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渡荆门送别》李白 公开课

合集下载

渡荆门送别新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渡荆门送别新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着一“ 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下句写白天,仰视天空,彩云兴起,变 幻如海市蜃楼。着一“结”字,引人联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 与月同行、与云同飘喜悦之情。
第10页
诗词赏析
3.赏析尾联妙处。 尾联中,一个“送”字表示巧妙,原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换角度说是故 乡水恋恋不舍地“送“我”,含蓄地表示了诗人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
第3页
朗诵指导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第4页
,去楚 地游览。
第5页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坦田野 江:长江 大荒:辽远无际原野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盛唐诗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 我国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 之称。其诗想象丰富,夸大奇特,形 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格调。有 《李太白集》。
第2页
写作背景
本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青年时期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 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标 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译文:山伴随低平原野出现并逐步消 失,江水在一望无际原野中奔流。
第6页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结:往
译文:月亮在水中倒影好像天上飞下 来一面明镜,云霞升起,变幻无穷, 形成了海市蜃楼。
第7页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怜:喜爱 万里:比喻行程之远
译文:我还是怜爱故乡水,流过万里 送我乘舟远行。
尾联利用拟人修辞手法,“送”赋予故乡水以人情态,含蓄地抒发了诗人思乡之 情。
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依依送别,含蓄地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 (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渡荆门送别》 (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出来。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
诗人以移动
的视角描写
景物的变化, 画
勾勒出一幅 气势磅礴的

万里长江图。
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 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 而后随着平原的出现渐 渐消失了。浩浩荡荡的 长江水,奔涌向前,流 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3.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为我们描绘了哪两幅画,请从修辞手法的 角度赏析句子。
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四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三想:结合意象,想象画面 四悟:把握情感,明确主旨
一读:结合注解,读懂内容
渡荆门送别 李白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随” ——“随”字化静为动,生动地 写出崇山峻岭随着船的移动逐渐消失, 代之以一望无际的平野的情景,给人以 空间感和流动感。
• “入” ——“入”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的 万丈豪情。
2.“山 随 平 野 尽 , 江 入 大 荒 流 ”为我
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将画面描述
3. 感悟诗人的家国之思,激发自己对家 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
字 太 白 , 号 青 莲 居 士 。 其诗多 惊世之语,想象奇特,风格雄奇豪放,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与杜甫并 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 为“小李杜”。 5 岁 - 2 5 岁 在 四 川 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 的感情。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 42岁在别人的推荐下,来到了长安, 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 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后遭人嫉 妒,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优秀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优秀课件

手法探究
这四句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反映出年 轻的李白离开蜀地追求理想的喜悦与热情。结尾两 句,诗人发出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 才不远万里为我送行,抒发了诗人爱自然、爱故乡 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 ,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诗人送入了 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这一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家 乡的深深依恋和思念。
《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大李杜,小李杜。
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 主义诗人。李白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 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 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 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 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课前自主学习
★背景透视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
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
“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
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
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
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
课文品读
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 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课文品读4、颈联变换Fra bibliotek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
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
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 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 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 受。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通用5篇)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通用5篇)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渡荆门送别》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渡荆门送别》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6、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提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 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7、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 绘的?
提示:“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 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 写的。
8、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9、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 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 情。 五、作业设计。 完成配练中对应的练习。
学习《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诵前几首诗歌。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教师展示。 检测、巩固。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1、划线字注音。 荆门 荒流 2、作者简介。 3、背景链接。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一
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 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 诵的五言律诗。
教师展示学 习目标,正 音,学生朗读 识记,教师补 充。
明确目标,积 累字词,资料 助读。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采用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
准字音、节奏。 2、结合注释工具书,解读诗意。 3、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学生以多种 形式朗读,结 合注释了解 诗歌所写的 内容。
以多形式的 朗读感受诗 的气韵,了解 诗中所写的 内容。
提示:“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 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 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 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 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5、尾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 “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 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 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 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渡荆门送别》精品课件

《渡荆门送别》精品课件

《渡荆门送别》精品课件汇报人:日期:•课程概述•渡荆门送别的历史文化背景•《渡荆门送别》的文学价值•《渡荆门送别》的赏析重点目•《渡荆门送别》的拓展学习•《渡荆门送别》的实践与应用录课程概述01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李白则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李白及其文学作品,掌握五言律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在荆门送别时的心境和感受。

理解《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掌握五言律诗的格律和基本特点。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分析李白的创作风格和文学价值。

五言律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李白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的介绍。

学生作品展示和点评。

其他著名五言律诗的赏析和对比。

《渡荆门送别》的背景介绍和诗意解析。

渡荆门送别的历史02文化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经济、文化、科技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唐代文化背景李白个人经历卓越的诗才闻名于世。

