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酸病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吐酸病是指病人自觉有酸水自胃脱上泛干食管、咽喉或口腔的病症。

临床上常伴有烧心、胸骨后烧灼痛、反食、暧气等症,部分病人伴有咽部梗阻感、夜间呛咳等症状。

本病病位在胃和食管,与肝胆脾关系密切。

本诊疗方案适用干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

一、诊断本病中医诊断辨证参照《中医内科学》相关内容,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6 年三亚共识和2007年西安共识所建议的GERD诊断标准及糜烂性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肝胃不和证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貌灼热或疼痛,痛连两胁,心烦易怒;或见脱腹胀满,大便艰难;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1号方加减。

香附IOg.苏叶梗各10®枳壳IOg.半夏10© 厚朴10®柴胡10®黄连(⅛∖吴茱萸2®海嫖蜡30g等。

胸骨后或胃脱部疼痛者,可加川楝子9g、元胡9g;情绪抑郁者,加合欢皮9®绿萼梅6g;暧气频作者,加代赭石先煎9g、沉香3g;伴脱腹胀满者,加枳壳9®厚朴9g、香椽皮9g;肝胃不和兼有郁热者,加丹皮10®梔子(⅛°中成药(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IOg,每日3次;(2)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g,每日3次;⑶胃苏颗粒,每次5g,每日3次。

2、寒热错杂证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貌灼热或疼痛,口苦咽干,脱腹痞满,大便滴泄; 舌红苔腻,脉滑。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2号方加减。

制半夏9g.黄连(⅛∖黄苓9©干姜9g、党参15®吴茱萸2®大枣10®甘草(⅛∖海螺蜡30g等。

痰热重者,加虎杖10®瓜#20g;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降香(⅛;伴有反食暧气者,加旋复花10®生赭石20g;畏寒肢冷,大便滴泻者,加炒扁豆9g、炒白术15g、炮姜9g。

食管瘅诊疗方案

食管瘅诊疗方案

食管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定义】食管瘅,是指胃中酸水上泛,引起烧心、吐酸、胸脘部胀闷等为主的病症。

西医学中的胃食管反流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属于该病证范畴。

【诊断标准】一、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一)、中医辨病依据:烧心、吐酸、胸脘部胀闷疼痛。

(二)、中医辨证依据:1、胆热犯胃证辨证依据:烧心,口苦咽干,脘肋胀痛; 胸痛背痛;反酸,嗳气,反流;心烦失眠;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素体湿热或酒食不节至湿热内生或情志刺激、肝气郁滞日久化热,湿热之邪内客于胆,胆热太盛,则乘于胃土,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病。

病位:肝、胆、胃,病性属实。

2、脾胃阳虚证辨证依据::反酸或泛吐清水;胃脘隐痛、面色白,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 脉细弱。

病因病机:素来阳虚,或过食寒凉、生冷之品,耗损脾胃之阳,胃失于阳气温煦,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病病位:脾胃,病性属虚证。

3、中虚气逆证辨证依据: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

次症: 胃脘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

病因病机:饮食、情志、寒湿诸邪损伤脾胃,日久至脾胃气虚,脾失运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此病。

病位:脾胃,病性属虚实夹杂。

4、气郁痰阻证辨证依据: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嗳气或反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夜呛咳;舌苔白腻, 脉弦滑。

病因病机:患者本属于痰湿体质,痰湿困脾,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则生为此病病位:脾胃,病性为虚证,亦可虚实夹杂。

5、瘀血阻络证辨证依据:胸骨后灼痛或刺痛。

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反酸;嗳气反流;胃脘隐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病因病机:饮食、情志、寒热、湿诸邪,损伤脾胃,或直接损伤脉络,致血停脉外而成瘀血,或日久气滞导致血瘀。

病位:在胃,病性为实证或虚实夹杂。

二、西医诊断西医诊断依据:(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7版《内科学》)症状:烧心、吐酸、胸骨后疼痛、夜间咳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妊娠剧吐诊疗方案

