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山东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图片
山东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图片山东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人口第二多的省份。
长期以来,山东一直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工业基地,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
本文将对山东省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山东的发展现状1. 经济实力:山东省是中国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广东省。
截至2020年,山东省的GDP已经超过1.2万亿元,位居各省份之首。
山东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对中国经济的贡献非常显著。
2. 产业结构:山东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农业、制造业、能源和化工业是山东省经济的支柱产业。
同时,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等高附加值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为山东经济提供了新的动力。
3. 对外开放:山东省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多个重要港口,如青岛港、烟台港等,使其成为中国大陆东部重要的对外贸易门户。
山东的外贸规模持续扩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4. 创新驱动:山东省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研发和创新投入。
山东省设立了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创新创业基地,培育和孵化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公司。
山东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山东未来的发展趋势1. 转型升级:山东省将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2. 绿色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山东省将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
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为山东省的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推进一体化发展:山东省将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品质和宜居环境。
加大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4.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山东省将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教育和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山东省经济空间格局分析
山东省经济空间格局分析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大省之一。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山东省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其经济空间格局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等多个方面对山东省的经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
一、地理位置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黄海、渤海,北接河北省,南邻江苏、安徽两省。
山东省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向西逐渐倾斜,形成了东部平原、中部丘陵和西部高原的地理特点。
在诸多区域中,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煤炭资源富集区,同时还拥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资源,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山东省成为了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同时也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产业结构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以工业和农业为主,具有“三次产业相对薄弱,工业和农业占比相对较高”的特点。
在工业方面,山东省具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在煤炭、海洋化工、装备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农业方面,山东省是中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稻谷、小麦等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山东省还具有着发达的海洋渔业和渔港经济,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渔业基地之一。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山东省加快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工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业,加快了产业升级和转型速度。
与此服务业也在山东省的地方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金融、文化、旅游等新兴行业纷纷崛起,推动了山东省经济的多元发展。
三、区域发展在山东省的区域发展中,东部地区表现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东部地区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发达的交通网络,特别是靠近黄海的沿海地区,成为山东省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青岛、济南、烟台等城市,作为山东省经济的核心城市,拥有着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成为了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两区一圈一带
两区一圈一带‚蓝黄两区‛引领山东东部经济升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简称‚蓝黄两区‛)。
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
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合并简称‚蓝黄两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8月份,山东省、省政府研究通过《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也正式启动,这样山东省17地市最终被分成4个区域经济战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战略定位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战略定位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以及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实施国家海洋战略的重大举措,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则是我国第一个以高效生态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创新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探索。
‚蓝黄两区‛地理环境有交叉重叠,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实现一体化发展对于形成山东发展新的战略优势十分必要。
山东省实施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本质是海洋经济战略,以海洋发展、海陆统筹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本质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特别强调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5年以来山东的新发展新变化1k字
5年以来山东的新发展新变化1千字2018年初,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成为我国唯一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
2018年以来,山东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8万个,投资规模居全国首位。
山东正在争创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30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工信部已公布的六批共45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山东有109家,居全国首位。
山东在全国率先以规范性文件推行揭榜组阁制,面向全球公开“张榜”,重点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于是,全球首款“国密算法高抗冲突物联网安全芯片”面世,国内首套水下采油树系统海试成功,超纯海藻酸钠正式上市打破国外垄断。
