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社会百态教案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社会百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了解该小说的社会背景和重要人物;2. 分析小说中展现的各类社会百态,如政治腐败、官场斗争、文人雅士等;3. 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现象的敏感性和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中所描绘的不同社会现象和人物;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2. 完整表达对于小说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引入《儒林外史》的背景信息和作者的重要作品。
同时,引发学生对于古代社会背景和文学作品的兴趣。
2. 学习文本(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详细阅读《儒林外史》中的相关章节,重点关注小说中所描写的社会百态,如政治腐败、官场斗争、文人雅士等。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
3. 分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社会现象或人物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围绕其在小说中的形象、言论和行为展开,分析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教师在小组内提供指导并监督学生的讨论。
4. 展示与总结(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他们对于社会百态的理解和观点。
全班讨论并得出结论,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研读《儒林外史》的其他章节,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
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课堂的讨论和思考,撰写一篇关于社会百态的个人观点和思考,字数不少于500字。
四、评价与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课堂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此外,学生的个人观点和思考作业也可以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
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通过深入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百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课《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教案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材:《儒林外史》名著导读图书:《儒林外史》【学习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2.学会讽刺性作品的阅读方法,对《儒林外史》进行有目的的理性阅读。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学过一篇选自《儒林外史》的文章《范进中举》。
在这篇课文中,同学们对范进、胡屠户这两个人物记忆深刻,对小说的主题也有了了解。
今天我们就开始《儒林外史》整本书的阅读。
二、简介内容,激发兴趣1.简介内容。
《儒林外史》是本册教材重点推荐的名著,儒林是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儒林外史》是经典的讽刺小说,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阅读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还要学会讽刺作品的阅读方法,体会批判精神,欣赏讽刺手法,进行专题探究,并联系现实进行深入理解。
2.学生读教材第64-67页《名著导读》部分,画出相关信息。
三、介绍阅读方法,进行方法指导1.阅读方法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5-66页,总结出阅读这部名著的方法。
2.学生读完后总结归纳。
答案示例:(1)体会批判精神;(2)欣赏讽刺笔法;(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
四、精彩选篇示例,进行阅读实践1.学生阅读图书提供的精彩选篇,从“批判精神”“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方面进行阅读,并用笔在图书上进行批注。
2.学生阅读实践展示。
3.教师进行阅读点评,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做出阅读规划,进行阅读安排学生按8周的阅读时间,做出自己具体的阅读规划。
体会批判精神阅读方法欣赏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课件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与吴敬梓有关的文学常识。
2.阅读《儒林外史》,了解全书“众多文人逸闻趣事连缀而成”的回环式结构特点。
3.深度理解阅读,结合第一回了解本书创作主旨,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阅读《儒林外史》,了解全书“众多文人逸闻趣事连缀而成”的回环式结构特点。
2.深度理解阅读,结合第一回了解本书创作主旨,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深度理解阅读,结合第一回了解本书创作主旨,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教师提问:依据所展示的图片或描述,你能猜出是《儒林外史》中的哪个故事情节吗?1.严监生生死前伸出两个指头。
2.范进中举后喜极而泣,发疯的模样。
过渡:《儒林外史》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与另一部伟大的作品《三国演义》相比,它的读者相对较少。
为什么呢?鲁迅先生是这样为它打抱不平的:《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
伟大也要有人懂。
——《且介亭杂文》鲁迅先生所说的“作者的手段”可能指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
这部作品伟大的原因有许多。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将读“懂”《儒林外史》的伟大,掌握讽刺类作品的阅读方法。
设计意图:由图片导入,勾连原著,培养学生审视书籍价值的意识和选择书中阅读侧重点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教师提问:同学们,你对吴敬梓的生平了解多少?能说说吗?提示:可从作者姓名、身份、生平、作品等方面来介绍。
学生可以回顾九年级上学期学过的《范进中举》,回忆与吴敬梓相关的文学常识。
明确: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汉族,安徽省全椒人。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3篇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儒林外史》教学设计3篇《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儒林外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篇1教学任务:1、课前,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2、课上,与学生一起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探讨《儒林外史》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第15-18回,全面了解匡超人变质堕落的全过程。
4、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思路与步骤:学习准备: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完成下面的预习任务:1、阅读课文节选的内容,以及小说第15-18回,了解匡超人的形象特征。
2、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3、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4、教师把相应的资料运用幻灯片显示出来,以提高课堂信息量。
步骤一:说说“儒家”和“儒林”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祖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苟以哗众取宠。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此辟儒之患。
(幻灯片显示文字)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
