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沈阳的城市建设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取得飞跃发展。在原有单中心的模式下,如今面临城市转型的挑战。本文通过纵向的历史演化分析以及横向的经验总结,分析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并分析其特点,结合沈阳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要求,提出来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单中心
1 沈阳城市空间发展
沈阳城市空间的发展具有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最初的居民点演化为现代大都市。从历时性分析来看,以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为依据,沈阳城市空间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奠基时期,创立时期,探索修正时期和提升转型时期。
1.2 奠基时期(1937年以前)
早在7200年多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肃慎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西汉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2600余年。经过唐,金,元,明,清初的发展,沈阳始终是以军事为主要职能的边陲小镇。在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初,沈阳的发展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都不及辽阳,在相当的时间里,沈阳的人口、经济没有太多发展[1]。
1.2 创立时期(1938——1953年)
帝国主义的入侵,致使沈阳的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先后有俄国,日本,英美等帝国主义在沈阳建立自己的据点,其中俄国和日本对沈阳的发展影响最大。俄国在沈阳建立了南满附属地,日本在接过管理南满的权利后继续加以扩建,英美等帝国主义便在南满附属地和方城之间建立商埠附属地,并通过大道与个据点相接,军阀为维护自身利益,也极力进行城市扩建和修建铁路。但是,沈阳发展的整体格局还是以古代皇宫为中心,四面展开,呈各据点分裂发展的趋势,都沿交通线路发展。
到30年代末沈阳城市各板块基本形成,城市初具规模,各据点呈融合拼贴趋势。这为沈阳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发展奠定了基本骨架。
1.3探索——修正时期(1954——1995年)
为适应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市政府于1952年开始编制《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当时主要是向苏联学习,到1956年完成。这可以看做沈阳现代城市发展的探索时期。
1978年沈阳市开始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79年完成,明确了沈阳城市的性质为“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全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该时期,沈阳城市的发展走向了按自身的特点进行建设发展,修正了城市发展的无序局面。
3.1.4 提升——转型时期(1996年至今)
1994年开始组织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于1996年编制完成。《96总规》延续了中心城的概念,确定了市域城镇体系的“点一轴”发展模式,城市发展中强调对中心城区和外围副城的建设,中心城区为“分散组团式”布局结构。1996年的总规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摊大饼的发展模式,起到了提升的作用。
在201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在城市性质的提法上更是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职能,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并由发展卫星城的模式改提由中心城——新城——一般镇的市域空间结构,着力沿交通放射线建设沈抚新城,永安新城,新城子新城等一系列战略。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进入转型时期。
2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2.1 物质空间结构形态特征
(1)圈层拓展的蔓延模式
总体来看,沈阳城市的发展先是沿交通便利的发展走廊进行点轴式发展,之后又在各发轴之间不断的填充发展,整体上呈现摊大饼圈层式的功能拓展趋势。
(2)空间拓展的主导方向不够突出
从城市用地的几何中心变化来看,建国前,城市建设用地的几何中心有几次移动,先是向西,南满铁路附属地的建设;再向南,商埠开发;最后又回到原有的中心位置,以方城为几何中心,向东,西,北拓展。建国后,沈阳城市用地的几何中心的位移不大。1975——1988年间,位移最大,达到了2.3km;2003年,与建国初相比,仅位移了2km,而且位移没有明确的方向。
2.2 社会空间结构特征
(1)人口分布的单中心集聚与梯度递减
参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市总人口为810617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的720371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02454人,增长12.53%,年平均增长率为1.19%。沈阳市中心区(市内五区)的人口总数为448.3万,近郊区(苏家屯、沈北新区、东陵和于洪四区)的总人口为162万,远郊区(三县一市)
的总人口为204.5万,可见市域人口主要聚集在中心区(约55%)。但是中心区面积只有161km²,只占全市域的1.2%,对比人口密度,中心区为35913人/平方公里,约为近郊区(486人/平方公里)的74倍,是远郊区(216人/平方公里)的166倍。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沈阳在中心城外没有新出现一定规模的人口集聚中心,依然处于人口向中心城集聚的发展阶段。中心城区仍在不断地扩张,对于人口、资源等的集聚力度要大于其离散力度,离中心城越近的区域人口越为密集,向更大区域内的疏解还未能形成,而且中心区人口的离散更多是一种被动的离散。
(2)产业分布特征
从城市三次产业的分布情况来看,沈阳市第二产业的空间布局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化:中心城区成为二产的低谷区,中心城区周边和城市近郊区成为二产的台地和峰区。从整体空间看,二产的空间分布可划分为三个纵向分区,东西两个纵向分区形成二产空间走廊,由北至南贯通,在中部形成高峰,中央分区形成中心围合区和外围合区和外围扇区,以扇区形态向外延伸。
以上分析表明,沈阳市城市产业正处于退二进三的发展过程当中,产业向高度化发展的趋势明显,但是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低
3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探讨
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提出优化隋策,即单中心转向多中心的新城战略,轨道交通战略。
3.1 新城战略
多中心概念是针对单中心城市发展导致城市病以及一些不经济斜向现象,如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而提出的。如今多中心的发展已成为共识,其中新城建设是最为重要的手段。
沈阳位于哈大城市带和环渤海经济圈交汇处,向西主要受关内经济影响,特别受北京天津的经济影响,向南与东北的出海口大连、丹东、营口等城市相连,向北主要受长春、哈尔滨区域经济影响。随着区域间合作的加强,特别是辽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沈阳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将越来越受哈大城市带(沈大、沈哈方向)、辽宁环渤海大通道(沈京)、东北亚国际大通道(沈丹方向)等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通道的作用影响。从辽宁省城市密度、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交通联系强度等空间分布的分析情况可以看出,辽宁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心明显偏重于沈大和沈京方向,这也将是沈阳城市空间拓展的主导方向。
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如巴黎沿平行交通线组织新城,深圳的带状空间结构,沿广深发展轴重点布局新城[2]。上海在新时期的战略调整中,沿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