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2021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的三个阶段分析范文3

2021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的三个阶段分析范文3

2021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的三个阶段分析范文 引言 存现句是世界上所有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语义本质的限制性和其语用性,存现句引起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兴趣(高文成&张丽芳,2009)。

我国汉语界对汉语存现句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受到了学者们高度关注 ,也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一、存现句的基本概念 汉语存现句是存在句和隐现句的统称。

例如下面的句子: (1)桌上有三张纸。

(2)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

(3)村子里死了一个老人。

例(1)为存在句,例(2)和例(3)为隐现句。

存现句的句法结构为NPloc+V+NP,语义意义是“某地方存在某人或某物”,语用意义则是宣告某人或某物的存在,并将其带入到听众的意识当中(王勇、徐杰,2010)。

二、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综述 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具体到深入的过程。

对汉语存现句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从《马氏文通》问世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起步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独立研究阶段,90年代初到目前为解释阶段。

1.起步阶段《马氏文通》(马建忠,1983)掀开了汉语存现句研究的历史,其在讨论“同助动词”时提到了用“有”和“无”来表示存在。

在《国文法之研究》(黎锦熙,1992)中,黎首次认识到“有”可以专门表示“存在”的意义,并把“有”字存在句分为空间和时间两大类。

之后吕叔湘(1942)在《中国文法要略》中第一次提出“存在句”的概念,并发现了与存在句很相似的两类句子,即后来的表示出现和消失意义的句子。

这一阶段是汉语存现句研究的起步阶段,学者们只是在论述相关现象时涉及存现句。

2.独立研究阶段独立研究阶段存现句成了专门研究的课题,这一阶段除了讨论存现句主、宾语的性质之外,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探讨存现句的分类及各成分的意义。

这个阶段的研究始于1952年的《语法讲话》,在词类部分讨论了时间词和处所词的用法。

文章认为处所词是主语,存在的事物是宾语是一个突破,对后来存在句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汉语存现句研究综述

汉语存现句研究综述

《长江丛刊》2018.0753汉语存现句研究综述■王初艳/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摘 要:学界对汉语存现句的研究内容和重点、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方法也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本论文基于时间顺序,将学界关于汉语存现句的考察和英汉存现句对比研究重要成果,并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汉语存现句 英汉存现句对比研究 综述一、前言汉语存现句在形式上,处所词语在前,动词居中,实体名词在后,语义上,表达在某空间存在、出现或消失某人或某物。

早在20世纪20年代,黎锦熙就注意到了表示存现现象的句子,黎(1924:46)认为“‘东面有一道松树林子’中的‘有’并不表示‘所有’的意义,而是‘存在’的意义”,但他并没有对这类句式作深入研究。

吕叔湘(1942:64)最早提出“存在句”的概念,但是他对“存在句”这一术语的概念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和阐述,他认为只有像“不好!有贼。

”和“玫瑰花有红的,有白的。

”这样的句子才能称为“存在句”。

早期研究主要区分存在句和隐现句。

宋玉柱(1989,1995)认为动词义是关键,如:“门前挖了一道沟”与“在地穴里海出土了薄如纸、黑如漆,轻轻弹击就发出清脆声的蛋壳陶片”,宋玉柱认为“挖”没有出现义,故前句为存在句,“出土”具有出现义,因此后句为隐现句。

但汉语动词后加上不同的附加成分则意义发生变化,如“挖”与“挖出”。

因此,陈庭珍(1957)和聂文龙(1989)认为应依据动词及其后的附加成分来判定句子的归属。

但存在、出现和消失义会随参照物的改变而变化。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对这一类句型有了新的认识,人们不再将表达“破损义”、“出现义”、“消失义”或“存在义”等意义的句子区分对待,而是将它们统称为存现句,表示在某空间存在、出现或消失某物。

二、不同时期的研究状况在不同时期,研究者对汉语存现句的研究内容和重点、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方法也都有所侧重。

下面从历时角度来概述学界对汉语存现句的研究成果。

(一)五、六十年代的研究国内汉语学界对汉语存现句的系统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

崔希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

崔希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①杨素英黄月圆1 高立群崔希亮2(1香港浸会大学,香港;2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汉语作为一种话题突出型语言,表达存现的句式有许多独特之处。

研究汉语存现句的习得过程不仅对汉语教学有启示,更能增进我们对语言类型和语言习得规律之间关系的了解。

本文考察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习得汉语存现句的情况。

由于英语(印欧语系)、日语、韩国语(阿尔泰语系)和汉语(汉藏语系)各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本研究使我们有机会较为系统地探讨存现句习得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如有无普遍规律、不同的语言类型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影响等。

[关键词]二语习得;汉语存现句;语言类型[中图分类号]H1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7)01-0059-12 §0引言汉语存现句作为一种很有特色的句式,受到汉语语法学界的关注。

这是因为存现句具有独特的句法格式(即“N L o c+V着(了)+N”),学者们就此发表了大量的本体研究的论文,对汉语存现句的句法、语义以及语用特点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详见潘文2003)。

然而,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学者研究过汉语存现句的习得过程。

0.1汉语存现句的特点很多学者讨论过汉语存现句的功能和句法形式(聂文龙1989;宋玉柱1991;雷涛1993a, 1993b;胡文泽1995;Huang1987;Pan1996;Li&Thomson1981)。

Yang&Pan(2001)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动词类型的不同,总结出8种存现句: (1)“有”类(“有、没有、存在”等)。

