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合集下载

(整理)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整理)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在本课整体设计思路上用以美国的《时代》杂志封面对苏联领导人及苏联改革的追踪报道为线索,跟着《时代》的脚步,重新审视苏联的改革历程。

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本人主要运用历史建构主义理论,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本课采取情境创设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 学情分析本课知识线索清晰,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苏联的经济改革,但本课内容理论性强,与政治学科中的计划经济、价值规律等知识联系比较密切,高一年学生还无法从学科渗透的角度运动政治中某些知识来认识历史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

3. 教材分析(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是必修(Ⅱ)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与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介绍了苏联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

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

本课即苏联三个主要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三大改革起到了承上的作用。

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因此,这三大改革也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教学难点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4.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结果和影响。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自我测评:
1、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并谈谈你的看法。
2、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农业方面:
鼓励农民发展副业;
扩大农场或农庄的自主权。
工业方面:
扩大地方管理权;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思考4:怎样评价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他的改革为何失败?
评价: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但其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问题3:根据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内容,分析农业全盘集体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农民缺乏经营自主权;
◆农业落后,粮食及副食品缺乏等。
问题4:怎样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1)积极作用: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思考2:戈氏改革的进程如何?
开始是进行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向政治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思考3:戈氏经济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思考4:如何评价戈氏改革?
1)“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
◆斯大林的逝世,政权交接;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人们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问题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高中历史二第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高中历史二第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来自上层领导者的“探索"【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标解读】理解掌握: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综合运用: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

总结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历史上苏联的经济概况和经济改革的主要历程,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理解改革带来的严重问题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引用史料、比较法、问题探究、归纳等方法深入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苏联改革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值得深刻反思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大事。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需要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健康发展.【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三单元,单元主题为各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主要包含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本课主要探讨的是二战以后苏联相继进行的三次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对于每一次经济改革,基本上是从经济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成效和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学情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为高一五班的学生,整体上看他们活跃、大胆,敢于质疑,而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自我控制力欠佳。

尽管这节课的内容,初三时也有涉及,但仍需要教师对于重点知识进行条理清晰的归纳并运用多种手段不断的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点,从而保持高涨的学习状态。

【教学要点】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及成效.难点: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解体的影响,理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改革的曲折性与艰巨性.感悟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苏联漫画“I can’t believe my eyes".请同学们解读漫画内容.教师进一步解读:画面反应内容为斯大林去世后,后继的领导人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改革。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正式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正式版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这些改革都未取得大的成效,戈尔巴乔夫改革反而给苏联党和人民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其改革在指导思想上放弃了社会主义方向,使这个在20世纪显赫一时的世界大国迅即分崩离析。

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20世纪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它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问题,又是事关革命的成败问题。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模式。

学情分析本课主要学习的是经济改革,一些内容相对比较枯燥,需要教师把苏联经济改革与我国的改革相联系,在对比中探究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上一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历史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可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构建一个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学方法1.本课较大篇幅是叙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具体措施及结果,教师可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以便在课堂上节省肘间,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有关问题。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人改革失败的异同点,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进而将之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比较,认识到中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学习方法1.课前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人的相关历史资料,在了解三人的基础上探讨其改革的背景。

2.在课堂上分组探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人改革失败的原因有何不同之处,每组选代表一人在课堂上交流探讨结果,结合老师点拨,形成结论。

3.课后撰写历史小论文,我们应该从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中吸取哪些教训,以更好地把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标解读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特点、作用。

应该把他们与中国的改革进行比较以搞清楚为什么中国的改革成效显著而苏联的改革失败。

知识梳理1.通读教材后填写练习册,理清苏联三位领导人各自改革的背景、内容、及评价2.比较三次改革的异同点。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

4.自我测评题知识拓展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①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②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③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④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互动探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1)这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3)你认为这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之间有没有联系知识网络【课时训练】一、单选题1.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指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 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 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 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2.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3.戈尔巴乔夫和赫鲁晓夫改革比较,最大的不同点是A.改革首先发生在经济领域B. 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C. 改革取得一定成果D.改革遇到了重大挫折4.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B.其改革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D. 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5.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给我们的教训有①改革步伐要稳健②政治体制改革中应坚持党的领导③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④改革就是要大刀阔斧,否定一切A. ①②③B. 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下表是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生产增长统计表。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历程,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二战后等阶段的经济政策及其调整。
2.分析苏联经济改革中的重点措施,如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等,阐述其目的、过程和成果。
3.讲解苏联经济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如农业集体化导致的生产效率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经济改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为关注,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改革中的困境和挑战认识不足。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历程、政策措施及其实践成果;改革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4.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学生正确看待苏联经济改革中的成就与不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苏联经济改革中的某一问题或措施进行深入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分析苏联经济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5.结合现实,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6.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7.注重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8.开展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邀请专家讲座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对苏联经济改革的认识。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 第17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 第17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二

