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长案例分析
青少年成长案例分析
青少年成长案例分析正文第一篇:青少年成长案例分析青少年健康成长典型案例调研报告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心理处于一个特殊发展阶段,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下面我将介绍一个关于青少心理行为问题的案例,并将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案例简介: 王某,男,13岁,自幼父母离异,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外出打工,很少回来,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与母亲在电话里也经常发生冲突,家境一般,放学后常和同学一起流连于网吧,有彻夜不归的经历,在学校经常与同学争吵,出口成脏。
上课不遵守纪律,甚至谩骂老师。
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在校期间情绪波动极大,学习态度更加消极,在学校,反抗行为十分尖锐,不听话,经常与老师发生冲突,眼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有厌学情绪,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做作业时也磨磨蹭蹭,拿块橡皮也能拿半天. 案例分析该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厌学二:网络成瘾三:单亲家庭,溺爱与爱缺失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针对不同的方面,我将进行不同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一、厌学产生原因(1)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目前,许多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该案例中,该生单亲家庭,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缺乏学习的氛围,从小到大,学习成绩总是一般,导致无法再学习上获得成就感,提到学习就厌烦,是因为学习让他产生了自卑心理。
(2)自我效能感低,长期在学习上的挫败感形成了恶心循环,挫败感导致低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又会影响学习成绩,导致挫败感。
(3)意志力低下,意志是心理活动的动力之一,它对人的认知活动给予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实验证明,意志薄弱的人往往易受消极情绪的控制,使行动半途而废;意志坚强的人则可以控制个人的情绪,克服消极情绪干扰,把意志行动坚持到底。
青春期教育的失误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15岁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他开始对自己的外貌、人际关系和学业产生了深深的困惑。
然而,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小明的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
二、案例经过1. 家庭教育的失误(1)缺乏沟通。
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与他交流。
他们总是忙于自己的事情,对小明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漠不关心。
这使得小明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向父母寻求帮助。
(2)忽视心理需求。
小明的父母只关注他的学习成绩,对他的心理需求视而不见。
当小明在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难时,父母往往给予严厉的批评,让他倍感压力。
(3)教育方式不当。
小明的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常常采取严厉的惩罚手段。
他们认为,这样才能让孩子长记性。
然而,这种方式让小明对父母产生了抵触情绪,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2. 学校教育的失误(1)忽视青春期教育。
小明就读的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青春期教育课程,导致学生在这一阶段缺乏必要的知识和引导。
(2)教师缺乏耐心。
小明在课堂上经常提问,但教师往往不耐烦地回答,甚至责备他。
这使得小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3)校园环境不佳。
校园内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如攀比、早恋等,对小明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案例结果1. 小明在学业上成绩下滑,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2. 小明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与同学和朋友的关系恶化。
3. 小明开始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4. 小明的家庭关系紧张,亲子关系恶化。
四、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的失误导致小明在心理和生理上无法得到良好的引导。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以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
2. 学校教育的失误使得小明在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青春期教育课程,培养教师的教育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五、改进措施1. 家庭方面: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尊重孩子的意见,为孩子提供关爱和支持。
优势视角下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以优势发展为核心的案例分析
针对这一发现,社会工作者为小李制定了一个全面的服务计划。首先,帮助他 申请音乐学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减轻经济压力。其次,鼓励他参加音乐比赛 和演出活动,提高音乐技能和自信心。同时,安排定期的个案辅导和心理支持, 帮助他解决心理困扰。
为了提供更全面的支持,社会工作者还组织了音乐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中, 小李与其他热爱音乐的青少年一起学习和交流,不仅提高了音乐水平,还结识 了新朋友。同时,通过参与社区音乐活动,小李逐渐发现了自己的音乐天赋和 社会价值。
供有力支持。因此,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具有重要的实 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谢谢观看
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青少年面临着诸多成长困境,如学业压力、人际关 系困扰、自我认同问题等。社会工作的介入对于帮助青少年走出困境,发掘自 身优势,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次演示将以优势发展为核心,探讨社 会工作在青少年成长困境中的介入。
结论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是当前青少年犯罪矫治领域的一种 创新尝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前景展望。通过充分挖掘青少年的潜 能和优势,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降低再次犯罪的风险。拓 展社会工作介入形式、强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与其他专业领域的合 作以及青少年的长期发展,将为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提
