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量数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后练习及答案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资料审核包括逻辑审核与()。
A. 统计审核B. 品质审核C. 计量审核D. 定量审核【正确答案】 C2. 两组以上被试的实验结果,如果是不连续数值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宜用()。
A. t检验B. Z检验C. X2检验D. F检验【正确答案】 C3. 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的意义在于()。
A. 获得荣誉和地位B. 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C. 繁荣教育科学理论D. 促进成果交流与转化【正确答案】 D4.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全过程的最后一步是()。
A. 选择课题B. 设计研究方案C. 执行研究方案D. 撰写论文【正确答案】 D5. 已知总体方差,两个样本的均数由全然无关的组别随机抽取的样本计算得来,且n>30,其差异显著性检验用()。
A. Z检验B. t检验C. χ2检验D. F检验【正确答案】 A6. 研究论文的摘要一般写()。
A. 100字以内B. 200字左右C. 400字左右D. 500字左右【正确答案】 B7. 每组被试少于30人的两个组比较,其平均数显著性差异检验宜用()。
A. Z检验B. t检验C. F检验D. χ2检验【正确答案】 B8.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
A. 访谈研究B. 实验研究C. 观察研究D. 行动研究【正确答案】 C9. 取样观察法包括()。
A. 时间取样观察法和空间取样观察法B. 时间取样观察法和人物取样观察法C. 空间取样观察法和人物取样观察法D. 时间取样观察法和事件取样观察法【正确答案】 D10. 我国儿童心理学之父陈鹤琴连续观察研究孩子808天,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 系列记录法B. 轶事记录法C. 日记描述法D. 持续记录法【正确答案】 C11.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提供学前教育现象真实过程的手段是()。
A. 观察B. 访谈C. 调查D. 问卷【正确答案】 A12.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普莱尔以自己的孩子为对象进行了连续3年的研究,最后写成《儿童心理》一书,其运用的主要方法是()。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计与测量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计与测量名词解释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1、教育统计:是对教育领域各种现象量的取值从总体上的把握与认识,它是为教育工作的良好进行、科学管理、革新发展服务的。
教育统计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应用统计,是数理统计跟教育学、心理学交叉结合的产物。
教育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
2、教育测量:是给所考察研究的教育现象,按一定规则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3、常模:测量所得结果,只有跟用来解释结果意义的参照系(或物)作对比,才能真正转化成某种性质量尺上的值。
教育与心理测量这种分数解释参照系,就是常模。
4、标准化测验:测量工具、施测与评分程序、解释分数的参照系(或标准)都已科学地实现标准化,这种代表性行为样本的客观而标准化的测量,称之为标准化测验。
5、量表:标准化测验中的测量工具(考试卷或心理测验项目的集合)与解释分数的常模(或标准),都有物化的形态(如常模表),所以又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量表。
6、名义量尺:名义量尺上所指定的数字,只有类别标志的意义,而无性质优劣、分量多寡的涵义,只是名义上的数,而不能对之作任何数字计算。
名义量尺上的数,量化水平最低。
7、顺序量尺:顺序量尺上的数字是一个线形连续体系上的值,单位不等,具有可比性而无可加性。
顺序量尺上的数字量化水平则较高。
8、等距量尺:等距量尺上的数字是单位相等但零点可任意指定的线性连续体系上的值,因而有可比、可加性而无可除性。
等距量尺上的数字量化水平又更高。
9、比率量尺:是一种有绝对零点、等单位的线性连续体系,其上的数字量化水平最高,具有可比、可加、可除性。
10、测量:是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11、描述统计:描述统计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把统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科学地加以整理、概括和表述。
12、推断统计:推论统计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实际获得的样本数据资料,依据数理统计提供的理论和方法,来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与关系作出推论判断,即进行统计估计和统计假设检验等。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 第二章 常用统计参数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常用统计参数第二章常用统计参数用参数来描述一组变量的分布特征,便于我们对数据分布状况进行更好的代表性的描述,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数据的特点。
常见的统计参数包括三类: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地位量数(相对量数X相关量数。
描述统计的指标通常有五类。
第一类集中量数:用于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是评定一组数据是否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比如平均数、中数、众数等。
概述[不背]第二类差异量数:用于表示数据的离散趋势,是说明一组数据分散程度的指标,比如方差、标准差、差异系数等。
第三类地位量数:是反映个体观测数据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量数,比如百分位数、百分等级和标准分数等。
