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生物复习材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1、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分子生态学: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分子进化,种群遗传,物种形成与进化生态学效应与规律的科学。
3、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关于生态学的定义有何新的内涵?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已经不仅是生物科学中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而已经成为指导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准则的一门学科。
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高度概括为“人类生存的科学”。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海洋生态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1)在海洋初级生产力方面发现初级生产力是由再生产力和和新生产力两部组成,初步估计新生生产力在总初级生产力中所占比例,并且与海洋生物泵过程及海—气之间的CO2交换联系起来。
(2)在食物网结构研究中发现微型生物食物网结果及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作用。
(3)在生物地化循环方面对包括以碳为主的各种元素循环的源,汇集其与全球生态平衡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4)发现热液口,冷渗口生态系统,对海底生物也有新的认识。
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1) 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覆盖,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71%,平均深度为3820m,最深处超过10000m。
海洋的空间总体积达1370 ×106km3,比陆地和淡水中生命存在空间大300 倍。
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单位。
2) 大洋区是海洋的主体,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即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①纬度梯度主要表现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不同维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
底栖生物
8
二、底栖植物
各种各样的底栖植物固着于浅海海底或生活于 浅海沉积物中, 浅海沉积物中,所有的海洋植物都被限制在真 光带;也就是说, 光带;也就是说,它们局限于潮间带和潮下带 浅水区。 浅水区。 不同的底栖植物占据不同的潮位,这种分布在 不同的底栖植物占据不同的潮位,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吸收特定波长光谱的能 有特例] 力。[有特例 有特例
底栖动物的种数比水层中的大型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的种数比水层中的大型浮游动物、鱼 以及海洋哺乳动物的总和多。 类,以及海洋哺乳动物的总和多。
约2万多 约110种
3
一、海底的生态学划分
A B C
水层环境(浮游 游泳生物 游泳生物) 水层环境(浮游+游泳生物)
D
c a b
上层 200m 中层 1000m
底栖生物1 底栖生物1
海底生境不同于水层
1
主要内容
海底的生态学划分 底栖植物 底栖动物 底栖群落结构的测定 底栖生物群落
2
一、海底的生态学划分
深度、温度、光 照、浸没度,以 相对水层而言, 相对水层而言,海底呈现出极其多样化的物理 及底质类型
性质不同的生境 性质不同的生境
大于 100万 万
约5000
三、底栖动物
分类2
包括海星、 大型底栖动物 macrobenthos: 包括海星、 贻贝、多数蛤类、珊瑚等; 贻贝、多数蛤类、珊瑚等; 包括线虫、 小型底栖动物 meiobenthos: 包括线虫、 桡足类、介形类、腹毛类等; 桡足类、介形类、腹毛类等; microbenthos: 微型底栖动物 microbenthos:主要是原生 动物,尤其是纤毛虫。 动物,尤其是纤毛虫。
d
底栖环境 (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
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调查考核试卷
4.遗传多样性研究有助于了解物种适应性和进化历史,常用的方法是DNA测序,通过分析基因序列差异来评估遗传多样性。
A.珊瑚
B.海藻
C.海绵
D.海葵
20.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表现在()。
A.提供能量来源
B.维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促进物种进化
D.以上都是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海洋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以下哪些?()
A.作为渔业资源
B.促进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形成生物避难所
D.提供新的药物资源
15.以下哪些技术可以用于海洋底栖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A. DNA测序
B.分子标记
C.基因表达分析
D.蛋白质组学
16.以下哪些生物过程对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A.繁殖
B.摄食
C.竞争
D.移动
17.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A.水温适宜
B.光照充足
C.营养物质丰富
D.生物间的共生关系
8.在海洋底栖生物调查中,以下哪种方法常用于估算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A.显微镜观察
B.样方调查
C.水下摄影
D.遥感技术
9.以下哪种生物是海洋底栖生物中的主要捕食者?()
A.鲨鱼
B.海豚
C.鳄鱼
D.飞鸟
10.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哪些益处?()
A.提供食物资源
B.保持生态平衡
水产饵料生物复习题
水产饵料生物学复习题第一篇浮游植物1.名词解释:水华,赤潮,囊壳,蛋白核,假空泡,异形胞,厚壁孢子,段殖体,湖靛,壳套,相连带,间生带,隔片,假隔片,壳缝,假壳缝,管壳缝,龙骨点,龙骨突,接合生殖,似亲孢子,帽壳,青苔,鞭毛藻类。
水华:有些种类在水体和潜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
