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宜居环境评价研究
沈阳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与分析
级别
变化值
描述
稳定
|△EI|<1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稳定
3 评价方法与分级
依 据《生 态 环 境 状 况 评 价 技 术 规 范》(HJ / T 192-2015),选取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 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环境限制 指数 6 个指标,计算沈阳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 logical Index,EI)。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 境分为 5 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表 1。
明显变化 5<△EI≤10 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好或明显变差
显著变化 △EI>10 生态环境状况显著变好或显著变差
如果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呈现波动变化的特征, 则该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波动变 化幅度,将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分为稳定、波动、较大 波动和剧烈波动,见表 3。
表 3 生态环境状况波动变化分级
was stable. During this period,the ecological index changes were mainly affected by the biological richness index and
pollution load index.
Key words: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atus;correlation analysis;Shenyang City
收稿日期:2018-03-26;修订日期:2018-12-16。 作者简介:刘娜,女,1988 年生,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与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47
2.2 质量控制 2.2.1 影像时相
为准确提取生态类型信息,要求遥感影像的成 像时间尽量处于能够区分生态地物类型的时期,东 北地区影像时相为 6—9 月。本文遥感数据源选取 2015 年和 2016 年 7 月影像,可比性较强。 2.2.2 影像解译
沈阳市和平区住区居住环境条件综合指数评价研究
沈阳市和平区住区居住环境条件综合指数评价研究发布时间:2022-04-07T03:38:12.926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33期作者:吴楠[导读] 构建城市居住环境条件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城市居吴楠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摘要:构建城市居住环境条件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城市居住环境条件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各评价指标所对应的分值,计算沈阳市和平区住区居住环境条件综合指数,采用GIS中相关统计分析工具将综合指数结果可视化、按照居住环境条件的优劣对评价单元进行分类。
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在宏观层面上对和平区的城市更新实践形成全面而有效的指导同时也期望能够对国内其他城市的城市更新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住区;居住环境条件;住区分类 1城市居住环境条件综合指数评价体系的构建 1.1 城市居住环境条件综合指数的指标选取(1)指标选取参考该指标对标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与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本文在计算综合指数时,参考了其中生态环境指标和生活便利程度的城市交通以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等指标,构建研究对象的评价指标。
(2)指标内容细化城市住区建筑属性可通过住区的建成年限来体现,能够对该住区的建筑质量和生活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估。
城市生活便利程度的二级指标包含市公共交通、商场和医院等。
居民们选择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既节能减排又加强了通勤便利性。
购物商场的密度成为居民关注的重点,商场也跻身为住区建设时的必要配套部分。
与此同时,居民中尤其是老年人对医疗资源的分配尤为看重,医院的数量与等级决定了医疗水平的优劣。
城市区位优劣程度可以通过距市中心的距离这个指标来表示,通常,离市中心越近,各个方面的公共服务及商业服务都会更加完善。
教育资源丰富程度由小学、中学和大学与住区之间的距离来衡量,居民对教学资源的水平尤为重视。
生态资源舒适程度的下一级级指标可通过距城市绿地和城市水系的距离来体现。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沈阳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沈阳一、引言城市宜居性是人们选择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沈阳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来此定居和发展。
本文将对沈阳市的宜居性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人们提供了解沈阳市宜居程度的参考。
二、气候条件沈阳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气候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而湿润,冬季寒冷而干燥。
四季分明,春秋两季天气宜人。
由于地处内陆,与海洋距离较远,沈阳市年降水量相对较少。
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沈阳市具备了适宜居住的环境。
三、交通便利度交通便利度是评价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沈阳市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
首先,沈阳市拥有完善的公路系统,连接了周边的各个城市和地区。
其次,沈阳市还拥有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方便人们快速到达其他城市。
此外,沈阳市还有多个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和出租车,方便人们在城市内部的出行。
四、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衡量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沈阳市拥有众多的优质学校和教育机构。
从幼儿园到大学,沈阳市都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其中包括一些知名的高校,如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
这些学校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较高的声誉,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五、医疗设施医疗设施是评价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沈阳市拥有一流的医疗设施和医疗资源。
市内有多家综合性大型医院,可以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同时,沈阳市还有一些专科医院和诊所,为居民提供更专业的医疗保健服务。
医疗资源的充足和质量的高水平,使得居民在生病时能够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六、文化娱乐文化娱乐设施是评价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沈阳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娱乐资源。
市内有多个博物馆、艺术馆和图书馆,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
此外,沈阳市还有多个剧院、音乐厅和电影院,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居民可以在工作之余感受城市的文化氛围,享受多样化的娱乐活动。
七、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评价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沈阳居住调研报告
沈阳居住调研报告沈阳居住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文是对沈阳市居住环境进行调研的报告。
调研目的是为了了解沈阳市居住环境的现状,包括住房质量、社区设施、生活便利以及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
调研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调研结果1. 住房质量:调研结果显示,沈阳市现有的住房普遍面积较大,小区整体环境较好,但少部分老旧小区存在一些问题,如外立面破损、公共设施老化等。
另外,调研还发现在一些新建小区中,住房质量较好,但空气质量待提升。
2. 社区设施:绝大部分社区设施齐备,在市中心和新城区的社区设施相对更好,包括公园、健身房、游泳池、商场等。
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社区,设施不够完善,比如缺少足球场、篮球场等娱乐设施。
3. 生活便利:沈阳市的生活便利度相对较高,超市、菜市场、医院、学校等生活配套设施比较齐全,交通也比较便利。
但是有一些区域存在交通拥堵问题,特别是高峰时段。
