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泡沫事件分析

合集下载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及其教训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及其教训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及其教训一、引言经济危机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其带来的影响和破坏,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逐渐消退。

历史上,人类经历了多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包括南海泡沫、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

本文将着重分析这些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教训。

二、南海泡沫南海泡沫的主要发生时间是1720年,它是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发生的大规模股票投机泡沫。

南海泡沫的起因是英国政府设立的南海公司,该公司获得经营南美洲贸易特权,并且获得了对三家债务公司的股权。

由于南海公司业绩良好,其股票价格不断上涨,随之引发了大量的投机炒作。

最终,在股票价格达到顶峰后,投机者纷纷抛售,导致了股票市场的崩盘和经济恐慌。

从南海泡沫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政府不应强制推行股票市场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持大量的审慎,不要轻易推行股票市场,避免投机者在没有明确的监管下扰乱市场。

2. 股市应该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在股市情况下,人们的资金很容易遭受损失。

政府应该建立起安全保障机制,许多国家的国家福利金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3.不要过度泡沫目标当经济走势良好时,我们获得高利润的机会可能很多,但是我们应该认清金融市场的繁荣和泡沫之间的区别,以免陷入投机者的圈套。

三、1929年经济大萧条1929年经济大萧条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经济危机,它将全球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大萧条的主要起因是美国股市的狂热投机和卖空操作。

由于各种国际因素的相互作用,这场危机很快扩散到了全球范围,引发了世界经济的连锁反应和生产资料的失业问题。

大萧条对全球经济和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从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 保护生产资料,保障就业者利益经济的稳定发展取决于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而生产的前提则是保证就业机会。

因此,政府应该保护生产资料,保障就业者的利益。

2. 金融市场需要完善的监管政府有责任确保国内的金融市场牢靠且规范运作。

案例一 南海泡沫事件

案例一 南海泡沫事件

案例一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历史背景——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一、案例资料18世纪初随着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扩张,海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

英国政府在银行家的建议下,将发行中奖债券所募集到的资金于1710年创立了南海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盈利前景诱人的殖民地贸易。

南海公司经过了10年的惨淡经营, 1719年政府允许中奖债券的70%(约1000万英镑)与南海公司股票可进行转换。

该年底,一方面政府扫除了殖民地贸易的障碍,另一方面,公司的董事们开始对外散布利好消息,并预测在1720年的圣诞节,公司可能要按面值的60%支付股利。

1719年中期,南海公司股价为114英镑,1720年3月,股价劲升至300英镑。

1720年7月公司老板布伦特实施以数倍于面额的价格发行可分期付款的新股,同时又将获取的现金转贷给购买股票的公众,此时南海的股价扶摇直上,股价高达1050英镑,一场投机浪潮席卷全国。

各种职业的人都被卷入这场漩涡。

《大恐慌》一书描写当时的情形:政治家忘记了政治,律师忘记了法庭,贸易商放弃了买卖,医生丢弃了病人,店主关闭了铺子,教父离开了圣坛,甚至连高贵的夫人也忘记了高傲和虚荣。

其实,1720年6月英国国会已通过了《泡沫经济取缔法》,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继股价高达1050英镑后,外国投资者首先开始抛售南海的股票。

1720年9月28日公司股票下跌到190英镑,1720年12月公司股票下跌到124英镑,1720年底,政府对公司财产清查,其资本已所剩无几,1720年政府逮捕了布伦特,有的董事自杀,相应的地主和商人倒闭。

“南海公司”倒闭的消息传来,犹如晴天霹雳,惊呆了正陶醉在黄金美梦中的债权人和投资者。

迫于舆论的压力,1720年9月,英国议会组织了一个由13人参加的特别委员会,对“南海泡沫”事件进行秘密查证。

在调查过程中,特别委员会发现该公司的会计记录严重失实,明显存在蓄意篡改数据的舞弊行为,于是特邀了一名叫查尔斯·斯内尔的资深会计师,对南海公司的分公司“索布里奇商社”的会计账目进行检查。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证券市场泡沫事件,“泡沫经济”一词即来源于此事件。

南海公司于1711年由英国贵族创办,是由英国政府特许的一个贸易公司,具有在南海贸易的特许权,垄断经营。

所谓南海就是现在的拉丁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1719年英国政府接受了用南海公司股票偿还英国国债的建议,于1720年向公众出售南海公司股票。

当时的英国正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夕,大量的民间企业同样需要筹集资本,当人们看到南海这种泡沫起来后十分赚钱,民间就纷纷组织公司,并开始背着政府偷偷地发行股票。

英国议会在1720年6月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禁止民间组织公司。

《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被民间俗称为“泡沫法”,它的意思是说,“泡沫法”认定了民间股票是泡沫,政府用这部法律去打击民间股票的发行,但同时却助长了南海泡沫的形成。

