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总复习学案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32屈原列传苏武传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32屈原列传苏武传](https://img.taocdn.com/s3/m/112b6faf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b.png)
学案32《屈原列传》《苏武传》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例句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人穷则反.本③靡不毕见./信义安所见.乎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⑤屈平既绌.⑥齐与楚从.亲⑦乃令张仪详.去秦⑧厚币委质.事楚⑨亡走赵,赵不内.⑩被.发行吟泽畔⑪蹈.其背以出血⑫畔.主背亲⑬与旃.毛并咽之⑭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⑮空自苦亡.人之地⑯因泣下沾衿.⑰与武决.去⑱前以.降及物故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明年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②颜色颜色..憔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色彩③形容形容..枯槁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④从容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⑤相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动词,(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形容词,适宜,合适;副词,表示程度高⑥货物以货物..与常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供出售的物品⑦虚心虚心..欲相待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⑧成就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⑨亲近兄弟亲近..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双方)亲密,关系密切;(一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⑩丈人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岳父⑪实在武等实在..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诚实,不虚假;的确;其实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1)穷①人穷.则反本②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③而心目耳力俱穷.(《促织》)(2)间①谗人间.之②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③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④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⑤道芷阳间.行(《鸿门宴》)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⑦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⑧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3)阴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②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登泰山记》)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④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4)相①数通使相.窥观②虚心欲相.待③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④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⑤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⑥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吕氏春秋》)⑦相.夫子(《季氏将伐颛臾》)(5)素①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②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③送夕阳,迎素.月(《黄冈竹楼记》)皎洁的④昭节俭,示大素.(《班固传》)朴素⑤尸位素.餐白白地4.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明.道德之广崇③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④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⑤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⑥蝉.蜕于浊秽..⑦莫不欲求忠.以自为⑧天雨.雪/羝乳.乃得归/杖.汉节牧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孺卿从祠.河东后土/舆归营/空以身膏.草野⑨得夜.见汉使/剑.斩虞常已⑩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宜皆降之/反欲斗.两主⑪单于壮.其节5.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为天下笑③方正之不容也④不凝滞于物⑤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⑥被发行吟泽畔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⑧见犯乃死,重负国⑨皆为陛下所成就⑩何以复加/何以汝为见⑪子卿尚复谁为乎⑫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6.文化常识(1)左徒:战国时__________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21db1c227916888486d7fb.png)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积累识记文言知识。
★▲2.熟练运用课内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认真看书,抓好课本。
熟练掌握每一篇文言文的课文注解里的内容。
包括:文言实词(含通假字、一词多义)、常见文言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相关知识,并做好笔记。
2.熟练理解并全文背诵《木兰诗》和课外十首古诗词。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世隶.耕()见.往事耳()赏赐百千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固.众人()弛.担持刀()会.宾客大宴( ) 传一.乡秀才观之()问其故.()盖.以诱敌()顾.野有麦场()蒙辞.以军中多务()方.欲行()缀.行甚远()曳.屋许许声()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屠暴.起()但.当涉猎()意.暇甚()狼亦黠.矣()宾客意少.舒()策.勋十二卷()及鲁肃过.寻阳()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夸父与日逐走..()两狼之并.驱如故.()()两股.战战()愿为市.鞍马()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对镜贴.花黄贴.出门看火.伴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满坐.寂然坐.孰为汝多知.乎?知.止.有剩骨止.三、古今异义词双兔傍地走.古:今稍稍..宾客其父古:今:见往事..耳古:今虽.人有百手古:今: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今四、词类活用。
父异.焉()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不能名.其一处也()恐前后受其敌.()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五、一词多义。
愿.为市鞍马()昨夜见军帖.()出郭相扶将.()愿.驰千里足()对镜帖.花黄()将.军百战死()木兰当.户织()妇扶儿乳.()手有百指.()但当.涉猎()儿含乳.啼()不能指.其一端也()以为妙绝.()投以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蒙辞以军中多务()众响毕绝.()按要求填空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2.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那一句?,。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课学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课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78172608a1284ac9504394.png)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课学案一、 练习与积累近五年泰州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二)阅读黄宗羲的《柳敬亭传》(有删节),完成13—16题。