第四类相关量数:用于表示数据间的相互关系,是说明数据间关联程度的指标,比如积差相关、肯德尔和谐系数、①相关等。
第五类:是反映数据的分布形状,比如偏态量和峰度等(不作介绍I第一节集中量数(一)集中量数的定义(种类、作用)[湖南12名]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数称为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能反映大量数据向某一点集中的情况。
常用的集中量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数、众数等等,它们的作用都是用于度量次数分布的集中趋势。
(二)算术平均数(平均数、均数)(一级)简述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和优缺点。
(1)平均数的含义算术平均数可简称为平均数或均数,符号可记为M。
算术平均数即数据总和除以数据个数,即所有观察值的总和与总频数之比。
只有在为了与其他几种集中.数洞区别时,如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才全称为算术平均数。
如果平均数是由变量计算的,就用相应的变量表示,如又匕算术平均数是用以度量连续变量次数分布集中趋势及位置的最常用的集中量数,在一组数据中如果没有极端值, 平均数就是集中趋势中最有代表性的数字指标,是真值的最佳估计值。
(2)平均数的优缺点简述算术平均数的使用特点[含优缺点]算术平均数优点①反应灵敏。
观测数据中任1可一个数值或大或小的变化,甚至细微的变化,在计算平均数时,都能反映出来。
教育统计与测量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标准化测验:如果测量工具、施测与评分程序、解释分数的参照系都己科学地实现标准化,也就是说,这种代表性的行为样本的客观而准确化的测量,就称为标准化测验。
数据:从广义角度讲,用数量或数字形式表示的资料事实,称为数据。
人工编码数据:人们按一定规则给不同类别的事物指派适当的数字号码后所形成的数据。
称名变量:只说明某一事物在名称、类别或属性上的不同,并不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顺序的先后及质的优劣的变量为称名变量。
次数分布: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次数多少的情况,或者是这批数据在数轴上各个区间内所出现的次数多少的情况。
计数数据:以计算个数或次数获得的,多表现为整数,如班级人数、学位专任教师人数、实验研究中被试人数、一分钟内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次数等观测数据,都是计数数据。
相对次数:各组的次数f 与总次数N之间的比值,若以Rf表示相对次数,则Rf=f/N。
散点图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点的散布图形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联系模式。
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长条来表示各个统计事项之间的数量关系。
集中量数:观测数据在多数情况下具有向某点集中的趋势,反映次数分布集中趋势的量数叫集中量数。
差异量数:在统计学上,把反映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量,称为差异量数。
中位数:也叫中数,是指位于数据分布正蹭位置上的那个数,两端具有相同个数数据。
加权算术平均数:具体考虑到各个数据的重要性后再相加求和算出的平均数。
众数:一个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用符号M0表示。
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符号用S表示。
差异系数:把差异量数和集中量数两相对比后所形成的相对差异量数,用符号CV表示。
地位量数:凡反映次数分布中各数据所处地位的量,叫地位量数。
百分等级:也称百分位,用符号PR表示,反映的是某个观测分数以一数据个数占个数的比例的百分数,在0到100之间取值。
离中趋势:数据具有偏离中心位置的趋势,它反映了一组数据本身的离散程度和离异性程度。
心理测量与评估-名词解释
1、测验复本;答:为保证某些实用需要,有的测验要有等值的两份或多份不同形式的测验,被称为测验复本。
2.项目难度;答:难度,是用来表示项目难易程度的指标。
3.效标;答:效标是独立于测验并可以从实践中直接获得的、我们认为测验所能预测的行为。
4.心理年龄;答:指通过被试的测验作答表现所确定下来的,某一年龄组儿童通常具有的智力水平。
5.反应定势;答:指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倾向。
即由于每个人回答问题的习惯不同,而使有相同能力的被试获得不同的分数。
6.心理评估;答:心理评估就是使用测验、行为观察、晤谈、个案资料研究和其他测评程序,为达到对个体或少数人作出深入的心理评价,从而来进行收集和整合资料的活动。
7.地位量数;答:反映次数分布中各数据所处地位的量,叫地位量数。
8.教练测验;答:指针对测验内容和形式进行专门的教学和辅导。
9.项目分析;答:项目分析就是要对测验中每个项目的质量进行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分析评价,从而为筛选修改项目提供依据,为确保和改进整个测验质量服务。
10.复本信度;答:指两个平行的测验测量同一批被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11.心理测量;答:心理测量就是按规则给所考察对象的心理特性,在一定性质的量度系统,即量表上指定值的活动。
12.相关关系;答:指两个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不十分严格的依存关系,其特征是现象与现象之间既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但又不像函数那样,能以一个变量的数值精确地求出另一个变量的数值。
13.特殊常模;答:指有别于一般常模的常模。
指适合某一特殊群体实际情况和测验目的要求的常模。
14.效度;答:指测验测到它打算要测的心理特性的程度。
15.心理测验;答:指行为样本的客观而标准化的测量。
16.次数分布;答:指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次数多少的情况,或者是这批数据在数轴上各个区间所出现次数多少的情况。
17.测验目标;答:即所编测验用来测量的是人们的什么的心理特质。
18.剖析图;答:有多个分测验的标准化心理量表,正因为各分测验的量表分可以直接比较,所以,有时并不求出或并不只是求出一个数量化的总分,而是用一个直观、形象的剖析图,把被试在各分测验上的得分总形态表达出来,并具体说明被试各个分测验的实际表现,以及彼此间的相对地位。
《教育统计与测量》笔记(一).
