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形身,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
致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
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
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总之曰纲,周之曰纪。
万物得是阴阳,而统之为纲,散之为纪。
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变化之道,由阴阳之所生,故谓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之谓神。
明者,阴阳合而灵显昭著也。
神化天之五气,地之五行,以生万物,故为神明之府。
治病必求于本。
本者,本于阴阳也。
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致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
谓求其病之本于阳邪本于阴邪也,求其病之在阳分、阴分、气分、血分也。
审其汤药之宜用气之升,味之降,温之补,苦之泄也。
此篇论治道当取法乎阴阳,故首提曰治病必求于本。
后节曰治不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害并至。
天地者,阴阳之道也。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积阳至高而为天,积阴至厚而为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当法天地阴阳之理。
阴静阳躁,地之阴,主静而有常;天之阳,主动而不息。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
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
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
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
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译文】黄帝说:我听说有属阴或属阳之人,是怎样的?伯高说:天地之间,宇宙之内,都离不开五这个数,人也和它相应。
所以,人有五五二十五种类型,而所谓阴阳之人是不在其内的。
阴阳之人的形态与一般人不同,他们有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这些我已经知道了。
我想听听二十五种人的形态,了解他们因血气差异所形成的特征,从而治疗时能够分别候察,由外知内,可以满足我的要求吗?岐伯说:问得好详细啊!这是先师的秘要,就连伯高也还不能了解它呢。
黄帝离席却步,恭敬地说:我听说,遇到适当的人而不把秘学传授给他,这是过于慎秘;获得了秘学而随随便便泄露出去,天所不容。
我希望得到这秘学并加以阐明,把它藏在金柜里面,不敢轻易外传。
岐伯说:首先确立金、木、水、火、土五种形态,区别五色,分开五声,二十五种人就齐备了。
黄帝说:请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说:审慎啊,审慎啊!让我来谈谈这个问题吧。
木形的人,同五音中的上角相比类,与天上的东方苍帝相似。
其特征是:苍色,小头,长面,大肩,平背,直身,手足小,有才气,好劳心,力小,常为各种事务忧心劳神。
耐春夏,不耐秋冬,感受了秋冬不正之气就会生病。
这一类型的人,属于足厥阴肝经,他们的体态是优美的。
木形中属于太角的一类人,比类于左足少阳,少阳的上部,其情态是意满自得的。
木形中属于左角的一类人,比类于右足少阳,少阳的下部,其表现是和顺的。
木形中属于釱角的一类人,比类于右足少阳,少阳的上部,其表现是意气昂扬的。
木形中属于判角的一类人,比类于左足少阳,少阳的下部,其表现是公正坦直的。
火形的人,同五音中的上徵相比类,与天上的南方赤帝相似。
其特征是:赤色,齿本宽,尖脸,小头,肩、背、髀、腹各部发育都好,手足小,脚步稳,走路快而且摇晃肩膀,背部肌肉丰满,好使气,轻钱财,不轻易相信他人,多疑虑,见事明白,容颜美好,心急,不能长寿,往往暴亡。
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时容易感受不正之气而得病。
《黄帝内经》中阴阳二十五人对应的二十五音[转]
《黄帝内经》中阴阳二十五人对应的二十五音[转]【摘要】《黄帝内经》把健康人群分成阴阳二十五人,分别进行饮食和经络调理,以达到治未病之病目的,其中关键的技术是对二十五音的分辨。
这是该理论和技术失传了2000多年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通过近年考古领域所带来的最新发现,对阴阳二十五人所对应的二十五音进行了论证研究,考证分析了它们的名称,利用现代声学理论计算并排列出它们在音阶中的位置。
1五五二十五音《黄帝内经》通过把健康人群分成阴阳二十五人,分别进行饮食和经络调理,以达到治未病之病目的,这一理论和技术失传2000多年后,开始重新被重视[1]。
《黄帝内经》在区别阴阳二十五人时,先立木、火、土、金、水五行,然后将对应的角、徵、宫、商、羽五音中的每一音再细化为五个音,所以得五五二十五音。
用耳朵来分辨二十五音确实需要有相当的天赋和训练。
更重要的是《黄帝内经》对这二十五个音的称呼和说法,在不同的篇章也大不一样。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其它有关书籍中,更是无从寻找答案。
2 来自曾侯乙编钟的启示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考古发掘出的曾侯乙编钟,几乎就是一部2400年前的《乐理大全》。
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
搏钟的铭文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
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
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
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
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
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
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
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
虽然春秋时,并立大大小小很多诸侯国,有关乐理的说法不一而足,但曾侯乙编钟的铭文至少为我们保留了中国古代的许多乐理知识,有助于我们在此研究二十五音的分辨。
中医调理阴阳的智慧参考《黄帝内经》