2021年,在国家创新创效评选中,山东获4大类11个奖项,数量居全国首位。
2018年以来,山东诞生“瞪羚企业”1140家、“独角兽企业”20家;工信部已公布的六批共45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山东有109家,居全国首位。
2021年,山东“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1.7%,比2017年提高10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超过一半,达到51.2%;新增上市公司37家,其中代表新动能、高科技的上市公司占比超过七成;全省税收收入增长15.1%,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5.2%,创下近年来最高水平。
这五年,山东每年新增城镇就业都超过120万人,增收共富基础进一步夯实。
建设困境儿童“希望小屋”1.5万间、残疾人“如康家园”445处。
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分别新开工12.95万套、65.5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1.7万户。
2021年上半年,山东经济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经济增速在各省份的排名来看,为近些年来最好水平。
这五年,山东不仅仅是腾笼换鸟,而是破茧重生。
新冠疫情以来,山东体现了一个大省的担当,山东人更表现出厚道的品质。
不管是“搬家式支援”湖北,还是今年迅速控制住疫情的蔓延,都充分体现出了山东人的乐观、勇敢、和责任。
从华北到华东:解放战争前后山东省大区归属的演变
中共党史研究2021年第5期从华北到华东:解放战争前后山东省大区归属的演变∗仲伟民㊀李叶鹏㊀ 摘要 山东省在历史上一直是华北的重要部分,但在当今的地域概念中,山东属于华东㊂这种地域认知上的巨大转变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作用日渐重要;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在国共决战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军事和政治作用,最终在中共的政治版图中被编入华东㊂而追溯 华东 的概念史,民国时期的 华东 一词影响力较小, 华东 概念最重要的塑造过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完成的㊂然而,山东的华东属性毕竟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㊂计划经济时代结束后,华东与华北各地也逐渐回到近代以来的发展轨迹,山东再次融入华北, 华东 概念也逐渐缩小到指代长三角地区㊂关键词 山东;华北;华东;华东局;行政大区中图分类号 D261;K26;K928.6㊀ 文献标志码 A㊀ 文章编号 1003-3815(2021)-05-0076-13From North China to East China :The Evolu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s District IdentityBefore and After the War of LiberationZhong Weimin &Li YepengAbstract :Historically Shandong province was always an important part of North China,but in the present-day ge-ographical concept,Shandong belongs to East China.This huge change in regional cognition started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when the role of the Shandong Anti-Japanese base area increased in importance.Dur-ing the War of Liberation,Shandong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role in the decisive KMT-CPC battles,and therefore it was eventually incorporated into East China in the CPC s political map.With respect to the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East China, the term East China had little influe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and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 of shaping the East China concept was complete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However,the East China identity of Shandong was formed during a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After the end of the era of the planned economy,various parts of East China and North China gradually re-turned to their modern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Shandong was again integrated into North China and the concept of East China was gradually reduced to refer 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在我们当前熟知的地区概念中,山东属于华东区,1949年后设置的华东大区就包括山东;在后来的华东经济协作区中,山东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㊂在当下民间和官方的各种 华东 表述中,山东都归属于华东地区㊂然而,在民国时期一般人的概念中,山东与 华东 却没有多少关联,时人认为山东属 华北 才天经地义㊂在清代,山东在官方表述中即属于 北五省 的范畴①㊂事实上,在众多社会经济史和区域史学者的研究中,山东都是 华北 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㊂那么,山东何时开始转归华东,又是什么样的因素促成了这样的剧变?∗①㊀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明清华北乡村经济研究及清华馆藏民间文书数据库建设 (18AZS002)㊁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课题 清至民国华北财政与金融问题研究 以清华馆藏契约文书为中心 (2019THZWJC40)的阶段性成果㊂参见仲伟民㊁王正华:‘作为区域的 华北 :概念渊源及流变 兼析明清社会经济史视野下的 华北 “,‘天津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㊂对山东归属这一问题的解答,有助于重新审视近代以来形成的 华北 华东 等概念,减少一些概念使用中的混乱㊂山东的地域认知转变过程主要发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仔细探讨其中军事㊁政治活动对政区划分的影响,有助于理解中共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形塑作用㊂从目前的研究来说,虽然这个问题引起很多人的好奇,但尚未有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㊂目前社会经济史学者对华北 区域的范围已有较为详细的讨论①,这启发了笔者对于山东与华北㊁华东关系问题的思考,施坚雅和应星的成果为思考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框架②,学界有关山东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众多研究成果则构成本文的知识基础㊂一、问题的提出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山东与华北其他区域有着比较明显的一致性㊂山东大部地区与河南㊁河北同处华北平原,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㊂农业上,河北㊁山东㊁山西㊁河南四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均为小麦㊁谷子和高粱,经济作物包括棉花㊁花生㊁大豆和烟草等㊂各地在灾害上的同步性也许更能证明其区域的一致性㊂光绪元年至四年,直隶㊁山西㊁河南㊁山东㊁陕西诸省同时爆发大规模旱灾,即著名的丁戊奇荒㊂1942年至1943年,华北各省又普遍遭遇大旱,包括山东在内的北方各抗日根据地不得不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救灾运动㊂1943年之后,华北各地紧接着又发生蝗灾,山东一些地区也遭到蝗虫侵袭,1945年渤海区的沾化㊁垦利㊁广北㊁寿光等县 发现成群似水丹蝗蝻,垦㊁寿尤为严重,计有二十万亩之面积 ③㊂气候㊁环境等多方面的相似性,导致包括山东在内的整个华北在灾害类型上也具有相似性㊂除了地理环境的相似性,近代之前山东与华北各省在经济上也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区域市场,经济史学界对此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如许檀关于明清时期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明清山东㊁河南㊁河北三省市场的统一性④;樊如森对近代华北经济区的变迁进行了研究,认为近代华北经济区的范围包括 以天津㊁青岛为中心城市的山东㊁河北㊁山西㊁察哈尔㊁热河5省,以及河南省和江苏省的黄河流域部分㊂这一区域基本是依据市场规律形成的,具有较高市场依存度 ⑤;等等㊂以上所涉研究成果从一些客观的标准说明了山东与华北区域的联结,但衡量区域一致性的另一个也许更重要的维度,就是区域内人们对于区域范围的主观认知,即人们的认同度也很重要㊂我们先从 华北 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看山东是否在其中有一席之地㊂学界对于 华北 概念已经有比较详尽的辨析,据张利民考证, 华北 概念的诞生与英文 North China 密切相关,最初是在来华传教士中传播和使用㊂晚清时期在‘华北月报“等报刊中开始出现 华北 一词,但在当时并未普遍流传㊂到20世纪之后, 华北 的概念通过报纸杂志㊁书籍等路径,经过社会㊁经济㊁文化体育等多个层面比较迅速和广泛的传播,彰显其生命力,并通过自然科学和区域性行政管理机①②③④⑤参见张利民:‘ 华北 