异形胞:是丝状蓝藻类(除了颤藻目以外)产生的一种与繁殖有关的特别类型的细胞,它是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成的。
圆形色淡,成熟时是透明的,其细胞壁在与相邻细胞相接处有钮状增厚部(极节球)。
龙骨点: 是硅藻门管壳缝目管壳缝通向细胞内的横向小管在龙骨突上的体现,呈点状称为龙骨点。
蛋白核:是许多藻类(绿藻、裸藻、隐藻)细胞中的一种结构,通常其中心部分是蛋白质体,周围一般有淀粉鞘。
蛋白核常与淀粉形成有关,故又称造粉核。
段殖体:是丝状蓝类两个异形胞或凹面体之间的一段藻丝,具繁殖能力。
鞭毛藻类:具有鞭毛的藻类统称为鞭毛藻类,如金藻、甲藻、隐藻、裸藻和绿藻门团藻目的种类。
2.何谓藻类?藻类包括那些类群?3.藻类的色素组成的特点是什么?4.简述各门藻类同化产物的类型,特点和加碘染色后特征。
5.简述藻类生活史类型及其特点。
6.试述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7.简述蓝藻的特征。
1体制:单细胞或群体,无多细胞体。
2.无典型的细胞核, 称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
3.无色素体,色素均匀地散在细胞周围的原生质内。
色素成分主要为叶绿素a、β胡萝卜素、藻胆素。
藻胆素是蓝藻的特征色素,包括蓝藻藻蓝素(c-phycocyanin, C34H47N4O8)、蓝藻藻红素(c-phycoerythrin, C34H42N4O9) 和别藻蓝素(Allophycocyanin)等。
蓝藻(blue-green algae)植物体通常呈蓝色或蓝绿色4.同化产物主要是蓝藻淀粉(Cyanophycean starch)。
5.蓝藻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都不具鞭毛6.蓝藻类细胞壁内层纤维素和外层是胶质衣鞘,以果胶质为主。
《海洋底栖生物学》期末复习材料剖析
《海洋底栖生物学》期末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海洋底栖生物:指那些生活于海洋底部以及海中物(包括非生物体和生物体)为依托而栖息的生物类群。
2海洋底栖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科学,其内容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和生理四大部分,是阐明有关生活在海中底栖生物生命活动的各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
3污损生物:附着于船舶、码头、网箱、管道等海洋工程设施,此种破坏干扰人类海事活动和生产建设的底栖生物4二分裂:即细胞核先分裂,一般是有丝分裂,但少数情况下是无丝分裂(如草履虫的大核),然后,细胞质也平均分裂为二,因此形成2个相等的子体(如变形虫、眼虫、草履虫等为无性生殖)。
5出芽:与二分裂基本相同,但是形成的2个个体则各不相同,通常是一大一小,大的是母体,小的是芽体,子体由母体产生芽体,成熟后芽体自行脱离母体而成新个体。
有的可以形成许许多多的芽体(如夜光虫)。
6单沟型:如白枝海绵在薄的体壁上有许多孔细胞沟通外界和中央腔。
水流途径是:外界→进水小孔(由孔细胞构成)→中央腔→出水孔→外界;7双沟系:如毛壶。
这是单沟系体壁凹凸而成。
这样就形成了两种管子:一种与外界相通(流入管);另一种与中央腔相通(辐射管)。
领细胞在辐射管上,两管间的壁上有孔相通或由孔细胞组成的前幽门孔相联络,中央腔由扁平的皮层细胞包围。
水流的通道是:外界→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辐射管→后幽门孔→中央腔→出水口→外界;8复沟型:如浴海绵。
这是最复杂和最高级的类型。
在中胶层中形成数目众多的领细胞组成的鞭毛室。
鞭毛室借流入管与外界相通,又借流出管与中央腔相通。
水流的通道是:外界→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鞭毛室→后幽门孔→流出管→中央腔→出水口→外界;在水流进入体内的时候,海绵动物得到了食物,进行呼吸和排泄作用。
9逆转现象:某些海绵动物原肠胚形成过程中,具鞭毛的动物级小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植物级大细胞瘤在外面成为外胚层,这与其他多细胞原肠胚的形成恰好相反,这种现象称为逆转现象。
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一、填空题1.底栖动物是指栖息生活在水体底部淤泥内或石块、砾石的表面或其间隙中,以及附着在的、肉眼可见的。
2.底栖动物包括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水栖寡毛类、、和等大类。
3.在进行颤蚓类种的鉴别时,需要观察成熟的,故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
4.底栖动物标本一般用或固定,或采用混合固定液,可以长期保存。
5.在采集底栖动物样品时,定性采样常用的工具是,定量采样常用的工具是和。
二、判断题1.生物监测采集底栖动物时,人工基质篮式采样器广泛适用于采集较坚硬的底质和淤泥底质,多用于湖泊、水库及底质非砾石且较松软、水流较缓的河流。
( ) 2.一般正常情况下,比较清洁的水体中分布的底栖动物种类多、个体数量相对少,污染水体(严重污染除外)中分布的底栖动物种类少、个体数量相对多。
( ) 3.底栖动物监测是河流和湖泊、水库水体生物监测的必测项目。
( )4.在水体受到污染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底栖动物与浮游生物都能敏感地反映这些变化,因此其群落结构的变化对侦察和评价污染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 )5.底栖动物包括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众多门类,在环境监测时,所有物种均需鉴定到种。
( )6.底栖动物种群和数量的变化可以稳定地反映水体环境质量状况,在计数底栖动物时,除个体较大的软体动物外,皆应在显微镜下按属或种计数,并按大类统计数量。
( )三、选择题1.一般认为底栖动物是体长超过2mm、不能通过目分样筛的水生生物。
( )A.40 B.20 C. 100 D.2002.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本身移动能力差,在未受到干扰的情况下,种群和群落结构是比较稳定的水生生物,是指。
( )A.浮游植物 B.底栖动物 C.浮游动物 D。
原生动物3.对底栖动物摇蚊幼虫的鉴定,需依据。
( )A.成熟的生殖器官 B.口器的结构差异C.幼虫的长度 D.幼虫的羽化时间4.在监测底栖动物封胶制片时,需用到卑瑞斯胶,它搁置的时间是——。
( ) A.不能久放 B.没有关系 C。
底栖生物名词解释
底栖生物名词解释嘿,你知道底栖生物吗?底栖生物啊,那可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就好像一个神秘的大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底栖生物,简单来说,就是那些生活在水体底部的各种生物啦!比如说,慢悠悠爬来爬去的螺蛳,它们可真是慢性子呢!(你想想,是不是在河边或者池塘边经常能看到它们呀?)还有那些挥舞着小钳子的螃蟹,横行霸道的样子可神气了!(你看,就像个小霸王似的。
)还有各种各样的贝类,它们安静地躺在那里,就像一个个沉睡的宝贝。
底栖生物可不只是这些哦!还有那些我们不太容易注意到的微小生物,比如一些藻类、细菌之类的。
它们虽然小,但是作用可大着呢!它们可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呀!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去河边玩,我们在河边的石头下面发现了好多小螃蟹。
