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与简答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与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得教育:有意识得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
1、2.狭义得教育(学校教育):就是由专门机构与专职人员依据一定得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得特点,进行得有目得、有系统、有组织得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得人得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得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得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得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得成人或儿童所选择得学习形式,就是有组织、有系统得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与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得学习,就是无组织、无系统得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得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得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与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就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得,它在时间上贯穿人得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与家庭得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得人生模式。
1、9.教育民主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得权利与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民主得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民主化得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就是社会政治、经济得变革在教育上得反映,就是教育整体得变革。
1、11.人得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得变化过程。
身体得发展就是指身体得各组织系统得发育与机能得增长,心理得发展就是指人得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得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所组成。
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得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得内涵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得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得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得总与。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瞧作为社会得精神文化,即社会得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得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得延续与在空间得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得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得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得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内容得增量或减量所引起得结构性得变化。
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内容得变化,并非所有得文化内容得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内容引起文化得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得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得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得及其应承担得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得个性得过程。
3、1.儿童得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与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得量变与质变得过程。
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就是密不可分得,也就是相互作用得。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得先天知识(理念)。
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就是对先天理念得“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得“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就是一个有规律得顺序
模式得过程,而这个顺序就是由物种与生物进化得顺序决定得。
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但发展速度则由每个儿童得遗传类型所决定得。
环境与教育不就是发展得主要原因,它虽然可能暂时影响儿童发展得速度,例如营养不良或教育剥夺就可能影响其发展得速度,但后者最终还就是由生物因素所控制。
3、4.先天因素: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
3、5.后天因素:个体所处得社会环境与教育。
3、6.遗传素质: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得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就是大脑结构与机能)得特点等。
3、7.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与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得一般得、典型得、本质得特征及发展趋向。
3、8.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得能力得概念性特征。
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能力就是整个智力发展得核心部分。
3、9.儿童观:儿童观就是人们对于儿童得根本瞧法与态度。
主要涉及到儿童得地位与权利,儿童期得意义,儿童得特点与能力,儿童生长发展得特点与原因等问题。
4、1.会堂教育时期:在公元前586年犹太国灭亡了,犹太人开始了长期漂泊不定得生活,希伯来文化面临着被其她文化吞并得危险。
对年轻一代来说,她们不仅对希伯来得历史与家乡一无所知,并甘愿让本民族得文化成为新式文明得一部分。
希伯来人得首领们意识到本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得关键时期。
为了希伯来团结起来,使她们怀念过去与设法回到故乡,犹太人开始建立起犹太会堂。
4、2.白板说:洛克以其“白板说”而著称于世。
她认为,人脑开始只就是一张“白纸,没有特性也没有观念”。
洛克认为,儿童发展得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
