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科 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老年病科 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老年特发性震颤的门诊患者。
一、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颤证(TCD编码:BNV1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老年特发性震颤(ICD-10编码:G25.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第2版)颤证诊断(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订的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协作组制定的“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诊疗方案”。
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临床常见证候:血虚肝郁证气虚络瘀证阴虚风动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协作组制定的“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的患者。
2.震颤严重程度分级Ⅰ-Ⅲ级,年龄≥60岁。
3.其他震颤疾病如帕金森病、生理性震颤等,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2)老年特发性震颤评定量表:对入选者分别进行上肢震颤幅度评分及6 项任务震颤幅度评分(利手与非利手);(3)肌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改良Webster 评分等)、颅脑MRA/CTA、脑电图、PET、EC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超声、胸部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血生化检查、血压、心电图;凝血功能检查等。
老中医治疗颤证医案大全
⽼中医治疗颤证医案⼤全医案⼀张某,男,11岁。
1980年3⽉2⽇初诊。
患者于去年秋天,头项⽆故摇动,逐渐加重⾄⼤摇不休,除⼊睡时摇动暂⽌外,醒后即⼜发作。
经多处医院治疗,收效甚微,后转我院诊治。
检查:患⼉精神尚好,脉弦稍数,⾆红⽆苔。
证属:肝风内动,浮阳上越所致。
治疗:镇肝潜阳,熄风柔痉。
⽅药:⽣牡蛎24克,⽩芍15克,鳖甲9克,僵蚕6克,地龙6克,全蝎3克,豨莶草30克,钩藤9克,⽜膝9克,羚⽺⾓粉1.5克(代)(另包冲服)。
3⽉5⽇复诊:服上药2剂后,头摇已⽌,唯⾷欲较差。
上⽅减鳖甲、羚⽺⾓粉(代),加鸡内⾦、⽩扁⾖、⼭楂,⼜服2剂愈。
【按】《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盖肝为⽊脏,肝⽊失和⽽风⾃肝起,风动则⽊摇,故头摇不⽌。
⽤牡蛎、鳖甲益阴潜阳;豨莶草、钩藤、羚⽺⾓(代)平肝清热;僵蚕、地龙、全蝎熄风镇痉通络;再加⽩芍柔肝缓急;⽜膝引药下⾏。
全⽅共奏柔肝熄风,镇痉除风之功⽽头摇症愈。
(原载《中原医刊》1983年第4期)引⾃《张鹳⼀医案医话集》医案⼆陈某,⼥,64岁,农民。
1978年10⽉8⽇初诊。
患消渴病已3年余,每⽇饮⽔达四五暖瓶(五磅瓶),⼩便⼀昼夜15次左右,量多。
尿糖、⾎糖试验均为阴性。
⾃去夏以来,⼝唇颤动,不能⾃制,⽆⽚刻休⽌时,且影响进⾷。
其⼦侄辈皆医⽣,累治⽆效。
遂来就诊:患者⼝燥咽⼲,思饮不已,胸部痞塞,⾷欲⽇减,头晕⾝倦,⼼烦盗汗,望其⾆鲜红⽆苔,诊其脉弦强⽽数,但重按⽆根。
证属阴虚⽕浮,肝风扰脾。
治宜补阴纳阳,濡肝益脾。
处⽅:熟地黄45克,枸杞⼦30克,⽩术30克,⼭药30克,党参15克,⾁桂9克,附⼦9克,⼲姜6克,⽜膝15克,补⾻脂15克,益智15克,莱菔⼦15克,鸡内⾦9克,天⿇9克。
3剂,⽔煎服。
10⽉12⽇复诊:渴饮⼤减,每昼夜只需⼀⽔瓶,但嘴唇仍颤动不已。
上⽅加豨莶草20克,钩藤20克,⽩芍15克,⿊芝⿇15克,以清镇肝阳,熄风⽌颤。
连服7剂,痊愈。
⾄今未再复发。
老年颤证中医治疗研究新进展
老年颤证中医治疗研究新进展老年颤证属中医学“振”、“颤”、“掉”的范畴。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关于本病的最早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楼英的《医学纲目》曰:“……掉即颤振之谓也”。
1991年11月第三届中华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上,统一病名为“老年颤证”。
它相当于西医的帕金森病,是一种原发性慢性退行性神经疾病,也称为震颤麻痹,属于锥体外系疾病。
现就其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作一回顾与展望。
1辨证论治因为众多学者对老年颤证的认识不尽相同,故其在临床上的分型及具体治法、用药更不相同,现将临床常见治法表述如下:1.1 活血化瘀法肝郁日久,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瘀血阻络,气血运行失调,故见震颤,多用理气活血、通络熄风之法。
本病往往缠绵日久,久病人络,且发病多为中老年兼瘀象者甚多,因此,活血化瘀类方药在临床也较为常用。
出现率较高的方药有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
朱明龙[1]用龟板、白芍、木瓜、天麻、龙骨、牛膝、何首乌、五味子、生熟地黄、川芎、红花治疗PD38例,可以明显改善症状。
宋秋云[2]采用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法用复元活血汤加僵蚕、威灵仙、徐长卿等治疗气滞血瘀型帕金森病,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副作用。
余德生等[3]自拟脑通胶囊(水蛭、全蝎、地龙、黄精、淫羊藿、人参、丹参、何首乌、三七,巴戟天、淫羊藿)治疗12例,研究结果表明脑通胶囊能明显提高患者红细胞SOD活性,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清除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功效。
