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章 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物质与世界)【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物质与世界)【圣才出品】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见表1-1)(1)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见表1-1)表1-1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2)辩证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①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创立,标志着人们对物质的哲学理解的现代转折,并且同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为唯物主义乃至整个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2.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①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②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2)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见表1-2)表1-2 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考点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1)人类社会的产生有其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自然前提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基础,则是劳动。

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

①具体地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

②劳动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笔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笔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为什么人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第一,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第二,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社会的分工不同,导致对社会的发展,人生追求和看法和态度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

但科学和文化也起了不可忽的作用。

(1)资本主义刚发展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困难成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A 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船内容和普遍形式。

B就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各门具体知识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

C 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

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通、最一般的本质的关系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哲学期末考复习(第一、 二单元)

哲学期末考复习(第一、  二单元)

误区警示
× )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 √ )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 4、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
结论:重点归纳: ★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______的学说。 2、哲学是_____和______的统一。 3、哲学是对_______的概括和总结。 4、哲学是一定社会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哲学全书基本框架
唯物论 4、5课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第6 课
辩证法 7-10课 历史唯物主义 11、12课
辩证唯物论 = 唯物辩证法 = 辩证唯物主义=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
哲学全书基本框架
唯物论 4、5课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的两个基本派别,回答3~8题。 3.所有唯心主义都认为 ( ) A.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世界是不可知的 4.“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一个 ( )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5.“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种观点属于 (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 A.“客观实在性” B.“理念” C.“灵魂” D.“原初物质” 7.一切唯物主义都主张 ( ) 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②物质利益高于一切 ③意识具有自觉能动性 ④世界是可知的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8.近代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 ) ①认识世界可知性 ②机械性 ③形而上学性 ④不彻底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绪论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绪论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许多流派归结起来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 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说成是先于并独立 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 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
古希腊的拍拉图(“理念世界”)、他们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 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 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 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 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 性。但他们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 物质。 如中国的五行说,古希腊和印度也有类似思想,如水、火、风说。 古希腊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火,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等。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代 表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世界 物质统一性的正确立场,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成分,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存在着直观性的缺陷,而且缺乏科学的论 证,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不可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世界物质 统一性的正确立场,并且在不同 程度上具有朴素辩证法成分,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存在着直观 性缺陷,而且缺乏科学的论证,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也不能坚持唯物 主义原则.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二者来自实践,这是 他们的共性;但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 较为间接,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相关。哲学以具体学科为基础,以具 体科学成果为自身的生长土壤;而具体科学则以哲学作为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们在发展中是相互联系、相互 促进、相互贯通的。简言之: 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 的发展。 其次,具体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复习大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1、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哲学和时代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

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创新性、开放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们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中的重要作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物质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

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2、时间和空间物质与运动。

运动与静止。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

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哲学要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考察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事物、现象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世界以怎样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存在着和发展着。

这是一切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社会、人类都是在物质这一客观实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作为精神现象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发展的物质的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学说,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前提,是正确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确立科学的物质观以及运动观和时空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前提。

物质、运动、时空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之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之一。

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依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三种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代表了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

古代哲学家们从世界的“本原”、“基质”、“统一性”问题,引出了物质问题,并把火、水、土、“元气”、“原子”等所谓的“原初物质”当做世界的本原。

古代中国的“元气说”认为,一切有形的物体都由客观的元气所生成,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

不难看出,这些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对客观世界穷根究底,试图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在本质上是正确的。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案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案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案第一章: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概述1.1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定义与意义1.2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3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传统唯物主义的区别1.4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第二章: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1 马克思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看法2.2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2.3 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2.4 物质与意识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第三章:辩证法的基本原理3.1 辩证法的定义与意义3.2 辩证法的基本规律3.3 辩证法的逻辑方法3.4 辩证法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第四章:矛盾论4.1 矛盾的概念与特性4.2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4.3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4.4 矛盾的分析方法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第五章:历史唯物主义概述5.1 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与意义5.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5.3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5.4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第六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6.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概述6.2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6.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6.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在历史发展中的体现第七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7.1 生产力的概念与构成7.2 生产关系的概念与构成7.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7.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八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8.1 经济基础的概念与构成8.2 上层建筑的概念与构成8.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8.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九章:阶级斗争与阶级分析9.1 阶级的概念与划分9.2 阶级斗争的概念与作用9.3 阶级分析的方法与意义9.4 阶级斗争与阶级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第十章:社会发展规律10.1 社会发展规律的概念与特点10.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10.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10.4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实现途径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1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背景1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理论价值1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实践中的指导作用1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第十二章: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研究12.1 辩证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12.2 辩证唯物主义在生物学、物理学等领域的应用12.3 当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考12.4 辩证唯物主义在自然科学教育中的渗透第十三章: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13.1 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13.2 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的应用13.3 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考13.4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教育中的渗透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发展14.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指导作用14.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运用14.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的展望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与普及15.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重要性15.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15.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15.4 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质量的途径与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展开,涵盖了十五个章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原理。