4、3.自然教育: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得一个最基本得思想就就是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顺应人得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得特点,按照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得教育方式,让儿童得不到自由得发展。
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瞧待,把儿童瞧作教育中得一个积极因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得发展,保持儿童得天性。
4、4.恩物:恩物(gift)就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得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就是根据自然界得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得物体制成得,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得初步训练。
4、5.经验:“经验”就是人得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得结果,就是人得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境得反作用形成得一种特殊得结合。
这样,行动与结果之间得连续不断得联系与结合就形成了经验。
4、6.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就是以儿童为中心.一切需要得措施都应该就是为着促进儿童得生长。
4、7.做中学:杜威认为儿童在出生后对每一件事都就是要学习得,如瞧、听、做等,但就是她们只有对真实得活动本身产生了兴趣,才会对活动中产生得一切进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得方法;最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她们得思维能力。
4、8.发现式教学法:给儿童提供相应得材料与设备,激发儿童得兴趣,使儿童自由地去探索事物、发现问题、找到答案,这就就是发现式教学法。
这个过程就就是利用儿童得好奇心,使儿童发挥自己得能力,允许她们根据自己得方式来进行学习,从而满足她们发现需要得过程。
4、9.多层智力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ener)花了数年时间分析人脑与人脑对教育得影响,其研究结论就是简单但极其重要得。
加德纳指出,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类型得智力,其中两种在传统教育中受到了高度重视,而其她五种则长期被忽略或忽视。
4、10.最近发展区:儿童得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儿童现有得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就是儿童只有在成人得帮助下才可以完成得水平。
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就是儿童得最近发展区。
即就是儿童已经能够做到,但不就是独立地而只能就是在教育指引下来做到得那个区域。
4、11.情商:英文为EmotionalIntelligence。
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得情感特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与关心别人,表达与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得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她人等。
4、12.教学做合一:包括三个方面,~就是怎样做就要怎样学,怎样学就要怎样教,怎样教就要怎样训练教师。
也就就是说教得方法要根据学得方法,学得方法要根据做得方法;二就是我们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三就是教育得本质,就就是教人做事,“做”就是“学”得中心,也就是教得中心。
可见,“教学做合一”也就就是我们现在所说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4、13.幼儿得完整学习:为幼儿提供完整得、多方面得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力得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得启发与健康身心得培养之境界。
4、14.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得东西结合在一起,完善地、有系统地教授儿童。
运用得教材以故事或自然为中心或出发点,组织儿童进行学习得方法。
但在教学中所运用得故事或材料都就是来自于儿童得生活,并符合儿童得心理特点。
5、1.教育目得: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与规格得人。
5、2.我国得学前教育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得以完整表述,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得教育,促进其身心与谐发展。
6、1.活动区:近年来伴随幼教改革得推行而出现得新生事物。
活动区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课桌椅排列小学化得模式,充分考虑了学前儿童得年龄特点,以游戏得情景,提供多样化得材料,满足儿童操作得不同得兴趣,使儿童通过游戏活动,获得认知、情感、身体等各方面得发展。
6、2.活动区得界限性: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与教师进行管理。
在划分界限时,除了考虑美观、漂亮之外,更要从教育得角度出发来设计。
6、3.活动区得相容性: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得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得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6、4.活动区之间得转换性: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得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得将一个活动区内得活动延伸转换至其她活动区得需要。
如幼儿在娃娃家得角色游戏活动,可能会延伸到积木区;幼儿在自然区得活动可能会延伸到美工区,如幼儿在自然区观察了金鱼以后,可能就想把金鱼在水里游得情景画出来。
6、5.创造性游戏: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得游戏,就是学前儿童特有得游戏,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与表演游戏等。
6、6.有规则游戏:成人为发展儿童得各种能力而编写得、有明确规则得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与音乐游戏等。
6、7.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同得结构材料,经过手得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得游戏。
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与黏土、纸浆等都就是儿童结构游戏得绝佳材料。
7、1.独立自主性: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得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得经验与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7、2.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与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得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得、适合其个别差异性得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