(幻灯片出现问题)吴敬梓把作品的主要人物锁定在儒士阶层,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构筑芸芸众生的儒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功名富贵等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通过阅读选段,体会作品的讽刺手法和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对讽刺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背景介绍:《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绘了明代末年及清代初年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通过对士人阶层的讽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2. 作品特点:小说以写实主义手法,生动描绘了众多士人形象,通过他们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对人才的摧残。
3. 讽刺手法:作品主要运用夸张、对比、讽刺等手法,对士人阶层的虚伪、贪婪、腐化进行深刻揭露。
三、教学重点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分析作品的讽刺手法和艺术魅力。
四、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2.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选段: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让学生独立阅读,体会作品的讽刺手法。
3. 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4. 案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例,深入剖析作品的讽刺手法和艺术魅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品讽刺手法和艺术魅力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七、教学资源1. 《儒林外史》原著或改编教材。
2. 相关论文、评论、鉴赏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讽刺手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魅力。
3. 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其批判精神。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核心素养教案2(阅读规划)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学重点
1.阅读《儒林外史》,了解全书“众多文人逸闻趣事连缀而成”之结构,理解当时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2.参阅相关资料,理解小说主旨,联系现实体会作品的批判精神和力量。
3.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课时安排
3课时。
阅读规划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共56回,约33万字。
计划借助阅读卡引导学生用4周时间阅读本书,每天阅读30分钟左右,可根据篇幅长短调整阅读时间。
这本书有多个版本,建议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中的版本,其中有阅读指导建议等内容。
不建议读删减版。
《儒林外史》阅读卡
指导方案。
儒林外史(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儒林外史(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儒林外史(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儒林外史》的选入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越来越多的教师希望能够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这部文学巨著中,能够更好地领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众多的人物形象。
本文就围绕这一主题,详细阐述了在高中阶段,如何针对《儒林外史》的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认识《儒林外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明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状况;2、熟悉小说的构成要素,了解故事情节和细节,认识各种主要人物的性格、思想和行为特征;3、能够分析小说中的各种主题和思想,观察小说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特征;4、尝试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词语、成语、典故等文化元素,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5、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儒林外史》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2、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结构3、小说的主题和思想4、小说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学语言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
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结构,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
2、导读法。
通过针对小说的重点章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主题和思想,加深文化内涵的理解。
3、分组讨论法。
小组内通过讨论、交流,彼此借鉴,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中加深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4、批判性阅读法。
针对小说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案例分析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提高其文学欣赏水平。
四、教学策略1、注重在学生的实际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感悟,分析和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2、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导和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文素养。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第2课时精品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的相关情节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借助思维导图对本书人物进行分类。
2.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3.联系现实体会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
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成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上节课,我们布置了深度阅读的学习任务,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业。
明确:(1)“隐括全文”的“名流”——王冕(2)“暮年登上第”的老童生——周进(3)中举前后对比鲜明的疯子——范进(4)“添列衣冠”“胆小有钱”的兄弟俩——严贡生、严监生(5)“铮铮有名”的禀生——王德、王仁(6)“穷翰林”——鲁氏父女(7)庸中佼佼的制义选家——马静(8)从拆字少年到内廷教习的——匡迥(9)由“风流才子”而“铨选部郎”的——杜倩(10)由“豪杰”堕落为败家子弟的——杜仪(11)谦逊恬适的学者——庄尚志(12)“渐渐销磨”的“真儒”——虞育德(13)“为人以忠孝为本”的父子——萧浩父子(14)孝悌君子——余特、余持(15)自称“迂拙”其实“伪妄”的老秀才——王蕴(16)极富“义气”的“壮士”——凤鸣歧设计意图:勾连旧知,回顾《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激发学生新课的学习。