复习这两个原理对于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概述,并从不同角度论述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辩证法为方法,研究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对立统一的法则和质量互变的观点。

对立统一指的是一切事物都存在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质量互变则强调事物的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无限发展变化的,只有通过对事物内部矛盾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它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辩证法为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的驱动力以及社会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而不同社会形态的变革则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阶级斗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也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看待问题。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只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才能抓住事物发展的全貌,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使我们认识到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变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必然性。

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现象和趋势,为社会变革提供科学的根据。

此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也为我们提供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武器。

正是基于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理解,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它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本文将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概念和要点。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1.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运动和斗争。

2. 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和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矛盾的斗争、冲突和融合,社会发展才能实现。

这种辩证法的观点反映了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变化的必然性。

3.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

这种观点强调了社会结构中的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工具,它通过矛盾的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 矛盾的普遍性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矛盾既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 矛盾的特殊性辩证法强调具体事物中的矛盾是特殊的,它们在时间、空间和条件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

因此,分析和解决矛盾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机械地套用一般原理。

3. 矛盾的两个侧面辩证法认为矛盾是由对立的两个侧面组成的,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要方面起决定作用,次要方面起从属作用。

只有正确把握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4. 辩证发展的规律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对立统一的规律决定的。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哲学基本知识点(唯物论)物质与意识(1). 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上帝造人的荒诞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起源史2.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4.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改造5.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是劳动的产物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6. 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7.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方法论: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承认社会的物质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2). 意识1.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2.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3.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1).主观能动性1. 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 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含义: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3. 怎么样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即反之4. 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言论指导人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制定方针政策计划方案使主观符合客观6.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要求是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有利于主观符合客观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该怎么做: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2). 客观规律1. 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 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3.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4.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5.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短暂的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6.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7.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客观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我们不能创造发明消灭规律我们不能违背规律只能遵循规律8. 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我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一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9. 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相适应,使主观符合客观,与时俱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0.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11. 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 怎么做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和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消极坐等不所做的思想)哲学基本知识点(认识论)认识(包含了真理)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客观性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谬误的含义: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2)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6.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认识的特性:(1)反复性:从主体来看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认识的对象受限制正确的认识要从实践到认识反复多次才能完成(2)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基本知识点(辩证法)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各内部同其他事物联系着3.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4.联系的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联系客观性的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6.联系客观性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7.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8.联系的条件性:每一个具体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9.整体的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10.部分的含义: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1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整体处于主导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和服务地位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部分结构是否合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1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条件可以相互转化13.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树立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4.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6.优化系统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发展1.发展的含义: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2.运动与发展的区别:运动不具有方向性发展具有方向性3.运动与发展的联系:发展是一种运动,运动不一定是发展4.发展实质的含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新事物判断的标准:符合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6.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反对禁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做新事物的促进派7.新事物前途光明(前进性):是什么: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为什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旧事物没有的优越性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所拥护8.新事物前进道路曲折(曲折性):是什么:新事物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旧事物的抵抗新事物的成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需要完善新事物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需要时间9.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联系:任何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事物发展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新事物的成长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0.方法论要求:促进新事物成长,相信新事物前途光明准备走曲折的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11.量变的含义:数量和场所的变化12.量变的表现:渐近的不显著的13.质变的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14.质变的表现:根本的显著的变化15.量变与之质变的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变化发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产生量变引起质变从数量看可增可减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结果,发展或后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通过质变实现量变到一定程度时事物才会发生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物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6.方法论要求: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做好量的准备,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的原则重视量的积累矛盾1.矛盾的定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特性:斗争性,同一性,,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发展的源泉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5.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6.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7.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8.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9.相互转化: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是必然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而非消灭对方10.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1.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用矛盾及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否认矛盾回避矛盾的片面观点12.矛盾的特殊性的定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13.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5.矛盾特殊性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哲学原理依据不同含义不同角度不同作用不同:解决矛盾的关键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强调主观符合客观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不同的范围内)1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方法18.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怎么办:坚持矛盾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0.主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1.次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2.主次矛盾的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3.主次矛盾的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24.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25.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25.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26.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也有影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7.主次矛盾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比较:含义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28.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善于分清主流与次流全面的看问题29.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论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流与支流30.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法的方法论)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的双方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发展的环节:新事物增添了旧事物没有的内容是联系的环节:吸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2.