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42(材料的物理性质)

合集下载

土木工程材料教案

土木工程材料教案

第一章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教学目的】了解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构造对性质的影响,同时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课件与板书辅助教学。

【学时分配】2学时【教学内容】一、材料的组成、结构及构造对性质的影响(一)材料的组成:包括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

它是决定材料各种性质的重要因素。

(二)材料的结构可分为宏观结构、细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它是决定材料各种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1、宏观结构(构造):用肉眼或放大镜能够分辨的毫米级以上的粗大组织称为宏观结构,可分为:(1)致密结构(2)多孔结构(3)微孔结构(4)纤维结构(5)片状或层状结构(6)散粒结构2、细观结构:用光学显微镜所观察到的微米级组织结构称为细观结构。

材料的细观结构对其力学性质、耐久性等影响很大。

3、微观结构: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手段来研究材料原子、分子级的微观组织称为微观结构,分为晶体与非晶体。

二、材料的物理性质(一)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1、密度(ρ):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干质量。

2、表观密度(ρ):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干质量。

ˊ):是指粒状或粉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3、堆积密度(ρ重点比较三者之间的区别。

(二)材料的密实度与孔隙率1、密实度(D):是指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充实的程度,也就是固体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

2、孔隙率(P):指材料体积内,孔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率。

D+P=1(三)材料的填充率与空隙率1、填充率(Dˊ):是指散粒材料在堆积体积中,被其颗粒填充的程度。

2、空隙率(Pˊ):是指散粒材料在堆积体积中,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占堆积体积的百分率。

Dˊ+Pˊ=1(四)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1、材料的亲水性与憎水性材料在空气中与水接触时,能被水湿润者为亲水性,具有亲水性的材料称为亲水材料;否则为憎水性,具有憎水性的材料称为憎水性材料。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第一章:物理性质概述1.1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1.2 分类: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1.3 教学活动:通过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让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章:化学性质概述2.1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2 分类: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2.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分类。

第三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与联系3.1 区别: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不涉及物质的变化;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涉及物质的变化。

3.2 联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相互关联的,物质的不同物理性质可能会影响其化学性质,反之亦然。

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应用4.1 应用:物理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温度计利用汞的膨胀性质测量温度;化学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铁的氧化性质用于制造钢铁。

4.2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5.1 实验设计:设计实验来探究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2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第六章:物质的密度与硬度6.1 密度: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公式ρ= m/V。

6.2 硬度:物质抵抗划痕的能力。

6.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和硬度,让学生理解这两个物理性质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第七章:物质的熔点与沸点7.1 熔点: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温度。

7.2 沸点: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温度。

7.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探讨影响熔点和沸点的因素。

第八章:物质的溶解性与吸附性8.1 溶解性: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科学《材料》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材料》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材料》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教学过程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

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材料的性质》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材料的性质》教案
(2)学生对比各种物质的材料。
二、教学课题
1、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比较不同材料在吸水、耐热、承重力等方面的性能。
(2)初步感知材料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材料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2、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学会用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
(2)懂得设计和制作一些实用的物品。
师:小朋友们,现在老师全家要外出旅游几天,但家里的植物没有人手浇水,那怎么办好呢?
生:叫邻居帮忙浇水!
师:这也是个好办法,但老师不想这么一点小事也要麻烦别人。有一天,老师从我们的科学课本看见了这样一个装置,叫做自动浇水器,就在课本的34页。
出示课件:
/view/ddb534f37c1cfad6195fa766.html?st=1
他想了一会回答:“嗯,我认为这条线子的吸水性比较强,所以选这一条线子。”
我表扬他:“很好!他知道了作水桥的材料必须是吸水性强的材料。”
这时,黎同学没有多说闲话了,因为他知道我要问他为什么是吸水性强的材料才能做水桥。他想了一会说这是因为这样才能把水吸到花盆上。我也表扬了他聪明。他很高兴的回到座位上,随后也很专心的听课了。
意外收获
这节课本来就安排了两个实验,一个是演示实验,一个是分组实验。原本时间安排是很紧的,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方面我下了很大功夫。没想到,在上课的时候,我忘记带一包实验材料,变成了老师做演示实验时缺少了一包实验材料,回去拿又不够时间,当时真是急坏了。平时爱开小差的黎显聪同学一看课堂好像有点乱的时候又开始在动了。我看了他一眼,忽然急中生智。
陶行知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想,新课堂出现意外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在意外出现时因势利导,抓住其中的“处”、“时”、“人”用童心去观照,用爱心去理解,用热心去呼应,用巧心去运思,那“意外”肯定会转化为学生创造性的火花,绽放出夺目的光芒。也将沉淀成我们教育生涯中一份珍贵的幸福记忆。