妊娠剧吐诊疗方案
(二)Wernicke脑病
为严重呕吐引起维生素B1严重缺乏所致,表现为眼球震颤、视力障碍、步态和站立姿势 受影响,可发生木僵或昏迷甚至死亡
妇产科学(第9版)
治疗
(一)一般处理及心理支持治疗 (二)止吐、维持体液及电解质平衡
止吐治疗:已证明止吐药物维生素B6和甲氧氯普胺在早孕期使用对胎儿是安全的
(三)必要时终止妊娠
妇产科学(第9版)
诊断
(一)病史
为排除性诊断,故应首先排除可能引起呕吐的其他疾病
(二)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
1. 尿液检查 测定尿酮体、尿量、尿比重,检查有无泌尿系统感染 2. 血液学检查 测定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等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3. 超声检查 排除多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等
妇产科学(第9版)
指征:持续黄疸、持续蛋白尿、体温升高,持续在38℃以上、心动过速(≥120次/分)、 伴发Wernicke综合征等,危及孕妇生命时
鉴别诊断
与引起呕吐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胃肠道感染(伴腹泻)、胆囊炎、胆道蛔虫、胰腺炎(伴腹痛,血浆淀粉酶水平升高达 正常值5~10倍)、尿路感染(伴排尿困难或腰部疼痛)、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学阳性, 肝酶水平升高达1000U/L以上)等。
妇产科学(第9版)
并发症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
常为暂时性,一般无需使用抗甲状腺药物,通常在妊娠20周恢复正常
第三节
妊娠剧吐
妇产科学(第9版)
妊娠剧吐
定义:指妊娠早期孕妇出现严重持续的恶心、呕吐,并引起脱水、酮症甚至酸中毒,需 要住院治疗者。 有恶心呕吐的孕妇中通常只有0.3%~1.0%发展为妊娠剧吐。
妇产科学(第9版)
病因
(一)内分泌因素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增高 甲状腺功能改变:60%的HG患者可伴发短暂的甲状腺功能亢进

脾胃科-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概要

脾胃科-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概要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409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412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418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424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427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432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435)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呕吐病中医诊疗方案

呕吐病中医诊疗方案

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呕吐病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的总称,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

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并称为呕吐。

呕吐是内科常见病证,除脾胃肠病证之外,其他多种急慢性病证中,也常出现呕吐症状,但本方案只讨论西医急性胃炎出现的呕吐。

一、诊断1、疾病诊断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5-2008)。

⑴食物、痰涎等从胃中上涌,经口而出。

⑵胃脘胀闷,不思饮食,嗳气有腐臭味。

⑶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⑷腹透、钡餐、胃镜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⑴急性起病。

⑵临床症状和体征。

⑶辅助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HP、胃镜有助于本病诊断。

二、治疗方案1、中医辨证论治1.1外邪犯胃证证候特点: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如感受风寒,可兼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如感受风热,可兼有恶风,头痛身疼,汗出,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如感受暑湿,可兼有胸脘痞闷,身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疏邪解表,和胃降逆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紫苏、白芷、半夏、陈皮、生姜、大腹皮、厚朴、茯苓、白术、神曲、木香、香薷。

1.2饮食停滞证证候特点: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吐后得舒,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推荐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内金、紫苏、生姜。

1.3肝气犯胃证证候特点: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满闷,可因情志不遂而而呕吐吞酸更甚,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降逆和胃推荐方药: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柴胡、枳壳、白芍、姜半夏、厚朴、紫苏、郁金、茯苓、枳实、酒大黄、甘草。

1.4痰饮内阻证证候特点: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适,不思饮食,头晕心悸,苔白腻,脉滑。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

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

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

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

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六、骨伤科: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其他外治法:敷贴、熏洗、涂擦、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膏摩、中药离子导入。

