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小学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二、教材分析1. 诗歌地位与主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现代诗。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它以鲜明的对比,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2. 诗歌结构与特色全诗共七节,每节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从诗的语言来看,简洁而有力,富有节奏感。
诗中的形象鲜明,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样的诗句,用最直白的话语却传达出深邃的思想,非常适合六年级学生在理解诗歌艺术的同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 教材的教育价值本诗有助于六年级学生进一步提升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体会诗歌中的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鲁迅精神的学习,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考人生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1. 知识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现代诗歌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
对于鲁迅这个人物,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有所接触,知道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 学习能力学生在这个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对于诗歌中深刻的哲理和复杂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他们需要更多的引导来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
3. 心理特点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有了初步的思考,这首诗所传达的思想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但他们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深化。
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不朽”“摔垮”等词语的含义。
- 了解诗歌的结构,理解对比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情感。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应该能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贡献;•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事情情节和主旨思想;•掌握一些谚语、俗语、词语等的意思和用法;•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和能力。
2.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主旨思想和人物形象;•掌握谚语、俗语、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主旨思想;•掌握人物形象及相关细节。
4. 教学方法•导入法:带入鲁迅先生的故事及人物;•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分角色阅读等。
5.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自我介绍。
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和目的。
2.引入话题。
老师向学生们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讲解,先使学生们感性理解鲁迅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力。
3.看图猜谜。
设计大幅照片或图画,学生通过看、思考、讨论,猜测图片的主题是与鲁迅先生有关的。
4.分组阅读。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角色读取课文,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关注点。
语文老师会先提前讲解一下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然后开始分析和解读课文。
5.讨论总结。
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分享,总结各自阅读中的体会和发现。
开展全班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本文的主旨及文中具体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内容。
简单略带赞赏地评价上节课的小组与全班讨论中的较优答案,并扩展相关语文知识,使学生们进一步领悟和运用。
2.一席谈话。
老师安排几位学生主持谈话,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
主题是人们为什么要纪念鲁迅先生?谈话结束后,老师对谈话中一些的言论进行引导和解释,使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阅读课文。
学生们再次分组阅读《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篇文章。
4.阅读检测。
通过文本理解、谚语、俗语、词语的运用等方式,对学生们在课文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和语文技巧进行检测。
第三课时1.引入课题。
老师要求学生们通过摘抄、阅读眉批、写出课文的主旨句和总的观点,再次阐明本篇文章的主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表达方法,体会诗歌以“反衬、对比”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有”和“没有”的对照来揭示真正人的价值。
4、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准备:教师:1、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2、设计板书;3、准备录音机和朗读带。
学生:1、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2、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3、准备字典等工具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吗?谁来向老师介绍一下鲁迅呢?2、学生回答: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
他逝世后,被毛泽东称为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有的人》。
(板书课题)3、教师小结: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他的作品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让我们从诗人臧克家先生的诗歌中,走进鲁迅的世界,学习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2、学生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3、学生分小组合作练习朗读。
4、学生指名读课文。
(学生评价)5、学生分男女生朗读课文。
(配乐)6、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朗读。
7、学生自由配乐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形式)8、学生互相评价朗读情况。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通过不同的文本形式,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品质。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歌通过对比的手法,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诗歌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形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作为一首现代诗歌,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以“走近鲁迅,感悟精神”为主题,通过朗读感悟、分析对比、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3)学习诗歌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和事迹,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他对社会现实的批评与关心。
2.学习鲁迅一生中的重要时期与作品,了解他的思想演变和文学风格。
3.通过对《有的人》一文的阅读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
4.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眼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深入理解《有的人》一文。
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细节和隐含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与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为学生打开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理解与分析:讲解《有的人》一文的背景和主旨,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是对中国知识分子进行的一次尖锐的批判,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并找出文中的揭示和隐含的意义。