1.2 熄风止颤法阳盛之体或肝郁化火,火盛伤阴,灼津为痰,痰饮内伏,痰热壅盛,引动肝风,导致震颤,治疗多用清化热痰、熄风潜阳之法。
主要选用以镇肝熄风为主的方药。
本病不论何型均以震颤为主症.而且震颤又为判定疗效的直接标准,震颤属风,故熄风止颤法在临床广为应用。
潘文奎[4]选羚角钩藤汤,认为羚羊角、钩藤、全蝎三昧为止颤之主药,现代药理研究,三药均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镇静及抗惊厥作用。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颤病的诊断(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部分病人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1)符合帕金森症的诊断1)运动减少:启动随意运动的速度缓慢。
疾病进展后,重复性动作的运动速度及幅度均降低。
2)至少存在下列1项特征:①肌肉僵直;②静止性震颤4~6Hz;③姿势不稳(非原发性视觉、前庭、小脑及本体感受功能障碍造成)。
(2)支持诊断帕金森病必须具备下列3项或3项以上的特征1)单侧起病;2)静止性震颤;3)逐渐进展;4)发病后多为持续性的不对称性受累;5)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良好(70%~100%);6)左旋多巴导致的严重的异动症;7)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持续5年或5年以上;8)临床病程10年或10年以上。
(3)必须排除非帕金森病下述症状和体征不支持帕金森病,可能为帕金森叠加症或继发帕金森综合征。
1)反复的脑卒中发作史,伴帕金森病特征的阶梯状进展;2)反复的脑损伤史;3)明确的脑炎史和(或)非药物所致动眼危象;4)在症状出现时,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或)多巴胺耗竭药;5)1个以上的亲属患病;6)CT扫描可见颅内肿瘤或交通性脑积水;7)接触已知的神经毒类;8)病情持续缓解或发展迅速;9)用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除外吸收障碍);10)发病3年后,仍是严格的单侧受累;11)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垂直凝视麻痹、共济失调,早期即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受累,早期即有严重的痴呆,伴有记忆力、言语和执行功能障碍,锥体束征阳性等。
24个专业104种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目录
475
92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484
康复科
93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489
94
膝关节僵硬中医诊疗方案
498
95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504
96
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
510
97
腰肌劳损中医诊疗方案
517
98
健忘(轻度认知损害)中医诊疗方案
525
老年病科
99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365
70
胆胀(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369
71
胃缓(胃下垂)中医诊疗方案
374
72
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378
73
食管裂空疝中医诊疗方案
382
74
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
387
75
腹痛病(功能性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391
76 嗳气病(吞气症、非特异性过度嗳气)中医诊疗方案 395
77
厌食(神经性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
400
78
梅核气(癔球症)中医诊疗方案
405
79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
411
80
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
416
81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
421
82
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
427
83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430
耳鼻喉科
84
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
326
62
风赤疮痍(眼睑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张春红教授蟠龙刺治疗老年特发性震颤经验
张春红教授蟠龙刺治疗老年特发性震颤经验武明霞;方依依;鲁海【摘要】特发性震颤(ET)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以老年患者居多,发病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张春红教授师承石学敏国医大师,治病注重“调神”,擅长运用针刺治疗疑难杂病.张教授临床治疗ET多以华佗夹脊穴的蟠龙刺法为主,通过调神益肾填髓,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疗效显著.通过分析老年ET的中医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浅析蟠龙刺治疗ET的中医认识,总结张教授运用该针法治疗老年ET的经验,以期对ET的临床治疗及诊断提供一定的思路.【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8(040)006【总页数】4页(P808-811)【关键词】颤证;针刺疗法;穴,夹脊;名医经验;张春红【作者】武明霞;方依依;鲁海【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46;R245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以四肢、头部及躯干等部位的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震颤频率为4~12 Hz[1],因本病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病变,且以临床表现作为主要诊断标准,故又称原发性震颤。