五、总结
本次演示以优势视角下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为题,探讨了社会工作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个案辅导、小组工作和社区参与等多种方 法,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青少年发现自身优势和潜能,克服成长困境。在实践 中,社会工作者应充分了解青少年的需求和问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同 时要积极协调各方面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学生发展案例分析与指导方案
学生发展案例分析与指导方案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学生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需要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方案。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探讨学生发展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指导方案。
一、案例背景介绍这个案例涉及到一个初中生,名叫小明。
小明是一个智力上非常出色的学生,但在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困扰。
他经常感到焦虑和孤独,缺乏自信和自我认同。
这些问题使得他在学校生活中感到困扰,并且影响了他的学习和与同学的关系。
二、问题分析小明的存在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情绪管理困难,二是社交能力不足。
情绪管理困难让他无法有效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导致他经常感到焦虑和沮丧。
社交能力不足则使他无法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感到孤独和排除。
三、动因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小明问题的根源,需要进行一定的动因分析。
小明成绩优秀,这让他在学校获得了肯定和赞扬。
然而,这种赞扬往往集中在学业成绩上,忽视了他在其他方面的进步和需求。
缺乏多元化的认可导致小明产生了自卑心理,在情绪和社交方面出现问题。
四、个别指导方案针对小明的问题,个别指导方案应包括两个方面:情绪管理和社交技巧。
情绪管理包括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心理咨询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进行干预。
社交技巧则包括与他人建立联系、沟通技巧和合作能力等方面。
通过参与社交活动、角色扮演和交流训练等方式,可以帮助小明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五、学校指导方案学校在学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应提供全面的指导方案。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为学生提供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社交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团队合作中,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家庭指导方案家庭对学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情绪支持来促进学生成长。
父母应注重与孩子的交流,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青少年成长问题案例并分析原因和解决措施
安徽三90后少年飞车盗抢获刑一、案例背景:三名90后的花季少年,本应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求学上进、健康成长,却因“缺钱”上网、挥霍而勾结一伙在城区内驾驶摩托车疯狂盗抢他人财物。
2月22日下午,由泾县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的被告人胡某、李某某、宋某某抢劫、抢夺、盗窃一案在泾县法院宣判,三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一年至四年不等。
据了解,三名被告人均于1994年出生,其中胡某、宋某某还是在校的高二学生。
2011年4月至9月期间,被告人胡某、李某某、宋某某在泾县城区驾驶摩托车抢夺他人财物,共13起(其中1起构成抢劫未遂)。
其中胡某参与抢夺作案12起,抢夺数额为8302元;李某某参与抢夺作案3起,抢夺数额为1520元;宋某某参与抢夺作案1起,抢夺数额为1050元。
在此期间,被告人胡某、李某某还盗窃作案2起,盗窃数额为8465元。
二、案例中的问题掩卷沉思,十几岁的花季少年,从明媚的校园走进了深锁的高墙之中,令人扼腕。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法律观念淡薄,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的呈现在每一个家庭和社会公众面前,这样一起案例,应该给无数忙于工作而疏于管教、关心子女的家长们,敲响沉重的警钟。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自身因素一些青少年文化素质不高,社会阅历较浅,明辨事非能力较差,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拉拢、利用,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是青少年独立意识较强,但认知能力往往较差。
他们在心理上总有一种要求独立自主而力图摆脱对成年人依附的愿望,遇事常常自作主张、一意孤行,并且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又较差,思维方法多具有片面性,对许多问题都不能正确而全面地认识,所以做起事来往往任性冲动,甚至走向极端,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二)家庭因素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的家庭不合,父母离异,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长大后性格孤僻,报复社会,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平日里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养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孩子一旦受到挫折或批评就难以接受,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和需要不能在正常范围内得到满足时,很可能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走上犯罪的道路。
青春期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青春期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案例】1.基本情况女,初二。
性格过于外向,喜欢同不同男生打闹,满校区追逐,有早恋倾向和严重明星情结。
父母各尽其职,母亲基本闲赋在家,只负责孩子生活方面,爱好搓麻将,来学校接孩子时即便同学科老师面对面遇到也不加以交流,纵容孩子的很多不良习惯,比如饮食,几乎在校区的每顿餐都是泡面或其他零食。
父亲是商人,常出差,对孩子有教育投资意识但苦于无方。
只希望孩子能考上高中就好。
孩子只畏惧父亲。
有次上课迟到,精神困顿,后来孩子自己说起原因,是前晚看喜欢的明星的电视节目直到凌晨。
同孩子闲聊过,孩子希望成为杨幂那样的明星,坦言只要能红,能让大家记住自己什么都觉得无所谓。
老师个人把这种心理归结为缺乏被关注,无自信的状态。
【分析】从儿童到成年的过度期叫青春期。
这个时期是人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与成熟的时期。
