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研究概述
邯郸庙会热议论文
![邯郸庙会热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38dcc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d5.png)
邯郸庙会热议论文引言邯郸庙会是中国北方地区一项古老而重要的传统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观摩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邯郸庙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探讨其历史、文化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历史背景邯郸庙会,始于唐代,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原本是供奉邯郸地区的神灵而设立的宗教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观光、娱乐和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性庙会。
庙会每年定期举办,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和商贩,为当地的经济和旅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化内涵邯郸庙会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庙会上常见的表演和活动包括舞狮、舞龙、曲艺、杂技等,这些活动既可以娱乐众人,又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庙会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展示,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在这里得到了展示和传承。
社会意义邯郸庙会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首先,庙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贩,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餐饮业和商贸业的繁荣。
其次,庙会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庙会也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让不同背景的人们通过共同的活动和交流加深了解和感情。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邯郸庙会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首先,庙会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其次,庙会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和参与,有助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庙会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机。
总结邯郸庙会作为中国北方地区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它不仅是一个集观光、娱乐和商贸于一体的庙会,也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现代社会中,邯郸庙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为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传统庙会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研究——以淮阳太昊陵庙会为例
![传统庙会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研究——以淮阳太昊陵庙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b740287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1b.png)
文化Culture□高雅真窦怡婷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11(下)淮阳太昊陵庙会盛况30形式。
庙会催生了各种庙会产品和集市文化。
除了传统的祭祖大典用的祭祀物品外,各种手工艺品开始出现,如布老虎、泥泥狗、压缩馍、麦芽糖、糖人等,成为游客喜爱的纪念品和特色商品。
进入现代社会,科技对庙会的形式和组织方式产生了影响。
声光电技术和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丰富了庙会文化展现形式。
淮阳太昊陵庙会蕴含的文化村落文化伏羲氏起源之地在甘肃天水,后长眠在淮阳,形成了两个相似而又不同的文化:天水伏羲文化和淮阳伏羲文化。
淮阳伏羲文化的发源和形成涉及了群众的参与、地域周围环境、神话和民间传说等多个层面。
太昊陵庙会紧密联系周边村落,久而久之,庙会内容和建筑物与村落人文形成联结。
伏羲女娲的传说通过口述历史、故事和传统歌曲传承,成为村落文化的一部分,促进了伏羲文化与庙会的演变与发展。
同时,伏羲文化反过来也影响了庙会周边村落的生活和习俗,如布老虎、泥泥狗等的制作成为村落经济的一部分,如庞庄村以“布老虎”产业带动经济,陈楼、金庄等村庄的村民以制作泥泥狗和布老虎为业。
这既保护了当地的手工艺传统,同时也为村落居民提供了经济收入,促使伏羲文化在当地得以传承。
伏羲文化淮阳太昊陵庙会是以人文始祖伏羲为主要对象的祭祀活动。
淮阳太昊陵以伏羲所创八卦数理建造,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
庙会中的“担经条”舞蹈是颂扬伏羲、女娲繁衍人类功德的古老祭祖形式。
“拴娃娃”习俗中,香客们为了祈求降子,除了祭拜人祖伏羲庇护,也会购买一些泥娃娃带回家。
驰名中外的泥泥狗,作为镇墓的祭祀物品,是由一些远古圣灵的形象高度抽象而成,色彩鲜艳,造型独特,是祈求子孙繁衍的灵物。
图腾文化伏羲创造龙图腾作为部落的象征,推动华夏文明的形成,开人类文明的先河。
最初,伏羲以“人首蛇身”为形象,融合了各部落图腾元素,将蛇作为原始部落图腾,进而发展成为龙的形象。
炎黄子孙尊崇龙,与对太昊伏羲的崇拜和祭祀密切相关。
甘肃会宁县苏堡村梁洛寺庙会研究
![甘肃会宁县苏堡村梁洛寺庙会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29533e8d0d233d4b14e6967.png)
甘肃会宁县苏堡村梁洛寺庙会研究关于“庙会”,《辞海》的解释是“俗于一定日期,假庙宇为贸易市场,贾贩汇集,谓之庙会。
”(1)吉发涵在《庙会的由来及其发展演变》中指出“它(指庙会)是依托宗教祭祀庆典节日等时间,在佛寺道观及其附近,集游艺、商贸、宗教于一体,群众广泛参加,延续多天的大型综合性民间活动。
”我国庙会历史非常久远,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独具特色的活动形式,寄托了不同民众群体的美好向往和心理期待,反映民众的信仰、心理、文化、民俗等内容。
作为一种信仰及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选题以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省会宁县土门岘乡苏堡村苏堡社梁洛寺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历史风俗,以田野调查为手段,结合历史文献、碑文石刻等全面系统考察以梁洛寺为代表的西北农村庙会的历史与现状。
所用理论以宗教学知识为背景,参考借鉴邻近相关学科理论方法进行研究。
苏堡社梁洛寺信仰结构以三代爷、四代爷、显神爷和土地爷为主,选题探讨了苏堡社梁洛寺庙会的三代爷、四代爷、显神爷、土地爷及其它信仰形成的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分析了梁洛寺庙会出行、烧马、开戏、烟火、祈福、烧戏、求雨、念庙、赌咒、娱乐、超度、打整、求学、禳病等仪式特点以及相关仪式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圣俗表现。
解读苏堡社梁洛寺信仰结构、社会功能、本质内涵及其与邻近苏堡村郭家集社二龙山庙会的关系等。