二、阅读探究过渡:《儒林外史》作为中国18世纪一幅全景的文人风俗画,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儒林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儒林外史》【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3、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4、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5、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3、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作者简介第五回中,写严监生之死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临死时了还不忘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唯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断气。
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恰到好处的夸张,把严监生那贪婪吝啬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3、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
小说在讽刺过程中,把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 挖掘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在讽刺过程中起到对社会制度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目的。
吴敬梓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情,不以主观偏见去遮盖对象的丰富内容。
整篇小说虽以描写反面人物、揭露反面现象为目的,但并没有因要显露出描写对象的戏剧性,而忽视人物的客观真实性。
在他笔下,讽刺对象并不是无恶不作的坏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综合因素的人物,恰恰是这样,讽刺才更真实、深刻。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在喜剧的背后,作者把犀利的笔锋伸进人物最深的精神层面中,从而揭露这些悲剧性的社会原因,启发读者,尤其是读书人对人生价值、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笑中带泪, 是这部小说讽刺艺术的精华所在。
二.中考链接鲁迅曾评论《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是一部“讽刺之书”。
请你以书中的严监生为例,结合与他相关的情节,简要说说作品的讽刺意味。
示例:小说中的严监生,是吝啬者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临终之际,因心疼灯里点着两茎灯草,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直到妻子马氏挑掉了一茎灯草,他才咽气。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夸张手法来表现他的极度吝啬,让人读了觉得十分可笑,从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初中儒林外史讲解教案
初中儒林外史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把握《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现实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1.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
2.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1. 《儒林外史》原著。
2. 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及其背景。
2. 提问:《儒林外史》是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二、阅读指导(10分钟)1. 让学生浏览《儒林外史》原著,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等。
三、人物分析(15分钟)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范进、周进、胡屠户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2. 提问: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现象?四、讽刺手法分析(15分钟)1. 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对封建礼教的讽刺等。
2. 提问:作者是如何通过讽刺手法揭示社会问题的?五、现实意义探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如对功名利禄的批判、对人性的探讨等。
2. 提问:这部小说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哪些启示?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讽刺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围城》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指导、人物分析、讽刺手法分析、现实意义探讨等环节,使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人生的哲理。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儒林外史》的背景及作者吴敬梓;(2)能够把握课文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3)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观察力和思考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思想;(2)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揭露;(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深刻含义;(2)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和反思;(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作品和人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儒林外史》的背景及作者吴敬梓;(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合作成果;(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揭露;(2)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其性格特点;(3)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举例说明作品中的讽刺手法;(2)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阐述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6. 课堂小结:四、板书设计1. 课文《儒林外史》简介;2. 人物形象分析;3. 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4. 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儒林外史》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有了深入了解;(2)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3)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提高。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特点;2. 掌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3. 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吴敬梓简介2. 《儒林外史》创作背景3. 明清小说的发展概况第二章:小说特点概述1. 讽刺手法2. 现实主义精神3. 人物性格刻画第三章:主要人物介绍1. 杜少卿2. 庄绍光3. 马二第四章:经典故事解析1. 杜少卿参加乡试2. 庄绍光请教名士3. 马二先生游西湖第五章:寓意与启示1. 讽刺科举制度2. 揭示人性丑恶3. 提倡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儒林外史》;2.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小说创作背景。
二、教学内容讲解1. 讲解小说特点,分析讽刺手法、现实主义精神及人物性格刻画;2. 介绍主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3. 通过经典故事解析,理解小说主题及寓意。
三、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对人物的看法;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小说的重要性和阅读名著的方法;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下一章节。
