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1各省城镇化率

合集下载

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

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1978年以前1.城市化水平。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上海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

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

(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

(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

(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

1979-201全国各省城市化率

1979-201全国各省城市化率

8,148.00 963.00 5,120.27 1,124.44 5,782.61 843.15 5,832.15 1,309.92 4,016.00 511.00 615.08 121.59
8,317.00 1,016.00 5,184.94 1,157.19 5,915.68 880.05 5,928.31 1,366.54 4,088.00 532.00 627.49 126.67
1,066.80 601.00 56.34 828.73 454.68 54.86 5,710.00 812.00 14.22 2,758.11 2,171.46 2,066.40 609.70 3,777.40 1,552.20 2,336.40 883.50 3,424.00 1,931.60 1,249.51 822.31 6,348.00 1,175.28 4,121.19 666.05 5,287.00 784.00 2,800.52 466.35 3,632.31 658.22 7,889.00 1,045.00
989.10 572.50 57.88 804.80 445.69 55.38 5,548.00 757.00 13.64 2,673.51 2,136.67 2,015.90 574.70 3,686.20 1,502.50 2,298.00 837.00 3,357.00 1,336.10 1,216.69 776.37 6,213.48 1,013.61 4,029.56 634.21 5,156.00 724.00 2,713.10 447.23 3,509.80 624.78 7,695.00 1,017.00
7,215.60 859.10 2,826.78 326.04 3,222.80 349.80 185.96 26.15 2,865.00 459.00 1,941.40 272.38 381.60 97.48 383.38 71.00 1,303.05 383.83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见证城乡发展的历史变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就。

从1949年的10.64%到2020年的63.89%,城市化率不断提高,见证了我国城乡发展的历史变迁。

1949年,我国城市化率仅为10.64%,当时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发展水平较低。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城市化率提高到15.39%。

这一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主要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主。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波动。

1978年,城市化率为17.92%,与1957年相比,增长缓慢。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1990年,城市化率达到26.41%,短短12年间,提高了8.49个百分点。

21世纪初,我国城市化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1年,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标志着我国城乡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城市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带动了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人口流动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率持续提高。

2019年,城市化率达到60.60%,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城市化率略有波动,但仍达到63.89%。

在这一过程中,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相继实施,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的提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将继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探寻城乡融合的未来路径一、城乡发展的互动与协调二、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在追求城市化率的同时,我国更加注重城市化质量的提升。

这包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

例如,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城市绿化,力求让城市生活更宜居。

通过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城市化率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农村的衰落。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方向探析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方向探析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方向探析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人类城镇化5000余年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总结了这一进程的两个客观规律,通过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我国城镇化的特色之路就在于,必须打破国际通行的市场化原则,在计划与市场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

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要着重在立法层面进行合理规划,构建基本公平的社会福利体系,重塑城镇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立法;社会公平;文化功能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human urbanization 5000 years through the history of the road, summed up the two laws of this process, through the city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of comparative study, puts forward the urbanization of chin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ad is, we must break the market principle international, to find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plan and market; we must rely on the government’s macro regulation and control, so a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intain the bala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harmony. the future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must be reasonable planning at the legislative level, construction of basic fairness and social welfare system, cultural function remodeling town.key words: urban; urbanization; legislation; social justice; cultural function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快速增长。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的自然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向原有和新兴城镇转移和聚集的现象和过程,包括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城乡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何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我国城镇化存在着严重滞后1.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有了较大的发展,城镇化率从1952年的12.46%增加到1999年的30.9%,年均增加0.39个百分点。

但与我国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仍严重滞后,1952年城镇化滞后工业化5.14个百分点,到1978年扩大到26.4个百分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重视了城市的发展,逐步将生产性城市向消费性城市转变,调整了城镇发展方针,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程度有所减缓,但仍然滞后,1990年滞后10.6个百分点,1998年滞后11.7个百分点。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恰恰与世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呈鲜明的对比。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近100个发展中国家在1950~1970年间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比较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过程始终超前于工业化过程。

当人均GNP在200美元左右时,城镇化速度开始加快,人均GNP在300美元左右时,城镇化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