苏堡社梁洛寺从功能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乡村历史发展的集体记忆,二是民众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三是行为规范群体整合的体现;从本质内涵来看,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道教佛教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二是宗教观念与节庆作息的结合,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方式的联姻,四是神灵作用与群体需要的流变。
同时,从苏堡社梁洛寺与邻近郭家集二龙山庙会关系来看,具有等级有别、性质相同等特点。
凡此种种,对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
山西庙会研究综述
![山西庙会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189d94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13.png)
山西庙会研究综述山西是中国庙会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庙会作为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不仅反映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也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
本文将对山西庙会进行研究综述,探讨其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和现状发展,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山西庙会的历史渊源山西庙会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山西自古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庙会文化在此地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据考证,山西庙会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庙会多以祭祀活动为主,以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初衷。
随着历史的变迁,庙会逐渐演变为集观赏、娱乐、商贸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成为山西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山西的庙会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宗教信仰的影响,庙会逐渐增加了宗教祭祀和巡游活动,如佛教的佛诞节庙会、道教的三会、五庙会等,这些宗教性庙会成为山西庙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庙会还承载了当地社会的商贸活动和民俗表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西庙会文化体系。
二、山西庙会的地域特色山西庙会因地制宜,各具风情,地域特色鲜明。
在山西的不同地区,庙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每个地方的庙会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晋中的平遥庙会、晋城的太阳庙会、临汾的岳阳庙会等。
平遥庙会是山西最著名的庙会之一,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享有“中国古城建筑博物馆”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誉。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五至初八,平遥古城内外的庙堂神祠和街巷巷口都聚集了大量的参展、观展者,举行各种庙会活动。
平遥庙会的“大士爷”游行更是庙会上的一大特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太阳庙会是晋城地区的特色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都会举办盛大的太阳庙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贩前来参加。
庙会期间,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民俗表演以及商品交易活动,形成了集祭祀、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
清至民国东北地区庙会研究
![清至民国东北地区庙会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04f93e5102de2bd96058881.png)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Vo . 1 No. 12 , 3
J OURNAL OF HENYANG S UNI VERS TY I
J n. 2009 u
文章编号 :1 0 —2 5 20 )30 7 —4 0 892 (0 9 0 —0 60
一
宋 、 、 元时期为缓和民族矛盾 , 辽 金、 统治阶级 大力提倡宗教。他们对宗教的看法是 : 修好一座 庙, 胜养十万兵。今锦州古塔区大广济寺 , 为辽道
宗清宁年 间建造。明朝末 年, 喇嘛教借助清政权
的兴起而迅速发展 , 喇嘛教各派在 明末经辽西蒙 古族居住地进入辽东。朝阳佑顺寺就是著名的喇
活动 。 东北 地 区 的盂 兰 盆 会 和 全 国 的 盂 兰 盆 会 一
不仅是各种地区同一种庙会举办 的频繁 , 就 是 一个地 区根 据不 同的节俗 , 举办 不 同种庙会 。 也 据 日伪时期一份统计 , 当时东北遍 布各地 的庙会 中, 娘娘庙会会址就有 20处。以黑龙江宁古塔 6 地区就能说明, 在清代东北 同一地 区有着各种各
关 键 词 :清至 民国;东北地 区;庙会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K 0 27
庙会是一种 以某个庙宇为依托 , 在规定 的 日
期里公开举行的群体性活动。这种活动总是以祭 祀神灵为 中心 , 并伴 有商业贸易、 文艺表演 、 闲 休
娱乐等多种形式。庙会的起源应追溯到上古的祭 祀 。上 古之 时 ,庙 ” 指帝 王 、 族祭 祀祖 先 的处 “ 是 贵
嘛教 寺 院 。
、
东北 庙会的形成和发展
东 北庙 会 的迅 速发展 是 在清 至 民国时期 。由
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文化 庙会文化介绍 (2)
![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文化 庙会文化介绍 (2)](https://img.taocdn.com/s3/m/2b47de4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a.png)
例如竞技武术异化得像 西方“体操”一样, 严重妨 碍了民族传统体育de发 展和对自身de认同.
另外由于受到场地de限制, 对 表演套路de编排、裁剪、人员 安排等方面de改变也导致狮舞 失去了古朴、原始和自然de味 道.
第三部分
传统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 分.三种狮头,不仅颜色、装饰不同,而且 舞法根据三者de性格而异.
第二部分
北狮 北狮重写形
主要表现狮子de习性,其中不乏猫科动物“憨态可掬”de生活形象.
流行长江以北
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 较为流行,其造型、结 构、色彩、装饰和表 演以模仿狮子为主.
写实为基础
在庙会上,有不少民俗活动,诸如:摸石猴、窝风桥打金 钱眼等.在白云观庙门内de弧形石雕下方,有一石猴浮 雕,老百姓认为摸一下石猴可以去病消灾、延年益寿, 于是竞相触摸;
窝风桥下de桥洞里吊着一枚大铜钱,铜钱孔中有一只 小铜钟,上书“钟响兆福”四字,你若是能用手中de硬 币投中铜钟,就能心想事成,这两项是庙会上最热闹de 活动
舞狮历史起源
醒/狮/闹/中/华/龙/狮/舞/天/下
第一部分
狮舞 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
子”
狮舞是中华各族民间舞蹈之一,多在年 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民族 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 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 害、求吉纳福de美好意愿.