有半数以上的英国议员是南海公司股票的投资者,连英国国王也禁不诱惑也买了十万英镑的股票,更有甚者就是大科学家牛顿也卷入了漩涡,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的股票价格狂飙。

再由于不断散布谣言夸大南海公司的利润前景,股价从1月的128英镑一路飙升至7月的1000英镑,六个月涨幅达到700%形成了南海泡沫。

随后,内幕人士开始大举抛售股票,股价一落千丈,12月跌至129
英镑,南海泡沫破灭。

“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对英国证券市场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之后上百年左右的时间股票发行都在受
到这个法律的制约,使英国股票市场几乎停滞不前,发展极为迟缓。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的工业革命。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
02 英国经济陷入危机,影响深远
• 英国经济陷入衰退,制造业、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 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利率、削减开 支等,以应对危机
03 金融市场监管加强,金融市场逐步规范
• 南海泡沫事件暴露了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监管缺失 • 英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金融市场逐步规范
02
南海泡沫事件:揭秘18世纪的经济危 机
01
南海泡沫事件背景及影响
南海公司的成立与发展
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
• 为了与法国争夺南美洲殖民地,英国政府成立南海公司 • 南海公司获得了英国与西班牙签订的一项贸易协议,垄断了南美洲的贸易 • 公司股价迅速上涨,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1719年,南海公司扩大业务范围
投资者行为
• 投资者纷纷涌向股票市场,寻求高回报 • 投资者在市场中进行投机行为,加剧了市场泡沫的形成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南海公司开始涉足其他领域,如保险业、地产业等 • 公司股价继续上涨,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加入
1720年,南海泡沫事件爆发
• 南海公司股价暴跌,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 • 英国经济陷入危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英国经济环境与泡沫生成
南海公司成为市场热点,泡沫逐渐生成
• 南海公司股价持续上涨,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 投资者对南海公司的前景过于乐观,导致泡沫逐渐生成
金融市场的不完善
• 18世纪初期,英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 较小 • 金融市场透明度较低,投资者难以了解公司真实情况
监管缺失
• 英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源自较弱,缺乏有效的监管 手段 • 南海泡沫事件中,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市场的 投机行为

英国南海公司案

英国南海公司案

英格兰银行非常不愿意惹祸上身, 英格兰银行非常不愿意惹祸上身,但是在公众众口一词的 要求下,不得不被迫进场试图挽救大局。经过双方的协商, 要求下,不得不被迫进场试图挽救大局。经过双方的协商,英 格兰银行同意为支持公共信用预购300万南海公司的债券。然 万南海公司的债券。 格兰银行同意为支持公共信用预购 万南海公司的债券 而这样的努力仍然未能够挽救南海公司。 而这样的努力仍然未能够挽救南海公司。人们对南海公司的债 务缺乏信心,南海公司的股票继续滑落, 务缺乏信心,南海公司的股票继续滑落,甚至引发了大量的银 行挤兑的现象。英格兰银行抵住了挤兑风暴的冲击, 行挤兑的现象。英格兰银行抵住了挤兑风暴的冲击,但南海公 司却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股票价格跌落到了150英镑,几经动 英镑, 司却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股票价格跌落到了 英镑 荡后跌到了135英镑。英格兰银行在恢复公众的信心,阻止毁 英镑。 荡后跌到了 英镑 英格兰银行在恢复公众的信心, 灭性的潮流方面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灭性的潮流方面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南海泡沫事件令股民猝不及防, 南海泡沫事件令股民猝不及防,成千上万的股民惨遭重创 甚至倾家荡产,在这次事件中损失惨重的科学家牛顿惊叹道: 甚至倾家荡产,在这次事件中损失惨重的科学家牛顿惊叹道: 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英国南海公司案-泡沫形成 英国南海公司案 泡沫形成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 年 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 南美贸易障碍的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 南美贸易障碍的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 的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 的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 1720年,南海公司采取拉拢贿赂政府高官的手段获得了除英格兰银行和 年 印度公司的国债以外价值3100万英镑英国所有国债的包销权。南海公司 万英镑英国所有国债的包销权。 印度公司的国债以外价值 万英镑英国所有国债的包销权 股票一夜之间由130英镑涨到了 英镑涨到了300英镑。 英镑。 股票一夜之间由 英镑涨到了 英镑 4月12日,南海公司宣布发行 万新股, 英镑, 月 日 南海公司宣布发行100万新股,每股资本金为 万新股 每股资本金为100英镑,售价 英镑 英镑, 次付款, 为300英镑,可以分 次付款,每次 磅。各个阶层的人们都争相申购, 英镑 可以分5次付款 每次60磅 各个阶层的人们都争相申购, 人们发疯一样涌向交易所,第一次认购的数量就超过了200万股。仅仅 万股。 人们发疯一样涌向交易所,第一次认购的数量就超过了 万股 几天之后,股票的价格涨到了340英镑每股。为了能够将公司股票的价 英镑每股。 几天之后,股票的价格涨到了 英镑每股 格哄抬的更高, 月 日的董事会上 公司宣布夏季发放的股利为10%, 日的董事会上, 格哄抬的更高,4月21日的董事会上,公司宣布夏季发放的股利为 , 所有认股的股东都将享受如此优厚的股利。 所有认股的股东都将享受如此优厚的股利。这似乎更进一步印证了假想 中公司无比光明的盈利前景。然后董事会又决定第二次发行新股, 中公司无比光明的盈利前景。然后董事会又决定第二次发行新股,这次 发行的数量仍是100万,以400%的溢价发行。人们刚刚吃到了股利的甜 的溢价发行。 发行的数量仍是 万 的溢价发行 投资的热情再一次被激发,以至在消息发布几个小时之内, 头,投资的热情再一次被激发,以至在消息发布几个小时之内,人们申 购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150万股。这些投资者来自各个阶层,其中包括 万股。 购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 万股 这些投资者来自各个阶层, 半数以上的众参议员,而当时的国王也禁不住诱惑,竟也认购了价值10 半数以上的众参议员,而当时的国王也禁不住诱惑,竟也认购了价值 万英镑的股票。 万英镑的股票。