板书设计: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背景:明清时期特点:讽刺手法、现实主义、人物性格刻画主要人物:杜少卿庄绍光马二经典故事:杜少卿参加乡试庄绍光请教名士马二先生游西湖寓意与启示:讽刺科举制度揭示人性丑恶提倡道德修养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望?是否全面讲解了小说的特点和人物形象?学生对经典故事的解析是否到位?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参与度如何?课后作业布置是否具有针对性?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教学内容:第六章:严贡生与严监生1. 严贡生的形象特点2. 严监生的形象特点3. 兄弟俩的关系与故事发展第七章:虞博士与庄绍光1. 虞博士的形象特点2. 庄绍光的形象特点3. 两人之间的故事与影响第八章:王惠与汤知县1. 王惠的形象特点2. 汤知县的形象特点3. 两人之间的故事与寓意第九章:双塔镇与考场风云1. 双塔镇的社会风貌2. 考场上的故事与讽刺3. 反映出的科举制度问题第十章:小说结局与主题深化1. 主要人物的结局2. 小说主题的深化3. 对读者的启示教学过程:六、课堂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2. 简要介绍本章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3.探讨《儒林外史》中的道德与人性问题;4.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2.探讨《儒林外史》中的道德与人性问题;3.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三、教学难点1.探讨《儒林外史》中的道德与人性问题;2.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抛砖引玉法:教师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2.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2.阅读理解与讨论(40分钟)让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相关章节,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请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b.你认为《儒林外史》中的哪些人物形象和情节给你的印象最深?请分别说明原因;c.《儒林外史》通过对人性和道德问题的描写,对人们该如何看待儒林清流的兴衰作了何种思考?3.课堂讲义(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提供课堂讲义,对《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道德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4.文学批评(30分钟)让学生讨论《儒林外史》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亮点,并结合自身阅读理解和文学常识,进行文学批评,分析其艺术手法和价值。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带出下一节课的主题,为下一次教学做好铺垫。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分析《儒林外史》中的人性问题,并结合自身观点进行评述。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儒林外史》的情节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文学批评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下一次教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和趣味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语文儒林外史教案全册
初中语文儒林外史教案全册课程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及其创作背景。
2. 把握《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领悟《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文学价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2. 小说主要情节梳理3. 人物形象分析4. 讽刺手法探讨5. 文学价值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曾经听说过《儒林外史》,或者是否知道这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本书会成为经典之作,它在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二、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5分钟)1. 介绍作者吴敬梓:生活年代、生平经历、文学成就等。
2. 介绍创作背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文学发展趋势等。
三、小说主要情节梳理(15分钟)1. 通过简要介绍小说的大致情节,帮助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重点讲解一些关键情节和转折点,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变化。
四、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命运走向等。
2.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之间的 relationships 和互动,探讨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五、讽刺手法探讨(10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语言等。
2. 举例分析一些具体的讽刺片段,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讽刺意图和艺术表现力。
六、文学价值评价(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作品的影响等。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之处,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七、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一部分,并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和评价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或讽刺手法。
教学资源:1. 《儒林外史》原著或简化版。
2. 吴敬梓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
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教案标题:《儒林外史》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杰作。
该书通过讲述白晋和他的家族在儒林社会中的遭遇,以及对儒学的批判和反思,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虚伪,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和愤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式;掌握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主题和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封建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式。
2.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意象和象征。
四、教学方法:1. 归纳法:通过学生共同思考、总结,掌握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2. 阅读理解法:通过精读和泛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5分钟)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环节(35分钟)a.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根据分配的内容进行讨论,并总结出小组的观点和结论。
b. 全班讨论(15分钟):由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c. 精读学习(10分钟):由教师带领全班一起精读小说的重要章节,并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塑造方式。
3. 拓展环节(10分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小说中的情节、人物或主题进行演绎或思考,并与全班分享自己的成果。