4. 居民满意度:根据调查情况,大部分居民对沈阳市的居住环境比较满意,多数人表示对住房质量、社区设施和生活便利较为满意。
但同时,一些居民也表达了对一些老旧小区以及大城市噪音和空气质量的不满意。
三、结论与建议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沈阳市的居住环境在整体上较好,尤其是市中心和新城区的住房质量、社区设施和生活便利度相对较高;2. 一些老旧小区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维修和改造,以提高居民居住环境的质量;3. 部分偏远地区的社区设施不够完善,可以增加投资,提高设施水平;4. 针对交通拥堵问题,可以加强交通管理和优化交通网络。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建议:1. 加大对老旧小区的维修和改造力度,提高住房质量;2. 加大对偏远地区社区设施的投资,提高设施水平;3. 加强交通管理,优化交通网络,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四、参考资料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8),中国经济出版社。
2.《沈阳市统计年鉴》,(2019),沈阳市统计局。
沈阳空间调研报告
沈阳空间调研报告沈阳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辽宁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根据沈阳市的空间调研,以下是对沈阳市空间布局和发展情况的分析报告。
沈阳市的空间布局以城市中心为核心,由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城市周边区域组成。
中心城区是沈阳市的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拥有发达的商业街、大型商业综合体和高档住宅区。
城市副中心是在中心城区外围设立的商业和行政中心,主要承担着沈阳市政府的行政职能和部分办公楼的聚集地。
城市周边区域则主要由住宅区、工业区和农田组成。
沈阳市的空间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拥堵严重,交通流量高、道路狭窄导致交通堵塞,并且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缺乏高效的交通枢纽。
其次,城市副中心发展缓慢,商业和行政职能未得到有效的整合和提升。
此外,城市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和规划不合理,工业区和住宅区存在混杂,农田资源被大量消耗。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沈阳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规划和建设,增加道路宽度,建设地铁和公交系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其次,加强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和发展,整合商业和行政职能,提高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此外,改善城市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加强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分离,合理利用农田资源。
未来,沈阳市可以进一步发展和优化空间布局。
首先,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城市群,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医疗、教育、文化和运动设施等,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促进创新和科技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沈阳市的空间调研报告指出,沈阳市的空间布局存在一些问题,但也存在一些潜力和机会。
通过合理规划和发展,可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沈阳市的空间布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对沈阳居住建筑自然通风潜力的评估
在 自然通风潜力矩 阵中 , P P 空气 污染和环 将 D H、
境 噪 声作 为 三个 评 价 标 准 , V N P作 为 目标 函数 。 2 1 自然 通 风 潜 力 矩 阵 的 确定 .
多标 准评估方法定 义了地 区 自然 通风潜力 , 即如 果一个地 区能够建造 具有 良好 通风 的建筑 , 么就认 那 为该地 区具有 良好的 自然通风潜力。它提 出了多个评 估标准 , 包括气 象标准 ( 观风 向分 布 、 宏 温度 分布 、 太
市哈尔滨 , 乌鲁木齐和上海的评估结果 进行 比较 。结果得 出沈阳地 区在 四个城 市中的 自然通 风潜力 最大 。与其 它评估方法相 比, 采用多标准评估方法 的结果更加准确。
【 关键词 】 自然通风 ; 自然通风潜力 ; ul e 矩阵 Q af x i l 【 中图分类号 】 T 84 U 3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10 —66 (0 1 0 0 0 0 1 84 2 1 )5— 16—0 3
朋町 LTICRI RI S S 讧E _ TE A AS ES I NT F NATURAL 0l VENTI LATI oN PoT ENT L
oF RESI DENTI AL BUⅡ D I SHENYANG G N ZOU if n, YANG Hu —e Chu n, LI Hu , U i L —u ILiy n
o h o m e Sm o e a c r t . ft e f r ri r c u a e
Ke o d :a r eta o ; a rl eta o o nil u l e a x yw rs n t a vni t n n t a vni t npt t ;Q ai xm t ul li u li e a l f i r
沈阳市环境调研报告题目
沈阳市环境调研报告题目沈阳市环境调研报告引言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的省会城市,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和快速经济发展的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沈阳市的环境质量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
本次调研报告将对沈阳市的环境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探讨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
一、沈阳市环境状况概述沈阳市位于辽宁省中部,是一个工业化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这些工业活动对沈阳市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环境质量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和噪声污染三个方面。
1. 空气质量沈阳市的空气质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我们所收集到的数据,PM2.5和PM10的浓度超过了国家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限值,并且在冬季时会出现雾霾天气。
这对市民的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2. 水质状况沈阳市的水质状况相对较好,主要得益于辽河及其支流的水源。
然而,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些河流已经受到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
这些污染物对水生态环境和水源的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3. 噪声污染沈阳市在城市交通繁忙的地区存在噪音污染问题。
道路交通噪音和工业噪音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干扰,特别是对于靠近工厂和道路的居民群体。
二、沈阳市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在我们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的根源。
1. 工业排放沈阳市有许多重大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虽然一些企业已经采取了环保措施,但还有一些企业存在排放污染过多的情况。
2. 城市交通沈阳市的交通密度较高,尤其是在城市核心区域。
交通拥堵问题导致车辆排放的尾气污染增加,对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 城市规划和管理沈阳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
一些未经合理规划的建筑项目对环境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三、沈阳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改善沈阳市的环境质量,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1. 加强环保监管政府应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对排污超标企业进行严格处罚,确保企业以绿色、环保的方式进行生产。
沈阳市居住生态绿地系统分析