3.讨论与互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就文中的一些问题和观点展开探讨,教师及时给予点评和引导,促使学生发言和思考。
4.总结与展示: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有的人》一文有整体性的把握,再次强调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鼓励学生在写作方面进行创新和表达。
5.作文习作:布置《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理解和一些生活经验,表达对鲁迅的敬仰与思考。
五、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激发了学生对鲁迅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讨论和思考。
2.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活跃,同学们对于文中的揭示和隐含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也发现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浅薄,在讨论中表达不够准确和清晰,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能力。
3.作文习作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表达出对鲁迅的思考和敬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第1篇】一、课前谈话——聊聊我所认识的鲁迅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们一起来读一篇和鲁迅有关的课文。
大家预习过吗?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什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师:对,我们要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大家先来看一下鲁迅的这张照片。
(出示鲁迅照片)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生:他是一个有民族精神的作家。
师:他是一个作家。
(板书:作家)生:他生于1905年,在2004年去世,活了99岁。
师:活了99岁呀,这个鲁迅我不太认识。
(其他学生:是臧克家。
)哦,这是臧克家呀。
鲁迅先生活了多少岁啊?(其他学生:55岁。
)对,55岁。
生:鲁迅先生还是一个革命家,是中国革命的先锋。
师:作家、革命家。
(板书:革命家)还有吗?生:我知道他为什么当一个作家,因为他认为当作家可以用语言让中国人觉醒,推翻旧制度。
师:你知道他为什么要当作家,是为了推翻旧制度。
还有吗?生:他在作家群里享有很高的地位,他逝世后很多作家都发文来纪念他。
师: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作家、革命家。
今天我们就借助臧克家的这首诗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板书:鲁迅)师:为了让大家能把课上好,刘老师下午还带来了一本书。
这本书是我编写的《小学生鲁迅读本》。
如果你今天课堂上的发言让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对鲁迅有了新的认识,那么刘老师这本签名的书就送给你,好不好?想要的举手。
(生踊跃举手)书只有一本,希望同学们一会儿踊跃发言。
二、教学铺垫——聊聊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背景师:臧克家写了《有的人》这首诗纪念鲁迅,有谁能把臧克家写这首诗的背景给我们介绍一下?生:臧克家写这首诗是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
师:还有吗?继续补充。
生: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是鲁迅逝世13周年,臧克家写了这首诗。
师:好,掌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经典教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认知本文语言的特色。
2. 理解诗歌用对比方法写出了鲁迅对不同的人、不同生活的不同态度,热情讴歌了鲁迅先生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
3.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产生美好的想像,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诗歌两节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鲁迅生前的伟大事迹和逝世后所产生的影响。
2. 理解对比在诗句中的作用。
3. 理解诗歌用对比方法所表达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早在青年时代,他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在文学创作之外,鲁迅还在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涉猎和独到的见解。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他逝世的噩耗传开后,举国都沉浸在失去“民族魂”的悲痛之中。
他的忠诚、他的执著、他的无私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诗《有的人》。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意1. 教师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1)音序查字法查出本文生字:溜、卓、著、迭、禄、倘、尼、蝠、俩。
(2)形近字组词:卓()桌()迭()秩()禄()茁()逝()浙()腐()履()役()迂()(3)多音字组词:俩俩()瓢()处()给()liǎng piáo chǔjǐ俩()瓢()处()给()2. 学生齐读生字词。
3. 学生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互相纠正字音。
4. 教师指名读诗,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并让学生提出在朗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5. 学生再读诗文,理解诗意。
想一想,这首诗每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出来。
并把答案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
答案要点是: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第二小节: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亳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赶快收殓,埋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的简介,学生自读了解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
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1)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理解并分析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意义和内涵;•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策略。
2. 教学内容•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3. 教学过程a.导入(15分钟) - 引导学生回忆鲁迅先生的名字和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 制作一份包含鲁迅先生重要作品的展板,并向学生介绍。
b.学习课文(3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师解读重要词汇和句子,并与学生一同理解课文的意义; - 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c.拓展阅读(20分钟) - 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文章,了解更多关于鲁迅的信息; - 学生可以在读后感或作文中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感悟。
d.总结与评价(15分钟) - 教师与学生一同总结课文的核心观点,并与学生一同评价鲁迅先生的贡献; - 学生可以就课文的内容和鲁迅先生的思想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4. 教学资源和评价•鲁迅先生相关的展板和图片;•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其他鲁迅先生的作品或相关文章;•学生的读后感或作文。
二、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使用展板和相关图片,我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导入环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回忆起鲁迅先生的名字和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这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对鲁迅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提供了词汇和句子的解读,并与学生一同理解课文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课文的观点和思想,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拓展阅读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文章。
《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反思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会写“俯、朽”等8个字,会写“伟大、情愿”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3.体会诗歌中对比的写法,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对比写法,感受精神。
2.教学难点:理解对比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回顾鲁迅先生的事迹,引出诗歌。
(2)提问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3.精读课文