2.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据对世界有关国家1997年的GNP和城镇化水平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化与同等收入国家城镇化水平相比仍然滞后,从表中分析可知,同我国人均GNP水平相当的13个国家城镇化平均水平为45%,我国为30%,滞后了15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比较(钱纳里的发展模型)土库曼斯坦喀麦隆科特迪瓦刚果洪都拉斯人均GNP(美元/人)630 650 690 660 700城镇化率(%)45 46 57 29 45人均GNP(美元/人)750 750 800 840 950城镇化率(%)38 33 23 59 62人均GNP(美元/人)1010 1040 1110 814 713城镇化率(%)42 71 37 45 30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实行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城乡分割体制和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延缓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城镇化的滞后。

推进吉林省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吉林省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吉林省城镇化的战略思考摘要: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进一步提出要在“新”上下功夫;在“地”上做文章;在“利”上作调整;在“特”上出思路;在“改”上做功课;在“谋”上求突破;在“防”上做准备,找准战略选择方向,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吉林省;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新型城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单独一项任务列出。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把城镇化建设提高到了新的高度——长期的、历史性的战略发展目标。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讲,“13亿人的现代化和近10亿人的新型城镇化,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的。

中国这条路走好了,不仅是造福中国人民,对世界也是贡献。

”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量变过程,同时也是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质变过程,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城镇化建设首要课题城市与城镇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

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这是城市的法律涵义。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

而最早的“城市”,实际上就是“城镇”,是因商品经济集中度高、集聚人群量大而形成的。

建城设镇,首先必须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清醒的认识。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构成。

一是自然资源变量,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开发量;二是社会条件变量,包括工业产值、能源、人口、交通、通讯等;三是环境资源变量,包括水、气、土壤的自净能力;四是要素构成变量,包括人口密度、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水土协调度、水环境纳污能力、环境用水率、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基础设施、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等,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各种承载力的有机结合。

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特点
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
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 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 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 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 均水平。
三、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工业化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
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协调发展,走出一 条以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为城镇化发展内在动力的内 涵式发展道路。
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工业化的大幅提高会 极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根据 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发 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工业布局,增加就 业岗位,使城镇化与工业化达到良性互动。
三、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
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发展城镇化的基 础保障。只有从制度上保证、政策上支持、内容上创新、建 立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工技能水 平的提高。 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制定有关农民工培训工作的 法律法规,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 二是加大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工专项培训基金, 并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的培训中来。有条件的地方可 以免费帮助初中毕业的学生到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一年 或者更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及时公布劳 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信息,帮助农民工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 内容,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 企业介绍服务。只有解决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才能更 好的促进工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论文

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论文

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新疆和田地委党校848000)【中图分类号】f40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13-02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更是高度强调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将其定位为今后发展的重大政策导向。

”三化同步”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新阶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出的关键性决策部署,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特别是”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春贤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工业化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指数统计分析,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前十位的制造业大国有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巴西、韩国、法国、英国、印度。

尤其是”金砖四国”制造业发展很快。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总增值比例从4.3%上升到17.58%。

2010年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产出比例达到19.8%,略高于美国的19.4%,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根据工业化阶段的标准,我国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少数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

但新疆从整体上看,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处于全国工业化水平偏后位次。

所以,张春贤同志在中共新疆”八大”报告中,根据新疆的具体情况强调,新型工业化事关新疆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2000-2011全国及各省城镇化率