青春期也是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的学生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充斥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
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但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其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1.归属心理人本主义马斯洛曾提出关于成长过程的“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是有需求的,按照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归属和爱的需求正是青少年所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因为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情绪的波动性,与父母的疏远,自我意识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等。
同时又由于当今社会所特有的特点如社会的流动性,传统价值观念的裂变等都加剧了青少年的异化感,孤独感,表现为对归属和爱的强烈的内心需求。
案例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有归属和爱的需求。
她追星,沉静在明星或影视及其它活动中可以得到慰藉,获得一种心灵上暂时的平静与安慰。
所以从这一个角度出发,也是她孤寂心理的反应。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辅导案例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辅导案例一封绝情信——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辅导案例成长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
走过困顿与彷徨,才能显现丰盈的生命!——题记基本情况Lily(化名),初三女生。
1米六的个儿,瘦弱的身材显得高挑而单薄。
白皙的脸庞,习惯性地眉头紧锁,一双凝神的眼睛总是若有所思,但又时不时地透露出一丝丝的忧郁与彷徨。
初三,一个满灌升学压力的非常时期。
于是,某班的10个女生一同来到咨询室,彼此诉说着学习的艰辛、考试的焦虑。
当事人就在旁边,安静地听着同伴们的声声叹息。
也许是大家对成绩的过分在意,当事人突然开口:“老师,我常常问自己,我到底是为谁而学?我不知道自己活在这世上有什么意义?为了什么而活?”说完,她潸然泪下,轻声抽泣起来。
全场哑然,静静地听她诉说:“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人很虚伪,不可信。
他们跟我在一起不过是因为我的成绩好,但我却不知道成绩好对我有什么用。
以前的我可以对学习不屑一顾,即使恶作剧我的朋友都会包容我,我过得十分开心。
可是现在,我不可以了,我不再相信任何人,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学习有什么好……”她越说越激动,双手紧紧攥在一起:“我曾经想过死,用刀片割自己的手,但又不甘心!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我常常问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而活……”二、问题分析(一)问题概述平息了当事人的情绪,我与她约定了第二次单独会面的时间。
她如约而至。
与她的深入沟通,她的心理困扰渐渐清晰起来,一个精力旺盛、活泼大胆的个性女孩也逐渐从这弱不禁风的躯壳里浮现出来……当事人生性活泼好动,自小生活在亲人的百般呵护之下,养成了她敢想敢做、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
到了学校,大胆活泼为她赢得了一些愿意追随她的朋友。
她们相处愉快,经常有一些“疯丫头的校园恶作剧”。
然而,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使她分不清何为善意的恶作剧,何为恶意的玩笑,不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正当她沉浸在“唯我独尊的良好心态”中时,最要好的朋友却写了一封“绝情信”,信中坦言:她早就难以忍受当事人的很多做法,如果当事人不能改变,那么,她将断绝这亲如姐妹的朋友关系。
学生成长教学案例
学生成长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在学习上遇到了一些困难。
由于学习压力较大,他的成绩逐渐下滑,而且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的家长非常担忧,于是寻求了学校和心理医生的帮助。
二、案例分析
小明的情况并不是个案,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都会面临学习压力、心理问题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小明来说,他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克服这些困难。
三、案例解决
针对小明的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学习辅导:为小明安排了一名学习辅导员,帮助他制定学习计划,提供学习方法,并定期检查他的学习进度。
通过这些辅导,小明的成绩逐渐提高,学习压力也得到了缓解。
2. 心理辅导:心理医生为小明提供了一定期的心理辅导,帮助他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增强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通过心理辅导,小明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3. 家校合作:我们与小明的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向他们介绍了小明的情况,并建议他们为小明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多关注他的情感需求,减轻他的学习压力。
通过家校合作,小明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四、案例总结
通过以上的措施,小明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他的成绩稳步提高,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家庭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成长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包括学习辅导、心理辅导和家校合作等,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实现健康成长。
法律案例分析范文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7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15岁,系该中学初二年级学生。
李某因长期受到同学欺负,心生怨恨。
在一次放学后,李某持刀将欺负他的同学张某刺伤,造成张某重伤。
案发后,李某逃逸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审理此案由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李某的年龄、犯罪动机、犯罪后果等因素,依法进行了审理。
三、案例分析1. 犯罪主体分析李某作为未成年人,属于青少年犯罪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李某的年龄虽然不满16周岁,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此,李某的行为构成了故意伤害罪。
2. 犯罪动机分析李某犯罪的动机是报复。
长期受到同学欺负,使李某产生了怨恨心理。
这种心理的积累最终导致了李某的犯罪行为。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因此,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