例如:a.有鬼。

(V+N P)b.房间里有一个人。

(N Pl o c+V+NP) (2)隐现类(“来、去、到达、死、发生”等)。

例如:a.来了一个人。

(V+N P)b.家里来了一个人。

(N Pl o c+V+NP) (3)置放动词类(“挂、摆、贴、堆、架、装”等)。

现代汉语存现句式及其语义特征分析

现代汉语存现句式及其语义特征分析

现代汉语存现句式及其语义特征分析覃俊珺【摘要】In modern Chinese existential sentences are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NP (space) + VP + NP being a construct. According to auxiliaries they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smaller categories: " NP (space) + VP + Le + NP " and "NP(space) + VP + Zhe + NP". Both patterns indicate a continuation of event-caused state, yet the former stresses the telicity and change of state more while the latter only indicates a continuation of state or event rather than the completion of event.%在现代汉语中,存现句是一类特殊的句式,其句式格局为"NP空间 +VP + NP",可视作一种构式.根据所带时态助词的不同,存现句式又可分为两个小类:"NP空间 +VP+ 了 +NP"和"NP空间+VP +着+NP".这两类句式都表示一个事件造成的状态的持续,但是前者更强调事件的完结性和状态的变化,后者只表示状态或事件的持续,不关注事件的完成.【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12页(P115-126)【关键词】存现句;构式;时态助词;语义特征【作者】覃俊珺【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院山西太原 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4一、引言汉语中有一类特定的句式用于描述事物在空间中的状况,一般称之为存现句,其句式格局为“NP空间+VP+NP”,如:(1) 门口有两个人。

语篇视角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

语篇视角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

语篇视角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摘要】:本文在语篇视角下对存现句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首先概述了存现句的研究状况,认识到大部分存现句研究囿于孤立静态的简单句的句法语义研究的囹圄,成为本文研究的缘起所在。

第二、三章主要在认知层面展开,分别分析了存现句式自身的认知语义特征和存现句式下的中心边缘句式。

第二章从认知角度出发,以句法形式影响意象形成为理论基础,运用与同义句式比较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存现句中各词语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造成了存现句所引发意象的特殊性,使其意象具有以存在性和存现关系为认知基础、时空背景突显、谓语的行为动作义弱化、不定指的存现主体在句末聚焦和语义未完五大认知特征。

第三章在构式语法的框架下对存现构式进行分析,认为该构式的核心语义为“在某时空背景中以某种存现方式客观自然地引入某人/物”,进而分析了该句式整体的典型语义特征,即前一章所分析的五大认知特征。

继而分别对存现构式各组成成分的引申情况进行了探讨,发现隐喻和转喻两大认知方式是其引申机制。

存现构式的下位构式都是各成分向不同领域引申的结果。

其中以存现方式的引申为核心,时空成分和存现主体的引申为外围,使存现构式以现时、静态、物质领域为源域,依次向非现时领域、动态领域、话语空间和心理空间等目标域引申,呈现出纷繁复杂的中心边缘句式。

从第四章开始,我们着手讨论存现句的各种外部功能,第四章主要探讨其概念功能,第五、六、七章则探讨该句式的各项语篇功能。

在各章中我们尝试结合之前认知层面的研究,考察存现句式的中心边缘句式在不同功能上的差异,并为各项功能寻求认知动因。

第四章首先从韩礼德的三大纯理功能以及其言语行为的类型出发,把存现句归为表述型句类,认为该句式的三大功能中,人际功能较弱,以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较强。

本章主要探讨其概念功能。

以存现构式的典型认知特征为基础,结合对描写、叙述和说明三大表述功能的语言特征的分析,我们论证了存现句的叙述性和说明性较弱,而以描写性为典型表述功能的结论。

用构式语法分析汉语的存现句和容纳句

用构式语法分析汉语的存现句和容纳句

用构式语法分析汉语的存现句和容纳句摘要:本文针对汉语中存现句和容纳句的分析思路和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认知的新的语法理论——构式语法,来分析存现句和容纳句。

教学实验证明,用构式语法理论来分析和给外国学生教授汉语中的存现句和容纳句,既教会了他们什么是存现句和容纳句,同时也教会了他们如何使用这两种句式。

关键词:构式语法;存现句;容纳句一、存现句和容纳句以往的分析思路和教学方法“汉语中的存现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

存现句可以分为存在句和隐现句两类。

其特点是:主语常是处所词或时间词,存现句的谓语多是表示存在、产生、消失的动词,即不表示动作,只表示动作产生状态的持续,存现句的宾语往往是动作的发出者,因此有的存现句可以转换为一般主谓句。

”[1]对于存现句的语法结构,传统的分析观点是纯词序结构观点。

“即严格地以句法成分的线性词序为标准,把动词前的名词成分析为主语,把动词后的名词成分分析为宾语。

”[2]例如“门口站着两个学生。

”中“门口”是主语,“两个学生”是动词“站”的宾语。

又如“台上坐着主席团。

”以往的分析是“台上”是主语,“主席团”是动词“坐”的宾语,但这样的分析是存在问题的。

首先,“主席团”怎么可能是宾语?“主席团”怎么会跑到动词后面去了?其次,“台上放着玫瑰花。

”中“放”的施事为什么没有出现?如果我们用“主-谓-宾”和“施事-动作-受事”这一套来教外国学生,他们会感到茫然和不可理解。

如此看来,这种观点并没有对存现句的语法结构提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其问题在于脱离了语法意义,只重视句子的形式结构,而忽视了语义,也没有说明动词前的名词成分为什么就是主语,动词后的名词成分为什么就一定是宾语。

