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量
常用中药配伍用量表参考
常用中药配伍用量表参考补血基础方: 黄耆25g、当归10g、大枣30g;补脾基础方: 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冠心病基方: 薤白10g、瓜蒌皮10g、川芎8g、丹参25g;疏肝基础方: 柴胡10g、白芍药15g、炒枳壳10g、甘草6g;定踹基础方: 炙麻黄10g、杏仁10g、甘草6g;胃炎基础方: 黄连6g、蒲公英20g、威灵仙10g;排石基础方: 金钱草30g、炙大黄8g、车前草30g;降酶基础方: 垂盆草30g、马鞭草30g、茵陈20g;降糖基础方: 天花粉30g、黄连10g、鬼箭羽10g;肠炎基础方: 黄连6g、木香6g、白芍药15g;解毒基础方: 金银花30g、连翘20g、甘草6g;滋阴基础方: 生地黄15g、麦冬15g、玄参15g;化湿开胃方: 炙半夏10g、化橘红15g、茯苓15g、甘草5g; 活血化瘀方: 当归10g、川芎6g、赤芍15g、红花10g、桃仁10g;通络止痛方: 全虫6g、蜈蚣1对、僵蚕10g;温经散寒方: 制川乌6g、草乌6g、细辛6g、威灵仙15g。
除了上述的一些基础方外,还有一些必用的药物:涉及头疼,必用川芎;涉及疼痛,必用元胡;涉及气虚,必用黄芪;涉及虚脱,必用人参;涉及血虚,必用阿胶;涉及出血,必用三七;涉及气郁,必用香附; 涉及便秘,必用大黄; 涉及肝郁,必用柴胡; 涉及热毒,必用二花; 涉及阳虚,必用附子; 涉及热病,必用犀角; 涉及妇科,必用当归; 涉及外感,必用荆芥; 涉及失眠,必用枣仁; 涉及郁证,必用合欢; 涉及面瘫,必用白附; 涉及腿病,必用牛膝;涉及头病,必用天麻; 涉及阳痿,必用羊藿; 涉及阴虚,必用麦冬; 涉及咳嗽,必用杏仁; 涉及呕吐,必用半夏; 涉及中毒,必用绿豆; 涉及诸风,必用防风; 涉及白发,必用首乌; 涉及风湿,必用灵仙; 涉及骨病,必用川断; 涉及咽喉,必用桔梗; 涉及失音,必用大海; 涉及腰痛,必用杜仲;涉及尿石,必用金钱; 涉及虚热,必用青蒿; 涉及牙疼,必用细辛; 涉及黄疸,必用茵陈; 涉及闭经,必用益母; 涉及淋症,必用车前; 涉及鼻塞,必用辛夷; 涉及乳少,必用山甲; 涉及目赤,必用栀子; 涉及目昏,必用青葙; 涉及鸡眼,必用鸦胆; 涉及呃逆,必用柿蒂;涉及疝气,必用橘核; 涉及胀满,必用槟榔; 涉及汗症,必用浮麦; 涉及阴痒,必用蛇床; 涉及痰厥,必用皂荚; 涉及遗尿,必用桑蛸; 涉及疮疡,必用麝香; 涉及白斑,必用陀僧; 涉及疥疮,必用硫磺; 涉及蛇疮,必用雄黄; 涉及不孕,必用石英; 涉及耳鸣,必用磁石; 涉及痰多,必用竹沥;涉及癌症,必用蛇草。
中药用法用量整理
绿豆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水牛角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火麻仁 郁李仁 松子仁 甘遂
京大戟
芫花
商陆 牵牛子 巴豆霜
千金子
独活 威灵仙 徐长卿
1~3g,宜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煎服,5~10g。清热解毒、驱虫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煎服,10~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煎服,9~15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制膏外涂。 煎服,3~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煎服,5~10g。外用适量。 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煎服,15~60g。外用适量。
煎服,6~15g,宜先煎;或酒浸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涂,或鲜品捣敷。
煎服,5~10g。外用适量。 煎服,9~15g;也可制成酒剂用。 煎服,3~10g。 煎服,5~10g。 煎服,9~15g。外用适量。
煎服,9~12g。外用适量。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宜制用,治风疹湿疮、痈肿疮毒宜生用。
煎服,5~15g;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研末服, 每次3g。外用适量。 煎服,5~15g;或酒浸服。外用适量。 煎服,6~12g。 煎服,1~3g,先煎。外用适量,研粉或捣烂敷;或制成酊剂、软膏涂擦。 煎服,9~15g;或熬膏、酒浸服。外用适量。 煎服,5~12g。外用适量。 煎服,5~10g;或酒浸、入丸散服。 煎服,9~15g。 煎服,6~12g。 煎服,5~10g;或酒浸服。 煎服,6~12g。外用适量。 煎服,3~10g。 煎服,3~10g。 煎服,3~9g。 煎服,3~10g。 煎服,3~6g,后下。 煎服,3~6g,后下。 煎服,3~6g。 煎服,3~6g。 煎服,10~15g。 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煎服,6~12g。 煎服,6~10g。 煎服,9~30g。 煎服,15~30g。鲜品加倍。 煎服,15~30g。 煎服,3~6g。 煎服,10~15g。 煎服,9~15g,宜包煎。 煎服,10~20g;滑石块先煎,滑石粉包煎。外用适量。 煎服,3~6g。 煎服,3~5g。 煎服,9~15g。 煎服,9~15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煎服,9~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煎服,6~15g,包煎。 煎服,6~12g。 煎服,3~9g。 煎服,1~3g。 煎服,9~15g。 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煎服,15~60g。 煎服,9~15g。外用适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 煎服,15~30g。外用适量。
中药的用量
中药的用量/中药用量
中药的用量
中药的用药量,也称为剂量,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有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剂量采用公制,以克为单位,即1kg=1000g。
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规定可按1市两(16进位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
中药用量的大小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药物的性质:药性平和者,用量宜大;药性峻猛、有毒者,用量宜小。
花叶类质轻的药用量宜小;质重无毒的矿物、贝类药,用量宜大;贵重药物用量一般宜小。
2.配伍、剂型:单味药的剂量应大;复方药味多的用量可相应小些。
同一药物在复方中作主药较作辅药用量大。
剂型不同,用量也有别。
入汤剂要比入丸散剂的用量大。
3.病情、体质、年龄:一般病情轻,病程长,病势缓用量宜小;病情重,病程短,病势急用量宜大。