《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名师教案

《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名师教案

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粤版)九年级》第六章,本课题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合金特性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从生活中的金属材料切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配合实物照片介绍了金属常见的重要物理性质,同时提供了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为学生的下一步讨论形成“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相对应”的化学观念提供了依据,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合金与纯金属的性质差异,并结合查阅资料、数据分析进行讨论归纳得出“合金性能优异”的结论。

最后教材以列表概括了合金的广泛用途,文字介绍了新型金属材料——钛和钛合金,体现了21世纪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同时又再次感受到了金属材料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本课题的编排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物理课的相关学习中,学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已熟悉,对金属、金属材料的认识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

此前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对获得的事实证据或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并能利用网络查阅信息资料,故本课题的学习难度不大。

2、教学思路与设计本节课内容比较零散,在认知领域的教学属于知道和了解水平。

由于教材自身的特点编写以叙述性为主,在教学中若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空洞枯燥的印象,使学生一节课下来感到索然无味。

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如:由电影视频引入课题;展示金属材料制品的精美图片、实物,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

如: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设计一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逐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化学观念,并学会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能综合多方面因素,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认识合金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的性质差异。

初中物理材料的性质教案

初中物理材料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不同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容、导电性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

2. 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 环保意识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质及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 难点: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实验、实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注重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材料的物品(如塑料、铁、棉花等),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多样性。

2. 新课:介绍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容、导电性等。

举例说明不同性质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铁的导电性用于制造电线,塑料的绝缘性用于制造电器外壳等。

3. 实例分析:分析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如为什么电线要用导电性好的材料,水壶要用热传导性好的材料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设计一款适合沙漠地区使用的保温水壶,需要考虑哪些物理性质。

5. 环保意识教育:介绍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如塑料制品对土壤的污染,金属资源的开采等。

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提倡环保生活方式。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质及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强调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实例。

3. 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教案

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教案

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教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探究一下金属的物理性质。

金属作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重要的一类元素,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

我们可以通过对金属的物理性质的研究来更好地理解金属的性质,进而合理地使用金属,创造更多的价值。

让我们一起来开始这次有趣的探究之旅吧!知识讲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导电性、导热性、热膨胀性、磁性等。

1、导电性金属的导电性是金属材料与其他材料最大的区别之一。

金属在电场中,电子很容易从一个原子跃迁到另一个原子,因而成为电导体。

金属导电性能优越,因为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轻易地通过金属原子之间的自由电子传输。

2、导热性金属的导热性与导电性类似。

金属中的电子很容易地通过金属原子间的自由电子传输,所以金属是很好的热导体。

相比之下,木材、塑料等非金属材料的热导性很差。

金属的热膨胀性是金属在受热时体积增大的性质。

当温度升高时,金属的原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使金属在体积上膨胀。

这种性质在工程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铁路轨道的安装等。

4、磁性金属材料的磁性跟金属中电子的态有关系。

金属中电子的自旋运动和轨道运动会形成磁矩,在磁场中可以受到力的作用。

在金属中,磁矩的总和就是金属的磁性。

实验探究1、导电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金属的导电性。

我们需要准备一根金属导线和一个电源。

将电源接到电线上,再将电线沿着金属表面刮几下,观察线路是否通了电。

2、导热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金属的导热性。

我们需要准备一块金属和一个导热仪。

将导热仪的一个热端固定在金属表面,另一个端口测量热传递速度。

用一个火源进行加热,观察热度是否能够迅速地传递到导热仪的另一个端口。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金属的热膨胀性。

我们需要准备一根金属杆和一个精确的温度计。

将金属杆固定在一端,让另一端悬空。

接着,用火源加热金属杆,同时使用温度计记录金属杆的温度变化。

观察金属杆是否发生膨胀。

4、磁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金属的磁性。

初中化学金属物理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金属物理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金属物理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2. 掌握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3. 学会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难点:金属导电性和导热性原理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导电性测试电路、金属导电测试材料、导热性测试装置、金属导热测试材料;2.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与金属导电性和导热性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 提出问题:让学生谈谈金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意义以及应用。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金属导电性和导热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结果。

