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反弯点法、D值法、侧移例题
zA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
轴向变形。这与实际结构差别不大。
33
(二)柱的抗侧刚度D值
柱 D 值计算
D V
计算假定 例 :柱 AB 的 D 值计算
层间侧移△相等 ,
剪切角为 u j
hj
梁、柱结点转角相等,设为
计算柱与相邻柱线刚度相同 ic 与柱B端相交的梁的线刚度为
y 0 —标准反弯点高度比,由附表2.1-2.2查取; y1 —上、下层梁刚度不等时的修正值,由附表2.3查取; y 2 y 3 —上、下层层高不等时的修正值,由附表2.4查取。
48
(三)确定柱反弯点高度比y
1.标准反弯高度比y0 标准反弯点高度比是在各层等高、各跨相等、 各层梁和柱线刚度都不改变时框架在水平荷载作 用下的反弯点高度比。 按该框架总层数n,所在楼层数j以及梁柱线 刚度比K查附表2.1、附表2.2。 在查取y0时,风荷载(均布水平荷载)作用下 和水平地震作用(三角形荷载)下应采用相应的 表格。
h上、h下——上层、下层层高
51
(三)确定柱反弯点高度系数y
4.反弯点高度
Y yh
当 反 弯 点 高 度 为 0≤ Y ≤ h 时 , 反 弯点在本层;当Y>h时,本层无反点, 反弯点在上层;当Y<0时,反弯点在下 层。
52
(四)确定柱端弯矩
上端弯矩
M
t ij
Vij
h1 y
下端弯矩
M
b ij
由此也可以看出,反弯点法是有一定的适用范 围的,即框架梁、柱的线刚度之比应不小于3。
5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 架的变形情况:
当梁刚度无限 大时,水平荷载作 用下框架的变形情 况:节点转角为0, 各节点水平位移相 同。
剪力法反弯法D值法
y y0 y1 y2 y3 h
h 2 y 或 h 2 3
1、等高排架柱顶作用水平集中力时剪力分配
各柱顶侧移:u1
u2 u3 ui u
按抗侧刚度定义: 取横梁脱离体:
Vi D0i u
n
F
u1
u2
u3
F Vi D0i u
i 1 i 1
n
u
F
D
I i
n
Vi
D0i
F
0i
D
i 1
n
F i F
0i
i 称为柱顶剪力分配系数。
j1 j 2 jm j
Vjk ijk hj
V j Fi
i j
n
j
Vj
k
1
m
12ijk
Vjk
ijk ijk k
1
m
Vj
k 1, 2, ,m
hj
2
各柱剪力分配:
j
3、—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
柱的抗侧刚度
D
MBA F
12ic D jk 2 hj
E
H hj
B
MAB
A
G
V jk
D jk
D
k 1
m
Vj
jk
各柱剪力分配:
C
式计算。 柱侧向刚度修正系数 c
位 置 边 简 图 柱 中 柱
K
K i2 i4 2ic i2 ic
i2 ic
简 图
K
K i1 i2 i3 i4 2ic i1 i2 ic
d值法,反弯点法-文档资料
同样,因柱的上、下端都不转动,故除底层柱外,其他各层柱的反 弯点均在柱中点(h/2);底层柱由于实际是下端固定,柱上端的约束刚 度相对较小,因此反弯点向上移动,一般取离柱下端2/3柱高处为反弯点 位置,即取yh= 2 h 3 用反弯点法计算框架结构内力的要点与D值法相同。
现讨论底层柱的D值。
c
0 .5 K 2K
同理,当底层柱的下端为铰接时,可得
0.5K 1 2K
c
底层柱D值计算图式
综上所述,各种情况下柱的侧向刚度 D 值中系数 c 及梁柱线刚度比 K 按下表所列公 式计算。 柱侧向刚度修正系数 c
位 置 边 简 图 柱 中 柱
K
K i2 i4 2ic
c
3
反弯点法