第17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2) 理解: 苏联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客观评价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掌握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材料分析、归纳概括、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2)让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重点和难点】1、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评价;2、二战后苏联经济建设带来的启示;3、正确认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体会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材料分析、归纳概括、历史比较。

【讲授新课】【导入新课】序言导入1922年的冬天,他出生了!他的诞生是伟大的,是有个性的!在这个世界上,他,是独一无二的!1937年,在众人敌视的目光中他艰难地长大!并且年轻有为!不幸的是,伴随着他的成长,疾病开始困扰着他。

1956年,他不得不开始接受治疗,长时期的无效治疗,最终使他在1991年撒手人寰,享年69岁!猜一猜,他是谁?三四十年代年轻有为的苏联受到了什么疾病的困扰?又有哪些人先后对他进行医治?疗效如何?【讲授新课】教学设计思路:对本部分教学内容设计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爱恨交加话模式)、改革的过程(艰难曲折探改革)、对整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宏观认识(以史为鉴悟真理)。

通过整合内容,让学生既对本课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又能贯穿以前所学知识,联系整个社会主义运动,从宏观上把握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时间的过程,从而体会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经济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苏联进行了 多次自身改革,但不仅没有变得更加强大, 反而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走向解体,这是为 什么?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 1953 1964
勃列日涅夫 1982 1991
赫鲁晓夫其人其事
• 赫鲁晓夫:1953-1964年任苏共中央第一总 书记。俄国民众觉得他是真心搞共产主义, 就是笨了点;而一提起赫鲁晓夫,中国人 立刻就会想到那个把斯大林“焚尸扬灰”、 让苏联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过着牛 马不如的生活”、在联合国脱皮鞋敲讲台 的“赫秃子”,那个酷爱“土豆烧熟了再 加牛肉”的“老修”;他对玉米的痴狂程 度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他曾满怀自信地向 美国人保证:“我们将埋葬你们!”赫鲁 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 领导。
评 价
戈 尔 巴 乔 夫 改 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 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苏联的经济改革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 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 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 搞跨了,戈尔巴乔夫的 改革把苏联搞死了。你 认为正确吗?你觉得他 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1.赫鲁晓夫改革的深远意义在于: A.取得一定成效 B.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伟大目 标 C.迈出了苏联经济改革的步伐 D.完全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C
2.二战后,首先冲破传统观念进行改 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C
A
B
C
D
3.(2004.广东高考题)下列关于勃列 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得最早;
赫 鲁 晓 夫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篇一: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识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三个改革的原因、结果及失败原因(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向。

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2.教学重点/难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理解三个改革的原因、结果及失败原因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观看漫画《片面的经济》,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生病”的“病根”,并提问苏联“病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具体表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98页第一段结合以下材料找出改革原因学生活动:思考回答自读课文和材料,组内交流答案,疑难问题小组合作解决。

1、本课运用了多媒体、视频、思维导图、电子检测等多种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导入环节,利用漫画,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生病”的“病根”,并提问苏联“病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具体表现,导入新课。

中间过渡时,利用视频,提高学生注意力。

3、小组合作学习,并展示,当堂小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

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

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

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教案经济改革(俄语:перестро́йка,国际音标:[pʲɪrʲɪˈstrojkə])是指前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自1987年6月起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一、背景二战后,苏联得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统一计划经济运行模式以及军事优于经济的思想束缚也让这个国家出现了多种不利因素,常年处于经济困境和经济增长瓶颈中。

于是,一系列改革方案在1985年-1991年期间逐渐展开。

二、改革方案1. 梅钦诺夫改革梅钦诺夫改革是苏联在1985年至1987年期间实施的一项综合性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削减国防开支、拟定新的工业计划、增加产出、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大力推广技术进步和创新等方案,以此来改善苏联经济的低迷状态。

2. 私有化在苏联变革的过程中,私有化成为了一项极其重要的改革,它致力于将国家资产转让到私营企业及其工人手中,鼓励私营化、市场化,以及鼓励外资投资。

在完成这个过程的同时,苏联也向市场开放,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3. 民主化在苏联改革过程中,随着民主化的推进,苏联社会也逐渐变得开放和允许进入。