南海事件的现代启示

南海事件的现代启示

专栏C O L U M N 文/李炜光十六世纪后半期,英国曾发生过一次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的股票投机事件———“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公司蓄意欺骗投资者,吹出了一个硕大的气泡,而当这个大气泡被刺破的时候,给英国人留下的是蒸发了的巨量财富和一个世代铭记的教训。

重商主义盛行的年代,政府与私人企业互为对方提供逐利的机会和便利,这种在后世绝对被任何市场经济国家裁判违规的现象,在当时却习以为常,1711年成立的南海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公司。

1720年1月,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3100万英镑的国债管理特权判给南海公司,南海公司开始发行新股。

该公司则不断向市场散布“在墨西哥、秘鲁一带发现巨大金银矿藏”、“金银财宝就要源源不断运回英国”之类的虚假信息,终于唤起了民众的投资热情,争先恐后地抢购南海公司的股票认购证。

票面价值100英镑的股票,在接连不断的“利好”消息的冲击下,疯涨到1050英镑。

然而,无论官方还是市场,都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支持公司对投资者做出的那些承诺。

为了获得更多的现金和融通债务,南海公司分三次向公众提供股票预约认购,总共发行了87500股,还承诺所有持有国债的人都可以把尚未兑换的国债年金转换为南海公司的股票,结果有52%的短期年金和64%的长期年金被转换成了南海公司的股票。

这些举动给南海公司的股票投机大开了方便之门,轻而易举地筹集到一大笔资金。

为了维护南海公司的垄断利润,英国议会在1720年6月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宣布在没有议会法案或国王特许状给予的法律权利的场合,禁止以公司名义发行可转让股票或转让任何种类的股份。

此举表面看是为股票热降温,实际上,许多投票赞成法案的议员是南海公司的董事和股东,目的不过是为了让投资者抛弃其他公司,而转向南海公司。

几乎与英国南海泡沫的同时发生,同样作为政府特许的法国公司也在利用证券市场的投机特性哄抬股价,最终导致股市暴跌、千百万人破产,这就是著名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南海泡沫事件,历史上的著名的金融泡沫.“南海泡沫”发生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

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

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为了支持英国政府债信的恢复(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主发行了巨额国债),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

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当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

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

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

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

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

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

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

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他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起人说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惟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

商业初期
在2月1日的修订方案中,英格兰银行没有再提供其他优惠,但就列明愿 意以每1,700镑的英格兰银行股票换取每100镑的较长期债券,而较短期债券的 换购价则因应持有期而相应调整。至於南海公司方面,虽然修订方案透绝透 露换购价,但就表示将无条件支付的350万镑进一步上调至400万镑,而有条 件支付的款项亦获得上调,使政府最终最多可额外获得760万英镑,比英格兰 银行多出近200万镑。
2
在1713年,英、西签订《乌得勒支和约》,标志西班牙王 位继承战争步向终结。在和约中,西班牙准许英国垄断对西班 牙美洲地区的奴隶贸易,而专营权很自然落在南海公司手上。 奴隶贸易在当时被视为很赚钱的行业,南海公司的前景亦被看 好。有关和约的签订被当时托利党政府视为一大胜利,因为南 海公司成功为政府有效融资,并与由辉格党控制的英格兰银行 抗衡。在1716年,南海公司进一步从奴隶贸易中取得优惠待遇, 到1717年更向政府多买额外200万英镑的公债。但好景不常,西 班牙在1718年与英国等国交恶,并爆发四国同盟战争,南海公 司的前景一度暗淡下来。可是,公司却仍然强调前景明朗,并 在1718年邀请英皇乔治一世加入董事局成为总裁。
2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
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 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 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
投机对象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
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 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他们 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 起人说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惟恐错过大捞一 把的机会。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大科学 家牛顿在事后不得不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 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南海泡沫是经济学上的专有名词,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脱离常轨的投资狂潮引发的股价暴涨和暴跌,以及之后的大混乱。