收稿日期 1999203210辽宁省自然科学基资助项目(962119)第一作者:26岁,女,硕士研究生,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沈阳,110015.沈阳市居住生态绿地系统分析姜允芳 石铁矛 王金花摘 要 分析沈阳市居住生态绿地系统分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沈阳市居住生态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关键词 景观规划;设计;居住生态绿地系统;设计;GIS 技术中图法分类号 TU 05 城市居住生态绿地系统的研究,是发展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运用新的规划方法研究居住生态绿地系统意义相当重要.人类居住环境是人、社会、自然、建筑相互关系的有机整体.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由规划师、建筑师所规划设计出的理想化模式得以实现.规划师、建筑师必须正视并研究人类及社会的复杂性,这就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需要应用多种理论、多种方法,以真正实现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沈阳市交通二环路(以下简称二环)内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与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对沈阳市居住环境绿地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沈阳市居住生态绿化系统规划的基本构思,补充与完善了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1 沈阳市居住生态绿地系统GIS 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 )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输入、储存、查询、分析、表达地理信息的综合性技术.把事物的空间位置,以及有关的文字属性信息存入数据库中,并以专题地图的方式表达出来,是GIS 技术的核心.地理信息系统在许多领域已广泛应用.笔者力图从多学科角度,利用GIS 技术全面、定量化地研究沈阳市居住生态绿地系统的现状.当前国内外对绿化的生态环境效益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绿化的平面数量.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信息所正在从事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研究的专家指出:园林绿地应有足够的量,这些量是由植物材料的单体、群落、绿地系统等得到,又从植物单层覆盖发展到复层覆盖,从平面单位面积发展到立体单位体积的绿色量.本文从城市绿化反映城市绿色环境所占平面与立面的状况,提出复层绿色量的定量统计算法,即以乔木、灌木、草、农田的分类分别统计其叶面覆盖平面面积的方法来分析沈阳市绿化分布格局的现状.沈阳市居住环境现状绿化系统研究以二环内建成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 方法建立绿地1999年4月第15卷第2期沈 阳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Shenyang Arch.and Civ.Eng.Inst 1Apr 1 1999Vol 115,No 12信息系统,进行分类、分区统计,得出了沈阳市1997年二环内的常规规划指标及复合绿色量和人均复合绿色量指标.通过对沈阳市居住生态绿地系统信息库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沈阳市居住生态绿地系统分布的特点如下.(1)沈阳市中心城区在东部及西北部存在两个潜在的积极绿色生态空间.有利于形成中心城区楔形绿地.(2)沈阳市中心城区绿色量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南、北运河绿色廊道及两侧形成的绿地斑块群.(3)沈阳市中心城区以铁路为一条带形成的绿色量低值区,贯穿铁西工业组团东部及生活居住组团东北部、沈阳市生活居住组团中北部和沈海工业组团.(4)绿地分布基本与城市用地分区相一致,只是铁西区生活居住组团需适当调整绿化分布格局.市区居住区与新建区内部绿色量应考虑以小型斑块绿地来补充绿地之不足.2 沈阳市居住生态绿地系统现状的分析1997年沈阳市二环内绿地的统计结果:人均绿地3.909m 2/人,人均复层绿量14.41m 2/人,从数值上低于全国其它许多城市(表1).依据国家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指标的规定(表2),沈阳市这样的大城市(二环以内人均建设用地为47.54m 2/人)2000年人均公共绿地大于5m 2/人,沈阳市目前绿地指标距此有一定差距,需大力加强绿化的力度,提高整体绿化水平.表1 我国城市绿地指标一览表城市名人均公共绿地/(m 2・人-1)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m 2・人-1)长春714—3617—杭州3.212161910410南京101540—28(不含耕地)合肥7132510430131614桂林510———辽阳5132171902310—马鞍山81128153115—表2 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则划指标人均建设用地/(m 2・人-1)人均公共绿地/(m 2・人-1)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2000年2010年2000年2010年2000年2010年<75>5>6>30>35>25>3075~105>6>7>30>35>25>30>105>7>8>30>35>25>303 沈阳市中心城区绿化存在的问题(1)沈阳市居住生态绿地系统绿化量不足,需增加城市园林绿地及居住区内绿地空间.(2)位于中心城区的二环路的东南、南段绿化量缺乏;铁路沿线绿化严重缺乏.621 沈 阳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第15卷(3)铁西工业区与生活区间的卫生隔离绿带未能形成,严重影响该区居民生活环境质量.(4)铁西区专用绿地绿色量不足,应改善绿地形态结构,选择相应抗污绿化树种.同时,居住区级以下小型绿地应适当增加.(5)和平区应增加小型绿地空间的数量,从而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6)沈河区绿化严重不足,需增加必要的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化、街头绿化的设置.(7)大东区以沈海工业组团为中心的北部区域绿化严重不足,需增加穿过此区的铁路、河流沿线绿地空间的面积,同时增加大东区小型绿地空间的均匀分散布置.4 思 考随着工业化文明的发展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作为人类主要聚居地的城市怎样能维持其自身系统的高效、和谐和良性循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怎样使沈阳市这曾一度污染较严重、居住环境质量极差的城市改善其居住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这还需要多角度,多学科共同研究、参与合作.同时,更需要整个沈阳市居民参与意识的提高.今后沈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 )沈阳市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格局现状 (b )沈阳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分析图(改进方案)图1 沈阳市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格局演进构思411 完善沈阳市居住生态绿地景观结构通过对沈阳市居住生态绿地景观结构的研究,提出解决沈阳市居住环境质量问题应实现生态绿地系统网络化结构(图1).完善沈阳市绿地景观结构中确立作为斑块绿地的最佳面积及绿地廊道的最佳线路;作为基质的绿地的最佳异质性搭配以及它们之间最有效的联系方式.道路绿化不再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树木,而是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处理成节状或块状,并与周围绿地结合,构成有层次且能演替的群落;滨水区对于水陆交界带的处理不再是单纯的水泥堤坝,而是将其作为次一级生态系统,采用自然形式(如在石块或水泥砌块中设置一定的植物种植穴),保证植物从陆生到水生的生存序列;城市公园不再过分强调以满足人的活动为主的功能分区,而是致力于创造一种综合的栖息环境.721第2期姜允芳等:沈阳市居住生态绿地系统分析 412 确定沈阳市合理的绿地指标体系从环境容量的承载力方面确定其绿地面积指标及其它更新的绿地指标体系.环境容量问题主要是人口容量和土地容量(与土地利用的适宜性相关)的研究.今后应是以城市绿地的环境容量或可接受改变的限度作为确定人均城市绿地的根据之一,确定适宜绿地指标方法.不同形态的绿地空间的生态功效差异很大,从绿化空间量的角度考虑绿化指标的确定.今后有待环保及规划、园林部门综合研究做出结论,进一步指导沈阳市生态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413 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微观层面目前在沈阳市居住环境生态绿地系统的研究中,主要着眼宏观层面的研究.它指导及控制微观层面的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另一方面,各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直接作用于居民的居住生活质量,它又是整个居住生态绿地系统的景观元,直接反作用于绿地系统整体的生态功效.所以,从生态学与行为心理学角度进一步研究微观层面的沈阳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将进一步确保总体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提高其规划能力.如果能坚持这种结合自然的规划理念,避免过多延用沈阳市居住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中人工形式,把城市人工形式和自然生命联系起来考虑,这才是生态的真正内涵,也是从事此研究的目的所在,才会实现沈阳市城市性质向旅游城市的转变,才能有一个环境优美祥和的人性化居民居住环境.参 考 文 献1 宋小东.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若干问题及探讨.城市规则汇刊,1995,(2):18~222 俞孔坚.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城市规划,1998,22(4):14~17A analysis for settlement ecological op en sp ace system in shenyang city Jiang Yunfang ; Shi Tiemao (Dept.of Arch.,Shenyang Arch.and Civ.Eng.Inst.,Shenyang ,110015,China )Received Mar. 10 1999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distribution state and existent problem of stettlement ecologicalopen space system in shenyang city.On base of the analysis a method is put forward onplan and design of settlement ecological open space system in Shenyang city.K eyw ords settlement ecological open space system ;landscape planning ;GIS technology 821 沈 阳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第15卷。
