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人体生理功能与健康: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
1、对神经纤维而言,动作电位锋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Ca2+ 平衡电位
B. Cl-平衡电位
C.K+ 平衡电位
D. Na+ 平衡电位
正确答案:D
2、与动作电位形成有关的Na+通道是()。
A.电压门控通道
B.细胞间通道
C.机械门控通道
D.化学门控通道
正确答案:A
3、在一段神经纤维引发一次动作电位,必须先使膜电位去极到()水平。
A.阈刺激
B.阈强度
C.阈值
D.阈电位
正确答案:D
4、人工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K+ 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先减小后增大
正确答案:B
5、人工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Na+ 浓度,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
A.不变
B.先增大后减小
C.增大
D.减小
正确答案:C
6、增加细胞膜对Na+ 通透性,静息电位将()。
A.减小
B.先增大后减小
C.不变
D.增大
正确答案:A
7、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K+ 平衡电位
B. Cl-平衡电位
C. Na+ 平衡电位
D.Ca2+ 平衡电位
正确答案:A
8、理论上讲,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最高频率取决于()的长短。
A.绝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正确答案:A。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们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细胞内部存在着许多生物电现象,这些现象对于细胞的正常运作和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细胞膜是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重要隔离层,它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电位差,这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不同所导致的。
细胞膜内部主要是负离子,如蛋白质、磷酸根离子等,而细胞膜外部则主要是正离子,如钠离子、钾离子等。
这种离子浓度差导致了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也就是所谓的膜电位。
细胞膜的膜电位是细胞内部的重要信号传递方式。
当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如化学物质、光线、温度等,会引起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改变膜电位。
这种膜电位的变化可以传递到细胞内部,引起细胞内部的生物电反应,如离子通道的开闭、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等。
细胞内部的生物电反应对于细胞的正常运作和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就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差所导致的膜电位变化。
当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引起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递。
此外,细胞内部的生物电反应还可以影响细胞的代谢、分化、增殖等生命活动。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是细胞内部的重要信号传递方式,对于细胞的正常运作和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细胞内部的生物电反应机制,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0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生理学
19:46
特点:• ①不具有“全 或无”现象。其幅 值可随刺激强度的 增加而增大。 • ②电紧张方式 扩布。其幅值随着 传播距离的增加而 减小。 • ③具有总和效 应:时间性和空间 性总和。。
19:46
时间性总和
空间性总和
19:46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一)传导机制:局部电流
19:46
局 部 电 流 学 说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19:46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是可兴奋
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 的一次迅速的可扩布性电位变化。
19:46
3.动作电位的图形
刺激 局部电位变化
上 升 支
阈电位 去极化 零电位
去 极 化
反极化(超射) 下 降 支
19:46
(二)传导方式:
•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髓鞘 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 (跳跃式 )。
19:46
传导特点 • 1、生理完整性 • 2、双向性 • 3、相对不疲劳性 • 4、绝缘性 • 5、不衰减性或“全或无”现象
目标检测
19:46