我们再来看一下汉语中的容纳句,陆俭明先生(2004)认为容纳句是指表示容纳数量关系的句子。

“容纳句式表达的是一种数量关系,不是一般表示事件结构的句式。

”张旺熹先生(1999)用“非动态性”特征来表达这类结构的非事件性,非动态性是指句子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执行或发生,而是着重揭示互相关联的事物之间在数量上的配置关系和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已经淡化了动词的动作性以及动词在形态上的表现。

近二十年来汉语存在句研究回顾与展望

近二十年来汉语存在句研究回顾与展望

近二十年来汉语存在句研究回顾与展望存在句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但建国前由于各家都在忙于建构汉语语法体系,所以存在句只是在讨论别的问题时被顺带提及。

建国后,语法学界掀起一场汉语主宾语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谈到了“台上坐着主席团”“这里(这时)来了一个人”这些我们现在看来是存在句的句子。

经过这次讨论,存在句才真正地从其它研究对象中独立出来。

一、研究回顾文革后,大陆语言研究逐渐复兴,存在句的研究在此期也得到蓬勃发展,并走向深化。

表现为以下两个趋势:一是对汉语存在句的共时研究有新的进展;二是相关的历时研究也开始初露端倪,并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

(一)共时研究1.存在句本体研究进一步深入首先,定性上,一些学者运用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和配价理论对存在句继续进行本体研究,尤其是高顺全(2005)、潘文(2006)等人对与存在句性质密切相关的句首主语的语法性质取得一些新的认识。

高顺全提出了“非典型主语”的结论,认为存现句中处所词的主题性质非常明显,如果认为语义成分(主事/施事)语法化而成的主语是典型的,语用成分(主题)语法化而成的主语是非典型的,那么存现句中的处所词语都可以看成是句子的主语,只不过是非典型的。

潘文依据对主语的认识,即主语不仅要与做谓语的动词在语义上有选择关系,而且还要位于动词之前,认为存现句中有一部分是主谓句,一部分是非主谓句。

其次,定量上,存在句的分类更加细化。

学者根据动词语法意义的不同将存在句划分出许多下位句式,如张学成(1982)把“台上玩着把戏”这样的句子列为“动态动词句”。

宋玉柱(1988)和聂文龙(1989)分别做了进一步分类,宋氏根据动词体态分作两类:一类“进行体的动态存在句”,动词表示进行体,后边带助词“着”;另一类“完成体动态存在句”,动词表示完成体,后边带“了”。

聂氏则把动态句分为能同趋向动词自由组合的“位移类”和不能组合或有限组合的“非位移类”。

另外,静态存在句的范围也被扩充,宋氏先后将“定心谓语存在句”“名词谓语存在句”“经历体存在句”“范围谓语存在句”纳入静态句系列。

现代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综述

初 到9 0 年代 初 。 很 多 学者 都对 存 现句 进行 了分 类 。但他 们 的观 点基 本 都是 基 于范 方莲 的思 想 。张 学成 ( 1 9 8 6 ) , 宋 玉 柱( 1 9 8 6 ) , 聂文 龙 ( 1 9 8 9 ) 主要 是把 存 现句 分 为动 态 和静 态 存 在 句之后再 细分 。雷涛 ( 1 9 9 3 ) 根 据存现 句三段 出现 的情 况把其 分 为A + B + C 式, A + C 式, B + C 式, C 式 四种 形式 。总 之 ,
B . 状 语一 谓 语一 宾 语 : C . 主 语一谓 语一 主 语 : D . 主 语一 谓 语 一宾语 。在这一 问题上 学者们并 未达成 一致意见 , 只是D 观 点为大部 分人所接受 。
陈庭珍 ( 1 9 5 7 ) 发表 的《 汉语处 所词 做主语 的存 在句》 是
第 一篇专 门研究存 现句 的论 文。该文 不仅讨 论 了表示存 在 意义 的存 现句 ,还 明确 把表示 出现 和消失 意义 的句子包 括 进 存在句 。 这一 时期的最高 成就是范方莲 的《 存在句 》 ( 1 9 6 3 )
2 0 年代 , 受 到 了学 者 们 高度 关 注 。 也在 许 多 方 面取 得 了重
大成 果 。


存 现 句 的 基 本 概 念
汉语 存 现 句 是 存在 句 和 隐 现 句 的统 称 。 例如 下 面 的
句子: ( 1 ) 桌上有 三张纸 。 ( 2 ) 班 里 来 了一 位 新 同 学 。
代初期 的独立 研究阶段 , 9 0 年代初 到 目前为解 释阶段 。
1 . 起 步 阶 段
《 马氏文 通》 ( 马建忠 , 1 9 8 3 )掀开 了汉语 存现 句研究 的 历史 , 其在讨论 “ 同助 动词” 时提到 了用 “ 有” 和“ 无” 来表示 存 在。 在《 国文法之研究 》 ( 黎 锦熙 , 1 9 9 2 ) 中, 黎首次认 识到 “ 有” 可 以专 门表示 “ 存在” 的意义 , 并 把“ 有” 字存 在句分为空 间和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一、本文概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存现句习得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习得存现句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学习策略以及影响习得效果的各种因素。

存现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句型,其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对于非母语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因此,研究汉语存现句的习得过程对于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存现句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语法特点和语义功能。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习得存现句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考察,分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影响存现句习得效果的各种因素,包括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习策略、学习环境等。