目录1背景2介绍3原因4相关事件5评价1背景1689年到1714年之间,英国政府因为打仗欠了1000万英镑的债务,英国政府找上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大量发行股票,换成钞票。

南海公司执行长罗约翰(John Law)使股价拉高,投资人见有利可图,就争相抢购。

2介绍“南海泡沫”发生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

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

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为了支持英国政府债信的恢复(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主发行了巨额国债),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

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当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

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

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

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

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

南海事件

南海事件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繁荣期。

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增加,储蓄不断膨胀,而投资机会相对不足,大量闲置的资金急需寻找出路。

就在这种背景下,一家名为南海公司的股份公司登场了。

1711年,一些英国贵族创办了南海公司。

南海公司在英国注册后,认购了总价值近l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

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它对南美的贸易垄断权。

不过事实上,西班牙政府并不允许它的殖民地和外国公司交易,结果南海公司仅被允许从事奴隶运送的交易,而且每年只准运一船,利润还要和西班牙政府分成。

因此在近10年的时间里,南海公司可谓业绩平平。

为扭转局面,1719年,南海公司的董事们找上英国政府,建议用本公司的股票来偿还给英国国债的持有人,并为英国政府所接受。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藏有大量的金银矿产,只要把英格兰的加工厂送上海岸,数以亿计的“金砖银石”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

因此当听说西班牙政府已经同意南海公司在秘鲁开辟基地的消息后,社会公众对南海公司的发展前景无不充满了信心,使得该公司的股票顿时变得抢手起来,价格也不断上涨。

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并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从而吸引了无数投资者,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议员,就连英国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

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该公司的股票行情急剧上扬。

从1720年1月起,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直线上升,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狂飙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

由于该公司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就像一个越吹越大的泡沫,因此被称为“南海泡沫”。

在最高潮时,南海公司的股票总值竟是全欧洲现金流通量的5倍!在南海公司股票价格暴涨的示范效应下,整个英国都陷入了疯狂,其他股票也变得抢手起来。

随着股票的不断增值,许多人放弃工作投身股市。

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都卷入了这股漩涡。

南海泡沫事件PPT精选文档

南海泡沫事件PPT精选文档
1
南海泡沫事件(英语:South Sea Bubble)是英国 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它 与同年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 并称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经济泡沫”一语 即源于南海泡沫事件。
2
为纾国困,南海公司成立 生逢其时,南海公司崛起 政企双赢,南海计划出台 股价飙升,经济泡沫形成 泡沫破灭,民众血本无归 调查善后,事件影响深远
15
疯狂的股价
南海公司股价自1920年7月到达1000 英镑的峰值后便开始急速下滑。
8月25日跌至900镑; 9月9日跌至540镑; 9月13日跌至400镑; 9月28日,南海股价已暴泻到190镑, 12月更跌剩124镑 …… 南海公司的股价暴跌,使数以千计 股民血本无归,当中不乏上流社会人士, 另外部分人更为欠债累累而出逃国外。
8
政企双赢,南海计划出台
1719年尾,南海公司向英国政府提出一个名为“南海计划”(South Sea Scheme)的大型换股计划,以换取更大利益。
这个计划可以舒缓英国政府的财政压力,也能使南海公司可趁机 以远远高于面值的股票换取回报稳定的国债,可谓双赢。
9
为击败对手英格兰银行令南海计 划在政府和议会中顺利通过,南海公 司大肆行贿政府高官。
19
严惩贪渎官员
充公南海资产ຫໍສະໝຸດ 平息借款危机财政大臣约 翰·艾思拉比以 及邮政总局局长 老詹姆士·克拉 格斯、南方大臣 小詹姆士·克拉 格斯、甚至内阁 掌权人斯坦厄普 勋爵及巽得兰勋 爵等或遭罢黜或 被下狱
国会通过法令将 南海公司董事们 的全部财产共计 2,014,123英镑充 公。并将其中诈 骗所得每股派息 作价33镑6先令8 便士,以作为对 南海股票持有人 的补偿。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