狮舞是中国优秀 de民族传统艺术, 每逢元宵佳节或 集会庆典,民间都 以狮舞来助兴.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同时,这一时期de道教也 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de生存竞争,出现 了名目繁多de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 道场等等.
北魏时期 佛 事
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调查与研究
![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调查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5801cc30b1c59eef9c7b44b.png)
85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调查与研究作者简介:张玥,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调查与研究张玥(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4)摘要:庙会作为传统社会休闲生活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庙会的举办,使乡民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在庙会上,乡民进行一些物品的交换活动,极大丰富了乡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同时,庙会还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乡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繁峙县 三月十五 庙会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085-02庙会顾名思义是以庙作为载体的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庙的宗教影响在其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小。
毫无疑问,庙会的发源都是以庙为中心的。
繁峙县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寺庙,几乎每村一庙,有“无庙不成村”之说。
最出名的有正觉寺、公主寺、岩山寺和蓝若寺。
有人说过,不了解寺庙,就不能算真正了解了繁峙。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曾说:“对中国的任何事情都很难进行可靠的概括。
不过,如果还有什么事情的概括比其他的事情都可靠一点的话,那就是这个帝国乡村庙宇的普遍性。
”因此,庙会也遍布全县。
时间以三月和六月居多。
一、初识繁峙繁峙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山西省忻州市。
北靠“五岳之一”的恒山,与应县、浑源县相接,南依“五台山”,东临河北阜平与灵丘,西邻代县。
始建于春秋时期,历史悠久。
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得名,原名“繁畤”。
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繁峙县,讹“畤”为“峙”。
关于繁峙名称的由来,明朝于慎行《迁城记》中记载:“繁峙,雁门塞下邑也。
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故曰繁峙。
”二、三月十五庙会的由来少年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家族的兴旺也常常寄托在青少年的身上。
小孩子们总是大人的关注点所在。
因此,在繁畤县普遍的信仰便是“奶奶”。
“奶奶”的功能极多,从出生到十二岁的小孩子都被“奶奶”掌管着,还包括求子。
直到现在,茨沟营的碧霞祠即奶奶庙仍然香火不断,据说只要求子的人用红头绳在“奶奶”怀里的娃娃上拴一下,便能求啥得啥。
甘肃省环县的庙会文化研究
![甘肃省环县的庙会文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696927859eef8c75ebfb35f.png)
环
2. 导致边镇军队战斗力衰弱 半属军储。边率冻馁,不保朝夕”。
县
由于边将队伍的腐化,再加 一些深受压迫的士卒与贫穷的边
的
上边将对普通士兵的剥削,边镇 民“或因饥馑困饿,或因官司剥削, 士兵过着“边率冻馁,不保朝夕” 或因失事避罪,故投彼中以离此
庙
的日子。缺乏军事训练,军队战 患”。而邻近的漠南丰州滩地区,
才官吏多方剥削”,造成边境百 腐败有很大关系。嘉靖后期,政治 地那独具特色的人文气息和民俗
姓多“困窘无仓廪积蓄之富”。 腐败导致民不聊生,大量边民逃往 传统。
在明蒙关系的不断恶化下,边疆 邻近的漠南丰州滩地区,为当地农
甘肃风俗文化最深厚的地方
战事频繁,迫使边民不能正常从 业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 在陇东,而陇东风俗最厚重的地
发的影响
(1.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 交错,西南与宁夏固原县接壤。
嘉靖朝的政治腐败,产生了 2.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当地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环县的
41
纸 贵
风俗习惯别具一格,其庙会文化 好的兆头。
支 撑。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作 为 陇 剧
更是汇集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
1. 唱戏敬神
阳县 28 座,环县 12 座,宁州 14 神祈福兼以自娱的最主要的文化 声声,香烟缭绕,热闹非凡。每
座。”所祀之神除了城隍、土地、 娱乐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在各 到庙会之时,各地商贩闻讯前来,
孔子、关公、菩萨、三皇、龙王、 种社火表演形式背后,蕴藏的是 摆摊设点,百货麇集,“清汤羊肉、
显圣等儒、道、佛诸神,还有周祖、 祀神祈福、驱邪免灾的民俗文化 腊汁猪肉、饸烙面、麻糖、油糕、
事农业生产,出现了“塞下多畏 的生产技术。其间,俺答汗采取积 方是庆阳。环县又是庆阳风俗文
山西庙会研究综述
![山西庙会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8ab52ba227916888586d713.png)
83作者简介:张慧慧,河北大学历史学院2018级中国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学。
山西庙会研究综述山西庙会研究综述张慧慧(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摘要:随着社会史的兴起,历史学家从研究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开始转向对人民群众的研究,他们开始把研究的视角更多的放在普通百姓的身上。
庙会是一种从远古时代延续到今天的活动,由于人们参与的广泛性,庙会内容的丰富性,使得庙会受到了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家等的广泛关注。
山西庙会存在时间源远,数量较多,很多研究者对当地庙会的特征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但是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民国时期庙会的研究较少,对庙会上交易的物资、产品与人们主要购买物资的类型、种类等缺乏研究,并对山西的庙会缺乏整体性的研究,对庙会中体现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也缺乏有效的探讨。
关键词:近现代 山西地区 庙会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083-02庙会的历史非常悠久,它起源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在汉魏唐宋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明清时期到达了顶峰。
庙会也从一种原始的宗教活动慢慢转向为一种社会活动,庙会的主要内容从原来的祭祀转变为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庙会也从娱神转向了娱人。
庙会是涵盖了思想、文化、经济、祭祀、娱乐、沟通等的多功能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来说,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人们可以在庙会上进行交易、加强互动、休闲娱乐、购买物资等。