目前,ET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认为与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2]。
可因疲劳、情绪起伏而加重,发作时可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亦可引起认知、睡眠、情绪等方面的障碍[3]。
ET的西医治疗以药物及手术为主,部分患者存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及副作用不可耐受的问题[4],而中医治疗ET副作用较小,可弥补西药的副作用,凸显了中医在治疗ET中的优势。
ET属中医学“颤证”范畴,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其中以肝肾亏虚、气血阴阳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故治疗多于祛邪基础上,重视补益肝肾,调补阴阳气血,以求治本[5]。
有研究发现,ET的发生与年龄相关,表现为青春期及老年期双高峰[6],但呈现出老年患者居多的趋势[7],这大抵与老年肝肾不足、气血俱虚相关,正如王肯堂《证治准绳·颤振》中曰:“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
震颤麻痹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五)痴呆:痴呆伴有帕金森综合征不罕见。
1. Alzheimer病:晚期Alzheimer病除痴呆外,尚有椎体外系症状如少动、强直和口面多动。另外,由于帕金森病甚至早期也可伴有痴呆,因此需依靠随访时对两者进行鉴别。
震颤麻痹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震颤麻痹
医药数据库中心 中医论坛
疾病名称(英文)
paralysis agitans
拚音
ZHENCHANMABI
别名
帕金森综合征,中医:振掉、颤振,颤证,老年颤证,震颤,颤症,颤振,颤病,脑风,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脑部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临床对一组以肌肉僵直、静止性震颤、动作减少及姿势障碍为主征的神经系统疾病,称作震颤麻痹。根据病因通常将其分为以下三类:原因不明的进行性脑变性,称特发性震颤麻痹(IPA,帕金森病);病因明确由感染、中毒、血管病变等引起的,称继发性震颤麻痹(帕金森综合征);震颤麻痹作为某些独立疾病(综合征)的部分征候者称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其主要疾病大都归属于多系统变性范畴。
(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该征的特点为多无震颤,常伴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如锥体束征、假性延脑麻痹、情绪不稳等),病程多呈阶梯样进展,左旋多巴制剂治疗一般有效。
三、症状性帕金森综合征(异质性系统变性)
(一)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有时与帕金森病很难鉴别。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动作减少,颈部强直,并稍后仰,及假性延脑麻痹和向上凝视麻痹。
老年颤证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老年颤证(帕金森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重点专科强化建设项目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临床表现为肌强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本病多发于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65岁以上发病率为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该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已超过200万。
帕金森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疑难疾病之一, 目前尚无根本性治疗方法,西药治疗主要有抗胆碱能药物、多巴胺及复方多巴类药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金刚脘胺等,但这些药物只在不同程度上减轻症状,而不能抑制疾病的进展,存在不良反应多且长期应用后药效衰减的缺点。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找准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切入点,探索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及其机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
帕金森病属中医学颤证、震颤、振掉等范畴, 1991年11月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老年脑病研讨会把帕金森病统一命名为老年颤证。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适用于50岁以上PD人群,不包括特发性震颤及可查出具体病因的帕金森综合征。