4. 理论总结: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归纳金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特点及原理,并与金属晶体结构进行联系。

5. 练习检测: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金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理解。

6. 实际应用:讨论金属导电性和导热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线、发热体等。

7. 拓展延伸:对金属物理性质进行延伸拓展,如金属的延展性、硬度等。

五、课堂作业:1. 研究金属导电性和导热性的相关知识,并写一份小结;2. 思考金属的物理性质如何影响金属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总结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展示了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特点及原理。

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金属物理性质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增加金属物理性质的实际应用案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七、板书设计:金属的物理性质- 导电性- 导热性- 应用- 延伸拓展以上为初中化学金属物理性质教案范本,供参考。

初中物理中的物质性质教案

初中物理中的物质性质教案

初中物理中的物质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性质,包括密度、比热容等概念。

2.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如密度计、温度计等。

3.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密度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物质的比热容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比热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密度计、温度计、烧杯、水、不同密度的固体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有哪些性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体积、密度等性质。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 m/V,其中ρ为密度,m为质量,V为体积。

2. 演示实验:使用密度计测量不同密度的固体。

3.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未知物质的密度?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已知物质的密度。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讲解比热容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用公式表示为 c =Q/(mΔt),其中c为比热容,Q为吸收的热量,m为质量,Δt为温度变化。

2. 演示实验: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3.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比热容公式计算未知物质的比热容?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比热容公式计算已知物质的比热容。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密度和比热容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拓展思考:密度和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冰块漂浮在水上?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物质的密度和比热容的概念,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材料物理化学教案中的材料的表面活性与胶体性质

材料物理化学教案中的材料的表面活性与胶体性质

材料物理化学教案中的材料的表面活性与胶体性质在材料物理化学教案中,材料的表面活性与胶体性质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概念,并且分析它们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一、材料的表面活性表面活性是指材料在其界面上的吸附和反应能力。

在材料的原子、分子尺度上,表面与体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材料在表面的活性。

材料的表面活性可以通过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来表征。

1. 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液体的分子内部存在着强相互吸引的力,而表面上的分子只能和周围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所以表面分子受到的吸引力比内部的分子受到的力要大,这就导致了液体表面上的分子比内部分子更加紧密,形成了一个薄膜。

这个现象被称为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的大小与液体的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通常来说,表面张力越大,液体越难于扩展和湿润其他物体的表面,如水滴在蜷曲的薄玻璃管内。

而表面张力越小,液体越容易扩展和湿润其他物体的表面,如水滴在平面玻璃上的形态。

2. 界面张力界面张力是指两种物质接触面上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当两种不相溶的物质接触在一起时,它们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弱,所以两种物质的界面上的分子之间会存在着不平衡的力,导致它们趋向于减小接触面积,形成一个临时的界面张力。

界面张力的存在使得液滴能够成球状,如水滴在空气中的形态,因为球形能够最小化液体与气体界面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界面张力。

二、材料的胶体性质胶体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其中一种物质以微细粒子(分散相)悬浮于另一种物质(分散介质)中。

在胶体中,分散相的粒子通常具有纳米级或亚微米级的尺寸。

胶体的粒子尺寸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这使得胶体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性质,胶体可以分为固体胶体、液体胶体和气体胶体。

胶体的性质与其表面积有关。

胶体的粒子越小,其表面积就越大,这使得胶体具有较高的活性和较强的吸附能力。

因此,胶体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环境工程等。

建筑材料教案

建筑材料教案

●新课导入:●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1.1 物理性能1.1.1 与质量有关的性质自然界的材料,由于其单位体积中所含孔(空)隙程度不同,因而其基本的物理性质参数——单位体积的质量也有差别,现分述如下。

1.1.1.1 密度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按下式计算:V m=ρ(1—1)式中:—— 密度,g/cm3;m —— 材料的质量,g ;V —— 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简称绝对体积或实体积,cm3。

材料的密度大小取决于组成物质的原子量大小和分子结构,原子量越大,分子结构越紧密,材料的密度则越大。

建筑材料中除少数材料(钢材、玻璃等)接近绝对密实外,绝大多数材料内部都包含有一些孔隙。

在自然状态下,含孔块体的体积V0是由固体物质的体积(即绝对密实状态下材料的体积)V 和孔隙体积VK 两部分组成的(如图1-1)。

在测定有孔隙的材料密度时,应把材料磨成细粉以排除其内部孔隙,经干燥后用李氏密度瓶测定其绝对体积。

对于某些较为致密但形状不规则的散粒材料,在测定其密度时,可以不必磨成细粉,而直接用排水法测其绝对体积的近似值(颗粒内部的封闭孔隙体积没有排除),这时所求得的密度为视密度。