此外,庙会也能对某一地区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反映。
因为不同地区的庙会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这些不同的特点我们能看出每个地方的发展情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
山西属于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带,通过对山西地区的庙会活动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该地区乡村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庙会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也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到村与村之间如何通过庙会来加强彼此之间的互动,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络和沟通,以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等。
关于庙会的知识
![关于庙会的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ee6286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1.png)
关于庙会的知识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汉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传统民俗活动,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宗教、文化和商业传统中。
庙会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的地庙宗教活动密切相关,主要围绕着庙宇或祠堂在其宗教节日或特定日期举行,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和世俗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大型集体活动。
庙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以及道教的形成阶段,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庙会达到了鼎盛状态,成为了集宗教祭祀、商贸交易、娱乐游玩于一体的大众文化节日。
庙会的具体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1. 宗教祭祀活动:如拜佛烧香、道教斋醮、祭祖敬神等。
2. 商业集市:商贩云集,售卖各类商品,包括手工艺品、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3. 娱乐项目:如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传统表演艺术,以及现代舞台剧目和游艺设施。
4. 文化展览:如传统手工艺展示、民俗文化讲座、书画展览、摄影展等。
5.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许多庙会活动本身就是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庙会的形式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艺术和技艺。
在中国各地,庙会的举办时间各有不同,既有固定日期的,如春节期间、元宵节、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等,也有因地方神祇生日或其他特殊纪念日而举行的。
比如佛山祖庙庙会、火宫殿庙会、临潼古庙会等,都是各具地方特色和悠久历史的庙会代表。
总之,庙会是中国民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也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和民间文化艺术,同时也是人们社交互动、商业交易的重要场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于庙会的简介
![关于庙会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3733a3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d.png)
关于庙会的简介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
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
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
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
民间的庙会有自己的核心特征,即在经济技术方面是百货交易;在社会组织方面是“社”或“会”;在意识形成方面是礼神娱神。
这便是我国庙会能够长期传承的经济基础和民俗惯制。
庙会是把寺庙的节日变成了地方性的节日,把宗教的节日变成了世俗的节日。
所以,那些独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动、非宗教性的娱乐休息活动及集市活动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庙会。
因此,与其说庙会是宗教活动倒不如说庙会是地方性民众节日活动,更能准确地反映庙会的本质属性。
所以说准确地讲这种多内涵型庙会可称为节日型庙会。
庙会还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文艺娱乐等诸多方面。
这是由各地的历史地理物质条件、民俗传统和人们的审美标准决定的。
各地的庙会又各有其特点,在几个方面各有所侧重,这就形成了各种庙会互不相同的生活美,但都分别表现了当时当地条件下人们认为是
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徐州地方庙会的主要功能研究
![徐州地方庙会的主要功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2fdaf3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8.png)
人员应该高度重视墙体节能技术的设计。
墙体节能技术主要体现在建筑物内保温和外保温的效果上,将节能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就需要在墙体表面添加保温材料,选择优质的保温材料是确保保温性能的关键。
墙体内的保温材料不受自然因素的侵害,安装简单、效果好;墙体外的保温材料可以减少紫外线辐射对建筑物产生的危害。
4.2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的发展要求和前景①发展要求。
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实施,企业内部应该根据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为了满足制度体系有效开展,还应该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对施工过程以及节能技术的应用进行严格地控制。
另外,管理部门还应该做好质量检查报告,为工民建节能技术的实施提供有效的质量保障。
其次,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在进行节能技术施工时,还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节能技术产生的影响,根据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天气完成施工建设。
最后,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选用优质的建设材料,保障节能施工技术与设计规范相一致。
②发展前景。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保障建筑行业的发展能够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施工人员必须掌握牢固的节能施工工作技术。
面对节能技术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应该加大节能技术的宣传力度,完善节能技术的设计标准,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借助政府手段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节能技术的顺利开展。
