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十二平均律 第一卷第五首 D大调 BWV850 前奏曲 含赋格 Pre fug
巴赫平均律剖析
专辑英文名: 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I & II)专辑中文名: 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上下卷)别名: The 48艺术家: András Schiff古典类型: 室内乐发行时间: 1986年05月22日地区: 英国简介:资源码率:256K专辑介绍:一、十二平均律《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
平均律的标题乃巴赫所起。
平均律是一种律制,它对自然律进行修正,将八度音程分为十二半音的调律法,以便于转调。
这种调律法虽在18世纪已被提倡,但一直未予以重视、首先采用这种方法运用于全部二十四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
在巴赫之前,菲舍尔(Johaun Kaspar Fisher,1665—1746)曾作过二十调的《前奏曲与赋格》(作于1702年)。
《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共两卷,各24首。
第一卷BWV846—869;第二卷BWV870—893。
在第一卷的扉页,巴赫作有这样的说明:“《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和有关的三大度do、re、mi,小三度re、mi、fa作成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集。
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机会,也能使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获得乐趣。
”前奏曲与赋格或幻想曲与赋格,井不是古老的曲种。
这种曲体起源,可能是自由的即兴部分与赋格曲部分所交替的多段体的托卡它。
托卡它的创世者可能是梅鲁洛(Claudio Merulo,1533-1604),梅鲁洛的托卡它是把对位方式部分放在中间的三段体。
后来,弗洛贝尔格(Johann Jakbb Froberger,1616—1667)等,把即兴性的第三部极端缩小,把第二部赋格曲扩大,最后把第三部删去。
把第一、第二部分开,就产生了前奏曲与赋格。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之八(BWV853)演奏分析——兼论复调
2017年第7期(总第319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7,2017(CumulativelyNO.319)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之八(BWV853)演奏分析——兼论复调思维的发散与延伸耿 佳(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巴洛克时期德国伟大作曲家,将多声部复调音乐推向了顶峰,《平均律钢琴曲集》更是被尊称为“音乐圣经”。
该曲集对键盘技巧、作曲技法、织体和声和格律形式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将音乐各元素完美结合,因而也是钢琴演奏学习必修的钢琴作品。
本人以《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作品BWV853为例浅谈演奏的学习心得及培养复调思维的重要性和如何将其发散运用,从而减少学生对中西音乐的理解差异,更好地诠释西方的音乐。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复调思维【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复调音乐发展概况(一)复调音乐的起源与发展西方复调音乐最早出现在公元九世纪,源于宗教里的奥尔加农(organum)。
其形式一般为在旋律声部上下进行三度、四度、五度八度叠加。
在长期的实践后,多声部音乐逐渐成熟并在巴洛克时期得到了最大的发展。
但在巴洛克时期,受理性主义影响,该时期的音乐存在严格的对位结构与写作规范,相当程度上服务于宗教。
意大利音乐理论家福克斯(1660-1741)首先将复调音乐写作技术系统化,理论化并著有《对位津梁》,是复调音乐发展的里程碑。
(二)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概述《平均律钢琴曲集》共分上下两卷,每卷共有24首前奏与赋格,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分别建立在24个大小调上。
著作中他为人们提供了用复调体裁表现各种情感形象的典范,在这里无论史诗的、田园的还是悲剧的、嬉戏的都是人类关于某种情绪的一般反应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个性的体现①。