绪论一、教育统计1.统计:到达对总体的量的认识。
教育统计:从总体上把握与认识教育领域各种现象的量的取值,为教育工作、管理和开展效劳。
是数理统计和教育学、心理学交叉的产物。
2.教育统计的主要内容:描述统计——概括和表达统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
推断统计——利用样本数据资料,根据数理统计理论,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与关系作出推论判断,即进行统计估计和统计假设检验。
是教育统计的核心内容。
二、教育测量1.就是对考察研究的教育对象,按一定规那么在某种性质的是量尺上指定值。
2.测量量尺:以下四种量尺的量化水平由低到高。
名义量尺上的数只有类别标志。
顺利量尺上的数有优劣、大小、先后之别,如学业成绩。
等距量尺上的数单位相等,零点任意指定,如温度计指数比率量尺等单位且有零点,如测身高、体重。
3.教育测量由三个根本要素:①工具:学业成绩——考试卷心理测量——心理测验〔口头的、文字的、器具〕②程序:施测和评分的步骤与操作,与所测对象的性质与测量工具的适应,严格控制误差。
③参照系——用来解释结果的意义,转化成某种量尺上的值。
4.教育测量的特点①间接性。
教育测量所测的主要对象,是爱教育者的心理特性,如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人格特点等,潜存于主体内部,不能直接观察,只能设置一定情境,施以特定刺激,引发行为样本,然后才能按一定规那么在某种性质上指定值,间接推论其内部心理特质的实有状态和水平。
测验,特指标准化测验的测量,所谓标准化是指测量工具、施测与评分程序、解释分数的参照系标准化。
标准化考试,对学业成绩进行的标准化测验量表:标准化测验中的测量工具与解释分数的常模,合称为量表。
心理量表就是指心理测量工具与常模的结合。
②要抽样进行。
5.教育测量的主要内容:一是测量工具编制、施测与评分程序确立,常模与标准建立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包括工程分析、测验质量检验的具体理论与技术。
二是各种类型的教育与心理测验的具体编制和使用,包括学业成绩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计与测量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计与测量名词解释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1、教育统计:是对教育领域各种现象量的取值从总体上的把握与认识,它是为教育工作的良好进行、科学管理、革新发展服务的。
教育统计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应用统计,是数理统计跟教育学、心理学交叉结合的产物。
教育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
2、教育测量:是给所考察研究的教育现象,按一定规则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3、常模:测量所得结果,只有跟用来解释结果意义的参照系(或物)作对比,才能真正转化成某种性质量尺上的值。
教育与心理测量这种分数解释参照系,就是常模。
4、标准化测验:测量工具、施测与评分程序、解释分数的参照系(或标准)都已科学地实现标准化,这种代表性行为样本的客观而标准化的测量,称之为标准化测验。
5、量表:标准化测验中的测量工具(考试卷或心理测验项目的集合)与解释分数的常模(或标准),都有物化的形态(如常模表),所以又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量表。
6、名义量尺:名义量尺上所指定的数字,只有类别标志的意义,而无性质优劣、分量多寡的涵义,只是名义上的数,而不能对之作任何数字计算。
名义量尺上的数,量化水平最低。
7、顺序量尺:顺序量尺上的数字是一个线形连续体系上的值,单位不等,具有可比性而无可加性。
顺序量尺上的数字量化水平则较高。
8、等距量尺:等距量尺上的数字是单位相等但零点可任意指定的线性连续体系上的值,因而有可比、可加性而无可除性。
等距量尺上的数字量化水平又更高。
9、比率量尺:是一种有绝对零点、等单位的线性连续体系,其上的数字量化水平最高,具有可比、可加、可除性。
10、测量:是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11、描述统计:描述统计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把统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科学地加以整理、概括和表述。
12、推断统计:推论统计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实际获得的样本数据资料,依据数理统计提供的理论和方法,来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与关系作出推论判断,即进行统计估计和统计假设检验等。
05相对位数量数
张丹慧 教育统计和测量所 danhuizhang1980@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公共课
第五章
数据的解读: 数据的解读:
相对地位量数
绝对意义: 绝对意义:由数值大小反应 相对意义:需进行变量数据的标准化,才能对于 相对意义:需进行变量数据的标准化, 数据的意义进行正确解读, 数据的意义进行正确解读,重点在于数据之间必 须具有可比性。 须具有可比性。
13
5.3 标准分
Z分数仅是将原始分数进行线性转换,并未改变各分数的 分数仅是将原始分数进行线性转换, 分数仅是将原始分数进行线性转换 相对关系与距离,因此Z分数转换并不会改变分布的形状 分数转换并不会改变分布的形状。 相对关系与距离,因此 分数转换并不会改变分布的形状。 常用的标准分数: 常用的标准分数:
合计
1 2 7 22 26 38 45 33 174
174 173 171 164 142 116 78 33
0.6 1.1 4.0 12.6 14.9 21.7 25.7 18.9
174
100%
9
5.3 标准分
利用线性转换(y=bx+a)的原理,将一组数据转换成不具 的原理, 利用线性转换 的原理 有实质单位的标准化分数。 有实质单位的标准化分数。 使得不同量尺与不同变量的测量数据具有相同的单位与 相同的集中点,因此得以相互比较。 相同的集中点,因此得以相互比较。
X为给定的原始数据; 为给定的原始数据; 为给定的原始数据 f为数据所处组的次数; 数据所处组的次数; L为该数据所在组的精确下限; 该数据所在组的精确下限; i为组距; 为组距; 为组距 F为小于 的各组累加次数; 为小于L的各组累加次数; 为小于 的各组累加次数 N为总次数 为总次数
心理统计期末复习整理
一、数据类型1、称名数据(类别变量):用数字表示个体在属性上的特征或类别上的不同的变量,如性别(0,1)、学校类型、门牌号,一般为整数。
2、顺序变量:用数字表示个体在某个有序状态中所处的位置、层次或水平的变量。
该类型 数据不具有相等单位即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的身高差数值不等于第二名与第 三名之间的身高差,因此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如考试排名、工资级别、 奖牌榜等。
3、等距数据:取值具有“距离”特征的变量。
即有相等单位也能进行加减运算,但是没有 绝对零,如温度。