一、病例选择(一)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的诊断标准。
病名诊断统一病名为老年颤证,相当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
1)主症: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颈背僵直。
2)兼症;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謇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挺,智力减退或精神碍障,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发病年龄在5 5岁以上。
4)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部病变,也可无诱因。
5)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可确诊为老年颤证。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颤病修订草案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颤病tremor disease(稿件类型:专家指导组审核稿)(本稿件完成时间: 2017 年 3 月 10 日)前言 (3)引言 (4)指南正文 (5)1范围 (5)2术语和定义 (5)3临床诊断 (5)4临床治疗与推荐意见 (6)5预防和调护 (7)附录A (9)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9)A2 文献质量评价 (9)A3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 (9)A4 指南工具的评价 (10)参考文献 (11)附件1改良的 Jaded 评分量表 (13)附件2MINORS 条目 (14)附件3NOS文献质量评价量表 (16)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替代了( ZYYXH/T28-2008《颤病》),与 ZYYXH/T28-2008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删除了单方验方(见 2008 年版的 3.1)。
----删除了辨证论治中中药剂量的标注(见 2008 年版的 2.1-2.6)。
----增加了中成药(见 4.2.1)。
----增加了辩证论治中方剂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见4.1)。
----增加了其他疗法中艾灸、推拿治疗、太极拳等内容(见 4.2.2,4.2.3,4.2.5)。
----修改了中医辨证分型及推荐方药中的内容(见 4.1)。
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负责起草,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西安中医脑病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广东省中医院中医循证医学与临床研究服务团队等11家单位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思进,白雪,王饶琼,雒晓东,杨东东,杨文明,胡玉英,林亚明,宋虎杰,海英,张伟,邓兵,王凤兰,郭新峰,丁侃。
本标准于 2008 年 7 月首次发布, 2017 年 3 月第一次修订。
老年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的针灸治疗(乙)
老年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的针灸治疗(乙)老年性震颤目录•1症状描述•2症状起因•3症状诊断/鉴别•4症状检查•5治疗/预防•收缩•别名:特发性震颤•患病部位:全身,血液血管•所属科室:内科,神经内科•细分症状:功能性老年性震颤、器质性老年性震颤•相关疾病:老年性心瓣膜病、颤证、老年性舞蹈病、老年性皮肤萎缩•相关检查:老年人体检、肌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血常规检查•相关药品:扑米酮片、氯化钠注射液、吡硫翁锌气雾剂、血宁糖浆•相关症状:血压高、呼吸异常、瓣膜增厚、心瓣膜病变、功能性震颤1老年性震颤症状描述老年性震颤是属于得了运动障碍疾病。
发生于老年人。
震颤初期只是在运动时出现,之后在静止时也存在。
其频率、幅度与帕金森综合征类同。
震颤以头、下颌与唇部多见,呈点头状或左右侧向震颤,但无肌张力增强及运动减少的特点。
生活当中有的老年人平常坐着的时候也没感觉怎么样,但一旦起来拿东西、端水杯,或夹菜时手就不停的颤抖。
以前常叫作良性震颤、家族性震颤或老年性震颤,现在称为特发性震颤。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
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中级医刊》 1992年第11期2老年性震颤症状起因老年性震颤在医学上根据病因分为功能性震颤和器质性震颤两类。
功能性震颤多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情况下发生,是由于肾上腺素分泌暂时增高所致。
而器质性手震颤则是由于病理因素所引起的,常见于脑动脉硬化、中脑病变、小脑病变等。
老年性震颤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三分之一左右病人都有家族史,所以和遗传有很大关系。
有些老年人觉得有震颤了就怀疑自己是帕金森病,实际上是两种病。
这两种病都有一个症状就是震颤,但震颤是特发性震颤的惟一症状,而帕金森病除了震颤,还有一些别的症状。
颤证的中医辨证论治(附四种常见疾病)【C+】
颤证的中医辨证论治(附四种常见疾病)【C+】颤证手抖头抖等在中医上被称为颤症范畴。
一、概述1.颤证的定义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本病又称“振掉”、“颤振”、“震颤”。
2.颤证的源流《内经》对本病已有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其“掉”字,即含震颤之义。