一、单项选择题 1. 通常用作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A.阈电位 B.阈强度 C.基强度 D.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E.动作电位的幅度 2. 关于兴奋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与静息电位绝对值成正比 B. 与阈电位绝对值成正比 C. 衡量指标是阈强度 D. 是心肌和腺体细胞共有的特性 E. 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3. 关于阈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只要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便可诱发动作电位 B. 一次阈下刺激不能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C. 阈电位与静息电位差值越大,细胞兴奋性越大 D. 阈电位的大小与细胞兴奋性有关 E. 比静息电位绝对值小10~20mV 4. 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 A.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 B.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 C.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D.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 E.膜内侧K+的净外流为零 5. 关于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它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电位 B.接近于钾离子的平衡电位 C.在不同的细胞,其大小可以不同 D.它是个相对稳定的电位 E.相当于钠离子的平衡电位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二、细胞的兴奋和兴奋性
excitation: excitable cell: 1 2 3 excitability) stimulus)
4、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阈值):刺激 的持续时间恒定和足够,引起组织或细胞产生 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组织兴奋性高阈值低。 5、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 :相当于阈强度 的刺激
(三)、细胞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a.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阈强度无限大, 相应于AP的锋电位时期,Na+通道已全部失活。 意义:连续快速的刺激不会出现两次AP在同一部位重叠 b. 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给予阈上刺激,相应于负后 电位的前半时期,部分Na+通道恢复到静息态。
2、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跨膜电位:细胞膜的内外两侧形成的电位差 实质是扩散电位(带电离子的跨膜扩散所 致) (2)主要离子浓度 单位(mmol/L)
A- 155 细胞内:Na+ 12, K+155 ,Cl- 3. 8 细胞外: Na+ 140 , K+4, Cl- 120
(3)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 K+有通透性
2)有髓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 (saltatory conduction) 局部电流在郎飞结与郎飞结之间进行, AP仅在郎飞 结处产生。传导速度(可达100m/s以上)比无髓神经纤 维快。
(2)影响传导的因素
1)细胞直径的大小 直径越大,电阻越小,局部电流传导越快。 2)AP去极化的幅度 幅度大,局部电流越强 3)有髓神经纤维比无髓神经纤维传导快
u 失活
u 恢复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精)PPT课件
(mV)
————————————————————————
Na+
145
12
+67
K+
4
155
-98
Cl-
120
4
-90
有机负离子
15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离子跨膜移动的驱动力:
1.浓度梯度——化学驱动力 顺浓度梯度:易化扩散
2.电位梯度——电场驱动力 顺电场力: 正离子:正电场→负电场 负离子:负电场→正电场
20
AP的过程
锋电位
AP 后电位
+35
上升支(-70mV→+35mV)
下降支(+35mV→-70mV)
锋电位
0
-55 -70
刺激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21
★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1)具“全或无(all-or-none)”性质: 阈下刺激时,AP一点也不产生; 阈(上)刺激时,AP一产生即达最大.
(实测值:-90mV)
17
细胞静息时的其他跨膜离子流:
① 一恒定的Na+内流(小于K+外流): 作用:中和一部分膜内的负电荷,而使膜 内电位负值减小, 静息电位的值小 于Ek (即去极化)。
② 钠泵的活动: 钠泵的生电性作用 作用:增大膜两侧电位差(超极化)
18
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
① 膜两侧的[K+]差值: 正相关; 例如, [K+]o升高时,RP值减小.
(1)如膜电位由-70mV变为-80mV, 称为: 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膜内负值增大, 膜两侧的电位差增大, 膜电位增大。
生理学:第二章 3节细胞的电活动
影响RP水平的因素
1)跨膜K+浓差: Ek [K+ ]o ↑→RP↓
2)膜对K+ 和Na+的通透性:
K+通透性↑→RP↑ Na+ 通透性↑,则静息电位↓ 3)钠泵活动水ion potential)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和特点
• 概念: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 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 A:电—化学驱动力:某种离子在膜两侧的 电位差和浓度差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
• B:平衡电位:当电化学驱动力为零,离子 净扩散为零时的跨膜电位差为该离子的平 衡电位。
平衡电位可由Nernst 公式计算
EK= RT/ZF• ln [K+]o / [K+]i
EK = 60 log
[K+]o [K+]i
兴奋的共有标志: 动作电位
0mV
AP
stimulator
神经纤维
-70~- 55mV:膜电位逐步去极化 达到阈电位水平
-55~+30mV:动作电位快速去极相 +30 峰电位
+30~- 55mV:动作电位快速复极相
-55~- 70mV:负后电位
后电位
(后去极化)
负值大于-70 mV : 正后电位 (后超级化)
= -95mV
Em-Ek: K+离子流动的驱动力
1944年 Hodgkin 在枪乌贼神经纤维上实测值为-77mV.
RP实测值略<计算值 why?