我们兴奋极了,就开始捉起螃蟹来。
(哎呀,那场景可真是热闹非凡!)那些小螃蟹跑得可快了,我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几只。
然后我们把它们放在一个小桶里,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
那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底栖生物的有趣和神奇。
底栖生物就像是水下的精灵,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法则。
它们在水下构建着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和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它们有的以吃水中的浮游生物为生,有的则吃其他的底栖生物。
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合作,就像我们人类社会一样。
总之,底栖生物是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世界,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索。
它们虽然生活在我们不太容易注意到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存在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底栖生物呀!它们真的很了不起!。
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水生生物学:广义上说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各个方面。
浮游生物:在水层区营浮游生活,个体微小,缺乏或仅具微弱游动能力的生物。
自游生物: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的做远距离游动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漂游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底栖生物:指生活于水底区的一类生物。
可分为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按其生活习性又可分为固着生物、周丛生物、钻蚀生物、底埋生物、水底匍匐动物和水底游泳动物。
潮间带:介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区域海岸带: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
沿岸带:由水边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长的下限,这一带的深度随水的透明度而不同。
生物圈:地球表面的全部生物及与其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环境的总和。
包括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水华:藻类在条件适宜时,有些种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赤潮:有些种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囊壳(lorica)某些藻类还有特殊性的构造囊壳;壳中无纤维质,有由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红色的囊壳。
蛋白核(造粉核和淀粉核)是绿藻、隐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starch sheath)组成,有的则无鞘.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所以称淀粉核,其构造、形状、数目以及存在于色素体或细胞质中的位置等,因种类而异,故也常作为分类依据之一。
壳套:壳面边缘略有倾斜的部分叫壳套相连带:与壳套相连且与壳面垂直的部分叫相连带间生带:有些种类在壳套与相连带之间具有间生带,凡贯壳轴较长的种类都有间生带隔片:具间生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内伸展成片状的结构假隔片:隔片的一段是游离的壳缝: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假壳缝:壳面上的拟纵沟即为假壳缝管壳缝: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龙骨点:管壳缝向外有1条纵裂的狭裂缝,向内侧有1列大孔和内部相通,有一打孔就是1个龙骨点龙骨突:位于壳缘,在管壳缝下复大袍子: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这种小细胞不在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已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称为复大孢子。
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的栖息活动和分布受沉积作用的影响很大。河口区沉积过程活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底内动物的定 着、栖息和活动。在沉积速率较高的粗颗粒区域,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密度很低,常常难以发现。但在粗颗粒沉 积少而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区域(营养条件好),常常有大量底栖生物,形成特殊的生物群落。底栖生物的生命活 动又常干扰破坏自然情况下海底沉积物的层理结构、尤其是大量食沉积物的底栖动物,如棘皮动物的海参类,这 种活动称为生物扰动,它不仅改变沉积物的层理结构,而且也改变沉积物的性质。
资源开发
经过20世纪50年代以前半个多世纪调查研究工作的积累,广大海域及重要经济区的底栖生物生物量分布图。 在大陆架浅海区,即深度约在50米以内的近岸带,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最高而密度也最大。一般说,在大 陆架以外的海域,生物量(每平方米中的克数)和密度(每平方米内的个体数)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在大 陆架范围内则随纬度的降低而降低。高纬度区生物量较高,密度较大,但生物的种数较少,生命周期一般较长, 生长速度慢,往往几年才能成长。
底栖生物固着生物包括全部海绵动物和苔藓动物,许多腔肠动物(水螅虫类、珊瑚虫类等),软体动物(牡 蛎、贻贝等),蔓足甲壳类(如藤壶,茗荷儿等)和大型藻类。附着于船底、浮标或其他水下设施表面的动物 (如牡蛎、贻贝、藤壶、苔藓虫)和植物(藻类)常造成污损,故又称为污损生物。底内动物包括大多数多毛类、 双壳类和一些腹足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以及全部肠鳃类半索动物等。其中有些种如软体动物的船蛆、 海笋,甲壳类的蛀木水、团水蚤等,穿孔穴居于木材或岩礁内,称为钻孔生物。游泳底栖动物包括许多种虾、蟹 和鱼类,如鲆鲽、鲀、鲩鳙等。这些生态类型的摄食、营养和繁殖方式以及它们对海水和底质等理化环境条件的 要求与适应能力各有不同,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也有很大差异。