为了更深入地揭示存现句习得的内在机制,本文还将结合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等相关理论,对存现句的习得过程进行理论解释。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策略,本文旨在发现有效的习得方法和教学策略,为汉语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存现句习得问题,以期为汉语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二、文献综述存现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在汉语语言学界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存现句的习得情况。

本文将从存现句的定义与分类、习得过程与策略、习得难点与教学对策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综述。

存现句是指描述某处存在、出现或消失某人或某物的句子。

根据不同的标准,存现句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

例如,按照存在的方式,存现句可以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按照句子的结构,存现句可以分为简单存现句和复合存现句。

这些分类为后续的习得研究提供了基础。

关于存现句的习得过程,学者们普遍认为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初学者往往先掌握简单的存现句结构,然后逐渐扩展到更复杂的句式。

在习得策略方面,学习者通常会采用归纳法,通过观察大量的例句来总结存现句的规律。

现代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综述作者:李海林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5期摘要:现代汉语存现句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独立研究阶段和解释阶段。

在解释阶段,学者们从生成语法、“三个平面”理论、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等不同的理论方法对存现句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各理论方法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

关键词:存现句生成语法“三个平面” 认知构式引言存现句是世界上所有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语义本质的限制性和其语用性,存现句引起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兴趣(高文成&张丽芳,2009)。

我国汉语界对汉语存现句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受到了学者们高度关注,也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一、存现句的基本概念汉语存现句是存在句和隐现句的统称。

例如下面的句子:(1)桌上有三张纸。

(2)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

(3)村子里死了一个老人。

例(1)为存在句,例(2)和例(3)为隐现句。

存现句的句法结构为NPloc+V+NP,语义意义是“某地方存在某人或某物”,语用意义则是宣告某人或某物的存在,并将其带入到听众的意识当中(王勇、徐杰,2010)。

二、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综述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具体到深入的过程。

对汉语存现句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从《马氏文通》问世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起步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独立研究阶段,90年代初到目前为解释阶段。

1.起步阶段《马氏文通》(马建忠,1983)掀开了汉语存现句研究的历史,其在讨论“同助动词”时提到了用“有”和“无”来表示存在。

在《国文法之研究》(黎锦熙,1992)中,黎首次认识到“有”可以专门表示“存在”的意义,并把“有”字存在句分为空间和时间两大类。

之后吕叔湘(1942)在《中国文法要略》中第一次提出“存在句”的概念,并发现了与存在句很相似的两类句子,即后来的表示出现和消失意义的句子。

这一阶段是汉语存现句研究的起步阶段,学者们只是在论述相关现象时涉及存现句。

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

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

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本文以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为指导,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存现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

本文认为:存现句的句法结构比较复杂,内部缺乏统一的句法特征;存现句实际上是一种句类。

存现句的动词语义特征对句首的处所/时间词语出现与否以及动词后名词性成分的语义特征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存现句的功能有解释和描写两种,不同功能的存现句在形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解释性存现句都是主谓句,动词变化较少;描写性存现句都是非主谓句,动词变化丰富。

不同的存现句在不同语体和不同文体中的出现频率和分布情况也不一样。

论文还对存现句句首介词的隐现规律、方位词做A段的现象以及后续部分的特点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全文共分八章,外加引论和结语两个部分。

引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主旨、研究的范围、研究的原则和方法,语料的来源和标注的方法。

第一章是汉语存现句研究综述,以时间为线索,全面梳理了从《马氏文通》至今的汉语存现句研究的脉络。

文章将存现句研究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自《马氏文通》至解放前;二是解放后至文革;三是文革后至今。

本章总结了各个时期存现句研究的特点和成果,并扼要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介绍了存现句的界定标准,讨论了存现句的性质。

本文认为存现句在句式上缺乏统一的形式,但在语用功能上是相同的,都是表达存现意义的,因此把这类表达“存现”意义的句子看成“句类”比把它们看成“句型”更有说服力。

根据存现句的性质,我们认为时间词和表示抽象意义的方位词、方位短语都可以做存现句的A段,但我们认为“处所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和“处所词语+是+处所词语”这样的句子不是存现句。

本章还讨论了存现句中存在句和隐现句的关系,对存现句进行了细致的分类。

第三章分别介绍了存现句A段、B段和C段的构成情况,讨论了存现句A段的性质,认为非主谓存现句的A段都是主题,主谓存现句的A段既是主语也是主题。

本章还讨论了“满N<sub>1</sub>的N<sub>2</sub>”这种存现格式的性质和特点。

篇章中的存现句研究

篇章中的存现句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篇章中的存现句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20050501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存现句的研究状况,认识到大部分存现句研究同t孤立静态的简单句的句法语义研究的图固,成为本文研究的缘超所在。

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以句法形式影响意象形成为理论基础,运用与同义旬式比较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存现句中各词语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造成了存现句所引发意象的变化,使其意象具有时空背景突显、谓语的行为动作义弱化、不定指的存现主体在句末聚焦、语义未完四大认知特征。

接着又从韩礼德的三大纯理功能以及其言语行为的类型出发,把存现句归为表述型句类,认为该旬式的三大功能中,人际功能较弱,以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较强。