中医调理阴阳的智慧参考《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其中,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医调理身体的基础原则。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提取出的阴阳调理智慧进行探讨。
一、阴阳的概念《黄帝内经》中对阴阳的定义是:“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也。
”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相对而言的对立面,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则。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形成了事物的各种变化。
二、阴阳的特性1. 阴阳相对而言:阴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阴或阳。
在自然界中,太阳、白天、热、干燥等属于阳性;而月亮、夜晚、寒冷、湿润等属于阴性。
在人体中,头、胸、上腹等属于阳性部位;而手、足、下腹等属于阴性部位。
2. 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阴阳的平衡与协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 阴阳相互制约:阴阳相互制约,保持了事物的相对稳定。
当阴阳失衡时,需要通过调理来恢复平衡。
4.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不断地相互转化,形成了事物的各种变化。
在人体中,阴阳的转化表现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如昼夜交替、四季更替等。
三、阴阳调理的智慧1. 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阴阳平衡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只有保持阴阳的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状态。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 阴阳调理的方法《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多种调理阴阳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调理、药物调理等。
其中,饮食调理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阴阳的特性,可以选择不同性质的食物来调理阴阳。
比如,阳盛体质的人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寒凉性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阴盛体质的人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温热性食物,如姜、葱、蒜等。
3. 阴阳调理的时机《黄帝内经》中提到了阴阳调理的时机。
根据人体的阴阳变化规律,可以选择不同的时机进行调理。
比如,早晨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阳性的食物来调理;晚上是阴气最旺盛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阴性的食物来调理。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深入探讨了阴阳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在人体生理与疾病中的作用。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阴阳应象大论》的原文及译文,并结合丰富的内容,带领大家全面了解阴阳,并对生活健康提供指导意义。
【原文】黄帝问曰:有条有实,如脉之有数细大者,其出入难常,阴阳如是何也?岐伯曰:阴阳之相推移也。
两阳并行,两阴并列,两沉两浮,两浑两清,两时两气,两和两逆,是生万物之变也。
是故细所生者,实所养也。
虚病实治,实病虚治。
阴阳相贼,而更盛衰也。
更阴阳,以相贼也。
故两逆相摧,两和相持,两清相合,两浑相化,两沉相显。
故粗所生者,细所灭也。
故知阴阳之变术,则神矣。
【译文】黄帝问道:“在人体内,有的东西或细或大,如脉搏的快慢也不一致,这是阴阳如何运作的原理呢?”岐伯回答说:“阴阳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
两阳并行,两阴并列,两者同时出现;两者同时发展,两者同时消退;两者同时存在,两者同时消亡;两者同时变化,两者同时兴衰。
这就是生命万物的变化过程。
因此,细微的东西是由实质养成的,而虚弱之病用实质治理,实质之病用虚弱治理。
阴阳相互破坏,使之更加兴旺或衰退,阴阳交替转化,相互消长。
所以,相反而行使之坏,相匀而持之好;相清而合之融,相混而化之好;相沉而显而露。
因此,粗糙的东西是由细微之物所消灭的。
因此,只有了解阴阳的变化,才能达到神的境界。
”【生动解读】阴阳是古代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们是世界上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
《阴阳应象大论》通过讲述阴阳在人体内相互转化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阴阳的作用与特点。
阴阳的相互转化和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只有阴阳平衡,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才能正常运作。
文章中提到了“两阳并行,两阴并列”,表明阴阳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呼应的。
同时,文章中也提到了阴阳的消长转化,暗示着生活中一切都是动态变化的,人们需要根据自身的阴阳特点,合理调节生活方式,以保持身心的平衡。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随着社会人文思想的进一步开展,人类探寻未知事物的眼光从外界的自然宇宙,慢慢转变为认识人体本身。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不但蕴含着自然万物的生长开展之道,而且还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内部运行状况,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现代医疗应用,平常的保健养生,都发挥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一、阴阳学在《黄帝内经》中的表达《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一年四节的变化,从春温,夏热到秋凉,冬寒,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彼此转化的结果。