4、比率数据:即表明量的大小,也有测量单位,同时还具有绝对零点的变量,如身高、体 重、面积、反应时等,可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二、地位量数、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的概念与分类:1、地位量数:表明研究对象某一属性的数量化指标—原始变量在其所处分布中地位的量数, 称为地位量数。
包括百分位分数、百分等级分数、标准分数、T 分数、Z 分数。
2、集中量数:用来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数。
包括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中数和众数。
3、差异量数亦称为离中量数,表示数据分散程度的统计量,反映的是各变量值远离其中心值的程度。
包括全距、平均差、方差、标准差、差异系数。
三、集中量数各自的特点(优缺点)1、算术平均数的优缺点:优点:①反应灵敏 ②计算严密 ③计算简单 ④简明易解 ⑤可作进一步演算 ⑥较少受抽样影响缺点: ①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②不能有模糊不清的数据 ③不能用不同质的数据 2、中数的优缺点:优点:计算简单、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缺点: ①误差较大 ②受抽样变动影响较大,不如平均数稳定 ③反应不灵敏 ④难以作进一步的代数运算 3、众数的优缺点:优点:概念简单明了,容易理解缺点:①不稳定,受分组和样本变动的影响 ②反应不够灵敏③只是一个估计值 ④不能作进一步代数运算=和≠()()()()11222222--=--=-=-=∑∑∑∑n X X S n X X S NX N X i i i i 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总体方差和总体标准差μσμσ四、平均数与标准差的性质1、算术平均数的性质①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与平均数的差(离均差)的总和等于零;②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加上常数c ,其平均数为原来的平均数加常数c ; ③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乘以常数c ,其平均数为原来的平均数乘常数c ; ④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乘以常数c ,再加上一个常数d 其平均数为原来的平均数乘常数c 再 加上常数d ;2、标准差的性质:①每个观测值都加一个相同的常数C 后,计算得到的标准差等于原标准差②每个观测值都乘以一个相同的常数C 后,计算得到的标准差等于原标准差乘以这个常数 ③每一个观测值都乘以一个相同的常数C (C ≠0),再加上一个常数d 所得的标准差等于原标准差乘以一个常数方差和标准差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指标。
教育统计与测量自考复习资料
1、统计:就是“统而计之”对所考察事物的量的取值在其出现的全部范围内作总体的把握,全局性的认识。
教育统计:对教育领域各种现象量的取值从总体上的把握与认识,它是为教育工作的良好进行,科学管理、革新发展服务的。
教育统计学: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应用统计,是数理统计跟教育学、心理学交叉结合产物2、测量: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教育测量:就是给所考察研究的教育现象,按一定的规则在某种性质量尺上指定值3、心理量表:心理测验工具与常模的结合4、数据:用数量或数字形式表示的资料事实称为数据。
计数数据:是以计算个数或次数获得的,多表现为整数。
测量评估数据:借助测量工具或评估方法对事物的某种属性指派给数字后所获数据。
人工编码数据以人们按一定规则给不同类别的事物指派适当的数字号码后所形成的数据5、称名变量:只说明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名称、类别或属性上的不同,并不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顺序的先后及质的优劣。
顺序变量:是指可以就事物的某一属性的多少或大小按次序将各事物加以排列的变量,具有等级性和次序性的特点。
等距变量:除能表明量的相对大小外,还具有相等的单位。
比率变量:除了具有量的大小、相等单位外,还有绝对零点。
比率变量数据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6、次数分布: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次数多少的情况,或者是这批数据在数轴上各个区间内所出现的次数多少的情况。
简单次数分布表:通常简称为次数分布表,其实质是反映一批数据在各等距区组内的次数分布结构。
相对次数:各组的次数f与总次数N之间的比值7、次数分布曲线:从理论上讲,如若总次数无限增大,则随着组距的缩小,这些折线所接近的极限便将成为极光滑而富有规则性的曲线,称为次数分布曲线8、散点图: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的散布图形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联系模式。
散点图适合于描述二元变量的观测数据。
线形图:以起伏的折线来表示某种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演变趋势的统计图,适用于描述某种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也适用于描述一种事物随另一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模式,还可适用于比较不同的人物团体在同一心理或教育现象上的变化特征及相互联系9、观测数据不仅具有离散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向某点集中的趋势,反映次数颁分布集中趋势的量数叫集中量数。
全国自考教育统计与测量(名词解释)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教育统计与测量(名词解释)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题名词解释题1.推断统计正确答案:推断统计: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
涉及知识点:绪论2.描述统计正确答案: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研究如何把统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科学地加以整理、概括和表述的统计方法。
涉及知识点:绪论3.教育统计正确答案:教育统计:教育统计,就是对教育领域各种现象量的取值从总体上的把握与认识,他是作为教育工作的良好进行、科学管理、革新发展服务的。
涉及知识点:绪论4.教育测置正确答案:教育测置:教育测量,就是给所考察的教育现象,按一定规则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涉及知识点:绪论5.测置正确答案:测置:测量就足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涉及知识点:绪论6.等距变量正确答案:等距变量:等距变最除能表明量的相对大小外,还具有相等的单位。
涉及知识点:数据分布的初步整理7.顺序变量正确答案:顺序变量:顺序变量数据是指可以就事物的某一属性的多少或大小按次序将各事物加以排列的变量。