二、作品BWV853前奏曲与赋格演奏分析该作品在《平均律钢琴曲集》中是较为有特色的一首,前奏曲与赋格在整体上情绪和速度上较为一致,属慢板型的咏叹调式,建立在降e小调上。
J.S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教学
舒曼将《平均律钢琴曲集》比喻为“音乐家 每天的面包。”
钢琴家汉斯.冯.彪洛称《平均律钢琴曲集》 为钢琴作品中的“旧约圣经”。
钢琴作品中的旧约与新约
旧约--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新约—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创作意图
J.S.巴赫在第一卷的扉页上作有这样的说明: “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 个机会,也能使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获得 乐趣。”
术语概念释义
3)对题Countersubject:伴随主题或答题的 对位旋律,第一次出现时一般与答题相对应, 在赋格中并非必不可少。
图示1 右:主 对 ( 或) 2 右:
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左: 答
左: 主 对
4)对位Counterpoint: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 立声部在和谐的织体中结合叫“对位”。各声 部都必须是旋律,在旋律和节奏上都有独立性, 没有旋律性的节奏上的独立,不能构成对位。
乐谱版本比较
Urtex -原版:也称净版,根据手稿编订 (没有情绪、速度、强弱标记)。
Mugellini -慕杰里尼版:编订的指法比较合 理,但连线和力度标记的指示太多,音乐情 绪过份浪漫。
Henle -汉勒版:没有太多编者的标记,总 的体看指法的编订较好。
Breitkopf-布莱特科普夫版:指法编订较好。
两卷间的区别
卷二:Volume II BWV870-893
写作用了四年时间(1738-1742),此时 巴赫已经开始走向老年,情绪较灰暗,作品 中用了很多咏叹调风格。前奏曲与赋格之间 较独立,前奏曲有很多复调因素的声部线条, 赋格每首都是精品,带有哲理性,打破了固 有的曲式结构,还大量运用了古式奏鸣曲式。
从《平均律钢琴曲集》浅析巴赫复调作品的特点与演奏——以“前奏曲与赋格BWV875”为例
11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从《平均律钢琴曲集》浅析巴赫复调作品的特点与演奏——以“前奏曲与赋格BWV875”为例乔晋慧 / 骞舟摘 要: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
巴赫的复调音乐是每个钢琴学习者都必须接触的课题。
《平均律钢琴曲集》作为其中最成熟的作品集,在演奏上,对于触键、力度、速度、以及各声部之间的关系处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加强对巴赫复调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巴赫;复调;特点;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乔晋慧(1997-),女,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在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骞舟,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
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为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在室内乐、管风琴、小提琴和键盘音乐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被世人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从幼时起就一直在教堂担任一些重要职务,在宗教氛围的影响下,他的音乐中大部分都带有宗教音乐的韵味,作曲结构严谨、情绪起伏较小,但同时又不呆板沉闷。
在巴赫创作的众多体裁中,键盘音乐在其中所占的分量尤其重要,如《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等,其中《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键盘音乐中一直被重视,影响深远。
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平均律钢琴曲集》分为上、下两卷,每卷各有二十四首作品,每首作品又包含前奏曲和赋格。
前奏曲是最早起源于十五世纪的一种较短小的音乐体裁,带有即兴的特点和引子的作用。
