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诗鉴赏PPT

合集下载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ppt课件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ppt课件

精选ppt
练习:分析下面这首诗的画面美。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答题指导: A、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 B、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可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 分析。 C、概括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分析:A、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 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精选ppt
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参考答案: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 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 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 崇光是春光,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 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 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精选ppt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 哪些特征?
完阔苍凉雄浑辽阔高进壮阔深进绅腻空寂缠绵幽静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一些概念
精选ppt
知识准备——意象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人、事、物,是诗

诗歌鉴赏八大题材内容ppt课件

诗歌鉴赏八大题材内容ppt课件

意象:天涯、他乡、驿道、驿亭、故园、桑梓、寒山、烟、 暝色、日暮高楼、远客、慈母、家书、双鲤、(客)船、马 、杜鹃、鸿雁(归雁)、宿鸟、寒蝉、梧桐、秋叶(黄叶) 、猿啼、沙鸥、浮萍、飞蓬、杨柳、凄风、苦雨、月亮、斜 阳、高楼、危栏、孤灯、无眠、醉酒、寒砧、捣衣……
景物特点: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最新版整理ppt
3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思想——
1、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恬淡 闲适的心情。
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3、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黑暗的厌弃,表 达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 格。
4、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 高雅。
最新版整理ppt
13
咏物言志诗
意象:松竹梅(高洁)、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洁)、兰花(高洁、君 子之德)、杨柳(离情别恨、摇摆不定、春天的美 好)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蝉(悲凉、高洁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表现手法: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 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对事理的体察
1. 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
2. 借助景物来表现。
最新版整理ppt
23
练习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①[无遗力]竭力的意思 ②[躬行]亲自实践 这首诗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练习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观沧海》ppt课件35张

《观沧海》ppt课件35张

风吹草木,沙沙作响;海面掀起滔天巨浪, 在翻卷,在呼啸。
以山岛草木烘托大海
诗句赏析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 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 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 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 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 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品读诗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 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抱负。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
位和审美情趣。
作者
曹操(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 (qiáo)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 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 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 沧海》《龟虽寿》《短歌行》。他 的诗以“慷慨悲壮 ” 见称。
整体把握
赏《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
?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
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 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 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 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 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 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 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 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 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 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 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 篇优秀的作品。

诗歌鉴赏写景技巧上课PPT课件

诗歌鉴赏写景技巧上课PPT课件
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
学生提问环节
学生可以就写景技巧相关的内容提出疑问,老师进行解 答和补充。
鼓励学生在提问环节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分组讨论:你最喜欢的写景诗句
0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享自己喜欢的写景诗句,
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02
小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评价,共同探讨写景诗 句的魅力。
02 现代诗歌
起源于近代西方,强调个人情感和自由表达,如 浪漫主义诗歌。
03 诗歌分类
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根据内容、形式和 风格进行分类。
诗歌的语言特点
精炼
诗歌语言简练,表达深刻, 通过意象和象征传递情感 和意义。
意象丰富
诗歌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 征手法,创造独特的艺术 境界。
节奏感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通过音韵和韵律表现语言 的音乐美。
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 静谧的夜晚,月光洒在床 前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 静、清新的氛围。
2. 比喻和拟人
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 辞手法,将月光比喻为霜, 赋予夜晚以人的情感,使 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3. 情景交融
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 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孤寂和 思乡之情,情景交融,情 感真挚。
《春晓》的意境营造探讨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掌握诗歌鉴赏写景技巧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方法。
0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写景技巧,并尝 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0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提高审美情 趣和文化素养。
02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
诗歌的起源与分类
01 古代诗歌
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号子和民间歌谣,如 《诗经》中的作品。

人教版(部编)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借景抒情》教学课件

人教版(部编)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借景抒情》教学课件

分析:这首诗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 的春天景色, 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 遭遇而不安惆怅。
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 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
情。
“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诗的前两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镶嵌在镜框 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但这并 未引起诗人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全诗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 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分析:这首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 孤舟客子等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同时这首诗也借夜景将作者羁旅之思, 家国之忧, 以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
是 写愁的代表作。-----哀景写哀情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之情) ---- 唐.李商隐《无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兼济天下之情) ----唐.杜甫《望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思乡之情) ---- 唐.李白《静夜思》
你知道诗人们借景抒情惯用哪些方式吗?
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情 以悲景写豪情
《登科后》 唐.孟郊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分析:这首诗写得是塞下艰苦的环境和紧 张的战斗生活,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 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 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 壮志。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 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从军行》 唐:王昌龄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PPT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PPT

•(1)全联视听结合,“梢影细从茶碗 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 “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 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 的动态美,
•(2)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
•(3)表达出诗人生活的闲适。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
3.动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 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正面描写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2)侧面描写:
白居易《夜雪》 •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 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 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 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 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 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 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 雪大。