《素问·脉要精微论》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之论,{素问·五常政大论》又有“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栗”等描述,阐述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颤振)说:“颤,摇也;振,动也。
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疚,其势为缓。
”还指出:“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此证多由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者,亦有风夹湿痰者,治各不同也。
”肯定了《内经》肝风内动的观点,扩充了病因病机内容,阐明了风寒、热邪、湿痰均可作为病因而生风致颤,并指出本病与瘛疚有别。
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震颤麻痹:年龄在中年以上,缓慢起病,以进行性运动徐缓、肌强直及节律性震颤为主要表现,参考“面具脸”、头部前倾、躯干俯屈、行走时上肢无摆动及慌张步态等特征可明确诊断。
二、病因病机1.颤证的病因(1)年老体虚中年之后,脾胃渐损,肝肾亏虚,精气暗衰,筋脉失养;或禀赋不足,肾精虚损,脏气失调;或罹患沉疴,久病体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2)情志过极情志失调,郁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于调畅。
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畅,气滞而血瘀,筋脉失养;或肝郁化火生风,风阳暴张,窜经入络,扰动筋脉;若思虑太过,则损伤心脾,气血化源不足,筋脉失养;或因脾虚不运,津液失于输布,而聚湿生痰,痰浊流窜经络,扰动筋脉。
颤证中医诊疗方案
颤证诊疗方案2015年一、概念颤证是以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体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本病又称“颤振”、“震颤”。
颤证可见于西医学中震颤麻痹、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小脑性震颤、肝豆状核变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凡具有颤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的诊断标准试行,1992年。
1 主要症状: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颈背僵直。
2 次要症状;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謇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涎,智力减退或精神碍障,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 发病年龄:好发于50-60岁。
男性多于女性。
4 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部病变,也可无诱因。
5 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具有2个主症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2006年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1 中老年发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强直和运动迟缓的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若其呈单侧隐袭发病、缓慢发展、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临床诊断为帕金森病。
2 实验室检查:常无诊断价值,下列检查异常者可供参考。
①脑脊液:多巴胺的代谢产物高香草酸含量降低;②基因检测:少数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可能会发现突变基因;③影像学检查:常规CT或MRI可排除其他疾病,有助于鉴别诊断。
其他常见的如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小脑性震颤等病不再一一赘述,详见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
二证候诊断1.风阳上扰证: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主,单个上肢,逐渐发展到同侧下肢,对侧肢体,伴有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失眠多梦,肌肉强直,易怒,腰膝酸软,颜面潮红,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2.痰热动风证:神呆懒动,形体稍胖,头胸前倾,头或肢体振颤尚能自制,活动缓慢,胸脘痞满,口干或多汗,头晕或头沉,痰黄,小便短赤,大便闭结或数日不行,舌质红或暗红,舌苔黄或黄腻,脉细数或弦滑。
1991年《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版
《中医老年颤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1年11 月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上,制订了《中医老年颤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现将摘录如下:一、诊断标准I、病名诊断1)主证:头或肢体震振,少动,肢休拘痉,颈背僵直。
2)兼证: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寨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涎,智力减退或精神障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发病年龄在55岁以上。
4)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病病变,也可无诱因。