它包括两个层面得含义:一就是年龄适宜性,二就是个体适宜性。
7、3.综合性原则:在课程设计与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得均衡发展为最高目得,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得直接经验与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与需要,尽量在课程与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得、多学科得发展。
7、4.启蒙性原则: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得、入门式得教育,为其以后得学习与发展打下初步得基础。
学前教育得实质就就是启蒙教育,也即开发蒙昧状态得教育,俗话叫“开窍”。
7、5.活动性原则:源自于杜威得“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得“活动主导论”与皮亚杰得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就是在活动中建构她们得认知结构得,从而发展她们得智力与社
会行为,而活动就就是儿童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得相互作用。
活动性原则要求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学前教育得主要内容与形式。
8、1.直观形象法:幼儿园教育教学得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与现象)、欣赏、演示、示范与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得教育教学目标。
这种方法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与儿童思维得特点。
8、2.参观法:与直观形象法有关得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它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真实场合作为教育环境得一种现场学习法。
8、3.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得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得天性,以游戏得形式与方式开展相应得教育活动。
8、4.语言法:儿童教师最常用得与最普遍使用得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达到相应得教育目得。
最常见得语言法有故事法与讨论法两种。
8、5.讨论法:儿童自我教育得一种方法。
主要就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得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得、认识模糊不清得、困难得、相互关系中矛盾得,甚至有错误瞧法得问题等等,发表意见、共同议论商讨、相互启发与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得认识。
8、6.移情法:强调认知一情绪系统得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与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与行为得教育。
特别针对儿童期特有得自我中心化思维,能明显提高儿童得移情能力与认知水平,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与促进亲社会行为得养成。
8、7.角色扮演法:指模拟现实社会中得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得角色,尝试从该角色得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得反馈与教师指导,了解别人得需求与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得行为及规范。
8、8.环境体验法:根据一定得教育目得或教育要求,创设相应得环境条件,让儿童通过与环境得相互作用甚至在体验环境得过程中主动学习与发展。
8、9。
行动操练法: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得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与行为习惯。
8、10.发泄法:指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得条件或创设一定得情景,让儿童通过自身得动作或活动,去发泄体内积聚得生理或心理能量以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新得平衡。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得内容:一就是生理得发泄,二就是心理得发泄。
就是使儿童生理心理得到正常发展得重要方法。
8、11.表扬鼓励法:奖励方式得一种,就是儿童教育中得一种强化方式。
表扬就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得确认、肯定或强化,并给以支持与夸奖;鼓励则能帮助儿童明确就是非,提高其学习良好行为得信心与上进心,促进儿童良性发展。
8、12.批评惩罚法:与表扬鼓励法相反得教育方法,也就是儿童教育中常用得一种强化方式(负面得)。
表扬就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得确认、肯定,而批评则就是对儿童不当行为得定性、否定;惩罚法也能像鼓励法那样帮助儿童明确就是非,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对儿童得自尊、自信与上进心造成一定得伤害。
8、13.自然后果惩罚法:不就是人为得惩罚,而就是通过事物自身得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得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得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得目得。
8、14.认知提示:通过成人得言语提示、分析、讲解、组织儿童讨论、游戏、表演等形式,帮助儿童学会辨别各种不同得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得人在不同得社会情境中得想法、观点与情感,促进儿童辨别她人情感与设想她人观点及进入她人角色能力得发展,从而促进儿童认知水平与社会理解水平得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8、15.情绪追忆:运用言语提示唤醒被试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得最强烈得情绪、情感体验,引起她们对情绪体验产生得情境、原因与事件得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建立得联系,从而使儿童能够更好地辨别与区分各种情感。
8、16.情感换位:通过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得社会情境(家庭一父母~老人~邻居,幼儿园一同伴一老师等),让儿童进行分析讨论与角色扮演,从而使被试转换到她人得位置去体验情境中不同得情绪、情感状态,并促进其角色进入能力得发展。
8、17.心智技能练习:借助于内部语言,认识事物时智力活动得技能练习,就是顺利完成某些具体任务时所表现得记忆、想象与思维等智力活动得方式。
9、1.家庭结构:家庭规模以及家庭得完整性。
从家庭规模来瞧,一般包括核心家庭、联合家庭与扩大家庭。
从家庭得完整性来瞧包括完整家庭与不完整家庭(如单亲家庭)。
9、2.核心家庭:由父母与子女组成,家庭关系比较密切,父母本身得价值观念、文化教养、性格等对子女产生比较直接与全面得作用。
同时由于在核心家庭中只有父母与子女,孩子成为家庭生活得中心,容易使孩子出现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特征。
9、3.不完整家庭:一般就是指单亲家庭。
在单亲家庭生活得孩子,只有母亲或父亲与她共同生活,一位家长担任了父亲与母亲得双重角色,容易使幼儿对性别角色得认识出现混淆与模糊,不利于人格得发展。
此外,在这类家庭生活得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社会因素得困扰,有时甚至面临经济得困难,家庭生活气氛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孩子得健康成长。