混凝土所用砂、石等散粒材料常按此法测定其密度。

1.1.1.2 表观密度图1—1 材料组成示意图1.空隙 2.固体物质材料单位表观体积的质量。

按下式计算:''V m=ρ(1—2)式中:'ρ—— 材料的表观密度,g/cm3 或 kg/m3m —— 材料的质量,g 或 kg'V —— 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表观体积,cm3 或 m3。

表观体积是指材料的实体积与闭口孔隙体积之和。

测定表观体积时,可用排水法测定。

表观密度的大小除取决于密度外,还与材料闭口孔隙率和孔隙的含水程度有关。

材料闭口孔隙越多,表观密度越小;当孔隙中含有水分时,其质量和体积均有所变化。

因此在测定表观密度时,须注明含水状况,没有特别标明时常指气干状态下的表观密度,在进行材料对比试验时,则以绝对干燥状态下测得的表观密度值(干表观密度)为准。

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案

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案

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2.理解金属的导电性、热传导性以及其他物理性质;3.掌握金属氧化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等基本化学性质。

二、课前预习:1.了解金属的格结构、电子结构及性质;2.了解金属的分类及其特点;3.了解金属的电子排布及导电性、热传导性;4.了解金属的化学反应性能及其与非金属反应。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介绍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介绍金属的晶格结构、电子排布及导电性、热传导性等物理特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金属的物理属性。

3.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师介绍金属的化学反应性能及其与非金属反应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金属的化学特性。

4.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金属的性质。

如导电性、热传导性实验等。

5.讲解:通过教师对实验结果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金属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6.提问: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帮助学生回顾课堂所学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目标达成检验:通过课堂测验的方式,测试学生对金属物理与化学性质的理解程度。

五、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巩固所学知识点;2.阅读相关文章,进一步了解金属物理及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3.练习相关题目,检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金属的物理与化学性质,掌握了金属的导电性、热传导性等物理特性,以及金属氧化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等基本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亲身感受金属的性质,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初中化学材料的概念教案

初中化学材料的概念教案

初中化学材料的概念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材料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掌握常见材料的用途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材料的概念:物质、化合物、混合物等。

2. 材料的分类: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复合材料等。

3. 材料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等。

4. 常见材料的用途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的事物都是由什么构成的?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物质可以分为不同的材料。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材料的概念:介绍物质、化合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

2. 材料的分类: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复合材料等。

3. 材料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料的性质。

2. 实验一:观察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

3. 实验二:观察有机物的燃烧性质。

4. 实验三:观察复合材料(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特点。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常见材料的实物或图片,如钢铁、塑料、棉花等。

2. 学生分析这些材料的用途和特点。

3. 教师总结:材料的用途和特点与其性质密切相关。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材料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了解了材料的概念、分类和性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结合材料的性质分析其用途和特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材料的概念和性质。

6.1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教案

6.1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教案

6.1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认识同类物质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3.感受金属材料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密切关系。

1、共性: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2、特性:(1)大多数金属是银白色的,但金呈黄色,铜呈紫红色。

(2)常温下,大多数金属是固态,但汞是液态。

(3)此外,不同的金属密度、熔点、硬度、导电能力等也各不相同。

导电性的强弱次序:银(Ag)>铜(Cu)>铝(Al)3、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⑴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日常生活中,用于保护钢铁制品所使用的“银粉”实际上是金属铝的粉末。

⑵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⑶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⑷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银,闪耀着月亮般明亮的光辉。

它不仅可以用作装饰,还用于工业领域,银的化学性质极为稳定,在空气中不易生锈,即便加热也不和氧发生反应,它的导电能力在普通金属中名列第一,超过汞和铜。

因此一些精密仪表常用银丝作导线,电子管的插脚,电器表面都镀上了银,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使它具有最强的导电能力。

家用热水瓶内壁上的金属是银。

⑸硬度最高的金属——铬⑹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白炽灯、碘钨灯、真空管中的灯丝,都是用钨制成的。