考“,‘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张利民:‘论华北区域的空间界定与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罗澍伟:‘谈谈近代的 华北区域 “,江沛㊁王先明主编:‘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5页;姚焱超:‘近代 华北 概念的传承演变与时代认知 以报刊资料为中心的考察“,‘福建论坛“2020年第4期㊂参见 美 施坚雅著,陈克译:‘十九世纪中国的区域城市化“,‘城市史研究“第1辑,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87页; 美 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 美 施坚雅著,史建云㊁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应星㊁荣思恒:‘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学视角(1921 1945)“,‘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3期㊂‘中共山东分局关于虫旱灾害给中央的报告“(1945年6月5日),‘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5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页㊂参见许檀:‘明清时期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㊂樊如森:‘近代华北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变“,‘史学月刊“2010年第9期㊂制的认定,成为人所共知的有一定空间范围的地域名词 ㊂①虽然 华北 一词在民国时期广泛流行,但姚焱超指出, 时人包括一些水利㊁农业㊁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在使用时一直都未能明确其定义 ,并列举了当时比较典型的对于 华北 地域范围的认知: 第一,直隶㊁山东㊁河南㊁陕西㊁山西㊁甘肃六省统称华北 , 第二,苏皖北境以及鲁豫冀晋陕甘数省称华北 , 第三,宽泛而言华北即北中国,细分则为晋冀鲁豫四省 , 第四,冀鲁晋察绥五省为华北 ②㊂值得注意的是,四种流行的 华北 概念都毫无例外将山东列入㊂可见,在时人心目中,山东是 华北 的核心组成部分㊂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积极谋划所谓 华北自治运动 ㊂日方概念中的 华北 包含河北㊁山东㊁山西㊁察哈尔㊁绥远五省㊂日本势力入侵中国北方,在思想和舆论上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震动,加速了 华北 一词的传播,冀㊁鲁㊁晋㊁察㊁绥 华北五省 的概念也逐渐被人们广为接受㊂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了中国北方部分区域,在北平组建伪临时政府㊂1940年,伪临时政府改名 华北政务委员会 ,管辖区域包括河北㊁山东㊁山西三省以及河南北部地区㊂在日伪政府的行政区划中,山东同样是华北不可或缺的部分㊂1949年后,山东在行政区划上正式被划归华东区,而不再归属华北区,影响深远㊂但是在学术研究领域,很多学者并不认可这种划分的合理性㊂尤其是研究明清及近代历史的学者,基于上述历史的㊁地理的㊁经济的传统和学理,在著作中仍普遍将山东当作华北的一部分㊂施坚雅将晚清时期的中国划分为九个地文大区,其中 华北 由黄河下游㊁淮河㊁渭河流域及华北平原其他河流流域组成,从行政区上看,包含了河北与山东全省,河南大部㊁山西东部和陕西一部,以及江苏㊁安徽的北部地区③㊂施坚雅对中国地文大区的划分被学术界广泛接受,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立足于华北区域的专门研究㊂如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㊁杜赞奇‘文化㊁权力与国家: 1900 1942年的华北农村“㊁彭慕兰‘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㊁社会和经济(1853 1937)“等著作都引用了大量山东的案例,将山东作为华北的典型区域㊂与施坚雅不同,国内以从翰香㊁郑起东㊁史建云等为代表的华北区域史学者则将华北的区域范围划定在山东㊁河北㊁河南三省④㊂对 华北 概念有深入研究的张利民则认为华北经济区域包括今天京津两市㊁冀鲁晋三省㊁河南省一部分和内蒙古的中西部㊂总体上看,尽管学者们对于 华北 区域的界定尚未形成较统一的意见,但无论在哪一种方案中,都有山东的一席之地,这代表了当前学术界对山东与华北关系的基本看法㊂通过上文的简单梳理可以看出,无论从地理㊁经济还是区域内主观认知的角度抑或从当代学术界的意见看,山东均属于华北的核心区㊂这种情况在1949年后才发生改变,即山东被从华北区剥离,转而归入华东区,并且连带着开始改变人们的认知,山东在华东区的位置也逐渐得到认同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转变为什么会如此之深刻,正是本文所要提出并追究的问题㊂二、华东战局中的山东山东从华北转归华东,主要发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㊂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仍接受北方局的领导,不管从经济文化还是党政关系上,山东均倾向于华北,但同时与华东的关系也逐渐密切,尤其是在解放战争过程中,山东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㊂探讨山东在解放战争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华东地区发生的关联,正是解释山东在1949年后划归华东大区的关键①②③④张利民:‘ 华北 考“,‘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㊂姚焱超:‘近代 华北 概念的传承演变与时代认知 以报刊资料为中心的考察“,‘福建论坛“2020年第4期㊂ 美 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244 245页㊂参见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中华书局,1992年,第76㊁118㊁166页㊂所在㊂第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独特性㊂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在山东的力量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过程,即山东从一个中共革命的边缘地区,一跃而成为中共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㊂战前山东从未建立起中共政权并发展起革命武装,甚至山东省委与中央曾一度失联,各项工作陷于停滞㊂但在战后,山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凸显, 山东解放区和冀鲁豫解放区所属山东诸县,人口共3500万,占全国抗日民主根据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军队有33万人,占全国人民军队总数的四分之一;歼敌60余万人,占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歼敌总数的三分之一;共产党员30万人,占全国党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①㊂山东根据地的异军突起,再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点和优势,使得山东在中共革命的总体布局中迅速占据了重要位置㊂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成方式与大多数根据地不同㊂中共在其他敌后区域,一般由八路军㊁新四军等正规军进入该地区,发动和武装群众,建立政权,形成稳固的根据地㊂但山东根据地则是在山东省委没有正规军支持的情况下,组织武装发动一系列革命起义而形成的㊂起义武装后来经过不断整训,发展成正规化的山东纵队㊂山东纵队的存在以及1939年八路军第115师进入山东的战略举措,形成了山东根据地的另一大特点,即根据地内的基本武装由这两部分组成㊂然而 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是两支在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有着不同的经历㊁条件和作风的部队 , 要完全融为一体,需要有个过程 ②㊂这两大特点的存在给山东根据地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是山东的干部坚决接受中央的领导,很好地处理了这方面的问题㊂1938年起义成功之初,山东省委负责人黎玉便前往延安,请求中央派出有经验的军事和政治干部,领导山东根据地的建设㊂中央随后决定派遣郭洪涛㊁张经武等200余名干部前往山东㊂1938年12月,山东分局成立,郭洪涛任书记,张经武㊁黎玉任委员;山东起义武装也更名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指挥㊁黎玉任政治委员㊂115师进入山东后,根据地领导层再次改组㊂1939年8月,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任命徐向前为司令员,朱瑞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地区的八路军部队㊂山东分局扩展,由郭洪涛㊁徐向前㊁朱瑞㊁罗荣桓㊁黎玉㊁张经武等组成,郭洪涛任书记㊂同时,115师和山东纵队都认真执行中央的指示,采取多种措施相互交流和帮助㊂115师输出军事干部和帮助山东纵队正规化,山东纵队则为115师输送本土干部和兵员㊁枪械㊂在八路军第一纵队的领导下,两支部队逐渐走向融合㊂及至1941年和1942年,虽然根据地建设有了起色,但是战场形势发生剧变,日军在华北推行所谓 治安强化运动 ,派出大量兵力进行 扫荡 和 蚕食 ,包括山东在内的华北各根据地压力陡然增大,山东根据地也迎来最困难的两年㊂为渡过困难,根据地政权采取了两项关键举措:一个是通过减租增资等运动发动群众,强化根据地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另一个则是通过整风运动革新根据地干部的工作作风㊂虽然群众运动和整风运动属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共同经历,但山东根据地在这两方面又有自己的特点㊂在减租运动中,山东根据地提出的 增加雇工工资 成为发动群众的重要措施;在整风层面,山东根据地的整风运动与推进领导一元化是同时进行的,整风从领导层首先展开,大大推动了山东的领导走向统一㊂1943年8月,中央决定朱瑞等人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由罗荣桓代理山东分局书记㊂罗荣桓自此成为山东党㊁政㊁军的全面负责人,山东一元化领导的格局得以确立㊂在整风后期,延安进入坦白运动㊁抢救运动的阶段,但山东根据地的整风依然平稳㊂1944年, 民主检查运动 曾冲击到多位根据地领导人,但经罗荣桓与中央交涉随即停止㊂正是因为山东根据地领导人对整风尺度的掌握, 