赋格是起源于十六世纪的宗教音乐并且是在巴洛克时期盛行的一种复调音乐体裁,也作为复调音乐的一种固定写作形式而流传下来。
在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将前奏曲与赋格作为组曲形式创作,被称为复调音乐的“旧约圣经”,在复调音乐多声部的学习以及演奏上极为完整而丰富。
上卷的作品中充满着浓郁、鲜活的生活气息,感情色彩明亮,让人听起来心情舒畅;而在下卷中,有些作品略带凄婉、哀伤之感,这与巴赫晚年的生活有关。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全集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全集CD藏家快评匈亚利天才指挥家多拉蒂在上世纪的乐坛创造出了不少奇迹.在他的传奇记录里,任何一个乐队经他指挥一段时间,很快就能连上台阶.美国的好几个小乐团都是在他的指挥下名冠全球的.环球Decca的这款多拉蒂"庆典"套碟由6张CD组成,基本上是按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分装.CD1是科普兰专辑,首先开始的普通人的号角华彩》,曲子很短,但在多拉蒂指挥下,音乐特色鲜明.开头的一声大鼓与定音鼓重重的轰击,真让人心房颤动,而铜管的"华彩号角"更是华丽辉煌下面有"墨西哥沙龙","交响舞曲","阿巴拉契亚之春",还有选自牧区竞技》组曲中的舞曲,都是很有代表性的科普兰作品.CD2的CD3上收录的是匈牙利作曲家的作品,其中巴托克专辑收录了"舞蹈组曲","乐队协奏曲"等.此外有另一位匈牙利作曲家莱昂?韦纳的"匈牙利民间舞蹈组曲".多拉蒂演绎同胞兄弟的作品更是得心应手.专辑中还有他指挥演录的他自己的作品Trittico,很是珍比才,德彪西,德沃夏克以及瓦格纳,柴科夫斯基,约翰施特劳斯,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整套专辑中,多拉蒂指挥的乐团主要是匈牙利爱乐乐团,底特律交响乐团和华盛顿特区国家交响乐团.整台专辑播放时间近七个半小时,是这位指挥大师难得的简缩版演录大全,值得品析,收藏.(贾达)环球Decca公司的这款《情人的柔板,是继此前各种"柔板"录音的延续.只是名称上并不局限于隋人"这样的字面,因为经典作品中, 以"情爱"为标题的柔板乐章并不多见,因此,专辑中的作品或选段,都是选编者"附会"上去的.虽然字面上无"爱",但音乐却处处闪露出柔情,弥漫着浓情.两张CD 上所收录的情人的柔板",共计25首(段).其中,与专辑主题直接挂钩的柔板(Adag1os)行板(Andante)和缓板(Largo)乐章,有拉赫玛尼诺夫第2号钢扎特第21号钢琴协奏曲中的柔板乐章,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中的柔板乐章,马勒第5号交响曲中的柔板乐章,圣桑管风琴协奏曲中的柔板乐章,肖斯塔科维奇第2号钢琴协奏曲中的行板乐章,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缓版乐章等.其他一些稍小一点的作品选录,也应该是"柔板"录音家族中的佼佼者:如柴科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主题,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一幕中的前奏曲,威尔第茶花女中的前奏曲等还有一些选曲选段,虽然曲名和标题上没有"柔板的记号,但也被列入了这款最优美动听的"柔板"录音中,如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天方夜谭》中的舍赫拉查德主题,马斯内的"沉思",马斯卡尼《乡村骑士》中的问奏曲等,同样令人陶醉.(丘人)片名t巴●+二平均律钢琴曲全羹片号:环球Decca4756832(3CD)出版:2005年片长:23816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全集对于任何一位钢琴家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迄今为止,也只琴协奏曲中的柔板乐章,罗德里戈的吉他有极少数的钢琴大师演录出版了令人信服贵.CD4~CD6分别辑录了斯特拉文斯基,协奏曲"阿兰胡埃斯"中的柔板乐章,莫和相对完美的版本.环球Decca的这个.C..H,....I..N.....A....A.....V..,P......H.....IL—E—2006?6骜.一.一2005年新"全本",是阿什肯纳齐的又一新尝试.阿什肯纳齐是一位很有特点的大师,他同巴伦博伊姆,莱文,普列特涅夫等新老大师一样,是兼有世界级指挥家头衔的着名钢琴大师,在对于作品的深入理解与挖掘上占有特殊优势.还有一点,可能是其他钢琴家所不具备的优势——他的演录出版物之丰盛,鲜有人能与之匹敌从莫扎特,贝多芬到李斯特,肖邦,从拉赫玛尼诺夫到肖斯塔科维奇,包括着名古典作曲家,近现代作曲家的经典作品,他所涉猎,诠释的版本多得不可胜数,而且, 其中的"全本"不少.这套新"全本"是阿什肯纳齐大师积多年的艺术实践经验和对巴赫作品深入研究的结晶整个录音时间长近4个小时从开始的第一号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便可听出,他演奏时的速度调整偏慢.