(12分)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年十五,犷悍无赖①,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②其市人。
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③见之,曰:“此子机变④,可使以其技鸣⑤。
”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
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⑦矣。
”又期月,生:“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和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⑧间。
华堂旅会⑨,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注】①无赖:刁钻,不讲道理。
②倾动:使人倾倒动容。
③莫后光:人名。
下文的“优孟”也是人名。
④机变:机敏灵活。
⑤鸣:扬声名。
⑥句:同“勾”,勾画。
⑦欢咍(h āi):欢快。
嗢(w ā)噱(ju é):大笑。
⑧缙绅:指官绅阶层。
⑨旅会:大聚会。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 (2)可使以.其技鸣( ) (3)句性情,习.方俗( ) (4)期月..而诣莫生( ) 1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使 人 之 性 情 不 能 自 主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译文:(2) 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译文:16.读完上面的选文后,说说柳敬亭最终技艺精熟、被人“称善”的原因。
答:(二)结合图示阅读沈括的《梦溪笔谈•泽国长堤》,按要求完成11—15题。
(23分)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①。
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
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②刍藳③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
文言文复习学案14《氓》《论语六则》《孔子世家》答案
![文言文复习学案14《氓》《论语六则》《孔子世家》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72fee519e8b8f67d1cb907.png)
【拓展阅读】
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 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 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 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注:庳,bi,矮小的。捆,通“阃”,门槛。 译文:楚国百姓习惯喜欢矮小的车子,楚王认为矮小的车子不便于马拉,想下 令让百姓把车改造成高大的。孙叔敖说:“政令下达多次,百姓无所适从, 不宜强制下令改车。大王如果一定要百姓把车改造成高大的,我请求大王下 令把街巷两头的门限加高。乘车的都是有身份的人,有身份的人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频繁上 下车。”楚王同意了,过了半年,百姓都自愿地把车改造成高大的了。这种 做法就是不用教育的手段而百姓却能顺从君王的心意改变自己的行为,其他 国家,不论远近,看在眼里,都跟着效仿这种做法。所以,孙叔敖三次为相, 但不为之欣喜,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才干并且欣赏自己的才干;三次被罢免相 国,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因为他知道那不是自己的过错。
【二、一词多义】 如:①如果 ②或者 ③或者 ④赶得上,比得上 始:①先前,起初 ②原本 ③开始 ④当初 与:①赞同 ②结交,亲附 ③给,给予 ④参与,参 加 ⑤帮助 ⑥结交,亲附 ⑦通“欤”,语气词 ⑧ 连词,和、跟、同。介词,和、跟、同
【翻译句子】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5分)
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用别国 军队在它之上施加威力(有别国军队的威胁),接 着国内发生饥荒;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 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勇敢无畏,并且知道道义。
学案41 《〈老子〉八章》《季氏将伐颛臾》-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版)配套P
![学案41 《〈老子〉八章》《季氏将伐颛臾》-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版)配套P](https://img.taocdn.com/s3/m/733c64b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8.png)
6.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八章》中,“_水__善__利__万__物__而__不__争__,_处__众__人__之__所__恶___”两句 阐明了水最接近“道”的原因。 (2)《〈老子〉八章》中,“_难__得__之__货__令__人__行__妨__”一句阐明了稀缺物品使 人行为不轨。 (3)《〈老子〉八章》中,“_夫__唯_不__盈__,_故__能__蔽__不__新__成__”两句阐明了“只 有虚无,才能保证道物始终不变,不再顺化而成新的后天之物”。
2.古今异义 请写出下列加颜色词语的古义。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_用__兵___ 今义:泛指有事情 ②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古义:_没__有__能__力___ 今义:办不到
3.多义实词 请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思。 (1)容 ①故强为之容:_描__述__,_形__容___ ②方正之不容也(《屈原列传》):_(被__)_容__纳__ ③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并序》):_脸__色__,__神__色__ ④可容一人居(《项脊轩志》):_容__许__ ⑤女为悦己者容(《史记·刺客列传》):修饰面容
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祸乱发生在家里,泛指内部发生祸乱。
5.特殊句式 掌握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指出标志词。(如是倒装句请调整语序) (1)宾语前置句 ①无乃尔是过与:_标__志__词__:__是__。__语__序__为__“__无__乃__过__尔__与__”__(_也__是__固__定__句__式__,_ _表__推_测__,__标__志__词__:__无__乃__…__…__与__)__ ②何以伐为:_标__志__词__:__以__(_介__词__)、__何__(_疑__问__代__词__)_。__语__序__为__“__以__何__伐__为__”_ (2)状语后置句 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_标__志__词__:__于__。__语__序__为__“__于__椟__中__毁__”___ _“__于_邦__内__动__干__戈__”_______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c33d0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4.png)
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一、2008高考卷面失误分析2008年考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阐述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并将这一要求分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层级,能力层级分别为BcE。
各省市的高考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与提取以及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综合全国2008年高考学生答卷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失误1.忽视语境,缺乏分析推断考生不能准确辨析,究其原因,主要是语境意识不强,不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该词的意思;综合分析能力差,不能从词性、结构、搭配等方面来综合推测;另外,也暴露出部分考生对实词的义项掌握不全面,遇到这些词语时,随意猜测一个了事,不会结合具体语境仔细辨析后再确定。
[例]2008年全国I卷第8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考生不能分析句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看不出名词“檄”后带了宾语“刚”(文章主人公廖刚),即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应作“传檄,用檄文征召”来理解,因此无法判断A项是不正确的一项。
正确答案:A。
2.基础不牢,不会以旧推新考生对虚词的基本用法,掌握不准确,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用法。
另外,对书本上的含有这些虚词的重要句子也不熟悉,不能用已知推未知。