海洋底栖生物形态分类
(12)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
三星梭子蟹
锈斑蟳
三疣梭子蟹
拟穴青蟹
对虾 大闸蟹
口虾蛄
鲎
锦绣龙虾
可供观赏的虾
甲壳动物端足类
鼓 虾
附着在红树 上的藤壶
寄居蟹
长腕和尚蟹
寄居蟹
弧
边
招
潮
屠士招潮蟹
蟹
装死的弧边 招潮蟹
(13)苔藓动物门
特征:
群体营固着生活,个体
称为个员,有发达的触 手冠,个员之间的消化 腔是不相通的,只用骨 骼互相联络。
生物监测(包括全球气候变 化和污染)的敏感指示生物
(三)常见的大型底栖动物类群
(1)海绵动物门 (2)刺胞动物门 (3)栉板动物门 (4)扁形动物门 (5)纽形动物门 (6)线虫动物门 (7)棘头虫动物门 (8)环节动物门 (9)星虫动物门 (10)螠虫动物门
(11)软体动物门 (12)节肢动物门 (13)苔藓动物门 (14)内肛动物门 (15)腕足动物门 (16)帚虫动物门 (17)棘皮动物门 (18)半索动物门 (19)尾索动物门 (20)脊索动物门
微型底栖动物(microfauna):能通过0.042mm的筛网;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在0.042-0.5mm筛网之间; 大型底栖动物(macrofauna):不能通过0.5mm的筛网。 巨型底栖动物 (megazoobenthos),即通过水底摄影照片
可清晰辨别类群的大型底栖动物 (深海或大洋)。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篱凤螺 Strombus luhuanus
(Linnaeus, 1758)
杂色鲍 Haliotis diversicolor
大笋螺 赤蛙螺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浮游生物:是不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型微小,通常肉体看不见。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动能力很强、能主动的做远距离运动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运动。
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
底栖生物:在水底区生活的生物类群。
睜游植將1.真核生物除蓝藻细胞无典型的细胞核以外,其余各门藻类的细胞大多具有一个细胞核,少数种类具有多个细胞核。
细胞核具有核膜,内含核仁和染色质,这种细胞核叫做真核。
这类生物因而被称为真核生物。
2.色素和色素体色素成分的组成: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藻胆素。
藻类共有的色素为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色素体:是藻类光合作用的场所,形态多样,有杯状、盘状、星状、片状、板状和螺旋带状等。
色素体位于细胞中央,或位于周边鼎近周质或细胞壁。
3.藻类的生殖方式动抱子:乂称游泳砲子。
动抱子细胞裸露,有鞭毛,能运动。
不动抱子:乂称静抱子。
砲子有细胞壁,无鞭毛,不能运动。
在形态构造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抱子称为似亲抱子。
厚壁抱子:乂称厚膜抱子或后垣泡子。
有些藻类在生活环境不良时,营养细胞的细胞壁直接增厚,成为厚壁抱子;有些种类则在细胞内另生被膜,形成休眠抱子。
他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到了生活条件适宜时,再行繁殖。
同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与大小都相同即同形的动配子相接合。
异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相似而大小不同。
即大小不同的动配子相接合。
卵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卵(雌配子)较大,不能运动,精子(雄配子)小,有鞭毛,能运动。
接合生殖:是静配子接合,即静配同配生殖。
它山两个成熟的细胞发生接合管相接合或由原来的部分细胞壁相结合,在接合处的细胞壁溶化,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的内含物,通过此溶化处在接合管中或进入一个细胞中相接合而成合子。
这种接合生殖是绿藻门接合藻纲所特有的有性生殖方法。
4.藻类的生活史世代交替:生活史中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叫做世代交替。
2017-水生生物学(底栖生物学部分)-作业题
一、名词:污损生物、疣足、闭壳肌痕、齿舌、楯面、唇瓣、韧带、外套痕、小月面、本鳃、外套窦、缝合线、体螺层、皮鳃、颚舟片、口器、尾扇、侧鳃二、思考题1、辐射对称的动物类群?2、珍珠是由珍珠贝的什么结构分泌的?3、对虾的头部、胸部和腹部附肢的数目?4、瓣鳃纲动物的方位确定中,其判断前后的依据是什么?5、多毛类的运动器官是什么?6、哪些贝类是以足丝营附着生活?7、头足类十腕目动物的肉鳍有何形式?8、棘皮动物具有独特的水管系统,筛板是其水流进出的通道,其位置在海星类、海胆类、蛇尾类及海参类有何不同?9、藤壶是危害严重的海洋污损生物,其幼体期分为两个阶段,其中哪一阶段开始以第一触角(A1)分泌胶粘物质附着于其它物体上?10、软体动物中哪一大类群的循环系统为近闭管式?11、腔肠动物的身体体壁分为哪几层,有何细胞分化?12、软体动物除头足类和某些腹足类为直接发育外,其它许多海产种类为间接发育,多数要经过哪两个幼虫阶段?13、珊瑚纲种类的口道与隔膜由何胚层形成?14、海绵动物骨针质地有哪些?15、软体动物的贝壳分为哪几层?16、乌贼的足特化为哪两部分?18.腔肠动物世代交替中,水螅型与水母型分别为什么世代,有何幼虫期?19、海参类触手形态是分类的主要依据,常见有哪些形态?20、拟软体动物包括形态差别极大的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帚虫动物,但这三者均有的且区别于其它门类动物的一显著特征是什么?21、齿舌为软体动物口腔内一种独特器官,是分类重要依据,在每一纲或属中相对恒定,如多板类和头足类、鲍鱼属的齿舌齿式分别为?22、海参的生殖系统是棘皮动物中最简单的,只单个生殖腺,通过一生殖乳突开口于体外,那么生殖乳突位置处于?23、蔓足类(如藤壶)属节肢动物甲壳纲,其体型虽与一般节肢动物差别甚大,但仍有一些共同特征,其中的主要共同特征是?24、软体动物的贝壳有些具药用价值,如石决明、海巴、海螵蛸、海粉都是名贵的中药材,其相应的动物名称是?25、沙蚕的有性繁殖有些生殖策略,即生殖前形态、习性发生一系列变化,又称为“异沙蚕相”,这种现象包括哪些变化?26、软体动物门分为哪7个纲?27、头足类的身体可分为三部分,分别为?28、海绵动物体壁由皮层、胃层及中胶层组成,其中中胶层含有的细胞类型?29、所有瓣鳃纲动物左右两壳的外套膜在背缘必定愈合,但前、后、腹缘则随着种类不同而愈合形式多样,可分为哪些形式?30、蛇尾类腕部无步带沟,由4列骨板纵向排列组成,其中包括背腕板、侧腕板、腹腕板各多少列?31、龙虾和螯虾的主要区别是?32、下列动物属于哪一门类或亚门?文昌鱼海鞘乌贼海参海豆芽酸酱贝梭子蟹海葵33、珊瑚礁形成的基本海水水质条件是?34、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35、瓣鳃纲的本鳃形态变化多样,基本可分为哪四种类型?36、虾、蟹自切的自切点在哪两节之间?37、对虾的大颚基肢由哪两部分组成,尾扇由哪两部分组成?38、对虾附肢基本上由哪三部分组成?39、双壳类背缘常较厚,其内部常有齿和齿槽,构成铰合部,铰合齿类型有哪些?P29340、对虾类头胸甲按内部器官的位置可分成哪些区,其上有哪些典型特征?P337-33841、贝类大多种类具齿舌,上生有排列整齐的齿片,齿式的排列?42、棘皮动物特有的水管系统包括哪些结构,其中管足功能是什么?P398三、问答题1、列表分别区分对虾、梭子蟹的雌雄个体差异。