然后以存现句的认知特征为基础,结合对描写、叙述和说明三大表述功能的语言特征的分析,论证了存现句的叙述性和说明性较弱,而以描写性为典型表述功能的结论。

并依据与三大表述功能相关的语义特征给存现句分类,通过对各小类的语义特征的比较分析,进~步确定了各类存现句在描写、叙述和说明的倒三角关系图中的位置。

并把存现句嚣于动态篇章之中分析其得以突现的某一表述功能,通过现实语料的考察,进一步证实了存现句以描写为典型特征的结论。

最后用图形一背景的认知理论分析了存现句典型的背景一图形认知结构,并结合存现句的认知特征,着重阐述了作为背景的时空词语在篇章中的背景功能和作为图形的存现主体的语义延伸和它在篇章中的主题功能,从而阐释了存现句的处于枢纽地位的篇章结构功能。

关键字:意象;表述功能;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关系动词;经验动词篇章结构功能;篇章管界;语义延伸;宏观功能;局部功能ABSTRACTThiSpaperfirstlYsumarizesthestudiesofthepresenL}1tivesentences.Itrealizesthatmostofthestudieseitherphraseological1yorsemanticallyfocusonisolateandstariCsimplepresentatJvesentences,whichiSthegenesisofthiSpaper.Fromcognitiveangle,basedonthetheerythatsyntaxinf]uenceellformingimage,thispaperusesthemethodof'comparingsynonymsentencestoparticularlYanalysetheimagechangesmadebythedifferencesofwordorderinpretentativesentences.Inthisway,theimagehasfourcognitivecharacteristics:thespace—timebackgroundiSconspicuous:behavioralsememeofpredicateiSweaken;thesentencefocusesontheindefinitepresentatiresubjectattheend:thesentenceiSsemanLicallyunfinished。

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

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

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引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中国语言学界的热点。

其中,存现句作为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

存现句是一种表达存在和出现的句式,通常用来描述某地存在或出现某人、某物的情况。

本文将从现代汉语存现句的基本结构、研究现状、特点、应用场景及语法功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主体部分1、什么是存现句,其基本结构如何?存现句是一种句式,其基本结构为“处所+动词+施事/受事”。

其中,处所指代某地或某时,动词是表示存在或出现的动词,施事是执行动作的主体,受事是动作行为直接的承受者。

例如:“台上坐着一位歌手。

”这个句子中,“台上”是处所,“坐”是动词,“一位歌手”是施事,也是受事。

2、现代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现状如何?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如结构、语义、认知等方面。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存现句的跨语言比较研究,以期揭示汉语存现句的独特性质和规律。

3、现代汉语存现句的特点是什么,其应用场景有哪些?现代汉语存现句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存现句的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且动词后面通常带有宾语或补语;其次,存现句的语序较为固定,即处所+动词+施事/受事;最后,存现句表达的是一种空间和时间的存在关系,强调的是存在或出现的状态。

存现句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在日常会话、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等各种文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存现句的身影。

例如:“公园里散步的人很多。

”这个句子中,“公园里”是处所,“散步”是动词,“人”是施事也是受事。

这句话传达了在公园这个地方有很多人在散步这样一个存在关系。

4现代汉语存现句的语法功能如何?现代汉语存现句的语法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存现句可以用来描述存在或出现的人、事物或状态,表达一种空间或时间的存在关系。

例如:“墙上挂着一幅画。

”这个句子表达了“画”这个物体在“墙上”这个地方的存在状态。

存现句概说

存现句概说

存现句概说存现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很有特色的句子。

自20世纪50年代起,有很多人对存现句的分类、构成、句式特点等作过分析和研究。

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存现句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标签:存现句存在句隐现句时间词语处所词存现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很特殊的句型。

从意义上来说,存现句是指表示某个处所存在着某一事物,以及某个处所、某个时间有某种事物出现或消失的句子;从形式上说,存现句是指句首为表示处所或时间的词语,而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的人或事物的名词总是位于谓语动词后的句子。

存现句主要由所表达的意义得名。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把这类句子称之为“存在句”,把它归为有无句中的一种。

1957年8月,陈庭珍发表在《中国语文》上的《汉语处所词做主语的存在句》一文,第一次把存在句作为一个专论文,从而拉开了对存现句研究的序幕。

一、关于存现句的分类存现句一般可分为三段,前段(又称A段),中段(又称B段),后段(又称C段)。

前段是表示空间或时间的词语,中段是动词,后段是名词性词组,其格式为:时间、空间词语+动词+名词性词组。

关于存现句的分类,目前语法界基本认为可分为两大类,即存在句和隐现句两种。

二者结构形式上大致相同,但多少也有些差别。

李临定在《现代汉语句型》中就其差异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简单列表如下:句型前段中段后段存在句前段的处所词为名词方位词、方位词或表处所的名词、指代词。

处所词前可有“在”。

中段的动词,经常带“着”,也可带“了”,也可两者皆不带,大多数动词都是静态的。

后段的名词语一般多有数量词,名词语是无定的,但有时例外。

隐现句前段是处所词,也可为时间语;处所语多数可以有介词“从”,有的可以有介词“在”,有的则两者皆无。

中段的动词主要是趋向动词和动趋组合。

动词经常带“了”。

大多数动词是动态的。

后段的名词性词组一般有数量词,是无定的。

有时也例外,名词性词组也可无数量词,还可以是专有名词。

王智杰从存现句的构成成分着眼,将其分为完整型和非完整型两大类。

汉语存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论文

汉语存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论文

汉语存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论文汉语存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论文摘要:存现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它是一种特殊的动词性谓语句。

本文首先概述了存现句的基本特点,接着对不同句式存现句谓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力求弄清楚这些句式在表意功能上的差别。