赋格乐句的处理非常平稳,内敛.虽然录音使用的是施坦威演奏琴但音色,音量的控制很有分寸,整个演录听起来平和淳绵,甚至有的乐段带有古钢琴的韵味全部24首前奏曲与赋格的演录出版,阿什肯纳齐前后只用了~年时间,是尝试,也是奇迹.(丘人)俄罗斯次女高音歌唱家奥尔嘉?博罗金娜(01gaBorod1na)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驻院独唱歌手,但是"马林斯基"的这位台柱在世界其它着名歌剧院以及唱片公司也有频繁的演录合同.近年她一直在米兰,纽约等地忙乎.环球Phi1Ds公司2006年推出的这个专辑"肖像",正是她近期一系列精彩演录的写照.这款双张碟专辑中,收入了她演唱的古典大师的歌剧选曲选段共32 首.唱片一开始是圣桑参孙与达丽拉选段她饰演达丽拉时与男主角的那段着名咏叹调"你的声音打开我的心扉"其声音之亮堂辉煌,底气之足即刻将听者的心俘掠.而且在演唱高音时简直毫不费力,一听便知是位实力派歌手后面是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9币中罗西娜最着名的一段咏叹调"我听到一缕歌声"博罗金娜的演唱更是令人叫绝.专辑的第一张CD 上,还有前面两部歌剧中的其它选段如赛尔斯以及威尔第的唐卡洛斯,命运的力量等中的咏叹调等第二张CD上, 收录的俄罗斯作曲家包括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作品选段较多.她在嗓音技巧,体魄诸方面,与当红的意大利次女高音歌唱家巴托莉很接近,除连续高音花腔的弹性感外,在音域,厚度甜润感等方面毫不逊色于巴托莉甚至有所超越,对后者是个有力的挑战.(贾达)此魔笛双张CD专辑,是莫扎特250周年诞辰纪念录音系列中的一款.魔笛这部歌剧是莫扎特逝世那年首演的.在这部作品中,莫扎特运用通俗易懂和引人人胜的神话剧的形式, 体现了他音乐构思和理念中最富有人性的一面即智能终将战胜愚昧,光明终将战胜C.....H...,INAA..V......P....HIL—E—2006?6■J黑暗,善良终将战胜邪恶.虽然此剧充满着离奇和稚气与不合逻辑之处,但歌剧上演后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无疑体现了当时的欧洲民众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因此它也成为莫扎特音乐遗产中具有深刻内涵和特色的作品之~.较之其它版本的录音,此款录音是2005年的真正"新版",由阿巴多指挥马勒室内乐团与勋伯格合唱团演录.阿巴多罹患胃癌后,仍以对经典作品的挚爱和坚强的毅力对莫扎特的崇敬缅怀之情,执棒演录莫扎特的这部不朽之作,率领乐团与合唱团奉献出了优美精彩的录音.值得敬佩更值得爱乐友细心去聆赏.两张CD总共的播放时间近两个半小时,几乎将全剧演录过程收录殆尽.精彩的演奏与演唱,高技术高品质的录音加上纪念专辑所附上的详细演录介绍和剧本唱词,确实比以往的录音版本更耐咀嚼.惟缺少中文的译文对于广大中国爱乐友来说稍感不便.(贾达)。
浅析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54
浅析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54段雪【摘要】巴赫以《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为平均律的创作竖立典范,影响极为深远本文通过对BWV854前奏曲和赋格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二者的共通之处,从而更加熟悉了解这首平均律作品的创作规律.【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4(000)019【总页数】1页(P78)【关键词】巴赫;平均律;BWV854【作者】段雪【作者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正文语种】中文本曲是巴赫《平均律第一卷》第9首前奏曲与赋格套曲。
乐曲是三声部,E大调。
该曲开始的两小节都有一个带延音线的数字低音(主音)。
在第二小节的后半部分转到属调上,直到第8小节。
这一部分呈了示前奏曲的主题。
从第9-14小节又转回主调,是乐曲的插段,从第10小节开始转入下属调,直到最后一小节的全音符和弦落加主和弦,调性回归至E大调。
这个前奏曲的旋律是分解和弦构成,八分音符的织体稳定感很强。
其5-11小节,多了变化音,使旋律变为急进状发展。
在这段前奏曲中没有大跳间和。
全曲以模仿、模进的形式发展,如第4-6小节、9-12小节。
其次是固定低音的使用,还有15-16小节、21-24小节这些音都通过延音线连接起来,构成不间音断的音乐旋律。
这个前奏曲的曲式是A-B-A’,第三部分是变化再现主题。
A段式是1-8小节,第9-14是A段的变形,第15-24小节是乐曲的再现部分。
该曲的调性变化是主—属—下属—主的典型样式。
赋格部分是三声部音乐,全曲共有29小节。
该曲的调性与前奏曲统一。
乐曲中间有多次转调、离调,但最终结束在主调上。
旋律线条由上、下行的急进音符构成,音符节奏与空拍结合组成稳中求进的织体形式。