[例]2008年某某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夫六国与奏皆诸侯,其势弱于秦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B项中的第一个“以”,连接的是句子“母夫人老”.为连词,作“因为”讲;第二个“以”则带宾语“之”,为介词,作“因”讲。
一些考生由于对“以“的这些基本用法掌握不好,以致做错。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导学案三夯实基础学案4文言句式——根据语法,思考是否有特殊句式和用法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导学案三夯实基础学案4文言句式——根据语法,思考是否有特殊句式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adad2ab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5.png)
学历案4 文言句式——根据语法,思考是否有特殊句式和用法【命题初探·微观考情】文言句式主要包含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式等。
文言句式在文言文阅读中不单独命题,多在文言翻译中考查。
【文言句式·必备知识】掌握八大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分清类别,含有“是”的句子1.“……者,……也”。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者”“者也”。
例: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3.“也”字句。
例: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4.无标志句。
例:①今臣亡国贱俘。
(《陈情表》)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 ③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5.用“为、乃、则、皆、诚、即、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例: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皆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登泰山记》)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6.“是”为标志。
指示代词,这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动词,表判断汝是.大家子。
(《孔雀东南飞并序》)二、被动句——看清标志词,译成“被”的意思1.有标志的被动句。
“于”字句:谓语+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师说》)“见”字句见+谓语百姓之不见.保。
(《齐桓晋文之事》) 见+谓语+于遂见.用于小邑。
(《归去来兮辞并序》)“受”字句:受+谓语+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为”字句: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为……所”句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为所”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标志的被动句。
例:①感斯人言。
(《琵琶行并序》)②而刘夙婴疾病。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 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31e5f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1b.png)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考查内容和方式。
(2)掌握“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
(3)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提升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言语句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提升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授人以鱼】一、知识整合所谓“常见实词”,一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二、考什么?综观近年来高考全国卷,文言实词主要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几种情况,其中考查比较多的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三、怎么考?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意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形成:1.客观选择题。
近几年对常见文言实词理解的考查呈现出课内外密切联系的特点,即分别从语段和课文中选取几个词,让考生判断其含义。
2.主观翻译题。
将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融进了文言翻译题之中进行考查。
【授人以渔】一、一词多义1.解释“引”在各句中的意思,并指出其本意。
意义例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宣州环波亭》引吭高歌(成语)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狼奄至,引首顾曰。
《中山狼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燕引兵东围即墨。
《史记·田单列传》公卿各引咎自责。
《北史·周武帝纪》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欧阳修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引经据典(成语)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引车避匿。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29《齐桓晋文之事》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29《齐桓晋文之事》](https://img.taocdn.com/s3/m/6b25c49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9.png)
学案29《齐桓晋文之事》复习任务 1.梳理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多义实词“闻”“舍”“辟”“制”。
2.翻译重点句子。
活动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请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①王说,曰:……“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为长者折枝“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刑于寡妻“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盖亦反其本矣a.“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说悦高兴②枝肢肢体③刑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④a.盖盍何不b.反返回到⑤涂途道路⑥罔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⑦颁斑斑白、花白2.古今异义请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②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③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④a.否,吾何快于是..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文言文阅读复习学案
![文言文阅读复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353cb3960590c69ec37622.png)
文言文阅读复习学案一、激活思维同学们,我们已经进入了中考前的最后备战阶段,在这重要一役中文言文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今天我们将针对中考的文言文阅读部分,进行有效的知识梳理和方法总结。
二、活动任务1.梳理文言文中考考点。
2.归纳文言文解题技巧。
三、活动过程(一)、请根据《说明指导》176页古诗文阅读(二)——2012年济宁地区中考题,总结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题型:(二)、以《桃花源记》为例归纳文言文答题技巧1.检查背诵默写①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②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③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④能充分体现桃花源中老有所养、幼有所长和乐情景的语句是:2.请同学们在复习《桃花源记》文意的基础上,试总结考点并归纳答题技巧。
△.解释字词中考重点考查的实词有哪几类:△.翻译句子中考重点考查的句子有哪几类:复习方法:3.比较阅读【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①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②皆有所养,男有分③,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④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注释】①与:通“举”,选举。