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扬弃: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3.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考察事物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同时看到肯定与否定的双方全面的看待事物4.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强调外力的作用(否定是外物作用的结果)事物发展的中断否定是简单的否定一个事物,消灭一个事物是绝对的肯定与否定5.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他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他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联系:创新是对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怎么办):关注密切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陈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8.生产力: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工具9.科学的本质:创新10.创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1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以劳动成果如何分配人与人的关系13.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4.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哲学基本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3.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4.社会意识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5.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性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重视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意识具有不完全统一性社会存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6.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生产活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7.贯穿人类始终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既反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8.经济基础的定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理解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0.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11.解决途径: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内部改革解决12.人们群众的定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13.人们群众的定义(特指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5.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方法论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7.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18.价值的定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所需的属性和功能19.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20.评价人的价值:看他的贡献21.价值观的定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2.价值观的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3.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两种标准:是否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标准)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只针对中国,最高标准)24.价值判断的定义: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25.价值选择的定义: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26.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7.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历史性:价值判断与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28.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主体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29.如何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级,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30.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1.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整理格式直接打印背诵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整理格式直接打印背诵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1)哲的字义解释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哲学的真正含义(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ﻫ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ﻫ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原因: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ﻫ(2)哲学的二重性: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ﻫ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案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案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案第一章: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概述1.1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定义与意义1.2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3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传统唯物主义的区别1.4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第二章:矛盾与对立统一规律2.1 矛盾的概念与性质2.2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2.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2.4 矛盾运动与事物发展第三章:质量互变规律3.1 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与意义3.2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3.3 质量互变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3.4 质量互变规律在自然界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体现第四章:否定之否定规律4.1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4.2 否定之否定规律与事物发展的关系4.3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人类认识史上的体现4.4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第五章:历史唯物主义概述5.1 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与意义5.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5.3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5.4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第六章: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自然辩证法中的应用6.1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与特点6.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6.3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6.4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第七章: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7.1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经济学中的应用7.2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政治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7.3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应用7.4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影响第八章: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8.1 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应用8.2 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8.3 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8.4 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全球性问题中的启示第九章: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世界的价值9.1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9.2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中的价值9.3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9.4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培养新时代人才中的作用第十章: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承与发展10.1 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挑战与机遇10.2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10.3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10.4 面向未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承与拓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与意义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期末、考研复习资料)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期末、考研复习资料)
实 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操作性手段、
程序和方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r
以科技进步作为物质生产的主导因素或“第一”因素,对社会生产力进 行彻底的质的改造,当代科技革命的直接后果就是形成了科 技、技术、生产的双向运动,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 化(相互融合)的趋势
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深刻影响 (3) 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 科技发展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 消费方式、娱乐方式 科技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科学知识,形成全 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4) 科技革命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基础是实践,包 括科学实践)
1、实践的本质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1)对象化的内容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能力、目的、理想、知识、
智慧、情感、意志等) (2)对象化的最终结果:把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一个属
人的对象化世界 (3)对象化的内涵:把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生命的本质; 、实践的第二层含义是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物质活动
为经济基础; 4、生产力: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体现 生产力构成要素:劳动对象(原材料) 劳动资料(劳动工具) 劳动者 科学技术(一般生产力) 探究生产力:
图一 图一中:(1)活劳动是劳动产品的价值来源;
(2)科学技术是普遍生产力,存在于各个个体之中; 生产力的相关概念:
(1) 生产力水平(生产量) (2) 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工具) (3) 生产力状况——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力性质的统一 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静态: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中人与人的关 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
B、 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C、 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部分)已打印(汇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部分)已打印(汇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李秀林(第五版)唯物论部分1,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定义: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基本问题:A: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本体论的问题(哲学党性)。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可否为人所认识,人的认识能否正确的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属于认识论范畴。

意义: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是不容割裂的。

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哲学家对世界可知性问题的回答,其确定性的内容是由他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所决定的,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人的认识实际发生过程来说,都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

即使是那些否定本体论的哲学家,在他们解决认识论问题的基本倾向和态度中,也总是包含着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所以,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的。

当然,本体论也不可能离开认识论。

不仅人们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本身就是认识的结果,而且人们之所以提出并回答本体论的问题,其目的也在于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为人们观察、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确立根本的出发点。

2,哲学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但他们把世界的物质性只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正确立场,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成分,但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而且缺乏科学的论证,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也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有不可抹煞的功绩,它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准备,是同近代科学相联系的、富有成果的资产阶级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心理和精神状态)4.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或: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1.联系的观点①联系的含义(要处理好事物间,各环节、各个部分的联系)②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不能割裂事物的联系,不能主观臆造虚假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修桥、路,网络,贸易等);联系具有条件性和多样性,要分析条件(或者积极主动创造条件),把握事物的联系。