所以山东的整风,特别是抢救运动,时间较短,在规模①②金冲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独特历程“,‘抗日战争研究“2017年第1期㊂金冲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独特历程“,‘抗日战争研究“2017年第1期㊂上和激烈程度上相对较小 ①㊂经过减租减息和整风运动之后,山东根据地力量显著增强;相形之下,日军在山东的实力慢慢削弱㊂从1943年开始,山东根据地开始对日军开展反攻,并在1944年从局部反攻转入大反攻㊂时任北方局代理书记邓小平和前方总部参谋长滕代远在1944年9月的电报中称赞道: 半年来,(八路军)胜利最大且突出者是山东㊂ ②在抗日战争后期,山东在地缘位置上的重要性开始逐渐凸显㊂1942年7月,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电报中便说: 有一点须与你商酌的,即是山东的重要性问题 , 须估计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须集中到华北去,甚或整个八路新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方能取得国共继续合作的条件(此点目前不须对任何人说),如此则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 ③㊂在此之前,第一纵队政委朱瑞也曾说过: 苏鲁皖边区是华北和华中的枢纽,是华北的第二支点,与太行山区同样重要㊂ ④这也充分显示了中共高层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㊂山东处在华北的东部边缘区,本来是山东发展革命的不利条件,但山东省委毅然发动起义,并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将山东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根据地,使得地缘政治上原来的不利条件反而成为山东根据地的极大优势㊂在战后中共向外扩展的计划中,无论是向北经略东北,还是向南威胁国民党统治核心区,山东都处在战略枢纽的位置㊂而山东根据地已有的人口和经济的规模以及军事上的实力,使其有能力胜任这样的角色㊂抗日战争中山东在政治上的表现也足以让人信任,在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过山东干部排斥外来干部的现象,山东分局的人事变动虽然频繁,但每一任干部都坚决服从中央的指挥,坚决执行中央的政策㊂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历,为山东在未来解放战争大局中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奠定了基础㊂第二,解放战争初期的山东战场㊂抗战胜利之后,中共中央按照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的战略方针,对山东及华中根据地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政治㊁军事安排㊂山东八路军共抽调6万余人赶赴东北,而华中地区的新四军则抽调8万兵力,充实山东和冀东的军事力量⑤㊂北移的新四军与山东现有八路军组成山东野战军,华中根据地则将剩余部队编成华中野战军㊂在政治上,1945年10月,华中局与山东分局在临沂合并,成立华东局,由饶漱石任书记,陈毅㊁黎玉任副书记,统一领导山东㊁华中的工作;苏北淮安另建立华中分局,受华东局领导㊂战场的另外一边,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借助铁路运输和日军的配合,占领了济南㊁青岛和津浦路沿线的兖州㊁泰安等地㊂蒋介石还在徐州成立绥靖公署,部署重兵压迫苏中和苏北㊂1946年6月,内战全面开始,国民党军以占其总兵力约1/3的58个旅㊁46万余人进攻山东及华中解放区⑥㊂从苏中㊁苏北到山东一线,成为国民党军在战略上最重要的进攻方向㊂华中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之下,于七八月间开展苏中战役,七次作战共歼敌5.3万人㊂但是敌军兵力过强,最终华中根据地大部被敌占领㊂在10月的陈师庵会议上,华中领导人统一思想,决定华中野战军北撤山东,由陈毅统一指挥华中㊁山东军队,为华东野战军的形成打下了基础㊂12月,面对国民党军的四路围攻,华中和山东两大野战军首次战略合作,发起宿北战役,歼灭敌整编69师在内3.3万余人㊂宿北战役是华东军队战略收缩后的首战,此役获胜使全军取得了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明确了运动战和歼灭战的方针㊂12月底,国民党军主力继续推进到鲁南地区,其中整编26师位置突出,与其他国民党主力部队分隔,形势孤立㊂山东与华中部队领导人果断放弃原来出击苏北的计划,决①②③④⑤⑥郭宁:‘学习㊁审干㊁民主检查:抗战时期中共在山东的整风运动“,‘抗日战争研究“2019年第1期㊂‘八路军㊃综述㊃大事记“,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528页㊂毛泽东:‘关于掌握山东问题的指示“(1942年7月9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第419㊁420页㊂‘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黄河出版社,2005年,第315页㊂‘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1945年9月19日),‘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71 372页㊂‘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6页㊂定以优势兵力运动作战,围歼整编26师㊂1947年1月,中共军队陆续歼灭整编26师和整编51师,最终歼敌5.3万余人,取得鲁南大捷㊂①鲁南战役的胜利坚定了全军对既定战略方针的信心,1947年2月,山东与华中野战军正式合并,形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陈士榘任参谋长,所辖部队 总兵力达到30万人,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统一指挥,具备了打大仗的条件 ②㊂1月中旬,中共放弃沭阳,苏北全境落入国民党控制㊂蒋介石判断中共主力部队已经转移至山东,准备在山东进行战略决战㊂国民党军拟定计划:南线以八个整编师为主攻兵团,由陇海路出发分三路进攻临沂;北线以第12军㊁第73军和整编46师为助攻兵团,由胶济路出莱芜㊁新泰,切断中共部队后路㊂但在行军过程中,北线兵团轻敌躁进㊁喧宾夺主,南线兵团则行进谨慎缓慢,北线军队暴露于不利位置㊂华东野战军抓住战机急行军北上,2月20日以主力部队在莱芜北设伏,包围了国民党北线军团㊂敌军指挥失当,南线部队也未能及时予以援助和配合,最终73军和整编46师被全部歼灭,12军新编36师也大部被歼㊂在莱芜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近6万人,再次予以国民党军沉重打击㊂国民党战史这样评价鲁南和莱芜战役: 其对双方战力与士气之消长,影响尔后作战者甚巨,所以此次作战,实为双方在主战场上胜败之转捩点所在㊂ ③从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就难以维系,蒋介石谋划针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其中山东在他看来更是重中之重: 照现在的战局来观察,匪军的主力集中在山东 , 目前山东是匪我两军的主战场,而其他皆是支战场 ④㊂为此,国民党军在山东战场投入24个军(师),计45万人,并且在作战方针上强调集中兵力㊁稳扎稳打㊁逐步推进㊂国民党军的谨慎使得华东野战军一时找不到好的战机,但华野耐心等待机会,同时采用各种手段调动㊁迷惑对手㊂5月,敌军第一兵团在经过孟良崮时,整编74师行军稍快,与两翼部队拉开一段距离㊂整编74师是国民党五大王牌部队之一,敌军显然没有想到它会成为攻击目标㊂华东野战军出其不意,5月13日兵分四路包围敌整编74师,经过数日激战,全歼敌整编74师3.2万人,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㊂7月1日,为了策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华东野战军服从中央指示,分兵一半转入鲁南㊁鲁西外线作战㊂此时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压力尚未减轻,而华野内㊁外线几次战役都没有打好,伤亡较大㊂短暂的挫折没有改变既定战略计划,华野反思失利教训,谨慎制定作战方案,9月7日在鲁西南发动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整编57师,获得分兵之后的首次重大胜利㊂沙土集战役意义重大,此役获胜之后,由山东南下的通道被打开㊂9月下旬,华野西兵团主力越过陇海路进入豫皖苏,与刘邓㊁陈谢两路大军形成了品字形经略中原的态势,这样就将战争引入国统区,迫使国民党大军调动,使得全国主战场由山东转入中原,而中共军队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㊂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场是全国主战场㊂华东野战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在1947年9月成功转入外线,配合刘邓㊁陈谢大军进行战略反攻㊂在这一过程中,华野先后取得了震动全国的鲁南㊁莱芜㊁孟良崮等战役的胜利,使华东在 我军各区成绩次第 中名列第一⑤㊂更为重要的是,华东战场所摸索出的运动战㊁歼灭战战术具有开创性,影响了整个战争中解放军作战的基本思路㊂无论从战局㊁战果还是战术上,华东战场都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而其中大多数战役都发生在山东,可见山东解放区在战争中的贡献㊂①②③④⑤王辅一:‘华东军区㊁第三野战军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134 138㊁143 144㊁151页㊂汪朝光:‘示形与决胜 国共全面内战初期的山东战场“,‘军事历史研究“2015年第2期㊂台湾 三军大学 编:‘国民革命军战役史第五部“第3册,1989年印行,第218页㊂‘匪情之分析与剿匪作战纲要“(1947年5月15日),秦孝仪主编:‘ 总统 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2卷,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印行,第117页㊂周恩来:‘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战绩“,‘周恩来军事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2㊁233页㊂。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山东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现状 •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 •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 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地理位置和发展状况