从1-12小节是全曲的呈示段落,第7-12小节高声部、第8-10小节的中声部、13-15小节的高声部、22-26小节第二声部,这些段落由模进构成,是插段。
全曲的发展动机是急进的旋律音簇,乐曲开始由第1—小节的第二声部呈示主题。
古尔德和巴赫的《十二平均律》
古尔德和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古尔德和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以前写过很多关于巴赫键盘乐的小评论,唯独绕过了平均律;因为不敢谈,这样一部鸿篇巨著,被誉为钢琴作品中的“旧约圣经”(新约是贝多芬的32部钢琴奏鸣曲),岂是我等小辈敢开口乱评的?即便是今天斗胆写了两行,也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平均律。
所谓的十二平均律,是一种律制,即是把一个八度分成相对均等的12个音程,每一个音程规定为半音,两个半音为一个全音。
巴赫的平均律共写了24个大小调(C大调,c小调,升C大调,升c小调,D大调,d小调,降E大调,升d小调,E大调,e 小调,F大调,f小调,升F大调,升f小调,G大调,g小调,降A大调,升g小调,A大调,a小调,降B大调,降b小调,B大调,b小调),每一个调都包括了一首前奏曲与一首赋格,所以一共是48首前奏曲与赋格。
分上下两卷,分别创作于1722年和1744年。
其实平均律并不完全算是巴赫开的先河,早在1702年,费歇尔(约1665-1746)就出版了《新风琴音乐的阿莉阿德尼》,包含二十首前奏曲和赋格曲,分属二十个不同的调。
这部作品用了24个大小调中的19个调,只有升C和升F大调,降e,降b和升g小调没有用,而e小调用了两次。
在未采用十二平均律之前,演奏中移调转调都会受到很大限制。
所以说,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里程碑式的,当之无愧。
以上是从乐理书和过去写的相关帖子中整理出来的。
接下来要谈谈我个人对平均律的一些浅陋的看法了,包括重点提到我对赋格这种体裁的偏好。
平均律作为复调音乐的文献作品,单就技巧上而言,都是难以驾驭的。
个人以为,最为基础的音乐感觉,是具备对多声部的敏锐的听觉和良好的手指独立与谐调性。
在此之上才能够说是更全面地增强音乐的表现能力。
巴洛克音乐的作品,复调音乐的作品,可以说是一切的源头与起点。
而巴赫的这套平均律钢琴曲集,无疑是这方面训练的最佳教材。
尤其是赋格,在后面的文章将要专门提到;那些三声部四声部,甚至是五声部的赋格,在键盘上构成此起彼伏,交相辉映的旋律走向,是何等神奇的景象!就音乐上而言,巴赫的“平均律”真正是包罗万象,一部令人惊叹的百科全书!所有的情感,欢乐与痛苦,平和与焦虑,光明与阴暗,清新与晦涩……在这整部钢琴曲集中都有最为深刻与详尽的描述。
浅析巴赫平均律《D大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BWV850)
70李帅轩:浅析巴赫平均律《D 大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BWV850)浅析巴赫平均律《D大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BWV850)李帅轩(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作者简介:李帅轩(1994-),男,汉族,河南淮阳人,河南大学音乐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音乐。
【摘 要】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以其特有的风格和特征在历史中开创了一个让后人叹为观止的辉煌时代。
本文立足于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第六首《D 大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BWV850)来对巴洛克时期整体的音乐风格特征以及巴赫的音乐风格进行探讨。
本文主要针对巴洛克时期的触键、音色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来进行简要的分析,并且对《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50)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音乐风格;巴赫音乐;情感表达;音色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70-01一、《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简要概述被彪罗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在古钢琴音乐中所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杰出作品之一,它体现了巴赫在器乐作品创作中的最高成就。