3. 犯罪后果分析李某的犯罪行为造成了张某重伤,给张某及其家庭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李某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4. 法律适用分析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李某进行了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李某不满十六周岁,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应当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因此,法院在判决时充分考虑了李某的年龄、犯罪动机、犯罪后果等因素,依法对其进行了判决。
四、案例启示1.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青春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报告
青春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报告青春期是一个人生命中重要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着身体、情感和认知上的巨大变化,常常面临各种心理困扰和挑战。
为了帮助青少年度过这一阶段顺利成长,心理辅导在青春期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位名叫李明的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案例,探讨青春期心理辅导的方法与效果。
李明是一名15岁男孩,在思想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他很容易变得消极抑郁,并逐渐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
为此,学校决定对他进行心理辅导。
第一节:了解李明及其背景在开始对李明进行心理辅导之前,心理咨询师首先了解了他以及他所处环境的情况。
通过开展初步交流,并使用问卷调查来获取更多细节信息。
得出以下结论:1.家庭因素:李明是独生子女,在家族中承受着父母压力下的独自期望。
父母对他要求很高,经常批评他的不足之处,并给予过高的期望。
2.学业压力:李明所在的学校竞争激烈,各科目学习量大,考试成绩需取得出色结果。
而他并没有很好地适应这种高压环境。
3.社交问题:李明在班级中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缺乏自信心,在同伴中有一定程度上被孤立。
第二节:制定辅导计划基于了解到的情况,心理咨询师为李明制定了一个个性化的辅导计划。
该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积极心态和提高自信:通过深入地了解李明从小学到初中以来的成就和优点, 帮助他认识到自己身上积极有益的特质,促进其形成全面、正确和积极的自我认知。
同时,在谈话中鼓励他寻找兴趣爱好,并参加相关社团活动或培训班来提升技能水平和增强自信心。
2.家庭沟通改善:心理咨询师与李明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解释了他在学校表现不佳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鼓励李明与家人积极沟通,尽量减少过于苛刻的期望,并给予更多支持和理解。
3.情绪管理:青春期是一个情绪波动较为剧烈的时期,对于李明这样倾向于消极抑郁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心理咨询师通过教授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正面思考等方法来帮助他有效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
校生成长案例范文
校生成长案例范文标题:校生成长案例,改变命运之路引言:成长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而成功的成长则需要学校与家庭共同呵护。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个关于一名学生从逆境中获得成长的案例。
通过勤奋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以及老师和家人的关心与支持,这位学生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一、基本背景小明(化名)生于一个贫困家庭,在乡村中学上学。
父母经济困难,常年难以支付小明的学费,因此小明一直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
然而,他充满勇气和追求的心帮助他战胜逆境。
二、勤奋学习小明深知学习是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途径,因此他每天晚上都会安排时间专心学习。
他刻苦钻研课本知识,尽量站在教师的角度来学习,努力克服困难。
小明经常与老师请教和讨论问题,努力弥补自己的知识差距。
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小明深知纸上谈兵很难真正掌握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拓展。
因此,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活动。
在社会实践中,小明学到了很多不同于课堂知识的技能,如沟通、团队合作等。
校园活动中,他积极参加各类社团和俱乐部,锻炼身心,丰富自己的社交圈。
四、关心与支持小明在家庭中得到了父母和亲戚不断的关心和支持。
他们用有限的经济条件买了一台二手电脑,让他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同时,小明的老师也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和指导。
他们不仅贴心地提供学习资料和建议,而且在生活中给予他温暖的关怀,让他感受到了爱和温暖,从而更加坚定了他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心。
五、成功改变命运小明的刻苦学习和积极参与帮助他赢得了许多机会。
他高中毕业后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竞赛,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这个成绩让他获得了一所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可以说,这是他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大学期间,他继续努力学习,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解决了费用问题。
大学期间,他逐渐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
他在学术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了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结语:小明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要拥有勇气和毅力,并得到学校和家庭的关心和支持。
青少年个案工作案例
注:本表格与案例一并上交,每人一份。
青少年个案工作案例案例背景:林XX,男,17岁,某高中高二学生,林XX父母已离异,目前由母亲抚养,父亲另组家庭,很少来瞧她。
迫于生计,母亲四处打零工挣钱,没有时间过问林XX得学习。
林XX沉迷于网络游戏,抽不出时间来认真学习,所以成绩不好。
林XX 经常在好朋友面前抱怨命苦,加之家庭收入差,在与同学交往得时候,林XX感到低人一等。
案例分析(预估):1自身问题: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老想着玩游戏,而且经常通宵达旦得玩游戏。
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懒散、比较专注于自我感受,会谈些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得东西。
2家庭问题:父母已离异,目前由母亲抚养,母亲四处打零工挣钱,没有时间过问林XX得学习、母子关系不良,亲子沟通存在障碍,以及林XX对母亲冷漠得态度。
3社会问题:与外界社会接触少,人际交往面不大,有基本得待人接物得礼仪,但相对人情世故与换位思考缺乏,经常独来独往,表现出高傲得样子。
2社区层面:林XX所住得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很少,邻里之间很少往来林XX就读得学校离家比较远,同学也都就是放学后各自回家,因此没有可以沟通得对象。