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
一般老人、小儿的用量较小。
此外,还应注意病人个体差异、气候、季节及地域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中药剂量标准表
中药剂量标准表一、草本植物类1.甘草:一般用量为3-9克,但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益气宜炙用。
2.黄芪:一般用量为9-30克,补气升阳宜炙用,其他宜生用。
3.白术:一般用量为9-15克,益气健脾宜炒用,固表止汗宜生用。
4.茯苓:一般用量为9-15克,利水渗湿宜生用,健脾宁心宜炙用。
5.当归:一般用量为9-15克,补血活血宜酒炙用,活血行瘀宜生用。
6.川芎:一般用量为3-9克,活血行气宜生用,止痛宜酒炙用。
7.菊花:一般用量为3-9克,疏散风热宜生用,平肝明目宜黄菊花或白菊花。
8.葛根:一般用量为9-15克,解肌退热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9.羌活:一般用量为3-9克,散寒祛风宜生用,止痛宜炒用。
10.白芍:一般用量为9-15克,平肝敛阴宜生用,养血调经宜炒用。
二、灌木植物类1.玫瑰花:一般用量为3-6克,疏肝解郁宜生用,活血散瘀宜醋制。
2.木棉花:一般用量为9-15克,清热利湿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3.款冬花:一般用量为9-15克,润肺止咳宜蜜炙用。
4.腊梅花:一般用量为3-9克,解暑生津宜生用,止咳化痰宜蒸用。
5.夏枯草:一般用量为9-15克,清肝明目宜生用,解毒消肿宜炒用。
6.金银花:一般用量为3-9克,清热解毒宜生用,解表疏风宜蜜炙用。
7.茵陈:一般用量为9-15克,利胆退黄宜生用,祛湿止痒宜茵陈蒿。
8.枇杷叶:一般用量为9-15克,清肺止咳宜蜜炙用。
9.蒲公英:一般用量为9-15克,清热解毒宜生用,消痈散结宜醋炙用。
10.红花:一般用量为3-9克,活血通经宜生用。
三、藤本植物类1.雷公藤:一般用量为3-6克,祛风除湿宜生用,消肿止痛宜炙用。
2.天南星:一般用量为3-9克,化痰止呕宜生用,祛风定惊宜制用。
3.何首乌:一般用量为9-15克,补益精血宜生用,解毒截疟宜制用。
4.络石藤:一般用量为6-12克,祛风通络宜生用。
5.钩藤:一般用量为3-12克,平肝熄风止痉宜生用。
6.桑寄生:一般用量为9-15克,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宜生用。
中药剂量
第一节剂量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
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按:本书每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除特别注明以外,都是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有重量如市制:斤、两、钱、分、厘;公制:千克、克、毫克;数量如生姜三片、蜈蚣二条、大枣七枚、芦根一支、荷叶一角、葱白两只等。
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用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16两=160钱。
自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生产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1000000毫克。
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l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
尽管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安全剂量幅度较大,用量不象化学药品那样严格,但用量得当与否,也是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临床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药量过大,戕伤正气,也可引起不良后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同时中药多是复方应用。
其中主要药物的剂量变化,可以影响到整个处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的改变。
因此,对于中药剂量的使用应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
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因素:一、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
此外,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4倍);干品药材用量当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再如犀角、羚羊角、廉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二、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中药用量标准
中药用量标准
中药用量标准是指根据中药药材的性质、疗效以及个体差异,经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中药使用剂量的参考值。
一般来说,中药用量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用药剂量:指中药的用药数量,一般以克、千克或其他单位表示。
具体剂量根据不同药材的不同部位(如根、茎、叶、果实等)、制剂形式(如饮片、粉末、颗粒等)和疗效调整而定。
2. 用药频次:指中药的使用次数,一般以每天几次、每周几次等形式表示。
具体频次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而定,有时也会根据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进行调整。
3. 用药时长:指中药的使用时长,一般以天、周或月为单位。
具体时长根据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而定,一般情况下,中药的疗程较长,通常需要连续使用数天或数周。
中药用量标准的制定必须考虑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同时还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该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并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进行正确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草药用量的标准大全