5)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可确诊为老年颤证。
II、证候诊断1)痰热风动证:神呆懒动,形体稍胖,头胸前倾,头或肢体颤振尚能自制,活动缓慢,胸脘痞满,口干或多汗,头晕或头沉,咯痰色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数日不行,舌质红或暗红,舌苔黄或黄腻,脉象细数或弦滑。
2)血瘀动风证:表情呆板,面色晦暗,头摇或肢体颤振日久,震颤幅度较大,肢体拘痉,活动受限,项背前倾,言语不利,步态慌张,或智力减退,或精神障碍,头晕眼花,皮脂外溢,发甲焦枯,舌质紫暗或夹瘀斑,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弦滑。
3)气血两虚证:神呆懒言,面色晄白,肢体颤振或头摇日久,震颤程度重,项背僵直或肢体拘痉,活动减少,行走不稳,气短乏力,头晕眼花,自汗,动则尤甚,皮脂外溢或口角流涎,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细无力或沉细。
4)肝肾不足证:表情呆板,肢体颤振或头摇日久,震颤幅度大,或肢体拘痉,活动笨拙,上肢协调不能,步态拖拉,言语蹇涩,或智力减退,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或头痛,或盗汗,急躁时颤振加重,腰酸腿笨,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舌体瘦小,舌质暗红,舌苔少或剥苔或微黄,脉象细弦或细数。
5)阴阳两虚证:表情呆板,肢体颤振或头颤振日久,项背僵直,或肢体拘痉,言语蹇涩,失眠健忘,汗出畏寒,体倦肢冷,或腰酸腿痛,阳痿遗精,溲少便溏,舌质嫩红或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
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考《中医科学》〔伯礼主编,人民卫生 2012年〕。
〔1〕头部与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抖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病症。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局部病人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6年《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诊断的首要核心标准是明确帕金森综合征,定义为:出现运动缓慢,并且至少存在静止性震颤或强直这两项主征的一项。
对所有核心主征的检查必须按照国际运动障碍学会-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MDS-UPDRS〕中所描述的方法进展。
一旦明确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按照以下标准进展诊断:临床确诊帕金森病〔PD〕需要具备:1.不符合绝对排除标准;2.至少两条支持性标准;3.没有警示征象。
诊断为很可能 PD 需要具备:1.不符合绝对排除标准;2.如果出现警示征象需要通过支持性标准来抵消:如果出现1条警示征象,必须需要至少1条支持性标准抵消;如果出现2条警示征象,必须需要至少2条支持性标准抵消;如果出现2条以上警示征象,那么诊断不能成立。
〔二〕证候诊断1.肝血亏虚,风阳动证:肢体颤振,项背僵直,活动减少,面色少华,行走不稳,头晕眼花,心烦不安,不寐多梦,四肢乏力,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
2.痰热交阻,风木动证:头摇肢颤,神呆懒动,形体稍胖,头胸前倾,活动缓慢,胸脘痞闷,烦热口干,心中懊恼,头晕目眩,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3.血脉瘀滞,筋急风动证:头摇或肢体颤振日久,面色晦暗,肢体拘痉,活动受限,项背前倾,言语不利,步态慌,皮脂外溢,发甲焦枯,舌质紫暗或夹瘀斑,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涩。
4.肝肾阴虚,虚风动证:肢摇头颤,表情呆板,筋脉拘紧,动作笨拙,言语謇涩,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便秘盗汗,舌质红,舌体瘦小,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数。
崔玲治疗颤证经验
崔玲治疗颤证经验李维峻;崔玲【摘要】@@ 崔玲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内科临床及教学研究近30年,对老年疑难杂病的治疗经验丰富,在坚持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基础上,遣方用药颇具特色,自拟"补肾平颤"方在10余年中治疗近百余名颤证患者,使患者生存期延长,运动波动征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疗效满意[1].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滋补肝肾,熄风定颤"一直是中医药治疗颤证的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崔老师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熄风定颤、祛浊通络为法治疗颤证.笔者有幸随诊左右,获益匪浅,现将其治疗老年颤证经验总结报道如下.【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1(006)003【总页数】2页(P225-226)【关键词】颤证/中医药疗法;崔玲【作者】李维峻;崔玲【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北京海淀区西苑操场1号,10009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北京海淀区西苑操场1号,100091【正文语种】中文崔玲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内科临床及教学研究近30年,对老年疑难杂病的治疗经验丰富,在坚持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基础上,遣方用药颇具特色,自拟“补肾平颤”方在10余年中治疗近百余名颤证患者,使患者生存期延长,运动波动征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疗效满意[1]。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滋补肝肾,熄风定颤”一直是中医药治疗颤证的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崔老师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熄风定颤、祛浊通络为法治疗颤证。