全国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平台课程安排

全国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平台课程安排
郭诚杰
第二届国医大师
针灸治疗乳癖病(乳腺增生病)(下)
15:00-16:00
朱生樑
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案
1月22日
14:00-15:00
郭病)(下)
15:00-16:00
刘瓦利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中心课程回放安排(周四下午14:00)
日期
时间
专家姓名
职务、职称
专家单位
授课内容
1月08日
14:00-15:00
郭诚杰
第二届国医大师
针灸治疗乳癖病(乳腺增生病)(上)
15:00-16:30
范炳华
主任医师、教授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1月15日
14:00-15:00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
1月29日
14:00-15:00
何任
首届国医大师
从久治不愈病案中看辨证论治
15:00-16:10
谢长才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广东省中医院
埋线技术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29)胃脘痛(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3)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9)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3)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7)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二)证候诊断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矢气,便闭。

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胃院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腕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脱部胀满、痞闷、暧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病情易反复,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2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及《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014,京都)》o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

(1)内镜诊断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裳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1肝胃气滞证:胃脱胀痛,或伴胀满不适,暧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脱灼痛或饥嘈不适,嘈杂反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胃脱闷痛或痞满,食少纳呆,恶心欲呕,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2013)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2013)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2013)一、病名:中医病名:胃脘痛(TCD编码:BNP010)西医病名:慢性胃炎(ICD编码:K29.5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胃脘痛(TCD编码:BNP010)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脘胀、嗳气、呕恶、纳呆、吐酸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

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慢性胃炎(ICD编码:K29.50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需依赖内镜检查及病理。

(1)内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粘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粘膜水肿或渗出。

慢性萎缩性胃炎:粘膜下可见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粘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粘膜血管显露、粘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病理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分级。

慢性胃炎根据活检显示有固有腺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侯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结合我科临床实践拟定。

主证型:1.脾胃虚弱证:(1)脾胃气虚:胃脘痛隐隐,绵绵不休,或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后发作或加重,脘胀,神疲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日常就医诊疗方案

日常就医诊疗方案

日常就医诊疗方案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健康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可能会逐渐恶化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些基础的就医诊疗知识,以应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

以下是一些日常就医诊疗方案,仅供参考。

感冒和发热感冒和发热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感冒初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疗。

•保持休息,多喝水。

•食用一些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例如橙子、柠檬等。

•可以口服药物,常见的药物有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

注意服用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如果病情加重,出现高热、呼吸急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常见症状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以下是一些日常缓解消化不良的方法。

•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例如米粥、面汤等。

•多喝水,避免饮用含糖或含咖啡因的饮料。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食用一些有助于消化的药物,例如泡腾片或抑酸片等。

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病情严重,应及时就医。

皮肤过敏皮肤过敏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常见症状有红肿、瘙痒、皮疹等。

以下是一些日常缓解皮肤过敏的方法。

•避免接触过敏原,例如某些食物、花粉等。

•保持皮肤清洁,进行适当的清洁护理。

•使用抗过敏药物,例如氯雷他定、扑尔敏等。

如果病情加重或伴随有出血、溃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突发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突发情况可能随时发生。

以下是一些突发情况应对方案。

•意外伤害:伤口处应进行冲洗、止血等处理,及时就医。

•呼吸困难:应马上就近寻求医疗救助。

•中毒:应立即非常规多饮水,物理排解毒物,及时就医。

总结以上是一些日常就医诊疗方案,仅供参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健康,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问题的发生。

如果不幸出现健康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寻求专业医疗救助,避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一、概述:消化性溃疡是指暴露于酸和胃蛋白酶区域(主要是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黏膜溃疡,有时可穿透黏膜肌层及浆膜层。

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吐酸”、“胃疡”之远血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09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自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自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胃食管反流病论文

胃食管反流病论文

胃食管反流病论文胃食管反流病,从机械论的角度来看,是种运动障碍性疾病;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又是种功能性疾病。

从西方工业革命发展出来的西医,在治疗动力性疾病上占据很大的优势,例如骨折(运动系统)、溶栓(血液动力系统)等等,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如若合并了食管裂孔疝,手术就是好的治疗方法。

但是在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则有些差强人意,例如脑卒中的后遗症、运动损伤的恢复,康复治疗远远落后于临床的发展。