2000-2011全国及各省城镇化率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上海74.60%75.30%76.40%77.60%81.20%84.50%85.80%86.80%87.50%88.60%88.90%北京77.54%78.06%78.56%79.05%79.53%83.62%84.33%84.50%84.90%85.00%86.20%天津71.99%72.41%72.87%73.45%74.21%75.11%75.73%76.31%77.23%78.00%70.70%广东55.00%56.45%57.42%58.45%59.60%60.68%63.00%63.14%63.37%63.40%66.50%辽宁54.24%55.01%55.51%56.01%56.01%58.70%58.99%59.20%60.05%60.40%64.05%浙江48.67%50.90%51.90%52.99%54.00%56.02%56.50%57.20%57.60%57.90%62.30%黑龙江51.94%52.38%52.60%52.60%52.80%53.10%53.50%53.90%55.40%55.50%56.50%江苏41.49%42.60%44.70%46.77%48.18%50.11%51.90%53.20%54.30%55.60%61.90%内蒙古42.68%43.55%42.79%44.61%45.87%47.20%48.64%50.15%51.71%53.40%56.62%福建41.57%42.35%43.80%45.20%46.30%47.30%48.00%48.70%49.90%51.40%58.10%海南40.11%41.42%42.56%43.57%44.51%45.20%46.10%47.20%48.00%49.10%50.50%山东38.00%40.21%41.50%43.01%44.15%45.00%46.10%46.75%47.60%48.30%50.90%湖北40.47%41.04%41.70%42.90%43.68%43.20%43.80%44.30%45.20%46.00%51.83%吉林 43.50%43.79%44.46%44.96%45.17%45.19%45.11%45.10%45.19%53.30%53.40%山西 34.91%35.08%38.09%38.81%39.63%42.11%43.01%44.03%45.11%46.00%49.68%宁夏32.54%33.32%34.20%36.92%40.60%42.28%43.00%44.02%45.01%46.10%49.82%四川29.89%30.88%32.67%33.86%35.25%39.10%40.50%41.97%43.70%38.70%41.83%湖南29.75%30.80%32.00%33.50%35.50%37.00%38.71%40.45%42.15%43.20%45.10%陕西32.26%33.24%34.56%35.46%36.41%37.23%39.12%40.62%42.10%43.50%47.30%河北19.60%20.35%31.86%33.52%35.83%37.69%38.44%40.25%41.90%43.00%45.50%江西27.67%30.41%32.20%34.02%35.58%37.00%38.68%39.80%41.36%43.20%45.70%青海34.76%36.33%37.62%38.20%38.59%39.25%39.26%40.07%40.95%41.90%46.22%安徽28.00%29.30%30.70%32.00%33.50%35.50%37.10%38.70%40.50%42.10%44.80%新疆33.82%33.75%33.84%34.39%35.16%37.15%37.94%39.15%39.64%39.90%43.54%广西21.30%29.10%29.94%30.85%31.94%33.62%34.64%36.24%38.16%39.20%41.81%河南23.20%24.43%25.80%27.21%28.91%30.65%32.47%34.34%36.03%37.70%40.57%云南23.36%24.87%26.01%26.60%28.10%29.50%30.50%31.60%33.00%34.00%36.80%甘肃24.01%24.51%25.96%27.38%28.61%30.02%31.09%31.59%32.15%32.70%37.15%贵州23.87%23.96%24.29%24.77%26.28%26.87%27.46%28.24%29.11%29.90%34.96%无数据来自下图来自下表:/p/2000至2011年全国各省份城镇化率数据来源:2000年到2008年各省统计年鉴及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重庆已经合并到四川,因为1999 2000统计口径调整及多个省区在2005年调整成常住人口,本数据结合城镇人口01、上海88.9%02、北京86.2%03、天津70.7%04、广东66.5%05、浙江62.3%06、辽宁62.1%07、江苏61.9%08、福建58.1%09、内蒙古56.6%10、黑龙江56.5%11、重庆55.2%12、吉林53.4%13、湖北51.8%14、山东50.9%15、山西50.9%16、海南50.5%17、宁夏49.8%18、陕西47.3%19、青海46.2%20、江西45.7%21、河北45.6%22、湖南45.1%23、安徽44.8%24、新疆43.5%25、四川41.8%26、广西41.8%27、河南40.6%28、甘肃37.2%29、云南36.8%30、贵州35.0%31、西藏26.0%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51.27%化率51.27%。

中国城镇化趋势

中国城镇化趋势
•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推进 城镇化的战略,以及调整部分限 制和不利于农民进城的政策等;
• “十一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提 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在劳动力转移就业、地产开发、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运用市 场机制,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5
一、外部环境分析——1.1 中国城镇化趋势
我国现阶段城镇化主要特征——多元因素形成多重矛盾
6
一、外部环境分析——1.1 中国城镇化趋势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制约
•我国城镇化进程面临着越来 越多的制约,进程也有所放 缓。 •按去年11 月1 日第六次人口 普查结果看,2010 年末城镇 化率已接近50%。 •按2001-2009 年间可比数据 看,2004-2009 年间城镇化进 程在放缓。
城镇化增幅放缓,是由多种制约因素决定的
8
一、外部环境分析——1.1 中国城镇化趋势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城乡统筹协调
•我国城镇化进程面临着越来 越多的制约,进程也有所放 缓。 •按去年11 月1 日第六次人口 普查结果看,2010 年末城镇 化率已接近50%。 •按2001-2009 年间可比数据 看,2004-2009 年间城镇化进 程在放缓。
动力的发展阶段, 社保、教育等各种 来说,随着买房难、 带来交通拥堵、环 因素造成了农业生
而当前科技水平和 社会管理制度并没 就医难、上学难等 境污染、水资源紧 产效率低下,大规
产业结构尚未具备 有及时跟进调整, 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缺等一系列问题, 模机械化生产难以
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依附于户口的城乡 落户城市正在成为 结合土地制度弊端, 推广等后果,可能
•中国的城镇化时间短,矛盾突显 交织。
•中国的城镇化不仅与工业化同步 推进,还面临信息化、市场化、 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中国四大区域的城镇化分析