由上述分析可见,D值法考虑了柱两端节点转动对其侧向刚度和反弯 点位置的影响,因此,此法是一种合理且计算精度较高的近似计算方法, 适用于一般多、高层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当梁的线刚度比柱的线刚度大很多时(例如ib/ic>3),梁柱节点的 转角很小。如果忽略此转角的影响,则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的 计算方法,尚可进一步简化,这种忽略梁柱节点转角影响的计算方法称 为反弯点法。 在确定柱的侧向刚度时,反弯点法假定各柱上、下端都不产生转动, c 即认为梁柱线刚度比为无限大。将趋近于无限大代入D值法 的公式, c 可得 =1。因此,由式可得反弯点法的柱侧向刚度,并用D0表示为:
标准反弯点位置简化求解
(2)上、下横梁线刚度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 y1 若与某层柱相连的上、下横梁线刚度不同,则其反弯点位置 不同于标准反弯点位置 ynh,其修正值为 y1h,如图所示。y1 的分析 方法与 yn 相仿,计算时可由附表 7.4 查取。 由附表 7.4 查 y1 时,梁柱线刚度比 K 仍按表 4.4.1 所列公式确定。 当 i1 i2 i3 i4 时,取 1 (i1 i2 ) /(i3 i4 ) ,则由 1 和 K 从附表 7.4 查出 y1,这时反弯点应向上移动,y1 取正值;当 i3 i4 i1 i2 时, 取 1 (i3 i4 ) /(i1 i2 ) , 由 1 和 K 从附表 7.4 查出 y1, 这时反弯点应 向下移动,故 y1 取负值。 对底层框架柱,不考虑修正值 y1。
反弯点法和D值法的应用
风或地震对框架结构的水平作用,一般可简化为作用于框架节点上的水平力。
其定性的弯矩图如图a所示:各杆的弯矩图是直线形,且一般都有一个反弯点。
若能求出各柱反弯点位置及各柱分配到的层间剪力,则各梁、柱的内力很容易计算。
框架变形图如图b所示:(1)若忽略构件的轴向变形,则同一层内各节点具有相同的侧向位移和层间位移;(2)框架上部各节点均有转角;(3)各节点的层间位移和转角越靠下层越大。
一、反弯点法反弯点法的关键,一是确定反弯点的位置;二是确定每层各柱的剪力。
为简化计算,进行如下假定:◆在确定反弯点位置时,假定柱上端与下端的转角相等(底层柱除外,其下端为0);◆在确定同层各柱剪力分配时,假定节点转角为零,即认为梁的线刚度为无穷大。
◆梁端弯矩可由节点平衡条件求出,并按节点左右梁的线刚度进行分配。
根据以上假定有:(一)反弯点位置由假定(1)有:底层柱反弯点近似为距柱下端2/3底层层高处,其余层柱反弯点位于层高的中点;(二)柱的侧移刚度D。
侧移刚度D。
是表示柱上下端产生单位相对水平位移时,在柱顶所需施加的水平剪力。
根据假定(2)各柱无转角,只有层间位移,则如图所示,柱顶剪力,则柱的侧移刚度为:(3-4)(三)同层各柱剪力的确定现以n层,每层有m个柱子的框架为例,说明第j层各柱剪力的分配。
将框架沿第j层各柱的反弯点处切开以剪力和轴力,得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根据水平力平衡条件有:(3-5)(3-6)(3-7)根据假定(2),同层各柱的层间侧移Δ相等,将式(3-7)代入式(3-6)有:(3-8)将上式代入(3-7)有,j层任一柱k分配的剪力为:(3-9)即同层各柱剪力按各柱间的侧移刚度比进行分配。
(四)柱端弯矩根据假定(1)有:底层柱:上端:(3-10)下端:(3-11)上部各层柱:(3-12)(五)梁端弯矩根据假定(3),由节点弯矩平衡(图),梁端弯矩为:(3-13)(3-14)(六)梁的剪力以各梁为脱离体,将梁的左右弯矩之和除以该梁的跨长,得梁的剪力。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
MDH19 .42kN
MDC19.42kN
MGH16.67kN
DH (1.5)
G
MGC ? MGC52.04kN
MGK ?