1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华北平原和 华东沿海的重要省份。
创新能力不足
相较于其他经济发达的地区,山东的创新能力较 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这 使得山东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等方面的发 展相对滞后。
区域发展不平衡
山东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 其中青岛、济南等城市发展较为突出,而其他城 市的发展相对滞后。这种不平衡现象在一定程度 上制约了山东整体经济的发展。
国家级战略实施
山东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十三五”规划等 政策支持。
省级政策引导
山东省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引导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错位发展, 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
加快推进济青高铁、鲁南高铁、潍莱高铁等项目建设,提高山东在全国交通网中 的地位。
04
城市化进程加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山东 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为 山东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 场和发展空间。同时,城市化进程 也将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 乡一体化发展。
05
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
制定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法规
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持。
面临的机遇
01
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对山东的经济发展给予了一 系列的政策支持,如建设新旧动 能转换试验区、推进“一带一路 ”倡议等,为山东的经济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政策机遇。
山东的发展趋势
山东的发展趋势
1. 现代化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山东正在开展“智造山东”行动计划,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同时,山东正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
2. 产业结构优化:山东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推进工业转型和优化,逐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3. 发挥沿海优势:山东位于我国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海洋资源,在沿海经济带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4. 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山东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主动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在开放中借力发展。
5. 科技创新驱动:山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在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突破,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6. 生态文明建设:山东注重生态环保,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生态优美、产业生态、生活环境优越、法治环境完善的美丽山东。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实施了具有明显成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使山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更加合理化。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开发开放战略(1978年一1984年)进人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政策由沿海向内地的时序展开。
这一阶段属于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实验阶段,发展战略上一方面努力清除经济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左的影响,一方面深化农村改革,着手推动各项经济改革逐步开展。
省委按照中央部署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处理了大批历史遗留问题,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在发展战略的设计上,把农村改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菏泽、德州、聊城等地放宽经济政策,率先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使农村改革由西向东发展起来。
农村改革带动了城市改革,以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初步展开,为长期封闭的经济注人了生机和活力。
1983年省委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实现提前翻番、富民兴鲁的20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不久,国务院确定青岛、烟台作为对外开放城市,把山东推向对外开放最前沿。
省委、省政府迅速对发展战略作出调整,要求积极扩大出口贸易,加快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形成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结构。
这一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两位数以上,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进出口增长迅猛,外商直接投资开始涌入,山东的发展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战略(1985年1991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山东省各地经济普遍繁荣发展,到1984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区域间差距扩大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1984年2月,政府部署开展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对区域差距扩大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并逐步形成一系列决策。
1984年11月,启动沂蒙山建设计划;1986年10月,展开区域经济开发,在东平县召开现场办公会上首次提出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的战略;1988年,把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确定为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强调优势互补,相对平衡发展,形成总体优势,参与国内外大市场竞争。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规划
战略优势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尚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尚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 角洲后发优势明显,该地区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角洲后发优势明显,该地区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 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 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 济的良好条件。 济的良好条件。 高效生态是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 高效生态是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以 环境承载力为依据,严格限制高耗水、高耗能、 环境承载力为依据,严格限制高耗水、高耗能、高 排放项目,推进节约发展、集约发展、生态发展、 排放项目,推进节约发展、集约发展、生态发展、 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 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维护渤海湾和黄河下游流 域生态平衡。 域生态平衡。 如果说,珠三角、 如果说,珠三角、长三角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发展 模式的典型代表, 模式的典型代表,那么将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的 黄三角将成为我国今后高效生态经济的样板。 黄三角将成为我国今后高效生态经济的样板。这正 是黄三角的后发优势之所在。 是黄三角的后发优势之所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战略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 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 的重点任务: 的重点任务: 一是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一是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切实加强生 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节约集约用资 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源,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按照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要 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 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 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 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 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 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山东省区划调整最新方案