第四章(二) 小型底栖生物调查(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技术)
粉砂和粘上的含量与三者的丰度呈负相关, 其中与挠足类的关系为极 显著或显著。
其它环境因子与三者的相关不显著。
2020/11/4
2020/11/4
2、生物量
a) 生物量计算
N
B dw Di
i1
B—— 小型动物的总生物量单位为(g/m2或106µg/m2);
dw ——第i个种群的个体平均体重,单位为(µg);
D i ——第i个种群的个体平均密度,单位为(ind/m2或 106ind/m2);
N —— 动物的类群数。
b) 根据以上分别计算各站总生物量,填表。
Chl a 和Phl a :用2.6cm内径的有机玻璃管取芯样2个,
装入塑料袋后立即放入-20℃冰柜内保存。回到实验室应尽 快测定。
2020/11/4
3、样品处理
a) 试剂 包括麻醉剂,固定剂和染色剂。 b) 芯样 观察芯样颜色,将样品装于广口塑料瓶中。 c) 样品分层
按5cm10cm,2cm5cm和0cm2cm,将样品分别推置于样 品瓶内。
类群
换算系数C
线虫
530
介形类
450
动吻
295
涡虫
550
腹毛虫
550
缓步动物
614
多毛类
530
寡毛类
530
等足类
230
2020/b) 干重换算法:
dw =VKD
式中:
dw — 个体平均干重生物量,单位为:µg;
V — 个体体积,单位为:10-3mm3; K — 假定平均比重为:1.13; D — 假定干湿比为 0.25。
图
2020/11/4
底栖动物—认识棘皮动物(水生生物学课件)
口面
筛板:位于口面或反口面的一圆形的多孔板,为水流出入口。 皮鳃:体表的膜质结构,为体壁突起,其内腔与体腔相连,有呼吸和 排泄功能。 体表还分布有刺、棘、叉棘等(功能:清除身体污垢、捕捉食物、防御敌害)
具
明
显
的
腕
海星
腕 愈 合 消 失
海胆
海蛇尾
海百合
海参
二、消化系统
呼吸树:海参消化道后端特化形成,向体腔伸出一对树状分支,具呼
吸和排泄作用。
呼吸树
三、体腔和水管系统
1、体腔
体腔发达,包括: A、 围脏腔:围绕内脏器官的腔。 B、围血系统:围绕血液系统的管腔。 C、水管系统:棘皮动物特有,主要功能是运动。
2、水管系统
构成:筛板→石管→环水管(帖氏体、波里氏囊)→辐水管→侧水管→坛囊→ 管足→吸盘。
蛇尾纲 体腕分明 细长
无 无 有棘刺
口面
反口面
无
海胆纲 球形 在反口愈合
海参纲 长筒形 无
无 有 棘刺长
无 有触手 无棘刺
反口面
体尾后端
反口面
后端
(一)海百合纲
(二)海星纲
(三)海胆纲
(四)海蛇尾纲
(五)海参纲
三、棘皮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方面 • 食用和入药 • 发育生物学的良好实验材料 • 冷水性底层鱼的天然饵料 有害方面 • 危害藻类养殖 • 危害贝类养殖 • 危害人类
**从胚胎发育及骨骼由中胚层产生来看,棘 皮动物与其他的无脊椎动物完全不同,而 与脊椎动物同属于后口动物,所以棘皮动 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幽门胃:分支出5对幽门盲囊伸入各腕,能分泌酶注入胃中,也能储存营养物质
高中生物题 湿地底栖生物的种群密度
高中生物题湿地底栖生物的种群密度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
根据《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及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小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表面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兼有水、陆两者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和保护海岸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因此也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底栖动物是指栖息于海洋或内陆水域底内或底表的生物,其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是水生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类型。
这些生活在水底的动物精灵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其所包括的种类及其生活方式也很复杂,常见的底栖动物有软体动物门的螺和蚌、河蚬等;环节动物门的水蚯蚓、水蛭、沙蚕等;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目稚虫等,甲壳纲的虾、蟹等;扁形动物门涡虫纲等。
底栖动物作为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主要的初级消费者、分解者(清理底泥中的鱼虾尸体或食物残渣,是部分水生植物和动物的取食者),也是某些鱼类和鸟类的食物,是能量流动和传递的重要环节,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共同维持着湿地生态平衡。
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坏和重建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不同种类底栖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可以利用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优势种类、数量等参量确切反应水体的质量状况。
《海洋底栖生物学》概述
《海洋底栖生物学》概述《海洋底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在海洋底栖环境中的生态、生理和进化等方面的特点。
海洋底栖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为生活在海洋底部或沉积物中的各类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底栖动物、藻类、植物和微生物等。
海洋生物的分布和形态繁多,它们适应了海洋底栖环境中的各种生理和环境条件。
首先,海洋底栖环境处于深水、缺氧、高盐度和低温等特殊条件下,生物需要适应这些环境因素才能生存和繁衍。
其次,海洋底栖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底栖沉积物,底栖生物需要适应和利用这些沉积物作为庇护和生长的场所。
此外,海洋底栖生物还受到水流、氧气、食物和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它们与环境之间互为依存,形成了一个底栖生物系统。
在海洋底栖生物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采集底栖生物样本并进行分类和鉴定。