关键词:存现句存在句隐现句语义特征存现句作为一种特殊的动词性谓语句,它的动词最复杂,特点也最多,对不同类型的存现句式的语义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就从存现句的基本特点出发,来分析它的动词的语义特征。

一、存现句的基本特点(一)存现句的定义存现句是表示某个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某人或某物的一种句型。

从纯语序结构观点来看,存现句的主语表示存现的地点,通常由处所词语来充当。

宾语表示存现的主体,通常是不定的,一般由带有数量短语的定中短语来充当。

(二)存现句的格式我们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表示存现句:(NP1LOC)+(VP)+NP2加括号的两个结构成分是存现句前的处所词语或动词,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隐去,但二者不可以同时不出现。

如:例1.来了一位客人。

(隐去了句首的方位名词)例2.桌上三本书。

(隐去了句中的动词)(三)存现句的分类存现句根据表意的作用,可分为存在句与隐现句。

1.存在句的基本特点存在句是表示某地存在什么人或事物的一种句型。

存在句的主语必须出现,并且必须是处所词语。

谓词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隐去。

存在句的宾语是存在的主体,通常是数量短语构成的偏正短语。

我们将存在句的格式表示为:(NP1LOC)+Vc+NP22.隐现句的基本特点隐现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

隐现句句首一般是处所词语,可以隐去,如例1。

但隐现句的动词必须出现。

宾语表示消失或出现的主体。

我们将隐现句的格式表示为:(NP1LOC)+VP+NP2二、存在句动词的语义特征“语义特征”最早来自语义学,又叫“语义成分”或“区别特征”,是一个词区别于其他词的最小意义单位。

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综述

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综述
如:
他们非常重视文明礼貌
⑶从意义上看,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相 互配合后构成的意义跟原语段的意义相 符,即不歪曲或改变原义。
如:
大红花
大红绸子
我最好的朋友
3、运用层次分析法应该注意的几 个问题
(1)切分不能根据语感; 鲁迅写的一篇文章
(2)切分不能根据语音停顿; 我昨天买了一件新大衣。
(3)每个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 分,其中一个如果是合成句法形式,即 不是词,那么这个合成句法形式不能是 该句式中独有的,必须能在别的句法结 构中再现。
层次分析法不仅可以用于句法结构的层次 构造分析,而且可以用于音节、合成词、单复 句、句群乃至篇章的构造层次。
另外,对于一些句子成分分析法对付不了 的句法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 则游刃有余。
⑵能更好地分化歧义句式
如:
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
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比原来大了一点)
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运用语义指向解释歧义现象:
(1)陈斌最喜欢游泳。 A:许多人都喜欢游泳; B:陈斌喜欢许多项运动。 (2)他又买了一件毛衣。 A:买了一件毛衣; B:借了一件毛衣; C:买了两件毛衣; D:买了一件皮衣。
练习:
用语义指向分析法解释: “老张有辆新车很得意。” “老张有条小狗很聪明。”没有歧义, 但“老张有个女儿很骄傲。”有歧义。
(三)语义特征:
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 征的最小成分就是语义特征。
例如:“揉”要求与之搭配的受事词语 必须具有[+固体]、[+柔软]的语义特征, 因此,能与“衣服”、“皮肤”、“面” 团搭配,而不能同“泉水”、“石头” 搭配。

现代汉语存现句浅析

现代汉语存现句浅析

现代汉语存现句浅析作者:赵敏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6期摘要:存现句是现代汉语中区别于“把”字句、“被”字句等句式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句式。

存现句在语义上表示何处存在、出现、消失了何人或何物;结构上一般有三段,即处所段+存现动词+人或物段;语用上用来描写景物或处所的一种特定的句式。

存现句作为一种特点鲜明的句类,一直是语法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将试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通过对语料的考察来浅析现代汉语中存现句的特点。

关键词:存在句;存现句;现代汉语一、关于存在句存现句有其自己鲜明的结构特点,它由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即:表示时间或处所的部分(NP1)、存现动词(Vp)和表存现的人或事物的部分(NP2),其典型的结构方式为NP1+Vp+NP2。

但是,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其结构也会省略或隐含其中的某一段或两段。

存现句在语义平面上其主语(NP1)既不是施事也不是受事,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既不是主语发出来的,也不是主语所承受的,主语只是被陈述说明的对象,是叙述的起点,是话题的主语。

例如:“山上有座庙”,其中主语“山”与谓语动词“有”之间没有施受关系。

此外,存现句的人或物段(NP2)的人或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确定的。

二、存现句的句法分析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法分析就是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本文将结合语料对存现句的各部分句法特点和进行分析。

1.NP1段存现句中,NP1是表示存现处所或存现时间的名词性词语,名词性词语在句子中做主语。

其中,表示存现处所的NP1可以由以下几类词语来充当:(1)单纯方位词。

在现代汉语中,方位词可以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复合方位词,其中单纯方位词的数量较少,能进入到存现句中的方位词就更少了。

例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和“上有老,下有小”,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单纯方位词在存现句中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并且表示的意思相反。

一般来说,单纯方位词在存现句中单独出现意义是不能自足的,必须有后续句出现,句意才能够完整。

现代汉语存现句式的谓语动词研究

现代汉语存现句式的谓语动词研究

现代汉语存现句式的谓语动词研究The Study of Predicate Verbin Chinese Existence Constructions姓名李玲玲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指导教师岳方遂教授完成时间2008年5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邮编:中文摘要存现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句式,是表现事物的存在性为主体的语言形式。