许多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除了反流引起的症状以外,常常合并胃脘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嗳气呃逆、嘈杂易饥、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畏寒怕冷、夜不安寐、腹痛腹泻、神疲乏力等胃与全身症状。

此时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就能发挥其辨证论治、综合调理的优势,可取得比单纯应用抑酸药更好的疗效。

因此,改善患者胃与全身其他症状,是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位虽在食管和胃,但与肝、胆、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

其基本病机是肝胆失于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上犯食管,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疾病的过程中可产生气、血、火、痰、食、湿、虚等诸多病理变化,使病情缠绵难愈。

与西医里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分多种原因相比,中医的病机似乎很简洁明了,但其实也一样充满了不同见解和争议。

而且不单单是在病机、辨证、诊治上,就连在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上,也争议良久——如何给胃食管反流病定个合适的中医名?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吞酸”、“反胃”、“胸痹”、“呃逆”、“梅核气”、“噎膈”、“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都可找到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内容的描述,但其中的任何一种作为病名,都不能代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证、病因、病机的特点。

现代中医曾以“食管瘅”命名,但未被普遍采用。

在2009年制定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深圳)》中,仍只是笼统的提出:“根据主症归属于吐酸、食管瘅等范畴”。

直到发布《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版)》,应该才算将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名称定为“吐酸病”。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体会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体会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体会摘要】目的: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吐酸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我科吐酸病患者的体会。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治疗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14例,我专科优化的4个证型:肝胃不和证、中阳不运证、湿热蕴结证、阴阳两虚证按中医护理方案要求,与我科优势病种吐酸病诊疗方案相结合,制定护理路径实施,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按一定模式接受辨证施护措施及护理技术。

结果:方案中辨证施护措施和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广泛,护理效果较好>90%;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依从性、满意度均>90%。

结论:吐酸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实用价值高,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常见症状的施护效果、促进中医辩证施护及技术开展。

【关键词】中医护理方案;吐酸;应用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7-0195-02中医认为,吐酸病是一类以泛吐酸水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属于中医“吞酸”、“嘈杂”范畴,而“吐酸”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病种,也是我专科优势病种之一。

我科于2015年1月开始将“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临床实践,根据专科特点,将方案与临床护理路径相结合,有效提高了责任护士实施中医护理实践的规范性及主动性,促进了中医专科护理效果的不断提升[1],取得满意效果,具体做法与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第一诊断为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114例,男47例,女67例,年龄25~65岁(48.25±10.3);平均住院日7~22(12.5±6.26d)。

依据我科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优势诊疗方案进行辨证分型。

其中肝胃不和证56例,中阳不运证39例,湿热蕴结证12例,阴阳两虚证7例。

1.2 方法1.2.1实施培训选择脾胃病科工作满3年以上责任心强、语言表达流畅、具有专科专病知识的责任护士为实施培训对象,培训学时8小时,培训周期为1个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病名】
中医病名:吐酸病
西医病名:胃食管反流病
【诊断】
本病中医诊断辨证参照《中医内科学》相关内容,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6年三亚共识和2007年西安共识所建议的GERD诊断标准及糜烂性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痛连两胁,心烦易怒;或见脘腹胀满,大便艰难;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1号方加减。

香附10g、苏叶梗各10g、枳壳10g、半夏10g、厚朴10g、柴胡10g、黄连6g、吴茱萸2g、海螵蛸30g等。

加减: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者,可加川楝子9g、元胡9g;情绪抑郁者,加合欢皮9g、绿萼梅6g;嗳气频作者,加代赭石先煎9g、沉香3g;伴脘腹胀满者,加枳壳9g、厚朴9g、香橼皮9g;肝胃不和兼有郁热者,加丹皮10g、栀子6g。

中成药
(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10g, 每日3次;
(2)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 g,每日3次;
(3)胃苏颗粒,每次5 g,每日3次。

2、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口苦咽干,脘腹痞满,大便溏泄;舌红苔腻,脉滑。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2号方加减。

