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B10010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

理、地理信息系统

学时数:72学分数:4

执笔者:彭贤伟编写日期:2008年1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人文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主要是以人地关系为理论线索,以人为主体,揭示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总结,概括和探讨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建立联系各基本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其内容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行为、自然、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到现实社会中许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如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人口流动、宗教信仰、文化产业化和新经济等。同时,由于它所探索的是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因而受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较大。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还需要人们从发展中来考察人文现象。所以,与一般学科不同,人文地理学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综合特征,在研究视角上又具有鲜明的时空性。由于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综合性和交叉性强,人文地理学对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大有裨益。并且,实践应用较强,发展空间广阔。

人文地理专业基础性强,是形成专业素养、丰富人文知识的重要阵地。该门课程的学习,对学习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人口地理,旅游地理等分支学科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意义,所以是一门带有通论性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生态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战略观。并具备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和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绪论(6学时)

(一)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学科基本内容、发展历程,认识、掌握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学科体系,并掌握人文地理基本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重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难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学的发生与发展简介。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及体系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人地关系 ( 8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掌握人地关系理论和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

(二)、教学内容

重点: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人地系统结构的演变和调控。

难点:人地矛盾的内涵及调控的实质。

第一节人地关系理论回顾。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第二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系统中的人和地的特征以及人地矛盾内涵和人地系统结构的演变和调控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8学时)

(一)、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三大产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三效益的辨证关系。

(二)、教学内容

重点 : 1 三大产业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工业经济活动的特点。部门结构的演变。工业布局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知识经济的概念与工业经济的区别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 8学时)

(一)、教学要求

学生必须掌握人口的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能分析人口素质和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地理环境对人口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重点:地理环境对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影响;人口素质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难点:人口年龄结构的模式分析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人口结构、素质与地理环境。人口产业结构、年龄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素质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

第三节人口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移动的历史演变、移动的原因及后果。

第四章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6学时)

(一)、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发展变化及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

(二)、教学内容

重点:城市化原理、城市地域结构的3大理论及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难点:城市空间分布及其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式和潜力模式的计算及其实际应用。

第一节城市。城市的概念划分;城市化原理、机制、发展和类型;城市职能和规模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和空间分布体系。

第二节村落。

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及其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五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6学时)

(一)、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人——文化系统——环境共同构建的地域文化系统;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理解文化系统形成发展的特征,掌握地域文化的综合表现及民族地域系统

(二)、教学内容

重点:文化系统及属性,文化区,文化景观的涵义及其相关理论。

难点:直链型和网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的形成模式分析。

第一节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文化与文化系统的概念、文化属性与分类。

第二节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及相关的概念和原理。

第三节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地域文化子结构。文化的扩散类型、特点和文化区的概念。

第四节地域文化系统的综合表现——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概念、特征和构成;文化系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五节民族地域文化系统与地理环境。民族体的概念、形成源地与迁移。

第六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6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