从1987 年起,新增了多个民主政党,也允许人民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个过程加速了苏联经济、文化以及政治体制的改变和变化。

4. 泡沫经济苏联的泡沫经济已经被普遍地认为是在1988年和1989年之间达到了一个顶峰。

这个过程不仅包括了在经济上的积极膨胀,而且还包括了一种偏执的达成利益的方式,然后就是引导着企业把成果快速拉到市场。

5. 稳定化苏联在1989年-1991年进行了一项稳定化方案,以控制通货膨胀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同时保留了其他的经济改革架构。

该方案确保了苏联在短期内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升级,但进一步削弱了苏联政治和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三、改革效果苏联改革方案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随着国有资产的大规模出售和外资进入的大流入,短视的单位领导人员和企业家会越来越多地进行所谓的“民间工程”,将钱转移到人民带来的贪婪中。

整个社会也逐渐失去了繁荣和生机活力,经济萧条、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四、经验教训通过苏联改革方案的实例,我们可以得到几个经验教训:1.改革要渐进,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可能会造成反弹;2.合理引导产业方向,不要盲目崇尚高质量技术;3.容忍民主,加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4.在掌控泡沫经济的同时,也要防止过度投机的出现。

17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文档

17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文档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表现: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内容: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改革的重点也在农业。

★(1)农业方面:①集体农庄;②开垦荒地:;③种植玉米运动;④拖拉机。

(2)工业方面:①企业管理权;②工资调整权;③“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1)成效:;(2)失败及其原因:①根本原因:;②脱离实际:;③盲目性:;④个人因素:。

4、结果: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改革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2、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1)在工业方面,推向经济体制改革:扩大。

(2)农业方面:扩大自主权,提高价格,放松限制3、评价:(1)成效: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

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失败及其原因:①根本原因:②后期保守:③军备竞赛:;4、改革失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背景:社会危机:;2、经济体制改革:(1)内容:①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承认企业;②管理经济:;③所有制:;(2)存在的问题:①比例失调;②宏观政策③企业自主权3、政治体制改革:(1)原因:(2)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1原因(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3)外部原因:西方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进行了和平演变攻势2启示(1)改革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改革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4)必修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的出现。

高一历史教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版必修2)

高一历史教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落实课标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①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严重落后;②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内容:①农业: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提高粮食产量);②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扩大自主权);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调整产品分配提高积极性)。

3.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②具体原因:急功近利,目标超越实际;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随意反复,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5、评价:①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好转。

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获得快速增长。

②改革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及成效:2、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具体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经济陷入停滞。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985 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

2、内容: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①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3、结果:①缺乏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②戈尔巴乔夫随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导致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苏联经济改革教案

苏联经济改革教案

苏联经济改革教案教案标题:苏联经济改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原因;2. 分析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 探讨苏联经济改革对苏联社会和国际关系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苏联经济改革相关的文献和资料;3. 学生讨论和辩论的指导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原因,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提问:你们对苏联经济改革有何了解?你们认为为什么苏联需要进行经济改革?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2. 解释苏联经济改革对苏联社会和国际关系的影响;3. 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经济改革的成功和失败因素是什么?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苏联经济改革的影响和意义;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陈述他们的观点和结论;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辩论,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证据。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苏联经济改革的案例,例如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2. 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并讨论其对苏联经济和社会的影响;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改革措施是否能够解决苏联经济问题?五、思考扩展(10分钟)1. 提问:苏联经济改革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何启示?对当代经济改革有何借鉴意义?2. 鼓励学生展开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苏联经济改革的重要性;2. 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苏联经济改革的具体案例,如新经济政策(NEP);2. 学生可以撰写一篇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研究报告,包括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辩论的表现;2. 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的质量和深度;3. 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的理解和思考的水平。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基础知识的学习,分析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原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三者的改革;掌握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问讲练,合作探究”,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济政策。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其原因的分析。

【教学难点】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制作PPT,指导学生预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追忆历史:观看短片《红场的见证与思索》,对历史发出追问:为什么曾经无比辉煌的超级大国会在短短几十年迅速走向解体,最终殒灭呢?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一些思考。

讲授新课:一、辉煌与危机——一个跛足的巨人(背景篇)★史料研读:苏联“曾经的辉煌”与“辉煌的背后”★漫画分析:斯大林时期的苏联,辉煌与危机同在,就如同一个行走不稳的跛足巨人。