阴阳的运动始终影响着自然界,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那么可以说阴阳的运动通过自然界而影响着人体。
岐伯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的意思是,真正懂得养生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更重要的是加以适应调和养生之法,从而到达协调统一的效果。
既然已经知道阴阳之于自然之于人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化阴阳,如何从根本上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之道,从阴阳学的角度来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相生相化和互根互用这个四个方面能够让我们理解并为我们阐述阴阳之道在《黄帝内经》中的表达。
1.“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所谓“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说的是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果说日为阳,月为阴,我们经历的每一天都是伴随着月落日升而度过的,从未看到过日月同在天的正中这样的现象。
如一年四季,如果说夏为阳胜,冬为阴胜,那么四季的轮转也是一种阴阳此消彼长的现象。
我们所说的阴阳平衡绝不是静止的平衡,而是运动着的平衡,只有阴阳之间有消长运动的发生,才能维持生命的动态,保证万物无限的开展。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这里说的是阴阳之间的制衡关系,利用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用水制阳,用火消阴。
也是用来说明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
阴阳之间本身存在着发生、升降的演化规律的。
自然界的正常规律是阳升阴降。
《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
《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容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词语解释:会通六合:两经齐至谓之会,一经相贯谓之通。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谓之“合”,共有六合: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足少阳与足厥阴为二合;足阳明与足太阴为三合,手太阳与手少阴为四合,手少阳与手厥阴为五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
十二经脉的阴阳五行属性表五行阴经(所属)里阳经(所属)表金手太阴肺经(肺)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火手少阴心经(心)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相火手厥阴心包经(心包) 手少阳三焦经(三焦)土足太阴脾经(脾) 足阳明胃经(胃)水足少阴肾经(肾) 足太阳膀胱经(膀胱)木足厥阴肝经(肝) 足少阳胆经(胆)端络:论理,列别。
溪谷:大小之分译:从病理上论人的形体,要分辨脏腑的性能,进行排比归类。
并从经脉所包罗的内容中,整理出头绪来,仔细研究十二经脉,两经齐至谓之会,一经相贯谓之通。
二十经脉的表里关系谓之合。
共有六合,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足少阳与足厥阴为二合;足阳明与足太阴为三合,手太阳与手少阴为四合,手少阳与手厥阴为五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
依循各经所属脏腑,推究其联系关系。
再从经络推究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它的名;穴位在大小肌肉与骨节相连处。
分部者,皮之分部也。
皮部之浮络,分三阴三阳,有顺有逆,各有条理。
四时变化有皆他自已的规律。
经络拓展学习: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二十经别按经脉的表里关系分成六组,称为六合。
十二经别构成了经脉的离,《分别、分支》、合(会合、合并)、出(浅出)、入(深入)的关系,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加强了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
《黄帝内经》灵枢 ● 阴阳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导读:【题解】本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按照人体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和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归纳总结出木、……【题解】本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按照人体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和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归纳总结出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
再根据五音太少、阴阳属性、体态和生理特征等方面,又将每一类型划分为五类,即成为二十五种体质类型。
在分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不同类型的个体在生理、病理和治疗上的特异性,故篇名为"阴阳二十五人"。
【原文】黄帝日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日天地之间,六合之内[1],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
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
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岐伯日悉乎哉问也,此先师之秘也,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