通过对底栖生物的样本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了解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状况和生态习性等信息。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基因测序、蛋白质分析和显微观察等,来研究底栖生物的遗传背景和分子组成。
海洋底栖生物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关注底栖生物的种类和分布规律,通过对不同海域进行取样和比较,可以了解不同区域的底栖生物组成和生态特点。
其次,研究者还关注底栖生物的生理和生态习性,如其对底栖沉积物的适应能力、摄食习性和繁殖行为等。
此外,海洋底栖生物学还研究底栖生物和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底栖生物与底栖植物、底栖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最后,研究者还关注底栖生物的进化和演变,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基因组和形态特征,可以揭示底栖生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海洋底栖生物学的研究对于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底栖生物的生态特点和分布规律,可以预测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生态影响。
此外,底栖生物还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和生态修复等领域,可以作为判断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
总的来说,海洋底栖生物学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研究领域,它研究了海洋底栖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进化历史等方面的问题。
海洋底栖生物资源评估考核试卷
B.样方调查法
C.声学调查法
D.遥感调查法
17.以下哪个因素可能导致海洋底栖生物资源的减少?()
A.水温升高
B.水质恶化
C.过度捕捞
D.以上都是
18.在海洋底栖生物资源评估中,以下哪个指标可以反映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A.生物量
B.生物密度
C.物种多样性指数
D.以上都不对
19.下列哪种海洋底栖生物对环境污染较为敏感?()
17.以下哪些类型的海洋底栖生物对环境变化敏感?()
A.珊瑚
B.海参
C.贻贝
D.海草
18.在进行海洋底栖生物资源评估时,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评估结果的不准确?()
A.采样方法不当
B.数据处理错误
C.环境因素变化
D.生物的时空分布差异
19.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少海洋底栖生物资源评估中的人为误差?()
A.采用标准化的采样方法
A.水温
B.盐度
C.溶解氧
D.食物来源
11.下列哪种方法适用于海洋底栖生物资源短期内的快速评估?()
A.样方调查法
B.声学调查法
C.遥感调查法
D.水文地质调查法
12.海洋底栖生物中,软体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是()。
A.浮游动物
B.浮游植物
C.有机碎屑
D.大型藻类
13.以下哪个季节不适合进行海洋底栖生物资源评估?()
5.在海洋底栖生物资源评估中,拖网调查法不会对生物造成伤害。()
6.海洋底栖生物资源评估的结果可以用于指导海洋环境保护。()
7.海洋底栖生物的生存只受水温的影响。()
8.过度捕捞不会影响海洋底栖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
9.海洋底栖生物资源评估中,遥感技术可以替代现场采样。()
底栖生物复习题
底栖生物复习题底栖生物复习题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水底的各种生物,它们在水中有着各自独特的生态角色和适应策略。
下面是一些关于底栖生物的复习题,帮助我们回顾和加深对底栖生物的了解。
1. 什么是底栖生物?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水底的各种生物,包括鱼类、无脊椎动物、浮游生物等。
2. 底栖生物的适应策略有哪些?底栖生物的适应策略包括形态适应、行为适应和生理适应。
形态适应指的是底栖生物的身体结构和特征,如鳍、鳃等;行为适应指的是底栖生物的行为方式,如躲藏、捕食等;生理适应指的是底栖生物的生理机制,如气体交换、耐寒等。
3. 底栖生物的分类有哪些?底栖生物可以根据其生活环境和特征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淡水底栖生物和海洋底栖生物;根据身体结构可以分为鱼类、无脊椎动物等。
4. 底栖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底栖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作为食物链的一环,捕食其他生物或被其他生物捕食;它们也可以作为底栖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生态平衡。
5. 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有哪些因素?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温、水质、水深、光照等。
不同的底栖生物对这些因素的要求各不相同。
6. 底栖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鱼类的繁殖方式包括产卵、孵化等;无脊椎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分裂、孢子繁殖等。
7. 底栖生物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底栖生物在人类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们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的平衡;同时,底栖生物也是人类的食物来源之一。
8. 底栖生物的保护措施有哪些?为了保护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这包括水域保护、减少污染、限制捕捞等。
9. 底栖生物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研究底栖生物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实地观察、实验研究、采样调查等。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底栖生物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如遥感技术、分子生物学等。
10. 底栖生物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水环境的变化,底栖生物面临着许多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节肢动物的气管及其功能?