沈阳市宜居环境评价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城市宜居性研究——以沈阳为例[内容摘要]宜居性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强调从生产与环境质量并重的角度发展城市,加强城市宜居性建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以沈阳为例,通过建立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全国30个城市的综合排名,横向分析沈阳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而为沈阳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宜居城市主成分分析沈阳近年来,宜居性己成为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共同关注的热点。
特别是未来几十年将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期,随着大量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生态环境、能源、交通、居住等方面的挑战将日益凸现。
人是城市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进行规划建设己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强调从生活、生产与环境质量并重的角度发展城市,加强宜居性建设,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沈阳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规模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在提升空气质量、治理污水等方面取得不菲成绩,同时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特别是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绿化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2005年沈阳市被国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08年沈阳市铁西区获得“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这是中国唯一入选该项目的城区。
2009年6月1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沈阳市列为联合国生态示范城,这是中国唯一入选该项目的城市。
一、宜居城市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一)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最初宜居城市主要是关注如何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
从19世纪开始,以理想都市建设和田园城市运动等为背景,追求城市舒适、便利和美观等职能成为英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也传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
二战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城市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逐渐得到确立。
David L. Smith在其著作《宜人与城市规划》中,以19世纪后半叶的历史为基础,倡导宜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明确了其概念。
沈阳市城市绿地系统格局分析与评价
沈阳市城市绿地系统格局分析与评价发布时间:2022-12-08T08:57:40.109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8月第15期作者:万中琳[导读] 城市绿地是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环境因素,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可以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性万中琳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城市绿地是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环境因素,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可以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性,从而引领城市用地布局向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本文通过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有机结合的科学研究分析方法,以沈阳市为案例研究区,并在此基础上对沈阳市的绿地进行格局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绿地系统;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一、研究区概况沈阳市地处辽宁省中部,随着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城市主体建筑面积规模的扩大发展范围不断扩大,故而城市绿地的范围每年都有所增长,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
沈阳市为暖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其中暖带和温带季风落叶林和阔叶林气候是这里的主要森林植被形态类型,土壤种类较多,棕壤是沈阳市原生地带性的土壤。
从2018年底沈阳市的绿地统计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到,沈阳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大约达到46524公顷,建成区的园区绿化面积大约为15202公顷,绿化覆盖率大约为34.90%,人均城市公园园区绿化面积大约为12.53m2。
与2017年平均全国大中城市建成区平均公园绿化面积覆盖率40.91%仍然存有一定的程度差距。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沈阳市为研究对象,为了更加全面地准确反映和得出一个城市绿地系统格局,选择分布多样性、均匀度、破碎度、分离度、分维度、连通性六个城市景观系统格局特点指数对沈阳市进行系统的粗略综合评价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城市景观结构要素之间以及在相同类型的景观结构要素内部的景观结构特征,并且总结得出各类类型绿地的景观格局表征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格局特点指数对其进行粗略综合评价,判定沈阳市各类类型绿地的格局优劣,从而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沈阳市绿地系统设施建设的一些相关问题对策和解决建议。
沈阳市环境调研报告范文
沈阳市环境调研报告范文沈阳市环境调研报告一、引言沈阳市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其环境质量一直备受关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沈阳市的环境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
实地考察主要集中在市区的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观察环境卫生、噪音污染等情况。
问卷调查则通过互联网和纸质问卷的形式,随机抽取了1000名市民进行调查。
同时,还收集了相关的环境数据和监测报告。
三、环境状况概述1. 空气质量:根据沈阳市环境保护局的数据显示,沈阳市的空气质量整体较差,主要受到大气污染和工业废气排放的影响。
尤其是在冬季,污染物浓度明显升高,如PM2.5、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
2. 水质状况:沈阳市的水体主要受到市区内河道和湖泊的污染,水质偏差较大。
尽管近年来沈阳市加大了对排污企业的治理力度,但水质的改善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3. 垃圾处理:沈阳市的垃圾处理问题相对较好,市区内设有一些垃圾处理场所,并加大了垃圾分类的推广力度。
但仍然存在一些地区垃圾分类不到位以及农村地区垃圾处理问题仍然突出的情况。
四、问题分析1. 污染物排放:沈阳市的工业废气排放量较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
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企业提升污染物处理设施,减少排放量。
2. 垃圾处理不到位:虽然沈阳市加大了垃圾分类的推广力度,但在一些地区和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工作仍然存在问题。
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并加大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
3. 水质改善困难:尽管沈阳市加大了对排污企业的治理力度,但由于沈阳市的工业发展较快,水质改善的效果并不明显。
需要进一步完善排污企业的监管制度,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强水体治理工作。
五、改善建议1.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制定更加严格的排污标准和环境保护法规,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推动企业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并加强监管力度。