它是由48首前奏曲和赋格共同组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作,因此它又被称为《48首前奏曲与赋格》。
这部作品共分为上下两卷,每卷各24首,前奏曲的特点是自由,而赋格的特点则是严谨。
这两种风格不同的音乐形式组合在一起,既能够相互协调,又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增添音乐的多元性和旋律性。
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一)巴洛克时期音乐的艺术特征巴洛克时期与文艺复兴的末期相接,指(1600—1750)这一百五十年的音乐风格。
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可将巴洛克时期分为早期、盛期和晚期。
对于拥有一百五十年历史的巴洛克时代而言,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
一方面,它充满热情和狂热,另一方面,它又那么注重音乐的逻辑。
正是因为这种矛盾,才决定了巴洛克时代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
巴赫平均律讲解
专辑英文名: 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I & II)专辑中文名: 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上下卷)别名: The 48艺术家: András Schiff古典类型: 室内乐发行时间: 1986年05月22日地区: 英国简介:资源码率:256K专辑介绍:一、十二平均律《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
平均律的标题乃巴赫所起。
平均律是一种律制,它对自然律进行修正,将八度音程分为十二半音的调律法,以便于转调。
这种调律法虽在18世纪已被提倡,但一直未予以重视、首先采用这种方法运用于全部二十四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
在巴赫之前,菲舍尔(Johaun Kaspar Fisher,1665—1746)曾作过二十调的《前奏曲与赋格》(作于1702年)。
《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共两卷,各24首。
第一卷BWV846—869;第二卷BWV870—893。
在第一卷的扉页,巴赫作有这样的说明:“《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和有关的三大度do、re、mi,小三度re、mi、fa作成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集。
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机会,也能使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获得乐趣。
”前奏曲与赋格或幻想曲与赋格,井不是古老的曲种。
这种曲体起源,可能是自由的即兴部分与赋格曲部分所交替的多段体的托卡它。
托卡它的创世者可能是梅鲁洛(Claudio Merulo,1533-1604),梅鲁洛的托卡它是把对位方式部分放在中间的三段体。
后来,弗洛贝尔格(Johann Jakbb Froberger,1616—1667)等,把即兴性的第三部极端缩小,把第二部赋格曲扩大,最后把第三部删去。
把第一、第二部分开,就产生了前奏曲与赋格。
十二平均律全部48曲详单
十二平均律全部48曲详单第一卷1.C大调,BWV846,前奏曲:按莱曼(Hugo Riemann,1849-1919)的评介,此曲“如奥林匹亚的平静与晴朗”。
赋格曲:四声部,全曲由5个发展部组成。
2.C小调,BWV847,前奏曲:急板、慢板、快板等频繁地变化速度,造成感情高潮,后半段是粗犷的托卡塔风格。
赋格曲:三声部。
3.升C大调,BWV848,前奏曲:按莱曼评说,气氛如“沐浴夏日之阳光”。
赋格曲:三声部,嘉禾舞曲风格。
4.升C小调,BWV849,前奏曲:莱曼评此首为“音乐文化所呈示的最神圣、最崇高的乐曲”。
各声部模仿、变形,是“诉说着伟大灵魂的憧憬”。
赋格曲:五声部,三重赋格曲构造,有如巨大的神圣的教堂的结构。
5.D大调BWV850,前奏曲:单一音型的无休止进行,背景是四声部和声。
赋格曲:四声部,类似亨德尔风格的主题。
6.D小调,BWV851,前奏曲:以14小节为界分为两部分,末尾的减和弦分散所形成的半音阶经过句,是李斯特、肖邦的先声。
赋格曲:三声部,是最复杂的赋格曲之一。
7.降E大凋,BWV852,前奏曲:类似附有小序奏的赋格。
赋格曲:三声部,轻快而又谐谑。
8.降E小调,BWV853,前奏曲:莱曼评说:“悠长的旋律诉说高贵而又伟大的情感,有时以爱的眼睛凝视我们,有时却被超越人间的痛苦袭击而叹息着。
”赋格曲:升D小调,三声部,格列高里圣咏风格的主题。
9.E大调,BWV854,前奏曲:近似创意曲形式,幸福的田园气氛。
赋格曲:三声部,充满活泼的气氛。
10.E小调,BWV855,前奏曲:类似巴洛克协奏曲风格。
赋格曲:二声部,创意曲形式。
