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目..共22页文档

合集下载

2025散文阅读——分析句段的作用

2025散文阅读——分析句段的作用
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广州 (有删改)
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把握内容和形式。
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充分理解文段的内容和手法,结合 读者,综合分析句段的作用。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最后一段和上文之间的关联。从文中可知,上 文是写作者在轮船上的所见所闻,即轮船上“机械的力量”,而最后一段却写 到在上海的生活见闻,即大厦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 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二者都体现了机械的力量,给人带来 心灵的震撼,具有相似性,属于联想。
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 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 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 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 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 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
接着分析作用。上文写轮船上机械的力量,最后写上海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 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感知认识领域,拓宽了文章的广度,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上文写“我”看到机械力量时“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我感到了一种诗情”“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 我”,写“我”一个人的喜悦,而最后写上海大厦工地的机械力量时,“四周的旁观 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 是诗的感情”,拓展到许多人的喜悦,体现出对机械力量欣赏的普遍性,深化了 文章主旨。

《麦子》-2021高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题目精准解析(word版)

《麦子》-2021高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题目精准解析(word版)

2022高考备考·必涮题名师解析一步到位2021高考浙江卷《麦子》题目精准解析【题目再现】10. 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11.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语言表达的能力。

)12. 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语言及形象特点的能力。

)13. 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特点及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精准解析】阅读理解文本是答题之本10.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参考答案】①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

②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

③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披文阅读】【原文】房子又矮又小。

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

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

// (第一层)风大。

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蹿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

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

// (第二层)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

”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

”//(第三层)【解析】【交待背景】第一、二层内容,交代背景,描写出写环境之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

房,矮小;树,杈多叶密;风,很大。

整体上描写边疆恶劣的自然环境。

“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的满地打滚,窜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嚎叫”,这几句运用比喻(树像绿狮子)和拟物(风,发出长长的哨音,发出猛兽似的嚎叫)手法,形象地写出这里“风大”的特点。

经典!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

经典!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

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经典)高考的大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

在文学作品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中也经常遇到)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作用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

本文特就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解法略作探讨。

一、人称表达类命题方向: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常考重点:第二人称的作用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是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经典例题:【例1】2000年高考《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例2】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1.《长城》第22题答为:①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

②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2.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答为: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解题思路:(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基本知识点: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修辞方法类命题方向: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

常考重点: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排比与反复。

现代文阅读 手段和尾段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 手段和尾段的作用
与标题: 紧承标题、点明文章主旨 与下文:1、总领下文、预示下文内在结构 2、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埋下伏笔
本身含义:
开门见山、奠定情感基调、渲染气氛 引起思考、引出中心论点/观点(议论文) 交代写作背景原因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和思考 欲扬先抑(特征:顾左右而言语他) 反衬,突出中心 提炼观点(说明文常见
方法: 直接摘抄、提炼重组、概括
3、特点: 看题目 问什么的作用
方法:从修辞、表现手法等入手
4、矛盾性: 冲突和反常
方法:字母代换法 情况一: 人物A、人物B: 对比、冲突
情况二:反常:情绪A对应行为A ’ 却又B的行为
做这件事我很委屈,但我还是做了
总模式: 专业术语+结合文章内上+特点+矛盾
总模式: 专业术语+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作用类答题模式:
结构上 + 内容上 +
专业术语
三种方法 抄原句 提取重组 自己概括
特点 +
具体分析 多从修辞入手
矛盾
冲突性
做题顺序:
1、先看题目,分清题型
2、带着问题读文章,范围定位
中间的作用
与上文:承接上文,解释含义,补充叙述内容
与下文:开启下文,文下文内容做铺垫
总模式: 专业术语+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作用类答题模式: 结构上+内容上+特点+矛盾 1、结构上:专业术语,根据段落位置确定
方法:四分法
开头:紧承标题、开门见山、引出下文 中间:呼应标题、紧承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呼应标题、照应开头、收束全篇 标题:线索、设置悬念.....
2、内容上: 概括段意,联系主旨情感
本身作用: 转折----起承转合,使文章结构严谨 条理清晰(说明文)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1.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请看例题:“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土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从句子中的修饰性定语进行研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句子的内涵;有些句子的定语限定或规定了句子所要表现的范围和内涵。