林XX处于青春期,主要得人生发展任务就是建立朋辈群体得认同、自我同一感得建立以及独立、林XX原本得角色就是子女,但父母得失功能导致她提早成熟地处理与面对家庭问题,课业成绩表现不佳从而造成挫折感与压力感,进而对于基本知能得获得较差,对于建立朋辈群体认同以及个体未来发展形成囿限、林XX用于朋辈群体建立关系得时间相对较少,进而导致其社会关系发展上得限制。
加之,她把自己家庭条件瞧作自己得软肋,因此在同学交往中感到抬不起头,渐渐疏远了朋辈间得互动,导致其难以从朋辈互动中获得情绪抚慰与支持、老师与学校方面对林XX也缺少学习之外得帮助、服务计划:服务目标:协助林XX找到学习得乐趣、增加与外界得接触交往、处理好与家人得关系主要介入策略如下:(1)评估林XX家庭得经济状况,适当导引社会资源,协助其家庭得经济安全:(2)对林XX提供心理咨询与疏导,增强林XX对于家庭问题得接纳,协助林XX认识到自身得非理性信念并学习恰当得情绪管理技巧:(3)为林XX提供必要得课业辅导,提高林XX参与学习竞争得积极性:(4)帮助林XX加强与朋辈群体得沟通,协助其掌握良好得人际沟通技巧;(5)走访林XX得老师与学校,让老师及学校了解林XX得具体情况,寻求其支持与帮助:(6)为林XX得母亲提供就业辅导,协助她谋取稳定工作机会,以使其家庭经济趋于稳定。
青春期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识 能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
对未来的展望和建议
完善教育体系
01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参与青春期教育,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确
保孩子得到全面、系统的教育。
创新教育方式
02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提供更加丰富、
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校应设置适合青春期学生的课 程,包括性教育、心理健康、人
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引导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 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提供
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校园文化
学校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有益的课外活
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社会环境
媒体影响
媒体应加强对青春期教育的宣传,提高公众对青 春期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青春期教育案例分析
• 引言 • 青春期生理变化 • 青春期心理变化 • 青春期教育案例分析 • 教育方法和策略 • 结论与建议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涉及到身体、心理、情感和社 交方面的巨大变化。
02
青春期教育对于帮助青少年顺利 度过这一阶段,培养健康的人格 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
详细描述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青少年可能会对家庭的控制和约束产生反感,追求独立和 自主。同时,他们也会更加重视友谊,寻求同龄人的认可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04
青春期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一:早恋问题
早恋问题在青春期教 • · 育中较为常见,家长 和学校应关注学生的 情感变化,引导他们 正确处理情感关系。
一位网络成瘾青少年案例分析
一位网络成瘾青少年案例分析一、一般资料罗某,男,16岁,某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
两年前父母外出工作,很少回来,他由爷爷和奶奶照顾。
他由于长期上网玩游戏精神状态不佳,身体健康状况也欠佳,学习成绩落后,与周围同学较为疏远,很少和老师同学、爷爷奶奶交流。
二、主诉及个人陈述进入初中以后跟新同学新老师打交道不是很主动,成绩又处于中间水平,经常被人忽视,父母那时候也没有怎么说明白就离开了,对他们有些不理解,与爷爷奶奶没有什么话说,经常觉得自己一个人很孤独。
偶然有一次上网开始尝试着玩游戏,觉得还很有意思的。
后来经常不去上学,玩游戏玩得很过瘾,完全忘记了时间。
不上网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慢,精神不好,特别困,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一到网上就会忘记时间,跟网上的朋友玩得很开心,不用面对那么多。
现在爸爸妈妈都知道了,奶奶也生病了,心里还是很愧疚的,想开始正常的生活,太不容易了,不知不觉就回到网络中去了。
每去一次也会自责一次,还是禁不住诱惑。
心中很是痛苦,前来求助。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的情况求助者精神状态不佳,眼睛盯着一个地方,较少游离,有些焦虑,性格较为内向。
他较少受到他人的关注,又处于青少年期这一敏感、自身矛盾很多时期,加上自己的父母亲都不在身边,没有人加以引导和管束。
他迷恋网络的主要原因是他能够获得玩游戏后的成就感并且能够与网友进行交流。
爷爷奶奶和老师反映他一向都是比较听话的孩子,刚进学校的时候老师认为他是个很不错的孩子。
迷恋上网络游戏之后更少说话了,对老师的话很少能听得进去,过不了几天又会重新去玩游戏。
四、评估与诊断1、对求助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
(1)精神状态:无精打采;没有玩游戏的时候容易困乏;对除网络游戏以外的人和事物没有兴趣;一天没有上网玩游戏就会感到难以忍受。
(2)身体状态:无躯体异常感觉。
(3)社会功能状态:很少与现实生活中的家长、老师和同学交往,仅仅与网上的网友交流;学习成绩落后,缺乏学习动机,缺乏自控能力。
青少年沉迷手冲案例
青少年沉迷手冲案例青少年沉迷手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案例来讨论这个问题,并探讨一些解决途径和预防措施。
案例一:小明的沉迷手冲之旅小明是一个初中生,他在无意间接触到了手冲的网站和视频。
起初,他只是抱着好奇心点开了几个链接,但很快他发现自己对这种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渐渐地,他开始频繁地手冲,以至于抽不出时间进行其他的活动。
他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与家人和同学的关系也变得疏远。
这个案例反映出青少年沉迷手冲可能对他们的学业和社交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解决途径一: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家庭和学校是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两个重要角色。
他们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青少年摆脱手冲的困扰。
首先,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并与他们进行积极的沟通。
家长可以了解孩子为何沉迷于手冲,并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法。
同时,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学校应该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指导。
他们可以开展性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性健康知识,并强调手冲的负面影响。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和课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他们对手冲的依赖。
解决途径二: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家庭和学校的努力,社会环境的改善也是解决青少年沉迷手冲问题的关键。
社会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应该承担起责任,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活动的监管。