静息状态下,存在处于开放状态的非门控钾通道: 神经纤维的钾漏通道,心肌内向整流钾通道
对K+通透性 >> Na+的通透性
-90 mV
细胞膜的基本功能—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生理学课件)
§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 ①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
细胞膜外的主要是Na+、Cl细胞膜内的主要是K+、 A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通透性:K+ > Cl- > Na+ > A-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膜内:
膜外: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促使K+外流的动力:膜两侧[K+]的浓度差, 阻止K+外流的阻力:膜两侧的电位差
反极化(超射): 细胞膜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 极性反转过程。
复极化: 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超极化: RP的绝对值增大(例如由-70 → -90mV)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 ①膜内外存在[Na+]的浓度差:
[Na+]i<[Na+]O ≈ 1∶10; 即细胞膜外Na+浓度比细胞膜内高10倍左右。 ②膜受到刺激时,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加:
离子浓度
(mmol/L)
膜内 膜外
膜内与膜 外离子比 例
膜对离 透性
Na+ K+ ClA-
14 155 8 60
142 5 110 15
1:10 31:1 1:14 4:1
通透性 通透性
通透性 无通透
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安静时:K+ > Cl- > Na+ > A-
兴奋时: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
(3)特点:没有“全或无”的现象、衰减性传导、可以 总和。
一、 静息电位:(RP)
(一)静息电位概念 静息电位: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钾钠离子扩散电位形成示意图
➢ 离子的平衡电位(EX) 可用Nernst公式计算:
EX
RT ZF
ln
[X ]i [X ]o
(V )
EX
60 lg
[X ]i [X ]o
(mV)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主要离子的浓度和电位
1.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
证实: 测量的静息电位与计算的K+平衡电位接近
枪乌贼巨轴突实验(1939,Hodgkin和 Huxley)测得RP数值-60mV(计算的EK为-75mV) 改变膜两侧K+浓度差,静息电位随之改变 问题:为什么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不是等于而是接近于(略小于)EK?
负值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超射
➢ 复极化 (repolarization):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 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 反极化(reverse polarization):外负内正的状态
➢ 超射(overshot):膜电位超过零电位的部分
静息电位模式图
(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膜学说(1902年,Bernstein):
兴奋(excitation):细胞接受刺激后,功能活动由弱变强或由静止变为活动的过程。在 现代生理学中,兴奋就是指动作电位或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可兴奋细胞(excitable cell):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受刺激后能产生明显的兴奋 反应(收缩或分泌等),并首先产生动作电位(具有电压门控Na+或Ca2+通道),故生 理学将其称为可兴奋细胞
髓鞘区特征
➢ 多层膜包裹,电位差平均分散 ➢ 电压门控Na+ 通道稀疏,阈电位高
有髓纤维跳跃式传导的意义
➢ 减少能量消耗 ➢ 提高传导速度(空间常数大)
第二章细胞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Hodgkin&Huxley(英, 1939 )
二、 动作电位(AP)
(一)AP的记录、概念、特点及意义
标本:神经纤维
AP的概念:可兴奋细胞在RP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 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电位波动。
内向电流:阳离子内流或阴离子外流,可使膜去极化
外向电流:阳离子外流或阴离子内流,可使膜复极化或超极化
1. AP产生机制(过程)
(后去极化电位;
后超极化电位)
TP RP
-70 mV
Na+ Na+ Na+ - +- + + -+ -
+
2K+ 3Na
+
K+ K+
-
K+ K+
ATP + 2K+ 3Na
St
(1)去极相(上升支)的产生
有效电刺激膜轻度除极化,MP部分Na+通道被激活、开 放 Na+少量内流(内向电流)膜进一步除极化,MP继续 TP(约-55mV) 大量Na+通道被激活、开放,GNa
1. AP的波形及构成 AP:去极相(上升支)+复极相(下降支) 峰电位(spike potential,SP)
AP
后电位 正后电位(后超极化电位) 幅度: =|RP|+超射值(超射: overshoot; ≈ ENa) 绝对值:约90 ~120 mV 时程: 不同细胞差异大, 数十到300 ms 神经纤维:SP:1-2 ms;后电位可达100 ms
RP的产生与K+平衡电位(EK):
三)RP产生机制的证明
1. 用Nernst公式计算的EK理论值与RP的实测值非 常接近. Nernst公式:Ex= RT/ZF· ln[x]o/[ x]i 在温度为29.2℃,离子价是单价时,上式简 化为Ex = 60lg[x]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I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教案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和跨膜电位差。