沈阳市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成效评估的研究
沈阳市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成效评估的研究作者:黄佳丽来源:《房地产导刊》2014年第02期摘要:本文分析了沈阳市特大城市的特点,诠释了“生态城市”的内涵和国家生态市创建的具体要求,采用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评估沈阳市生态创建基础,指出“北方工业化”城市在生态市建设方面现存的问题,评价了沈阳市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工作成效,并提出沈阳市生态市创建工作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生态城市“工业化”城市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工作成效0 前言“生态城市”这一概念自其提出伊始就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全国各地蓬勃开展的生态市创建工作都各具特色。
近些年,随着生态创建工作在全国的普遍开展,生态创建工作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越来越多的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
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基础薄弱。
在国家生态市创建活动中走出了一条具有北方工业城市特点的创建之路。
本文从沈阳市城市特点、生态城市的内涵和国家生态市建设要求开始,着手分析沈阳在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评估了沈阳生态市创建工作成效,并提出了沈阳生态市创建国家生态市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1 沈阳城市特点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会对世界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污染情况进行监测评比。
1988年,沈阳进入到世界十大污染城市第二位[1]。
沈阳是北方地区特大的重工业城市,漫长的冬季是这座城市生态发展的限制条件,现代工业带来的大气、水、声和土壤等污染对800万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不利影响。
沈阳市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开展了卫生、环保和生态等一系列创建活动。
沈阳的生态市创建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每一项生态创建工作的开展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的。
2 “生态城市”内涵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生态保护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一些学者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设想,即要求城市环境在物质、能源、水、大气良性循环的条件下保持生态平衡,以提供健康、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2]。
沈阳市创建生态城市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沈阳市创建生态城市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如何建设美丽、宜居、可持续的城市,成为城市管理者和研究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沈阳市是辽宁省的省会,经济发达,但城市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
因此,本研究选取沈阳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创建生态城市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沈阳市创建生态城市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制约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因素,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
1. 沈阳市生态城市的概念、特点和现状
2. 制约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因素分析
3. 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法和方法论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具体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计能够深入了解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总结制约其建设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建议,为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研究也为全国其他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东北老工业区为例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东北老工业区为例《9文/赵瑞军刘启强张冉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改造力度的加大,东北老工业区不仅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人居环境质量也得到显著的提高,沈阳、哈尔滨、大连等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都驭得长足进步。
【内窖提要】本文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区人居环境状况的分析,对该区人居环境质量状况作出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环境质量的措施。
【美麓词】人居环境东北老工业区优化措施一、东北老工业地区人居环境现状东北老工业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几十年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因发展方式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人居环境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忽视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低、城市人均公其绿地水平低、城市空气质量差、污染严重,不仅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降低人居生活质量,也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发展,成为制约老工业基地成功改造的重要因素。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改造力度的加大,东北老工业区不仅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人居环境质量也得到显著的提高,沈阳、哈尔滨、大连等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都取得长足进步。
二、东北老工业地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一】城市的选取为了合理、全面地反映东北老工业区的人居环境质量状况,本文选取了本区五个典型的城市一是三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各省的经济中心——哈尔滨、长春和沈阳:二是资源型城市——大庆.三是港口开放城市——大连。
所选取的这五个城市基本可涵盖东北老工业区的各种城市类型、可充分反映整个地区的人居环境质量状况。
(二)数据分析1、数据采集根据东北老工业区的实际情况,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各城市的人居环境指标,包括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三大类15小类的统计(表1),进而构建起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全面、综合隶南钴越2∞7年第七期(总第三十五期129地评价东北老工业区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沈阳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沈阳
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素有“东北重镇”的称号。
本报告将对沈阳的宜居程度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气候环境:
沈阳地处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对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空气质量:
沈阳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尤其在冬季采暖季和夏季高温时,污染物排放较多。
这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交通状况:
沈阳的交通状况较为便利,拥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和高速公路系统。
市内的地铁和公交车线路较多,能够满足大部分居民的出行需求。
四、教育资源:
沈阳拥有多所知名高校和大量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相对丰富。
居民可以享受到较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但教育竞争也较为激烈。
五、医疗服务:
沈阳拥有多家大型医院和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相对充足。
居民能够获得较为全面的医疗服务,但医疗费用也较高。
六、物价水平:
沈阳的物价相对较低,生活成本相对较低。
房价、食品和交通费用都处于中等水平,能够满足大部分居民的生活需求。
综上所述,沈阳在宜居城市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和劣势。
虽然气候环境和空气质量不如其他地区,但交通状况、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较为完善,物价水平也较低。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相信沈阳的宜居程度会逐步提高。
沈阳市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及对策
引言 一 、 本文以城市资源环境复 合 系 统 为 研 究 对 象 , 在选取一套表征人力 自然资源 、 环境系统 协 调 发 展 的 指 标 体 系 的 基 础 上 , 以沈阳市为 资源 、 背景进行实证研究 , 因此 无 论 从 城 市 人 力 资 源 、 自 然 资 源、 环境系统协 还是从协调发展评价具有一定的创 调发展指标体系现有的 研 究 来 看 , 新性和必要性 。 研究方法 二 、 熵值法 。 在具 体 的 多 指 标 评 价 系 统 中 , 设有 n个评价单位, 1. m个 ) 评 价指标 , 则由原始指标数据矩阵 X= ( 对于某个指标 X 信 X n*m, i j, j 息熵为 :
( /∑x ) E i i i l n i ij=- ∑ p j j j p j, p j=x
i=1 i=1 n n
由笔者依据熵值法公式计算得出 。 数据来源 : 评价指数计算结 果 及 分 析 。 在 上 述 评 价 方 法 的 基 础 上 , 对沈阳 3. 进而得出沈阳自然资源、 人力 市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 评 价 , 资源 、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 , 如表 3-2 所示 : 表 3-2 沈阳 1 9 9 8-2 0 0 7 年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实证分析
沈阳市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
刁力卓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管理信息系
摘 要】 本文选取沈阳市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 , 从人力资源 、 自然资源 、 环境 3 项一级指标和 6 项 二 级 指 标 、 3 0项三级指标状选取和 【 建立了适合沈阳市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反映 了 沈 阳 市 2 0 0 1-2 0 1 0年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实现状。利用熵值法设计 ) 、 ) ) 。资源环境系统发展 了评价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综合评价指数 : 资源环境水平指数 ( 资源环境 发 展 指 数 ( 和资源环境协调指数( L I D I C I 应该在城市规划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 的协调能力波动相对比较大 , 【 关键词 】 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熵值法 沈阳
基于大数据的沈阳国土空间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探讨
基于大数据的沈阳国土空间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探讨作者:张年国王娜来源:《价值工程》2019年第14期摘要:在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技术方法及应用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后,深入剖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阶段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基于能够获取的海量精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阶段进行城乡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六方面指标体系,采用单要素与多要素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方法,划定沈阳市区范围内城乡用地的建设适宜性。
结合生态红线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并依据功能将沈阳市区划分为生活功能区、生产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保障了城市建设用地选择、粮食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合理需求,满足城市发展建设和指导下层次规划编制的需要。
Abstract: After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index system, technical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s of land us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the problems and needs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s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 the preparation stage of land planning are deep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massive spatial data and attribute data that can be obtained, a six-level index system for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land use suitability in the land planning stage is proposed. The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combining single factor and multi-factor is used to demarcate the suitability of urban and rural land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area of Shenyang. Combined with the definition of ecological red line, basic farmland protection, the scope of prohibited construction area, limited construction area and suitable construction area, Shenyang urban area will be divided into living function area, production function area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 according to functions, which will ensure the rational needs of the selec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food production safe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level planning under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nd guidance.關键词:大数据;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Key words: big data;multi-regulation;national land space planning;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中图分类号:TU984.11+3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14-0010-040 ;引言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评价不同类型土地的适宜程度和限制强度来判断其作为建设用地使用时的适合性。
沈阳居住小区调研报告
沈阳居住小区调研报告沈阳居住小区调研报告沈阳居住小区调研报告调研目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建筑设计,设计时所要兼顾的方面也会更多。
因此调研时要注意的地方也就相对的要全面一些。
一、了解居住区选址的要求,收集相关资料,调查城市性质、气候、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对居住区规划影响。
分析小区周边环境对居住的影响。
二、了解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对各项功能及组团外部空间的组织,分析小区规划的大小规模形式。
三、分析小区的道路系统规划方式,了解道路规划的.相关要求和规范。
对已建成小区进行实例分析。
四、了解住宅类型和住宅组群布局,分析住宅组群布局如何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间距和采光通风要求。
对户型进行基本的分析。
五、了解小区规划过程中对绿地的要求及景观设计方面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调研内容:(一)基地环境分析:滨河名家位于郑州市新郑市,所处地理位置属于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
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常,冬季寒冷少雨雪。
滨河名家位于郑州市沁河路2号二七航海路郑密路交叉口,驱车 20分钟内可顺利到达二七商圈。
小区虽然位于帝湖东边,周围有一定的教育设施和医疗购物等基础设施。