具有等级性和次序性的特点。
涉及知识点:数据分布的初步整理8.次数分布正确答案:次数分布:所谓次数分布,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次数多少的情况,或者是这批数据在数轴上各个区间内所出现的次数多少的情况。
涉及知识点:数据分布的初步整理9.计数数据正确答案:计数数据:计数数据是以计算个数或次数获得的,多表现为整数。
涉及知识点:数据分布的初步整理10.比率变量正确答案:比率变量:比率变量除了具有量的大小、相等单位外,还有绝对零点。
涉及知识点:数据分布的初步整理11.线形图正确答案:线形图:线形图是以起伏的折线来表示某种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演变趋势的统计图,适用于描述某种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也适用于描述一种事物随另一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模式,还可适用于比较不同的人物团体在同一心理或教育现象上的变化特征及相互联系涉及知识点:数据分布的初步整理12.散点图正确答案:散点图:散点图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的散布图来表示两种事物间的相关性及联系模式。
研究: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地位量数
研究: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地位量数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地位量数三种数据特征值的含义及包括的主要内容⼀、集中量数从次数分布表上可以看出,分布在各组的次数有多有少,但⼤部分数据趋向于中间的某⼀点。
这种向某点集中的趋向叫做集中趋势。
代表集中趋势的量数叫做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称代表值,它有两种功⽤。
(1)第⼀,可以⽤来描述和代表研究对象的⼀般⽔平,并为进⼀步统计分析打下基础。
(2)第⼆,⽤它与同质的另⼀研究对象作⽐较。
例如,就⼀个班来说,它是全班分数的代表,可以⽤它来代表这⼀班学⽣的程度和⽔平,并能⽤它与别的同类班作⽐较。
集中量数主要有: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加数平均数和⼏何平均数等。
其中教育科学研究结果的处理中应⽤最多的是算术平均数。
⼆、差异量数差异量数是表⽰⼀组数据的差异情况或离散程度的量数,它反映数据分布的离中趋势。
集中量数的代表性如何,是要由差异量数来表明的。
(1)差异量数愈⼤,集中量数的代表性愈⼩;差异量数愈⼩,则集中量数的代表性愈⼤。
(2)差异量数⼀般包括:全距、平均差、四分差、标准差和⽅差。
其申以标准差和⽅差最为常⽤。
三、地位量数前⾯介绍的集中量数和差异量数都是描述样本或总体的整体特征的量数;⽽地位量数则是描述单个数据在样本或总体中的位置的,也称相对位置量数。
常⽤的地位量数主要有百分等级和标准分数。
(1)百分等级百分等级是指某观测值以下的个数与观测值总个数之⽐的百分数。
⽤符号P表⽰。
百分等级具有意义明确,容易理解,计算简便等优点,但是它只是⼀个顺序变量,不能进⾏代数运算,这给进⼀步分析⼯作带来困难。
(2)标准分数为解决百分等级不能进⾏代数运算的困难,有⼀种更为常⽤的地位量数,就是标准分数,⼜叫“基分数”或“Z分数”。
原⽂链接为https:///tiku/10609489.html补充:标准分数的计算⽅法:Z=(样本值-平均值)/标准差区别:分⼦为1的分数称为单位分数。
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新编教程-第03章
第二节 标准分数
一、 标准分数基本定义及评分体系
这里
从上面标准分数Z的定义公式可知,标准分数Z是一种以平均数为参 照,以测验分数的标准差来衡量原分数在其常模团体中地位高低的一种 评定方法。当原分数比平均数来得高时,其相应的标准分数Z为正值;当 原分数比平均数来得低时,其相应的标准分数Z将为负值。因此,标准分 数Z值可正可负,且一般取值在-3~+3之间。
第一节 百分等级
第一节 百分等级
一、 数据在次数分布中的地位
在不同的次数分布中,数值相等的同一数据在其分布中所处的地位是不相同 的。若能确切了解测量数据在其团体数据中的位置情况,就能使我们更全面地认 识一个次数分布,并便于对不同次数分布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在一个次数分布中,每一个数据都有相应的地位,都可用一定的地位量数来 说明它所处的位置。凡是能够反映次数分布中各数据所处地位的量,就叫地位量 数。本章介绍常用的两种地位量数,即百分等级和标准分数。
第一节 百分等级
四、 百分等级应用
1. 成绩的相对评价与记分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两种。利用测验原始分数直接评价 学生的学习情况,往往是绝对评价;根据原始分数在次数分布中的相对地位来评 价,则是相对评价。 其主要应用有两个方面: ➢第一,用百分等级PR作为学习成绩记分方式,称为百分等级分数。 ➢第二,向学生提供测验成绩的百分等级PR信息,以便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卷面成 绩在团体中的地位。
第二节 标准分数
指出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解释测验分数在组内相对水平的另一种方法,是 确定测验成绩的标准分数。
第二节 标准分数
一、 标准分数基本定义及评分体系
标准分数是指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测验成绩与平均分数之间的距离。 假定某常模团体含有N个被试,他们在某一测验上的测验分数可记为X1, X2, …, XN,再设X—和S分别表示常模团体在该测验上的平均分数和标准差, 那么,分数列{Xi}中任一个原始分数Xi所对应的标准分数用符号Zi表示,其计 算公式如下: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计与测量》名词解释
1、教育统计:是对教育领域各种现象量的取值从总体上的把握与认识,它是为教育工作的良好进行、科学管理、革新发展服务的。
教育统计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应用统计,是数理统计跟教育学、心理学交叉结合的产物。
教育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
2、教育测量:是给所考察研究的教育现象,按一定规则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3、常模:测量所得结果,只有跟用来解释结果意义的参照系(或物)作对比,才能真正转化成某种性质量尺上的值。
教育与心理测量这种分数解释参照系,就是常模。
4、标准化测验:测量工具、施测与评分程序、解释分数的参照系(或标准)都已科学地实现标准化,这种代表性行为样本的客观而标准化的测量,称之为标准化测验。
5、量表:标准化测验中的测量工具(考试卷或心理测验项目的集合)与解释分数的常模(或标准),都有物化的形态(如常模表),所以又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量表。
6、名义量尺:名义量尺上所指定的数字,只有类别标志的意义,而无性质优劣、分量多寡的涵义,只是名义上的数,而不能对之作任何数字计算。
名义量尺上的数,量化水平最低。
7、顺序量尺:顺序量尺上的数字是一个线形连续体系上的值,单位不等,具有可比性而无可加性。
顺序量尺上的数字量化水平则较高。
