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依据
类型
主导价值
课程计划中课程 的实施要求
第七章 课程
教学目的:理解课程的含义,体会各类课程的特点;
掌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概念、内容;
教学难点:课程含义、类型、课程标准;理解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教学重点: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重点;掌
握其基本精神。
课程
基
课
课
程
程
的
的
朔
流
源
派
课
课
程
程
的
的
类
内
别
容
1.基本观点 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工具,它不关注学科知识体系,
课程研制应从社会改造的要求出发,以解决社会问题的逻辑来 组织课程,使课程在统一的社会整体内完整地联系起来。
2.基本特征 (1)以社会需要为中心,围绕重大社会问题组织课程 (2)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去建立一种新
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curriculum来源于拉丁文语“currere”。 “currere”是一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则是名 词,原意为“跑马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斯宾塞使用的“curriculum”一词原意为静态的跑道,因此 在教育活动中过多地强调了课程作为静态的、在于学习者的 “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的层面,相对忽略了学习者与教育者 动态的经验和体验的层面,其意思就是让学生沿着“课程”这 条学习的跑道前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要素主义代表人物柯南特: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 及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传统的态度 情感,强调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核心。这一思想成为美国50年代课程改革 的指导思想,并将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称为“新三艺”。)
主要思想
第一,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第四,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第五,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尽可能简明,教少学多,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 。
这里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时限和进度的 意思,表明课程就是学科及其进度。
(二)西方
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著名文章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了“课程”(curriculum) 一词,意思是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在当代课程理论文献中,许多课程学者对“curriculum”的 词源“currere”表现出浓厚兴趣,因为“currere”原意是指 “跑的过程与经历”,它可以把课程的含义表征为学生与教师 在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体验。
(三)课程的含义 广义课程: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
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 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等。
(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1.基本观点 学科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
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为目标。
2.基本特征 (1)以学科的知识结构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2)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原
理、基础公理和普遍性主题) 3.代表人物:美国(布鲁纳)(古:赫尔巴特 、斯宾塞)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一、课程的词源 (一)中国
一说: 姜国均先生在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上撰文《“课程”与“教学”词源小考》一文中说,课程最 早一词出现在南北朝时翻译的佛经里,佛经中的“课程”已
接近于现代汉语中的课程。 另说: “课程”在汉语中始见于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
狭义课程: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 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 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 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课程就是学生所接受教育的全部内容和组织形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
二、三大课程流派
现代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50)中 把课程的理论归结为四个最基本问题:
3.代表人物 (古代)柏拉图、儒家思想 ;近代(洛克);帕森斯(角色理 论)
三、课程的类型
分类依据
类型
主导价值
课程内容的Baidu Nhomakorabea性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文化 遗产
使学生获得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
课程内容的组织 方式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的文化知识
通过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 的整体性发展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亦称儿童中心课程论、经验主义课程论
1.基本观点 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
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强调不能以成人的 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 来确定课程。
2.基本特征 (1)课程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 (2)课程内容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 3.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学家 杜威
科学、学科、科目的含义(P128)
科学:可实证的知识体系;系统化了的知识。
学科: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
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
范围的相对界定。
科目:教学中按逻辑程序组织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范围的单位。
(三)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1、学校应努力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
如果我们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就必须考虑: 1、学科的逻辑(学科自身的知识、概念系统的顺序) 2、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 3、社会的要求(如社会经济、职业的要求)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对三种因素的强调程度不同,便构成了不同的课 程流派。
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所作的注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也”。其语义可理解为分担工作的程度,学习的范围、时限、进程或教学与研究的
专门领域。这是我国文献中第一次出现“课程”一词。
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谈到读书时,曾 说道: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其基本主张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