暂时写到这里,以后陆续增加新的内容或体会。

从句子的修饰作用进行理解,分析时要从修饰作用入手,追本溯源,理解句子的实在意义.这其实是考察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烘托、借代、象征等形式,结合上下文,将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文章中表达的意义要表现出来。

有专家说,赏析句子的作用,其实还是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考核的,主观赏析是无法进行考核的,因为1000个观众,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所以,文学概念和表现手法在文章的中作用才是考核的本质。

①起始句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总起的作用。

②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③衔接句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⑤警示句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

⑨比喻句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

⑩总结句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试卷类型:A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2024.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净化”一词,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在论述音乐的作用时指出:“某些人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有一种轻松舒畅的感觉。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指出,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实现这些情绪的净化”。

净化,常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中。

文学阅读过程中的净化作用,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

恩格斯在论述德国“民间故事书”的作用时曾指出:“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阁楼变幻成诗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

”【A】以上见解表明,文学具有使读者得到情感净化、维持心理平衡的效果。

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可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在谈论戏剧艺术时指出:“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才融汇在一起。

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可能犯过的恶行感到不安,会对自己曾给别人造成的痛苦产生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他那种品性的人表示气愤。

当我们有所感的时候,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个感触总是会铭刻在心头;那个坏人走出包厢,已经比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要有效得多。

”【B】唐代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诗》中写道:“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务》诗,可劝薄妇敦。

高考专题复习高考小说标题的作用

高考专题复习高考小说标题的作用

高考小说标题的作用标题作用常见类型:①环境上: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和舞台;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意。

②情节结构上:是否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连情节,以组织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开合有致;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否是对情节的概括,是情节的关键。

点明了或呼应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题目展开情节,呼应细节,点明主题。

③形象塑造上:塑造、丰富和突出了……形象。

暗示了人物命运,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

④主题表现上:运用双关、比喻、象征、反语、化用等手法,内容上写出了……,蕴含了……表达了……赞美了……揭示了……批判了……暗示了……引发了读者对……的思考,深化了……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⑤手法和效果上:看标题本身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看标题从人物刻画看,是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理解背诵的参考例题:(一)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小说以“父亲的遗产”为题的妙处。

答:①从情节内容上看:小说的主要情节“失遗产”“争遗产”“得遗产“等均与“父亲的遗产”密切相关,以此作为线索串连情节,既设置了悬念,又概括了情节。

②从人物刻画看,父亲对梁燕疼爱呵护,梁燕却未对他尽到孝心,以此为题,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揭示看:父亲遗嘱将家产赠与保姆,却只留给梁燕一元钱,以此为题,揭示了主题:作为子女,要懂得知恩图报,为父母尽孝,更要体会父母的爱心与苦心,自强自立,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二)《两分硬币》简要分析小说以“两分硬币”为题的作用。

答:①从小说的内容看,正是“两分硬币”造成了藤二的悲剧,“两分硬币”是小说情节的关键。

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妈妈”节省“两分硬币”是导致儿子死亡的重要原因,而节省“两分硬币”突出了“妈妈”节俭的特点。

③从小说的主旨看,“两分硬币”竞造成了悲剧,深刻反映出当时底层人民的生存现状,发人深省。

现代文阅读之标题的含义与作用ppt课件

现代文阅读之标题的含义与作用ppt课件
题型回顾: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关于标题的题 目出现的频率很高,大致有以下几类题 目:
1、为什么以此为题? 2 、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3 、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4 、给文章加(换、取)一个合适的题目。 5、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6、标题的好处、妙处是什么?
从上述的题型我们可以看出,关 于标题的题目无外乎有两大类:
拓展性题目:
如何给文章取标题? 做此类题目我们可以从标题的作用 入手:以贯穿全文的线索为题、以 写作对象为题、以文章的主旨为题、 以主要情节为题等等。同时要做到 紧扣文本,语言要言简意赅。
蜂消失,人类还能再活几年?》
提醒:
标题的作用和标题的好处、妙处还是又 略微的、差别的:
如果题目单纯的提问:标题的作用是什 么,直接答上述的几点作用就可以了; 如果是要求回答标题的好处、妙处是什 么,那么就要加上对标题含义的深层理 解了(也即标题的深层含义、主旨义)。 同样这样的题目还有:为什么要以此为 标题等等。
一、标题的含义 二、标题的作用。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在做题的 时候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了。
一、标题的含义
答题技巧: 分析标题的含义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 1、表层含义:
也即标题的字面意思,同时它又可以是文章的主要 写作对象,或是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悬念,引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 (3)、与中心的关系(与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等) (4)、与人物的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 情感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等)
简单地说,在完成标题的含义的 题目的时候,首先要理解题目的 字面含义,进而在此基础上准确 把握文章的主旨义,正确领会作 者的思想情感,深入发掘题目的 深层含义。这是做此类题目的一 个重要思路。