黄帝避席遵循而却[2]日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
余愿得而明之,金柜藏之,不敢扬之。
岐伯日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黄帝日愿卒闻之。
岐伯日慎之慎之,臣请言之。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
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
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3]。
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4]。
左角(一日少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5]。
钛角(一日右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6]引。
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栝栝然[7] 【注释】[1]六合之内六合,指东、南、西、北四方和上、下。
即宇宙间。
[2]遵循而却遵循,却退貌,即不敢前进而后退,又非常恭敬的样子。
[3]佗佗然佗音驼。
佗佗然,雍然自得之貌。
[4]遗遗然美长而逶迤不断。
[5]随随然顺从的样子。
[6]推推然积极进取的状态。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理论(转)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理论(转)展开全文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之一,发端于《黄帝内经》,《内经》有关阴阳的论述很多,涉及阴阳的主要篇章不下数十篇,而系统论述阴阳理论的篇章有《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等。
《内经》阴阳的含义主要涉及:事物的分类属性、自然、规律、气血营卫、部位(内外、表里、脏腑……)、经络、诊候、疾病性质、交媾、房室、五味、治疗等。
一、阴阳的概念及含义:1属性分类的阴阳在《内经》理论中阴阳首先是作为事物分类的两种不同属性,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等。
即阴阳是在有限系统中进行二分分类的方法,阴阳所代表的属性通常是相反的、相对的、相区别的。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
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雌雄相俞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由此可知,阴阳是二分法,在特定系统中,事物要么属阴,要么属阳,或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而不存在非阴非阳的第三类。
也不可能在同一系统中事物皆属阳,或皆属阴,如以表里系统言,不可能表为阳,里也为阳。
二分法是事物基本属性分类的特点,它表明同一系统中存在相反、相对和相异的事物属性。
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以阴阳分类血气身形就像把自然分为天地上下一样,但阴阳本身具有运行规律和征象,阴阳是万物生长、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万物生化、作用可以用阴阳来演绎说明。
阴阳属性的划分是人为的,是对一般规律的高度抽象性概括,因此,阴阳又具有无限可分的性质。
中医第一经典《黄帝内经》的体质分类法,看看你是哪一型?
中医第⼀经典《黄帝内经》的体质分类法,看看你是哪⼀型?推送最新鲜的相信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们对于“体质”肯定都有所了解,虽然⼤家是近些年开始对体质关注,但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之中,古代的⼈们就已经探索了不同的体质分类标准。
今天⼩编就带⼤家跟随内经名家翟双庆教授,了解⼀下《黄帝内经》⾥的体质分类法。
01五态体质分类我们⼀般认识⼈都是从阴阳⾓度进⾏的,所以我们先从阴阳的⾓度来分析⼈体。
《灵枢·通天》说:“盖有太阴之⼈,少阴之⼈,太阳之⼈,少阳之⼈,阴阳和平之⼈。
凡五⼈者,其态不同,其筋⾻⽓⾎各不等。
”这⾥就把⼈从阴阳的⾓度分成了五种⼈,太阴之⼈、少阴之⼈、太阳之⼈、少阳之⼈,还有阴阳和平之⼈。
这⾥的“太”“少”实际就是多和稍微多的意思。
这⼀分类主要是从⼈的性格特点、⾏为这些⾓度来说的。
太阴之⼈就是⼀个阴偏盛体质,太阴之⼈表⾯谦和,内⼼⽐较险恶,喜怒不⾏于⾊。
也就是你外表看不出他到底是⾼兴还是发怒,有点分不清楚。
这种⼈表⾯上道貌岸然,实则内⼼是奸诈之⼈。
少阴之⼈呢?《黄帝内经》认为少阴之⼈⽐较容易贪图⼩利,看到别⼈⾼兴的时候,他就嫉恨,看到别⼈有灾难的时候他就⾼兴,对别⼈的荣誉他⾃⼰感觉到愤怒。
这种⼈很少有报恩之⼼。
所谓太阳之⼈,阳在外,所以太阳之⼈处处表现⾃⼰,⽐较张扬,⽽且⼲什么事情⽐较草率,常常⾃以为是,不顾后果,即使做错了也不会去后悔。
相对于少阴之⼈,少阳之⼈做事⽐较精细、审慎,但是有⼀些张扬,虚荣⼼⽐较强。
⾃⼰有点⼩⼩的成就赶紧宣传,让⼤家来夸夸⾃⼰。
这种⼈善于搞社交活动,不愿意默默⽆闻地⼯作。
阴阳平和之⼈就是阴和阳都⽐较旺盛,⽽且⽐较和调,所以,这种⼈⽐较谦和,很少患得患失,善于组织管理,善于团结⼈,是⽐较厚重的,做事也是⽐较稳当的⼀种⼈。
有⼈会问,这样的⼈我们⽣活中能不能见到啊?其实⽣活中都可以见到。
⽐如说曹操,曹操实际上就是⼀个偏于太阴之⼈,表⾯上道貌岸然,但是实际上是隐忍、奸诈的⼀种⼈。
中医体质分类最早的全景式构图——解读《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
中医体质分类最早的全景式构图——解读《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医学典籍,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就已出版发行,是中国医学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构图中以阴阳二十五人(人)为代表的全景式构图,
是中医体质分类最早的出现。
阴阳二十五人构图由字符“ 一人无气,二人风气,三人痰气,四人热气,五人湿气,六
人燥气,七人湿热,八人毒气,九人瘀滞,十人阴痿,十一人血海,十二人阳痿,十三人
阴湿,十四人气不足,十五人阳湿,十六人阳虚,十七人血虚,十八人气郁,十九人瘀血,二十人脉虚,二十一人心虚,二十二人阴虚,二十三人血热,二十四人寒冷,二十五人温热”组成,主要以体质的特点分成阴阳各十三种,整体构图可看作是阳(男)阴(女)两
个部分,分别由十三个人构成。
《黄帝内经》把整体构图看作是人体内最为深层次的生理
活动,定义了“五脏六腑焕发蕴藉,阳阴上下有以配”的生理观,由此,奠定了中医体质