山东省区划调整最新方案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山东省的区划调整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山东省进行了一系列的区划调整。
以下是山东省区划调整的最新方案。
一、济南与莱芜的深度融合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莱芜市并入济南市后,进一步拓展了济南的发展空间。
此次区划调整不仅仅是行政区域的合并,更是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在产业方面,济南的优势产业与莱芜的特色产业相互补充,形成了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济南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与莱芜的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交通网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加快了济南与莱芜之间的轨道交通、公路交通的互联互通,缩短了两地的通勤时间,促进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公共服务方面,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实现了共享和优化配置。
莱芜地区的居民能够享受到济南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提升了生活品质。
二、青岛都市圈的扩容青岛作为山东省的经济龙头城市,其都市圈的扩容对于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区划调整将周边的部分县市纳入青岛都市圈,加强了青岛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协同发展。
在产业协同方面,青岛的海洋经济、先进制造业与周边地区的特色农业、轻工业等形成了互补。
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促进了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了整个都市圈的产业竞争力。
交通一体化方面,加强了青岛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构建了更加便捷的交通网络。
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的协同发展,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
在公共服务方面,推动了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青岛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提升了整个都市圈的公共服务水平。
三、其他城市的区划优化除了济南和青岛,山东省的其他城市也进行了相应的区划优化。
例如,淄博市、潍坊市、烟台市等,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对辖区内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特色论析
山东 半 岛城 市群 , 济南 省会城 市群 经济 圈 , 南 经济 带 , 鲁 黄河 三 角洲高效 生态 经济 区 , 洋经 济 ” 海 5大 版块 战 略 ;0 7年 8 20
月 至 20 0 9年 5月 整 合 形 成 的 “ 体 两 翼 ” 略 ;0 9年 至 当 一 战 20 前 的“ 造 山东 半 岛 蓝 色 经 济 区 ” “ 区 三 带 ” 略 。从 战 打 和 一 战 略 内 容 、 进 规 律 和 推 进 的 进 程 来 看 , 东 区域 经 济 发 展 战 演 山 略有 着鲜 明的个性 特色 。
3 路径模 式创 新 , 学发展 。 . 科
发 展 路 径 、 展 模 式 的 创 新 , 是 山 东 区 域 经 济 经 济 发 发 既
展 战 略 的 特 色 之 处 , 是 山 东 为 消 除 东 西 发 展 差 距 、 现 区 也 实 域 经 济 发 展 的科 学 手 段 。
1梯 级开发 。 别发展 。 . 差
认 真 执 行 国 家 的 大 政 方 针 政 策 , 照 “ 级 开 发 理 论 ” 实 施 遵 梯 ,
2 O世 纪 8 O年 代 中期 , 东 东 西 经 济 发 展 差 距 问 题 日益 山 突出, 此, 为 山东 省 提 出 了 旨 在 缩 小 东 中 西 部 差 距 为 本 义 的 区域 经 济 发 展 战 略 并 布 局 实 施 , 导 思 想 是 陆 海 统 筹 、 体 主 一
地 区非均衡 发展 战略 , 先 开放开 发东 部沿 海地 区。l8— 率 94 19 9 1年 、 9 2 2 0 1 9 0 2年 , 东 省 提 出实 施 的 阶 段 性 区 域 经 济 山
发 展 战 略 , 论 上 的 奋 斗 目标 是 实 现 东 西 结 合 、 同 发 展 , 理 共 缩
潍坊区域变迁规划方案
潍坊区域变迁规划方案引言潍坊是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潍坊的区域面貌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我们制定了以下潍坊区域变迁规划方案。
总体规划1. 经济发展- 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发展高效、节能、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 鼓励招商引资,吸引知名企业在潍坊设立生产基地,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提高潍坊的产业链水平。
-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推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 城市规划-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功能和服务水平。
新建、改建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完善水、电、气等市政设施。
- 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
加强市中心区域的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合理分配人口和经济资源,推动城市的分散化发展。
- 加强城市环境保护,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推进园林绿化,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园面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3. 社会建设- 加强教育和科研力量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
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设施;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培养高层次的科研人才。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加大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加强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 加强文体活动的开展,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娱乐选择。
建设文化中心、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
分区规划1. 市中心区域- 该区域是潍坊的中心商务区,有着丰富的商贸资源。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该区域的基础设施,提升商贸服务水平,提高商业环境。
- 强化市中心的绿化建设,打造舒适的休闲环境。
增加绿地和景观道路,提高市中心区的生活品质和吸引力。
- 推动市中心的非石化产业发展,如金融、科技、文化等,提高潍坊的产业链水平。
2. 经济开发区- 经济开发区是潍坊的经济增长极,我们将进一步提升该区域的产业水平。
港口(城市)-腹地关系与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区域 政 策 的 重 要 内 容 , 不 仅 要 重 视 区 域 发
展 不 平 衡 的 现 实 成 因 , 更 要 关 注 一 个 相 当
长 时 期 内 区 域 经 济 格 局 的 演 变 过 程 及 其 驱 动 力 。 基 于 此 认 识 , 笔 者 考 察 了 自近 代 商 埠 贸 易 兴 起 以 来 的 山 东 区 域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进 程 ,依 据 双 核 结 构 理 论 提 出方 案 。
但是进入1980年代区域经济政策由均衡发展转向效率优先后山东沿海地区的8地市依靠交通发达经济基础好居民商品意识较强的区位优势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基础条件较差的鲁南鲁西再次沦为落后区域
港 口 ( 市 ) 一腹 地 关 系 与 城 山 东 区域 发 展 战 略研 究 木
陈为 忠 ,吴松 弟
[ . 南 通 大 学 ,南 通 1 260 2 0 7;2 复 旦 大 学 ,上 海 . 203 0 4 3]
・
7 ・ 0
.