中考语文 阅读提升 大点兵考点 4.2 作用分析类阅读题

中考语文 阅读提升 大点兵考点 4.2 作用分析类阅读题

考点02分析作用类阅读题【考点概述】1.理解文章标题的作用2.重要语段或句子的作用3.人物形象的作用4.常见写作手法的作用【真题回顾】(.扬州卷)21.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南通卷)19.文中多次出现“我爱燕园”,有什么作用?(山东省聊城)19.小说以“大青衣”为题好在哪里?(.扬州卷)21.小说主人公是常远,作者却以大部分篇幅写“我”和老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盐城卷)18.第③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方法指导】作用分析类阅读题主考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章结构的把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主要考虑和文章主题的关系;二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具体分析如下:一、标题作用:结构上:①贯穿全文线索。

(如《背影》)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内容上:①表明写作对象:《孔乙己》②概括主要内容、情节:《范进中举》③揭示(透露、点明)主旨《始终眷恋着祖国》《父母的心》④表明人物……性格(品质),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变色龙》⑤修辞手法(a、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变色龙》(b、一语双关,既指…,又指…)二、重要语段或句子的作用1.重要段落的作用(1)开头段:结构上:统领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内容上: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点明文章主旨情感。

(2)中间段: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照应标题、照应前文内容上:概括主要内容,分析其与主题的关系。

(3)结尾段: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内容上:卒章显志,点明主旨;深化、升华主题。

2.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主要有:结构上:(1)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2)推动情节的发展。

内容上:(3)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设置了背景。

(4)烘托、渲染……的气氛。

(5)烘托表现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性格。

专题01 标题作用及含义-五年级语文记叙文知识点精讲精练+例文赏析+习题演练

专题01 标题作用及含义-五年级语文记叙文知识点精讲精练+例文赏析+习题演练

专题01 标题的作用及含义一、知识点回顾标题含义及作用【典型题型】(一)含义类:(1)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2)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二)作用类:(1)为什么以此为题?(2)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

标题含义【一般讲法】(1)联系表层含义: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体会深层含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文章内容相关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学生痛点】1、能够找到表层含义,但深层含义的分析欠缺。

2、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曲解。

3、答案要点不全。

4、语言组织不规范。

【核心需求点】1、能够迅速正确找到标题的引申义。

2、要点全面。

3、语言组织不丢分。

标题作用【一般技巧】1、线索。

2、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

3、作者感情的触发点。

4、含蓄的或形象的揭示文章中心(要具体写出中心是什么)。

5、概括文章内容。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学生痛点】1、标题作用记不全,容易混淆。

2、死记硬背标题作用,不能够灵活应用。

3、具体问题不能具体分析,出现一股脑写出标题所有作用的情况,造成相关的失分。

【核心需求点】1、快速准确记忆标题作用。

2、看到标题,能够准确找到相关作用。

3、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特色教法】(一) 快速记忆标题作用口诀:吸读线象,概括心情。

其中吸读是指吸引读者,线是线索,象是象征,概括即概括内容,心指文章中心,情是指作者情感。

(二) 具体分析(1)叙事类的题目,一般是概括文章内容。

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2)标题含有哲理和议论的成分,一般是揭示文章的中心。

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3)标题含有人物或者事物,一般是指文章的线索,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者具有象征义。

(4) 标题中出现矛盾现象,一般是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 标题中出现修辞手法,主要是揭示文章的中心,有时候也是文章的线索。

二、例题分析(2022·山东山东·五年级期末)阅读。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和好处”题答题指导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和好处”题答题指导

现代文阅读“作用和好处”题答题指导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罗秋菊“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