8、等距量尺:等距量尺上的数字是单位相等但零点可任意指定的线性连续体系上的值,因而有可比、可加性而无可除性。
等距量尺上的数字量化水平又更高。
9、比率量尺:是一种有绝对零点、等单位的线性连续体系,其上的数字量化水平最高,具有可比、可加、可除性。
10、测量:是按一定规则给对象在某种性质的量尺上指定值。
11、描述统计:描述统计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把统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科学地加以整理、概括和表述。
12、推断统计:推论统计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实际获得的样本数据资料,依据数理统计提供的理论和方法,来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与关系作出推论判断,即进行统计估计和统计假设检验等。
13、数据:用数量或数字形式表示的资料事实,称为数据。
定量分析----统计分析法
(1)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数。
集中量数的意义:代表一群数据的典型情况; 与另一研究对象进行比较。
集中量数主要有:算术平均数(Mean) 、 中数(Median) 、众数(Mode)
算术平均数
中数与众数
中数:位于一组数据中较大一半与较小 一半中间位置的那个数。
众数: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 数的数值。
①单样本t检验(One-Sample T Test)
单样本t检验适用于样 本均数与已知总体均数μ0的
比较,其比较目的是检验样
本均数所代表的总体均数μ 是否与已知总体均数μ0有差
别。
未知总体
已知总体
0
样本
X
①单个样本t检验——案例分析
以往通过大规模调查已知某地新生儿出 生体重为3.30千克。从该地难产儿中随机抽 取35名新生儿作为研究样本,平均出生体重 为3.42千克,标准差为0.40,问该地难产儿出 生体重是否与一般新生儿体重不同?
1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品德等级统 计表,计算二者的相关程度。
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学习成绩 90 88 88 83 79 75 75 70 68 62
等级
品德 优 中 中 良 良 中 良 中 良 中
等级
赋予等级时注意: 对两列变量赋予等级的方向要一致; 对于相同的等级要以它们占等级位置 的平均数赋予等级。
解答:设领导评分为X,群体评分为Y, 用积差相关法测定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
2 2
(4)相关系数
④相关系数计算方法
B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用符号rp表示) 适用条件: A 适用于一列或两列变量皆为等级变 量的数据资料; B 两列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
第五节偏态量`峰态量与地位量
当SK=0时分布呈对称形,当SK>0时分 布为正偏态,当SK<0时分布为负偏态。 SK的绝对值越大,偏斜度越大。
二、峰态量(kurtosis):描述次数分布的 高低宽窄特征的量数。
高狭峰:S较小,分数分布高窄,集中 在平均数两侧。 低阔峰:S较大,分数分布低阔,散布 较广。 正态峰:分布介于高峰态和低峰态之间。
三、地位量(位置量数):表明某一观测值 在其所处分布中的位置的量数。 百分等级 标准分数
(二)百分等级(percentile rank):是百 分位数的逆运算,指某个数值在按一定顺 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所对应的百分位置, 用PR表示。
计算公式
f 100 PR [( X Lb ) Fb ] i N
1. 2. 3.
4.
第五节 思考与练习题 偏态量与峰态量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百分位数与百分等级有何关系? 标准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请描述下表中分组数据的分布形态,并使 用标准分数判断观测值75在总体中的相对 位置
分组区间 908070605040302010-
f 2 6 8 10 20 11 9 5 3
X 表示给定的某一数值 P83
特点:具有可比性,但由于是顺序量数,所 以不具有可加、减性。 (三)标准分数(standard score):又称为 Z 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 分数在其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 计算公式 X X
Z
S
练习题
某中学高三年级有三个班,高考前有一“免试保送”升学 名额,于是学校决定,三个班各推荐1名品学兼优的同学为
计算公式
P75 P25 Ku 2( P P ) 90 10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专科名词解释汇总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专科名词解释汇总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专科)名词解释汇总2010年03月15日星期一下午04:261.教育调查法: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教育现象等科学事实,并形成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2.准实验:指在实验中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控制的实验。
3.内容分析法:就是对文献的内容作客观而又系统的量化,依据对文献的内容的定量描述来判断某方面事实的研究方法。
4.抽样误差:是指由于随机波动所致的、不可避免的、在任何抽样中都可能产生的样本与总体的差异。
.5.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是以小学老师为主体或与专职教育研究人员相结合,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文献分析、理论探讨等方式,探讨或解决小学教育领域中各种有价值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认识小学教育活动的规律或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6.自变量:是由研究者操纵对被试产生影响的条件或变量,是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
7.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
8.集中量数:一组数据中大量数据集中在某一点或其上下的情况说明了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数叫做集中量数。
9.教育实验法: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其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控制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揭示教育活动过滤的一种方法。