另外,还应该加大节能技术的研究力度,保障节能技术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
最后,相关部门还会加大节能技术的投入资金,资金是技术发展的基本保障,全社会越来越重视节能技术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是大势所趋。
5结束语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严重,节能技术的产生有效地缓解了全球资源紧张等问题,在经济发展方面占据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近几年,建筑行业突飞猛进,快速发展必然面临着大量能源的消耗,为了保障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能源节约工作,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节能型建筑是节约型社会发展的产物,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不仅可以确保建筑行业经济快速发展,还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家乡传统庙会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庙会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0c9307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8.png)
家乡传统庙会调查报告一、引言家乡传统庙会是一项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活动。
本次调查报告旨在全面了解庙会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参与者和对社区的影响。
通过这份报告,希望能够传达庙会对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庙会活动提供建议。
二、庙会的历史背景庙会,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庙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周朝。
起初,庙会是以祭祀神明、祈求丰收为目的的宗教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会逐渐演变为人们欢聚一堂,举办各种娱乐和交易活动的重要场所。
三、庙会的组织形式1. 时间和地点:庙会通常在每年农历的某个特定日期举办,为期一周。
地点一般设在庙宇附近的空地或广场。
2. 布置与设施:庙会的入口会装饰成华丽的门楼,内部会设有不同摊位的布局,如美食摊位、工艺品摊位等。
还会有一些设施,如舞台、儿童游乐区等。
3. 组织者:庙会的组织一般由当地庙宇的管理者和社区居民共同承担,他们负责筹备、安排各种活动,确保庙会的顺利进行。
四、庙会的活动内容1. 祭祀仪式:庙会的第一天通常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人们向神明祈求健康和好运。
2. 表演节目:庙会期间会有丰富多彩的表演,如舞狮、舞龙、杂技和传统歌舞等,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 游戏和娱乐:庙会上设有各类游戏摊位,如射击、投掷等,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小朋友的参与。
4. 美食和特产:庙会是一个美食的天堂,摊位上出售各种传统美食和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如糖画、年糕等。
五、参与者的身份和动机1. 居民:庙会是家乡人民重要的娱乐活动,居民们可以在庙会上放松身心,与亲朋好友共享欢乐时光。
2. 游客: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和体验,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庙会是他们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六、庙会对社区的影响1. 经济影响:庙会期间,各种商贩可以借此良机提高销售额,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 社交影响:庙会提供了人们相聚的机会,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进了社区的凝聚力。
甘肃省环县的庙会文化研究
![甘肃省环县的庙会文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8d5a52008a1284ac85043ec.png)
甘肃省环县的庙会文化研究庙会是一种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的传统民间风俗活动。
民俗创造、实践和传承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以不同的方式顽强地延续着,其不竭的动力正是来自于广大民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
甘肃省环县这片土地,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庙会文化,从各个方面体现着当地那独具特色的人文气息和民俗传统。
甘肃风俗文化最深厚的地方在陇东,而陇东风俗最厚重的地方是庆阳。
环县又是庆阳风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东邻华池县,东南与庆阳县马岭、土桥接界,南与镇原县殷家城、三岔、方山交错,西南与宁夏固原县接壤。
当地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环县的风俗习惯别具一格,其庙会文化更是汇集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
一、环县的主要庙会及活动内容庙会,又称“节场”,庙会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多神论的国家,南北各地农村神多,供奉神灵菩萨的庙宇也多。
而在这种背景之下,庙会这一种风俗伴随着宗教兴起,然后又依托各地佛教、道教的寺院进行传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形成各地区自己的特色。
(一)环县的主要庙会庙会酬神,古名“报赛”,俗语曰“过会”。
庆阳旧俗,三教兴盛,坛、庙、寺、观遍地,据嘉靖《庆阳府志》记载:“庆阳县28座,环县12座,宁州14座。
”所祀之神除了城隍、土地、孔子、关公、菩萨、三皇、龙王、显圣等儒、道、佛诸神,还有周祖、孙思邈、范仲淹、狄仁杰等历史人物。
庙会多在农闲时间定期举行,集祀神、娱乐、民间贸易于一体,成为环县民间重要的社会民俗活动之一。
环县影响较大的庙会有:环县兴隆山(东老爷山)庙会、环县宋塔庙会。
(二)环县庙会主要活动内容庙会一般以民间祭祀活动的“社祠”为单位轮办或联办,由“会长”主持庙会一切事务,如请秦腔班社、祀神、管理香火钱等。
每年的庙会都会在正会日的前三到五天开始,全员参与,共同在这样的活动中奉上自己虔诚的祝福,许下自己的心愿以求得一个好的兆头。
1.唱戏敬神唱戏必先唱神,神戏的内容多为降吉赐福,并且不能触犯神的忌讳,如老爷庙不能唱“走麦城”,显圣庙不能唱“逃国”等。
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调查与研究
![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调查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242e0b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9.png)
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调查与研究繁峙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繁峙县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士前来朝拜参观。
本次调查与研究将对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历史渊源、传统文化以及影响力,推广和传承优秀文化。
一、历史渊源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传始于唐代。
相传,当年因为繁峙县的一位名叫裴昭的居民梦中神告诉他要建庙祭祀,于是裴昭便在当地集资建立了一座神祠,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便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一活动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三月十五庙会。