特点及治疗观的基础。
综观《黄帝内经》的阴阳二十五人构图,彰显出中医体质观的早期全景式构图,给了我们
洞悉体质分类及诊疗,以及洞察人体本质、精细内调的把握。
《黄帝内经》灵枢 ● 阴阳系日月篇第四十一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篇第四十一*导读:【题解】阴阳,指自然界的阴阳,人身上下所分的阴阳和经脉的阴阳。
篇中将自然界的阴阳、人身的阴阳与日月相联系,以说明人体同自……【题解】阴阳,指自然界的阴阳,人身上下所分的阴阳和经脉的阴阳。
篇中将自然界的阴阳、人身的阴阳与日月相联系,以说明人体同自然界的关系,并据此提出针刺方面的注意事项,所以称为"阴阳系日月"。
【原文】黄帝日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日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口],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
黄帝日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日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
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
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
此两阳合于前,故明。
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日厥阴。
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
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
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
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
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提要】以天人相应的观点,论述了人体的上部和下部,左右手足之经与日、月、天干、地支相对应的阴阳属性及相互关系。
【注释】[1]月生于水张介宾"月为阴精,故月生于水"。
故此句是说明月为阴的属性。
【白话解】黄帝问我听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它们与人体是怎样配合的呢?岐伯答道在人体,腰以上像天一样属阳,腰以下象地一样属阴。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人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通天第七⼗⼆[通天:天,指⾃然界。
通天,即⼈与⾃然界相通应之意。
本篇从“天⼈相应”的观点出发,根据体质禀赋之阴阳盛衰,把⼈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等五种形态类型。
认为⼈的性格、品质、形态、体质等都与这五种类型有关。
还根据五态⼈的⽣理病理特点,提出针刺治法原则。
由于本篇取⼈与⾃然相通之意,故名“通天”。
]黄帝问于少师⽈:余尝闻⼈有阴阳,何谓阴⼈?何谓阳⼈?少师⽈: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亦应之,⾮徒⼀阴⼀阳⽽已也,⽽略⾔⽿,⼝弗能遍明也。
黄帝⽈:愿略闻其意,有贤⼈圣⼈,⼼[必]能备⽽⾏[衡]之乎?少师⽈:盖有太阴之⼈,少阴之⼈,太阳之⼈,少阳之⼈,阴阳和平之⼈。
凡五⼈者,其态不同,其筋⾻⽓⾎各不等。
黄帝⽈: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太阴之⼈,贪⽽不仁,下齐湛湛,好内⽽恶出,⼼和[抑]⽽不发,不务于时,动⽽后之,此太阴之⼈也。
少阴之⼈,⼩贪⽽贼⼼,见⼈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有荣,乃反愠怒,⼼疾⽽⽆恩,此少阴之⼈也。
太阳之⼈,居处于于,好⾔⼤事,⽆能⽽虚说,志发乎四野,举措不顾是⾮,为事如常⾃⽤,事虽败,⽽常⽆悔,此太阳之⼈也。
少阳之⼈,諟谛好⾃责,有⼩⼩官,则⾼⾃宜,好为外交,⽽不内附,此少阳之⼈也。
阴阳和平之⼈,居处安静,⽆为惧惧,⽆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谈]⽽不治,是谓⾄治。
古之善⽤针艾者,视⼈五态,乃治之。
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黄帝⽈:治⼈之五态奈何?少师⽈:太阴之⼈,多阴⽽⽆阳,其阴⾎浊,其卫⽓涩,阴阳不和,缓筋⽽厚⽪,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少阴之⼈,多阴少阳,⼩胃⽽⼤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太阳脉⼤,必审调之,其⾎易脱,其⽓易败也。
太阳之⼈,多阳⽽少[⽆]阴,必谨调之,⽆脱其阴,⽽泻其阳。
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也。
少阳之⼈,多阳少阴,经⼩⽽络⼤,⾎在中⽽⽓外,实阴⽽虚阳。
独泻其络脉则强,⽓脱⽽疾,中⽓不⾜,病不起也。
《黄帝内经》:“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黄帝内经》:“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
阳?
1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体的组织结构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是一
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人体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
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脏
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六置为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
2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就其背腹四肢内外
侧来说,则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
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
下部(腹腔)属阴。
如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
即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等。