C
G (1.7)
MGK30.56kN B
F
MGF65.93KN
(2.4)
A
E
M G K(M G H M G)F 1 .7 1 .0 1 .03.5 0k6N
a
A B 则 D jk V 1 h ji2 c2 2 K K ,
K,K ib 2 K 2 ic
B
b l
a
b
D jk
12 ic hj2
l
框架梁的线刚度无穷大时
,
1,
D
12ic hj 2
同理可推导底层柱 D 值
0.5K,Kib
2K
ic
B
b
hj
a
39 A
(二)柱的抗侧刚度D值
柱的抗侧刚度D值
D
12ic h2
式中
h—层高
ic —柱的线刚度,ic EIc /h ; E—柱混凝土弹性模量; I c —柱截面惯性矩; —与梁柱刚度比有关有刚度修正系数
40
i2 ic
i4
K i2 i4 2ic
i2 ic
K i2 ic
M G C (M G H M G)F 1 .7 1 .7 1 .05.0 2k4N
M (0.8)
K (1.0)
J (1.2)
I
31
二、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
当框架的高度较大、层数较多时,柱 子的截面尺寸一般较大,这时梁、柱的线 刚度之比往往要小于3,反弯点法不再适 用。进行框架内力计算,就必须对反弯点 法进行改进——改进反弯点(D值)法。
d值法,反弯点法
向下移动,故 y1 取负值。 对底层框架柱,不考虑修正值 y1。
梁刚度变化时反弯点的修正
(3)上、下层层高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 y2 和 y3 当与某柱相邻的上层或下层层高改变时,柱上端或下端的约束刚度
发生变化,引起反弯点移动,其修正值为 y2h 或 y3h。y2,y3 的分析方法 也与 yn 相仿,计算时可由附表 7.5 查取。
现讨论底层柱的D值。
c
0.5 K 2K
同理,当底层柱的下端为铰接时,可得
c
0.5K 1 2K
底层柱D值计算图式
综上所述,各种情况下柱的侧向刚度 D 值中系数 c 及梁柱线刚度比 K 按下表所列公
式计算。
柱侧向刚度修正系数 c
边柱
中柱
位置
简图
K
简图
K
c
一般层
K i2 i4 2ic
框架第2层脱离体图
(2)框架柱的侧向刚度——D值:一般规则框架中的柱
DV
K 2K
12ic h2源自c12ic h2
c
2
K K
框架柱侧向刚度计算公式
c 称为柱的侧向刚度修正系数,它反映了节点转动降低了 柱的侧向刚度,而节点转动的大小则取决于梁对节点转动的约束 程度。K ,c 1 这表明梁线刚度越大,对节点的约束能力 越强,节点转动越小,柱的侧向刚度越大。
计算方法,尚可进一步简化,这种忽略梁柱节点转角影响的计算方法称 为反弯点法。
在确定柱的侧向刚度时,反弯点法假定各柱上、下端都不产生转动, 即认为梁柱线刚度比为无限大。将趋近于无限大代入D值法 的公c 式, 可得 =1。 c因此,由式可得反弯点法的柱侧向刚度,并用D0表示为:
D值法
2、计算各柱分配的剪力
3、计算柱的反弯点高度 4、确定柱端弯矩,然后按结点平衡和梁的转动 刚度确定梁端弯矩。
Dik Vik Vi Dik
五、D值法与反弯点法的区别
反弯点法的基本假定是横梁刚度要比柱大得 多,因而结点只有侧移而无转角;D值法却要考 虑转角的影响。另外,反弯点法假定二层以上的 反弯点在柱高的中点,D值法要考虑结点转动引 起反弯点位置的变化。
V AB
12 K c 6ic 12 K c 2 ( ) ( ) h h h
(e )
把(d)代入(e),得
12 K c k 12 K c k VAB 2 h 2k h 2k 12 K c D VAB 2 h k 表3-1 2k
; 2、柱AB及相邻上下柱的线刚度均为KC,且它们 的弦转角均为ψ。
由结点A的平衡条件,
M
A
0 ,得,
M AB M AG M AC M AE 0(a ) M AB 2 K c (2 3 ) 6 K c ( ) M AG 2 K b 4 (2 ) 6 K b 4 M AC 2 K c (2 3 ) 6 K c ( ) M AE 2 K b 3 (2 ) 6 K b 3 6(2 K c K b 3 K b 4 ) 12 K c (2 K c K b 3 K b 4 ) 2 K c (b)
当框架横梁的线刚度为无穷大,即,则 α=1 。由此 可知, α 是考虑框架结点转动对柱侧翼刚度的影响 系数。 2、底层柱的侧移刚度
12 K c D VAB 2 h 0.5 k 2k
三、确定柱反弯点高度比
影响柱反弯点高度的主要因素是柱上下端的约 束条件。反弯点移向转角较大的一端,也就是约束 刚度较小的一端。 影响柱两端约束刚度的主要因素是∶ A、结构总层数及该层所在位置; B、梁柱线刚度比; C、荷载形式∶ D、上层以下层梁刚1 y 2 y3
《d值法,反弯点法》课件
2
d值法求解
应用d值法计算结构的稳定系数,并分析结果。
3
反弯点法求解