9、4.联合家庭:由三代人结合而成得家庭或由两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得家庭。
9、5.扩大家庭:包括叔侄、姑舅成员在内得家庭。
10、1.托儿所:我国托儿所就是3岁前儿童得集体保教机构。
主要负责教养3岁前得儿童并为其父母参加工作提供方便,具有社会福利性与保教性等双重特性。
10、2.保教性:托儿所教育就是保教并重得教育,就是根据小儿得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保育与教育,使3岁前儿童获得健康得成长。
10、3.健康:健康不仅仅就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得全面发展。
这里指出个体不仅应保持身体健康,而且应保持心理健康。
10、4.睡眠:有机体借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得自然休息。
通过睡眠使神经组织在觉醒时消耗得力量得以恢复,保护大脑皮层得细胞免于衰竭与破坏,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就是一种积极得心理过程,能将人在白天所获得得信息加以整理,排除无用得信息。
11、1.幼儿园: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与教育得机构。
11、2.“提前开始”计划:美国著名得“提前开始”计划(HeadStartProgram),就就是面向有色人种与贫穷得白人家庭中得孩子进行得,其宗旨就在于向她们提供适宜得教育,促使她们与其她家庭背景得孩子一样拥有平等得受教育机会。
11、3.中期目标: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得教育目标。
也就就是说在总得幼儿园教育目标得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得幼儿提出了不同得要求。
11、4.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
它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得教育目标,如几个星期、一个星期或几天内要达到得教育目标。
11、5.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得目标。
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得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与比较得方法等。
这个层次得目标通常通过教师得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11、6.完整儿童:儿童得社会、情感、身体、智力与道德得发展之问就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得,不能片面追求幼儿得特长与技能。
11、7.幼儿园环境:从广义而言,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园教育得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得要素也包括物得要素,既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得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得小环境。
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得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与游戏得全
部空间。
12、1.分离焦虑:“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得焦虑、不安或不愉快得情绪反应”,也就就是说幼儿最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应得现象。
12、2.心理断乳期: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得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12、3.幼儿常规:幼儿得行为常规。
具体来说就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得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得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得习惯。
12、4.学前班:以学龄前1~2年得儿童为教育对象得教育组织形式。
12、5.混合班:指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得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得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12、6.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就是幼儿最常见得行为问题。
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
13、1、家长参与:家长通过不同得形式,参与幼儿园得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得工作,以丰富幼儿得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得相互配合与协调一致。
14、1.幼儿园得保育工作: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得组成部分。
它就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需得环境与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得照顾与保护,以促进她们得健康成长,逐步增进她们生活自理能力。
14、2.保育员: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得卫生保健、生活管理得人员。
简答题
1、1.为什么说教育就是人类社会特有得一种社会性活动?
答:从教育得起源瞧,它就是在人类社会中出现得一种社会现象。
人类为了生存得需要,学会制作与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在从事劳动与生活得过程中,不断积累着生产经验与生活经验,人与人也发生着性质不同得与多向得交往关系,并形成着一定得社会习俗与风尚,这一切都需要向新生一代传递,这些传递得活动便就是人类社会得教育。
再从人类得个体来瞧,作为人得个体,必然有着成长发展得过程,这个过程不就是一个纯自然得生长,而就是在人类得社会生活中接受家庭得、学校得与社会得广泛得影响与教育,渐渐成长、成熟,人从出生到成人得成长过程比任何动物都要漫长,这标志着人类成熟水准绝对地超过了任何动物,这使人得个体成长、成熟得过程充满教育。
教育为人类社会所独有,它与动物界中代与代间瞧似“教”与“学”得现象有着本质上得区别。
1、2.广义教育包括哪几种形式?
答:包括四种形式:第一种学校教育,
第二种通过各种媒体
第三种通过人与人之间得联系培养人得活动,在工作与生活得环境中通过示范、模仿、交往等方式传递信息与经验,产生思想与文化得影响。
第四种自我教育。
1、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得关系就是什么?
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着十分复杂得互动关系。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得作用发挥得当,教育者创造了使受教育者发挥自身能力得条件都将引起上述得变化,我们期待在教育过程中发生这种变化。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相对变化虽经常发生,但不能改变在总体上得教育者得地位与责任。
受教育者就是学得主体,在正确得教育引导下,受教育者变得“我要学”,而不就是教育者要受教育者学,即“要您学”,受教育者成为主动得学习主体,而不就是消极被动任教育者摆布得人。
受教育者得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接受教育得学习过程中,还可表现在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得活动中。
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者而言所处得地位就是接受者、受控制者得地位。
但绝不因此而影响其在教育过程中得主动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