“是故
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
在内者,五脏为阴,六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灵枢·寿天刚柔》)
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阴阳的对立统一。
《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的优势与不足《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括了丰富的人体医学知识和养生理论。
在这部经典中,有一项关于人格理论的内容叫做“阴阳二十五人”,是古代医学家基于对人体构造与气质的认识总结出来的一种人格分类方法。
这一人格理论在当时曾被广泛用于医疗诊断和治疗,同时也对后世的人体医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将人的气质分为五大类,每类又分为五种类型,共计25种人格类型。
它将人的气质特征与阴阳五行的理论结合,用来解释人的个性、行为和健康特征。
不过,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些优势和不足,下面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优势:1. 基于古代医学知识“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是建立在古代医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它将人的气质特征与阴阳五行的理论相结合,体现了古代医学对人体构造和气质的深刻认识。
这种理论的优势在于,它融合了古代医学的智慧,不仅仅是对人格特征的分类,更是对人的内在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综合解释。
2. 有一定的生活指导作用“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在古代曾被广泛用于医疗诊断和治疗,同时也对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起居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指导。
根据人的气质特征,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以达到养生健康的目的。
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生活和养生方式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3. 对人体医学研究的影响“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的提出,也对后世的人体医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古代医学家通过对人的气质特征的认识,对相应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方法,这对当时的医学实践和研究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这种理论也为后世医学家对人的气质特征和行为特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
不足:1. 缺乏科学依据“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是建立在古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的,它并没有依据现代医学的科学研究成果。
在当代科学发达的今天,这种分类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值得怀疑。
它在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并不具备较强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40篇阴阳清浊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阴阳清浊黄帝内经灵枢篇第40篇阴阳清浊本章《阴阳清浊》说明人体的精气由于来源不同,故有清浊之分。
而清浊之气与经脉的阴阳属性有特殊关系,阴经中的精气多清,阳经中的精气多浊。
清者气滑,浊者气涩。
叙述了由于清浊之气混乱后所发生的病变,以及在刺法上有深浅疾徐的不同。
【原文】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
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
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①。
清者注阴,浊者注阳。
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
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
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浊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②;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
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③。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
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④之也。
【注释】①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此处的浊和清不同于一般说的排泄物和精微物质,这里的浊,指谷物化生的稠厚精气,所吸入的稀薄空气则清气。
②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因为小肠接受胃下输的饮食物质,并泌别清浊,所以它所属的手太阳小肠经受的浊气最多;因为肺主气司呼吸,外界的轻清空气都需要从肺下达各脏,所以说肺脏所属的手太阴经接受的清气最多。
③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五脏属阴,此处的阴处指五脏,按理说五脏都应该接受清气,但五脏中脾主水谷运化,所以唯独足太阴脾经能接受浊气。
④清浊相干者,以数调:如果清浊之气互相干扰而升降失常,就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针刺方法,这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精隨,即辨证论治思想。