使用反弯点法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并与d值法结果进行比较。
总结与结论
总结d值法和反弯点法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强调合理选择方法的重要性。
反弯点法:原理与应用
1 原理解释
2 工程应用
介绍反弯点法的理论基础, 如何确定结构的弯曲和垂 直稳定性。
讲解反弯点法在不同工程 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建筑 结构和地下工程。
3 优点与局限
比较反弯点法与d值法的 优点和局限性,提供选择 合适方法的指导。
案例分析:d值法 vs 反弯点法
1
问题描述
给定一个结构问题,需要评估其稳定性。
《d值法,反弯点法》PPT 课件
d值法的介绍和原理,讲解如何使用d值法评估工程结构的稳定性。详细介绍d 值法的计算步骤和应用领域。
பைடு நூலகம்
应用举例:d值法
桥梁设计
使用d值法评估桥梁的稳定性,确保能够承受预期荷载。
土质工程
应用d值法来确定土层的稳定性,指导土工设计。
高层建筑
利用d值法评估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确保结构安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D值法和侧移计算
任意水平荷载q(z)作用下由柱轴向变形产生旳第j层处旳 侧移 。把图3-40所示框架连续化,根据单位荷载法,有
梁柱弯曲变形产生旳侧移
1、用D值计算侧移
各层楼板标高处侧移绝对值是该层下列各层层间侧移之和。 顶点侧移即全部层((n层)层间侧移之总和。
2、柱轴向变形产生旳侧移
对于很高旳高层框架,水平荷载产生旳柱轴力较大,柱 轴向变形产生旳侧移也较大,不容忽视。
其中M(x)为上部水平荷载对坐标z处旳力矩总和;B为两边 柱轴线间旳距离。
P3 D32
D33
P3
3
D3j
j 1
仿照上述措施得 :
P3
P2
V21
V22
V23
P3
P2
P1
V11
V12
V13
V21
D21 D2j
( P2
P3 )
j
V22
D22 D2j
( P2
P3 )
j
V23
D23 D2j
( P2
P3 )
j
V11
D11 D1j
(P1
P2
P3 )
j
V12
D12 D1j
h2
D1
h1
D
1
1 ( h1 )2 1 ( h2 )2
D1 h
D2 h
柱旳反弯点位置 :
每一根杆旳反弯点位置都不相同, 反弯点高度系数按下式计算:
y = y0 + y1 + y2 + y3
式中各符号意义见表5-4~5-6。
h yh
框架弯矩图 :
反弯点位置拟定后来,柱剪力、柱弯矩以及梁端弯矩 旳计算与反弯点法相同。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精品文档
a
A B 则 D jk V 1 h ji2 c2 2 K K ,
K,K ib 2 K 2 ic
B
b l
a
b
D jk
12 ic hj2
l
框架梁的线刚度无穷大时
,
1,
D
12ic hj 2
同理可推导底层柱 D 值
0.5K,Kib
2K
ic
任务二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 近似计算方法:
一、反弯点法 二、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
1
一、反弯点法
(一)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
框架所承受 的水平荷载主要 是风荷载和水平 地震作用,它们 都可以转化成作 用在框架节点上 的集中力。
2
一、反弯点法
(一)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
1.各杆件的弯矩图 均为直线,一般情 况下每根杆件都有 一个弯矩为零的点, 称为反弯点; 2.所有杆件的最 大弯矩均在杆件两 端。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弯矩图 3
如果在反弯点处将柱 子切开,切断点处的内力 将只有剪力和轴力。
如果知道反弯点的位置 和柱子的抗侧移刚度,即 可求得各柱的剪力,从而 求得框架各杆件的内力, 反弯点法即由此而来。
i1 i2
ic
Ki1i2 i3 i4 2ic
K
2K
i3 i4
i1 i2
梁柱刚度比
ic
K i1 i2 ic
0.5 K
2K
41
(二)柱的抗侧刚度D值
特殊情况: 1.当同一楼层中有个别柱与一般柱的高度不相等时,这
些个别柱的抗推刚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2019最新zA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体育