⑺熔点最低的金属——汞:熔点-39.3℃,常温呈液态,可填充在温度计中。

⑻密度最大的金属——锇:我们平时常用的铱金笔,笔尖上有着不到1毫米的银白色的小圆粒,这个小圆粒用的就是金属锇的合金。

⑼密度最小的、最轻的金属——锂⑽展性最强的金属——金⑾延性最好的金属——铂⑿制造新型高速飞机的重要金属—钛。

⒀海水中储量最大的放射性元素——铀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

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二、合金:1、合金:是指由一种金属与其它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

2、合金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的性质差异一、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它们的金属二、合金的熔点低于组成它们的金属有的合金还有高强度、强磁性等物理特性;有的合金的则有耐腐蚀等化学特性。

材料物理化学教案中的材料的熔融性质与熔融行为

材料物理化学教案中的材料的熔融性质与熔融行为

材料物理化学教案中的材料的熔融性质与熔融行为材料的熔融性质与熔融行为材料的熔融性质与熔融行为是材料科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将介绍材料的熔融性质对材料的性能和应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材料的熔融行为及其机制。

一、熔融性质对材料的性能和应用的影响熔融性质是指物质在加热过程中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特性。

材料的熔融性质是其物理化学性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影响材料的加工性能材料的熔融性质直接影响着材料的加工性能。

熔融温度的高低决定了材料在加工过程中所需的能量。

熔点较低的材料更容易加工,而熔点较高的材料则需要更高的能量才能达到熔化状态。

因此,熔融性质的差异会导致不同材料在加工性能上存在差异。

2. 影响材料的熔融温度材料的熔融性质与其熔融温度密切相关。

一些材料熔点较低,容易熔化,而另一些材料熔点较高,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熔化。

材料的熔融温度影响着材料的应用范围。

例如,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材料需要具有较高的熔点,以保持其结构的稳定性。

3. 影响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的熔融性质也会影响其物理性质。

熔化过程中,材料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其密度、热容等物理性质会发生变化。

一些材料在熔化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而另一些材料则是体积收缩。

这些变化会影响到材料的应用性能和工程设计。

二、不同材料的熔融行为及其机制不同材料的熔融行为存在差异,这与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有关。

下面将针对一些常见材料进行熔融行为及其机制的探讨。

1. 金属材料的熔融行为金属材料的熔融行为可以用金属结晶原理来解释。

金属的熔化过程是由于金属原子在加热下获得足够的热能,使其原子内部振动变得剧烈,并逐渐趋于无序运动。

当金属的内能超过一定的阈值时,金属原子会突破相互作用力的束缚,从而达到液态。

2. 离子晶体的熔融行为离子晶体的熔融行为与金属材料有所不同。

离子晶体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其熔融可以看作是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破坏。

中职建筑材料教案

中职建筑材料教案

xxxxx中等职业学校建筑材料教案课程名称:系、年级:专业:任课教师:教研组:2023年春期章节课题:第一章绪论课时:2课时书写时间:授课时间:教师:本章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关系:使学生意识到本门课程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也为走向社会能正确合理的选用、检验和管理建筑材料。

使同学们大概的了解到本门课程所包含的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建筑材料与建筑物、建筑业的关系。

为学习各个材料的详细内容做了铺垫。

知识、技能传授目标要求:1.了解建筑材料的重要作用和发展趋势。

2.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标准3.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标准2.教学难点: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标准3.解决方法:通过以后的学习及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来掌握各个建筑材料的标准教学手段实施设计:运用现实的民用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和同学讲解,并提示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仔细注意身边的建筑材料都有哪些。

作业辅导计划:无章节课题: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课时:2课时书写时间:3-16授课时间:3-24 教师:本章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关系:在正式认识和使用各种建筑材料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和把握它们的基本性质。

了解建筑材料的结构和构造,把握材料的物理性质,有助于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材料,从而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性能。

知识、技能传授目标要求:1.掌握材料的孔隙、空隙、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的定义及表达方式;2.理解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2.教学难点: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3.解决方法:通过各自的定义以及案例来巩固学习。

教学手段实施设计:采用课堂互动作业辅导计划:无章节课题: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课时:2课时书写时间:授课时间:教师:本章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关系:在正式认识和使用各种建筑材料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和把握它们的基本性质。