作为“存现”理念的最佳表现渠道,存现句的句法语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表现。

一方面,构成存现句式各段的成分有机地组合,体现了句式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句式在句法语义上的特点也制约影响了其中各部分成分的句法语义表现。

本文主要是从功能语法的角度考察了位于存现句式中段的动词句法、语义表现。

主要内容为:(1)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存现句及存现句式中段动词的研究情况;(2)从范畴的典型理论和标记理论考察了存现句式的句法特点;(3)分析了存现句中动词的语义表现;对行为动词进入存现句式后动性降低作了认知解释;(4)集中讨论了存现句式中段动词的价分类,详细考察了各小类的语义特征及句法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综述作者:李海林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5期摘要:现代汉语存现句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独立研究阶段和解释阶段。

在解释阶段,学者们从生成语法、“三个平面”理论、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等不同的理论方法对存现句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各理论方法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

关键词:存现句生成语法“三个平面” 认知构式引言存现句是世界上所有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语义本质的限制性和其语用性,存现句引起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兴趣(高文成&张丽芳,2009)。

我国汉语界对汉语存现句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受到了学者们高度关注,也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一、存现句的基本概念汉语存现句是存在句和隐现句的统称。

例如下面的句子:(1)桌上有三张纸。

(2)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

(3)村子里死了一个老人。

例(1)为存在句,例(2)和例(3)为隐现句。

存现句的句法结构为NPloc+V+NP,语义意义是“某地方存在某人或某物”,语用意义则是宣告某人或某物的存在,并将其带入到听众的意识当中(王勇、徐杰,2010)。

二、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综述汉语存现句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具体到深入的过程。

对汉语存现句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从《马氏文通》问世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起步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独立研究阶段,90年代初到目前为解释阶段。

1.起步阶段《马氏文通》(马建忠,1983)掀开了汉语存现句研究的历史,其在讨论“同助动词”时提到了用“有”和“无”来表示存在。

在《国文法之研究》(黎锦熙,1992)中,黎首次认识到“有”可以专门表示“存在”的意义,并把“有”字存在句分为空间和时间两大类。

之后吕叔湘(1942)在《中国文法要略》中第一次提出“存在句”的概念,并发现了与存在句很相似的两类句子,即后来的表示出现和消失意义的句子。

这一阶段是汉语存现句研究的起步阶段,学者们只是在论述相关现象时涉及存现句。

2.独立研究阶段独立研究阶段存现句成了专门研究的课题,这一阶段除了讨论存现句主、宾语的性质之外,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探讨存现句的分类及各成分的意义。

这个阶段的研究始于1952年的《语法讲话》,在词类部分讨论了时间词和处所词的用法。

文章认为处所词是主语,存在的事物是宾语是一个突破,对后来存在句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围绕着“台上坐着主席团”之类的存在句,1955-1956年国内汉语界进行了一场“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大讨论。

讨论中形成了四种观点:A.状语—谓语—主语;B.状语—谓语—宾语;C.主语—谓语—主语;D.主语—谓语—宾语。

在这一问题上学者们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只是D观点为大部分人所接受。

陈庭珍(1957)发表的《汉语处所词做主语的存在句》是第一篇专门研究存现句的论文。

该文不仅讨论了表示存在意义的存现句,还明确把表示出现和消失意义的句子包括进存在句。

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是范方莲的《存在句》(1963)一文,着重研究“着”字句,而不是纠结于主宾语之争。

范关于存在句的两个观点成了后来研究的基础。

第一点是认为与其他句子不同,动词并不是存现句的中心而只是处于中心位置。

他把动词分为静态动词和动态动词,进而把存现句分为动态存现句和静态存现句。

第二点就是把存现句分为三个部分:A代表处所词语,B 代表动词,C代表数量名组合并分析了他们的内部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还根据各部分出现的情况给存现句进行了分类。

从19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很多学者都对存现句进行了分类。

但他们的观点基本都是基于范方莲的思想。

张学成(1986),宋玉柱(1986),聂文龙(1989)主要是把存现句分为动态和静态存在句之后再细分。

雷涛(1993)根据存现句三段出现的情况把其分为A+B+C式,A+C式,B+C式,C式四种形式。

总之,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就是确定了存现句的范畴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描述,但这些描述和分类学者们并未达成一致。

3.解释阶段这一阶段学者们除了继续对存现句的内部结构和分类进行探寻之外,还开始尝试用各个不同理论对存现句的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1)存现句的生成语法研究生成语法背景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主要集中于句首位置上的方位名词做主语的来由及动词后的名词组的赋格问题上。

黄正德(1987)提出汉语存现句必须由处所名词担任主语。

顾阳(1992)探讨了其中的原因,指出存现句选择处所义的主语是由动词的非宾格语义特征决定的。

他把能进入存现句的动词分为“有”类、“坐”类、“放”类、“刻”类等。

这些动词自身包含了处所义而且其表示的动作结果也使存在主体着落于某个处所。

这虽然解释了为什么方位名词可以做主语,却没有说明为什么一些非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可以进入存现构式。

于是顾阳(1997)引入Levin&Rappaport(1995)的设想,认为词库和句法表达之间存在两个界面:词汇语法表达式和词汇句法表达式。

如果某些动词本身含有处所义,这时处所这一题元角色就可以跟客体倒置,定位动词便在词汇语义表达层面转化为非宾格动词,获得非宾格性,然后把客体这一论旨角色支派给域外论元,使其成为句法层面的主语,而含客体义的题元角色则被指派给域内论元成为宾语。