(1)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每节的含义。
(2)体会对比的写法,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
4.拓展延伸
(1)让学生思考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树立正确价值观。
5.书写指导
(1)观察“俯、朽”等字的结构和笔画。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回顾导入能帮助学生回忆鲁迅先生,但在理解对比写法时,部分学生可能理解不深。
拓展环节中,学生的思考可能比较浅显,需进一步引导。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o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意义。
o体会诗歌表达的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以及对不同人生观的深刻思考。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和品味语言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o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对比和象征元素,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学习他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o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表达的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对比和象征元素,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资料•诗歌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学生:你们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他有哪些代表作品?他的精神品质对你有何影响?2.揭示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是如何纪念鲁迅先生的?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思考?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同评价,注意诗歌的节奏和停顿。
3.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初步感受到了什么?三、再读诗歌,深入理解1.对比手法的分析:o提问:诗歌中使用了哪些对比手法?这些对比手法是如何体现的?o学生自由读诗歌,找出相关诗句,并汇报。
o引导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以及它如何突出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和无私精神。
2.象征意义的理解:o提问:诗歌中有哪些象征元素?这些象征元素代表了什么?o学生自由读诗歌,结合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第1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1】鲁迅画像,引入:大家认识他吗?他是谁?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老人?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谈一谈。
(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3.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件2:课题】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3.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课件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4. 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板书:“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批判)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鲁迅的人品美,学习这首诗的写法。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 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 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本诗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2. 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以及对鲁迅的认识。
3.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播放《有的人》这首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动听的歌曲,名字叫做《有的人》,是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时写的,它采用对比、反复、重叠等手法热情地歌颂了鲁迅先生愿为天下人幸福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课题)二、复习巩固生字,积累词语1. 复习巩固生字。
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2. 积累词语。
(开火车形式进行)老师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类,看谁积累得多!永远沉睡、涌出眼泪、摔垮天地、苍白无力、永远活在人民心里;溜之大吉、骑在人民头上、践踏人民、炫耀赫赫战功。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这些词语。
并相机指导读好这两组词语。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诗的前三节。
1. 指名读课文的前三节,让学生说说每节写了什么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加以引导。
)相机指导朗读。
这三节写的内容都与鲁迅有关,写出了鲁迅品质的高尚和精神的伟大,写出作者由衷的敬佩之情。
(让学生划出本课的中心句。
)2. 重点理解第二节内容,指名读后谈谈自己的理解。
有的学生可能对“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两句诗的意思不理解,老师要相机让学生联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
(让学生展开想象,具体描述鲁迅怎样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也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
)这种写法叫做具体描述人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的品质的手法。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模仿着写一写。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本诗通过对两种人的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二、课时两课时三、教材分析1. 诗歌主题《有的人》是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抒情诗。
全诗以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以鲁迅为代表的“给人民作牛马”的人的崇敬和赞美,对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的憎恶和批判。
这一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对小学生理解正义、奉献等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2. 诗歌结构本诗结构严谨,整首诗分为七节,每节在形式上相互对应,前四节从不同方面写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后三节从人民的态度来写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这种结构使诗歌的对比效果更加突出,便于读者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语言特色诗中的语言简洁有力,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样的诗句,用简洁而深刻的话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易于小学生诵读和记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能力。
四、学情分析1. 知识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但对于本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历史背景知识可能了解较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2. 思维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对诗歌中通过对比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法能够有所理解,但对于更深入的社会价值观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
3. 情感态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对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关注和思考,本诗所传达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能够引发他们的共鸣,但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诗中的生字词,如“俯”“朽”等。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鲁迅的事迹和文学成就,理解文章中的感人故事和鲁迅的思想精神。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发扬鲁迅的思想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2、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鲁迅的事迹和思想精神,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