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由于周围的基础服务设施距离小区有一定的距离,住户的日常生活对小区自身的基础服务设施依赖性较大。
毗邻BRT公交站,交通流量大,对小区也有很大的噪声污染。
(二)总体规划: 1、基本概况:滨河名家占地8.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85万平方米。
项目整体规划以6层纯电梯花园洋房为主,11层小高层、18高层为辅,产品采用一梯两户和两梯三户纯板式结构,更好的满足通风和采光的需求。
2、服务设施:小区的基础商业服务设施布置在它的主轴线上,也就是社区主入口的商业步行街,综合多种业态,超市、会所、药店等一系列服务设施。
设置满足社区内部及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教育设施齐全,有标准化的幼儿园,小区的东南角是一小学,满足了孩子的基本的教育需求。
沈阳市社区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沈阳市社区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1-12-08T07:37:32.847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4期作者:荆艺璇[导读] 本文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根据人居环境理论,本文从社区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两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搜集、实地考察选取了6项指标,从而以社区为尺度建立社区级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荆艺璇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沈阳市 110168 摘要本文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根据人居环境理论,本文从社区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两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搜集、实地考察选取了6项指标,从而以社区为尺度建立社区级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运用ArcGIS软件,结合层次分析法、距离分析法、加权叠加、重分类等方法进行评价计算,最终得到研究范围内社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图,并对评价结果从总体格局和内部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为切实改善社区的人居环境质量提供可行的指南依据。
关键词: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GIS应用;沈阳市1、研究范围沈阳市中心城区9区的核心区域,691各社区,研究范围面积1189平方公里。
2、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1指标体系构建社区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众多因素,己有研究中几乎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标体系。
良好的社区人居环境同时受到社区内部环境与社区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总结已有的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经过深入的实地调研,了解人居环境对居民的实际影响,选取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社区的人居环境质量现状。
3、研究内容及数据处理3.1研究内容通过实地调研或搜寻资料寻找总结影响沈阳市社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因素,对应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研究地区的现状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图,最后给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3.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采用多环缓冲区分析法、叠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
3.3数据处理3.3.1缓冲区评价分析本文选取绿地、主干道、水系、教育、商业、医疗作为影响因子,通过查阅文献或相关的行业标准确定影响因子的缓冲距离,对于网上不能查到缓冲距离的影响因子,将利用其服务半径作为其缓冲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城市宜居性研究——以沈阳为例[内容摘要]宜居性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强调从生产与环境质量并重的角度发展城市,加强城市宜居性建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以沈阳为例,通过建立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全国30个城市的综合排名,横向分析沈阳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而为沈阳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宜居城市主成分分析沈阳近年来,宜居性己成为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共同关注的热点。
特别是未来几十年将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期,随着大量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生态环境、能源、交通、居住等方面的挑战将日益凸现。
人是城市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进行规划建设己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强调从生活、生产与环境质量并重的角度发展城市,加强宜居性建设,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沈阳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规模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在提升空气质量、治理污水等方面取得不菲成绩,同时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特别是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绿化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2005年沈阳市被国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08年沈阳市铁西区获得“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这是中国唯一入选该项目的城区。
2009年6月1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沈阳市列为联合国生态示范城,这是中国唯一入选该项目的城市。
一、宜居城市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一)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最初宜居城市主要是关注如何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
从19世纪开始,以理想都市建设和田园城市运动等为背景,追求城市舒适、便利和美观等职能成为英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也传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
二战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城市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逐渐得到确立。
David L. Smith在其著作《宜人与城市规划》中,以19世纪后半叶的历史为基础,倡导宜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明确了其概念。
根据他的定义,宜人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①在公共卫生和污染问题等层面上的宜人;②舒适和生活环境美所带来的宜人;③由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宜人。
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
从1970年代开始,宜居城市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影响居住区的综合因素。
国外城市发展的核心进一步强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规划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城市社会矛盾反映在居住空间与环境之间的不和谐问题。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规划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相互借鉴,创立了很多研究范式。
其中,人本主义理念主导下的城市规划被称作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人们之所以选择在城市生活,是因为城市能提供人们高度自由选择的生活方式,提供人们各种活动与行为的场所,提供不同社群所依存的社区。
居住区的发展与变化始终以人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变化为中心,而对居住区的认识、评价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关注的结果。