4. 总结环节(5分钟)六、板书设计:《儒林外史》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1. 《儒林外史》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2.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式3. 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主题和思想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2. 能力目标3. 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1. 归纳法2. 阅读理解法3. 讨论法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2. 学习环节3. 拓展环节4. 总结环节七、教学评价1. 完成课堂任务情况2. 学生表现评价3. 教学效果评价。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作者简介1.1 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科举制度。
1.2 掌握作者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1.3 分析小说的主题:揭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
第二章:故事情节梗概2.1 概述小说主要人物及其命运。
2.2 简述各章主要情节。
2.3 分析小说情节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分析主人公范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代表性。
3.2 探讨其他重要人物如胡屠户、周进等形象的特点。
3.3 分析小说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第四章:文学手法鉴赏4.1 描述小说的结构特点:章回体和讽刺手法。
4.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4.3 探讨作者运用讽刺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第五章:现实意义与反思5.1 讨论小说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5.2 分析小说对人性的探讨:虚伪、功利、道德沦丧。
5.3 反思封建社会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儒林外史》背景与作者主题与情节人物与形象文学手法与寓意现实意义与反思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腐朽范进、胡屠户等讽刺、象征科举制度、人性扭曲吴敬梓人性的扭曲矛盾、关系章回体、讽刺现实社会的启示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和作者,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文学手法及现实意义。
通过讨论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从而对现实社会产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联系有一定难度,在讲解时需详细阐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讽刺手法和象征意义,使其更好地理解作品。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之能更好地将作品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
六章: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分析6.1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语言等。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案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通过阅读选段,体会作品讽刺的手法和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讽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背景介绍:《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科举制度为背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2. 选段阅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阅读,如王冕画荷、马二先生游西湖等。
3. 讽刺手法分析:分析作品中的夸张、对比、讽刺等手法,如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对人物性格的讽刺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学生自读选段,感受作品风格。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选段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4.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讽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3. 学生能够思考讽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五、教学资源1. 《儒林外史》原著或选读本。
2. 相关的研究资料或评论文章。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和他们的命运,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
2. 角色扮演:选取一段情节,让学生分饰不同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作品的讽刺意味。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儒林外史》的选段,让学生掌握作品的讽刺手法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讽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八、教学计划1. 第1-2课时:介绍作者及背景,阅读选段,感受作品风格。
2. 第3-4课时:分析选段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3. 第5-6课时:讨论讽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4. 第7-8课时:进行角色扮演和写作练习。
九、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三单元《儒林外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三单元《儒林外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理想人物的化身——杜少卿《儒林外史》一、教学目标1.回顾文本,梳理《儒林外史》中杜少卿的相关情节。
2. 聚集文本,探讨杜少卿的人物形象。
3. 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体会吴敬梓通过杜少卿在书中所寄托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回顾文本,梳理《儒林外史》中杜少卿的相关情节。
2. 聚集文本,探讨杜少卿的人物形象。
3. 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体会吴敬梓通过杜少卿在书中所寄托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第一届“儒林真贤交流会"即将召开。
作为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小林需要筛选适合的参会人员,请你帮他一起筛选。
师:请问他们是合适的人选吗为什么?匡超人:道德败坏、虚伪自私严贡生:吝啬贪婪、霸道无赖周进:热衷功名、迂腐不堪马纯上:沉迷八股、醉心举业王惠:虚伪庸俗、毫无立场《儒林外史》前30回,描绘了一副士林群丑图。
我们大致可以将这些反面人物分为5大类。
通过分析,这些人物都不能被称为儒林真贤,无法通过申请。
2. 回归文本,概括情节这时你收到了一位名叫杜少卿的申请,你听说过他的相关事迹,于是你打算收集有关他的人物经历,看看是否合适。
请同学一起整理一下。
3. 对比阅读,探讨形象这时有人对杜少卿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请大家齐读,看看收到了什么意见?杜慎卿:“他是个书呆子··纹银九七,他都不认得,又好做大老官。
——第三十一回韦四老爷:“慎卿虽是雅人,我还嫌他带这些姑娘气,少卿是个豪杰。
”——第三十一回高翰林:“这杜少卿是他家第一个败类!"____________ ——第三十四回迟衡山:“少卿是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____________——第三十四回你是如何评价杜少卿,为什么?(需结合具体事例)请同学看到研学案的,写一下你对他的评价。
明确杜少卿的人物形象:淡泊功名、傲视权贵、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尊重女性、讲究孝道。