政企双赢 南海计划出台
政企双赢,南海计划出台
1719年尾,南海公司向英国政府提出一个名为“南海计划”(South Sea Scheme)的大型换股计划,以换取更大利益。
这个计划可以舒缓英国政府的财政压力,也能使南海公司可趁机 以远远高于面值的股票换取回报稳定的国债,可谓双赢。
政企双赢 南海计划出台
泡沫破灭 民众血本无归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爵士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 是受害者之一。 他在第一次进场买入南海股票时曾小赚7,000 镑,但第二次买进时已是股价高峰,结果大蚀2万 镑离场。 牛顿曾因而叹谓:“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 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可见事件影响之大。
生逢其时 南海公司崛起
生逢其时,南海公司崛起
1713年,英、西签订 《乌得勒支和约》,英国从西 班牙手中获得向西属美洲输送 奴 隶 的 垄 断权。在英国,这 份专营权自然落在南海公司手 上。借着垄断专营的招牌,南 海公司身价日隆。
生逢其时 南海公司崛起
为了增强信誉以更大规模的吸收社会资本,南海 公司1718年邀请英皇乔治一世加入董事局成为总裁。
罗伯特· 沃波尔(1676—1745)
调查善后 事件影响深远
严惩贪渎官员
充公南海资产
平息借款危机
•财政大臣约
翰〃艾思拉比以 及邮政总局局长 老詹姆士〃克拉 格斯、南方大臣 小詹姆士〃克拉 格斯、甚至内阁 掌权人斯坦厄普 勋爵及巽得兰勋 爵等或遭罢黜或 被下狱
•国会通过法令
将南海公司董事 们的全部财产共 计2,014,123英镑 充公。并将其中 诈骗所得每股派 息作价33镑6先 令8便士,以作 为对南海股票持 有人的补偿。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事件发生在1711年,英国政府为了向南美洲贸易扩张而专门设立了一家公司----南海公司。

然而公司成立后的八年间,除了无休止地向南美洲饭运黑奴之外几乎没干过一件盈利的事情。

到了1718年,英国政府的债务总额已经积累到了三千七百万英镑。

为了迅速筹集还债资金,不堪重负的英国政府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卖给公众。

南海公司是英国的一个特许贸易公司,它具有给南海贸易的特许权,属于垄断经营,所谓南海就是现在的拉丁美洲。

南海公司拿到特许权后,它就造势,说拉丁美洲发现了金矿、银矿、香料,如何如何赚钱等等,于是股价猛涨。

在政府的默许下,公司管理层为南海公司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很快人们开始相信了,南海公司海市蜃楼般的利润前景唤起了英国人超乎寻常的狂热。

南海公司是本质上是一家投机公司,为了说不清楚的目的进行融资,没有人知道公司到底要做什幺,只知道这家公司能赚大钱,是很好的投资对象,到处弥漫着一种狂热的氛围,人们就是想要投资,认为南海公司简直就是一部造钱的机器,人们失去了平时应有的理智和质疑不断的投资,尽管当时并没有事实或者是足够的信息来支持公司对投资者们作出承诺。

英国伦敦的柴思胡同里,喧闹而吵杂,挤满了抢购南海公司股票的人们,巨大的骗局使公众失去了理性。

失去理智的大众狂热使南海公司的股价迅速飚升,从1720年1月到6月,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路疯涨到,1月3日南海公司股价为128英镑/股,5月2日升至335英镑/股,6月24日上升至1050英镑/股,该公司因此获利得到巨额盈余。

当人们为南海公司股票而狂热的时候,英国还发生了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1720年初南海公司股价迅速上涨,但是要继续推高股价就需要更多的社会资金涌向南海公司,然而此时的英国正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夕,大量的民间企业同样需要筹集资本,于是民间企业开始背着政府偷偷地发行股票。

但是民间企业发行股票会引起股票供给的增加,这样南海公司的股价就将下来,会损害南海公司的利益。

南海事件的影响

南海事件的影响

南海事件的影响南海泡沫事件是近代世界经济史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有必要对其中的经济现象作一分析。

南海泡沫事件中的金融工具创新现象。

南海泡沫事件实际上缘于金融工具创新,它通过债券兑换股票的方式化解债务危机。

这种金融工具创新理论由法国约翰·劳首创。

与同期的英国一样,法国在18世纪20年代政府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困难,30亿利弗尔的国债的兑付压力、货币与资本大量外流、连年歉收和税收减少。

为了化解财政危机,约翰·劳建议允许用国债的票面值来购买一家贸易公司的股票。

由于国债在市场上的价格还不及其面值的一半,所以绝大多数的债券持有人都迫切地想将手中的债券换成公司股票。

相应地,法国公债骤然减少,政府兑付债券的压力减缓。

约翰·劳的金融工具创新理论应用的成功,很快为面临同样债务危机的英国所借鉴,南海公司的发迹与政府债券向公司股票转换的金融创新工具的运用密切相关。

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减缓政府兑付债券的压力,也拓展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企业没有确定的发展前景和业绩支撑,就会形成泡沫。

政府信用的价值作用。

从深层次看,南海公司股票价值的每一次升值都伴随着政府信用的支持。

于1711年创立的南海公司,最初是以发展南大西洋贸易为目的,从事黑奴买卖和海外贸易活动,虽经近10年的经营,但业绩平平。

到1719年,南海公司开始购买政府债券,政府担保在一定时期内国债的年利率为6%;后以公司股票转换政府债券,并接收全部国债,政府则承诺逐年向公司偿还,而且还由下议院和上议院通过政府与公司交易的议案;到后来又发展到国王购买公司股票,南海公司股票价值的大幅度升值,都与上述一系列经营活动是以政府信用为依托分不开的。