3、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理解鲁迅的思想精神,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模拟、讲授、讨论和互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5、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情境模拟、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精神。
(2)展示篇章:带领学生读一遍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3)深度解读: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鲁迅的思想精神。
(4)个人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分享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互相交流和借鉴。
(6)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并加深对文章和鲁迅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6、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图片、课本及其他相关材料。
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模拟、讲授、讨论和互动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并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鲁迅的诗歌和小说,以及他的思想和精神,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旨,并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在篇章展示环节,我让学生自主朗读和理解文章,通过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情感,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鲁迅思想的精髓。
在深度解读环节,我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内涵和鲁迅的思想精神。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个人思考环节,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第一至第五章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
3. 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如何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鲁迅先生的良好氛围。
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准备1. 图片:鲁迅先生画像、相关历史背景图片等。
2. 音频:诗歌朗诵。
3. 教学PPT。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鲁迅先生画像,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
(2)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
2. 诗歌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了解诗歌的主题。
(3)讲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引导全班同学共同感受诗歌的魅力。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鲁迅先生的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到了他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鲁迅先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七、作业布置1. 背诵《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2. 写一篇关于学习鲁迅先生精神的感悟文章。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两种人的形象,明白不同的人的下场2、学会和运用排比和对比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3、正确理解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1、学会和运用排比和对比的写作方法2、正确理解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学会和运用排比和对比的写作方法教法和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学生读鲁迅的诗歌《自嘲》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本组课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那么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学生用文中的一句话或者词语说出来。
2、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臧克家先生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所写。
板书课题《有的人》二、新课传授自由读课文学生质疑。
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却死了?为什么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文中到底写了哪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汇报交流、明确。
1、有的人活着,却是行尸走肉,对人民,对社会,对他人却一点也没有帮助,这种人活着和死了也没有什么区别。
有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永远流传下来,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2、文章里一共写了两种人。
一种是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讲解“不朽”的意思)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一种是情愿做野草,给人们做牛马的人,这两种人的下场也各不相同。
分别读出他们的下场,两种不同的人的代表人物各是谁?他们两种不同的下场,进行鲜明的对比。
3、指导朗读,读中悟情重点指导边读边理解“刻”从这个字里,明白那些反动派,那些作威作福的人的的丑恶心思,以及骑在人民头上的那种不可一世的丑陋嘴脸。
与甘心为人民做牛做马的革命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摔”“烂”字里理解人民对那种人的无比憎恨,从“永远记住”和“青青的野草”体会出人民对他们的热爱之情。
排比的句子运用,从而理解对比、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
比赛读,读中升华读出对欺压人民的反动派鄙视和轻蔑。
读出对为人民做好事的人的热爱,把自己的情感从读中体现出来,读写结合、文本迁移。
有的人教案(优秀9篇)
有的人教案(优秀9篇)《有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3、理解对比的写法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教学设想:1、计划学习两课时2、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第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一三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臧克家:祥见注释。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D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
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起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自己表现得还不错,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但我也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
1.阅读理解:《有的人》全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2.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写作背景,探讨作者为何要纪念鲁迅,以及通过纪念鲁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词汇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俯首帖耳”、“横眉冷对”等。
4.语法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有的人,俯首帖耳,甘为孺子牛;有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所指无改色。”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
5.写作手法: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6.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对比、排比等写作手法,以及鲁迅先生倡导的精神品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人的品质让你感到敬佩?”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鲁迅精神在现代社会有哪些体现?”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精品教案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布置任务:学生结合“阅读提示”的要求自主搜集、整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资料,为课堂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那是鲁迅逝世9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写下的纪念鲁迅的文章。