材料物理化学教案中的材料的光学性质与光学特性

材料物理化学教案中的材料的光学性质与光学特性

材料物理化学教案中的材料的光学性质与光学特性材料物理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了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其中,光学性质和光学特性是材料有机组成文化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材料的光学性质以及光学特性的角度来论述材料物理化学教案中的相关内容。

一、材料的光学性质光学性质是指材料对光的吸收、反射、折射等现象的表现。

材料的光学性质受材料结构、分子组成、晶体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光的传播方式和材料结构的关系,可以将材料的光学性质分为吸收、反射、透射、散射等方面。

1. 吸收材料的吸收性质是指材料对特定波长的光线吸收的能力。

不同材料对光的吸收能力不同,这与材料的能带结构、化学成分以及晶格结构有关。

通过研究材料的吸收性质,可以了解材料在特定波长下的光学特性,如颜色、透明度等。

2. 反射材料的反射性质是指材料对入射光的反射能力。

根据材料的反射率来判断材料的反射性质,高反射率的材料可以应用于镜面、反光板等领域。

反射性质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材料与入射光的相互作用,从而设计出具有特定光学性能的材料。

3. 透射材料的透射性质是指材料对光的透过能力。

透射率的高低取决于材料的成分、晶格结构以及光的波长等因素。

通过研究材料的透射性质,可以了解材料对不同波长光的透明度,为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4. 散射材料的散射性质是指材料对光的散射程度。

材料的散射程度与材料的粒度、晶格结构以及光的波长等因素有关。

通过研究材料的散射性质,可以了解材料对光的传播产生的影响,为光学器件的设计与制备提供基础知识。

二、材料的光学特性光学特性包括吸光度、发光性质、折射率和色散等方面,这些特性是通过对材料的光学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得出的。

1. 吸光度吸光度是指材料对特定波长的光线吸收的程度。

通过吸光度的测定,可以了解材料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能力,从而确定材料的光学特性。

2. 发光性质发光性质是指材料在受到电磁激发或其他刺激下产生的发光现象。

根据材料的分子或晶格结构不同,发光的波长和频率也会有所差异,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亮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1.2材料的物理性质
提问:1、什么是建筑装饰材料?
2、建筑装饰材料是怎样分类的?
建筑装饰材料在建筑工程中,无论是运输还是安装都会遭受到碰撞或者承受一定的外力作用,还要承受各种介质(风、水、蒸汽、腐蚀性气体和流体等)的作用及各种无力作用(摩擦、温度差、湿度差、压强等)。

因此,建筑装饰材料不仅要有良好的装饰效果外,还必须具有抵抗上述各种作用的能力,必须具有一定的防水、防腐、防火、保湿、吸声、隔热等性能。

所以,我们还应该掌握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质,正确选用和合理使用建筑装饰材料。

提出任务
1. 什么是材料的耐水性?
2. 什么是材料的耐久性?
介绍知识
(一)材料的孔隙率和密实度
孔隙率是指在材料体积内,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以P 表示。

可按下式计算: 孔隙率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材料的致密程度。

孔隙率越小,说明材料越密实。

同一材料:密实度+孔隙率=1.
材料内部孔隙可分为连通孔隙和封闭孔隙两种构造。

连通孔隙不仅彼此连通而且与外界相通,封闭孔隙不仅彼此封闭且与外界相隔绝。

孔隙按其孔径尺寸大小可分为细小孔隙和粗大孔隙。

材料的许多性能,如表观密度、强度、吸湿性、导热性、耐磨性、耐久性等,都与0000p=1(1)100%
v v
v v v ρρ-=-=-⨯
材料孔隙率的大小和孔隙特征有关。

(二)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
(1)吸水性
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水性。

材料吸水性的大小常用质量吸水率表示。

质量吸水率是指材料在吸水饱和时,所吸收水分的质量占材料干燥质量的百分率。

(2)吸湿性
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

吸湿性的大小用含水率表示。

含水率是指材料含水的质量占材料干燥质量的百分率。

(3)耐水性
耐水性是指材料长期在饱和水作用下,保持其原有功能,抵抗破坏的能力。

对于结构材料,耐水性主要指强度变化;对装饰材料则主要指颜色、光泽、外形等的变化,以及是否起泡、起层等。

(4)抗渗性
材料抵抗压力水(也可指其它液体)渗透的性质称为抗渗性。

建筑工程中许多材料常含有孔隙、空洞或其它缺陷,当材料两侧的水压差较高时,水可能从高压侧通过材料内部的孔隙、空洞或其它缺陷渗透到低压侧。

这种压力水的渗透,不仅会影响工程的使用,而且渗入的水还会带入腐蚀性介质或将材料内的某些成分带出,造成材料的破坏。

(5)抗冻性
材料的抗冻性是指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能经受多次冻融循环作用而不破坏,同时也不严重降低强度的性质。