作品的基本特征是指作品就整体而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最重要的特点,比如作品的体裁、叙述方式、语言风格、时代特征等等;表现手法则指作者为强化表现效果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各种表达技巧和方法。

这一考点能体现出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同时,它有着较强的包容性,从语言特征到篇章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都被纳入它的命题视野,考查的方式也十分灵活,并且体现出了较强的综合性。

在这一考点中,问某方面有何“作用和好处”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2005年全国各地各省市16套高考语文试卷中就有11套直接考到此种题型。

2006年全国卷Ⅰ、安徽卷、重庆卷、江西卷、山东卷、湖北卷都涉及了此题型。

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1-5中,关于“作用和好处”的课后练习也是不在少数。

下文略举几例:必修1:《华罗庚》练习二、请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

必修2:《渐》练习二、课文引用了“抱犊跳沟”的故事,这种写作手法对于说明“渐”的道理有什么好处?必修4《拿来主义》练习三、揣摩下面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指出它们各自使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作用。

必修5:《城南旧事》练习二、《麻雀与小孩》和《送别》的歌声反复出现,请结合故事情境,比较小英子在不同歌声中的情感反应和心理变化。

你能领悟这两首歌在整个故事的叙事中所起的作用吗?而纵观广东省近四年来的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中有2年的试题出现了“作用和好处”题型。

2007年其它省市的命题也有不乏此种类型的题目。

(1)2005年高考试卷第17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2007年高考试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3)2007年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ppt课件:现代文阅读“作用题”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ppt课件:现代文阅读“作用题”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开头作用类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 、课堂示例:(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
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我爱水张秀亚
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市景,但我总喜 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 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 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 然独立,盈耳只有那净琼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题型类别 ①材料(首段、末段、中间段)的作用 ②修辞(比喻、排比、拟人、引用)的作用 ③表现手法(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 志、比兴、烘托、不同人称)及其作用 ④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及 其作用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 、解题方法: ①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②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确认指定段落在 行文中的位置。 ③从内容、情感,结构,效果等方面,多 角度分析作答。
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 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 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语气强烈, 强化情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
景物描写进行赏析。(2009安徽卷) 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
可以环顾四周美景。 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 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 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 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 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 欢迎来访者了。送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倘 佯

09 小说中物象的作用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

09 小说中物象的作用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

天灶并未搭话,他只是把柴火续了续,然后提着脏水桶进了自己的屋子。 他吃力地搬起大澡盆,把水倒进脏水桶里,然后抹了抹额上的汗,提起桶出去 倒水。奶奶见天灶提着满桶的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
“你嫌奶奶——”她失神地说。 天灶什么也没说,拉开门出去了。外面又黑又冷,他摇摇晃晃地提着水 来到大门外的排水沟前。冬季时那里隆起了一个肮脏的大冰湖,许多男孩子 都喜欢在冰湖下抽陀螺玩,他们叫它“冰嘎”。他们不仅白天玩,晚上有时 月亮明得让人在屋子里待不住,他们便穿上厚棉袄出来抽陀螺。 天灶看见冰湖下的雪地里有个矮矮的人影,他躬着身,似乎在寻找什么。
(续表)
①对于礼镇的人而言,“放水”是一种风俗,是辞旧迎新的喜庆仪式,洗
去一年的风尘,是为了迎接美好的新年。②对于天灶而言,一开始,清水
只是指天灶想求得的一盆用来洗澡的清水;后面,“清水”这个意象反
多角 复出现:与肖大伟争辩时,他理直气壮地说“我自己也用一盆清水
度分 多方 !”“今年我用清水洗!”;他坚决不用家人用过的水,说“我只想用清水
“天灶——”那人直起身说,“出来倒水啦?” 天灶听出是同班同学肖大伟,便问:“你在这干什么?” “天快黑时我抽冰嘎,把它抽飞了。”肖大伟说。 “你今年就着谁的水洗澡?我家年年都是我头一个洗,每回都是自己用 一盆清水!”肖大伟挑衅地说。 “我自己也用一盆清水!”天灶理直气壮地说。 “别吹牛了!你家年年放水时都得你烧水,你总是就着别人的脏水洗,谁 不知道呢?” 天灶只有万分恼火地提着脏水桶往回走,走了很远的时候,他又回头冲 肖大伟喊道:“今年我用清水洗!”
“给我自己用。” “你不用你爸爸的水?” “我要用清水。”天灶强调说。 夜深深的了。天灶大口大口地呼吸着寒冷的空气,因为他怕体内不断升 腾的热气会把他烧焦。这时屋门“吱扭”一声响了,跟着响起的是母亲的声 音:“天灶,该你洗了!”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 知识讲解(含答案)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 知识讲解(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责编:薛燕考点透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是对阅读理解的要求,也是对中考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快速阅读能力等。