他们应该限制淫秽色情内容的传播,减少青少年接触不健康信息的机会。
同时,鼓励亲子互动和实际的社交活动,减少青少年过度依赖虚拟世界。
另外,社会各界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娱乐和文化选择,吸引青少年远离手冲。
例如,举办青少年健康生活讲座、举办体育比赛等等,提供更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预防措施:培养良好的性教育意识预防是比治疗更加重要的一环。
为了减少青少年沉迷手冲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青少年的性教育。
首先,家庭和学校应该合作进行关于性教育的课程。
这些课程应该既有科学知识的传授,又注重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案例分析题
初中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案例分析题初中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案例分析引言: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和生理变化最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学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案例,探讨初中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学习问题案例分析小明是一个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在学校成绩优秀,但是他经常感到学习压力很大,甚至焦虑和紧张。
他认为自己必须在每个科目都取得高分,否则就不够优秀。
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解决方案: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到成功不仅仅是成绩,更重要的是个人发展和内在素质的培养。
同时,学校还可以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心理调适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放松和自我调节。
二、社交问题案例分析小红是一个内向的初中生,她很害怕和陌生人交流,经常感到孤独和难过。
她没有很多朋友,也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
这让她在班级和学校的生活中感到很困扰。
解决方案: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社交技巧培训班,帮助内向的学生提高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同时,班级中的同学和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合作和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从中找到归属感。
三、心理问题案例分析小华是一个外表乐观开朗,但内心却经常感到焦虑和自卑的初中生。
他常常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害怕失败和被别人嘲笑。
这使得他缺乏自信,影响到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解决方案: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此外,家长和老师也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四、行为问题案例分析小杰是一个有些问题的初中生,他经常违反学校的纪律,不遵守规章制度。
他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和故意捣乱。
这给他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解决方案: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和教育,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并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和引导。
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置一些适合学生参与的课外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积极性。
未成年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在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案例以某中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二、案例描述(一)案例基本情况某中学是一所位于城市郊区的普通中学,学生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各异。
近年来,学校发现部分学生出现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
(二)案例具体问题1.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学生存在焦虑、抑郁情绪,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人际关系紧张等。
2.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学生家庭环境不和谐,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足,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三)案例应对措施1.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邀请专业心理教师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沙龙、团体辅导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2. 加强家校合作(1)举办家长讲座:邀请心理专家为家长讲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
(2)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建立家长微信群、家校联系卡等,方便家长与学校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3. 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1)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2)建立教师心理辅导机制:为教师提供心理辅导,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案例实施效果通过实施以上措施,学校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学生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2. 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积极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十五岁小于聪明懂事案例分析
十五岁小于聪明懂事案例分析案例名称:十五岁小于聪明懂事案例背景:一名年仅15岁的少女,因为早早地展现出了成熟和聪明的一面,被大众认为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少女。
但是,她最终却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案例经过:该少女名叫安娜(化名),她来自一个富裕家庭,家境优渥。
她在社交媒体上经常晒出自己的照片,展现自己的优越生活,同时她还会分享自己的感情经历和一些成人话题。
安娜的家人和朋友都认为她聪明、懂事,但实际上,她在网上展现的形象只是一个表面的幌子,她的内心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成熟和稳定。