3.能够运用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解释生命活动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和跨膜电位差。
2.难点: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电现象的实例,如肌肉收缩、神经传导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细胞膜离子通道:介绍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种类、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平衡中的作用。
3.跨膜电位差:讲解跨膜电位差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对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的影响。
4.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在生命活动中的应用,如肌肉收缩、神经传导等。
5.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练习运用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解释生命活动中的一些现象。
6.作业与评价方式:布置相关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知识,评价方式包括作业成绩、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表现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这种现象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2.原理分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的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知识点。
3.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练习运用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解释生命活动中的一些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4.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的过程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5.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和了解更多的相关资料和知识,扩大视野和知识面。
6.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推荐书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索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的相关知识。
7.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效果。
8.学习小组: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中学习和进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人们对于生物具有电活动现象的注意,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即有鱼电击人的记载,但对于生物电现象的研究,则是在人们对电现象的物理知识了解以后,并伴随着电测量仪器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入的。
细胞在进行活动时都伴有电现象,这称为生物电(bioelectricity)。
这是细胞、组织乃至整体具有生命活动的象征,是最可测的重要生命指征。
机体的生物电活动主要是各器官以可兴奋细胞为单位产生的,临床上常用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胃肠电图等所记录到的电变化就是构成器官的许许多多可兴奋细胞电活动的综合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不同的细胞产生的生物电具有不同的特点,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活动是高度精确和快速的,细胞某一部分兴奋时,其电信号发生变化并立即传导到其他部分。
电信号的产生与传播都是由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变化实现的。
细胞水平的生物电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安静时的静息电位和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包括局部电位和可以扩布的动作电位。
(一)静息电位1.静息电位的发现与定义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指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直到20世纪初,还没有掌握测量单细胞电活动的技术,随着电子学仪器的发展,特别是高输入阻抗放大器在生物电记录中的使用,在20世纪30年代末生物物理学家又发现了一种很粗的细胞轴突,即枪乌贼巨轴突(squid giant axon,直径为500~1000 μm),允许将微电极插入轴突内,才第一次真正准确地测量了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跨膜电位差,跨膜静息电位(transmembrane resting potential),简称静息电位。
绝大多数细胞的静息位都是稳定的,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负,如规定膜外电位为0,则膜内电位大都为-10~-l00 mV,如骨骼肌细胞约为-90 mV,神经细胞约为-70 mV,平滑肌细胞约为-55 mV,红细胞约为-l0 mV。
生理学生物电