其中理解能力是这些能力的核心。

理解是指领会并作解释。

从这个解释来看,现代文阅读中的理解词句的含义,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方面。

在中考阅读试题中,词句的含义是必考题目,无论是哪种文体的阅读,都会涉及到这一考查内容,因此掌握汉语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掌握理解词句含义的规律和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理解词句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包括短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如何快捷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含义,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呢?除了掌握词语的基本义之外,还要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

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主要是了解汉语的语法知识。

了解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意。

知识讲解【高清课堂:现代文阅读精讲ppt11--17】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汉语中的每个词语都是有其基本意义的,这些基本意义都是抽象的。

但是,运用在具体而特定的语境之中,词义的内涵或外延会有所放大或缩小,因此,词语的意义就具体化了。

它或者被赋予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含义,或者承担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责任,或者具有了与词语本义相关的特定含义……这样看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就会变得复杂一些。

那么,怎么理解如此复杂的词语含义呢?方法就是要联系文章的整体内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引申义、临时意义。

在阅读中,不仅要注意动词、副词和代词的含义,还要注意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非代词的指代意义。

考查理解词语意义,重在考查对语境意义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总8页)--本页仅作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高考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一、内容型:关于文章内容的考查,常见的有两个考查方向:【提问方式】本文阐发的主旨是什么/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

【答题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情感。

【答题示例】《阳光的香味》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主旨。

[参考答案](1)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2)肯定一种贴近阳..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06、2《绵绵土》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7分)(1)通过...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2)通过...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3)通过...游子对故..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乡深深的眷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或行文思路或:请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作用类试题汇总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作用类试题汇总

相裕亭《谎言》
● 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设计 得很成功,出人意料,你同意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 答案:同意。①内容上,小说在层层铺垫基础上,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了 事情真相,这样的设计不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使人物形象熠熠 生辉,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结构上,结局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 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日本小队长“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这一细 节暗示了这是日本侵略者自编自导的一场惨剧。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 深化主题。结局既点明了标题“谎言”的含义,又赞颂了陈铁匠为救乡亲 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也揭露了侵略者的阴险、卑劣,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叶伟民《父亲的 66 号公路》
●小说中“雅阁车”多次出现,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有何作用?(6分) ●答案:1、从情节发展来看:①呼应了标题“父亲的 66 号公路”。 ●“②雅阁车”的变化代表着父亲的境况变化:“太破而没卖出去的
老雅阁”表现了父亲家道中落后生活的艰难,“翻新的雅阁车”是 这个家生活有了起色(走出困境)的见证。 2、从人物塑造来看:“雅阁车”象征了父亲,有利于塑造一个为生 计艰辛创业、为转型奋进的伟大的父亲形象。
(二)景物、场面描写的作用
孙艳梅《墙》
●墙被拆后,两家合为一院,春意融融,这个场面描 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营造了一种融洽的氛围,强化了小说倡导邻里和 睦、和谐相处的主题; ●②表现了春花和三枝内心的喜悦; ●③与下文的隔阂构成强烈的对比。
多惟惟《一路向阳 》
● 文章最后一段:“辽远的高天流云下,清凌凌的河水,一路向阳,奔向远方”。 ● 文章结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答案: ● ①从环境来看,此处描写河水一路向阳奔向远方的景象,将幸福村优美清秀的自然景观付诸

三招搞定高考现代文阅读句子作用题之开头段落作用题

三招搞定高考现代文阅读句子作用题之开头段落作用题

三招搞定⾼考现代⽂阅读句⼦作⽤题之开头段落作⽤题现代⽂阅读对开头作⽤的切⼊点⼀般有:⽂章开头⼏段的作⽤,⽂章开头某个情节的作⽤,⽂章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章开头肖像描写的作⽤,⽂章开头引⽤古诗的作⽤等等。