②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
矜,通“鳏”。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残疾人。
③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④谋闭:奸邪之谋。
△.比较阅读中“文意理解”题常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客串命题人:假如你是命题人,根据中考考点从这几个对比角度,你会就“文意理解”题设计哪些问题?△.文意理解题的答题技巧:△.拓展运用题的答题技巧:4.自主拟题:请就刚才的对比文段,仿造中考题型中的“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和拓展运用”题,各出一道题,使之与已完成的“文意理解”题成为一套完整的中考仿真题。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https://img.taocdn.com/s3/m/4fef57c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d.png)
学案48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复习任务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和题型要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3分)比较事件不同①重点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
②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
③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
④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
⑤答案要求精练、全面。
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3分)概括人物特点2021 新高考Ⅰ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理解作者观点新高考Ⅱ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0 新高考Ⅰ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结果新高考Ⅱ卷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1.(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道理: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必修四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
![必修四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1067dd80eb6294dd886c15.png)
必修四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教学园地11-06 1340必修四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知识。
学习过程:第一学时季氏将伐颛臾【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特殊词义(1)何以伐为(2)是社稷之臣也(3)盖均无贫(4)则修文德以来之2.词类活用(1) 既来之,则安之 /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2)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二、文言虚词1.而(1)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2) 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2.之(1)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2) 夫子欲之 / 既来之,则安之3.且(1) 且在邦域之中矣(2) 且尔言过矣4.为(1) 后世必为子孙忧(2) 何以伐为5.也(1) 是社稷之臣也(2)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3) 今由与求也6.以(1) 何以伐为(2) 则修文德以来之7.于(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 虎兕出于押(3) 龟玉毁于椟中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2.疑问句(1)求!无乃尔是过与(2)何以伐为(3)是谁之过与3.省略句(1)昔者先王以( )为东蒙主(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3)( )既来之,则安之(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4.倒装句(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何以伐为(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社稷之臣也这B.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指孔子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主祭蒙山的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后世必为子孙忧何以伐为C.而在萧墙之内也是社稷之臣也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3篇【通用文档】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3篇【通用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116c9e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69.png)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3篇【通用文档】《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1课型:复习策略指导课教学目标:学会理清现代文阅读复习目标:学会把代文阅读复习重点:学会设计分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方法;学会调控安排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学生提前解答近几年中考模拟试题、中考中有关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现代文阅读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一、理清文言文阅读的复习目标教师提问:大家知道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学生回答:(略)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学生讨论:(略)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A.中考考试说明中的要求;B.近年武汉市中考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
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阅读部分的复习重点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
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
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在预习中,我们利用调考、中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阅读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
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滕王阁序》《黄冈竹楼记》(含答案)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滕王阁序》《黄冈竹楼记》(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e2b82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f.png)