PAIN 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目录
CONTENTS
1
项目介绍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Aenean massa.
2
市场分析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Aenean massa.
解决方式
PAIN POINTS
PAIN 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PAIN 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生物电: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伴随的电现象。又称跨膜电 位(因生物电现象产生于细胞膜的两侧)和膜电位。生物 电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生物电现象:机体的组织细胞在安静状态和活动状态下,都 具有电的变化。 作用: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且非常重要的生命现象, 是兴奋性 的基础, 是细胞功能活动的基础。 生物电的表现形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生物电的的应用:临床上诊断用的脑电图,心电图,肌电图,视网膜电图,肠 胃电图等检查,是人体生物电活动综合表现的记录。其原理是以细胞的生物电 活动为基础,由大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总和而成。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讲解
原刺激的Na+通道开放正反馈过程。
局部反应及其特性
阈下刺激虽然不能使膜电位达到阈电位,但可引起 少量Na+通道开放,使膜电位发生程度较低的去极化, 这种情况称为局部反应,此时的升高的膜电位称为局 部电位或电紧张电位,又称为电紧张扩布 (electrotonic propagation)。 局部反应的特征: 1. 呈等级性,不是全或无 2. 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 3. 可以相互叠加:空间性总和,时间性总和
位是由于膜外蓄积较多的K+所致。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记录
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神经干内许多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 复合 双向和单向动作电位 记录电极:可分为单极记录和双极记录 单极记录:一极接地,一极接触神经干。记录到的电 信号反映电极接触部位与大地的电位差。 双极记录:两极都与神经干接触,记录到的电信号反 映两电极接触部位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示意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物电活动
阈电位:凡是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都是先引起细胞膜原有静息电位负值的某 种程度的降低,即先引起膜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才会引起动作电位。这个临界值叫 阈电位 。阈电位一般比静息电位小10~20 mV。静息电位为-70~-90 mV,它们的阈 电位为-50~-70 mV。因此,不论什么刺激,只要能使静息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水平, 都能诱发出动作电位。
2、兴奋性 :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这种生物电变化在肌肉→收缩,在腺细胞→分泌,在神经细胞→神经冲动。
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兴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强度 2、作用持续时间 3、强度变化率
刺激强度与刺激的作用时间呈反变关系。这就是说,强刺激→短时间,弱刺→长 的时间,才能引起组织兴奋。
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可以从刺激的强度和时间两个指标即阈值来衡量。
大多数细胞周围都是细胞外液,就是少数细胞与其他细胞直接接触,细胞之间必须存
在传递信号的机制,以实现细胞间的信息联系,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机制有化学性传递机 制和电传递机制两种(以前者为主)。
一、化学性传递机制
细胞之间通过特殊的化学物质传递信息是细胞间功能联系的主要方式。这种传递方式
主要是借助细胞合成与释放某种化学物质,例如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神经细胞释放的 神经递质,某些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通过血液运输或经细胞外液扩散,影响其他细胞 的活动。因此,这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携带着内分泌或神经等细胞的信息,在机体的功能活 动中起着化学信使的作用。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生物电现象 :活的细胞或组织不论安静时还是活动过程中均表现有电现象 ,这种 电现象是伴随细胞生命活动而出现。
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2). 有髓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机制: 跳跃式传导
特点: ①传导速度快 ②节能
12. AP的传到特征
AP或锋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1)具有”全或无”现象 刺激强度一旦达到或超过阈值,即可爆发 AP,且其幅度不因刺激强度的增加而改变 (2)完整性
AP不因传导距离的延长而衰减。
(3)双向性
阻力和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电化学驱动力 为0, K+不再有跨膜的净移动,此时的跨膜电位 称为K+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RT
Ek = ZF
. ln [K+]o
[K+]i