中草药用量的标准大全中草药是我国悠久的药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显著、较少副作用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备受人们的青睐。
然而,由于中草药药性复杂、剂量难以控制等原因,其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制定中草药用量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草药用量的标准大全,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用中草药。
一、用量的计算中草药的的用量计算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按质量计算,即按照中草药的重量或者量数来计算用量。
比如,中草药的用量常常是以g、kg、ml等单位来确定的。
第二种是按体重计算,即按病人的体重来确定用量。
这种方法在处方中较为常见,可以根据病人的体重来计算用量,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通常,成人的用量应在10~15g之间,根据病情的不同,用量也有所差异。
第三种是按疗程计算,即根据治疗的时间来确定用量。
在疗程较长的病例中,这种方法比较实用,可以有效地避免用药过量或者剂量不足的情况。
二、用量的单位中草药用量的单位有很多种,常见的有重量单位(g、kg)、体积单位(ml、L)、数量单位(两、斤、钱、分)等。
其中,重量单位是最常用的一种,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按照不同的比例计算用量。
而体积单位则用于草药的煎煮和制剂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数量单位则用于比较小的剂量草药和活性成分的测定,准确度较高,但用于较大剂量的草药却不够合适。
三、用量的标准中草药用量的标准根据具体草药的特点而异,因此每一种草药都有其相应的标准。
这些标准主要包括日用量、疗程用量、成人用量、儿童用量、老年人用量等,下面将详细介绍各种草药的用量标准。
1、甘草(1)成人日用量:3~10g。
(2)儿童日用量:0.5~2g。
(3)老年人日用量:2~5g。
(4)疗程用量:常用于不同类型的中药制剂中。
2、黄芪(1)成人日用量:9~30g。
(2)儿童日用量:2~6g。
(3)老年人日用量:6~15g。
(4)疗程用量:常用于不同类型的中药制剂中。
3、当归(1)成人日用量:6~12g。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是根据中药的性质、功效、使用方法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来确定的。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用量标准,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药用量标准:
1. 质地较轻的花类药物,如菊花、金银花等,用量通常在10-30克之间。
2. 木质类药物,如桂枝、桑枝等,用量通常在10-20克之间。
3. 毒性较强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用量通常在3-10克之间,需要经过炮制和煎煮,以降低毒性。
4. 滋补类药物,如人参、鹿茸等,用量通常在5-15克之间。
5. 清热解毒类药物,如黄连、黄芩等,用量通常在10-20克之间。
6. 利水渗湿类药物,如茯苓、泽泻等,用量通常在15-30克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用量标准并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实际使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来确定用量,并在煎煮时进行适当的加减。
此外,中药的用量标准也会受到地域、季节、药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中药用量标准是中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根据中药的性质、功效、使用方法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以确保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完整版)中药用量
第1章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煎服,2~9g。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桂枝煎服,3~9g紫苏一-煎服,5~9g,不宜久煎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一煎服,3~10g生姜汁用量3~10滴,冲服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一煎服,4.5~9g,不宜久煎。
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荆芥穗更长于祛风防风煎服,4.5~9g羌活煎服,3~9g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细辛-—煎服,l~3g;散剂每次服0.5~lg藁本煎服,3~9g苍耳子---煎服,3~9g.。
或入丸散剂附:苍耳草一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
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
外用适量辛夷一-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2.发散风热药薄荷-—煎服,3~6g;宜后下。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
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
外用煎水洗眼。
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
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蔓荆子-—煎服,5~9g<中药用量总表〉柴胡---煎服,3~9g。
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升麻煎服,3~9g。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葛根一煎服,9~15g。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一常用量3~15g淡豆豉-—煎服,6~12g 浮萍一-煎服,3~9g。
外用适量,煎汤浸洗第2章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生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