11.F大调,BWV856,前奏曲:以轻快的琶音进行,可谓二声部创意曲。
赋格曲:三声部,巴瑟比埃舞曲节奏。
12.F小调,BWV857,前奏曲:分散三和弦,背景多少有些沉郁。
赋格曲:四声部,半音阶型,两个对位旋律成为彼此对照。
13.升F大调,BWV858,前奏曲:复杂的音形装饰型。
巴赫12平均律难易顺序
巴赫12平均律难易顺序巴赫的12平均律是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为什么它的难易顺序这么让人头疼呢?原因在于巴赫在这个作品中设计了多重难度,不仅仅是音乐技巧上的,还包括情感表达和表现方式等方面。
首先,巴赫的12平均律在技术上较为复杂。
笔者认为,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声部的处理和反复旋律的呈现。
作品中每一个声部都需要独立运转,自成体系。
这要求演奏者耐心细致地学习和演奏每一个声部,避免出现疏漏或者不协调的情况。
此外,平均律Ⅱ中的第五首《前奏曲与赋格》的复杂度最高,全曲具有极高的难度,需要有十分扎实的技巧和音乐素养才能演奏出最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巴赫在这个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表现方式也为演奏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从整个曲集来看,巴赫在不同的曲目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感和发现,如《前奏曲与赋格》中的感人激动和充满激情的爆发,和《前奏曲与新的赋格》中的平静和沉思。
演奏者需要在不同的曲目中体会并表达出这些情感,以达到曲目的真正意义与美感。
同时,巴赫在这个作品中还加入了一些技巧性的难度设计。
例如,平均律Ⅰ中的第四首《前奏曲与新的赋格》中,赋格主题在不同的声部之间变幻过渡,需要演奏者在快速的音乐呈现中对于音符和节奏的处理非常准确,才能让听众感觉到流畅自然的音乐氛围。
总体来说,巴赫的12平均律的难易顺序极其复杂。
不仅包括基础的技术难度,还存在着情感和表现方式等方面的诸多挑战,使得演奏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巧,同时需要深入了解曲目的文化背景与演奏意图。
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体悟,才能够真正地钻研出这个音乐杰作的内涵和精髓,呈现出大师所期待的理解与风范。
巴赫平均律剖析
专辑英文名: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I & II)专辑中文名: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上下卷)别名:The 48艺术家:Andr a s Schiff古典类型:室内乐发行时间:1986年05月22日地区:英国简介:资源码率:256K 专辑介绍:一、十二平均律《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Hans Guido Von B u llow)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
平均律的标题乃巴赫所起。
平均律是一种律制,它对自然律进行修正,将八度音程分为十二半音的调律法,以便于转调。
这种调律法虽在18 世纪已被提倡,但一直未予以重视、首先采用这种方法运用于全部二十四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
在巴赫之前,菲舍尔(Johaun Kaspar Fisher ,1665—1746)曾作过二十调的《前奏曲与赋格》(作于1702年)。
《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共两卷,各24首。
第一卷BWV84—869;第二卷BWV87—893。
在第一卷的扉页,巴赫作有这样的说明:“《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和有关的三大度do、re、mi,小三度re、mi、fa作成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集。
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机会,也能使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获得乐趣。
”前奏曲与赋格或幻想曲与赋格,井不是古老的曲种。
这种曲体起源,可能是自由的即兴部分与赋格曲部分所交替的多段体的托卡它。
托卡它的创世者可能是梅鲁洛(Claudio Merulo,1533- 1604),梅鲁洛的托卡它是把对位方式部分放在中间的三段体。
后来,弗洛贝尔格(Johann Jakbb Froberger,1616—1667)等,把即兴性的第三部极端缩小,把第二部赋格曲扩大,最后把第三部删去。
把第一、第二部分开,就产生了前奏曲与赋格。
巴赫平均律