• R 气体常数(8.31) • T是绝对温度 • Z 是离子价数(K+为+1价) • F 是法拉第常数(96500) • [K+]o 和 [K+]i 分别代表细胞内外K+的浓度
钠通道功能状态
6. 钠通道功能状态
7. AP的特征
AP或锋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1)具有”全或无”现象
刺激强度一旦达到或超过阈值,即可爆发AP,且其幅度 不因刺激强度的增加而改变。 (2)不衰减扩布
AP不因传导距离的延长而衰减。
(3)脉冲式发放 因AP存在不应期,故AP不会融合。
8. 兴奋和兴奋性
影响静息电位大小的因素?
细胞膜内外钾离子的浓度差(主要) 细胞膜对钠离子和钾离子的通透性 细胞代谢障碍的影响(钠钾泵活动水平)
二、动作电位
1. 定义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是膜受到有
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膜电位 的快速而短暂的可逆转并且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70
去极化后电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电生理学实验常用仪器(一)刺激系统1.电子刺激器:刺激与反应是观察机体组织兴奋性的重要指标。
1)单刺激2)双刺激3)连续刺激2.刺激隔离器:其用途是消除地环干扰,避免伪迹和误差。
由于刺激输出的一端为地,因此,在记录生物电时接通到组织去的电刺激必须和地面进行隔离。
如不进行隔离,将使交流电波或刺激伪迹带入记录系统,导致生物电波形被完全掩盖。
3.刺激电极:刺激电极是刺激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为常用的有普通电极、保护电极和乏极化电极。
1)普通电极:常用于刺激离体组织的急性实验,不适于慢性实验。
因为在电流作用下,离子进入组织可产生毒性作用。
2)保护电极:当实验需要刺激深部组织时,采用保护电极,可避免刺激周围无关组织,保证刺激的准确性。
3)乏极化电极:当采用直流电刺激组织时,金属电极与组织之间发生电解过程,产生与刺激电流相反的电动势,这种反电动势即形成了极化电流,对抗了原来的刺激电流,使刺激电流的强度衰减,刺激的时间越长,失真现象越严重。
采用乏极化电极,则可避免极化现象。
常用的乏极化电极有银-氯化银(Ag-AgCl),甘汞电极(汞-氯化汞电极)等。
(二)信号探测转换系统信号探测转换系统由信号引导电极和传感器(换能器)组成。
其功能是拾取生物信号,并进而把非电生物信号转换为生物电信号。
1. 测量和信号引导电极(1)普通电极:其电极尖端一般是毫米级的,作为记录用的普通电极,又称为记录电极或引导电极。
(2) 微电极:电极尖端是微米级的,根据制作材料不同,可分为金属微电极、碳丝微电极和玻璃微电极。
玻璃微电极:分为单管和多管。
单管:一般尖端外径<4μm ,如用于细胞内记录尖端外径<1μm。
单管微电极的粗端插入银-氯化银电极作为导电连接,由于电极内径小,电极阻抗高,一般选用3mol/L的KCL溶液充灌玻璃微电极以减少电极阻抗。
多管微电极:可以引导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同时可以通过微电泳法向被观察的细胞的临近小范围内导入离子化合物,药物、及对照等。
2. 传感器传感器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是一种能把机体生理活动的非电信号转换成与之有特殊关系的电信号的转换装置。
分类:1)物理型传感器:电阻式、电感式、光电式等。
2)化学型传感器:能把化学成分和浓度等转换成与之有确定关系的电信号的传感器。
3)生物型传感器:压力换能器,张力换能器(三)信号调节系统 1.前置放大器2.微电极放大器(四)显示、记录系统二、细胞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一)兴奋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组织细胞受到刺激时,可以应答性地出现一些特定的反应或暂时性的功能改变。
1. 兴奋性的概念:各种组织兴奋性的高低不一样---可兴奋组织?兴奋性和动作电位有联系吗?2. 兴奋和抑制3.兴奋和动作电位:4.兴奋性和动作电位之间。
(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1)概念: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2)证明RP的实验:(甲)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膜外,B电极插入膜内时,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例如高等动物的神经和肌肉细胞息电位值为-70~-90mV,平滑肌细胞约-55m。
人的红细胞静息电位值约为-10mV。
静息电位在大多数细胞是一种稳定、分布均匀的直流电位(一些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和胃肠平滑肌细胞例外),只要细胞未受到外来刺激而且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静息电位就稳定在某一相对恒定水平。
记录静息电位时,要将一个电极插入细胞内,因此这种记录方式也称细胞内电位记录。
目前在实验中使用的通常是玻璃微电极,它是将毛细玻璃管加热拉制而成,其尖端通常小于0.5微米,玻璃管内充以KCI溶液,由于这种电极只有尖端导电,而且尖端很细,因此可以将它直接刺入离体或再体的细胞内,记录细胞内电位。
为了说明静息电位的存在和可能出现的变化,人们使用了一些单纯描述两侧电荷分布状态的术语。
例如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膜的极化状态(polarization),当静息时膜电位向负值加大(膜电位增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相反,如果膜电位向负值减少(膜电位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或除极化(depolarization);去极化到零电位后膜电位继续变化为正值,称为反极化;膜电位高于零电位部分称为超射(overshoot))。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负值恢复,则称为复极化(repolarization)。
(2)静息电位产生原理早在1902年,Bernstein就提出膜学说以解释静息电位的产生。
他根据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不同浓度和运动来说明静息电位的产生。