这实际上就是经济学上常讲的信用的价值,特别是政府信用为各类市场主体中信用最高的价值的具体体现。

股票发行市场扩容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股票发行市场的容量直接反映的是股票的供需关系,而供需关系又影响股票的价值。

南海泡沫事件分析

南海泡沫事件分析

1南海事件泡沫分析年级: 10金4学号: *************: **专业: 金融二零一三年六月目录一事件回顾二事件成因1.直接原因2.深层原因三事件总结与影响正文一事件回顾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国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它与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郁金香狂热并称为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

英国的“南海股市泡沫”几乎是与法国“密西西比泡沫”同一时期发生的一次大型股票投机活动。

南海公司的幕后操纵者通过运用阴谋诡计来蓄意骗取广大投资者的巨额财富,吹起了一个硕大无比的股市泡沫,然后再将其吹破,留给英国老百姓的只是一个关于财富的传说。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

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机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有待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1711年,牛津名人哈利·耶尔创建了一家公司募集资金投资海外。

尽管英国的私人资本较多,但当时的英国政府却由于同西班牙、荷兰战争的缘故而负债累累,为了清偿总价近1000万英镑的陆军、海军债券和其他一些上市债券,英国政府与南海公司达成了一种用交易来换取经营权的协议,即由南海公司承担约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务,成为英国政府的最大债权人。

这是一个由商人组成的公司,他们连公司名字都没想好,就把这么多的债务背到了自己身上。

于是,这个经过议院批准而成立的公司,新取了南海公司这么一个连他们自己也没听说过的名称。

政府保证他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6%的利率。

为了提供这部分每年相当于60万英镑的利息,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赋予其经营中南美洲一带的贸易特权以及与这些地区进行远洋贸易的垄断权,这个垄断权规定:所有未经准许就进入这个地区进行贸易的船只都会被没收。

船上的货物其价值的1/4归英国政府所有,1/4归告密者所有,另外1/2归南海公司所有。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首先纠正一下,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而不是1649年。

其次,对英格兰银行产生重大影响的应该是“密西西比泡沫事件”,而“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也是通过南海公司泡沫事件间接影响英格兰银行的。

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当时牛淖伯爵成立了南海公司,由那个时代的一些商人给予经济支持(这个公司的正式全称是“促进大不列颇商人在南海及美洲其他地区渔业发展管39公司”)。

公司得到1000万英镑的英国国债支持,年息确保6%,并且垄断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往来。

公司成立不久,有关它生意上的极高的、难以置信的盈利能力的传言四起,当时英国商品可以和秘鲁及墨西哥的金银直接进行以贷易贷交易,而秘鲁和墨西哥的金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而实际情况是,西班牙殖民当局每年只允许一轮英国船只停靠,以四分之一的利润和5%的货物作抵押。

在股票交易所,南海公司股票的表现平平淡谈,价格经常是每个月只有两三个点的波动。

1717年,英格兰国王建议国债可以再次“私有化”。

国家的两个最大金融机构英格兰银行和南海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经过国会的热烈讨论,最后表决允许南海公司更多的负债经营,其年息为5%。

但是,1719年发生在法国的一件事对这个英国公司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极其聪明的叫做约翰•罗的人,在巴黎成立了一家名为“西方协会”的公司,从事北美密西西比州的拓殖开发和往来贸易。

对该公司的投机炒作使得它的股价很快从1719年8月9日的466法郎因升到12月2日的l705法郎。

买家除了法国人外,还有疯狂的外国人,以至于英国公使请求女王陛下的政府采取措施禁止英国资金流人法国证券交易所的“密西西比泡沫”。

密西西比泡沫于1719年12月2日见顶,随后的崩盘引发大量资金回流英国,寻找下一个操作目标。

密西西比事件给英国南海公司股票持有者提供丁一个绝妙机会,他们现在愿意接受英国的全部债务。

1720年1月22日,英国下议院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考虑这个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海事件泡沫分析年级: 10金4学号: 20101810426姓名: 张可专业: 金融二零一三年六月目录一事件回顾二事件成因1.直接原因2.深层原因三事件总结与影响正文一事件回顾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国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它与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郁金香狂热并称为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

英国的“南海股市泡沫”几乎是与法国“密西西比泡沫”同一时期发生的一次大型股票投机活动。

南海公司的幕后操纵者通过运用阴谋诡计来蓄意骗取广大投资者的巨额财富,吹起了一个硕大无比的股市泡沫,然后再将其吹破,留给英国老百姓的只是一个关于财富的传说。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

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机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有待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1711年,牛津名人哈利·耶尔创建了一家公司募集资金投资海外。

尽管英国的私人资本较多,但当时的英国政府却由于同西班牙、荷兰战争的缘故而负债累累,为了清偿总价近1000万英镑的陆军、海军债券和其他一些上市债券,英国政府与南海公司达成了一种用交易来换取经营权的协议,即由南海公司承担约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务,成为英国政府的最大债权人。