答:体壁内陷形成的高效的呼吸器官, 由开口于体外的气门、气管和许多分支的支气管 组成, 体内还有纵行和横行的器官。 由于气管把氧气直接输送到靶组织和器官, 所以非常有效, 是节肢动物利用空气中氧气 的一种方法。
1. 底栖动物按照摄食方式如何划分?
5 刺细胞为 海绵动物 所特有。
6 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 角质层
棱柱层
珍珠层 。
7 大型底栖动物主要包括 腔肠动物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
动物甲壳类 和 棘皮动物 5 个主要类群。
8 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调节水分的平衡 。
9 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角质层
棱柱层 和 珍珠层 。
10 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 鞭毛 纤毛 和 伪足 。
B 担轮幼虫
C 钩介幼虫
D 浮浪幼虫
12 水螅为淡水生活的腔肠动物, 是科学研究中的好材料, 下列哪种叙述是不
正确的( C )。 A 水螅有多种运动行为,如捕食运动、尺蠖运动和翻筋斗运动等。 B 具有两个胚层和消化循环腔 C 神经系统发达,有感觉运动中心 D 具有辐射对称的体制。
13 底栖生物群落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研究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对象,目前对
答:浒苔为同形世代交替生活史,包括配子体世代和孢子体世代。藻体中空分枝管状体, 鲜绿色;株高 5-100cm。藻体分为固着器、主枝和分枝 3 部分。固着器盘状,主枝和分枝 均由单层细胞构成中空管状,细胞排列较整齐。有性生殖为同配或异配,配子也可进行单
性生殖。藻体断裂后可进行营养繁殖。生态分布:生于上潮间石沼或中潮带和下潮带岩礁,
3 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答:① 海绵动物体形多样,多无一定对称形式,全营原始的固着生活;② 无明显组织和 器官系统的分化,无消化系而行细胞内消化,无神经系而反应迟钝,只有生殖细胞的形成 而无生殖系统等;③ 有由中胶层内的骨针形成的骨骼,是海绵动物分纲的依据;④ 具特 殊的水沟系,是对固着生活很好地适应;⑤ 生殖方式简单,形成芽球是海绵动物特殊的 无性生殖方式,受精作用在中胶层内完成,亦为特殊之处;⑥ 再生能力强,说明其原始 性。
一 名词解释
海洋底栖生物(benthos) 是指生活在自潮间带至海底的表面和沉积物中营底栖生活的所有生物,是海洋生物中种类 最多、生态学关系最复杂的生态类群,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 异形胞 是丝状蓝藻类(颤藻目除外)产生的一种与生殖有关的特殊类别的细胞,由普通的营养细 胞特化而来。 混合体腔 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 体腔囊并不扩大, 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 而 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疣足 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生物发生率 又称重演律,是指动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由德国学者 Haechkel 提 出的,对于研究动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 同形世代交替 在形态构造上基本相同的两种植物体互相交替循环的生活史。 四分孢子体 为真红藻纲中由果孢子萌发产生的二倍体的孢子体,是其生活史的一个阶段。四分孢子体 上产生四分孢子囊,经过减数分裂后,产生单倍体的四分孢子。 刚毛 环节动物的上皮内陷形成刚毛囊, 刚毛囊底部一个大的形成细胞分泌几丁质物质, 从而 形成刚毛。它是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 外套腔 指软体动物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外套腔内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 口。 刺丝泡 原生动物纤毛虫类表膜之下整齐排列且与表膜垂直的结构, 有孔开口于表膜上。当动物 受到刺激时,刺丝泡放出刺丝,有防御的机能。
六 论述题
1 试述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态作用。
答:大型底栖动物主要通过摄食、掘穴和建管等扰动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所在的生态系 统。底栖生物类群参与水体生态系统的大多数物理化学、地质和生物过程,其生态作用主 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对污染物的代谢、转化和迁移能力 底栖生物通过对水中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或直接对有毒物质的降解来增加或降低水体污染 物的浓度,底栖生物通过摄食细菌和真菌调整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底栖生物可以通过影 响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和繁殖速率而刺激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大型底栖动物可以通过一系 列过程从水中搬运污染物,如通过滤食或将污染物结合在体表。大型底栖动物也可以通过 混合作用影响污染物在垂直方向的迁移。 2)对沉积物移动和稳定性的影响 底栖动物通常通过生物扰动、有机物耗竭、结合剂的产生改变沉积物质量。底栖动物的潜 穴、爬行、觅食、避敌等活动都能破坏沉积物结构,严重的可使层理变形或断裂。有些动 物可以通过形成管状或丝状团粒将沉积物黏合起来,降低其在系统中的移动性。底栖动物 的粪便也是沉积物的重要成分,使沉积物胶结成团块,增加其稳定性。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重要渠道 底栖动物是水体的次级生产者,对食物网中的能量进行再加工分配,底栖动物以低营养级 的浮游植物和颗粒有机物为食,同时又被更高营养级的生物所取食。因而,底栖动物成为 水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重要中间环节。
A 受精与受精卵
B 卵裂
C 囊胚的形成
D 原肠胚的形成
E 中胚层与体腔的形成 F 直接发育
G 间接发育
16 腔肠动物门的特征有那些: (ABCDEF )
A 辐射对称
B 两胚层,原始消化腔
C 组织分化
D 神经网
E 刺细胞
F 具两种形态
G 刺丝胞
17 下列那几种类群属于扁形动物门: (ABC ) A 涡虫纲 B 吸虫纲 C 绦虫纲 D 线虫纲。
五 简答题
1 底栖动物按照体型大小如何划分?