③整体居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性能状态的变化起决定作用),要搞好局部,以推动整体的发展。

④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例:优化经济结构)2.发展的观点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问题②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又要作好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3.矛盾的观点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坚持“一分为二”法,全面看问题。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

导论1.哲学的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主要是指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

认为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

人本主义,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

2.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3.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高度统一,使科学性和革命性达到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历史背景。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②.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③.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方式确立科学的物质观以及运动观和时空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前提。

物质、运动、时空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之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之一。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依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3种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代表了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P38—39)2、物质: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具体实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确认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把物质的根本睡醒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具体结构、具体属性区分开来,把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分开来;同时,由于“客观实在性”不仅概括了自然物质的本质属性,而且概括了社会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为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类历史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

3、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1)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规定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特点。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的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

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

这同时又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一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

(2)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可以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

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3)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不是作为一切事物的基础,不是作为物质性质的支撑者,而是对人们意识所反映的一切现象、事物、过程,对整个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第四,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唯物主义乃至整个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实践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无运动的物质或无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设想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物质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但这种静止和稳定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正是在意义上说,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不能只重视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而要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并充分强调静止的重要作用。

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就会使一切都变成不可捉摸、无法认识的东西,从而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这种持续性表现为:一事物存在和一种运动过程进行的久暂,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种运动过程和另一种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它们之间间隔的长短。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这是指实践只有从过去、现在到将来一个方向,它的流逝总是沿着单向前进,去而不返,不可逆转。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这种广延性表现为:物体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通常,人们又把实践和空间联结起来,称之为思维时空。

3、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

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离开物质在空间的运动,它就成为无法度量、神秘莫测的东西;(2)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同物质运动一样,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4、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同时,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1、人类社会的产生有其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自然前提: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基础,则是劳动。

2、生存环境:是指与古猿获取食物、防御敌害等生存条件相关联的自然环境。

3、猿的直立行走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扩大了视野;另一方面,它使解放了前肢可以随时握有合用的天然工具或武器,从而使古猿适应环境的能力—取食或自卫的能力迅速增长。

4、劳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使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

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

劳动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5、猿对劳动工具的使用这种劳动形式对于从猿到人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1)首先,它促使前肢已经得到解放的古猿越来越多地利用自然界现成的“工具”从事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

这种本能式的劳动反过来促进了手和脚的专门化发展,使前肢更灵活、更精巧、逐渐使猿“手”具备了变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人手的可能性。

(2)其次,它促使古猿的心理不断发生变化,并对所感知的周围环境产生一种意识。

这种意识虽然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然而却是人类意识的发端。

(3)最后,它促使语言的产生。

随着劳动形式的不断扩大,随着古猿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的不断变化以及迫切交往的需要,在古猿群体中,彼此间已经到了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在意识产生的同时,语言开始产生。

在语言和劳动的推动下,猿脑开始转变为人脑。

6、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劳动是专属于人的劳动:在这种劳动中,人类实现了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从而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占有自然,同时又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活动的互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7、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任何生命的存在,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同周围环境发生联系,进行物质交换,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种的繁衍。

人当然也不例外。

不过,人以其特有的劳动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通过劳动获取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维持着自己的生存;人本身生产的社会结构,即婚姻形式和亲属关系也随着劳动的发展而变化。

劳动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表现,是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即人的本质体现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劳动及其成果中。

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

8、劳动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劳动不仅生产出为人们生存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劳动产品,同时也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首先是在劳动过程中结成的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如劳动资料的占有和使用关系,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劳动产品的交换、分配与消费的关系等。

作为原始的、基本的、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生产关系,也随着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并且由此产生出人们之间的政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复杂的关系之网,就是在劳动的基础上编织而成的。

9、在向人类社会飞跃的过程中,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劳动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

劳动不仅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分离开来,同时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即劳动不间断地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从而是人类社会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1、劳动是一种物质实践。

劳动作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以自然界的存在和人的自然力存在为其自然前提,同时,劳动又有其具体的社会形式,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体现了人类的物质性。

2、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脉、河流、矿藏等,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经常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3、除了自然环境外,人自身的生产和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因素。

二者在人类历史上“同时并存”并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4、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人的历史。

没有人自身的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及其历史。

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物质生产都必须以一定量的人口为基础。

没有一定量的人口,物质生产便不能进行,社会也无法存在和发展。

这在远古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自身的生产,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增长率和人口的分布状况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起着有利或不利、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