起“可持续性”的理念。P. Evens (2002)除强调城市的可持续性外,也重视城市的宜居性。他认为,适宜居住意味着工作地充分地接近居住地,收人水平与房租相称,能够接近提供健康生活环境的设施。对工作和住房的追求不能以降低城市环境质量为代价,居民不能用绿色和新鲜的空气去交换薪水。M.Douglass (2002)认为环境福祉、个人福祉和生活世界是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福祉包括洁净和充足的空气、水、土等,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和环境正义等;个人福祉包括减少贫困,增加就业、教育与医疗设施等;生活世界主要是指城市生活中的社会性,强调城市中的社会空间,如绿地、或其他空共空间等,它反映城市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的主观评价。

A. Palej (2000)则从建筑和规划的角度讨论了宜居城市的建设,他认为,宜居城市的社会组织的元素(它们通常是交流友谊的地方或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够被保存和更新。在大温哥华地区100年远景规划中,则提出了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原则为:公平、尊严、易接近性、欢愉性、参与性和权力斌予性。

V anessa Timmer和Nola -Kate Seymoar(2006)总结了大温哥华地区的宜居规划和部分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宜居性的指标可以包括:进人绿色空间的公平性、基础的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可移动能力和对他们生活的城市发展决策的参与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