10.无结构观察法:无结构观察法是指观察者只有一个总的观察母的和观察要求,或仅有一个大致的观察范围和内容,没有详细的观察计划和观察指标体系,观察时要要依据观察目的按观察者的理解有悬着地记录观察结果。
11.封闭式问卷:封闭式问卷是指对调查问题的答案做了肯定或否定、分等级或分层次限定的问卷。
教育统计及测量
教育统计与测量多项选择题0.1.教育统计学的内容主要包括(AD)。
A.描述统计B.假设检验c.数理统计D.推断统计E.教育测量0.2.教育测量的特点是(BC)。
A.直接性B.间接性C.抽样进展D.实用性E.标准化0.3.描述统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ABC)。
A.如何把统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科学地加以整理、概括和表达B.通过列表归类、描绘图像,计算刻画数据分布特征C.把数据的分布特征、隐含信息概括明确地提醒出来,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对待和使用数据D.利用实际获得的数据,对总体数量特征与关系作出推论判断E.进展统计估计和统计假设检验0.4.测量结果取定数值的量尺,从量化水平上下的角度看,有四种不同类型,它们是(ABDE)。
A.名义量尺B.顺序量尺c.测量量尺D.等距量尺E.比率量尺0.5.测量工作必须遵循的规那么是()。
A.测量工具B.逻辑顺序C.施测和评分程序与要求D.结果解释参照系或参照物E.抽样进展0.6.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量学的意义是(ACD)。
A.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育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B.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工具C.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育改革的目的D.锻炼思想方法,掌握专门化的术语和符号,提高科学素养E.进展切合实际的科学研究,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0.7.学好教育统计与测量学要做到(BC)。
A.深刻理解统计与测量的原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B.掌握好根本概念和原理,弄懂内在逻辑与方法C.坚持理论联系实践,认真做好练习,并力争用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D.积极翻阅教育科学文献,弄懂教育科学前沿问题E.重视掌握计算工具1.1.以下能称为数据的是(ABCDE)。
A.体重48.5千克B.血型AB型C.9月28日D.证件97113418;E.性别为0(代表女生) 教育统计与测量单项选择题0.1.统计的目的在于(C)。
A.达成对总体的质的认识与把握B.对局部的量进展描述c.达成对总体的量的认识D.在规定的X围内作出局部的认识0.2.教育统计学与数理统计的关系是(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不同质的观测值的总和或平均值, 2、计算不同质的观测值的总和或平均值, 以表示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以表示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当研究需要合成不同质的数据时, 当研究需要合成不同质的数据时,如果已 知这些不同质的观测值的次数分布为正态, 知这些不同质的观测值的次数分布为正态, 这时可采用Z 这时可采用Z分数来计算不同质的观测值的 总和或平均值。 总和或平均值。
准差为单位,因而具有可比性。 准差为单位,因而具有可比性。
♦
可加性: 可加性:标准分数使不同的原始分数具有相同的
参照点,因而具有可加性。 参照点,因而具有可加性。
♦ ♦
明确性:标准分数较原始分数的意义更为明确。 明确性:标准分数较原始分数的意义更为明确。 合理性: 合理性:标准分数保证了不同性质的分数在总分
∑Z = 0
。
♦
一组原始数据,转化成Z分数后, 一组原始数据,转化成Z分数后,Z分
数的标准差为1 平均数为0 数的标准差为1,平均数为0. 即
♦
Sz = 1
Z
。 =0
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分布为标 平均值为0 标准差为1
准正态分布。 准正态分布。
(四)、标准分数的优点
♦
可比性:标准分数以团体的平均数为基准, 可比性:标准分数以团体的平均数为基准,以标
–
例2:A、B两个学生在三种考试中的分数见下 表,试比较二人的分数是否有差别。
考试
X
70
S
Xa
Xb
1
8
70
90
2
55
4
57
51
3
42
5
45
40
♦
解:依题意分别求每次考试的Z分数,依公式 依题意分别求每次考试的Z分数,
Xi − X Z= S
♦
求得 Za3=0.6
Za1=0 Za2=0.5
Zb2=Zb3=Zb1=2.5 Zb2=-1 Zb3=-0.4
低于25分 50%的分数在22分以下,22分 低于25分,50%的分数在22分以下,22分 25 的分数在22分以下 为该分布的中位数,分数最高的是25分 为该分布的中位数,分数最高的是25分, 25 只有一个25分。 只有一个25分 25
•2、分组数据求法 2
分数 次数
向下 累积
95~ 90 ~ 85 ~ 80 ~ 75 ~ 70 ~ 65 ~ 60 ~ 55 ~ 50 ~ 45 ~
♦ (三)应用
百分等级可以提供各个数据在其次数 分布中的位置信息。 分布中的位置信息。对心理与教育测验 中分数解释以及我国高考分数制度改革 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三、百分位数
(一)定义 百分位数是指在次数分布中, 百分位数是指在次数分布中,位于特定百分等 级位置上的那个数。 级位置上的那个数。 它是次数分布中的一个原始数。 它是次数分布中的一个原始数。 表示。读作第p百分位数。 通常用Pp表示。读作第p百分位数。 百分位数和百分等级是同一操作定义的两端。 百分位数和百分等级是同一操作定义的两端。 一个百分等级对应一个原始分数, 一个百分等级对应一个原始分数,每一原始分数 对应一个百分等级。 对应一个百分等级。 例如:PR=35对应的百分位数为60, 对应的百分位数为60 例如:PR=35对应的百分位数为60,记作 =60,读作第35百分位数为60 表明比60 35百分位数为60。 60分低 P35=60,读作第35百分位数为60。表明比60分低 的分数占总次数的35% 或者说35%的分数比60分 35%。 35%的分数比 的分数占总次数的35%。或者说35%的分数比 分 低。
90分 例2:某年级数学平均分90分,标准差 :某年级数学平均分90 20分 外语平均分68 68分 4.20分;外语平均分68分,标准差 40分 5.40分; 该生数学92分 外语80分 该生数学92分,外语80分,哪科成绩比 92 80 较好? 较好? 解:依题意求各科的Z分数 依题意求各科的Z分数
合计
2 2 3 5 8 11 9 5 4 2 1
52 50 48 45 40 32 21 12 7 3 1
100 f ( Xi − Lb) PR = × Fb + N i
N为总次数 Lb为该分数所在组的精确下限 Lb为该分数所在组的精确下限 Fb为小于Lb组的累积次数 Fb为小于Lb组的累积次数 为小于Lb Xi为该分数 Xi为该分数 f为该分数所在组的次数
第五章
地位量数
思
考
同样身高1.65米的男女在各自 同样身高1.65米的男女在各自 1.65 群体中的位置是否一样? 群体中的位置是否一样?