制半夏9g、黄连6g、黄芩9g、干姜9g、党参15g、
吴茱萸2g、大枣10g、甘草6g、海螵蛸30g等。

加减:痰热重者,加虎杖10g、瓜蒌20g;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g、降香6g;伴有反食嗳气者,加旋复花10g、生赭石20g;畏寒肢冷,大便溏泻者,加炒扁豆9g、炒白术15g、炮姜9g。

中成药:
(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10g, 每日3次;
(2)加味左金丸,每次9g, 每日3次。

3.脾虚气滞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脘腹胀满,疲倦乏力,纳呆食少,大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或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理气和胃。

方药:通降3号方加减。

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半夏10g、木香6g、砂仁6g、海螵蛸30g、黄连6g、吴茱萸2g等。

加减:呕吐清水者,加竹茹9g、生姜6g;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者,加砂仁后下3 g、山药15g、炒扁豆9g;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g、降香6g。

中成药:
(1)香砂六君丸,每次9g,每日3次;
(2)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10g, 每日3次。

(二)辨病论治
1、糜烂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中为C级和D级,加白及10g,贝母10g,煅瓦楞子30g。

2、巴雷特食管,加薏苡仁30g,莪术10g,三七粉3g分冲。

(三)非药物疗法
1. 针灸或胃肠动力仪
治疗方法:针灸或胃肠动力仪,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选穴:以中脘、足三里(双)为基础穴位。

肝胃不和证加章门(双)、天枢(双);脾胃湿热证加丰隆(双)、天枢(双);脾胃虚弱证加关元、神阙;胃阴亏虚证加三阴交(双)。

2. 药物贴敷疗法
针对虚寒型胃脘痛,症见: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疲倦乏力,面色少华,食少便溏,或泛吐清水;寒肢冷,喜暖畏寒者,舌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功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处方:生川乌250g,白芷500g,花椒500g,白附子100g,干姜250g,川芎500g,细辛200g
方法:共研细末,黄酒调敷,贴敷穴位,每穴1g,每次6小时,每日1次。

3.穴位埋线疗法
指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1)适应证: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返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胆病,脂肪肝等。

(2)功效: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

4.循经闪罐
(1)适应症:功能性胃肠疾病等。

(2)禁忌症:身体极度消耗者、恶病质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白血病;皮肤易过敏者、易起泡、发红者;孕妇的下腹部及乳部;患者心或肾或呼吸功能衰竭者等不宜拔罐。

(四)护理调摄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胃肠动力性疾病,与饮食因素、缺乏运动、肥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通过开展中医治疗、生活指导、行为治疗及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立体化治疗方法,全面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1、生活指导:生活要有规律,定时定量饮食和休息,适当减肥,床头抬高15-30°。

2、情志:保持心情愉快,避免不良刺激。

3、饮食:易清淡饮食,戒烟、戒酒和咖啡等。

【难点分析】
1、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特色和优势,以提高临床疗效和操作方便为目标,尤其能降低胃食管反流病复发率为最终目标,因此对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案需进行不断优化。

2、在诊疗方案实施过程中,加深对胃食管反流病证治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临床常见证型、证候分布规律、治则治法、用药规律等,丰富和深化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相关理论,以期为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组织相关专家进一步论证,探索客观、全面的疗效评价方法,以便向全国推广。

【疗效评估】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约占本院消化门诊病人的20%左右,肝胃不和是最常见的证候,我科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为主的治疗方法,对改善疾病症状和病人生活质量均有较好疗效,尤其在降低复发率上有其优势和特色。

同时应对病人强调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辅以健康宣教和心理辅导,解除患者精神压力和疑病情绪等综合措施可显着提高疗效。

由于本病患者住院率低,主要在门诊治疗,据近2年我科门诊和住院收治的资料较为齐全的200余例的临床资料,反流性食管炎根据内镜诊断和判定,有效率约为70%左右,非糜烂性反流病按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统计疗效,愈显率(症状积分减少75% 以上)约80%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