答:根据通过网筛孔径大小,可分为: 1)将不能通过 500μm 孔径网筛的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 2)能通过 500μm 孔径网筛但不能通过 42μm 孔径网筛的动物为小型底栖动物能 通过 42μm 孔径网筛的动物为微型底栖动物。
2 浒苔的生活史特点及生态分布?
2 环节动物多毛纲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幼虫阶段是( C )。
A 浮浪幼虫
B 牟勒氏幼虫
C 担轮幼虫
D 钩介幼虫
3. 团藻在动物演化上有重要意义,其分类地位是( B )。
A 海绵动物门
B 原生动物门
C 腔肠动物门
D 扁形动物门
4 下列藻类植物中具原核细胞的植物是( BA、发菜源自B 、海带C、石莼
二 填空题
1. 海洋底栖生物包括 底栖植物 和 底栖动物 ,依据底栖动物的不同生活 方式,可将其划分为 固着生物 周丛生物 底埋生物 穴居生物 爬行动
物 和 钻蚀动物。
2 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为 端细胞法 裂体腔
法。
3 麒麟菜属种类在分类地位上属于_红藻__门_杉藻_ 目,其藻体是提取 _卡拉 胶_的原料。 4 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 植物性营养 动物性营养 和 渗透性营养。
2 坛紫菜的生活史特点及生态分布?
答:坛紫菜生活史为异形世代交替,由叶状配子体世代和丝状孢子体世代构成。藻体匍匐, 单生,膜质,披针形或长卵形。颜色呈紫色或红褐色,野生群体体长 10-20cm,养殖群体 最长可达 1-2m。藻体分为固着器、柄和叶片 3 部分。固着器盘状,叶状体单条带状,藻体 较厚,由一层细胞构成,外被较厚的胶质层。坛紫菜不能形成单孢子,有性生殖叶状体大 多数为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株。生态分布:生于风浪大的中高潮带岩礁,为中国特有 物种,自然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主要有哪一下几种方法( AB )。
A 分析长期的实测数据
B 对历史积累数据进行比较
C 分析短期的实测数据
D 对现场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14 原生动物门分为那几类: ( ABCD )
A 鞭毛纲
B 肉足纲
C 孢子纲
D 纤毛纲
E 线虫纲
F 涡虫纲
15 胚胎发育分为那几个阶段: (ABCDE )
答:海洋底栖动物按食性和摄食方式可划分为四种类型: ①滤食性动物,依靠各种过滤器官滤取水体中的悬浮有机碎屑或微小生物,如双壳类。 ② 沉积食性动物,能摄食底表的有机碎屑,吞食沉积物,在消化道内摄取其中的有机物 质,如海胆等。 ③肉食性动物,摄食小型动物和动物幼体,如对虾。 ④寄生性动物,能吸取寄主体内营养,多缺乏捕食器官。
四 判断题 1. 环节动物为同率分节。( √ ) 2. 红藻门植物的果孢子均是单倍体的。( × ) 3. 马尾藻的有性生殖为同配生殖。( × ) 4. 浒苔生活史中具同形世代交替。( √ ) 5. 褐藻门的藻体都是多细胞体。( √ ) 6. 胚后发育仅包括幼体的生长发育。(× ) 7. 红藻门植物的果孢子均是单倍体的。( × ) 8. 褐藻门在营养时期细胞不具鞭毛。( √ ) 9. 假体腔来源于中胚层。( × ) 10. 海带的孢子为异型孢子。( × )
3 节肢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坚厚的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护作用。 (2)身体分节和附肢分节:实现运动和支持作用。 (3)强健的横纹肌:加强运动的机能。 (4)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对陆地多变的环境条件作出反应。 (5)高效的气管呼吸:有效地利用空气中的氧气。 (6)高效的马氏管排泄:及时有效地排除废物。
11 环节动物具有闭管式的循环系统, 其结构由 心脏 动脉 和 静脉 。
12 软体动物的身体由壳、足、内脏团和 外套膜 构成。。
毛细血管
三 选择题
1 海洋底栖生物的早期研究,1873 年 12 月至 1876 年 5 月由英国皇家学会组织 的( A)被认为是海洋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A “挑战者”号环球调查; B “自然”号环球调查; C “科学”号环球调查; D “海洋”号环球调查。
D 、原绿藻
)。
5 无脊椎动物的前肠和后肠来源于(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