♦ 描述数据次数分布中各数据所处地位
的统计量称为地位量数。 的统计量称为地位量数。
♦ 常用的地位量数有标准分数、百分等 常用的地位量数有标准分数、
级、百分位数等。 百分位数等。
2、某地12岁女孩身高平均为148.8厘米, 某地12岁女孩身高平均为148.8厘米, 12岁女孩身高平均为148.8厘米 标准差为11.25厘米;体重平均数为37.06公 标准差为11.25厘米;体重平均数为37.06公 11.25厘米 37.06 斤,标准差为1.72公斤。8岁女孩身高平均为 标准差为1.72公斤。 1.72公斤 125.64厘米,标准差为10.76厘米。现有一12 125.64厘米,标准差为10.76厘米。现有一12 厘米 10.76厘米 岁女孩,身高156厘米,体重39公斤, 岁女孩,身高156厘米,体重39公斤,是身高 156厘米 39公斤 还是体重发育得更好?有一8岁女孩, 还是体重发育得更好?有一8岁女孩,身高 135厘米,他的身高发育情况比12岁女孩体重 135厘米,他的身高发育情况比12岁女孩体重 厘米 12 发育更好吗? 发育更好吗?
作 业
1、某次考试人数为10000人,其中有 某次考试人数为10000人 10000 6895人得成绩低于80分 试确定80分这个成 6895人得成绩低于80分,试确定80分这个成 人得成绩低于80 80 绩的百分等级PR。另问,卷面80分是一个什 绩的百分等级PR。另问,卷面80分是一个什 PR 80 么地位的量数,怎么读?其含义是什么? 么地位的量数,怎么读?其含义是什么?
分数 25 24 22 21 20 17 总数
次数 1 2 2 2 1 2 10
向下 9 7 5 3 2 0
相对 0.90 0.70 0.50 0.30 0.20 0.00
PR 90 70 50 30 20 0
♦ 反映出没有低于17分的,90%的分数 反映出没有低于17分的,90%的分数 17分的
一、标准分数
(一)标准分数的定义 标准分数又称为基分数或Z分数, 标准分数又称为基分数或Z分数,是指次数分 布中, 标准差为单位,每个数据距离平均数的 布中,以标准差为单位,每个数据距离平均数的 为单位 平均数 位置的量数。通常用Z表示。 位置的量数。通常用Z表示。 标准分数的计算公式 (二)标准分数的计算公式
还是体重在各自的分布中较高? 还是体重在各自的分布中较高? 已知Z身高1.70=0.5, 体重65 已知Z身高1.70=0.5,Z体重65=1.2 1.2〉0.5 所以
体重离平均数的距离比身高离平均数的距离远, 体重离平均数的距离比身高离平均数的距离远,即 该人在团体中身高稍微偏高,体重更偏重些。 该人在团体中身高稍微偏高,体重更偏重些。
♦ ♦ ♦
Za=0+0.5+0.6=1.1 Zb=2.5Zb=2.5-1-0.4=1.1 答:AB两学生成绩总分没差别。 AB两学生成绩总分没差别。 两学生成绩总分没差别
二、百分等级
(一) 定义 百分等级是指在次数分布中低于某分数的数据个数占 数据总个数比例的百分数。 数据总个数比例的百分数。 反映某个分数以下(不包括该分数) 反映某个分数以下(不包括该分数)的数据个数占数 据总个数的百分比。 100之间取值 PR表示 据总个数的百分比。在0—100之间取值,通常用PR表示。 100之间取值,通常用PR表示。 (二)求法 1、未分组数据的求法 (1)把数据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按不同数据逐个的统计次数, (2)按不同数据逐个的统计次数,并列表记录 从低分向高分方向, (3)从低分向高分方向,计算各个数据以下的累积次数 不包括该数据的次数)。 (不包括该数据的次数)。 (4)计算各数据的以下累积相对次数。 计算各数据的以下累积相对次数。 确定各数据的百分等级。 (5)确定各数据的百分等级。用各数据的以下累积相对 次数城上100既得。 既得。 次数城上 既得
数中的权重相同,使分数更合理地反映事实。 数中的权重相同,使分数更合理地反映事实。
(五)、标准分数的应用
♦ 1、用于比较几个分属性质不同的观测值在各
自数据分布中相对位置的高低。 自数据分布中相对位置的高低。
♦ 例如:一个人身高1.70m,体重65kg,究竟身高 例如:一个人身高1.70m,体重65kg, 1.70m,体重65kg,究竟身高
Xi − X Z= S
例1:某班平均成绩为90分,标准差为3分, :某班平均成绩为90分,标准差为3 甲生得94.2分,乙生得89.1分,求甲乙二学 甲生得94.2分,乙生得89.1分,求甲乙二学 生的Z分数各是多少? 生的Z分数各是多少? ♦ 解:已知 S=3 =90 X甲=94.2 X乙=89.1 X 依公式
Xi − X Z= S
甲
求得
z
甲
X =
−X
−X
S
乙
94.2 - 90 4.2 = = = 1.4 3 3
89.1 - 90 - 0.9 = = = -0.3 3 3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