李白的诗歌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山水、友情、离别等,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经历。

渡荆门是长江三峡的一段,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渡荆门两岸山峰耸立,江水湍急,是李白离开蜀地、走向广阔天地的关键节点。

渡荆门的地理环境《渡荆门送别》的03文学价值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以豪放飘逸为主,其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

豪放飘逸象征手法强烈的个性色彩李白的诗歌中常常运用象征手法,通过自然景观、神话传说等元素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030201李白的诗歌风格诗歌的主题与情感思乡之情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感受,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怀念。

忧国忧民李白的诗歌中常常蕴含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关注和忧虑,通过描写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关切。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

译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往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文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逐渐消失,江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结:往 怜:喜爱 万里:比喻行程之远
译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江上云霞幻化出海市蜃楼。 文
运用拟人的手法,“送”赋予故乡水以人 的情态,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不 舍之情。
主旨归纳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中壮丽多姿、雄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 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奋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写作特色
构思巧妙,脉络清晰 诗歌首联叙事,交代诗人此行的目的,为下文写景和抒情
“入”——是“流入”的意思,写出了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 阔境界,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豪情万丈的胸怀和喜悦昂扬的激情。
研读诗歌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 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流。
研读诗歌
颈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 水中映月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 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抒发了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 天边云霞图:描绘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变幻多姿,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研读诗歌
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并简要分析。
板书设计
首联: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叙事
渡 荆 颔联:平野、江流 门 送 颈联:江中月影、云霞 别
绘景
尾联:怜水送行舟——抒情
赞美壮 丽河山 抒发思 乡之情
颔联写景用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一、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回想一下我们七年级上册学过的那首美丽的《峨嵋山月歌》吧,想象一下希沃白板上展示的画面:峨眉山月披上半轮秋,它的影子投射在平羌江的水流中。

夜色笼罩清溪,船只向着三峡驶去,心中思念着远方的君子,遥望着渝州的背影。

那位诗人告别故乡四川,踏上漫游的旅途,乘船从清溪起航,途经渝州,驶向三峡。

一路向前,下一站将是遥远的湖北,即将踏足荆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渡荆门送别》,看看作者在荆门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同学们,我们现在进入自主学习环节,将一起朗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请你们首先听一段朗读,然后自己朗读,并注意诗中的押韵,尤其是“游、流、楼、舟"押“ou”韵。

朗读时要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音韵。

接下来,请问有同学能告诉我哪些地理位置在诗中发生了转换?学生1:荆门外、楚国、平野、大荒、月下、故乡。

老师点评:很好,你成功地指出了诗中的地理空间转换。

这展现了诗人在祖国河山间漫游的旅程,对于这样的转换,我们需要用心感受。

在朗读时,可以通过调整语调和语速,更好地表达诗人对沿途景色的感悟。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一些词语的释义。

请问,“从"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学生2:“从”在这里是指往。

老师点评:很好,你理解得很准确。

在学习古诗时,我们要注重对词语的准确理解,这有助于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用词技巧。

同时,在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语气,使表达更为自然流畅。

老师:那么,“伶"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3:“伶”在这里应该是指喜爱。

老师点评:很好,你理解得很到位。

这个词的巧妙运用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对故乡水的深厚喜爱之情。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共19张ppt)

《渡荆门送别》ppt课件(共19张ppt)
• 渡远:远渡。 • 荆门:荆门山,今湖北一带。 • 送别:送别,但并非送别朋友,而
是设想故乡送别自己。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言律诗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 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 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 (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辞别故 乡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 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 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 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解读文题:渡荆门送别
整体感知:
诗歌主要内容: 作者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 色及自己的感受。
本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首联:记叙 颈联:描写
颔联:描写 尾联:抒情
精读赏析
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交 代了什么内容?
首联交代远渡的地点:楚国 此行的目的:外出漫游。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 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 2.品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开阔的胸
怀和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是我国继 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 仙”。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李白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 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 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 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 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

初中语文八年级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13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这首诗的背景知识及思想内容,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领会本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奋发进取的精神及作者的家国之思,激发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的意境,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任务驱动教学法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结合创作背景,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出生于巴渝地区,即现在的四川省。

五岁开始读书,十五岁,已有诗赋多篇,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赏。

十八岁,隐居大匡山读书,往来于大匡山周边地区,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二十五岁,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这次离别家乡,从青溪出发,顺着长江,轻舟而下。

游经三峡。

渡过荆门山。

进入了江汉平原。

一直在山区生活的李白,首次见到宽阔的平原,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给李白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体验。

李白第一次看到宽广的平原,他看到了怎样不一样的景色,又有着怎样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渡荆门送别》。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1.播放音频。

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诗意。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课文注释,展开想象,运用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