笔者有幸随诊左右,获益匪浅,现将其治疗老年颤证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气血亏虚为发病之根血属阴,气属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共同维持机体功能活动。
清代高鼓峰在《医宗己任编》中提出:“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
方桂梅主任医师针刺治疗老年颤证经验
方桂梅主任医师针刺治疗老年颤证经验
王丽显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10)8
【摘要】方桂梅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对老年颤证有其独特的见解。
笔者有幸师从方桂梅主任侍诊左右,得受教诲。
现将方师对老年颤证的认识及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总页数】2页(P84-85)
【关键词】方桂梅;经验;老年颤证;针刺治疗
【作者】王丽显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6
【相关文献】
1.方桂梅主任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 [J], 龚夏颖;方桂梅
2.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老年颤证30例 [J], 徐国庆;苗广宇
3.刘龙民教授运用水陆二仙丹为主方治疗老年性夜尿症临证经验 [J], 徐朝辉;赵卿;梁彪;汪国豪;张袁媛;刘龙民
4.梅九如主任医师治疗子宫肌瘤临证经验 [J], 王珺
5.卜献春教授治疗老年颤证经验 [J], 邱四君;张媛婷;谭军;陈林;杨紫皓;卜献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第2版)颤证诊断(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发病特点:颤证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起病隐袭,渐进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2)临床表现:本病以头和四肢震动、震摇为特征性临床表现。
轻者头摇肢颤可以自制;重者头部、肢体震摇大动,持续不已,不能自制。
头部或肢体颤振,不能自制。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订的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年)。
(1)核心诊断标准
①双手及前臂明显且持续的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
②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齿轮现象和Froment征除外)。
③或仅有头部震颤,不伴肌张力障碍。
(2)支持诊断标准
①病程超过3年。
②有阳性家族史。
③饮酒后震颤减轻。
(3)排除标准
①存在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的因素。
②正在或近期使用过致震颤药物或处于撤药期。
③起病前3个月内有神经系统外伤史。
④有精神性(心理性)震颤的病史或临床证据。
⑤突然起病或病情呈阶梯式进展恶化。
3.鉴别诊断:主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生理性震颤、精神心理性震颤、帕金森病震颤、小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性震颤、红核性震颤、原发性直立性震颤、肝豆状核变性性震颤、内科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肝性脑病等)引起的震颤等。
(1)帕金森病震颤:主要为静止性震颤,可合并动作性震颤,手部搓丸样震颤和下肢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
除震颤外,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动作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
(2)小脑性震颤:主要为上肢和下肢的意向性震颤,常伴
有小脑的其他体征,如共济失调、轮替运动异常、辨距不良等,而ET患者通常不伴有小脑症状。
(3)精神心理性震颤:多在有某些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恐惧时出现,与ET相比,其频率较快(8~12Hz)但幅度较小,有相应的心理学特点,去除促发因素症状即可消失。
4.震颤的临床分级: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特发性震颤研究组提出的震颤临床分级为5个等级。
0级:无震颤。
Ⅰ级:很轻微震颤(不易发现)。
Ⅱ级:易发现的幅度不到2cm无致残性震颤。
Ⅲ级:明显的幅度2~4cm部分致残性震颤。
Ⅳ级:严重的幅度超过4cm致残性震颤。
(二)证候诊断
1.血虚肝郁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精神紧张时加重,急躁易怒,头晕眼花,面白无华。
舌淡,苔白,脉弦细。
2.气虚络瘀证:头摇肢颤,头晕眼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纳呆食少,自汗出,爪甲青紫,甚则心悸气短。
舌质淡,有瘀点,苔薄白,沉细无力或细涩。
3.阴虚风动证:肢体、头部震摇不止,震颤日久,伴头晕眼花,腰酸耳鸣,心悸多梦,记忆力减退。