中药常用剂量
中药常用剂量
中药的常用剂量会因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性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中药的剂量是按照克(g)来计算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中药的常用剂量范围供你参考,但请注意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建议剂量,具体剂量应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处方来确定。
- 根茎类中药:如人参、黄芪、白术等,常用剂量为9-15g。
- 果实类中药:如五味子、枸杞子、酸枣仁等,常用剂量为6-12g。
- 全草类中药:如蒲公英、益母草、鱼腥草等,常用剂量为9-15g。
- 动物类中药:如鹿茸、阿胶、蜈蚣等,常用剂量为1-3g。
需要强调的是,中药的使用应该遵循中医药理论,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辩证施治。
剂量的确定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师根据具体病情、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使用中药时,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按照正确的用法和剂量使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是指在中医药治疗过程中,对于每一味药物在治疗特定疾病时所
需使用的药量范围的规定。
合理的中药用量标准对于确保药物疗效、避免药物副作用以及保证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黄连。
黄连的用量一般在1.5-6克之间,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来确
定具体用量。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痢疾等疾病。
其次,生地黄。
生地黄的用量一般在10-30克之间,具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阴亏损、虚劳痿痹等疾病。
再次,人参。
人参的用量一般在3-9克之间,具有补气健脾、益气生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欲不振等疾病。
此外,川芎。
川芎的用量一般在3-9克之间,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痛经、中风痿痹等疾病。
最后,石膏。
石膏的用量一般在15-60克之间,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烦热、疮疡肿痛等疾病。
以上是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
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来确定用药剂量,避免过量使用或用药不足而影响疗效。
在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切勿擅自增减用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一、中药的剂量: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也称为用量。
它主要是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历史上的发展规律是由粗到精,由计件(根、支、枚、握等)→容量(升、合、斗、方寸匕等)、度量(尺、寸)→重量(斤、两、钱、分、厘),后改用公制重量(质量)单位:克(1979年国务院令)。
单位换算:1市斤=16两;1两≈30g;1钱≈3g;1分≈0.3g;1厘≈0.03g明清以来衡量计量多采用16位进制。
剂量对疗效影响甚大。
中药剂量: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
(5-10g,常规剂量均指无毒;洗剂:30-60g。
)【xx剂量?如何掌握?】剂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除毒性大的药,泻下、行气、活血作用峻猛的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量较大者15-30g。
植物药一般5-10g,部分质地重而无毒的矿物、贝壳、甲壳、化石类药常用量为15~30g。
新鲜的动植物药常用量为30~60g。
(鲜品加倍;丸散减量;儿童酌减;外用适量。
)然而用药剂量的恰当与否,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单掌握一般用量还不够,还须掌握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程、病势、职业,用药方法及地域、季节等变化用量,只有这样才能用量准确,取得安全高效的结果。
1、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变化剂量。
(1)据药材质量的优劣增减用量:药材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无须过大;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2)据药材质地的轻重增减用量: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之品用量宜小,矿物、介壳等质重沉坠之品用量宜大;干品用量宜轻,鲜品用量宜重(新鲜的动植物药含水分较多,用量一般为干品的2~4倍,干燥的动植物药用量相对较小)。
(3)据药物气味的浓淡增减用量: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
性味浓厚、作用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
中药的用法用量
中药的用法用量中药的用法用量用量,就是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时的分量。
一般包括重量(如若干两、若干钱)、数量(如几只、几片)、容量(如若干汤匙、若干毫升)等,它们都是常写于医生处方上希望药房配付的药量。
中草药的用量,直接影响它的疗效。
如果应该用大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小量药物,可能因药量太小,效力不够,不能及早痊愈,以致贴误病情;或者应该用小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大量药物,可能因药过量,以致克伐人体的正气,都将对疾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后果。
此外,一张通过配伍组成的处方,如果将其中某些药物的用量变更以后,它的功效和适应范围也就随着有所不同。