《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的优势与不足《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养生知识。
有关“阴阳二十五人”的人格理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理论通过将人的性格特征归纳为五行八卦的阴阳五行属性,从而揭示了不同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
这一理论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其理论基础不够科学、不够精确等。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深入探讨。
从优势方面来看,《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 结合了中医五行理论和八卦学说。
《黄帝内经》的“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将人的性格特征归纳为五行八卦的阴阳属性,从而与中医的五行理论和八卦学说相契合,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养生知识。
2. 揭示了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
《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将人的性格特征分为二十五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行为表现,有助于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有利于人际交往和沟通。
与其优势相对应的是一些不足之处:1. 理论基础不够科学。
《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是建立在古代医学和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其科学性和客观性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现代人格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发展已经揭示了人格特征和行为表现的更科学、更系统的解释和分类方法。
2. 不够精确。
《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将人的性格特征归纳为二十五种类型,这种分类方法并不够细致和准确,很难完全覆盖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可能导致分类的模糊和不准确。
3. 无法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
《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是建立在古代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其对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的描述可能无法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复杂和多变环境。
在总体上,虽然《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人格理论具有其优势和价值,但其不足之处也不可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目的:阴阳作为《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并没有人对其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类,今对《黄帝内经》中“阴阳”的出现及含义做一概括和分类,以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解读《黄帝内经》,学习“阴阳”。
方法:以《黄帝内经》中“阴阳”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条文,统计所占篇幅及次数,对条文进行梳理和分类。
结果:“阴阳”共出现274次,占《素问》46篇157次,《灵枢》42篇117次。
结论:“阴阳”在《黄帝内经》中出现次数多,跨越篇幅广,“阴阳”的含义分类多,这次整理对《内经》中的“阴阳”有了清晰的认识,反过来更好地研读经典。
标签:阴阳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典籍之一,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
其中,阴阳理论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架之一,更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释阴阳理论,对“阴阳”做了充分的论述以及不同含义的解读。
今对《黄帝内经》中“阴阳”的出现及含义做一概括和分类,以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解读《黄帝内经》,学习“阴阳”。
一、《黄帝内经》中“阴阳”的统计
从涉及篇幅上讲,“阴阳”二字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涉及到46篇,出现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涉及42篇;从出现次数上讲,“阴阳”二字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出现了157次,在《黄帝内经·灵枢》中出现了117次,《黄帝内经》中共出现阴阳274次。
可见,阴阳理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在《黄帝内经》中涉及范围广,出现次数多,并运用“阴阳”来解释诸多问题,如脏腑、人体结构、诊断方法等,足可见“阴阳”之重要。
二、《黄帝内经》中“阴阳”的分类
《黄帝内经》阐述“阴阳”涉及范围较广,出现频率较高,篇幅也相对分散,含义更是不尽相同。
根据“阴阳”二字在《黄帝内经》每一句中的不同含义,将其分为10类。
其中5类分属于中医学范畴,5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1.中医学分类
1.1人体相对部位
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将人的表里、脏腑以及腹背等划分阴阳。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的阴阳是相对的,它会随着相对部位的变化而变化。
如脏腑之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