i3
ic i4
A
ic
34
35
ui D
B
hi
A
C
36
柱 AB 剪力与 相邻梁 、柱杆端的侧移△及转角 相关
因此需求出转角和位移的关系 预备公式 : 转角位移方程
A、B 端均为刚结的杆端
Ma
4i a
2ib
6i l
Mb
4ib
2i a
6i l
A
B
a
b
48
(三)确定柱反弯点高度比y
1.标准反弯高度比y0 标准反弯点高度比是在各层等高、各跨相等、 各层梁和柱线刚度都不改变时框架在水平荷载作 用下的反弯点高度比。 按该框架总层数n,所在楼层数j以及梁柱线 刚度比K查附表2.1、附表2.2。 在查取y0时,风荷载(均布水平荷载)作用下 和水平地震作用(三角形荷载)下应采用相应的 表格。
(0.9) F
(0.9) J
HG
0.7
0.6 0.6
0.9
0.273
(0.6) A
(0.8) E
(0.8) I
MK
0.7
0.9 0.6
0.9
0.409
二层:
CB
0.7
0.280
0.7 0.9 0.9
GF
KJ
0.9 0.7 0.9 0.9
0.360
轴向变形。这与实际结构差别不大。
33
(二)柱的抗侧刚度D值
柱 D 值计算
DV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
M DC 19.42kN
M GH 16.67kN
DH (1.5)
G
M GC ? M GC 52.04kN
M GK ?
C
M GK 30.56kN
B
M GF 65.93KN
A
1.0
M GK (M GH M GF ) 1.7 1.0 30.56kN
G (1.7)
F (2.4)
E
M GC
h上、h下——上层、下层层高
51
(三)拟定柱反弯点高度系数y
4.反弯点高度
1.各杆件旳弯矩图 均为直线,一般情 况下每根杆件都有 一种弯矩为零旳点, 称为反弯点; 2.全部杆件旳最 大弯矩均在杆件两 端。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旳弯矩图 3
假如在反弯点处将柱 子切开,切断点处旳内力 将只有剪力和轴力。
假如懂得反弯点旳位置 和柱子旳抗侧移刚度,即 可求得各柱旳剪力,从而 求得框架各杆件旳内力, 反弯点法即由此而来。
9
4.同层各柱剪力旳拟定
V jk
d jk
m
Vj
d jk
k 1
Vjk ——第j层第k柱所承受旳层间剪力;
d jk ——第j层第k柱子旳抗侧刚度;
Vj ——水平力在第j层产生旳层间剪力;
m ——第j层旳柱子数。
10
4.同层各柱剪力旳拟定
一般,当同层各柱旳高度相等时,
由
d
12ic h2
有
V jk
1、计算柱子旳抗侧刚度; 2、将层间剪力在柱子中进行分配,求得 各柱剪力值; 3、按反弯点高度计算柱子端部弯矩; 4、利用节点平衡计算梁端弯矩,进而求 得梁端剪力; 5、计算柱子旳轴力。
17
例题:用反弯点 法计算右图所示 框架旳弯矩,并 绘出弯矩图。图 中圆括号内旳数 字为杆件旳相对 线刚度。
三种方法计算框架水平作用下的内力(D值法,反弯点法,门架法)
C 9.08E+4
21.88
35.01
D 2.38E+4
24.99
42.48
E 4.64E+4 94000 98.7 48.72 1.7
82.82 77.49 81.65 69.40 77.49
F 2.38E+4 1
A
24.99 24.99
42.48 82.47
B
48.72 3.3 160.78
C
24.99
令 i左边梁 为 1.0,梁柱的相对线刚度如图 4 所示。
图.4 梁柱相对线刚度
(3)求修正的反弯点高度(图 5)
图.5 修正的反弯点高度图
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
y = y0 + y1 + y2 + y3 A、B、C 轴柱的反弯点高度的计算如表 3、表 4 和表 5 所示。
表 3 A 轴框架柱反弯点位置、D 值的计算
=
12
53
= 4.64 ×10 4 kN / m
其余各层边柱:
D余边柱
= 12EI h3
12 × 3.25 ×107 × 1 × 0.55 × 0.553
=
12
3.23
= 9.08 ×104 kN / m
其余各层中柱:
D余中柱
= 12EI h3
12 × 3.25 ×107 × 1 × 0.65 × 0.653
4
3.20 0.56 0.45
0
0
0
0.45 1.44 0.219 90758 19876
3
3.20 0.56 0.480 Nhomakorabea0
0
0.48 1.54 0.219 90758 19876
《d值法,反弯点法》课件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D值法
D值法是一种用于确定结构中节点或单元的相对刚度的方法,通过计算节点或单元的D值,可以评估其刚度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