由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改革成为必然要求。

二、突破与固守——三次艰难的尝试(过程篇)尝试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执政)★化繁为简:措施:收购制、扩大自主权、家庭副业、开荒、种玉米(农业——改革重点);放权、物质利益原则(工业)评价:依据PPT及课本材料分析其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及其毁誉参半的“黑白人生”。

尝试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执政)★图表历史:“1961年到1980年苏联经济增长情况”思考:你从中可以得出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哪些信息?★历史趣闻:两则关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趣味小故事★思维碰撞: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你如何理解?(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尝试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执政)★教师探问:苏联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改革为什么却仍然遭到了失败?★表格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三、亡党与亡国——超级大国的殒灭(反思篇)★今朝反思: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对话一:众说纷纭话原因(苏联解体谁之过?)对话二:多个视角论成败视角1:改革为了谁?视角2:社会主义失败了吗?★以史为鉴:中式不忘,苏式之失★合作探究:苏联改革给社会主义中国哪些启示?①改革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的精神;②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④改革要有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⑤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不能背离方向。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

岳麓版必修二第十七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解读】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标解读:通过对课标的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苏联改革的必要性和曲折性。

分析出苏联改革的必然失败的历史原因。

【本课分析】知识目标:了解历史上苏联的经济概况和经济改革的主要历程,包括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改革带来的严重问题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苏联改革,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苏联改革的影响,提高学生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苏联的改革及其失败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值得深刻反思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大事,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也有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分析和认识它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健康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探讨的是二战以后苏联相继进行的三次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对于每一次经济改革,基本上是从经济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成效和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背景、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改革的局限性和失误(经济结构问题更趋严重,宏观决策缺乏配套措施,企业自主权未能实现),转向政治改革,改革带来的严重问题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的背景,过程;教学难点:苏联改革的评价,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内容,生病的美国经济课件展示:请问:美国经济得了什么病?美国的哪位“医生”开了怎样的药方治疗美国经济的这个病?效果如何?学生回答:病情:1929—1933年爆发经济大危机。

药方:罗斯福采取新政的办法解决经济危机。

效果:虽然没根除,但是克服了当时的经济危机的状态,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www.5y
kj.co
m课题: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
2.内容:
①农业方面:
②工业方面:
①积极:
②局限:
4.结果:
二.勃烈日涅夫改革1.目的:2.内容:①工业方面:
②农业方面:
①积极:
②局限: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2.方针:
2.内容:①开始阶段:
②后来:
3.评价:
4.结果:
1.请思考:赫鲁晓夫为何率先在苏联进行改革?2.你认为导致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特点?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重难点解析】1.斯大林体制的弊端①它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忽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发展。

②它脱离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一体化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提高和苏联经济发展。

③它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忽视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到轻工业生产和消费品的供应。

④斯大林和他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强行把这一模式硬搬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这些都给后来的东欧剧变和苏联
解体埋下了隐患。

2.苏联解体的原因:①一是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孕育着严重的社会危机;②二是直接的现实原因,即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推行了一条背叛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路线,一步步把苏联引向深渊,并由他们亲手毁掉了苏共和苏联;③三是外部原因,即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得手。

【巩固练习】1.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

“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没有牛奶卖”。

这则笑话A.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发展生产力c.表明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和牛奶D.讽刺苏联的僵化体制带来的物质短缺问题2.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苏联方面最有可能谈论的是A.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B.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c.余粮收集制度
D.粮食税制度3.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
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4.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c.增强国力和军事力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5.下表是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1961—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6.57.85.74.33.6——根据:1985年的《苏联国民经济年鉴》造成苏联25年来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长期争霸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6.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是:A.导致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B.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c.经济改革的效果不大
D.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7.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①这是由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②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③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有着重要影响④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体制都必须讲究稳定,不能更改动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8.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9.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

……”这种现象的主要愿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c.东欧剧变影响
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10.导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提出的口号与目标不切实际
B.未能触动原有体制
c.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D.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二、非选择题1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


久,赫鲁晓夫(1894~1971)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玉米运动”。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他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的开荒工作造成的后果是什么?(3分)“玉米运动”推行后,许多地区种植的玉米不结穗,导致计划破产,原因是什么?(3分)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

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8分)【总结与反思】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12345678910DAccDcccAB11.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开荒地区风蚀、水蚀严重,土壤严重退化。

(3分)纬度偏高,日照期短、光照不充足(3分)(3)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
的弊端。

(3分)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3分)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3分)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后者重点在工业领域。

(6分)
www.5y
kj.co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