学案39《滕王阁序》《黄冈竹楼记》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例句本字及意义①青雀黄龙之轴②云销雨霁③所赖君子见机④被鹤氅答案①同“舳”,船②同“消”,消失③同“几”,预兆④同“披”,穿在身上,披在身上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逢迎千里逢迎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②上路俨骖于上路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走上路程,动身;上轨道③学士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读书人;学位的最低一级,大学本科毕业时授予④猖狂阮籍猖狂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狂妄而放肆(含贬义)⑤同志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答案①迎接②高高的道路③掌管文学撰述的官④狂放、不拘礼法⑤志同道合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1)弥①舸舰弥津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③旷日弥久(2)尽①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②潦水尽而寒潭清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促织》)⑤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⑥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屈原列传》)(3)爽①爽籁发而清风生②酌贪泉而觉爽③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④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八章》)⑤又爽然自失矣(《屈原列传》)⑥温豪爽有风概(《晋书·桓温传》) 直爽,爽快(4)被①被鹤氅,戴华阳巾②屈原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④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⑤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遭受,蒙受(5)比①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②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③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过秦论》)④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促织》)⑤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比拟,认为和……一样答案(1)①满,遍②越,更加③长,久(2)①全部,都②完,没有③穷尽④死、灭⑤极,最⑥竭尽,全部用出(3)①参差②清爽③过失,差错④败坏⑤失意,茫然(4)①同“披”,穿在身上,披在身上②分散,散开③表被动④覆盖(5)①紧挨,靠近②等到,及③比较④比试4.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目吴会于云间②兰亭已矣,梓泽丘墟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④山原旷其盈视⑤宾主尽东南之美⑥四美具,二难并⑦穷岛屿之萦回⑧徐孺下陈蕃之榻⑨腾蛟起凤⑩窜梁鸿于海曲屈贾谊于长沙襟三江而带五湖宜鼓琴,琴调虚畅答案①名词作动词,看,望②名词作动词,变为荒丘废墟③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④动词作名词,视野⑤形容词作名词,俊杰⑥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⑦形容词作动词,穷尽,极尽⑧使动用法,使……放下⑨使动用法,使……腾飞/使……起舞⑩使动用法,使……逃窜使动用法,使……受委屈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衣带名词作动词,弹奏5.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纤歌凝而白云遏②怀帝阍而不见③童子何知④奏流水以何惭⑤都督阎公之雅望⑥宇文新州之懿范⑦皆竹楼之所助也⑧亦谪居之胜概也答案①被动句,无标志词②被动句,无标志词③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何(疑问代词)、知(动词)④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何(疑问代词)、惭(动词)⑤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⑥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⑦判断句,标志词:皆⑧判断句,标志词:亦6.文化常识(1)星分翼轸翼轸:__________名。
高三一轮文言文复习学案----《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高三一轮文言文复习学案----《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https://img.taocdn.com/s3/m/beb9523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8.png)
高三一轮文言文复习学案----《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目标:1.复习课文,积累文中重要知识点。
2.拓展延伸,训练高考文言阅读题目。
3.诵读、传承经典,加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
课前案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内自省.(xǐng)文质彬彬.(bīn)弘.(hóng)毅慎.(shèn)于言B.死而后已.(yǐ)譬.如(bì)未成一篑.(kuì)朝.(zhāo)闻道C.克己.(jǐ)复礼学夫.(fú)《诗》知.(zhì)者不惑譬如为.(wéi)山D.迩.(ěr)之事父君子喻.(yù)于义八佾.(yì)虽覆.(fù)一篑1.答案:B 譬如(pì)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①敏.于事敏:勤勉②就.有道就:靠近B.①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②质.胜文则野质:质朴、朴实C.①质胜文.则野文:华美、文采②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广、大,志向远大D.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由:由于②迩.之事父迩:远2.答案:D 由:依靠迩:近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①譬如平地..平地:平整的洼地②未成一篑.篑:盛土的竹筐B.①克己..复礼克己:约束自己②天下归.仁焉归:回归C.①请问其目.目:条目、细则②请事.斯语矣事:实践、从事D.①小子..何莫学夫《诗》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②可以怨.怨:抱怨3.答案:C 解析:A、①填平洼地 B ②归:称赞、赞许D②怨:讽刺时政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①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运:运转②今人乍.见孺子乍:突然B.①恶.其声恶:厌恶②有是四端.也端:萌芽,发端C.①贼.其君者也贼:伤害②泉之始达.达:到达D.①足以保.四海保:安定②无辞让..之心辞让:谦逊推让4.C.达:流通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以不忍人之心行.(施行)不忍人之政,B.皆有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之心;C.非所以..(……的方法)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D.犹其有四体..(四肢)也5.C.所以(表原因)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B.①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C.①人之有是四端也②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①非恶其声而然也②若火之始然6.C.主谓之间,取独(A.到,在B.正确,这D.这样,同“燃”)7.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人而不仁”的“而”用法一样的是()A 任重而.道远 B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C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7.答案:B 都表假设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定:目标坚定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行:施行B.致知在格.物格:推究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C.在止于至善.善:善良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贼:盗贼D.家齐.而后国治齐:整齐有序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事:侍奉8. C(C项,善:好的贼:伤害。
高三一轮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赤壁赋》学生用
![高三一轮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赤壁赋》学生用](https://img.taocdn.com/s3/m/845c70f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d.png)
),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
)荆州,下.(
)江陵,
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
)麋
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
)。
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
)一苇之所如.(
),凌.(
)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
பைடு நூலகம்
)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
2.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
编号
3.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用时间