这是一个由商人组成的公司,他们连公司名字都没想好,就把这么多的债务背到了自己身上。

于是,这个经过议院批准而成立的公司,新取了南海公司这么一个连他们自己也没听说过的名称。

政府保证他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6%的利率。

为了提供这部分每年相当于60万英镑的利息,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赋予其经营中南美洲一带的贸易特权以及与这些地区进行远洋贸易的垄断权,这个垄断权规定:所有未经准许就进入这个地区进行贸易的船只都会被没收。

船上的货物其价值的1/4归英国政府所有,1/4归告密者所有,另外1/2归南海公司所有。

不过事实上,中南美洲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政府并不允许它的殖民地和外国公司交易。

南海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企图,这就是攫取蕴藏在南美东部海岸的巨大财富。

那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银锭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石马上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

这时,关于西班牙正要放弃智利和秘鲁海岸的四个港口的说法也不胫而走,这就更增强了人们的信心,于是,南海公司的股票在多年间一直十分抢手。

但是,西班牙从来就没有打算让英国利用西班牙在美洲的港口进行自由贸易。

两国谈判的结果只是签订了一个贩奴合同,即西班牙给予英国向其殖民地运送黑人的30年特权,但每年只能运送一次,并且限制了轮船吨位和货舱容积,还规定只能运往墨西哥、秘鲁或智利三处。

另外,西班牙还附加了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即英国要向西班牙交纳25%的利润,其余75%加征5%的税。

这场谈判使得耶尔及其同僚大失所望。

然而,公众对南海公司的信心却没有动摇,因为耶尔宣称,西班牙将允许在第一年增加两艘船运货物;他们还公布了一份夸大其词的清单,似乎是在宣布这些海岸的所有港口和码头都将向英国开放。

但直到1717年,合同中规定的那艘船才开始首航,而仅仅一年之后,这场贸易就因英国和西班牙断交而中止了。

结果南海公司仅被允许从事奴隶贩卖的交易,而且每年只准运送一船,利润还要和西班牙政府分成。

因此,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南海公司可谓业绩平平。

1717年,国王在议会会议上表示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国债。

于是,同年5月20日南海公司和英格兰银行这两家大公司向议会提出了建议。

南海公司提出,他们要以认购或其他方式将其资本存量从1000万增加到1200万,并且表示要求5%的利息,而不是6%。

议会经过一番辩论,最终通过了南海法案,接受了南海公司的建议,并拟由它清偿已到期的安妮9年和安妮10年的4种彩票基金债务,本息共计200万英镑。

这样,南海公司的名字就继续在公众面前频频出现。

虽然南海公司与南美各国的贸易并没有使其增加什么收入,但是,他们却继续兴盛不衰。

他们的股票仍然非常抢手。

董事们被这样的成功所鼓舞,开始考虑扩大影响的新措施。

于是,他们想到了约翰·劳策划的那场曾经使法国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的密西西比阴谋,他们也要在英格兰玩一场同样的游戏。

他们虽然预期到这项计划将以失败告终,但并不想因此而放弃它。

他们自以为聪明过人,不会重蹈覆辙,而是能够无休止地把计划执行下去,并且把信贷这根绳子拉到张力最大的状态,但又不会扯断它。

正当劳的计划如日中天,成千上万的人群涌向甘康普瓦大街,在疯狂的渴望中自我毁灭时,南海公司的董事们把他们支付国债的著名计划摆在了议会面前,于是,在欧洲的这两个著名的国家里,千万双惊喜的眼睛里似乎都充满了一幅金银财宝滚滚而来的景象。

英国开始这场疯狂游戏的时间略迟于法国,但它一陷入其中就再也不能自拔,唯恐落后。

1719年,机会终于来了。

在人们得知法国的约翰·劳是如何解决了法国政府的债务问题之后,就有人向英国政府建议通过类似的方法来解决英国的债务问题。

1720年1月,南海公司向英国政府提出,它打算利用发行股票的方法来减缓国债的压力,愿意向英国支付750万英镑来换取管理英国国债的特权。

1720年1月22日,下院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实施国王演讲中关于公共债务的旨意以及南海公司关于偿还债务的建议。

建议的篇幅很长,分为好几个部分,涉及的国债总值为30981712英镑。

当时的英格兰银行也向英国政府递交了自己相同的建议,南海公司担心这笔债务不会全部落到自己头上,因而在建议中要求在1727年仲夏以前维持5%的安全利率,此后降为4%。

但是,在下院里也有很多议员是英格兰银行的朋友,他们当然希望银行也能从中分享到一部分好处。

于是,下院把南海公司的建议搁置了5天,在这5天里,英格兰银行也拟订了一份计划。

南海公司担心英格兰银行会从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优惠,又对原计划做了一些修改,使它更容易被接受。