D值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结构分析中,如桥梁、高层建筑和复杂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反弯点法
反弯点法是一种用于预测桥梁主梁挠度的简化计算方法。它基于桥梁主梁在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和剪力分布,通过反弯点位置的弯矩和剪力值来计算挠度。
在土木工程领域,D值法常用于计算高层建CHAPTER
反弯点法介绍
它通过在桥梁的特定位置设置反弯点,以便更好地控制桥梁的施工质量和安全。
反弯点法的名称源于其技术特点,即在桥梁的反弯位置设置控制点。
反弯点法是一种用于确定桥梁施工控制点的技术方法。
反弯点法在铁路轨道设计中的应用
铁路轨道的曲线要素计算对于列车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反弯点法能够计算出轨道曲线的各项参数,为轨道设计提供依据。例如,某铁路线采用反弯点法进行了轨道设计,确保了列车的安全运行。
D值法与反弯点法在跨海大桥设计中的应用:跨海大桥的设计需要考虑风、浪、潮汐等多种因素对桥梁的影响。通过结合D值法和反弯点法,可以计算出桥梁在不同荷载和环境条件下的位移和曲线要素,为跨海大桥的安全设计提供保障。例如,某跨海大桥的设计中,同时采用了D值法和反弯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确保了大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反弯点法的原理基于桥梁结构的力学特性和施工工艺的要求。
通过在反弯点设置控制点,可以有效地控制桥梁的挠度和应力分布,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该方法还考虑了施工环境的影响,如温度、风载等因素,以实现更精确的施工控制。
03
CHAPTER
D值法与反弯点法的比较
D值法
D值法是一种基于结构重要性评估的简化计算方法,通过引入重要性系数来考虑结构重要性对极限状态方程的影响。这种方法适用于多跨连续梁和框架结构的分析。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讲解
18
解:作三个截面通过各柱的反弯点(一般层反反弯 点高度为1/2柱高,首层为2/3柱高),如图所示:
19
由于框架同层各柱高h相等,可直接用杆件线刚度 的相对值计算各柱的分配系数。 (1)柱的剪力 三层:
20
二层
21
首层
22
(2)柱端弯矩 三 层
23
(2)柱端弯矩 二 层
24
(2)柱端弯矩
5.3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 近似计算方法:
一、反弯点法 二、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
1
一、反弯点法
(一)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
框架所承受 的水平荷载主要
是风荷载和水平
地震作用,它们 都可以转化成作 用在框架节点上 的集中力。
2
一、反弯点法
(一)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
(0.7) B (0.6) A
F E
(0.9)
(0.8)
(0.9) J (0.8) I
二层: CB
GF
0 .7 0.280 0.7 0.9 0.9 0 .9 KJ 0.360 0 .7 0 .9 0 . 9
29
底层:
(2)求各柱在反弯点处的剪力:
0 .6 BA 0.272 0.6 0.8 0.8 0.8 FE JI 0.364 0 . 6 0. 8 0 . 8 D
5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 架的变形情况:
当梁刚度无限 大时,水平荷载作 用下框架的变形情 况:节点转角为0, 各节点水平位移相 同。
6
②假定底层柱子的反弯点位于柱子高度的2/3 处,其余各层柱的反弯点位于柱中。 当柱子端部转角为零时,反弯点的位置应该 位于柱子高度的中间。而实际结构中,尽管梁、 柱的线刚度之比大于3,在水平力的作用下,节点 仍然存在转角,那么反弯点的位置就不在柱子中 间。尤其是底层柱子,由于柱子下端为嵌固,无 转角,当上端有转角时,反弯点必然向上移,故 底层柱子的反弯点取在2/3处。上部各层,当节点 转角接近时,柱子反弯点基本在柱子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