4.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5.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7.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
林清玄:生命的可爱在于不断地上升和下落
3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断开句读——以词突破辅以句式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断开句读——以词突破辅以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3270b19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b.png)
学案43精准断开句读——以词突破,辅以句式复习任务 1.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
2.利用排“同”聚“异”的解题原则突破难点,做到精准断句。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命题特点2016—2022年所有全国卷及2020—2022年所有新高考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所选句子多为叙述性句子,展示人物生平和命运转折的重要时刻;50字左右。
②设6~8处停顿,有两处难度大的不同。
③侧重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具体的标点,只要求用斜线断开。
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一)名代前后多联系1.(2021·新高考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
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
”上曰:“然。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答案 B解析“以镇天下”是“强宗室”的目的;“故皇再从三从弟……”以“故”字领起,是“强宗室”的具体行为。
“以镇天下故皇”于理不通,由此排除A、D两项。
“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是名词性短语,作主语,因比较长,一般在它和谓语之间停顿;而“虽童孺皆为王”是一个紧缩复句,中间不应再断开;太宗问群臣遍封宗子对天下有没有好处,这里的“利”应是“于天下”之利,因此“于天下利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40上枢密韩太尉书古代文论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40上枢密韩太尉书古代文论盐](https://img.taocdn.com/s3/m/8924919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8.png)
学案40《上枢密韩太尉书》《古代文论选段》一、基础梳理1.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发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讲话②不知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知道③寄身寄身..于翰墨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容身④长歌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较长的歌2.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1)负①或负.戈外戍②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④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⑤使负.栋之柱(《阿房宫赋》)⑥秦贪,负.其强(《廉颇蔺相如列传》)仗恃(2)或①或.骨横朔野②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归去来兮辞》)③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④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通“惑”,迷惑(3)形①以为文者气之所形.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齐桓晋文之事》)③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④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岳阳楼记》)⑤视之,形.若土狗《促织》3.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入.则周公、召公②出.则方叔、召虎③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④闻一言以自壮.⑤不志.其大.⑥嘉会寄诗以亲.⑦根.情,苗.言,华.声,实义4.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①而辙也未之见焉②听其议论之宏辨③观其容貌之秀伟④莫先乎情,莫始乎言⑤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⑥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5.文化常识(1)《上枢密..韩太尉书》枢密:枢密院是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唐代枢密使主要掌管__________,类似秦汉时的太尉,故称韩琦为太尉。
(2)太尉执事..执事:侍从(随侍君王左右,随从侍奉的人)。
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________对方,可译为“您”。
(3)《毛诗序》,是一篇____________专论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星教育网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文言文阅读总复习学案江苏南通兴仁中学羌雪霞复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用法;2.顺畅地朗读和翻译文言句子;3.掌握文言阅读题的常规答题方法。
复习重点:同复习目标复习过程:共同回忆,总结归纳,反复训练。
复习过程:一、展示近几年文言文考查要点:1.朗读节奏的把握;2.重要实词、虚词的理解;3、重点句子的翻译;.4.分析与综合:概括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初步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二、近五年文言文选文题材:06年韩信07年魏文侯08年吴起09年赵普10年蒋士铨三、分类解说各类题的解题方法(一)朗读节奏的解题方法:1.通晓文意;2.找寻规律。
1.朕不与迁官——主语谓语之间应停顿。
2.知我不遭时也———句子没有主语,而宾语较长时,谓语与宾语间应停顿。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应分开读。
4.若夫霪雨霏霏——句首发语词后面应有停顿,如“至”、“至若”、“盖”等。
5.因恸绝良久———放在句首的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如“且”、“故”、“因”等。
6.而伯乐不常有——“而”字用在分句句首,表转折时,后面应停顿。
归纳:(1)主谓之间必须分;(2)发语词与后面内容必须分;(3)关联词语与后面内容必须分;(4)动词与宾语之间应该分;(5)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以分;(6)介宾短语不能分。
总原则:(1)看懂句子内容;(2)按第一层次划分。
(二)文言实词复习命题透视近几年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以下特点:①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几个考点上面;②命题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具体释义、单项选择和判断正误,以具体释义为主。
1.古字通假现象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
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即是通假字。
古字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用形声字的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
如“满__坐_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②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如“食之本能尽其材”,“材”通“才”;③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相互替代。
如“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④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
育星教育网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2.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实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①词义扩大。
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身份低微,出身低下(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
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A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去(距离。
日始出时去人近/离开。