庙会以祭祀神灵为主要内容,兼具物质交流和文化沟通等多种功能,成为繁峙县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二、传统文化三月十五庙会是繁峙县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一天,信士们会从各地前来繁峙县参加庙会,他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香烛鲜花,虔诚地向神灵祈福祭拜。
庙会上还有各种民俗表演和展览活动,如舞狮、舞龙、地方戏曲等,吸引了众多游客观赏。
庙会上还有各种地方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摊位,丰富多彩的产品和技艺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购买。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展示了繁峙县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了当地的优秀文化传统,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社会影响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庙会活动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刺激。
每年庙会期间,当地商家纷纷推出打折促销活动,各种小吃摊位和手工艺品摊位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增加了当地的商业流通。
庙会活动加强了地方交流与合作。
庙会期间,不仅有来自各地的信士前来参加,还有各地商家和手艺人也前来参展,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庙会活动也通过吸引游客和传媒的关注,为繁峙县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提升了县域的文化软实力,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问题与展望虽然繁峙县的三月十五庙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调查与研究
![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调查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693eb0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3.png)
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调查与研究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是繁峙县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庙会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宋代,是繁峙县乃至整个山西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本次调查与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三月十五庙会的历史渊源、组织形式、民俗习惯、现状与问题等方面,并对如何传承和发扬三月十五庙会的文化价值进行思考和研究。
一、历史渊源三月十五庙会是繁峙县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由于历史悠久,其渊源已不可考。
据当地老一辈人口述,庙会始于宋代,当时是为了纪念当地牺牲在战争中的士兵而设立,后来逐渐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民俗活动。
民间传说,每逢三月十五日,当地神灵聚集于繁峙县城,保佑百姓平安,因此庙会通常选在这一天举行。
二、组织形式三月十五庙会的组织形式较为独特。
庙会除了传统文化活动外,还有大量商业活动,形成了集观光、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庙会文化。
庙会期间,当地集市将迎来大批的游客和商贩,让原本寂静的繁峙县城充满了欢声笑语和人声鼎沸的气氛。
三、民俗习惯在三月十五庙会期间,除了商业活动外,还存在大量的民间文化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神像游行"与"拜神活动"。
每年庙会期间,庙会组委会会请来本地的高僧大德,率领民众在县城内巡游,为当地居民祈福。
巡游队伍中,除了僧侣之外,还有大量的戏班子、魔术师等娱乐队伍,使得巡游更加精彩。
同时,庙会期间还有大量的民俗表演活动,如龙舞、杂技、武术等,增加了庙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四、现状与问题三月十五庙会作为繁峙县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其规模和影响力已经逐渐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然而,庙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庙会的商业化越来越明显,一些商贩将其占为商业的机会,导致当地原本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沦为商业的工具。
其次,庙会的组织和管理也存在问题。
尽管每年庙会将吸引大批的游客和商贩,但庙会的管理组织却没有足够的规划和管理,导致了场地混乱和安全隐患。
最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也需要关注。
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调查与研究
![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调查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64660b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0.png)
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调查与研究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是繁峙县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在繁峙县城举行。
庙会始于唐代,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千年之久。
庙会的举办地点是繁峙县城焦家山庙,是当地最大的一座庙宇,也是举办庙会的重要场所。
庙会期间,广大乡亲前来祭祀,观光旅游者络绎不绝,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传承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宗教文化,是一个展示繁峙县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平台,深受人们喜爱。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庙会活动、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希望能够为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历史渊源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唐代。
据史料记载,繁峙县由于地处关中,南北交通要道,早在唐代就有了繁荣的庙会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逐渐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成为繁峙县乃至整个山西省的一张文化名片。
庙会的举办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二、庙会活动庙会活动是庙会的核心内容,也是吸引人们前来参与和观赏的重要原因。
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的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有祭祀仪式、民俗表演、手工艺品展销、美食品尝等环节。
祭祀仪式是庙会的主要活动之一,由当地僧侣主持,以祈求平安、丰收和风调雨顺。
民俗表演则包括舞龙舞狮、地秧歌、大鼓表演等,展现了繁峙县独特的民俗文化。