中国四大区域的城镇化分析

49%
34%
10%
4%
3%
20丐纪80年代,我国城市政 策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 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到1998年后,各级城市丌断发 展,小城市在比重和绝对量上 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发展中等 城市和大城市。
1.2城镇化水平及比较
城镇化水平指一个地区城镇化所达到 的程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指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是丐界各国衡量城镇化进展情况的最基本 方法。 城镇人口是居住在城市戒集镇地域范 围之内,享受着城镇服务,以从事二三产 业为主的特定人群,丌仅包括城镇中的非 农业人口,也包括在城镇从事非农业戒城 郊农业的农业人口,其中一部分是长期居 住在城镇、但人户分离的流劢人口。
3)构建功能明确,特色显著的城镇化体 系 我们必须依靠国情,以特大城市、 大城市为龙头和中心,中等城市为纽 带,小城市、小城镇为基础,使其相 互依托,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各具特 色的城镇体系结构、有自己文化的城 镇化体系。
4)驱劢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两个“车轮”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建设 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丼措。 通过城镇化,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市 就业和居住,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 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为城镇 化提供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
中部城镇化:
中部城镇 化水平总体一 般,丏内部丌 同区域城镇化 差异相当明显, 城镇辐射能力 偏弱,农村 “空心化”的 现象已较为普 遍。
关亍农村空心化的含义,许多学者的认识是 指农村中的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劢力流向城市工作, 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丌合理分布;同 时由亍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村 庄建设规划的丌合理,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 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 空心分布状况。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劳劢力大规模 向城市转移的结果。 解决农村空心化应以解决人口空心化为核心, 以解决农村科技空心化、农村工作社会服务空心 化和资源空心化为突破口,逐步全面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

1978~2011各城镇化率简版范文

1978~2011各城镇化率简版范文

1978~2011各城镇化率1978~2011各城镇化率概述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

它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

本文将以1978年至2011年为时间跨度,探讨中国各省份的城镇化率的变化。

方法和数据来源本文所述城镇化率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

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以每个省份为单位进行分析,分别计算1978年至2011年的城镇化率,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1978年各省份城镇化率以下是1978年各省份的城镇化率数据。

北京:10%天津:9%河北:5%山西:9%辽宁:29%吉林:10%黑龙江:12%上海:27%江苏:17%浙江:16%安徽:8%福建:25%江西:9%山东:14%河南:7%湖北:11%湖南:11%广东:17%广西:11%海南:15%四川:13%贵州:10%云南:14%西藏:4%陕西:9%甘肃:8%青海:5%宁夏:10%新疆:1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978年时各省份的城镇化率差异较大。

辽宁、上海、福建、广东和新疆的城镇化率较高,在27%至29%之间;而西藏、青海、河北、内蒙古和宁夏的城镇化率较低,在4%至10%之间。

2011年各省份城镇化率以下是2011年各省份的城镇化率数据。

北京:79%天津:75%河北:38%山西:32%内蒙古:59%辽宁:57%吉林:58%黑龙江:56%上海:89%江苏:63%浙江:59%安徽:41%福建:58%江西:43%山东:52%河南:45%湖北:52%湖南:45%广东:70%广西:40%海南:52%重庆:58%四川:35%贵州:32%云南:39%西藏:24%陕西:47%甘肃:43%青海:40%宁夏:43%新疆:46%与1978年相比,2011年各省份的城镇化率都大幅度提高。

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的城镇化率居前,分别达到79%、75%、89%和70%。

而西藏、贵州、四川、陕西、云南和甘肃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仍然在30%至40%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