5.虚实结合:
•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 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 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 想象。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 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释: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 书郎,后隐居平山上。 •(2)阅读全诗,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 析“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两句。 (4分)

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 (课件35张)优秀课件

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 (课件35张)优秀课件

初唐王绩在雕琢浮艳的六朝余风之外独树一帜, 朴素、清新的田园诗成为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
至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继承 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 点,从而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并达到文学史上的颠峰 状态。 (二)“山水田园诗”在唐代兴盛的原因 1、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形成 了山庄别墅化的生活环境,优游泉林、流连山水成为社 会风尚,这是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 2、既追求功名理想,又保持独立人格与超脱精神,盛唐 人通达的出世原则与人生观念,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极度 繁盛的重要的心理根源。
意象: 汉江
浩荡
青山
朦胧
波澜
汹涌
风日

意境:汉水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山色朦胧,风景优美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王维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暝: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 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 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山水田园诗常见的情感类别
1.热爱山水,倾心自然;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2.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3.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如杜甫《江村》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 如苏轼《题西林壁》

高考专题复习:诗词写景课件(共34张PPT).ppt

高考专题复习:诗词写景课件(共34张PPT).ppt

经典真题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田安(今属江田)田。②淀:即蓝靛,蓝田染料。
✍(2)这田散曲田句田景,合起来田构成了田幅田彩绚丽的浔阳田田图。请分别从写景的 顺序和动静的⻆度对这田散曲作简要赏析。
注: ①那:同“哪”;②渺然:田阔辽的样田。
✍ 从情景关系的⻆度,赏析本诗田联、颔联、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尾联运田有 什么特田?
①田联描绘了树田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田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 喜悦的田情。田
✍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田法。(4 分)
①以情相问,以景答。田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田 ③“深田” “夕照”“秋田”三个意象连田,委婉地表达出词田田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
春江晚景 张九龄
经典真题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全诗韵味悠田。田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 “夜深同徙倚,秋田斜田钓田归”之景交融, 使情感表达含蓄深田。
阅读下田这田词,按要求作答。(7分)田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经典真 题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 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 夕照深秋雨。
秋景特点 •• 答题词汇
衰败
凄凉、凄清
荒凉、荒芜 肃杀、肃穆 冷清、冷寂、冷落 萧瑟、萧条、萧索
孤寂、空寂、寥落 悲凉、阴冷、苍凉

高考复习写景抒情诗鉴赏优质课PPT

高考复习写景抒情诗鉴赏优质课PPT
羌管 雁足
驿路 浮云 飞雪 苦雨 幽兰 菊花
离别,游子 凄凉悲愁 高洁隐逸
国君
坚贞 寒蛩 蟋蟀
思乡
尺素
音信,书信
高洁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 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 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柳永《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 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 白《静夜思》)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中。”(南唐·李煜《虞美人》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 兴亡的感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 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 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 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七、白描手法
•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 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 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 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 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 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 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 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 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 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 受。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等。
要知道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 杨柳 • 大风 • 梅花 • 美人 • 杜鹃 • 羌笛 • 青鸟 • 玉壶

微课件《写景抒情诗歌鉴赏专题》

微课件《写景抒情诗歌鉴赏专题》
写景抒情诗歌鉴赏专题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意境。
解析:这首词选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 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了一种浓浓的秋意,萧瑟而且浓烈,抒 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愁情。
写景抒情诗的答题步骤
暖沙温,美丽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睡去。
(步骤1)
2、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明净绚丽的春日氛围,表现了
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2 3)
注意:
1、不要生硬的每个字都翻译,不是每个景都要描绘到, 要抓住主要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的特点和情调。 3、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切记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 答“表现了作者愉悦的心情”不行,应答出为什么“愉 悦”。
❸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 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 “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 胸襟和坦然面对急风暴雨似的生活的态度。(剖 析情感)
总结
意 ↓ 境 ↓ 情
常见题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或者某一联,两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 境或者氛围?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 提问变体: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1、根据意象再现诗歌画面。 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②从品味关键词入手抓住意象的特点。(形容词,动 词等)
③展开联想与想象,将意象组织成句,描绘画面。 2、用一两个词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 情景氛围特点。
3、根据意境分析作者的感情。(用典、直接表示情感 的字词)

写景抒情诗ppt

写景抒情诗ppt
⑴答:晚:归艭 钟声 望:江、青山、远 帆、老鹤。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⑵答:“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 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 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
夜 直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清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 注:夜直即为值夜班。此时宋神宗已决定采 纳王安石的意见,实行新法。 问题1、第三句“春色”指什么?诗人为何感到 “春色恼人眠不得”? 明确:“春色”不只是自然界的春,这里寓指政 治上开始变好的形势。因得到神宗赞同,君臣协 力,因而异常兴奋,不能成眠。
-
旅夜书怀
找六“何”