手工艺品展销是庙会上的一大亮点,各种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深受游客喜爱。
美食品尝也是庙会上的一大乐趣,各种地方特色小吃应有尽有,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享受。
三、宗教信仰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是当地民众信仰的重要祭祀活动。
在庙会当天,当地的信众会纷纷前来焦家山庙祭拜,供奉神灵,祈求平安吉祥。
随着社会的发展,庙会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既有宗教意义又有娱乐性质的文化盛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这一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庙会活动的管理和保护,扶持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庙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调查与研究
![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调查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e02cc5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2.png)
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调查与研究繁峙县是山西省一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县城,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的地方。
每到三月十五这一天,繁峙县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当地人前来观赏。
庙会上有各种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展示和美食摊位,是一个集观光、购物和娱乐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
本文将对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进行调查与研究,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一、庙会的历史渊源繁峙县的三月十五庙会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祭神活动。
据《繁峙县志》记载,繁峙县三月十五庙会最早是为了祭祀城隍而举办的。
城隍是中国传统宗教中的一个神祇,被认为是城市的守护神,有着保护百姓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每年三月十五这一天,繁峙县的百姓们都会前来城隍庙参拜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后来,庙会逐渐演变成为了集市,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商贩和游客前来交易和观光。
如今,三月十五庙会已经成为了繁峙县的一大特色,吸引着大量游客和商家前来参与。
二、庙会的主要活动内容繁峙县的三月十五庙会包含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和传统手工艺品展示,给游客带来了很多乐趣和惊喜。
在庙会上,可以欣赏到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踩高跷、杂耍等。
这些表演形式古老而独特,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庙会上还有各种手工艺品展示和销售,如剪纸、面人、木偶、刺绣等。
这些手工艺品大多由当地手艺人亲手制作,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庙会还有各种美食摊位,供应当地特色小吃和农副产品,可以品尝到地道的繁峙美食,满足味蕾的享受。
三、庙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繁峙县的三月十五庙会不仅是一场民俗文化活动,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庙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家前来参与,为当地的旅游业和商贸业带来了不少的收益。
据统计,每年的庙会期间,繁峙县的客流量能够增长数倍,商家的销售额也会大幅提升,为当地的居民创造了不少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
庙会类型研究概述_韩同春 (1)
![庙会类型研究概述_韩同春 (1)](https://img.taocdn.com/s3/m/965ab1412b160b4e767fcf14.png)
收稿日期 :2009 -12 -05 ①杜赞奇在这里所使用的 “宗教 ” 一词 , 既包括基督教 , 也包括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内容 , 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 。
· 80·
本活动受 来自庄 外 的主 导 , 为 跨村 界的 纵 向或横向联合组织 , 可能与市场 体系相符 , 也可能不相符合 ;可能有严格的 等级关系 , 也可能是 无领导 中 心 , 只是 同 类团 体之 间 的松散的 横向联 合 。 第 三种 类 型的 组织 规 模与村 界相 符 , 在 晚清 时期 , 许多 村庄 除 以村庙为 中心的 宗 教之 外 , 再 没有 其他 全 村性的组 织 。 所有 的村 民自 然 而然 地被 包 括在第三 类宗教 组 织之 中 , 而 非本 村人 则 被排斥在 该组织 之 外 。 其组 织 原则 带有 强 制性 。 第 四 种 类 型 的 宗 教 组 织兼 具 第 二 、 第三 种 组织 的 特 点 。 如 第 二 种类 型 那 样 , 其组织 范围 超乎 村 界 ;同时 , 像第 三种 类 型那样 , 全 体村 民被 作为一 个整 体 (被 强 制 )参加 所有 活动 。 村 公会被 视为 该组 织 的一个分 支 , 负责 全村 的活 动 并同 上级 联 系 。[ 2] 杜赞奇这种对乡 村宗教组 织的划分 方 法是 与 他把 宗 教 的 等 级 制 度 、 联 系 网 络 、 信仰 、 教义及 仪式 看作 是构 成 权力 的文 化 网络的 重要 因素 有 关 , 因此 他认 为 , 按 照 组织规模和 联合 原则 划分 乡村 宗教 类型 比 按照宗教 的功能 分 类更 为合 理 , 因 为不 同 类型的 宗 教 组 织 代表 了 不 同 的 关系 网 络 , 所以 , 它对各种作用的反应亦不相同 。
岳永 逸 在 其 博 士 论 文 《庙 会 的 生 产 ———当代河北 赵 县 梨 区 庙 会 的 田 野 考 察 》 中以庙会 的发生 地 点 、 规模 的 大小 和对 乡 村生活的影 响及其互相之间的关系为标准 , 把乡村庙会分为 “家中过 会 ”、 “村落型 庙 会 ” 和 “跨 村 落 型 庙 会 ” 。 他 发 现 , 在 河 北赵县范庄 的一 些村 落型 庙会 有与 其他 庙 会 “互串过 会 ” 的 现象 , 与其 他村 落庙 会 具有互相 往来的 礼 仪传 统 , 如 水祠 娘娘 庙 会 。 还有位于 九龙 口这 样的 跨 村落 型的 铁 佛寺庙会 , 可 以发 现他 们的 组 织及 其仪 式 活动超出村落 。[ 9]
中国的庙会和民俗文化研究
![中国的庙会和民俗文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7e0eae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d.png)
中国的庙会和民俗文化研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时间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其中,庙会是中国传统民俗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形式。
庙会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庙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风情。
庙会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教活动,是当时民间与宗教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庙会习俗的形成,与民俗信仰有关。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对天地万物都有一定的敬畏之心,认为家里的祖宗有神佛护佑,因此会有建立祠堂、庙宇、道观和寺院等形式来供奉神佛、祖宗和先贤,求庇佑平安、福寿安康。