细胞内的K+比细胞外多,安静时膜只对K+有通透性,K+的跨膜扩散导致膜外有扩散出去的正离子,膜内侧面有留下的负离子,形成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膜学说为理解生物电的产生机制开辟了正确的途径,但在当时和其后的相当一段时间,人们还没有技术来测定单一细胞的电变化,因此,膜学说长期未得到实验的证实。
直到20世纪40年代,生物学家Young发现了软体动物枪乌贼的巨大神经轴突直径可达1mm,HodgKin等开始利用(3)静息电位的形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很不均匀由于 Na+-K+ 泵的主动转运,细胞外有较多的 Na+ 和 C1- ;膜内有较多的 K+ 和带负电荷的有机大分子。
据测定,各类细胞 Na+浓度膜外约为膜内的10倍,而膜内的 K+约为膜外的30倍。
因此细胞膜两侧各种离子的不均衡分布形成不同离子的浓度差,为离子被动跨膜移动提供了势能贮备。
2)安静时细胞只对K有通透性只允许 K+ 由膜内向膜外扩散,当 K+向膜外扩散时,膜内带负电的大分子有机物(带负电的蛋白质和核苷酸等)由于细胞膜对它几乎不通透而留在细胞内。
这样,随着 K+ 的外移,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升高,膜的两侧就产生了电位差,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K+ 外出得越多,膜两侧的电位差越大。
然而, K+ 外出形成的内负外正的电位差是一个阻止 K+ 外出的力量,因此, K+ 的外出随着 K+ 外出数量的增多变得困难。
当浓度差(促使 K+ 外流的动力)和电位差(阻止 K+ 外流的阻力)使 K+ 移动的效应达到平衡时, K+ 的跨膜净通量为零。
于是,由于 K+ 外出所造成的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稳定于某一数值。
这种内负外正的电位差称为K+的平衡电位( K+ equilibrium potential, EK)。
根据Nernst公式, K+ 的平衡电位(EK)的数值与膜两侧的原有K+ 浓度有关,即式中 EK 表示 K+的平衡电位,R是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Z是离子的化合价,F是法拉弟(Farady)常数,[K+]O 和 [K+]I 分别表示膜外和膜内 K + 的浓度,若室温以27oC计算,再把自然对数转换为常用对数,则上式可简化成:在哺乳动物中,多数细胞的EK为-90~-100mV。
如果细胞膜真的是一种只对K+ 有通透性的半透膜,那么静息电位就应该等于Ek。
虽然早在1902年,Bernstein就提出膜学说以解释静息电位的产生。
但真正让人们承认静息电位就是K+的平衡电位,需要实际测量膜两侧的电位差,看其是否与理论计算值相等。
而Bernstein的主要困难是没有足够小的电极,不能做到在不损伤细胞功能的情况下把电极插入细胞膜内进行记录。
1936年,生物学家Young发现了大西洋海域的一种头足类软体动物枪乌贼有巨大的神经轴突,其直径可达1mm。
这和脊椎动物的神经纤维最大不超过20微米相比,实在是研究膜电位的绝好材料。
1939年,英国生理学家Hodgkin和Huxley将直径为0.1mm、内部充满海水的毛细玻璃管纵向或横向插入枪乌贼神经轴突的断端,作为细胞内引导电极,而将另一电极置放在浸泡神经轴突的海水中,在这个细胞内电极和细胞外电极之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他们在实验中人为地改变细胞外液中的K+的浓度,使[ K+ ]o/[ K+ ]i 发生变化,结果静息电位的数值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这一变化与根据Nernst公式计算的值基本一致。
由此可知,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主要是由细胞内的 K+ 外流所产生。
通常静息电位比用Nernst公式计算的K+ 平衡电位的理论值要小一些。
说明细胞膜并不是原来设想的只对 K+ 有通透性,可能对其他离子也有一定的通透性。
实验已经证明,膜在安静时不仅对 K+ 有通透性,而且对 Na+ 也有较小的通透性(约为 K+ 通透性的1/100~1/5)。
各种离子同样可以根据膜内外的浓度计算出各自的平衡电位。
例如将膜内外Na+浓度值替换 K+ 的浓度值代入Nernst公式,可计算出 Na+ 的平衡电位。
在大多数细胞,ENa为+50~+70mV,如果膜只对 Na+ 有通透性,则静息电位就应该等于ENa。
以上分析表明,静息时膜对某一种离子的通透性高,则静息电位就更接近于该种离子的平衡电位,这是离子跨膜扩散的规律。
事实上,在静息状态下,膜除了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以外,对 Na+ 和 Cl- 也有一定的通透性,因此,膜对各种离子的相对通透性是影响静息电位的重要因素。
一般认为,膜对Cl-不存在原发性的主动转运,因此Cl-在膜两侧的分布是被动的,不是由它决定膜电位,而是由膜电位决定它在膜内的浓度,所以Cl-的平衡电位总是等于或非常接近静息电位。
由于细胞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远大于对Na+的通透性,因此,静息电位总是接近于Ek,但比Ek略小。
3)细胞膜Na+~K+泵的作用钾泵除了在膜内、外离子不均匀分布形成中具有关键作用外,它活动时的生电作用也会直接影响静息电位。
钠钾泵每分解一个ATP,能排出3个Na+和摄入2个K+,这就使膜外多了一个正电荷,因此其活动是生电性的,会使细胞膜超极化,但这一作用对不同细胞影响不同,通常对静息电位的影响不超过5mV。
上述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可知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钠钾泵活动造成膜内外离子的不同分布,膜内K+约是膜外K+的几十倍。
②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有可能顺浓度差外出,K+外出所形成的K+平衡电位非常接近于实测的静息电位。
③钠钾泵活动的生电作用对静息电位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2.细胞的动作电位神经或肌肉细胞受到一次短促的人工刺激(如电刺激)时,只要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就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经细胞发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从-90mV迅速减小直至消失(去极化),进一步出现膜两侧电位极性倒转,升至+20~+40mV(反极化或超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