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对待中草药的用量,应该有严谨而细致的态度。
一般说来,在使用药物、确定剂量的时候,应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考虑:1、药物的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在使用剧毒药物的时候,用量宜小,并以少虽开始,视症情变化,再考虑逐渐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应逐渐减少或立即停服,以防中毒或产生副作用。
在使用一般药物的时候,对质地较轻或容易煎出的药物如花、叶之类,用量不宜过大;质重或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矿物、贝壳之类,用量应较大;新鲜的药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较大些,干燥的应较少些。
过于苦寒的药物,多用会损伤肠胃,故剂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大一些;在复方应用时比单味药用量要小一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成人和体质较强实的病人,用量可适当大些;儿童及体弱患者,剂量宜酌减。
又病情轻者,不宜用重剂;病情较重者,剂量可适当增加。
现在临床处方一般用量大致如下:1、一般药物:干燥的一钱至三钱(如麻黄、荆芥、知母等),新鲜的药物一两至二两(如鲜茅根、鲜生地等)。
2、质地较轻的药物:三分至五分(如灯芯草等),或一钱至一钱五分(如白残花、薄荷叶等)。
3、质地较重的药物:三钱至五钱(如熟地、何首乌等),或一两至二两(如石膏等)。
中药学数据表
中药学数据表
该数据表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中药及其属性、主要功效以及用法
与用量。
中药在中国传统医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被广泛用来
治疗各种疾病,并且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这些中药拥有丰富的活
性成分,被认为具有药理学上的治疗效果。
为了达到最佳疗效,使用中药时应该遵循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并且按照正确的用法与用量使用。
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功效与适
应症,所以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并且遵循
专业人士的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中药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但它们并不是万
能的,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
在使用中药时,应该了解中药的适
应症与禁忌症,并且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意见。
该数据表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关于中药的基本信息以及使用的参考。
对于更详细的中药知识和疾病治疗方案,请咨询专业的医生或
中医师。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中药的用量标准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以便更好地使用中药治疗各种疾病。
1. 当归(Angelica sinensis)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根据中医药理论,当归能够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一般情况下,当归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煮水泡服或煮汤饮用。
2. 人参(Panax ginseng)人参是一种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免疫力的中药。
对于体虚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人参是一个有效的药物选择。
一般情况下,人参的用量为3-9克,可以煎煮成汤或用来炖煮。
3. 陈皮(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陈皮是一种具有健胃、理气作用的中药,常用于消化不良和胃脘胀满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陈皮的用量为3-10克,可以入药方中煮汤或泡茶饮用。
4.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黄芩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的中药,常用于感冒、咽喉炎等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黄芩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5.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丹参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中药,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丹参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煮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6. 白芍(Paeonia lactiflora)白芍是一种具有补血、调经、止痛作用的中药,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白芍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7.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何首乌是一种具有补肾益精、黑发的中药,常用于肾虚、脱发等问题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何首乌的用量为10-30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不同的中药对应的用量会有所不同,具体的用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方来确定。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量的准确把握对于中药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中药的用量标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应用。