对⽂章开头作⽤的考查⼀直以来都是现代⽂阅读考查的重点,因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定要引起⾼度的重视。

如:①⽂章主要写什刹海,却⼜从“我爱⽔”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2008年四川卷《我爱⽔》)②作者在⽂章开头详细叙述了⾃⼰⾛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7年⼭东卷《灯⽕的温情》)③⽂章为什么在开头⼀段就说“⾬,⼤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2014年⼤纲卷《听⾬》)对于段⾸的句⼦,⼀般有“引出下⽂、统领全⽂、抒发情感、设疑激趣”等作⽤。

如果我们能够审清题⼲,锁定答题区间,从句⼦的结构和内容两个⽅⾯综合加以关照,解答句⼦作⽤题也就有了较为清晰和全⾯的思路。

⼀、⾸段作⽤分三类(⼀)、引起下⽂(引出话题)例 1、巴⾦的《⼩狗包弟》 (⼈教版⾼中语⽂必修 1)开头第⼀段: ⼀个多⽉前, 我还在北京, 听⼈讲起⼀位艺术家的事情, 我记得其中⼀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

据说艺术家住在⼀个不太⼤的城市⾥, 隔壁⼈家养了⼩狗, 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 艺术家常常⽤吃的东西款待它。

“⽂⾰”期间, 城⾥发⽣了从未见过的武⽃, 艺术家害怕起来, 就逃到别处躲了⼀段时期。

后来他回来了, ⼤概是给⼈揪回来的, 说他“⾥通外国” , 是个反⾰命, 批他, ⽃他, 他不承认, 就痛打, 拳打脚踢, 棍棒齐下,不但头破⾎流, ⼀条腿也给打断了。

批⽃结束, 他⾛不动, 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众, ⾐服撕破了,满⾝是⾎和泥⼟, ⼝⾥发出呻呻。

认识的⼈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忽然⼀只⼩狗从⼈丛中跑出来, ⾮常⾼兴地朝着他奔去。

它亲热地叫着, 扑到他跟前, 到处闻闻, ⽤⾆头舐舐, ⽤脚⽖在他的⾝上抚摸。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记叙文标题的作用判定记叙文标题的作用——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这种题型还有以下六种问法:1.运用“xxxxx‘做标题的好处是什么?2.作者运用“xxxxx‘做标题的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作者运用“xxxxxx”做标题?4.作者运用‘xxxxx’做标题的目的是什么?5.作者运用‘xxxxx’做标题的用意是什么?6.作者运用“xxxxx”做标题的意图是什么?回答这种题型,要从以下九个方面来思考:一看,标题是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记叙文,从内容上划分为四种: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凡是题目中有人、事、景、物四者之一,标题就具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例一:《我的同桌》、《邻居》、《谋杀者》、《妈妈》、《我的班主任》等等,这些题目中都有人,显然,这类文章便以写题目中特定的人为主。

因此,标题就具备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例二:《一件小事》、《老槐树的故事》、《保卫延安》、《记一堂活动课》等等,这些题目中都有事件,显然这类文章便以写题目限定的事件为主要内容。

因此,标题便具备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例三:《海滨仲夏夜》、《美丽的冰峪沟》、《故乡之春》、《周庄夜色》等等,这些题目以景物命题,文章自然以写景为主,因此,这类标题也便具备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例四:《奶奶的老花镜》、《微笑的可乐》、《一件珍贵的衬衫》、《爸爸的工具箱》等等,这些题目中都有具体的事物,这样的标题同样具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特别说明:有的文章,标题运用了修辞方法,我们要将标题美丽的修辞外衣脱掉,还原成直白表达的句子,然后再判定它是否具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例如:《半岛小夜曲》,这个题目的含义半岛迷人的景色像一直浪漫的小夜曲,去掉修辞的外衣,意思是半岛迷人的夜色非常烂漫、美丽——显然这个标题的内容是写景的,因此,同样具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二看,题目是否点明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记叙文的主题主要有四类:一情——为了表达某种情感;二理——为了揭示某个道理;三义——为了褒贬人物的思想品质;四趣——为了表达人物的情趣、爱好、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