史 学研 究
曲复合 中心等 六大 城市 经济 区。
港 口 ( 市 ) 一 地 关 系与 山 东区域 发展 战略 研 究 城 腹
一
些 与 原 来 受 天 津 控 制 的 州 县 也 被 完 全 纳
本文 认 为 ,制 定 区 域 发 展 战 略 是 政 府
入青 岛 的集 散 范 围 。在 其 他 未 被 完 全 纳 入 的 几 个 州 县 ,天 津 港 也 不 能 完 全 控 制 这 些
1 港 口及 其 以 腹 地 为 主 的 经 济 空 间 的 .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 山东地区的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山东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疆域漂变山东地区的变迁山东地处中国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地区。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山东地区的疆域经历了多次漂变,伴随着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变化,这些变迁深刻地影响着山东的发展进程。
古代山东地区的疆域漂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由齐国、燕国等诸多小国组成,齐国在这段时期逐渐崛起为山东地区的霸主,疆域逐渐扩大。
然而,随着战国时期的结束,秦始皇统一六国,山东地区被并入秦朝的版图,成为秦代的一部分。
随着秦朝的灭亡,山东地区再次发生了疆域的漂变。
刘邦建立的汉朝将山东地区划入了齐悼惠王国,称为齐国,山东成为齐国的封地。
经过多次更替,山东逐渐成为东汉时期的八部分地之一。
隋唐时期,山东地区再次发生了疆域的漂变。
在隋朝建立后不久,山东成为隋朝的一部分,直到唐朝建立后,山东地区才被分为多个州府。
宋朝时期,山东地区的疆域发生重大变化。
北宋时期,山东地区成为辽国的统治地区,并在辽金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宋时期,山东被金朝统治,后来又被元朝所取代。
明朝时期,山东地区又发生了疆域的漂变。
明朝初期,山东被划分为多个行省,包括山东按察司、山东南北按察使司等。
随后,山东成为明朝的直辖州,直接归属于京师。
此后,山东地区相对稳定,疆域未发生大的变动。
清朝时期,山东地区再次发生了疆域的漂变。
清朝将山东划分为山东总督府,且常年驻扎在山东。
在这段时期,山东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得到了较大推动。
近代以来,山东地区的疆域漂变主要发生在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山东疆域不断变化,先后划归山东省、北平专区、山东军区等不同的行政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仍然是一个省级行政单位,但疆域的划分又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诸如济南、青岛、烟台等多个地级行政单位。
总的来说,山东地区在中国历史中经历了多次疆域的漂变。
每一次变迁都与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对山东地区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积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效果及驱动机制研究注:2009年,山东省还提出了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鲁南临港产业带等发展战略,已被纳入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当中成为“一区三带”中的“两带”(另一“带”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带),因此本表暂不列出。
第30卷第10期经济地理Vol.30,No.10 上海城市跨江发展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 2010年10月ECONOMIC GEOGRAPHY Oct.,2010如果说“三个亮点”,从产业角度梳理山东经济,制定山东经济的发展目标。
那么,“三个突破”无疑是张高丽发展山东经济的又一得意之作,这次张高丽是从区域角度来对经济重新梳理。
所谓“三个突破”,就是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而其中又以“突破菏泽”为重点。
和全国区域经济格局相似,山东区域经济也呈现明显的阶梯状特征。
在过去多年中,菏泽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比全省平均低2个百分点。
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代表的半岛地区将以菏泽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甩得越来越远,菏泽的落后成为制约山东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
为实现山东“西部大开发”,2004年,山东省作出了“突破菏泽”的部署,并采取了“百个项目进菏泽”、“西接东输”(东部发达地区接收西部劳动力转移)工程,要求全省8个经济强市对口扶持菏泽的全部8个县区。
今年的山东“两会”传出这样的消息:菏泽市2004年经济发展速度超越了全省平均水平。
这是自1990年以来的15年中,菏泽市经济发展速度第一次超过全省平均数。
东部突破的烟台市200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最早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中,已经从第七位跃升至第一位。
突破战略开始取得成效。
山东省政府发言人张德宽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三个突破”战略,在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将为解决全国东西差距问题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zsyz/2005-05-23/60350.html自2004年开始,山东省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的“三个突破”以及“促强扶弱带中间”的“双30”工程,几年来已显现成效。
为促进菏泽加快发展,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由东部8个强市、省直8个部门、8个强县和9个大企业集团对口帮扶菏泽9个县区,使20万名鲁西农村劳动力在鲁东沿海发达地区实现就业,100家大型企业把100多个大项目带进菏泽。
8个发达市先后有54个大项目落户菏泽,投资超过122亿元。
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借开放手段“突破烟台”,不仅让上海通用东岳汽车公司等一批企业获得重生,而且吸引了韩国LG手机株式会社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纷至沓来。
济南以“五年大变样”切入“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主题,在城市框架上实施“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空间发展战略;既要高楼大道的整洁靓丽,更要背街小巷居民生活环境的和谐场景。
在产业发展中,通过改组改革和技术创新等手段,5家上市公司相继走出困境,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配套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中,开始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local/2007-05/25/content_6151383.htm伴随着华东地区面积最大、储量最多、煤质最好的巨野煤田新发现,山东省委、省政府筹划已久的“突破菏泽”之战在猴年伊始打响。
在山东经济发展中明显滞后的菏泽市实施突破战略,是山东省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的硬任务。
“突破菏泽”从差距起步菏泽位于鲁西南,自古阡陌纵横,有过灿烂的农耕文明,这里的曹州牡丹天下闻名。
但是,鲁西南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与山东其它地方相比,近年来差距有越拉越大之趋势。
近10年间,该地区GDP年均增长6.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目前,菏泽经济在全省17个市中列倒数第一,人均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
全市9个区县,除市区外,8个县都排在全省后10位。
菏泽的现状令山东各级领导干部牵肠挂肚,省委书记张高丽去年7月到菏泽宣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考察菏泽的经济状况时指出:“没有菏泽的大发展,就没有山东的大发展。