其中最主要的改动是把原定7年的国债偿还期修改为4年。

在这场拍卖中,英格兰银行决定不再出高价,而是重新考虑了自己的建议,又送上一份新的计划。

这样,每个公司都提出了两个建议,下院开始辩论了。

为了赢得这场竞争,南海公司向英国国会的主要议员们和英国皇室支付了120万英镑的贿赂。

委员会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项建议。

终于,下院全盘接受了南海公司的第二个建议,并把其余建议作为议案,英国国会把管理非南海公司持有的3100万英镑的国债的特权判给了南海公司。

其实,在2月英国国会刚刚开始辩论是否给予南海公司经营国债的法案的时候,南海公司就已散布谣言说英国的国会很快就要通过他们公司的国债偿付计划。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为了同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南海公司股票的价格飞速上涨。

事实上,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其股票从每股120英镑猛然增加到每股200英镑。

随着下院讨论的进展,还在继续以惊人的速度攀升。

当英国国会在3月21日通过了这项法案的时候,南海公司的股票一下子翻了一番,超过了300英镑。

但出人意料的是,国王批准议案之后,南海股票却下跌了。

4月7日的股价是310英镑,次日跌至290英镑。

虽然董事们已经从这场阴谋中大获其利,但他们仍不甘心眼睁睁地看着股市就此回落,他们立即派出密使,四处游说。

南海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哈里·耶尔和他的伙伴都非常善于把握时机并散布谣言,4月初,他们不断给媒体透露各种各样的几乎全部都是有利的消息。

比如,哈里·耶尔发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南海公司在墨西哥和秘鲁发现了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把英格兰的加工厂送上海岸,数以亿计的金银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

于是,当人们听说西班牙政府已经同意南海公司在秘鲁开辟基地的消息后,社会公众对南海公司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这个谣言促使股市迅速反弹,4月12日,也就是上院通过议案之后的第5天,董事会按照三比一的价格发行100万认购单,社会各界争相购买,使得首次认购总值就超过了200万原始股。

认购单的发售按价格的1/5收取预付金,即按每100英镑收取60英镑预付金计。

数日之内,股价就升到340英镑,认购单的价格也提高了一倍。

为了取得现金、融通债务,继续提高股价,董事会又在4月21日宣布,夏季中期的股息为10%,而且所有的认购单都将被授予相同的权利。

这些决定使大炒家变得更加疯狂。

接着,董事会又以400%的价格发行了第2个100万认购单,而且每股的股价为400英镑,认购者需要立即支付股价1/10的现金。

着了魔似的人们纷纷卷入这场一浪高过一浪的投机,在几个小时之内,竟然在这个价格上卖掉150万份认购单。

这两项举动给南海公司的股票投机打开了大门。

人们期待着南海股票再度出现飞涨的奇迹,纷纷抢购。

南海公司很容易地从这两次认购中筹集到了一大笔资金。

它的第一笔支出就是向贵族、议员和政府官员兑现大约200万英镑已经许诺了的贿赂。

在1720年4月下旬,南海公司承诺所有持有国债的人都可以把尚未兑换的国债年金转换为南海公司的股票。

为了确定需要转换的股票数目,债券持有者可以在4月28日至5月19日向南海公司预约。

当时,对于持有英国国债的人来说,与其按照国债的面值领取固定的年金,还不如转换成南海公司价格不断飞涨的股票。

结果,有52%的短期年金和64%的长期年金被转换成了南海公司的股票。

当时的人们,不分高低贵贱,男女老幼,都深深地卷进这些泡沫之中。

男人们在酒馆和咖啡馆里会见经纪人,女人们也聚集在服饰店和杂货店里大谈股经。

他们虽然并不见得是真心相信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项目,但是却希望通过经纪人的一双妙手,趁机大捞一把。

交易街上拥挤的人群是如此混乱不堪,以至于在同一时间的同一种股票,在街两头的成交价格就能差10%。

在南海泡沫膨胀过程中,英国政府内很多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深陷其中,甚至连国王也积极参与股票投机,他的大臣、议员和上层贵族当然也不甘落后,他们都渴望在这次投机狂潮中发一笔横财。

在政府高官、议员和贵族们的积极参与和大肆鼓吹下,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再次上扬。

1720年5月29日,股价升至500英镑,而这时已有2/3的政府支薪人员购买了南海公司发行的国债。

在5月份整整一个月里,股价一直在不断攀升,28日报价时曾高达550英镑,4天之后,又从550英镑猛增至890英镑。

此时,人们普遍认为股市不会再继续升高了,于是许多人趁机卖出变现。

正要陪同国王去汉诺威的许多贵族和随员也惴惴不安地卖出。

到6月3日,街上已是卖家如云而买家甚寡,股价从890英镑一下子跌到640英镑。

董事们惊呆了,急忙命令代理人买进。

他们的努力成功了,到晚上,人们的信心又开始恢复,股价反弹至750英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