脏虽为阴,是相对于腑而言,而五脏相较,属性又各不相同。
1.2辨证方法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不少关于诊断疾病的方法和原则,如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中提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的总纲,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另外在《素问·阴阳别论》言脉有阴阳,并对脉象的阴阳属性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对危重脉象做出了说明,体现出“阴阳”作为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手段的重要性。
1.3冲任调和
女子二八之时,肾气充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然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两者相资,则”阴阳和,故能有子”。
所以,任通冲盛,互相资助,则妇女的各项生理功能保持常度,反之百病丛生[2]。
1.4经脉穴位
三阴三阳是《黄帝内经》在《周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3],是哲学应用于医学领域的体现。
在《黄帝内经》中,《素问·皮部》及《素问·阴阳类论》重点描述了三阴三阳的生理及病理状态;以三阴三阳命名的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所主穴位的位置以及穴位的主治病症,在《素问·血气形志》、《灵枢·经脉》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
由此看出,从三阴三阳到十二经脉,从十二经脉到经脉穴位,《黄帝内经》用“阴阳”来解释了经脉循行部位及其络属脏腑功能和穴位主治等一整套经络学说。
1.5句中特指
《内经》中有不少原文提到“阴阳”,其含义需要结合其处的具体语境来解读[4],比如,在《素问·太阴阳明论》提到“阴阳异位”,这里的“阴阳”在原文语境中专指脾胃,即脾臟为阴,胃腑为阳。
而《素问·阴阳类论》中提到:“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含岁首。
”这里的“阴阳”,男子为阳道,女子为阴器。
此外,在《内经》中不乏有古籍,其中也涉及了“阴阳”二字,如《阴阳传》、《奇恒阴阳》、《阴阳十二官相使》等。
2.自然科学分类
2.1天地之常道
《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均通过“阴阳”来揭示了人身之阴阳与天地自然之阴阳息息相通,只有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的消长变化保持一致,“法于阴阳”、“和于阴阳”,才能达到养生、治病的目的。
这个“阴阳”,就是天地之常道,宇宙的天理,天道。
2.2四时变化
在《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提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将“阴阳”应用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法则,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的特点,调养精神情志。
2.3阴阳的道理
《灵枢·病传》[5]提到:“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和“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此处的“阴阳”指的是阴阳之道,也就是知道了阴阳的理论,明白了阴阳的道理。
在《内经》中不乏有以“阴阳”来代指阴阳整个理论的原文。
2.4阴阳的特征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阐释了阴阳的属性和特征。
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状态。
阴阳使血气有了男女之别,阴阳循行的道路分为左右,而水火则是阴阳的呈现[6]。
2.5阴阳二气
人与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阴阳之气自然会受到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提到了:“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
”除了正常的生理变化外,阴阳二气的偏盛偏衰也会使人体产生病理反应。
《灵枢·脉度》言:“ 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放日关格。
”所以,阴阳二气在人体生理状态下称之为阴气和阳气,在其病理状态下应称之为阴邪和阳邪,因其皆为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故将它们概括为阴阳二气。
小结
阴阳理论是《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阴阳的含义是理解《黄帝内经》的前提和基础。
整理了“阴阳”在《黄帝内经》中所占篇幅及出现次数后,对“阴阳”的统计有了清晰地认识。
以中医学范畴和自然科学范畴划分了“阴阳”含义,从《黄帝内经》原文本身,解析了原文固有语境下的意义,更好地回归到历史中来,仔细体会《黄帝内经》的本义。
本次综述对阴阳粗略的总结,以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解读《黄帝内经》,学习“阴阳”。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虞舜,点校.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邹如政,邹薇.论天癸与中医生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1):4876-4879.
[3]郝宇,贺娟.对中医学阴阳内涵的反思[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
(12):973-977.
[4]刘媛.《黄帝内经》中“阳气”“阴气”概念之探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08):1042-1043+1046.
[5]黄帝内经·灵枢.虞舜,点校.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王磊,许小敏,卢志伟,刘永琦,朱向东,张利英,李程豪,张艳辉.基于术数阴阳及气论阴阳探讨阴升阳降的科学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6):2415-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