她常常在网上和陌生人聊天,并发布一些不适当的照片和视频,让她的家人和朋友大为担忧。
最终,安娜因为与一名陌生男子的联系过于频繁,被他带到了异地,并被迫卖淫。
她最终在警方的帮助下逃脱了险境,并回到了家人身边。
安娜的经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当地青少年保护意识的重要案例。
案例分析:安娜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外貌协会”误导的案例。
社会对于聪明、懂事的人,往往会给予更高的评价和期望,但这种评价和期望可能会给予年轻人不必要的压力和误导,导致他们走上不好的道路。
对于家长和教育者来说,这个案例也提醒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和情感世界,不能仅仅以表面的聪明和成熟作为评价标准。
同时,教育者需要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和使用互联网,防止孩子在网络上受到不良信息和人的侵害。
结论:安娜的故事提醒我们,不应该将外貌和表面的聪明作为评价标准,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内心和情感世界。
同时,应该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防止他们受到不良信息和人的侵害。
此时,老师的重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可以通过课堂讲解、个别谈心、家访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某中学的学生小张就曾遇到过家庭问题,导致他在学校表现不佳,成绩下滑,甚至经常迟到早退。
但是,他的班主任并没有对他进行惩罚或批评,而是通过与他交流和谈心,了解他的实际情况并给予他支持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健康成长典型案例调研报告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心理处于一个特殊发展阶段,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下面我将介绍一个关于青少心理行为问题的案例,并将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案例简介:王某,男,13岁,自幼父母离异,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外出打工,很少回来,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与母亲在电话里也经常发生冲突,家境一般,放学后常和同学一起流连于网吧,有彻夜不归的经历,在学校经常与同学争吵,出口成脏。
上课不遵守纪律,甚至谩骂老师。
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在校期间情绪波动极大,学习态度更加消极,在学校,反抗行为十分尖锐,不听话,经常与老师发生冲突,眼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有厌学情绪,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做作业时也磨磨蹭蹭,拿块橡皮也能拿半天.案例分析该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厌学二:网络成瘾三:单亲家庭,溺爱与爱缺失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针对不同的方面,我将进行不同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一、厌学产生原因(1)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目前,许多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该案例中,该生单亲家庭,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缺乏学习的氛围,从小到大,学习成绩总是一般,导致无法再学习上获得成就感,提到学习就厌烦,是因为学习让他产生了自卑心理。
(2)自我效能感低,长期在学习上的挫败感形成了恶心循环,挫败感导致低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又会影响学习成绩,导致挫败感。
(3)意志力低下,意志是心理活动的动力之一,它对人的认知活动给予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实验证明,意志薄弱的人往往易受消极情绪的控制,使行动半途而废;意志坚强的人则可以控制个人的情绪,克服消极情绪干扰,把意志行动坚持到底。
该生意志较为薄弱,因此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容易半途而废,最后干脆放弃。
(4)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目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
明确的学习目的会使学生懂得“为谁学”、“为什么学”的问题。
由于学生自身的惰性,养成了干什么都懒懒散散、自由随便、拖拖拉拉的习惯,没有责任感,没有进取心,对策分析:1.教师要有好的期望。
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期望目标,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味地指责,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
使学生每次学习都有充足的信心和愉悦,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在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不断努力。
针对该生的情况,教师可以先提出符合他能力的要求,当他达到要求后,给予鼓励和强化,2.激发学习动机,促进自主学习。
上课时老师可以先提简单的问题,让他起来回答,回答正确时,给予真心的鼓励,让他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进而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当学生认为学习有必要、感兴趣时,便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去对待,而不是只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
3.父母要多于孩子沟通,了解他内心的感受,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当孩子叛逆顽虐时,不可一味指责或者苦口婆心相劝,细数独自抚养他长大的不易,这样更会导致他的自卑,要多给予关爱。
二、网络成瘾产生原因1.自身因素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青少年的自我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但是自我控制力较差,思维上又有一定的片面性,一旦迷上某些事物就难以自拔,而虚拟的网络所带来的满足感又容易进一步导致青少年“沉沦”下去。
2.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最初的生活场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
比如疏于管教或者教育方式不当,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心态上的扭曲和人格上的缺陷。
他的妈妈应对于他沟通,了解他内心的想法,也要与班主任多沟通,了解他在学校的动态。
3.社会因素调查显示,很大程度上,青少年初次上网离不开大众媒体的负面宣传以及同龄群体的不良影响。
而初始的上网所带来的满足感逐步加深了青少年的迷恋心理。
由此可以认为,社会因素是引导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导火索。
为了帮助青少年逐步摆脱对网络的迷恋心理,并增强自身能力,从而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有以下一些对策对策分析:(1)学校必须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与信念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要关怀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尊重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潜能,并指导他们自己去策划一些成功的活动,使他们在成功中获得自信。