冰冻的破坏作用是由于材料孔隙内的水分结冰而引起的,水结冰时体积约增大9%,从而对孔隙产生压力而使孔壁开裂。

当冰被融化后,某些被冻胀的裂缝中还可能再渗入水分,再次受冻结冰时,材料会受到更大的冻胀和裂缝扩张。

如此反复冻融循环,最终导致材料破坏。

(6)亲水性与憎水性
材料与水接触时能被水润湿的性质称为称为亲水性。

具备这种性质的材料称为亲水性材料。

大多数建筑材料,如砖、混凝土、木材、砂、石、钢材、玻璃等都属于亲水性材料。

材料与水接触时不能被水润湿的性质称为称为憎水性。

具备这种性质的材料称为憎水性材料,如沥青、石蜡、塑料等。

憎水性材料一般能阻止水分渗入毛细管中,因而可用作防水材料,也可用于亲水性材料的表面处理,以降低其吸水性。

二、材料的力学性质
(一)材料的强度与比强度
(1)强度
材料在外力(荷载)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强度。

当材料承受外力作用时,内部产生应力,随着外力增大,内部应力也相应增大。

直到材料不能够再承受时,材料即破坏,此时材料所承受的极限应力值就是材料的强度。

根据所受外力的作用方式不同,材料强度有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及抗剪强度等。

各种强度指标均要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来测定。

(2)比强度
比强度是材料强度与其表观密度的比值,是衡量材料轻质高强的重要指标。

对建筑物的大部分材料来说,相当一部分的承载能力用于承受材料本身的自重,对于装饰材料来说,其自重越大,对建筑物造成的荷载就越大。

因此,为了减轻建筑物的自重,就应选择轻质高强材料。

在高层建筑及大跨度结构工程中也常采用比强度高的材料,这类轻质高强材料,是未来建筑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材料的变形性质
1.弹性与塑性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材料变形即可消失并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这种可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但不破坏,当外力取消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塑性。

这种不可恢复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工程实际中,完全的弹性材料或完全的塑性材料是不存在的,大多数材料的变形既有弹性变形,也有塑性变形。

例如建筑钢材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仅产生弹性变形;当受力超过一定限度后产生塑性变形。

再如混凝土在受力时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同时发生,当取消外力后,弹性变形可以恢复,而塑性变形则不能恢复。

2. 材料的脆性与韧性
当外力作用达到一定限度后,材料突然破坏且破坏时无明显的塑性变形,材料的这种性质称为脆性。

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称为脆性材料,如混凝土、砖、石材、陶瓷、玻璃等。

一般脆性材料的抗压强度很高,但抗拉强度低,抵抗冲击荷载和振动作用的能力差。

材料在冲击或振动荷载作用下,能产生较大的变形而不致破坏的性质称为韧性。

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称为韧性材料,如建筑钢材、木材等。

韧性材料抵抗冲击荷载和振动作用的能力强,可用于桥梁、吊车梁等承受冲击荷载的结构和有抗震要求的结构。

(三)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
(1)硬度
硬度是材料抵抗较硬物体压入或刻划的能力。

为了保持建筑物装饰的使用性能或外观,常要求材料具有一定的硬度,以防止其他物体对装饰材料磕碰、刻划造成材料表面破损或外观缺陷。

(2)耐磨性
材料的耐磨性,是指材料表面抵抗磨损的能力。

材料的耐磨性用磨损率表示。

三、材料的耐久性
(1)耐久性
装饰材料的耐久性是指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能抵抗周围各种介质的侵蚀而不破坏,并能长期保持原有性能的性质称为材料的耐久性。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建筑材料常会因
耐久性不足而过早破坏,因此,耐久性是建筑装饰材料的一项重要技术性质。

(2)影响耐久性的主要因素
外部因素:化学作用、物理作用、生物作用、机械作用。

内部因素:组成、结构、性质。

学生跟进
学生记好笔记,并分组讨论布置任务。

完成任务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成果,并给予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材料的性质有了大致的了解,懂得如何在设计中选材。

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