而庙会则是为了祭祀完成后的集体娱乐和宗教仪式。
庙会内容丰富,有祭祀活动、游乐活动和商业贸易,一些大型的庙会还会有演义会、武术表演、花灯展示等等。
不同的地方,庙会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江南一带的庙会,以苏州天平山庙会最有名。
这是一场规模庞大的祈祷、娱乐和商业盛事,被誉为“江南第一庙会”。
庙会期间,天平山就会变成一片热闹的集市,来自各地的人们涌入祭祀、观灯、逛庙会和观赏舞狮表演。
相比之下,北京的庙会则主要体现了北京华北地区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人文遗产。
庙会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形式的文化体现,它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经济意义。
庙会期间,大量的舞狮、演义、灯彩等手工艺品,以及小吃等食品,都成为庙会商贸的内容。
很多企业和商家也会在庙会期间进行宣传、推广和促销。
此外,庙会还直接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游客前来体验庙会文化和风情。
如何研究庙会和民俗文化,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学术角度出发,庙会和民俗文化研究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
首先,需要深入探讨庙会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特点,分析不同庙会的形成原因和社会背景。
其次,要研究庙会的文艺表现和节庆语言,探索庙会文化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同时,也需要从社会学、文化心理学、经济学等不同角度对庙会进行研究,以全面挖掘庙会和民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文化魅力。
总之,庙会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发展历程中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庙会研究概述
【摘要】庙会是在特定宗教场所举行的宗教活动,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俗。
本文就庙会的定义、特征、起源、类型及功能等做了简单的探究。
我们可以看到:庙会作为民众的一种活动,折射出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互动关系;还反映了庙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娱乐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传统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活动。
【关键词】庙会;起源;类型;功能
庙会是依附于特定宗教场所的宗教活动而发展起来的集宗教祭祀、娱乐游艺和商贸交易于一体的民俗活动。
《辞源》对其的解释为:“旧时在寺庙内或附近的定期集市。
也称庙市”。
以上关于“庙会”的论述均体现其两个最基本特征,即“庙”与“集市”。
在民间口语中,庙会还可以进一步简称为“庙”和“会”两个单字,比如民间俗称的“逛庙”、“赶庙”、“赶会”,等等。
段柄仁在《庙会》一书中则直接称:“庙会是以集市形式出现。
”因此,庙会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宗教繁荣,寺庙广建,而且宗教活动日益丰富多彩;二是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商业活动增加,城镇墟集增加。
关于庙会的起源,曹荣、华智亚所著《民间庙会》作如下阐述:庙会源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祭祀,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以及道教的发展而发展;佛、道两教为传播本教,争相修建寺观,每遇宗教节日,就以寺观为中心,开展规模宏大的祭祀和庆祝活动,平日也千方百计开展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以此吸引信众,扩大影响;在佛、道二教的影响下,各地的民间信仰得以发展,围绕各类信仰开展的宗教活动随之增加,民间庙会由此日益兴盛。
段柄仁在《庙会》一书中认为,庙会的出现始于辽代,元代为盛节,明代则以庙市的形式普遍兴起,清代出现的有准确记载的北京庙会是元开庙的白云观;期间经历六百多年,庙会的称谓、形式和内容都在演变,它是在商业不发达、缺少娱乐场所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现代文明兴盛,传统庙会将走向衰败。
庙会的类型有定期庙会和节日庙会,在城乡普遍存在。
作为民众的盛大节日活动,它体现出了休闲娱乐、商业贸易、社区整和等实用功能,亦可反映基层社会各种文化、经济、政治及社会的互动关系。
赵世瑜的论文结集《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对此作了详尽论述,可以说是庙会研究的典范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其中,《中国传统庙会的狂欢精神》一文通过对传统庙会的原始性、全民性、反规范性等特征的描述,对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作了深入透视,认为这种“狂欢”虽然表面上具有破坏性和颠覆性,但从深层次看,其在传统社会起着调节器的作用。
《庙会与明清以来的城乡关系》一文内容丰富,关于庙会的商业功能,赵氏认为庙会起着商品交流的作用,从地域看,北方具有商业功能的庙会数量比南方多;至于庙会对社区或集团的整和功能,赵氏认为,庙会可以强化社区或集团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关于庙会活动的城乡区别和交融活动及其反映的城乡文化联系,赵氏认为,城市庙会和乡村庙会的联系和差别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城乡居民的文化兴趣基本一致,具有文化上的“城乡连续性”,二
是城乡差别本质上是等级关系的表现。
为更好地说明庙会的各种功能及与基层社会的关系,赵世瑜在《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一书中还做了个案研究。
《明清时期的华北庙会》一文专就华北庙会的文化娱乐功能、商业功能及中心地位角色进行考察,认为庙会的这些功能构成基层社会独特的经济文化网络。
在《鲁班会:清至民国初北京的祭祀组织与行业组织》一文中,赵氏探讨了鲁班信仰对于鲁班会这一祭祀组织以及各行业组织的影响,认为这些行业通过鲁班会展开的有序组织和管理成为内部整和的精神纽带和现实的力量保障。
在《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一文中,赵氏以庙会为核心,探索了华北与江南历史文化现象的空间异同,特别是地区性差异,认为与北方庙会相比,江南的庙会与宗族组织、社区势力有着更为密切联系;赵氏通过这样的比较,进一步认为庙会折射出民间信仰与官方信仰的互动关系,即民间社会利用国家,国家也利用民间社会。
庙会作为民众的一种文化和经济活动,还反映了基层社会行善积功的思想和实践。
赵世瑜的《东岳庙故事:明清北京城市的信仰、组织与街区社会》把行善积功的思想和实践放在区域社会史框架内探讨,认为行善积功的思想是“一般的知识或思想”,得到不同社会群体的认同,官员、地方精英和普通民众均参与其中,在庙会这种场合下,由社会地位所造成的“分歧”得到某种调和。
庙会与基层社会组织、经济发展、官府及乡土社会网络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成为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关注的热点,关于庙会的研究也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曹荣、华智亚:《民间庙会》,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2]《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3]段柄仁:《庙会》,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
[5]赵世瑜:《东岳庙故事:明清北京城市的信仰、组织与街区社会》,载《东岳论丛》2005年。
[6]刘稚:《秦榕.宗教与民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7]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的民俗性与乡土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