形式:组内合作探究,并板书疑惑。

选择一个小组展示,展示的方式是:通译诗歌。

要求:准确流畅。

其他组纠错质疑。

四、赏析诗歌,体悟感情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能不能改成“山在平野尽,江在大荒流”?2.“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特点?它们衬托出平原的什么特点?3.诗人表达的是自己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可是作者不说自己对故乡的不舍,反而说故乡水不远万里,一路护送诗人远行。

【黑龙江部优】《渡荆门送别》公开课教案

【黑龙江部优】《渡荆门送别》公开课教案

举杯共品诗酒李白-----部编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渡荆门送别》诗歌诵读鉴赏课学习篇目:《渡荆门送别》《金陵酒肆留别》《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教学目标:1、积累诗句,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2、了解李白的人生经历,通过层层品读李白不同人生阶段的诗句,进一步了解人物,体会李白在诗中的情感内涵。

教学过程一、师导入:念他的名字,四壁间便彷佛溢满酒香。

念他的名字,胸怀中便涌动着剑气的豪爽。

念他的名字,尊贵的帝王御手调羹。

念他的名字,掌权的奴才也俯身脱靴。

低声念他的名字,他们看见水月轻晃,连死亡也也因为他变得浪漫,柔美。

师问:他是(学生回答李白)师补全板前题目。

师:今天老师不远万里,穿越古今,为大家邀请来了他。

(击掌两下,暗号,门外的学生朗诵《将进酒》进入,)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请暂且放下一些琐事,让我们同天上谪仙人——李白,共醉一场绝美不似人间的酒宴。

全班齐读题目。

二、少年“清酒”——逸(意气风发仗剑游侠)《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自由朗读《渡荆门送别》,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个性展示朗读。

2、思考:(1)读诗先看题,从诗题上可以看出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题目交代了地点——荆门,事件——送别。

(2)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你是通过哪些诗句读出来的生通过诗句具体分析,师点拨纠偏。

师总结明确: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随机资料补充:<渡荆门送别>这首送别诗,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一样。

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朋友,告别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朋友,也不是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也不是是情人之间的深情款款,挥泪离别。

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影不离,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课件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课件

达标测评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
句: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
句是: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
句是: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
念之情的语句是:

由景及情 留恋故乡
绘 景
抒情
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 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 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李白在唐诗中10大最经典诗句:
1、最大气苍凉的景色描写: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最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最狂傲不羁的句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最无奈的诗句: 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 5、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最细腻的景物描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7、化为经典成语的诗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最催人泪下诗句: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0、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 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连 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 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渡地点 出蜀目的
叙事
渡 荆 门 送 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对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偶 俯视
仰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教学课件

《渡荆门送别》教学课件
周雨楼走进系主任办公室时,冯泰正在打电话。从他甜蜜的表情里根本看不出,他刚刚气急败坏地在学校旁边的工商银行交了一万块钱的敲诈款。 看见周雨楼进来,冯泰冲着电话说:“正好你哥来了,我先挂了。”他挂断情人专线,像唱歌似的告诉周雨楼:“是雨亭,我们正在商量订婚宴的事。我们决定星期六登记之后在鑫豪酒楼摆几桌酒席,请请两边的朋友和同事,5点半。周主任,你可既是娘家人又是婆家人,千万得和嫂子一起……来……多喝……”冯泰的语速变慢,最后干脆住嘴。他发现周雨楼的脸色很不正常,其实从进屋到现在那张脸一直都阴着。 “怎么周主任,有事吗?” “有件事我想和你谈谈。” “什么事啊?”他小心地问。 “我出差那几天,你是不是开过我办公桌的抽屉?” “我开你的抽屉?谁说……” “你不用不承认,有人亲眼看见你那天早上坐在我座位上。” 冯泰还是有点儿慌了。他面对过太多次谎言被揭穿的时候,还是没能炼出一身刀枪不入的硬功。 周雨楼说:“冯主任,于公你是我领导,于私我们是亲戚,任何事都可以开诚布公地说。现在这只有我们两个人,大家最好都坦白点儿。其实把话都说开了没什么解决不了的事,但如果打哑谜兜圈子,绕来绕去,结果还是一场空,你说是不是?” “周主任,我不明白你说什么,什么哑谜,什么圈子……” “你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 “真不明白。” “好吧,你那天在我抽屉放了什么?” “那天……我什么也没放啊。” 周雨楼心跳骤然加快!这等于他承认动过抽屉吗……他问:“那就怪了,我怎么在抽屉看见了一样东西?” “什么东西?”冯泰一脸懵懂。 “非让我说出来吗?” “你不说……我哪知道?” “信封。” “信封?” “你放的对不对?” “哦!”冯泰恍然大悟,“是不是一个牛皮纸信封?上面打印着周雨楼收?” 所有血流都冲进周雨楼的脑袋!他轻轻地点了一下头。 “对。” “我也看见那个信封了,”冯泰一脸冤枉,“可那不是我放的,那天我开你抽屉的时候,那个信封已经在那儿了。” “是吗?”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PPT课件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PPT课件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旳 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 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皎洁旳明月在空中流转,犹如飞在 空中旳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 上变幻莫测,犹如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家乡水, 万里送行舟。
虽然进入异地,我依然依恋 着家乡旳水水山山,不远万
《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家乡水, 万里送行舟。
描写壮阔 旳景色
抒发思 乡之情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把《渡荆门送别》改写一 篇二百字左右写景旳文章。 在班里相互交流。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 旳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 丽河山旳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 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
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
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
是诗人第一次离开家乡开始漫游全 国,准备实现自己旳理想理想。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 是在舟中吟送旳。
进一步探 究琢磨尾联,体会其中蕴涵旳思想感情。
尾联中旳家乡水是指流经家乡旳水, “万里送行舟”指旳是家乡水如今怀着 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旳手法,借 写家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 我远别家乡,体现了诗人离开家乡时依 依不舍,怀念家乡旳感情。
文章主旨
全诗体现作者什么样旳思想感情?
经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旳描 绘,反应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 发进取旳精神,同步体现了诗 人对家乡山水旳无限眷恋、思 念之情。
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整体感悟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 么?