美国约翰斯坦(Jonhston,1973)等学者在研究影响人们对居住区的舒适度评价的因素中,发现以下3大因素影响着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评价:①人类以外的环境要素,主要是指居住区的自然景观特征;②人与人之间的环境要素,主要是指邻里的社会特征,包括居住区居民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群体特征、居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职业种类、经济收人水平等社会因素;③指居住区的位置。
美国卡普等学者(Cap, F. M. et al1976)在调查旧金山居民对影响居住区位选择的环境因素过程中,让居民从100个因素中挑选出对居住区位选择最重要的选项,结果得出了20个有意义的要素。
诺克斯(Knox,1995)将影响人们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因素分为6类进行评价:①与美学相关的因素,包括居住环境的整体外观、整洁程度、色彩、服务设施的配套程度、住宅的设计和宽敞程度;②与邻里相关的因素,包括邻里的友好程度,互助程度,居住区居民的自豪感、安全感和孤独感;③可达性及流动性,主要是指到高速公路的便捷程度;④与安全有关的因素,包括生命财产安全和周围社会治安状况;⑤与噪声有关的因素.包括居住区内部直接的环境噪声,也包括飞机、火车、工厂等居住区外部的噪声;⑥令人烦恼的事情,如缺少私密性、上门推销人员的打扰等。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社会、经济、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深入,特别是19%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明确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Salzano (1997)从可持续的角度发展了宜居的概念,认为宜居城市连接了过去和未来,它尊重历史的烙印(我们的足迹),尊重后代阁。
宜居城市保护了历史的标记(遗址、建筑、规划),宜居城市反对一切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强调要为后代保留完整的资源。
宜居城市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能够满足当前居民在不减少后代的资源容量的情况下的所需。
宜居城市内部的社会和物质元素必须协调一致,共同为福利、社区和社区中人的进步做出贡献。
宜居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是社会生命的中心和整个社会的焦点。
一个宜居的城市必须修建或者修复成一个连续的网络,从中心地区到更远的居民点,在那里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编织起了所有有社会品质和社区生命的地方。
Asami (2001)也强调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他认为,对于人们居住的环境,不仅要从个人获得的利益(或损害)的角度来考察,如“安全性”、“保健性”、“便利性”、‘.舒适性”等,也要考虑个人对整个社会做出了何种程度的贡献,即必须建立起“可持续性”的理念。
P. Evens (2002)除强调城市的可持续性外,也重视城市的宜居性。
他认为,适宜居住意味着工作地充分地接近居住地,收人水平与房租相称,能够接近提供健康生活环境的设施。
对工作和住房的追求不能以降低城市环境质量为代价,居民不能用绿色和新鲜的空气去交换薪水。
M.Douglass (2002)认为环境福祉、个人福祉和生活世界是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福祉包括洁净和充足的空气、水、土等,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和环境正义等;个人福祉包括减少贫困,增加就业、教育与医疗设施等;生活世界主要是指城市生活中的社会性,强调城市中的社会空间,如绿地、或其他空共空间等,它反映城市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的主观评价。
A. Palej (2000)则从建筑和规划的角度讨论了宜居城市的建设,他认为,宜居城市的社会组织的元素(它们通常是交流友谊的地方或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够被保存和更新。
在大温哥华地区100年远景规划中,则提出了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原则为:公平、尊严、易接近性、欢愉性、参与性和权力斌予性。
V anessa Timmer和Nola -Kate Seymoar(2006)总结了大温哥华地区的宜居规划和部分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宜居性的指标可以包括:进人绿色空间的公平性、基础的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可移动能力和对他们生活的城市发展决策的参与性。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宜居城市的理解比较注重城市现有和未来居民生活质量的三大类因素,即适宜居住性、可持续性、适应性。
关于宜居性除关注城市的居住环境外,对居民参与城市发展的决策能力也很重视,并认为这是宜居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不仅是当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也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另外,城市对危机和困难的可适应性也是宜居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目前,国内对城市适应性的研究和评价研究相对较少,这一点应该成为我国今后城市研究的重要方向。
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主要是来源于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可以说,人居环境的理论和方法是宜居城市研究的重要基础。
周志田等从生态环角度出发认为,适宜人居住城市是一种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规律的人工生态系统的地域组织形式,并提出评价城市的宜居性时,需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安全保障条件、生态环境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居民生活便捷程度等方面。
在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
由此也推动了我国研究宜居城市的发展。
张文忠等(2006)利用大量的问卷调查数据,从城市的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方便性、出行的便利性、居住的舒适性等五个方面,研究了北京的宜居现状、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建设宜居北京的政策和建议。
顾文选等(2007)则研究了宜居城市评价的标准,提出从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和公共安全等六个方面来评价城市是否宜居。
楚建群和蓝黎明(2007)认为,宜居城市必须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要,宜居目标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不能套用同一发展、评价模式。
刘维新(2007)则认为,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是衡最宜居城市的三大标准。
总的来看,国内对宜居城市研究深度不足,仍然过分地强调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突出对“人”的关注,对城市社会空间,如公共活动空间、邻里空间、交流空间等对居民日常生活的作用尚欠重视。
(二)宜居城市评价研究进展国内许多学者在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法和实证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在宜居城市研究中,不同的专家或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和倾向出发,提出了不同的宜居城市构成系统或者对宜居城市构成系统提出了不同的表述。
概括起来,对宜居城市的构成有三种视角:1)基于城市实体组成要素的视角(主要城市的“最佳居住地”的评价系统,周志田提出的“适宜人居城市评价系统”等等)。
此类型评价的指标以城市的客观指标数据为基础,建立模型,对城市各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评比,最后得出结果;2)基于居民主观感受的心理视角。
这类评价数据来自对城市居民的实际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形式;3)前二者相结合的视角。
此类评价是在同时考虑客观与主观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价。
就评价方法而言,主要模型法有和问卷调查评分法。
由于人居环境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等许多方面。
指标数量多运用上述评价方法就会非常繁杂。
评价的工作量也会很大。
而主成分分析法与前述方法不同。
它能够在保证原始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情况下,以少数综合变量取代原有的多维变量,使数据结构大大简化,从而建立起最基本、最简洁的概念体系,最终达到城市宜居性的诸因子之间差别明显化和可操作的目的。
二、宜居城市的内涵及标准思考(一)宜居城市的内涵视角2001年联合国在人居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人居环境署,标志着全球人居环境和宜居城市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并发布了城市宜居性为主题的《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全球人类居住区报告2001》,强调宜居性城市就是居民能够找到工资足以维持生活的地方;为它的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设施,包括安全用水、适当的卫生设施和交通工具;其居民可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并可享用医疗保健设施,可负担得起住房的有保障的租地使用权;他们居住在安全的环境、洁净的社区中;宜居性城市远离歧视,并通过包容性民主实践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