一、黄连黄连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其用量的合理控制可以有效治疗一些胃肠疾病。
通常使用的黄连草药用量为3-10克,可根据不同病情酌情调整。
二、枸杞子枸杞子是一种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等作用的中药材。
一般建议每次使用5-15克,可加入其他中药搭配使用。
三、当归当归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其剂量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通常每次使用3-9克,煎汤饮用或加入其他中药配伍。
四、鸡血藤鸡血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用量适中可以治疗风湿、痛疾等病症。
一般用量为9-12克,可加入水中煎煮。
五、当归尾当归尾是中药材中的一种,用量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建议使用6-15克,可用水煎汤或加入其他药材一同炮制。
六、川芎川芎是一味常用于妇科疾病治疗的中药。
常用的用量为3-9克,可视病情需要进行调整,一般配伍使用。
七、红花红花在中药应用中常用于疏经活血的治疗,其用量需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一般建议每次使用3-10克,可煎汤冲服。
八、白花蛇舌草白花蛇舌草用于清热解毒,每次用量为9-12克,可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
九、金银花金银花常用于解热解毒,用量一般为6-15克,可饮汤或与其他中药搭配饮用。
十、柴胡柴胡是一种常用的中药,用量需准确掌握。
一般建议每次使用3-9克,可煎汤饮用或与其他草药搭配。
总结:中药用量的准确掌握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但需注意,用量的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循医嘱,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者副作用。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身体健康!。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用量标准是指中药使用的推荐剂量范围。
中药用量的确定与中药的性能特点、理论依据、临床实践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
1.芍药:每次9-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2.陈皮: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3.当归:每次10-15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4.甘草: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5.白术: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6.枸杞子: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7.黄芪:每次6-30克,一日1-3次。
可作煎剂。
8.党参:每次6-30克,一日1-3次。
可作煎剂。
9.人参:每次3-15克,一日1-3次。
可作炮制或作煎剂。
10.三七:每次3-9克,一日1-2次。
可作炮制或作煎剂。
11.黄连:每次3-9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
12.茯苓: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13.防风: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14.白芍:每次9-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15.当归尾:每次10-15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
以上为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特别是在儿童、孕妇、老年人、肝肾功能受损者等特殊人群使用时要慎重。
另外,中药的剂量还需要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调整,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剂量不可任意增加,超出合理用量可能导致中毒或副作用。
同时,中药的用量还需要根据煎煮方法的不同进行调整,如煮多久、加热强度、煎煮次数等都会影响到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总之,中药的用量标准是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循医嘱,遵循正确的用药原则,切勿盲目增减用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成人中药剂量标准
成人中药剂量标准
成人中药剂量标准因药物种类和用途而异,且存在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中药煎煮开始时的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厘米为宜,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的应当酌量加水。
每剂药一般煎煮两次,将2煎药汁混合后再分装。
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20~30分钟;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5~20分钟;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约40~60分钟。
药剂第二煎的煎煮时间应当比第一煎的时间略缩短。
煎药量也因年龄和药物种类而异。
儿童每剂一般煎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剂一般煎至400~600毫升,一般每剂按2份等量分装(每次喝中药以250毫升为宜或遵医嘱)。
此外,不同药物的具体煎煮和服用方法可能会有特殊要求,因此建议在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和指导下服用中药,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中药配伍中克数的规律
中药配伍中克数的规律
中药配伍中克数的规律需要考虑药物的性能、质地、单味药用量、人群体质、季节气候等多个因素,具体如下:
- 药物性能:作用平和的药物用量会大一点,毒性药物用量要小一些,而且使用毒性药物要从小量开始慢慢增加,达到效果即可,不能多投,防止中毒。
- 药物质地:一般质轻的药物用量要小,比如灯心草,是治疗心烦的,灯心草很轻,如果开30g,会有很多;相反,质地重的药物用量要大,比如磁石,治疗肝阳上亢,心烦不眠等病,用量可以达到30g。
- 单味药用量:例如独参汤中人参用量要用到60-80g,而如果配伍其他药,则用量要小得多,一般处方中也就3-15g。
- 人群体质:青壮年用量要大,老弱妇孺用量要小。
小孩用量,以5岁为界,5岁以下为成人的三分之一,5岁以上为成人的二分之一。
- 季节气候:比如夏天得了风寒感冒,要用辛温解表药,但是夏天本身气温高,所以用量不能大。
- 苦寒药物:苦寒药物容易伤阳,伤脾胃,也不能长期使用。
此外,在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中药配伍还需要遵循主副分明、量少而频、个体调配等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用量总表>第1章解表药1. 发散风寒药麻黄---煎服,2~9g。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桂枝---煎服,3~9g紫苏---煎服,5~9g,不宜久煎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煎服,3~10g 生姜汁---用量3~10滴,冲服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煎服,4.5~9g,不宜久煎。
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荆芥穗更长于祛风防风---煎服,4.5~9g羌活---煎服,3~9g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细辛---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藁本---煎服,3~9g苍耳子---煎服,3~9g.。
或入丸散剂附: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
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
外用适量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2. 发散风热药薄荷---煎服,3~6g;宜后下。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
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
外用煎水洗眼。
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
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蔓荆子---煎服,5~9g柴胡---煎服,3~9g。
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升麻---煎服,3~9g。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葛根—煎服,9~15g。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常用量3~15g淡豆豉---煎服,6~12g浮萍---煎服,3~9g。
外用适量,煎汤浸洗第2章清热药1. 清热泻火药石膏---生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
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研末以增强吸附性,使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强知母---煎服,6~12g芦根---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天花粉---煎服,10~15g竹叶---煎服,6~15g;鲜品15~30g淡竹叶---煎服,6~9g鸭跖草---煎服,15~30g,鲜品60~90g栀子---煎服,5~10g。
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夏枯草---煎服,9~15g。
或熬膏服决明子---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2. 清热燥湿药黄芩---煎服,3~10g。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黄连---煎服,2~5g。
外用适量黄柏---煎服,3~12g。
外用适量龙胆---煎服,3~6g秦皮---煎服,6~12g。
外用适量,煎洗患处苦参---煎服,5~10g。
外用适量白鲜皮---煎服,5~10g。
外用适量3.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煎服,6~15g。
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连翘---煎服,6~15g穿心莲---煎服,6~9g。
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
外用适量大青叶---煎服,9~15g,,鲜品30~60g。
外用适量板蓝根---煎服,9~15g青黛---内服1.5~3g。
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
外用适量贯众---煎服,4.5~9g。
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外用适量蒲公英---煎服,9~15g。
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紫花地丁---煎服,15~30g。
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野菊花---煎服,10~15g。
外用适量漏芦---煎服,5~9g。
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鱼腥草---煎服,15~25g。
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患处金荞麦---煎服,15~45g,亦可用水或黄酒避水密闭炖服大血藤---煎服,9~15g。
外用适量败酱草---煎服,6~15g.外用适量射干---煎服,3~9g山豆根---煎服,3~6g。
外用适量马勃---1.5~6g,布包煎;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或作吹药木蝴蝶---煎服,1.5~3g白头翁---煎服,9~15g,鲜品15~30g。
外用适量马齿苋---煎服,9~15g,鲜品30~60g。
外用适量,捣敷患处鸦胆子---内服,0.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
外用适量地锦草---煎服,9~20g,鲜品为30~60g。
外用适量半边莲---煎服,干品10~15g,鲜品30~60g。
外用适量白花蛇舌草---煎服,15~60g。