专辑英文名: 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I & II)专辑中文名: 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上下卷)别名: The 48艺术家: András Schiff古典类型: 室内乐发行时间: 1986年05月22日地区: 英国简介:资源码率:256K专辑介绍:一、十二平均律《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
平均律的标题乃巴赫所起。
平均律是一种律制,它对自然律进行修正,将八度音程分为十二半音的调律法,以便于转调。
这种调律法虽在18世纪已被提倡,但一直未予以重视、首先采用这种方法运用于全部二十四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
在巴赫之前,菲舍尔(Johaun Kaspar Fisher,1665—1746)曾作过二十调的《前奏曲与赋格》(作于1702年)。
《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共两卷,各24首。
第一卷BWV846—869;第二卷BWV870—893。
在第一卷的扉页,巴赫作有这样的说明:“《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和有关的三大度do、re、mi,小三度re、mi、fa作成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集。
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机会,也能使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获得乐趣。
”前奏曲与赋格或幻想曲与赋格,井不是古老的曲种。
这种曲体起源,可能是自由的即兴部分与赋格曲部分所交替的多段体的托卡它。
托卡它的创世者可能是梅鲁洛(Claudio Merulo,1533-1604),梅鲁洛的托卡它是把对位方式部分放在中间的三段体。
后来,弗洛贝尔格(Johann Jakbb Froberger,1616—1667)等,把即兴性的第三部极端缩小,把第二部赋格曲扩大,最后把第三部删去。
把第一、第二部分开,就产生了前奏曲与赋格。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作品分析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作品分析(东川清一)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概述:在《平均律钢琴曲集》手稿第一面巴赫写到:“平均律钢琴曲集(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式及大小调作成的前奏曲和赋格。
这是为渴望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帮助,也希望对已完成学习的人们有所慰籍与裨益,由现任安哈尔特-柯滕公爵宫廷乐长及室内乐团指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曲出版。
1722年。
”根据葛尔伯(Ernst Ludwig Gerber,1746-1819)的《音乐家传记辞典》描述,巴赫因为在没有乐器的地方而闲得无聊,因此在短时间内谱成了《平均律》的。
可是实际上曲集的完成,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
在巴赫于1720年开始谱写的《符里曼小曲集》里已经出现了《平均律》中十一首前奏曲的原形。
根据《平均律》手稿上巴赫所附加的修改和订正,两者相比可看出随着岁月的流逝,巴赫的作曲技巧又有了显著的成长。
另外,虽无确证,但从风格上看,各赋格之间也可以窥出年代的差距。
标题“平均律”是指把八度音程等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律制。
此法在今天已是常识,但在巴赫时代的律制是近乎现代的“纯律”的。
当时的律制,除C大调可应用之外,其他带升降记号的各调,在乐器(尤其是键盘乐器)上很难演奏,任意的转调也是困难的。
为消除这种缺点而发明的方法即为“平均律”。
平均律虽早在十八世纪已被提倡,但从事音乐实践的音乐家们却一直未予重视。
首先采用平均律运用于全部二十四个大小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这就是《平均律钢琴曲集》名称的由来。
巴赫之前,菲舍尔(Johann Kaspar Fischer,1665-1746)曾作过二十个调的前奏曲与赋格曲集“Ariadne Musica”(1702年)。
巴赫受到此曲集的影响是可能的。
巴赫自序里的“全音和半音”是指本位音与变化音,即白键与黑键所表示的调性。
关于前奏曲与赋格“前奏曲与赋格”,有时也称为“幻想曲与赋格”,并非是古老的曲种,也非巴赫首创,菲舍尔的曲集“Ariadne musica”可能是这种体裁的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