4. 知人论世,主旨探究师:杜少卿和前面的反面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儒林外史》助读教案
《儒林外史》助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儒林外史》第四回“范进中举”,内容包括:1. 熟悉《儒林外史》第四回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表现主题;3. 掌握文学名著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回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2. 学习小说的讽刺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讽刺手法的分析和理解;2.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阅读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讽刺故事,引发学生对讽刺文学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2. 情境创设: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背景和作者吴敬梓,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情境;3. 梗概梳理: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第四回,了解故事情节,概括主要事件;4. 人物分析:详细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5. 讽刺手法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讽刺手法的运用,如夸张、对比、反讽等;6.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分析解答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主《儒林外史》第四回“范进中举”2. 副讽刺手法与人物分析3. 板书内容:情节梗概:范进中举,胡屠户拜师;人物形象:范进(贪功名、忘恩负义)、胡屠户(趋炎附势、狡猾);讽刺手法:夸张、对比、反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儒林外史》第四回的主要情节;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特点,举例说明其讽刺意义;运用讽刺手法,写一段关于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的描述。
2. 答案:(1)情节概括:范进中举,胡屠户拜师。
(2)人物形象分析:范进贪图功名,忘恩负义;胡屠户趋炎附势,狡猾。
(3)讽刺现象描述:示例:某单位领导为了巴结上级,不顾员工利益,大搞形式主义,最终导致单位效益下滑,员工怨声载道。
儒林外史教案设计
本文介绍的是一套儒林外史的教案设计。
儒林外史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小说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道德标准等为主旨。
儒林外史中包含的道德教育元素和优秀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一部值得学习的文学作品。
这套教案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儒林外史,以达到更好地教育效果。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
3.学生从小说中学习道德伦理和人文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深度解读小说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伦理。
难点:学生对于历史背景的认识和小说人物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教学准备教材:《儒林外史》其他资料:儒林外史相关的历史文化、道德伦理的相关知识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小说的背景介绍1.导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包括作者、小说的发展背景、历史背景等。
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时代特征和它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2.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对于学生后续的阅读奠定一定的基础。
3.学习活动:通过课堂讲解、展示图片和视频材料以及讨论小说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以及故事的脉络。
4.课堂作业:让学生回家阅读小说并细读前五章以加深理解。
第二课:小说人物角色介绍1.导入:通过讨论前几章的故事,引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孔乙己、秦业宾、梅海瑞、钱启瑞等。
2.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小说中每个人物的特征、性格和重要性。
3.学习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每个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4.课堂作业:让学生回家阅读小说并总结前五章人物关系的变化。
第三课:阅读小说的技巧1.导入:介绍小说故事的基本线索,如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
2.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技巧,如理解难点、总结关键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教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手法。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
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前后形象对比
教学难点:
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预习检测:通过预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情节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集体朗读范进中举后发疯的选段。
2、教师巡视,仔细听读,纠正错误读音。
3、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
1、提问:从“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你体会到
范进当时怎样的心理
2、提问:中举给范进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
内容具体谈谈)
预设在此问中,通过对话、动作等描写,渗透对小
说人物的分析
胡屠户:
嫌贫爱富、视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
众乡邻:
中举前:无人过问
中举后:寻范进、劝老太太、拿鸡蛋酒米、送鸡、出主意、招
待官差、抹胸口、捶背心、洗脸、贴药膏、捡破鞋
嫌贫爱富、冷漠势利。
张乡绅:
拉关系;送贺礼;送房产。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
四、拓展延伸,剖析主题
1、你认为“中了”和“好了”是怎样的一种顺序
2、想象一下,范进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
(生各抒己见,预设好坏皆有)
3、资料连接:
选一段原着中范进后期生活的片段,理解中举后范进的圆
滑和虚伪,从而体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范进中举前後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刻画了范进这个为追求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
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封建社会的
世态炎凉。
五、作业设计
阅读《儒林外史》原着,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附: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好了品质沦丧
中了世风日下
疯讽
教学反思: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
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
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
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
我在教学中,提前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
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