终渡荆门送别李白公开课.2021完整版PPT

终渡荆门送别李白公开课.2021完整版PPT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忧愁悲 伤,为什么这首诗却有着兴致勃 勃的满腔豪情?
•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故乡景。 • 故乡水,明月心,字字化作——送别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 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首联叙事,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以动写静,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不直接说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从另一面来写,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切,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无限爱恋我的故乡山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入”字用得贴切,写出了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的奔腾之势,江面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体现了作者对前途 的展望,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2、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二、绘——悟其情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来到楚 国游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 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 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诗歌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此行的目的
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且扣住 诗题,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
知识拓展
“渡远荆门外”,是说经过了漫长的水上行程,而今 终于穿过了荆门山。这里一个“外”字紧密地连接了下句 “来从楚国游“,既是以紧凑的节奏防止诗意松散,同时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我们都知“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李白 辞别蜀州,做《峨眉山月歌》,其实他还做了 一首辞别蜀州之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 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大量诗 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 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 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艺术上,他的诗想 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 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 、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 歌艺术的高峰。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 》《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 等多首。有《李太白集》。
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 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 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主旨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长江两岸壮丽多姿、雄 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奋 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 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知识拓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其情
三层挑战: 1、发挥联想和想象,将一句诗至少写成三句。 2、有联想、想象的同时,语言要形象生动, 有画面感。 3、不仅有 画面感,还要做到景中含情。
三、探——明其旨
文章主旨
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 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 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李白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 1、了解《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 • 2、了解《渡荆门送别》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 1、分析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 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 2、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 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目标: • 体会诗人对祖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故乡的 无限爱恋之情。
一、读——知其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
•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二、绘——悟其情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来到楚 国游历。 首联叙事,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 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颈联写景,这是作者第一次见到广阔平原的 “月”和“云”,情景交融,蕴藏着诗人欣喜 的心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无限爱恋我的故乡山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 之外,还不忍分别。
用拟人的手法,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谊,不 远万里,依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不直接说 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从另一面来写, 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切,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 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 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 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 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 仙”,与杜甫合称“李杜”。他 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 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 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写作背景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 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 生活的怀念之情。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24岁第一次出蜀时所作。 此时的诗人,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 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 律诗。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写了诗人家门前十分冷落,他只得在 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表达了作者对 世态冷暖的感叹和被免职后的寂寞愁绪。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 广阔的原野。江水沿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
颔联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蕴藏着 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以动写静,给人以空 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用得贴切,写出了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 方的奔腾之势,江面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 腾着诗人的想像,体现了作者对前途的展望,洋 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绘其情 发挥联想和想象,任选一句,描绘画面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如一只温柔的眸 子,静静注视着我。水中倒映着皎洁的月影, 轻舟荡漾起层层波纹,水中的月亮便随着这波 纹轻轻晃动,像是从天上坠入凡间的巨大天镜, 我的心映照得没有一丝杂质。洁白的云彩飘 荡在天空,飘荡在江上,迷雾交织,幻化出神 秘绮丽的海市蜃楼。我睁大了眸子,在这海市 蜃楼中看到了一个美丽新奇的世界。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忧愁悲 伤,为什么这首诗却有着兴致勃 勃的满腔豪情?
•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故乡景。 • 故乡水,明月心,字字化作——送别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 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