在鲁迅逝世13周年时,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了一首诗。
我们一起来看看臧克家是怎样纪念鲁迅的。
(板书: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2.作者介绍。
臧克家(1905—2004),笔名少全、何嘉,中国现代诗人、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他的代表作品:《烙印》《罪恶的黑手》《古树的花朵》《凯旋》。
3.创作背景。
我和鲁迅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信,这首诗是参观了他的故居归来有感而写的,这岂不是“即兴”之作?是的,它是“即兴”之作,但是我写它确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深刻的思想感受的。
所以,它的思想内容是深厚的,耐人寻味的。
两种人、两种人生观的鲜明对比,使它有着永恒的意义,所以受到读者欢迎,反应强烈。
——《臧克家文集第12卷》设计意图:通过已学课文自然引入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创作背景,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巩固容易读错的字音。
(随文识字)xiǔ不朽(2)学生自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诗歌标题“有的人”是什么意思?“有的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预设:“有的人”指的是两种人。
一种是压迫人民,作威作福的人。
一种是像鲁迅那样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
3.梳理诗歌的结构。
预设:第1节写了有哪两种人,第2-4节写了这两种人的不同人生观,第5-7节写了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掌握写现代诗的一些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鲁迅的赞扬,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重点分析
1.让学生知道“有的人”是指那些人。
2.使学生学习到这首诗歌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诗歌所要讲述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解题。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
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二)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活着的人,有的活
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
在死的问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分析,教师评析、归纳:这首诗分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教师提问: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问: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明确:这首诗一开始就点明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后面紧紧围绕人应该怎样活,怎样对待死来展开,把问题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高度。
鲁迅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人民就崇敬他,纪念他;反动派骑在人民头上,一心想流芳百世,人民就咒骂他,唾弃他。
这首诗就是在生与死、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这些人生观的种种具体表现的激烈交锋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内涵,扩大了思想容量。
4.教师提问: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是诗人感情的迸发。
同学们举例说明这首诗怎样抒发了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
学生举例,师生共同分析: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从诗的一开始就扑面而来。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作者的爱憎感情是多么鲜明!
再比如: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细心体会这些加点字词,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内。
动的强烈感情。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5.教师提示:这首诗除了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外,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以下特点。
①语言通俗、明白。
茅盾评论作者的诗风时说,他的诗“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百姓的生活。
”臧克家写的《有的人》巧妙地运用了大众的语言表达深沉的哲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简直是毫无修饰的、脱口而出的大众俗语,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
整首诗几乎句句都是这样的语言。
因此,他是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唱出了人民大众的。
已声。
但是,作者又是对大众语言进行了严格地筛选、加工,把它们凝练成自己的诗句的。
诗贵在炼字句,抒真情。
《有的人》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句,而又浓缩着作者的爱憎感情。
②语言形象、生动。
《有的人》所要告诉人们的是怎样对待生与死的人生观问题。
这是一个人心中常有的千古议题,具有普遍的重大意义。
作者并没有用哲学的方式,即抽象化的语言去阐发人生的深刻哲理,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表达重大主题。
就是说,他把力量放在诗的艺术形象的表现力上。
这无疑说明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
例如: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字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摔”字用得多么形象,多么生动!
艺术形象的表现力还在于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天地,人们用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来丰富形象的内容。
例如,这个“摔”字,它是生活中一个普通动作,但在诗句里,它包含一定内容的具体的、形象化的动作,读者可以联想到人民大众推翻一切反动派统治,唾弃一切历史丑类的种种壮举。
这才是真正的诗的语言。
6.教师提示:这首诗的格式上有一种强烈的节奏美。
①格式严整,自然流畅。
这首诗在节的韵律上十分讲究。
每两句一节,两句字数大体相等,结构大体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很强。
每小节的两句话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在形象上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1节是总纲,下面两部分分别对第1节的两句话进行解说和开掘。
第二部分每1节的第一句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一句话;每1节的第二句话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二句话。
第三部分从各自不同的结果上对应地解说。
这种排列组合,交叉式的推进结构,使诗具有独特的节奏美。
②格式严整,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而是以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为依据。
有的诗句长短不一,读起来却仍然流畅爽达;有的没有一点修饰,似乎一挥而就,但仍然韵味无穷,含义深刻。
7.教师提问: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明确: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一方面,作者灵活地运用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伟大精神的整体概括,另一方面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作为一切反动派罪恶行径的形象概括,从人生意义,具体表现,不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褒贬鲜明,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印象。
(四)小结。
1.这首诗从人生观的高度,采用对比的写法,热情歌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反动派的种种丑行。
2.这首诗的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3.这首诗的语言通俗、形象、凝练,表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4.这首诗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格式严谨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思想感情的表达自然、流畅。
5.诗中也有议论,但这种议论包含在形象化的诗句中。
反过来,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又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哲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