没有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不是科学的发展观。
”一定要让858万菏泽人民汇入山东经济大发展的潮流。
今年2月4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现场办公会议确定了“突破菏泽”的“3311”目标,即“三个明显”: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三个高于”:GDP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长幅度;“一个新台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把菏泽建设成为鲁苏豫皖交界的区域中心城市;“一个新跨越”: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到2007年,GDP比2002年翻一番,突破500亿元,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80%以上。
人才送进去劳力转出来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包括干部交流、东西联动、劳动力转移在内的三大举措:东部8个强县与菏泽8个弱县结对帮扶;把经济发达市县的一批优秀干部选到菏泽任职,菏泽的一批干部到外地挂职或任职;省里帮助菏泽输出农村劳动力。
除此之外,省政府给予菏泽支持,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到菏泽的各县工作,工资由省政府发放;谁为菏泽引进了项目,省政府给引资人奖励。
“突破菏泽”的战略一经正式出台,立即吸引了山东省的东中部企业。
经省政府亲自牵头,从2月4日到2月底,包括兖州矿务局、新汶矿务局等300多家企业要求在菏泽立项投资,20多天的时间里签下投资协议项目38个,投资额达109.6亿元。
为解决农村劳力的富余问题,省政府还牵头构筑了市联县区、县区联乡镇、乡镇联村户的劳务输出格局。
到2月底,已输出80余万人,占菏泽农村劳动力的20%。
其中,由省政府牵头组织的菏泽劳务输出现场会上,就一次性输出近6万人。
一批县区级干部也正在考察交流中,其中新任单县县委书记已经到位。
在山东省“突破菏泽”现场办公会上,菏泽市委书记陈光分析了菏泽优势:菏泽煤田地质储量281亿吨,石油地质储量16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000亿立方米,拥有资源优势;农业自然条件好,是全国最大的优质麦生产基地,林业畜牧业和果蔬花卉业已形成比较优势;地处鲁、苏、豫、皖交界处,周边100公里范围内尚没有大城市,占有辐射四周的区位优势。
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确立了菏泽建立“三大基地”的发展思路:有条件建成全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优质绿色农副产品基地、区域性商贸和物流基地。
跨越式发展的曙光“突破菏泽”的着眼点,是在菏泽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传统农业市向现代化工农业新目标的跨越。
目前,巨野煤田进入开发阶段。
龙固矿井掘进已超过500米,2006年可产原煤200万吨,将于2007年正式投产,年产量600万吨。
郭屯矿井、彭庄矿井进入开发准备阶段。
坑口电厂、洗煤厂、煤炼油厂、焦化厂等一批煤炭精深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中。
菏泽的石油天然气综合开发初显成效。
去年底,东明石化集团年加工原油能力达到300万吨,为前年的2.5倍,1至11月销售收入20亿元。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山东著名品牌“鲁花”花生油在菏泽“生根开花”,厂房面积和花生油产量超过位于莱阳市的鲁花总厂。
中粮大宝、巨金源、壮大公司等龙头企业已在菏泽建厂。
佳美公司、裕鲁西达、旭日食品等38家果蔬加工企业聚集在菏泽,形成了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与美国ADM公司强强联手,共同出资4.8亿元在菏泽兴办大型油脂深加工企业。
黑龙江光明家具、海南椰风、浙江横店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也开始来到菏泽“安家落户”。
在菏泽,高附加值的深加工项目三四年前还基本是空白,目前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已达27个。
工业的兴起,牵住了菏泽加快发展的“牛鼻子”。
省委、省政府给菏泽确定的目标是二、三产业要占到80%以上,三次产业原来44∶31∶25的“塔型”格局,将很快被改变成下小上大的“陀螺结构”。
“突破菏泽”已经看到了曙光。
“十一五”时期,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三个突破”到“一体两翼”再到“一区三带”重点区域带动,通过突出比较优势,带动要素流动,不断制造发展热点,构筑发展高地,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崭新格局。
一、区域发展战略形成五大重点区域布局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始终注重推进区域经济结构与布局的合理优化,形成整体发展优势,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推动区域布局合理化的理念不断深化,思路日益清晰成熟,尤其是“十五”时期开始实施的“三个突破”战略,即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实现了东、中、西联动发展,激发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
“十一五”以来,山东深入实施“一个龙头、三个突破、东西联动、城乡统筹、促强扶弱、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
起始的两年中,顺应城市群、经济圈作为产业人口集聚主要载体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大趋势,提出了东部优化发展,加快现代化半岛城市群建设;中部加速崛起,加快济南城市圈建设;南部强化开发开放,加快鲁南城市带建设;优化提升海洋经济区、综合开发黄河三角洲和沿莱州湾经济区、加快建设鲁中南山地生态经济区,即“一群、一圈、一带加三区”的总体布局,带动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发挥了城市群、经济圈和产业带的辐射带动作用。
2008年伊始,我省提出并开始实施“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其中,“一体”是从山东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省会济南周围,主要由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大版块构成;“两翼”则分别是北临渤海湾的黄河三角洲和南接苏豫皖的鲁南经济带。
这一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既是对我省区域发展认识的深化和创新,又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战略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增强了我省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
近两年来,在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我省着眼于培植区域发展优势,尤其重视突出重点,强化带动,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重点区域带动战略。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鲁南临港产业带五大重点区域为突破口,大力拓展发展空间,把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有机结合起来,集聚优质要素资源,促进优势产业迅速崛起,形成区域竞争力,打造出全省区域经济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新格局。
二、重点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半岛城市群整体实力和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8个市,规划区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
该区域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环黄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同时又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增长极之一,与京津唐、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圈的领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