一狼径去)但(只。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曾(乃,竟。
曾不若孀妻弱子)谢(道歉。
长跪而谢)借(即使,假设。
借第令勿斩)比(等到。
比至陈)间(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控(拉开。
将军角弓不得控)委(抛弃,舍弃。
~弃。
~之于地。
)发(打开,开启。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举(推荐,选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征(征兆,迹象。
征于色,发于声)或(有人/某时/ 或者)汤(热水,开水。
日中如探汤)郭(外城。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寻(不久。
未果,寻病终。
)走(跑。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之属也)狱(案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鄙(边邑,边境。
蜀之鄙有二僧。
)再(第二次。
再而衰,三而竭)向(过去的,以前的。
向为身死而不受)池(护城河。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B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节录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交通(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妻子(妻子和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无论(不要说,不用说。
无论魏晋)所以(……的方法,……的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会计(聚会商议。
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往往(处处,到处。
卒中往往语)经纶(筹划治理。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痛恨(痛心和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开张(扩大,不闭塞。
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以——为(把……作为。
以虫蚁为兽)可以(可以凭借。
可以一战)明年(今年的下一年,第二年。
越明年,政通人和)几何(多少。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
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排空(冲向天空。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3.一词多义现象一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
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有些多义词常用的义项往往多达五六个甚至十几个。
然而无论多少,在一个句子里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
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
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示的不同意思。
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多义集录:◎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比(1)动词挨着对着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动词相比曹操比于袁绍(4)等到比至陈◎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2)兵器武器兵革非不尖利也◎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墨池记◎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6)作名词殚其地之出生产的东西◎处(chù)(1)名词地方几处早莺争暖树(2)名词时候时间乡书何处达(3)ch ǔ动词处在处江湖之远◎次(1)名词,层次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北固山下◎从(1)动词,跟从,跟随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道(1)动词说: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古道西风瘦马(3)名词道德: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以谘诹善道(5)名词学问学说: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得(1)动词,得到:既出,得其船一狼得骨止(2)动词,达到(3)动词,能够,可以:余因得遍观群书(4)通“德”动词感激恩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发(1)名词,头发:可怜白发生(2)动词出发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开放野芳发而幽香(4)动词征发、征派发闾左谪戍鱼阳(5)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负(1)动词,背负:负者歌于途(2)动词依靠,依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感(1)动词被感动:帝感其诚(2)动词伤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动词感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臣不胜受恩感激◎观(1)名词景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动词,观看:观赏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动词阅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4.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一狼洞其中打洞妇抚儿乳喂奶名之者谁命名公将鼓之击鼓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狼不敢前上前愿为市鞍马买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②名词作状语。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狐鸣呼曰孔子东游乃丹书帛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亮躬耕于陇亩亲自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知识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长处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百废具兴废弃的事情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作奸犯科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善于恢弘志士志气发扬光大⑤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奔跑的马屠惧,投以骨屠户⑥意动用法。
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例: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一览众山小认为――都是渺小的固以怪之矣认为这样很怪异⑦使动用法A.动词的使动用法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三)文言文虚词复习之㈠动词“到”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辍耕之垄上(二)代词⒈代人⒉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②录毕走送之③策之不以其道⒊代事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弗之怠④肉食者谋之(三)助词⒈“的”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虽有千里之能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⒉无义,不译⑴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甚矣,汝之不惠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⑤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⑵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⑶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⑷凑足音节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③怅恨久之④公将鼓之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2、活用为第一人称。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例:“其”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妻跪问其故。
例:“其”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常蹲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