外用适量白蔹---煎服,4.5~9g。
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研成极细粉末敷于患处4.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煎服,10~15g。
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玄参---煎服,6~12g。
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赤芍---煎服,6~12g水牛角---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用量偏大,宜先煎3小时以上。
水牛角浓缩粉服,每次1.5~3g,每日2次5.清虚热药青蒿---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白薇---煎服,4.5~9g地骨皮---煎服,9~15g银柴胡---煎服,3~9g胡黄连---煎服,1.5~9g第3章泻下剂1. 攻下药大黄---煎服,5~15g。
外用适量芒硝---6~10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
外用适量番泻叶---温开水泡服,攻下5~10g,缓下1.5~3g;煎服,2~6g,宜后下。
一般单味药用,不入方剂芦荟---入丸散服,或研末装胶囊,每次1~2g。
外用适量。
不入煎剂,因其有效成分极易于于水2. 润下剂火麻仁---煎服,10~15g,打碎入煎郁李仁---煎服,6~12g,打碎入煎松子仁---煎服,5~10g。
或入膏、丸3. 峻下逐水药甘遂---入丸、散服,每次0.5~1g。
外用适量,生用。
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京大戟---煎服,1.5~3g;入丸散服,每次1g.。
外用适量,生用。
内服醋制用,以降低毒性芫花---煎服,1.5~3g;入丸散服,每次0.6g。
外用适量。
内用醋制服,以降低毒性商陆---煎服,5~10g。
醋制以降低毒性。
外用适量牵牛子---煎服,3~9g。
入丸散服,每次1.5~3g。
本品炒用药性减缓巴豆---入丸散服,每次0.1~0.3g。
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降低毒性。
外用适量第4章祛风湿药1. 祛风寒湿药独活---煎服,3~9g。
外用适量威灵仙---煎服,6~9g。
外用适量川乌---煎服,1.5~3g;宜先煎,久煎。
外用适量蕲蛇---煎汤,3~9g;研末吞服,1次1~1.5g,1日2~3次。
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乌梢蛇---煎服,9~12g;研末,每次2~3g;或入丸剂,酒浸。
外用适量木瓜---6~9g蚕沙---煎服,5~15g;宜布包入煎。
外用适量丁公藤---煎服,3~6g;或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昆明山海棠---煎服,根6~15g;茎枝20~30g;宜先煎。
或酒浸服。
外用适量2.祛风湿热药秦艽---煎服,3~9g防己---煎服,4.5~9g桑枝---煎服,9~15g。
外用适量豨莶草---煎服,9~12g。
外用适量。
治风寒痹痛、半身不遂宜炙用,治风疹湿疮、疮痈宜生用臭梧桐---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3g。
外用适量。
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络石藤---煎服,6~12g。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雷公藤---煎汤,10~25g(带根皮者减量),文火煎1~2小时;研粉,每日1.5~4.5g。
外用适量。
减量时,先减晚上那一顿,再一点点减早上那一顿。
只可暂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
起效,病情稳定后,应逐渐减量至停药。
3. 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煎服,4.5~9g;或酒浸、入丸散服桑寄生---煎服,9~15g雪莲花---煎服,10~15g。
外用适量狗脊---煎服,6~12g第5章化湿剂藿香---煎服,5~10g。
鲜品加量佩兰---煎服,5~10g。
鲜品加量苍术---煎服,5~10g厚朴---煎服,3~10g。
或入丸散剂附:厚朴花---用量3~9g砂仁---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附:砂仁壳---用量同砂仁豆蔻---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草豆蔻---煎服,3~6g。
入煎剂较佳。
入汤剂宜后下第6章利水渗湿药1. 利水消肿药茯苓---煎服,9~15g薏苡仁---煎服,9~30g。
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猪苓---煎服,6~12g泽泻---煎服,5~10g冬瓜皮---煎服,15~30g玉米须---煎服,30~60g。
鲜品加量葫芦---煎服,15~30g。
鲜品加量香加皮---煎服,3~6g。
浸酒或入丸散,酌量枳椇子---煎服,10~15g泽漆---煎服,5~10g。
外用适量蝼蛄---煎服,6~9g。
研末服,每次3~5g。
外用适量2. 利尿通淋药车前子---煎服,9~15g。
宜包煎滑石---煎服,10~20g。
宜包煎。
外用适量木通---煎服,3~6g。
本品有毒,故用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肾功能不全及孕妇忌服,内无湿热者、儿童与年老体弱者慎用通草---煎服,6~12g瞿麦---煎服,9~15g萹蓄---煎服,9~15g。
鲜品加倍。
外用适量地肤子---煎服,9~15g。
外用适量海金沙---煎服,6~15g。
宜包煎石韦---煎服,6~12g萆薢---煎服,9~15g3. 利湿退黄药茵陈---煎服,6~15g,外用适量。
煎汤熏洗金钱草---煎服,15~60g。
鲜品加倍。
外用适量虎杖---煎服,9~15g。
外用适量第7章温里药附子---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干姜---煎服,3~10g肉桂---煎服,1~4.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吴茱萸---煎服,1.5~4.5g。
外用适量小茴香---煎服,3~6g。
外用适量丁香---煎服,1~3g。
外用适量高良姜---煎服,3~6g。
研末服,每次3g胡椒---煎服,2~4g;研末服,每次0.6~1.5g.。
外用适量花椒---煎服,3~6g。
外用适量荜拨---煎服,1.5~3g。
外用适量荜澄茄---煎服,1.5~3g第8章理气药陈皮---煎服,3~9g青皮---煎服,3~9g。
醋炙舒肝止痛力强枳实---煎服,3~9g,大量可用至30g。
炒后性较平和附:枳壳---用法用量同枳实沉香---煎服,1.5~4.5g,宜后下;或磨汁冲服,或入丸散剂,每次0.5~1g檀香---煎服,2~5g,宜后下;入丸散,1~3g川楝子---煎服,4.5~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