潘海华(1997)从“词汇映射理论”对存现句中的及物动词提出了词汇派生假设,认为这些及物动词在进入存现结构之前都经历了一个词汇规则——施事删除规则。

田艳艳(2007)进一步认为某些非作格动词进入存现结构前也经历了一个词汇规则——施事客体化规则,即由于动词的“状态化”,在词汇语义层接口处通过施事客体化的词汇规则衍生成了非宾格动词。

根据Bellett(1988)的“部分格”理论,顾阳(1997)认为存现结构中的非宾格动词是将部分格授予其逻辑宾语的。

韩景泉(2001)却认为“部分格”理论危及了“非宾格理论”的普遍性,而且使一些语言事实得不到解释。

于是他提出了“语链传递格位假说”,指出存现结构动词为非宾格动词,不具备给自己逻辑宾语赋格的能力,动词后的名词组无格位。

但为了满足“所有有语音外壳必须有格位”这一格理论格、鉴别式的要求,把深层逻辑宾语名词组的逻辑词缀移至句首表层主语位置以获取由具有时态特征动词屈折赋予的主语格位。

逻辑词缀与移位时在原位留下的语迹形成语链,通过语链将已获得的主语格位传递给动词后面深层逻辑宾语名词组。

生成语法下框架下的这些研究都深化了对汉语存现句的理解,但也有一些不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非作格假说”的基础上的,但“非作格假说”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田臻,2005)。

(2)存现句的三个平面理论研究19世纪80年代初,在外国符号学理论的影响下和在反思之前汉语语法的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学者,如胡裕树,范晓和张斌等提出了三个平面研究,即主张在在语法研究中要把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区分开来,但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又要结合起来。

在三个平面理论下的研究成果很多,潘文(2003)研究最全面和系统。

在句法平面上,潘文把存现句分成三个部分:动词前的名词组称为A段,动词称为B段,动词后的名词组称为C段。

非主谓存现句的A段都是主题,主谓存现句的A段既是主语又是主题。

在语义平面上,存现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了其所带名词性成分的语义角色,也决定了存现句的变换方式。

隐现句中的动词只能是一价动词。

二价动词进入存现结构,其条件是施事不能出现并且处所成分位于动词之前。

一价动词组成的动核结构中,名词性成分自然位置在动词之前。

把动词前的名词性成分放到动词之后,动词前的位置就由处所成分来填充。

在语用平面上,存现句有解释和描写两类述题功能,它们在不同语体、文体中的分布并不均匀。

口语和书面语中的政论、事务和科技语体中的存现句都是主谓存现句,数量少、分布分散,主要是解释性的;文艺语体中的存现句都是非主谓存现句,分布集中,一般有后续部分,使用的动词数量多且形式复杂,主要是描写性的。

“三个平面”理论虽然符合汉语的语言实际情况,但是并没有涉及语言认知层面。

(3)存现句的认知研究汉语存现句的认知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张今(1997)认为所有事物都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这一过程被认为是存现句的认知基础。

王葆华(2005)针对存现句中“着”和“了”互换现象,运用Talmy认知学理论给出了认知解释:认为带“着”和“了”句子反映了人们在认知模式和观察方向上存在差异。

前者反映的是说话人以现实观对事物或状态的综合静态观察的概要认知模式,表示“状态”后者是说话人以回首观表达对某一事物在一个空间位置中动作行为或状态存在的部分运动的顺序认知模式,表示“完结”。

张克定(2009)根据Talmy的另一理论关于图形—背景关系,认为汉语存现构式可视为GtF构式而且是一种以“图形—背景”为先后顺序的构式,背景G是说话人用以确定图形F的存现位置的时空参照框架,图形F则是说话人依据背景G对其实施定位的对象。

因此,背景G具有时空参照性,图形F则具有焦点突显性。

与图形—背景关系理论相似,董成如(2012)基于射体—界标理论,探讨现代汉语存现句的认知动因等问题。

他认为处所是人们注意力首要聚焦的对象,而位于其上的存现物是人们注意力次要聚焦的中心。

因此,处所成分是凸显的射体、参照点,语法上表现为主语。

而处所上的存现物是界标、参照点所激活的目标,句法上表征为宾语。

在此基础上对存现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此外,不少学者把汉语中的存现句与外语中的存现句进行认知上的对比,如张健(2000)、高文成(2007)等。

近年来,随着实证研究方法的改进,也有学者采用实证的方法对存现句进行认知解释,如高文成、张丽芳(2009)、田臻(2012)等。

(4)存现句的构式语法研究近年来,构式语法成为了语言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吸引了国内不少学者的兴趣。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一种形意结合体,其意义是不能从其他构式及其自身的各个部分推导出来。

汉语中存现句由于这个特征也被认为是一个独立构式。

对汉语存现句的研究主要涉及存现句各段的语义特征,动词与构式的关系,以及能够进入存现构式的动词的特征等。

Pan&Yang(2001)是最早利用构式语法理论对存现句进行系统研究的。

他们把存现句分为典型存现句和类存现句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给出了分类证据,进而总结出典型存现句的特征为遵循定指效应,动词都为非宾格动词,主语位置是方位名词组。

类存现句只体现其中的一些特征。

王勇、徐杰(2010)认为存现构式的原型意义是“某地方存在某人某物”,其可分析为三个语义成分:方位成分,存在谓词和存在主体。

存现构式的构式意义是在各构成成分原型意义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而这种意义一旦形成,便反过来制约各构成成分。

三个成分之间、它们各自和整体构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