杜甫

何时 夜
颠沛Biblioteka 细草微风岸, 何地 旅途舟中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何人 诗人
离 中
月涌大江流。 何事 书写心中感怀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何物 草 风 樯 舟 星 野 月 江 孤
沙鸥

何景
细微危独垂阔
寓情 涌 大 一
伤 感
-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
何物 露 月 竹 泉 鸟
何景 (寓情)
坠 寒 泠泠 响 喧 疏
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
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定情感
“寂寞” “寒” “疏”
①的请作结用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 ;
②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以动写静,反衬 的艺术手法。

高考即景(事)抒怀诗鉴赏优秀课件

高考即景(事)抒怀诗鉴赏优秀课件
远大报负。
1.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 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因茅 屋被秋风所破而有感)、白居 易《卖炭翁》(因宫中买办强 抢百姓而有感)
2.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写自己 的忧愁哀思。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 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 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 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
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茁又遭霜。 等到年底断了口粮,只好到田里采地黄。 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 凌晨荷锄出门,直到天黑还没采满一筐。 拿到富贵人家,卖给富贵人家养尊处优的子弟。 用这地黄喂你的肥马,能使它浑身闪光。 愿换些吃残的马料,去填充全家的饥肠。
请同学们先看P150页高考题:
武钜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 大宋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 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1.常见标题 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2.常见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
3.即事(景)抒怀诗常见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⑤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 ⑥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荒唐腐朽。 ⑦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离乱的痛苦。 ⑧表现作者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
即事(景)抒怀 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
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 自己的感慨。即事(景)诗,一 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 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 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 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 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诗歌鉴赏方法--写景抒情诗

诗歌鉴赏方法--写景抒情诗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 析。(炼字类)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形象意境类) 答案:(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 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 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 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 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 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 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三、山水田园:生活方式、生活情 趣
13、(2004年广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 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 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秋夜独坐(节选)
夜深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清具体说明。(4分 )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4分)
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 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 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 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 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根有据,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人,情思真切。
第三步:析手法,品语言。 3、这首诗歌有哪些艺术手法?任选一种 简要赏析
技巧:1、借景抒情。一开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
的表达,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
2 、 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 , 写眼前所见之景。“一
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
写景角度:观察的角度、空间的角度、 动静虚实的角度、修辞的角度

4、赏析首联的妙处。(提示:可从景物特 点、意境的特点、运用的手法、字词的选用 等方面赏析)

前一句写景,辽阔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意 境雄浑阔大。“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 的景象,不仅富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的 同生共命的缠绵。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海上升 月图,用了比拟的手法,其景可爱。

后一句由景入情,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 共此一轮明月,望月生情;二是融融月光洒满 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其情美妙。
台 城
鹿 柴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 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 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6分)
第 4题 G7 G8
展示要求 书面展示:1、书写认真,突出思维过程、方式,有规律地总结。 2、其他同学继续朗读、理解课文,关注展示内容,准 备质疑补充。 口头展示:1、吐词清楚,语速适当;切中问题,条理清晰。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思考、记录,准备质疑补充。
第一步:抓意象,析特点 1、诗歌描绘了哪些意象?简要分 析意象的特点 • 抓住意象(景物),分析特点 • 意象:物象,景象,人象
写景抒情诗 鉴赏 望月怀远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 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特点、 艺术特色和鉴赏要点 • 2、学习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 • 3、品味《望月怀远》的意境,感受
诗人的情感。
走进作者
•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 人,世称张曲江。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策试高第, 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 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
• 特点:明、圆;长、寒;湿、清;
多情。
第二步: 2、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 情感? • 体味意境,领悟感情
• 意境:通过“明月”“长夜”“露水”等
意象,描绘了一幅皎洁月光之下,多情之
人望月怀远,彻夜难眠的画面,情与景的
完美结合形成清冷幽远的意境。
• 感情(主旨):这首诗写月夜怀人,思念
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诗歌内容。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 在天涯共相望。 亲人都怨恨月夜漫长, 整夜里都在思念亲人。 熄灭蜡烛怜爱 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 你相见在梦乡。
合作探究
题目 展示 点评
第 1题
G1 G2
第 2题 G3 G4
第 3题 G5 G6
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怀远是设想远
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 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诗歌手法/艺术特色

修辞手法 : 比喻、借代、拟人、夸张、 叠词、互文、对偶(词) 表现手法 : 反衬、虚实、动静、象征、 联想、想像、起兴、用典、乐哀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情景 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 ①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1分)②“鸟空 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 (1分 ) 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暗含了诗人对历 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 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依旧,连鸟儿也无 谓地在啼鸣。(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 曲同工之妙。)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 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2分 ) 《鹿柴》 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 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两者意境 不相同。(2分)
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
63 岁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 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 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 多以陈张并称,“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