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歌五首
宋丽梅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的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今天我们再一起欣赏《诗歌五首》。这节课我们学习前两首,要求理解、背诵这两首诗。
二、第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题
读标题,思考你了解岑参吗?你读过唐代诗人写的边塞诗吗?
《二)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l)“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说它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追求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6、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三、第二首《雁门太守行》
(-)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据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写平定落镇叛乱的战争。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扫清词语障碍。
5、品析鉴赏。
(1)诗中“角声满无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
讨论明确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五龙为君死”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黄金台是战国时期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的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3)体会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讨论明确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难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站。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特色。
6、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背诵前两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后三首诗
三、第三首《无题》
(-)解题
李商隐,唐朝著名诗人,开成二年(837)登进士。此人富于正义感,后由于陷入党争旋涡,终生潦倒。现存诗600首,《无题诗》为独创性,以描写爱情之作最为后世传诵。尤善七言律绝,手法多用比兴象征,语言含蓄凝练。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提出质疑。
3.课堂讨论学生质疑,扫清同语障碍。
4.品析鉴赏。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讨论后明确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
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免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放日“别亦难”。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1)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境。讨论明确这是诗人对情人真挚感情的自我表述,似在指天发誓。不管是相会,还是分完u,我们的相思之情是永远的,直到死去才是完结;不论是相聚时激动欢愉的泪水,还是分离后忧伤惆怅的泪水,这泪水何时才能流完呢?诗人巧设比喻,形象地表述了心中的思恋之情。5.学生吟诵全诗。
6.背诵这首诗。
四、第四首《天净沙·秋思》
(-)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飘泊生涯2O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研习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