舌质淡或红、苔白少或无苔,脉弦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或注射剂
1.血虚肝郁证
治法:疏肝理脾,养血息风。
推荐方药:逍遥散合滋生青阳汤加减。
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生地、石斛、麦冬、天麻、石决明、磁石、菊花、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天麻丸或天麻类注射剂等
2.气虚络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息风。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合定振丸加减。
生黄芪、当归、赤芍、白芍、熟地黄、威灵仙、地龙、川芎、桃仁、僵蚕、牛膝、全蝎、红花等。
中成药:天麻蜜环糖肽片、全天麻胶囊、丹参类注射剂等。
3.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益肾,柔肝息风。
推荐方药:三甲复脉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龟板、珍珠母、生龙齿、朱茯神、酸枣仁、刺蒺藜、当归、白芍、生地、麦冬、炙甘草、僵蚕、全蝎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羚羊角胶囊、天麻钩藤颗粒等。
(二)针灸疗法
1.体针
取穴:百会、四神聪、合谷、太冲、风池、曲池、阳陵泉、足三里等。
各腧穴均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法。
上肢震颤者选取合谷、曲池加用电针;下肢震颤者选取阴陵泉、足三里加用电针;头部震颤者选取双侧风池加用电针;均用连续波强刺激20~30分钟。
四神聪针刺时针尖都朝向百会。
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 次。
6~10次为1个疗程。
2.头针
取舞蹈震颤区,一侧病变取对侧,两侧病变取双侧。
患者取正坐位或仰卧位。
用26号或28号1.5~2寸毫针与头皮呈15~30°由前向后快速进针1~1.5寸深,不提插,用快速捻转法,200次/分钟,捻转2~3分钟,重复2~3次,然后接电针仪,选断续波或疏密波,频率200~240次/分钟,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15~20分钟/次。
1次/天,以10次为一个疗程。
(三)其他疗法
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
(四)内科基础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内科基础治疗,用药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年)和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质量标准小组委员会发布的《特发性震颤内外科治疗指南》(中国全科医学,2005年)。
(五)健康指导
1.饮食指导: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可选食百合、莲子、酸奶、大蒜、洋葱、香菇、木耳、山楂、绿豆、黄豆等。
2.情志调摄: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身体锻炼:根据患者病情及体力选择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或参加一些有助于肢体活动的轻微劳动。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神经精神病学》(韩春美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和《金刚烷胺治疗特发性震颤的随机对照研究》(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2006年)
(1)显效:震颤临床分级减轻≥2级,6 项任务震颤幅度评分较前减少≥70%;
(2)有效:震颤临床分级减轻级≥1级且<2级,6项任务震颤幅度评分较前减少≥30%且<70%;
(3)无效:震颤临床分级无明显减轻甚至恶化,6 项任务震颤幅度评分较前减少不足30%。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版》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执行。
中医证候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
(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且<95%;
(3)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且<70%;
(4)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二)评价方法
1.疗效判定方法:采用特发性震颤严重度评分量表(韩春美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评价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对入选者分别进行头部、上肢震颤幅度评分及6项任务震颤幅度评分(利手与非利手)。
评分内容:
①双手平伸;
②画圈;
③握持一满杯水能力;
④2个杯子间倒水能力;
⑤使用汤匙喝水;
⑥指鼻试验。
评分标准:每项指标分为正常(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
用这6项分值之和反映患者震颤的严重程度,分值越高,病情越重。
具体评分细则见附表。
2.证候疗效判断方法:根据《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相关内容进行评价,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0分:基本没有偏离。
1分;轻度幅度震颤,划圈偏离在0.5cm之内。
2分:划圈偏离在0.5-2cm之间。
3分:划圈偏离在2-4cm之间。
4分:
严重震颤,划圈偏离在4cm以上。
左手
右手
0分:一只手持杯子喝水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