(2)改善青少年家庭生活环境,构建和睦、友善、关爱、和谐的亲子关系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克服青少年网瘾的重要前提之一。
要根除青少年网瘾就必须从改变他们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入手。
1. 父母要从自身做起,时时事事做好孩子的榜样和表率。
家长要了解和学会使用网络。
因为现在很多家长自己是“网盲”,根本无法引导孩子如何正确掌握、使用网络。
所以,父母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才能正确引导孩子;父母要用自己对网络的处理态度影响孩子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2.家长要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首先要在尊重、真诚、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要经常肯定孩子的长处,必要时可暗示不足之处;遇事听听孩子的意见,采纳合理的建议。
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时协助孩子调整负性的心理状态。
其次要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
许多父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要么一味溺爱、放纵,最终导致孩子性格不成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使孩子不能合理应对外界事物;要么对孩子严加看管,甚至将其关在家里,不能出门。
一旦孩子网络成瘾,便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孩子一棍子打死。
这些对孩子的错误教育方式,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高危因素。
事实上,对孩子施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改变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
(3)提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休闲娱乐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也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需要正确引导并提供给青少年一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避免他们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
比如爬山、打乒乓球和羽毛球、去书店购书等等,这样以来,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逐渐占据业余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相应地,上网的时间得到了一定的减少,显然对网络的依赖性也间接地减少了。
三、单亲家庭,溺爱与爱缺失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表现与不良情绪有关的青少年个性表现,大略可分为以下四类:(1)抑郁孤独,逆反粗暴。
(2)怯懦自卑,狭隘自私。
(3)心理偏位,放任对抗。
(4)情绪不稳,厌学严重。
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对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是由以下三种因素造成的:(1)家庭教养方式的偏差家庭是促使单亲青少年产生不良情绪的首要因素,在教育上的主要偏差有:①放任、冷淡型。
父母对孩子冷淡、忽略,使孩子感到孤独、害怕,逐渐形成冷酷无情、富有攻击性、放荡不羁、自以为是的性格,情绪极不稳定,易怒,反复无常,对别人漠不关心。
②溺爱、迁就型。
家庭解体后,一些单亲父母往往将所有的爱倾注给孩子,对子女一味迁就,孩子逐渐任性、自私,不听劝导,乱发脾气,行为放肆,甚至不尊重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③埋怨、批评型。
这类家庭往往因家庭破裂而对子女寄予厚望,对子女要求极其严格,往往干涉孩子的行为,稍有不从便唠叨、埋怨甚至严厉叱责。
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可能被动、消极,缺乏竞争性,也可能引发逆反心理,与父母对峙。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单亲家庭青少年由于对关爱的渴求而父母又疏于照料,不慎结交了不良的朋友,产生了不健康的意识,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有的还被一些违法犯罪分子腐蚀、勾引、拉拢,并在其言传身教之下,踏入歧途。
对策分析:预防和调控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对策一方面要引导和教育他们学会预防和调控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共同促进单亲家庭孩子的身心健康。
引导单亲青少年有效预防、调控不良情绪应引导单亲青少年对不良情绪学会有效地预防、调控。
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一群弱势群体,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温暖,孤僻、偏执,情感冷漠是他们的通病。
留守儿童大多是问题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成绩差。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
(2)行为习惯不良。
存在说谎现象,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
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监护人不礼貌,时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
生活习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濑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惯。
(3)人格发展不健全。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
对策分析面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难题。
其实,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调皮捣蛋,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自己的学生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
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地发现他们的爱好,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
平时多注意他们的行为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在班里为他们作宣传,那么,这些多愁、怯懦的留守孩儿慢慢地也会变得自信、开朗起来。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1]胡艳.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08.[2]吴丽华.青少年学生厌学心理及对策探究 [J].2011.[3]邓林园.家庭环境_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4]黄艳苹. 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5]张锦涛,刘勤学.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黄艳苹. 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